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皇帝也要找个好祖先!大唐皇室附宗陇西李氏之谜

大唐盛世的背后

——揭开大唐皇室附宗陇西李氏之谜

      陈寅恪先生在他的《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开篇即引用《朱子语类》一一六《历代类》三条的记述:

      “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随后他又说,“朱子之语颇为简略,其意未能详知。然既简略之语,亦含有种族及文化二问题,然此二问题属李唐一代史事关键所在,论唐史者不可忽略也......”。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令人惊奇的发现,作为达到中国封建社会顶峰的李唐王朝,老谋深算的李渊,英勇果决的李世民、风流倜傥的李隆基……这是真的吗?

     

无奈之举:皇帝乱拜祖宗

    

      创建李唐王朝的唐高祖李渊,虽自称狄道“为凉武昭王李暠七代孙”。但实际上他是赵郡隆尧人,至今河北隆尧县还保存着李唐王朝的祖先坟墓和家庙。

  但令人称奇的是,在隆尧仅仅有李唐王朝四代祖先的坟墓,而四代之前则不可考。也就是说,人们没有办法确证李唐王朝祖先究竟来自何方。

      唐以后的学者们认为,李唐本是鲜卑族胡人。长期以来专家学者们对唐王室的生活服饰、婚姻处理、用人策略、同少数民族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考察。认定李唐王室为胡人,即便不是也至少是河北隆尧一带汉化了的李姓鲜卑人。

     人们知道赵郡李氏亦为中原望族,其与陇西李氏之先同出一源,在华夏世家大族的声望上也不比陇西李氏低多少;如果李唐先世确为赵郡李氏,那他为什么又不承认这一点,而要认李暠为祖、自称出于陇西李氏呢?

        尽管有人认为,这是宇文泰制定之“关中本位政策”所致。当时,为了同北齐等政权抗衡,宇文泰不得不下令,鲜卑大族改姓关中姓氏,李氏的郡望首推陇西,因此李渊先祖李虎才自称出于陇西。

        创建李唐王朝的唐高祖李渊,在武德年间,追封“陇西堂”。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修“氏族志”,把陇西郡李氏列为李氏十三郡望之首、全国姓氏第一。然而,到了唐玄宗时,才彻底完成附宗陇西李氏。

  李唐王朝创造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业绩。但也形成了当时最大的造假案——附宗陇西李氏狄道。

        千百年来,大量的史料和已出土的李唐宗室墓志表明:淮安靖王李寿、虢王李凤、越王李贞、汝南公主李字、长乐公主李丽质、永泰公主李仙蕙、懿德太子李重润、潞王李贤、云麾将军李思训……都是“陇西狄道人”。但这些绝大部分不可信,因为很多人都是附宗陇西狄道的。

      起初,建立大唐王朝李渊为找一个更为的富有号召力的祖先,以彰显其正统性,先是将老子认作第一代始祖,接着又同时宣称自己的祖籍在陇西狄道。     

       这一方面记载非常多,因为自汉初开始,陇西李氏已成为陇上大族,名将李广、汉丞相李蔡就是出自陇西李氏。其后,陇西李氏逐渐发展成为名门望族,“我李百万叶,柯条遍中州。”“天下李氏出陇西”。说的就是这件事。

  改认祖宗,无疑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李渊开始经过了六代皇帝直到天宝元年(公元1421年)才正式完成这个过程。

       那时,李隆基宣布“凉昭武王子孙(李)宝以下.......四公子孙,并宜隶入宗正寺,编入属籍”。由此陇西李氏自然名正言顺地成为李唐宗宝,李唐王朝也有了一个非常荣耀的祖先——老子。

  关于李唐祖先问题《新唐书》、《旧唐书》中有多处自相矛盾的记载。由于李唐皇室都要附宗于陇西李氏。故而整个唐代,凡是李姓多自称为陇西李氏,以显示其与李唐皇室的密切关系。另外,李唐皇室为拉拢功臣,彰显其身份,也大量赐姓,即朝廷赐其为李姓。

       这种情况非常多,而且还有不少自天竺,大食、波斯的外国人也被赐为李姓,这些人也自称出自陇西李氏。既然他们归于李唐王朝自然也就成了陇西李氏。

隐藏在婚俗中的谜底

      

       由于李唐王朝的统治阶层身上带有大量的胡人血统。因而唐代的用人制度和生活风俗习惯上带有了大量游牧民族色彩。这其实就是,唐代为何“胡俗”非常流行的根本原因。

    从西晋到北魏这段时间,是空前的大融合的阶段。这期间各个游牧部族和农耕部族之间,相互斗争,相互交流,不同的文化被融合在了一起。这些新的文化,给中原的汉族文化带来的新鲜血液。今天,我们仍然能看到那次文化融合的影子。

  尤其是,当时的婚姻中,大量出现了各个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不仅民间非常频繁,而且皇室内部,达官贵人中间不同部族之间经常通婚。

  研究证实隋唐两代帝王身上都有非常强烈的少数民族血统。有专家说,隋文帝杨坚的皇后独孤氏是鲜卑人,唐高祖李渊的母亲也是独孤氏,和杨坚的皇后是姊妹。李渊妻窦氏是窦毅之女,实际上是匈奴人,最低也是匈奴化的汉人。而窦毅妻宇文氏系出匈奴。李世民也就有了胡人血统,因为李世民妻长孙氏是鲜卑人,唐高宗李治也就带着少数族人血统。

      陈寅恪先生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在唐朝立国的100多年间,中国北方人们生活习俗受西域和北方游牧部族的风俗习惯的影响比较严重。许多游牧民族的生活习俗和观念在社会还广为流传。如李氏皇族中多次出现乱伦之事,太宗死后,其饿死高宗以太宗才人武则天为昭仪等,这与吐谷浑、鲜卑、突厥诸族的习俗相合。

  《新唐书》记载唐代公主再嫁的就有23人,其中绝大部分集中在唐玄宗以前。这个时候,人们贞节观比较淡,一方面是习惯所导致,另一方面是动乱不断,战争不断的结果。到了宋代贞节观念才被推上了一个高峰,理学家们提出“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而且这种贞节观限制了男女的正常交往,明清两代这种贞节观则被推到了极致。

   包容成就了盛世

       隋唐以前的民族融合的基础,加上唐朝统治者的游牧胡人血统,奠定了唐朝的开放政策。

       唐代大量重用外族和外国人作为军事将领,唐王朝时胡人将领的信任程度远远高于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朝代。和满州人信任蒙古族有些相类似。

  在民族关系上,他们采取了一视同仁的开放政策。唐太宗的一段话最为典型,他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毕依朕如父母。"各国的使节、商人、留学生、僧侣、学者和艺术家。他们带来了本族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使唐代中国固有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在音乐、舞蹈、绘画、文学等方面更具特色。

     不管李唐王朝如何,由李唐王朝附宗陇西,使得陇西李氏郡望发生,根本变化,不再陇西李姓独家的郡望,而成了天下所有李姓的郡望,也成了边疆诸多少数民族的郡望。成了多民族的联合组织。同时,他们包容开放之风也造就了中国封建的顶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朝皇帝真的是鲜卑人吗?史书中关于此人的记载说明一切
“做我老婆,必须懂事。”这句话寒了多少女人心
李唐皇室血统之谜
分子人类学测试案例有可能确认北魏拓跋氏乃汉李陵之后
河北一座村庄,竟隐藏李唐皇室最大秘密,颠覆史书
此地为河北村庄,两座古墓牵出李唐王朝最大秘密,彻底颠覆史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