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推荐傲德老师的“看-想-试”三步审题法
“看-想-试”三步审题法。
长按选中网址,点“搜一搜”可以直接在微信内打开链接:https://www.duomavip.com/313/.html
怎样做,才能帮助孩子一步步把疑难问题搞透彻?
不少家长都有这种疑问。
孩子遇到不会的地方,如果有视频讲解的题目我们家长很可能就让他重新看一遍视频讲解,没有视频讲解的题目很大可能就是我们家长给孩子讲一遍思路,最后问他听懂了么?孩子说听懂了,这题就此结束。
事实上,如果针对一个疑难问题,仅仅做到这一步,估计连30%的工作量都没完成。孩子下次遇到类似的题,甚至是原题,仍然会错得一塌糊涂,也就是极为正常的事情了。
到底如何才能把疑难问题真的搞透彻呢?
我认为,我们至少要把以下几步走完,才有可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01 先定位问题
尽量让孩子自己先把问题精确定位出来,要说到具体是哪一句话、哪一个条件不理解,或者哪个概念不明白,求助的时候不能简单说“这题我不会”,而要能把具体不会的地方给指出来
因为对于绝大多数题来说,即便不会做,也不可能一句话、一个条件都看不懂,把能理解的先理解了,把能做的步骤先做了,这是提问的基本素养。
如果孩子一开始没有这个意识,家长给孩子讲解的时候,可以先带着他梳理条件,从简单的地方出发,一步步先问问题,直到把最终那个真正卡住的点找到,再提供真正的讲解帮助。
至于沿途的一些简单问题,尽量只提问,让孩子自己解决。这样时间长了,让孩子慢慢养成正确的做题意识,即:这题即便很难我做不出最终答案,但至少是可以理解一些、往后处理几步的
别的不说,单是这种解题意识,就已经可以超越90%的小学生了。
02 要不要直接给讲解
实在疑难的地方,确实做不出来,这当然是情有可原的。随着学习的难度越来越高,比如以后到了高中,有些题别说你想自己做出来,拿出详细答案让你看估计都看不懂。
对于这种显然超过目前水平的题目,先不要求独立思考解答(毕竟做不到么,强行勉强是没有意义的)。这时候,可以让孩子先去阅读参考答案(最推荐),或者找人去提问(次推荐)。
之所以优先推荐阅读参考答案,因为这是一种主动的阅读揣摩过程。每个步骤虽然答案都写出来了,但你需要完全靠自己一点点揣摩,因为数学么,光看表面的算式是不够的,肯定要理解算式背后的意义。
而如果直接去问别人,这个主动阅读揣摩的过程,就被替换为了被动地接受过程。别人把思路整理好了,带着你走,固然会走得轻松一些,但收获也少一些。
二者之差别,就好像前者是自己去走迷宫,后者是有人在前面牵着你走迷宫。大家都明白,走迷宫最难的地方不在于走,只要腿脚没有问题,基本的走路肯定是问题不大的。
走迷宫最难的地方,在于路口处的抉择。如果一直有人在前面牵着你,你看似走得轻松一些,却在最核心的“抉择”层次失去了诸多锻炼机会。这样,一旦今后自己独立走迷宫的时候,肯定依然会晕头转向。
同理,解题最困难的地方,不是有了一种思路后该怎么算,而是“别人究竟是怎么想到这个思路的?”“为什么我想的方法就不对呢?”类似的抉择问题。
这种关键性的地方,光靠听别人讲题,尤其是那种直接讲给你正确解题过程的讲法所无法获得的。
虽然阅读答案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毕竟会逼着孩子多主动思考一些东西,所以确实要比直接听别人讲好一些。
当然,更好的方法,肯定是有人根据你目前状态,因人制宜地、循序渐进地向你提一些问题而不给明确的讲解。这样倒逼着你一步步自己解决问题,虽然看似吃力很多,但收获也更大。
总结一下,核心原则其实很简单:只要最终能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过程中给予的辅助越少越好。孩子自己越用力,最终属于孩子自己的收获也就越大
按照这个原则,按照最终收获排个序,肯定是:用问题引导倒逼>独立揣摩答案>直接给讲解。当然,如果按照过程的吃力程度,就要倒过来了。
当然,上述所有方式都是建议在有基本的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基础上的。如果孩子在这方面缺失很大,比如给答案就只知道抄、遇到问题不给讲就生气哭,上述所有方法就都失去了前提。
03 如何判定是不是真的会了?
“你听懂了么?”
“听懂了!”
这种对话,当然不能作为最终搞懂的依据。通常我在课堂上给大家讲题后,问大家有没有搞懂,他们点头后我都会补充一句,你们现在最多算搞懂了30%,后面70%的工作别忘了做的。
这么说,倒不是孩子有意骗我们。彼时彼刻的他们,确实感觉自己听懂了,他们说的是实话。但稍后只要一做题,就一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个更是血淋淋的现实。
归根结底,问题在于错误理解了“搞懂”的定义,它不能是指听懂,而应该指能动手做对。两者之间还有极大的差距。
比如看妈妈炒一个菜,你看起来很简单,自己一上手肯定忙瞎。
看教练倒一个车,你看起来也不难,自己练一个月也未必能行。
看老师画一个画,寥寥数笔就形态逼真,这更是要练几十年才能有的功力。
听和看的时候,有大量的核心的细节,是被隐藏起来的。这倒不是说老师故意不说,而是有些东西属于实践技能,且各种细节太多,是不可能在具体的演示过程中逐一讲解透彻的。
老师只可能带着大家把大致流程走一遍,讲解关键性的步骤,至于诸多的细节,需要自己一点点在实践中体会获得,最终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
世间的所有事情,皆是如此。做题当然也不可能超脱其外。
所以听懂别人讲一题,绝不能作为会的依据,一定要以“能否独立输出”作为最终的判定依据(这就是我让孩子练习讲题的意义所在)。
也就是说,不管你是看答案、听讲解,总之感觉自己搞懂了。然后你要拿出一张大白纸,拿出空白的题目,从头到尾自己独立输出一遍,写清所有的过程,说出所有过程代表的意思,并最终计算出正确答案,这才能算是初步搞懂。
如果真的是比较难的题,一遍肯定是做不到的。以我学生时期的经验,其实印象最深刻的做题体验,就是在“以为搞懂了-输出-出错-再研究-又以为搞懂了-输出-再出错......”的循环中前进
详细来说,就是某个题,你看了答案感觉恍然大悟,觉得肯定没问题了。拿出一张纸从头到尾推一遍,怎么到了第三步就怎么也进行不下去了?再看答案,才发现刚才还有小细节没搞懂,这下终于又搞懂了。
再做一遍,这次推的很顺利,可以答案怎么就是不对?自己检查不出来,再去找答案一步步核对,发现又在第5步出了一个错误,确实之前没有注意到。
感觉懂了,再去推,再错,再核对,再纠正......
反正一个题这么搞个几次,是非常正常的。直到数次之后,才算真正能从头到尾搞透了一个问题。
所谓学习的过程,无非就是如此。很多时候,一节课只反反复复搞懂了一题,这也是毫不稀奇的。
现在大家做的题太多,但坚实的输出验证工作却做得太少。以至于好些同学,同一个题错了七八回、每错一次都在课堂上讲解,大家也都表示听懂了,但下次还错。
原因就在于,大家始终在听,从没有任何一次独立输出验证的经历,你当然就无法发现做这题过程中的诸多易错细节、诸多核心的思考点,你每次都只听个皮毛就结束了,这样重复再多次也不可能真正掌握有难度的问题。

“他的难处你不懂”

“……不懂,但我试着去理解他……这才是我强大的学习力”

读懂学生,提升专业能力,是教师自驱力的源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不做孩子的拐棍
拨开学习的雾霾
万字干货|课后作业究竟该如何做,才能获得最好的效果?
别总说孩子粗心了!背后的真相你可能真没想到…
审题要诀大揭秘,成绩提升有保障!
一文拿下新四六级听力——2016年新四六级考试技巧及备考经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