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支气管哮喘如何根治,试试这几个哮喘偏方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以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反应为主的气道变应性炎(AAI)和气道高反应性(BHR)为特征的疾病。

易感者对此类炎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可逆性气道阻塞症状。临床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可自行或治疗后缓解。

若长期反复发作可使气道重建,导致气道增厚与狭窄,成为阻塞性气肿。支气管哮端属于祖国医学“喘促”“上气”“喘息”等范畴。

《素间尺奇论》曰:“之壅,喘而两胁满。”哮喘病理主要在

《素回真要大论》日:“诸气賸郁,皆属于肺。”《灵枢,经脉》曰:“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喝喝而喘。”素体虚,或病久肺肾两虚,则肾不纳气而发哮喘。

风寒外感证
【主症】呼吸急促,喉中哮鸣如水鸣声,痰色白、稀薄而有泡沫,或呈黏沫状,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方一】射干麻黄

【来源】《金匮要略》

【组成】射干9克,麻黄9克,生姜6克,细辛6克,紫菀6克,款冬花6克,大枣3枚,半夏9克,五味子3克。

【功效】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用法】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升,分温三服。

【方解】本方适用于寒饮袭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之喘咳。方中射干开痰结;麻黃宣肺散寒;紫菀款冬花半夏以助射干降气化痰;生姜细辛助麻黃以散寒化饮,以防耗散太过,有伤正气,故以五味子,收敛肺气,大枣安中,调和诸药,使散中有收,邪去而不伤正,为寒饮咳喘常用有效之方剂

【按语】本方用于寒饮症


小青龙汤
【组成】麻黄10克,桂枝10克,芍药10克,干姜10克,甘草6克, 五味子10克,半夏15克。

【来源】《伤寒论》

【功效】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麻黄发汗解表,利水平喘,配伍桂枝增强宣散之力;桂枝配伍芍药起调和营卫之效;干姜细辛散寒温肺、化痰涤饮;甘草调和诸药。

【按语】痰壅喘逆不得卧:加合三子养亲汤、皂荚,表寒里饮,寒象明显:小青龙汤苏子杏仁、白芥子橘皮等。咽干口燥,痰涎稠黏,咯吐困难:加服祛痰灵。

痰热壅肺证
【主症]咳喘不能平卧,心悸,头晕,咳嗽,吐白黏痰,量不多,纳差,腹满,小便短赤,大便稀,舌质微红,舌苔白腻,脉细稍微。

【方一】①二陈汤合②三子养汤

【来源】①《太平惠民和剂局方》②《韩氏医通》

【组成】二陈汤:半夏10克,茯苓10克,陈皮10克,甘草6克。三子养亲汤:白芥子6克,苏子9克,莱菔子9克。

【功效】宜肺定喘,清热化痰。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半夏、茯苓燥湿化痰;陈皮、甘草理气和中;厚朴、白芥子温肺祛痰;苏子降气行痰,使气降则痰不逆;莱菔子消食化痰,使气行则痰行。

【按语】哮喘治法为“发时治肺,平时治肾”,张景岳谓“实喘者有邪”,故先治标以宣肺定喘,清热化痰,麻杏石甘汤加减,麻黄、石膏杏仁、五味子宣肺定喘,瓜蒌桑白皮黄芩清热祛痰,葶苈子清热,生姜半夏和胃化痰,加细辛反佐以防清热太过。

气阴两虚证
【主症】突发性阵咳,咳则喘,咯黏液样白沫痰,至痰咯出而气道无阻始渐平息,不能平卧,面浮,舌苔白腻,脉虚弱无力,左关浮细而弦。

【方一】延年半夏汤

【来源】《岳美中医案》

【组成】清半夏9克,炙鳖甲12克,前胡6克,苦桔梗4.5克,人参6克,炒枳实3克,吴茱萸9克,槟榔4.5克,生姜9克。

【功效】益气育阴祛痰。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半夏降逆止呕;鳖甲滋阴;前胡桔梗止咳化痰;人参补气健脾;枳实理气化痰;吴茱萸温肾暖脾,固肠止泻;槟榔消积化痰;生姜止呕。

【按语】该方为岳老治喘经验方。

【方二】生脉散

【来源】《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人党参15克,麦冬10克,五味子6克。

【功效】益气养阴。

【用法】加生姜三片,大枣2枚,水煎,空腹服。

方解】方中人参甘温,益元气,补肺气,生津液,是为君药。麦门冬甘寒养阴清热,润肺生津,用以为臣。人参、麦冬合用,则益气养阴之功益彰。五味子酸温,敛肺止汗,生津止渴,为佐药。三药合用,一补一润一敛,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敛阴止汗,使气复津生,汗止阴存,气充脉复,故名“生脉”。

【按语】药理研究具有增强免疫作用。

肺牌气虚证
【主症】平时自汗怕风,易于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发前喷嚏鼻塞流清涕,气短声低,咯痰清稀色白,喉中常有哮鸣音,面色忧白,舌苔淡白,脉象虚细。

【方一】六君子汤

【来源】《医学正传》

【组成】人参9克,白术9克,茯苓9克,炙甘草6克,陈皮3克,半夏4.5克

【功效】健脾益气,补土生金。

【用法】加大枣二枚,生姜三片,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人参补气健脾为君药;脾喜燥恶湿,故以白术健脾燥湿为臣药,参、术相合,健脾之力更宏;茯苓淡渗,健脾利湿,半夏燥湿化痰,陈皮理气健脾,三药合用,理气燥湿化痰,共为佐药;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为使。

【按语】表虚自汗:加炙黄芪小麦、大枣;畏风、怕冷、易于感冒:加桂枝、白芍附子;痰多:加前胡杏仁

【方二】补中益气汤

【来源】《东垣十书》。

【组成】黄芪30克,党参15克,白术10克,当归12克,柴胡9克,升麻9克,陈皮10克,甘草6克。

【功效】健脾益气,补土生金。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生黄芪用量最多,甘温质轻,人脾肺二经,补中气,升清阳,益肺气,实皮毛,故重用以为君药。辅以党参、白术、炙甘草甘温补中健脾,脾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脾旺则正气自充。

人参、白术、甘草三药益气健脾,助黄芪共建补中益气之功,是方中主要部份。脾胃气虚则营血亦不足,补气自能生血,更以当归养血调营以和之。

清浊相干,气乱于胸中,故用橘皮理气醒脾,中焦气机畅通,既能助清阳之气上升,又使诸甘药补而不滞。清气在下,必加升麻柴胡引导升提,扭转中气下陷之势。

升麻引阳明清气上腾,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俾下陷之清阳上升而复其本位,又引黄芪、人参、甘草甘温之气味上升,益气升阳,补卫气而固表,使卫外固摄,则恶寒、自汗可除。张元素谓升麻“补脾胃之药,声此为引,不能取效”,升麻、柴胡既然作引经之用,其量当小。

【按语】本方补脾化炭,用于脾虚食少,痰多脘痞,倦怠乏力,大便不实等症。表虚自汗:加炙黄芪、小麦、大枣;畏风、怕冷;易于感冒:加桂枝、白芍附子;痰多:加前胡、杏仁。

肺肾两虚证
【主症】平素短气喘息,动则为甚,吸气不利,痰吐起沫,或痰少质黏,脑转耳鸣,软,心慌,劳累后易发,心悸,或畏寒肢冷、自汗、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质胖嫩,脉沉细;或颧红,五心烦热,汗出粘手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方一】生脉她黄汤

【来源】中华医药杂志

【组成】熟地9克,山萸肉6克,胡桃肉6克,人参9克,麦冬9克,五味子6克,茯苓15克,甘草6克,半夏6克,陈皮10克。

【功效】补益肺肾,纳气平喘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生脉汤益气养阴;熟地山茱萸胡桃肉滋阴补肺,纳气;茯苓利水健脾;半夏、陈皮止咳化痰;甘草调和诸药。
【按语】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加减;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加麦冬、当归、龟板胶、参蛤散。肺气阴两虚:加黄芪、沙参百合;肾阳虚为主加补骨脂仙灵脾、鹿角片、制附子肉桂;肾阴虚为主;加生地黄、冬虫夏草,并常服紫河车粉。

瘀血阻肺证
【主症】喘不得卧欲呕吐,气短心悸,腹疼腹张,咳痰满闷,肋胁刺痛,面色黧黑,呼吸气促,动则喘甚,舌淡红,边有瘀点,苔白腻,脉弦细涩。

【方一】桃红四物汤

【来源】《医宗金鉴》

【组成】桃仁10克,红花12克,生地10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当归10克,川贝15克。

【功效】宣肺化痰平喘,佐以活血通瘀。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四物汤养血活血。

【按语】可辨证加丹参赤芍

【方二】血府逐察汤

【来源】《医林改错》

【组成】川芎5克,桃仁12克,红花9克,赤芍6克,柴胡3克,桔梗5克,枳壳6克,牛膝9克,当归9克,生地9克,甘草6克。

【功效】活血通瘀。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因瘀血停滞于胸,使气机受阻、气滞血瘀、肝失柔和;若瘀血化热,则会瘀热上冲、胃气上逆。本方中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柴胡疏肝解郁;枳壳、桔梗开胸行气;牛膝引热下行;生地清热养阴;甘草调和诸药。

【按语】唐宗海在《血证论》中云:“盖人身气道,不可赛滞,内有瘀血,则阻碍气道,不得升降,是以壅而为咳……痰饮为瘀血所阻,则益冲犯肺经。”久病致瘀,颜面黧黑,痰带瘀血,舌见瘀斑,脉细涩等,故宣肺化痰,平喘通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汤头歌诀白话解
中医十大名方
治疗哮喘名医方
《汤头歌诀白话解电子板》(第14节)
〖中医宝典〗中医十大名方
哮喘古今名方选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