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舍利秘藏
 
 
 
                                                                               
1981年8月24日,一个电闪雷鸣的夜晚。一道利闪过后,没等炸雷到来,一声沉闷无比的轰隆却抢先响起,分外撼人心魄。这响声似乎是蛰伏多年的狮子的低吼,振聋发聩。雨过天晴,人们惊讶地发现,伫立在陕西省扶风县境内法门寺内的那座高塔,在度过402个春秋后,已然轰然崩塌,只留下半壁依然兀立!

                                    

                                                             坍塌后重建的法门寺塔

后面的故事,许多人应该都已经听说。1987年在重修法门寺塔的过程中,文物人员惊讶地发现了秘藏塔底千年的地宫。当年大唐帝国所有的鼎盛和辉煌,几乎全部退守在这局促但不并不狭隘的地宫之中,在幽暗的禁锢中度过漫长岁月后,2000多件大唐珍藏簇拥着佛祖的真身舍利重返人间,这其中有皇室的衣饰、御用的秘瓷和精美绝伦的金银器皿,而这些器具,几乎都和皇室有关,那么,这里既不是皇陵,也不是太庙,如此之多的皇家器具,聚集在此,目的何在?随着地宫中四枚舍利的相继出土,真相得以昭彰,原来,这许多珍宝,是在地宫中拱卫和供养着更为珍稀的宝藏——四枚佛指舍利。

舍利何物

                      

                   相传佛灭度后,弟子们火化其身体,发现了许多舍利,这成为后世佛教徒尊崇的圣物,

                  图为泰国木雕释迦牟尼涅槃相。

舍利何物,令古人如此珍视(今天依然是佛教中的至上圣物)?舍利本非中原语言,它是梵语SARIRA的音译,意为身体、身、身骨、遗骨等,即死尸或遗骨的意思。相传佛陀涅槃后,弟子们用香燃火焚化遗体,在灰烬中发现了诸多各色圆润晶莹的珠状物,这就是舍利。菩萨处胎经云:“佛灭度后,有舍利八槲四斗。”相传,人间当时拘尸国、波婆国、遮罗国、罗摩伽国、迦毗罗卫国、毗舍离国、摩竭国等八国为夺取舍利,皆发兵来争,连天上的天龙都参与了争夺。当时有智者说,诸王若争,须有胜负。如来舍利不成利益。当为三分:一分奉诸天,一分与龙神,一分分八国。于是,人间八国将得到的舍利各用金坛盛贮,迎归本国建塔供养。一百六十年后,统一印度的阿育王,将所得舍利收集起来,分藏于众多的佛塔内分布各地。相传这位虔诚的阿育王“发五天诸塔,并取龙宫舍利,使鬼王碎七宝末,一夜造成八万四千所”,一夜之间建成八万四千座佛塔,这究竟是传说,还是确有其事,如今已经无法考证,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当时,佛塔的确是用来保藏舍利的主要方式。

                    

                  塔在印度原本和坟墓同意,传到中国之后形态发生了较大变化,和中国本土建筑形

                  式结合起来,兼具了审美色彩和实用价值。

舍利有身骨舍利和法身舍利之两种。佛的遗骨叫作身骨舍利,法门寺佛指舍利,就是迄今世界唯一仅存的佛指舍利。佛经叫作法身舍利,表示佛的教法不灭。身骨舍利还有全身舍利、碎身舍利之分。这与印度梨俱吠陀时代开始的埋葬和火葬两种风俗有关。埋葬遗体称全身舍利,火葬之后遗骨为碎身舍利。法门寺和甘肃大云寺以及北京云居寺等地发现的身骨舍利均为碎身舍利;而广东南华寺保存完好的六祖慧能禅师的真身,称为全身舍利。从颜色上分,舍利又可分为三种,按照《法苑珠林》的说法:一是骨舍利,白色;二是发舍利,黑色;三是肉舍利,红色。但都是圆明皎洁,坚固不碎,迥非世间珠宝可比。舍利并非只出现于佛祖的遗骨中,菩萨、罗汉等也有舍利。印度佛教所说的舍利,也不是仅局限于佛祖或僧人火葬后的残余骨烬,还允许人们以米粒或他物制作代用品,如《如意宝珠金楞咒王经》记载:若无舍利,以金银、琉璃、水晶、玻璃众宝等造作舍利……行者无力者,即至大海边,拾清净沙石即为舍利。亦用药草、竹木根节造为舍利。真正的骨烬形成的舍利,称作真身舍利,而用其他物品制作的代用品,在佛教中同样有着崇高的地位,称为影身舍利。这种舍利代用物的出现,至少反映了古代两个有趣的现象,一是佛教经历了快速发展时期,要让更多的百姓信仰佛教,佛舍利无疑有着巨大的号召力,但佛祖真身舍利已不可多求,于是才有影身出现;二是这影身舍利代表了佛教文化一种强大的精神魅力,佛教崇尚的并非完全是物化的舍利,只要只要一心向佛,不必苛求真伪,虚拟佛物、佛境未尝不可。

当然,在佛教中最受尊崇的,还是佛祖的真身舍利,根据佛教典籍记载,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形态颇多,有传世较多的粒状舍利子,有细长的牙舍利(今存北京、斯里兰卡)和指骨舍利(存世仅一枚,现藏陕西法门寺)。据传还有顶骨(头盖骨)舍利和锁骨舍利,《法苑珠林》卷51载:唐高宗显庆五年三月,奉迎法门寺佛指入东都洛阳时,“西域又献佛束顶骨至京师”,其高5寸,阔4寸许,黄紫色。此物虽有文献记载,但至今未发现实物,所以难定其真伪。而锁骨舍利也未见有实物存世。

佛家认为,只有虔诚奉佛,悟道得法的人才会自然结晶舍利,非常人可得,所谓“是依戒定慧之薰修所致也”。舍利的产生原因今天还没有定论,有人认为是遗体火化时的矿物质结晶物,但这种说法尚未得到广泛认同。

释迦牟尼涅槃后,弟子们将其真身舍利细心收殓保存,安葬于圣地王舍城,并起塔供养。当佛教徒再也无法向佛祖本人顶礼膜拜的时候,便把其虔诚之心转向了佛祖遗存的舍利。这样,舍利便被赋予了神圣无比的涵义,扮演了至高无上的角色。司古不是佛教信徒,但是我承认,释迦牟尼堪称是古代社会最为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创立的佛教对于当时的社会有着积极的意义。他的灵骨,自然会受到尊敬和崇拜,这本身并没有什么奇怪,对于佛教信徒,舍利自然更是圣物。

舍利秘藏

在佛教中作为圣物的舍利,自然不会暴露在天宇之下,人们会用最为崇高神圣的方式保藏它。在古印度佛教中,瘗埋舍利的方式是安置于塔中,塔在印度语中称作“窣堵波”,最初乃是埋藏尸骨的坟冢。释迦涅槃,八王分舍利造塔供奉后,塔才被赋予特殊的含义,成为供奉佛祖舍利的专用建筑物。《大唐西域记》载,“七宝小窣堵波(塔),置如来顶骨”。古印度人一般将舍利置于塔身内部、塔刹中或埋入塔基,不筑专用宫室。瘗埋舍利的葬具用函棺、函塔或函瓶,而随葬之供养品主要是"七宝":金银、琉璃、水精、玛瑙、珍珠、琥珀等。

公元1世纪前后,印度的塔随佛教一起传入中国后,很快就和中国的建筑形式融合起来,形成了更为多样丰富的塔楼建筑。中国式塔通常上垂相轮九重,下为单数重檐塔身。因塔设寺,塔寺相依,成为中国佛教的一大特色。法门寺就是这样因塔设寺的典范。《魏书·释老志》云:凡宫塔制度,就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从一做至三、五、七、九。佛塔传入中国后,舍利的瘗埋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隋以前,舍利大多放入石函,直接埋入塔基下的夯士中,河北定县北魏舍利塔,河南洛阳北魏的永宁寺塔,皆用此制。隋以后塔基下开始建筑石室、地宫,最初石室是在放置舍利的石函周围用砖砌成简陋的墓室,只稍拓宽了舍利的放置空间,瘗埋舍利的石函较前期精致,且有多重函、瓶。唐时出现了仿墓室地宫,由台阶、甬道、主室构成,而函则有多重,舍利容器发展为银椁、金棺、玉棺等。舍利在中国瘗埋方式的变化,说明佛教在中国更多地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视死如生”的观念。中国人对舍利的保藏,更像是在为一位圣君营造一座秘而不宣却规格至高的陵墓。

举世闻名的法门寺唐塔地宫,唐人并不称其为“地宫”,从出土的《大唐成通启送歧阳真身志文碑》和《监送真身使随真身供养道具及恩赐衣物帐碑》铭看,当时人们称之为“石室”。这一石室全长21.12米,宽约2.5米,由踏步漫道、平台、隧道、前室、中室、后室及后室秘龛八大部分组成,其形制明显仿照了中国唐代帝王陵墓的地宫。石室设石门四重,头道门楣上雕有两只对立的朱雀,朱雀在唐代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唐代长安皇城南门称朱雀门,昭陵、乾陵等唐代帝陵南门亦称朱雀门,以象征皇宫。法门寺地宫头道门楣上刻朱雀,亦取意于此。法门寺“石室”前室北壁两角各置一护法石狮,《传说太子瑞应经》中有佛出世时,五百狮子从雪山走来,侍列门侧的记载,因而狮子在佛教中被作为护法神兽,后世大凡寺院及有关的壁画上均饰以狮子。已发掘的唐代墓室,顶部一般为穹庐顶,而法门寺“石室”却为盝顶,即切尖棱台式,保持着显著的佛教建筑特色。

中国古代瘗埋舍利所用的器具,也仿照古代帝王的葬具格局形制。隋文帝仁寿四年诏令全国各州郡建塔保藏舍利时,将舍利盛于特制的盝顶铜盒内,外面为石函,石函的周围砌石或以砖墙护置。函的多少没有定制。甘肃大云寺藏舍利,其容器共五重,最内是盛舍利的琉璃瓶,其外依次是金棺、银椁、鎏金函、盝顶石函;庆山寺石函则改为6块青石组成“释迦如来宝帐”,内置银椁、金棺和盛放舍利的绿玻璃瓶。

法门寺地宫瘗藏有四枚佛指舍利,分别置于前中后室和后室秘龛内。其中真身舍利置于后室秘龛内,用五重宝函包装。第一重宝函为铁质,出土时已锈迹斑斑,呈深褐色。第二重宝函紧套在第一重宝函之内,是一个精美的银质鎏金函,函身雕凿有四十五尊造像。第三重宝函是一银包角雕花檀香木函,出土时已朽坏。第四重宝函是一副水晶椁,椁顶嵌有黄、蓝宝石各一颗,椁盖雕有观音菩萨坐像。第五重宝函是置放在雕花棺床上的玉棺,棺盖雕刻普贤菩萨像,棺内供奉释迦牟尼佛真身灵骨。其他三枚影骨舍利也是瘗埋得分外精细,第一枚影骨秘藏在八重宝函中,指骨舍利套在纤细的银柱上,向外依次为纯金单檐四门塔、金筐宝钿珍珠装斌玞石函、金筐宝钿珍珠装金函、盝顶金函、盝顶银函、素面银函、鎏金盝顶银函、银棱盝顶檀香木函,外用红锦袋包裹。其他影身舍利分别采用银椁金棺和银棺收藏,外敷各种宝函或灵帐。这种以金棺银椁或玉棺水晶椁为主要容器并构筑模拟中国式墓室的舍利瘗埋制度,显然具有浓厚的中国本土文化气息,是佛教中国化的重大转折点。佛教传入中土后,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逐渐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也正是因为这种变化,才使得佛教得以在中土兴盛起来。

                   

                                 法门寺出土的保存真身灵骨舍利的五重宝函(木质宝函已朽)

                   

                                                          保存真身灵骨舍利的水晶椁

                                  

                                              盛放真身灵骨舍利的白玉棺及真身佛指舍利

                                          

                                                             法门寺第一枚影骨舍利特写

                      

                                                    保藏第一枚影骨舍利的纯金四门塔特写

                      

                法门寺第一枚影骨利采用八重宝函作为瘗埋用具,每层都极尽华美,最内为纯金四门塔

                      

                                                存放法门寺第二枚影骨舍利的镏金双凤纹银棺

                                           

                                                存放第三枚影骨头舍利的唐代镏金单檐铜精舍

供养虔诚

在古代,人们迎奉供养佛舍利之虔诚之热切,简直超乎任何人的想象力。自太宗皇帝开启地宫供养佛骨后,在唐代的两百多年间,先后有高宗、武后、中宗、肃宗、德宗、宪宗、懿宗和僖宗8位皇帝6次将佛骨迎进皇宫供养。唐帝迎送佛骨成为唐代宗教生活的重大盛典。

                  

                  自唐代起,中国瘗埋舍利多在塔下修建地宫,图为法门寺塔基地宫,明显参照了

                  唐代帝陵形制

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年),岐州刺史张德亮奏请开启法门寺塔,供养真身舍利,并言有古老传说,说法门寺塔经三十年一开,以佛指舍利示人,令人生发善心。太宗敕许之,自此开了唐代诸帝礼佛之先河。张德亮遂开发地宫,在深一丈多的地方发现两个古碑,为周魏时代所树。……出舍利,将其展现于僧俗大众。数千人一时同观……京城内外,举家上下,扶老携幼同来观看,聚集于法门寺,每天数千人……

                      

                              镇江甘露寺铁塔出土的存放当年长干塔舍利的唐代錾花金棺和银椁

对于迎奉供养佛舍利,作为一代英主的唐太宗李世民,虽然首肯,但是本人并未表现出太多的热诚,只是在有人建议动用修建皇家望云殿的木料修葺法门寺时,点头同意,作了个顺水人情。这次开示舍利,只是在法门寺“通现道俗”,香花供奉,而没有迎奉至京师宫中瞻礼供养。但佛骨旋风,初起之势已不可挡。有关此次开示的盛况及灵异,《法苑珠林》记载说:每个人看到的舍利都不一样,有人看见舍利如玉石般,白光四射发出耀眼的光芒;也有人看见其为绿色;或见有佛立于半空;或见菩萨、圣僧;或见红色光芒;或见五色杂光……也有人什么也看不见,众人认为看不见佛舍利的人是由于罪孽深重,只有数罪悔过才能看见。于是有人用香火烧灼自己的头顶和手指,或者用利器刺破手指,沥血于地,虔诚供养,希望舍利能给自己带来福祉。

                                

                                                                  唐代禅众寺舍利银椁

显庆五年(660年),高宗迎舍利入宫供养,为舍利造金棺银椁,共9重,雕缕穷奇。这一年,时为高宗皇后的武则天也舍出所寝衣帐,捐资造金棺银椁。称帝之后,武则天在长安四年(704年)继唐太宗之后第三次迎奉法门寺佛骨舍利,敕令王公以下官员组成迎奉队伍,自己在舍利到达神都(东都,今洛阳)后,也斋戒沐浴,拜倒在真身舍利前,虔诚祈祷,以求佛祖保佑她江山永固,万寿无疆。上元年间,肃宗迎奉佛骨,除亲自虔诚礼拜外,还赐瑟瑟像一铺,金银器具若干,并剪下头发与玉简及瑟瑟数珠等串成一索,及金襴袈裟一付,沉香、檀香等各种香料三百两一并供入地宫,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完全平定,乱世之中尚如此迎奉供养,已经相当难得。法门寺地宫出土《大唐咸通启送岐阳真身志文》记载,元和十四年,唐宪宗迎奉佛骨,也是“亲奉佛灯”,而韩愈著名的《谏迎佛骨表》就是针砭此事的,结果却因触怒宪宗而遭贬谪。

                      

                                                              甘肃大云寺唐代舍利金棺

历次迎奉舍利,沿途观者何止万人,景象空前,咸通十四年(873年)唐懿宗最后一次迎奉舍利,从京城到法门寺三百里间,车水马龙,昼夜不断。佛骨迎至京城,即以御林军作为仪仗队,天地沸腾,各种仪仗绵亘数十里,景况盛于天子郊祀。长安城内,富贵人家沿街搭起高大的彩楼,竞相表现虔诚之心。时有军卒,竟然在舍利前将自己左臂斩断,以右手执断臂,一步一礼,血流满地。又有僧人将艾置于头顶点燃,是为“炼顶”。有些人不惜倾家荡产施舍于寺院,以为供养。如此执着虔诚,令人嗟叹。

                    

                                         陕西临潼庆山寺舍利塔基出土的护卫舍利的唐三彩狮子

东来华夏

作为佛教至圣之物的佛骨舍利,又是如何来到中国的呢?这个问题又要回到阿育王身上,阿育王在经过血腥战争统一印度后,幡然悔悟,决定诚心礼佛,弘扬佛法。自此,在阿育王的跨国弘法活动中,大批高僧大德到印度各地以及周边国家传教。阿育王时代佛教已自恒河流域向周边扩散,传播到印度各地及南亚、东南亚诸国。不仅如此,据阿育王时期碑文《摩崖法敕》记载,传教僧人的足迹已到中亚、南欧及北非。

                    

                                                                印度保存的佛骨舍利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首先在西域。“西域”是个历史地理概念,是汉以后对于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始见于《汉书·西域传》。西域有两种意义:狭义专指葱岭以东而言,广义则凡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都包括在内。印度和西域的高僧,沿张骞、班超开辟的丝绸之路,将印度的佛教典籍,还有佛舍利,带入中土。据《法苑珠林》载,阿育王真身舍利塔在中国有十九座,其中就包括“东晋金陵长干塔”和“周岐州岐山南塔”,这“周岐州岐山南塔”即今天的法门寺塔。而“东晋金陵长干塔”则早已因战乱湮灭,然而,1960年,镇江甘露寺铁塔修复过程中,文物部门在塔基下深约三公尺半的地方,发现一个地宫,从中出土舍利计七百七十二粒。在存放舍利的大石函内,有一些唐代石刻。其中最重要的有唐长庆四年(公元824年)“李德裕重瘗长干寺阿育塔舍利记”和大和三年(公元829年)“李德裕重瘗上元县禅寺舍利记”石刻两方。据此可知,这批珍贵的舍利,即《法苑珠林》记载的东晋金陵长干塔之佛舍利。由此推断,《法苑珠林》对于舍利塔的记述并非虚妄。

在隋代,由于隋文帝杨坚笃信佛教,对于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史书记载,当时有印度僧人来到中国,将一部分佛舍利献给隋文帝,仁寿年间,杨坚将所得舍利颁发全国,要求各州兴建舍利塔瘗埋。当年许多著名寺庙都曾得到舍利,隋文帝之后的隋炀帝杨广,也对佛教甚为推崇,据说现今北京云居寺所藏的舍利,很可能就是隋炀帝赐赠的。

                  

                                                        楼兰地区出土的盛放舍利的漆盒

                  

                    韩国大邱市出土的舍利金塔和其中盛放舍利的翠绿玻璃盏、玻璃瓶,请注意

                    金塔带有明显的朝鲜古代建筑风格

中国虽然不是佛教的发源地,但是两千多年来,中国保存的佛教遗物却相当丰富,这应该归功于中国历代统治阶级多愿意利用佛教巩固自己的统治,加之佛舍利在中国多瘗埋在高塔基下的石室中,纵然战乱摧毁了灵塔,后世依然在原塔基上修筑新塔,这客观上对佛教遗物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中国所藏舍利,其中有两项堪称特级国宝和世界级文物,这就是当前陕西法门寺所藏的佛指舍利和北京灵光寺所藏的佛牙舍利。前者为世界上现存唯一一枚佛指舍利,而后者也是世界上仅存的两枚佛牙舍利之一。法门寺建于佛教盛行的北魏时期,公元558年,北魏皇室后裔拓跋育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并开创了供奉法门寺佛骨的先河。在历经北周武帝灭佛运动后,法门寺在隋唐迎来了其最为辉煌的时期。唐王朝继承隋代供养佛舍利的做法,并形成“三十年一开”的制度,皇帝们相信定期迎送供养佛骨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富庶、康泰和和平。而相传传世的两颗佛牙舍利,除了传入斯里兰卡的一颗,另一颗据载曾传入乌苌国,后由乌苌国传到于阗。公元五世纪中南朝刘宋高僧法献游于阗,把佛牙带到南齐首都建康,藏于钟山上林寺。隋朝天下统一,佛牙被送到长安。五代时期中原兵乱,佛牙辗转传到北方辽国的燕京,藏于今天北京的灵光寺。这一流传过程十分清楚,历代典籍都有记录,因此北京法献佛牙可谓是来源清楚,确为佛宝。早在1955年,缅甸佛教界就曾专门赴中国迎奉法献佛牙赴缅甸供养,此后法献佛牙还先后被迎奉到斯里兰卡、香港和泰国等地供养,所到之处,同样是万众瞩目。法门寺佛指舍利,也先后赴台湾、泰国、韩国、香港供应并接受信徒朝拜,成了佛教文化的使者。

                   

                                                               北京灵光寺法献佛牙

小小的舍利,在漫长的传承中,凝聚了亿万民众的悲欢离合,反映了几千年来众生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和追求。它们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人世的动荡,礼敬舍利,固应虔诚,若佛有灵,断不愿见信徒断臂脔肉自残以为供养,亦不愿见以礼佛为名为害众生。佛的伟大,并不在于佛殿的宏伟和佛塔的辉煌,而在于那种与自然中求得世间真谛的纯良精神。

                                  

                                                          迎奉到香港供养的佛骨舍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法门寺佛指舍利
法门寺地宫之迷
顶礼!膜拜!扶风法门寺地宫的千年宝藏!附早期考古珍贵视频
法门寺未解之谜:揭秘地宫隐藏的千年秘密
望长安,佛国圣地法门寺
刘立夫 | 法门寺的那颗舍利:“世界第九大奇迹”发现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