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旅游风光丨(十一)闫先泉

 無岸的海

作者:吕长河

编辑:雪狼异族


闫先泉,字古泉,山东省嘉祥县人。喜爱书法和山水国画,现任大庆市老年书画研究会名誉会长,市作协、书协、美协会员;中国非遗书画委员会大庆创作基地主任;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理事;黑龙江炎黄书画院大庆分院院长。
 

散文随笔


  文/闫先泉



  神奇的都江堰

   

      成都平原有个都江堰,它有着悠久的历史、神奇的传说,多年来一直令我心驰神往。当我真的来到都江堰的时候,看到它既没有现代水利工程那么雄伟壮观,也没有更为复杂的功能,但是都江堰凝聚的智慧和光辉,却震撼着我的心灵。都江堰两千多年来造就的天府之国,让我为之惊叹。2000年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将都江堰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2007年,青城山--都江堰被列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古老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世界水利工程奇观,也是世界水利工程之最。但是,据史料记载,现在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在古代却是一个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地方。都江堰的创建,一方面由于岷江和成都平原“恶劣”的自然环境,另一方面又有其特定的历史根源。战国时期,刀兵四起、战乱纷呈,饱受战乱的人民渴望中国的尽快统一。恰逢此时,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强君贤。他们认识到巴蜀在统一中国进程中的特殊战略地位,秦相司马错说,“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就在这个历史的关键时期,战国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识地理、隐居峨眉的李冰为蜀国郡守。李冰上任后,下决心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造福成都平原,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经济基础。

        当时的水患来自岷江,岷江出自岷山山脉,从成都平原西侧向南流去,成为成都平原的地上悬江,每当岷江洪水泛滥,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遇到旱灾,也是赤地千里,庄稼颗粒无收。岷江水患成为古代蜀国发展的一大障碍。李冰上任秦国蜀郡太守之后,和他的儿子李二郎一起,开始治理蜀地水患的伟大工程。他们到了灌县城外,有一座玉垒山东西挡住了岷江,岷江东岸因为水流不过去往往会发生旱灾,而岷江西岸则由于水量过大,常常发生水灾。当地人民早就盼望能把玉垒山凿开,分流江水,既可分洪减灾,又可引水灌溉造福乡里。  

        为了弄清岷江水情,李冰邀请当地治水能手,带领他的儿子李二郎一起跋山涉水,实地勘察。岷江两岸人民的治水经验丰富了李冰父子的智慧,在李冰领导下,开始开凿玉垒山的工程。玉垒山岩石坚固异常,当时也缺少铁器,百姓们发明了火烧法等一系列开凿山石的方法,终于凿开玉垒山。山口宽约20米、深约40米、长约80米,称为宝瓶口。宝瓶口引水入灌县,为了加大宝瓶口过水量,李冰父子又在距离宝瓶口前不远的江心修筑一道分水堰,把岷江水在玉垒山前分成两股,使其中一股流入宝瓶口。分水堰将岷江分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是岷江的本流,经过宝瓶口的江水叫内江,通向沱江。从此,岷江分流水量减轻,很少发生洪水泛滥的灾害。为了清除淤泥沉积,李冰父子又总结出了“深淘滩,低作堰”的调节水流原则,使都江堰很好地发挥了分洪、溢洪、引水灌溉的作用。都江堰的修成,不仅解决了岷江泛滥成灾的问题,而且从内江下来的水还可以流到十几个县,灌溉面积达三百多万亩。从此,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富庶之地,从此有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李冰决定在岷江中修筑分水堰,将江水分为两支,一支顺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宝瓶口。由于分水堰前端形状好像鱼的头部,所以称为“鱼嘴”。鱼嘴把江水一分为二,西边称为外江,它沿着岷江顺流而下;东边的称为内江,它流入宝瓶口。由于把内江设计成窄而深,外江平而浅,枯水季节则有60%的江水流入较低的内江;而当洪水来临,过多的江水就从江面较宽的外江排走,这就是鱼嘴自动“四六分水”功能的秘密。

        李冰父子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更好的起到分洪减灾的作用,保持流入内江水量的长期稳定,又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靠着宝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以保障内江无灾害。溢洪道修有弯道,当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沙便流入到外江。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产生漩涡,在巨大的离心作用下,泥沙甚至巨石都会被抛过飞沙堰,有效地减少泥沙在宝瓶口周围的沉积。

       都江堰是一个名垂千秋的伟大的古代水利工程,李冰父子和当地人民战胜重重艰难困苦,历经八年时间,于公元前256年建成,距今已经2300多年。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成功的水利杰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为今用”、硕果仅存的奇观。


 神奇的石林风光 

    林者,众也。森林,高高直立、摩肩接踵;竹林,婀娜多姿。成片密布;书林艺林,知识海洋,艺术高峰;石林,却是我未曾看见过,所以我来到了云南看石林。

    石林距离春城昆明八十多公里,是一个喀斯特岩溶地貌风景名胜区。如今的石林原来是一片海洋,落海为陆后,在造山运动中又重新抬升,从而形成今天神奇美丽的石林。这里的奇峰怪石形态各异、大气磅礴、千奇百怪、无与论比,堪称天下奇观,走进石林,“天山崆峒”四个写在山石上的大字映入眼帘,层层叠叠,高高低低,延延绵绵地向前伸展。突然“剑北石柱”挡住去路,一把把石剑直指天穹,昂然仰首,怒视群雄,穿过“仙境洞”沿石级而上,到达“极狭通人”最窄的地方,转过一个弯就站到了“仰天腑地”之上,仰望蓝天白云柔情似水,俯视奇峰怪石琳琅满目。在这群峰叠嶂的石林里,令人惊奇的还有一池碧水,这就是著名的剑峰池,一座石峰兀立在水中,犹如一柄利剑直刺蓝天。我觉得它们是那样的形象,它们一定是有灵性和生命的,你看孔雀梳翅、犀牛望月;那些唐僧石、悟空石、八戒石、沙僧石、观音石、将军石、士兵俑、母子偕游等,无不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

     还有许多酷似植物,如雨后春笋、蘑菇、玉管花等。有一尊“钟石”,能敲出许多种不同的音调。石林风景区主要集中在李子营,这里是一座巨大的自然石景艺术宝库,任凭游客去观察,去发现,去自由地想象。景区内峰回路转,曲径通幽,移步易景,奇石拔地而起,参差峰峦,千姿百态,鬼斧神工,让人如入迷宫仙境,被誉为“天下第一奇观”。

     我慕名来到一座石峰前,这就是“阿诗玛”,这座石峰拔地而起,婷婷玉立,上粗下细,象是一位撒尼姑娘背着竹篮站在这碧波潭边。也许“阿诗玛”在这里站立的时间太久远了,所以脱落的面目全非了。“阿诗玛”为什么会在这里呢?传说从前有个叫阿着底的地方,贫苦的格路日明家生下了一个美丽的姑娘,给她起名阿诗玛。她渐渐地长大了,她能歌善舞,歌声清脆响亮,像鲜花一样漂亮。在那年的火把节上,阿诗玛向阿黑吐露了真情,愿以终身相许,立誓不嫁他人。可是,阿着底财主热布巴拉的儿子阿支看中了阿诗玛,阿诗玛百般不允,终被他们所害。

    后来,十二崖子上的应山歌姑娘,见阿诗玛被洪水卷走,便跳入漩涡,排开洪水,救出阿诗玛,一同在十二崖子住下,阿诗玛变成了石峰,变成了抽牌神(回声神)。从此,你怎样喊她,她就怎样回答。阿诗玛的传说已经成为撒尼人日常生活、婚丧礼节以及其它风俗习惯的一部分,在人民中间广为传唱。其艺术魅力随时间的冲刷而弥久愈新,不减光芒,成为我国百民族文学百花园中一块璀璨的瑰宝,蜚声世界文坛。

    在石林地区生活的主要是彝族撒尼人同胞,他们称女性为阿诗玛,意思是有着金子般美好的心灵;称男性为阿黑哥,意为关心家庭,爱护女人,负责、勤劳、勇敢的男人。相对于那些爱沾花惹草的人则称为阿白了,但阿白头脑灵活,会挣钱,在现在的社会里也越来越受到更多有眼光的阿诗玛的青睐。导游总是这样讲,虽然是玩笑话,但是这里的人民希望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

    是啊,走出石林,我就再也忘不了石林,什么时候再来看你,你在我的生命里伫立。




 吐鲁番“坎儿井”


    在学校上学的时候,我就听说过新疆的坎儿井,但是,坎儿井是什么模样,干什么用的,却是浑然不知。所以,我想去祖国的新疆,看看那里的沙漠、那里的胡杨、那里的天山,当然也要看一看那里的坎儿井。

    去新疆看坎儿井,你一定要去吐鲁番,因为,新疆的坎儿井基本上都在吐鲁番,吐鲁番虽然是一个盆地,但地处欧亚大陆中心,是天山东部一个典型的封闭式内陆盆地,这里距离海洋很远,周围高山环绕,盆地窄小低洼,使外面的潮湿气候难以进入,导致吐鲁番降雨量很少,蒸发量却极大,这些因素造成了吐鲁番盆地气候酷热,自古就有“火州”之称。所以这里高温高热,干旱异常,这里的人民为了生存,几千年来,为了水,与天斗、与地斗,创造出了这种充满神奇的坎儿井。

    说起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一样,属于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吐鲁番的坎儿井有一千多条,全长约5000公里。我来到坎儿井博物馆,亲眼目睹了坎儿井的壮观场面。坎儿井的结构,主要有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个部分组成。早在《史记》中便有坎儿井的记载,称作“井渠”。人们现在看见吐鲁番的坎儿井,大部分都是清代以来陆续修建而成的。如今,这些坎儿井,依然浇灌着这里的绿洲良田。我想象着这里的人民为了战天斗地,用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勤劳的智慧,创造了人间奇迹。吐鲁番盆地北面有博格达山,西面有喀拉乌成山,每年的春夏时节,大量的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这些生命之水潜入戈壁滩下,远离人们生活的地方消失了。他们为了生存,依托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让这些生命之水,从坎儿井流到山下,流到人们生活的地方,灌溉农田,解决了人畜用水。

     在博物馆里面,我站在坎儿井的“沙盘”前,最上端是几座高山,一条条闪烁着灯光的坎儿井,弯弯曲曲的从山上伸展下来,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看着这些人类奇观的坎儿井,体会着坎儿井里面潺潺的流水,不知道是喜是忧,我只是感到那水是多少人用汗水和鲜血换来的,甚至有许多人为了这些水,献出了他们的生命。吐鲁番盆地早在古代汉唐时期,已经是欧亚交通必经之路,也是重要的经济文化交流地带,这里虽然干旱,但地下却蕴藏着丰富的地下水源,所以,这里一些冲积地带呈现了肥美的绿洲的景象。自古以来,这里的人们利用坎儿井的天然雪水,进行农业生产,种植粮食、油料作物、棉花,还种植葡萄、瓜果、蔬菜,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继续诉说着他们古老的历史文明。

     坎儿井是怎样建成的哪,坎儿井的建造方法是在高山峡谷地带的雪水潜流之处,寻找到准确的水源位置,从高至低的方向,每隔20米至30米打一眼竖井,竖井深度100多米到几米深度不等,将地下水汇聚后增大水势,再依地势高下,在井底凿通暗渠,将各个竖井之间相连引流直下,一直流到需要的地方,才将水由明渠引出地面。一条坎儿井长约3公里,但是,往往是一些坎儿井相互连在一起,所以有的长达几十里甚至上百里,这样长的坎儿井,其中的竖井少则几十口,最多的300多口。一般来说上游的竖井较深,下游的竖井不断变浅。坎儿井的作用让人感到欣慰,由于这是一个高温干热的地方,坎儿井避免了宝贵的水,在明渠里流淌会大量蒸发,让这些珍贵的生命之水利用率达到了最大限度。

      吐鲁番的坎儿井,是一个巨大的工程,让人称道的是,当地的人民全凭着自己的双手和简单的劳动工具,凿打深井,掏挖地下暗渠,工程之浩大、构造之巧妙,让人为之惊叹。现在的坎儿井,还担负着吐鲁番百分七十至八十的用水,可以看出,坎儿井的水是不能用金钱的价值来衡量的。对这里的坎儿井,我们尽可以放心,可以说经久耐用。这里的土质属于钙质粘土,建造好的坎儿井很坚固,不易倒塌。坎儿井还有一个特殊的功能,由于高山上的雪水温度很低,我们都知道如果直接用于农作物灌溉,对农作物的生长是不利的,雪水经过在坎儿井里面流淌,水的温度会自然提高,等到这些雪水流下来的时候,温度就适宜了。我们可爱的新疆各族人民,在长期与干旱的斗争中,开凿出1600多条坎儿井,一条条坎儿井就是一眼眼甘甜的清泉,在吐鲁番,一条条坎儿井,构成了“火州”的生命线,成为这里人们的生命之泉。

      这就是我看见的坎儿井,她是新疆各族人民创造的人间奇迹,是世世代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我留恋和赞美这些坎儿井,愿这些神奇的坎儿井,在未来更好的造福于新疆的各族人民。

《無岸的海》詩集(全)

书画联盟丨闫先泉

 書畫聯盟

  投稿微信:

 luobo666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人“水”智慧
微专题38--水利工程
钟灵毓秀 天府四川(十)堰渠调江水,润泽绘蜀川
游览都江堰景区
都江堰成就了“天府之国”,很少洪涝灾害!
重访四川探寻都江堰之智慧(组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