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红馆】第十三季推优作品赏评--研学中心诗人诗语专刊

 


      “诗词易制,人评难工”。诗评之道“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诗词评论一定要有感而发,独出机杼而切中肯綮,而不是人云亦云,更不是一味歌功颂德。

      当前诗词评论堪称繁荣。但毋庸讳言,多数文章以鼓励为主,多说好话,广结善缘,是诗词评论领域的普遍现象。气可鼓而不可泄,适度的鼓励当然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失去了分寸,不顾所评作品的实际水准,动辄许以妙语奇句,名篇杰构,甚至声言远迈唐宋,显然就违背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当代人评当代作品,在目前的文学生态环境下,实话实说,显然是有困难的。如果仿照姜菱“难处见作者”的说法,我们是否也可以说“难处见评论”。然而也正因为其“难”,才见出评论者的真知灼见和操守担当。

      本季红馆诗评如何?请读者和作者静心一观,思之、悟之。

中国红馆研学中心  张晓飞



   轮值主编诗评  



 郭军民诗评二首 

暮秋感怀

作者:袁海英 洛阳

连日西风柳叶黄,丹栌点亮一园霜。

红衣不为争秋色,融化心头些许凉。

赏评:郭军民 湖南
       前二句写在暮秋,言在耳目,柳叶黄,丹栌红,西风紧,清霜肃,秋之取象比而显之。后二句借色取义,兴在隐含。似不争秋色,可融些许凉。有头脑发热者,最难的是冷静和清醒。有世事所扰,能尘琐可抛,不争而自律,兴隐之意在此耳。
       杜诗云:“陶冶性灵为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诗不可有我而无古,更不可有古而无我。典雅兼之则善,蕴藏兼之则佳。故诗者所本,宜陶写性灵。“红衣不为争秋色,融化心头些许凉。”转为纡折,实为借色。不争,而淡也。结为适用,实为真色。“融化心头些许凉。”热肠冷面,淡然清刚,经世而磨心性,其理可悟也。

蓼 花

作者:胡爱泉 湖南

落籽荒滩即是家,岂因贫瘠怨生嗟。

自知弱小香无减,饱受炎凉韧有加。

丽质何曾趋富贵,清溪着意许风华。

一身直节腰难折,挺起赳赳万朵花。

赏评:郭军民 湖南
      此诗以自然之致,抒主观之情。读弱小蓼花,虽其花无名,但其干而直、其格而刚。物人两合,借景拟人。心境两间,足藯寓怀。
      诗法之一,全在气上贯通。欲气流,须在起承转结而通而明。一气贯之,力之运也。分联观之,首联张起宜平。虽落籽贫瘠荒滩,但不怨天,不怨地,顽强根性如若人也。颔联是承非承。弱小的凡花,自知弱小,却是芳菲不尽;强大的内心,饱受炎凉,依然风雪不惧。无名花乎,也可不声不响地装点了世界。人乎,你哪怕非常弱小也坚忍不拔地植根于内心。咏其物,拟作人。是吐非吐。香无减,蓼花,吐而不衰矣。韧有加,寓怀,持而自强也。颈联似异而凡。似突非突,非牡丹的丽质、富贵,而言无名蓼花,生清溪岸畔,非良禽择木。此树虽矮小,着实是凡胎浊骨,不足为奇,但亦水木清华,素心自许,故似突非突,凡中自有不平凡是也,花也也如此,人也如此。颈联表达尚未达火候,个见。尾联似提非提。一身直节腰不折,提其气:格也、风也、德也。挺起赳赳万朵花,非提格,取其势:立乎、高乎、美乎、威乎。作诗一律,每联分束,凡气平气盛、气长气短、气高气低,气断气盈……犹如一式太极拳,运吐纳之法,若同理而出。一身直节腰难折句,从节与腰难折的语法上和音乐上似有不妥和不爽。试改成“一身直节休轻折”可否?如说下一“轻”字为“四两”,则“拨千斤”就是“挺起赳赳万朵花”了。

 张晓飞诗评二首 

鹧鸪天·秋约

作者:宋厚仁(海天一色) 江苏

露约深秋雁约寒,黄花正瘦引香先。夜来水冷江流月,客去身孤背影山。
随云去,伴风还,霜华尽染发丝间。沧桑换得诗情句,句里冰心一片天。


评析:张晓飞 河南
      深秋之际,何者相约?露也!雁也!小词开场就点题,引来黄花清香扑鼻,沁人心脾。颌联承上联之寒瘦凄冷之氛围,描摹成画:夜来水冷江流月,客去身孤背影山。
      江中秋月,随波而流,斯人已去,转身之际,背影如山!此情此景,凄美感人,似见一幅《秋叶江上送别图》,观之则泪而噤声。“流”、“影”两字极妙,乃点睛之笔也。
      下阕风格悄然而转。“随云去,伴风还”,承上启下也,镜头转回到作者自己:霜华尽染发丝间。白发染霜,意象虽老套,然用到这里,也算贴切。末句收束,沧桑换得诗情句,句里冰心一片天。传统题材能出细切之语,翻出新语气,也算收得颇为得体,境界已开。
总体看来,此作谋篇严谨,起承转合,一丝不乱。遣词造句,精巧而切景,颇见匠心,作者功底之深厚毋庸置疑。然则金无足赤,佳作亦有再琢之处:一曰词味浅淡,二曰用语稍白。如过片、第三句均可打磨,使之更为精炼隽永,为篇章增色。


又是一年枫叶红

作者:王小兰(兰) 内蒙古

年光未许有归期,雁去高天返影迟。

枫醉故园红满树,问卿那片可题诗?

评析:张晓飞 河南
      鸿雁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其影也高也,其鸣也哀也,其归也迟也!何况“未许归期”,更令人生出哀婉忧伤之情。首联借雁抒怀,先声夺人,为后文张本。先言他物,再言主题,此“兴”之手法也。
      故园的枫叶一片火红,令人陶醉,请问,哪片红叶上面可以题诗?作者仍然采取委婉曲折的表现手法,借红叶寄托寄托深深地思念之情。尤其“问卿那片可题诗”可谓点睛之句,意蕴悠长,耐人寻味。
      首联写鸿雁,末联写枫叶,看似写景,未曾抒情、点题,却借物言志,情在句里行间,若隐若现,读者自知,而作者更知。此种写法,妙不可言,的个中高手也!
      然则本期主题乃“约在秋天”,虽托物言志,亦应适当点题为佳。转句“枫醉故园红满树”,“醉”字可否改为“约”字?另,首联上句已言“归期”,下句又言“返影”,意重矣。区区管见,君可自酌。

约在金秋

作者:岳元峰(平和)  吉林

梳理窗前叶落声,人间节序两关情。

流光卸载斑斓色,圆月封存寂寞名。

秋去秋来秋有韵,影长影短影无惊。

一枝健笔风陪舞,尽遣千言纸上横。

评析:张晓飞 河南
      此诗因事兴感,夹叙夹议,挥洒自如。
      首联稍摹秋景,便抒慨情。次联对仗工整,特别是“卸载”对“封存”,拟人手法,大俗而不俗。流光之斑斓、圆月之寂寞,遣词别致、精到。颈联画风突转,连用三个“秋”字、三个“影”字,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夺人眼目!此乃反复堆叠之修辞手法也,可见作者之匠心。
      尾联在前面铺垫之上,轻松转合。“一枝健笔风陪舞,尽遣千言纸上横”。作者在秋风中挥洒雄健不羁之诗笔,一挥而就,万语千言,满纸烟云,而那只逸笔潇洒不拘,横陈笺上……
      此作特色鲜明:遣词畅快而词味不乏婉转,从眼前景兴发出来,又跌宕开来,与内心情感揉为一体,虚实得体,可见作者功夫手段。另一特色就是作者善于将现代词汇引入诗中,且较为恰切,无违碍感,诚为难得也!末联转句扣得稳,笔法灵动而意味隽永,颇有余音袅袅之效。
      细观颈联的反复手法,疑为作者有意“炫技”,令人赞叹其多才!然则智者多虑,必有一失。“秋去秋来秋有韵,影长影短影无惊”,去、来乃动词,长短乃形容词,词性不协矣!且“韵”“惊”词性亦不协,疑为押韵而勉强用此字。建议改“韵”为“约”,则皆为动词,且“约”字扣题,岂不宜哉?至于去来、长短之斟酌,作者自不在话下。

    研究员诗评  


相约在秋季

作者:时海琴(柳色倾城) 内蒙古

斜阳碧水两悠悠,几抹金黄亮眼眸。

小立西风闻叶落,等闲拾得一笺秋。

赏析:杨玉巧(白杨)山东烟台
      很喜欢时海琴老师这首诗,读来闲逸舒心,韵味绵长。
      起句“ 斜阳碧水两悠悠,”给人一个夕阳无限好,水天共一色的意境,寥寥几字勾勒出一副画面,风格灵动,掩饰不住的惬意。
       承句“ 几抹金黄亮眼眸。  ”斜阳的金色亦动亦静,让风景有了层次,天上的色,水中的影,表现出的旷达使人眼前一亮,身处风景的感慨。
       转句“  小立西风闻叶落,”西风、落叶一般表现出来的是伤感、落寞,作者这里的眼界是曼妙是快乐。人立斜阳闲听秋声,感悟生之行修。
      结句“等闲拾得一笺秋。”可见诗人对生活的挚爱,一派其乐融融的黄昏景色,人在秋风里凝眸,纷纷的落叶,藏着悠远的禅意。于是在这优美的晚景中,作者收获满满。

生查子·雁之约

作者:李宽(牧之) 江苏

春日雁来时,远眺家山久。托嘱为传邮,讨信重阳后。
秋日雁回时,瞭望登高叟。呼唤向云中,捎到音书否?

赏析:高存广 江苏
      从作者简介可以看出,诗人常客居异地,心中难免深藏思乡之苦。该词以“雁之约”为题,参照欧阳修《生查子·元夕》的行文格式和创作方法,把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上片点题,叙述雁约之事。开篇两句“春日雁来时,远眺家山久”,描写主人公恰值春雁归来之际,登高思远的情景,一个久字,道出了乡愁之深。为下文渲染了氛围,作出铺垫。三四两句“托嘱为传邮,讨信重阳后”,遥望苍穹归雁,面对一腔离愁,唯托雁传书以释情怀。然,现在虽已立约,毕竟还要等到重阳之后鸿雁才能归去,这信,能传的到吗?于是便“讨信重阳后”,诗者似乎在以“届时我还要讨要消息的”来制约对方。“讨信”二字既体现出“雁约”之慎,尤体现出乡情之浓。
     下片呼应前片末句。秋日雁去后,客者再次登高瞭望,面向悠悠白云、茫茫苍穹,不禁高声遥问:“我的书信,给捎去了吗?”这一问,不但体现出乡思之切,也暗含在异乡远居的无奈。       
      该词,从形式上看,似在效醉翁《元夕》的对比手法;从内容上看,实则层层递进。从雁来至雁往,从春约至秋问,把主人公乡愁之深、乡情之浓、乡思之切以及客居异地的无奈得以充分表达。全词,虚实并用,画感强、动感足,增添了词的浪漫色彩,提升了词的灵性。

暮秋感怀

作者:袁海英 洛阳

连日西风柳叶黄,丹栌点亮一园霜。

红衣不为争秋色,融化心头些许凉。

赏析:李同军 河南
      起句“连日西风柳叶黄”,短短七个字,从西风寒冽,连日不绝,到岸边柳树的叶子已经失去了青翠,这就给我们呈现出了一派萧条的秋日风光。承句由远而近,把视线聚焦到眼前,“丹栌点亮一园霜”,秋日是凋蔽的,同时也是多彩的,犹以枫燃霜后最为耀眼,这也是秋日里独有的亮丽风景。
      转结两句由景入情,丝丝入扣。尤其是“红衣不为争秋色”一句,看似无奇,实乃精到。个人认为这里的“红衣”一方面是指眼前的丹栌,同时也在指代作者自己:丹栌的红艳当然是大自然的馈赠,不独为争妒秋色,而“我”的娇艳,也同样是天然玉成,既无关风月,也无关岁序,无非就是“融化心头些许凉”罢了。
      春秋交替,世事无常。看淡了皆是云烟,看开了都是风景。袁老师的这首诗既富有深意,又浅显易懂,于不经意处道出大道理,很值得品赏。

约在秋季

作者:陈万坤(自然) 山东

秋君盛意红黄码,碧落云轻雁阵鸣。

陌上因之堪醉我,风柔秀色色柔情。

赏评:李志成   山东
      读陈万坤老师的这首小诗,就像欣赏一幅色彩斑斓、云淡风轻、意境空灵的山水画,怡人耳目,悦人性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体味到诗人那物我两忘的境界和恬淡怡然的情趣。前两句是诗人即兴写景。“秋君盛意红黄码”,秋天盛情热烈,呈现出一派火红金黄的景象,这里的“红黄码”用的妙,不禁使人联想到当前使用频率最高的“健康码”,也暗含时间是当前疫情发生的秋季,实在是应时应景的吸睛之笔。“碧落云轻雁阵鸣”,承上句视野由近至远、由地及天、由静到动,眼之所见是空碧云轻,鸿雁长鸣,与大地山川的草木红黄对比呼应,寥寥两笔描绘了一派迷人秋色。第三句“陌上因之堪醉我”,是由写景到抒情的转折之笔,面对绚丽多彩,空澄雁鸣的美景,陌上诗人怎能不沉浸陶醉其中。结句“风柔秀色色柔情”,既是点睛之笔,也是升华主题之笔。此句用顶真的手法,把金风、秋色(姿容)、情感连在一起,融为一体,呼应题目,笔法巧妙,涵容量大。诗人身沐金风,直面美景,自然会情不自禁。仔细品味,不难发现句中两个色字和两个柔字,都是一词两指,色字既指景色又指姿容,柔字既指风柔景柔也指情柔,达到了人在景中,情因景生,情景交融的境界。结尾词简意丰,含蓄蕴藉,隽永悠长,耐人寻味,体现了绝句“情宜藏”、“味宜长”的要旨。
     本绝句虽题材平常,但诗人构思独特,所表现的意境却是别致新颖的,朴实清新,透明澄澈,清邈空灵,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实乃一绝句佳作。

秋风里的剑舞

作者:益秀英 山东

金秋十月醉风光,柿果枝头又沁香。

红袖霞林欣起舞,青锋三尺倚斜阳。

赏评:李志成 山东
      这是一首即事抒怀的绝句佳作。作品运用比兴的手法,通过对秋日绚丽醉风光,红袖青锋舞夕阳的场景描写,抒发了诗人怡然自得,情志盎然,积极乐观的情怀。标题“秋天里的剑舞”,直接点明主题。诗的开头用“金秋十月醉风光,柿果枝头又沁香”起兴,同时也交代了时间背景是风景醉人,柿果飘香的金秋十月,既是一年的丰收季节,也暗含着对人生秋季的赞美,发挥了渲染气氛,引发联想,烘托铺垫的作用。第三四句“红袖霞林欣起舞,青锋三尺倚斜阳”,是诗人吟咏的主题内容。这里用借代的手法,以红袖代女子,青锋代宝剑;用隐喻的手法,用斜阳来比喻老年光景。生动形象地描写锦霞辉映青林,红袖剑舞斜阳的景象,表现了诗人雅人深致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情怀。正可谓“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满满的正能量。
      本诗作词句朴素自然,意蕴深长,称的上词浅意深,言近旨远。这源于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和对创作的积累感悟。

临江仙·秋怀

作者:王克香(南极雪) 江苏

满目西风黄叶下,秋来两鬓飞霜。流年只道是寻常。菊期三径客,梅许几重香。
淡漠蒹葭轻落絮,粉笺书尽衷肠。闲云漫卷过潇湘。轻寒枫染赤,薄暮雁南翔。

点评:李红
      淡语深致,韵味天然。寻常间见心见意。如褪了火气的青瓷,无耀目缤纷的色泽,而自耐读耐品。
      黄叶下,鬓飞霜,寻常而已,菊友梅朋,在径在篱,相与清欢,别生雅致。更蒹葭漠漠,助添咏絮之思。粉笺铺就,一畅闲淡之怀。或有胸中块垒,眼际藩篱,一如闲云漫卷,悠然远逝。轻寒中枫色滟滟,雁影翩翩。不似“一纵诗情上碧霄”之豪言,不似“萧萧红叶落西窗”之哀音,而自清雅,自生欢喜。稍嫌下阕着色过浓,尤其是结句,薄暮之雁微嫌破境。

    各卷诗友点评  



  香林卷  

秋之约

作者:于兆福(于文) 河南

纤枝如笔向云笺,邀我重阳汴水边。

菊酒菊茶人满座,一帘宋月挂西园。

注: 西园,宋代苏轼等雅士雅集之所。

点评:高淑珍 江苏
      从“菊酒菊茶”到“月挂西园”起句一支“云笺”邀请我来到“汴水边”这个离别又是欢会的地方。穿越六朝至大宋来到今晚的重阳,感触到“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雅兴。虽然作者用新韵在写,而其中拥有的浓浓的古诗词的情调,值得学习推荐。

秋晨有约

作者:陈桂枝(书香亘古) 安徽

鸟语争呼格外亲,城郊漫步客来频。

风吹落叶蓬途舞,露濯残荷彼岸宾。

秋水微凉情澹泊,云心透彻我天真。

举头实小幼苗圃,抢拍彤彤晓日新。

点评:高淑珍
      虽不是春天的鸟语花香,却有“鸟语争呼格外亲”之通感,深深感悟到刘禹锡“我言秋日胜春朝”的秋景,秋天的早晨漫步城郊,看着眼前那残荷上的露珠,那一轮冉冉升起的暖阳,无不透露出作者满心的喜悦之情。只是尾联“举头实小幼苗圃”在整首诗中显得突兀,此处转而该收住整首诗意,这样一句,不知从何处承接而来。

喝火令·秋游百花园

作者:张丽荣(秋子) 内蒙古

小苑花争艳,高枝鸟惹喧。满桠红果熟人前。尝得个中滋味,甜脆有些酸。
漫步轻香里,闲聊绿岸边。巧将清影入诗笺。爱这金风,爱这百花妍。爱这羽声流啭,不忘再游园。


点评:高淑珍 江苏

      秋日的百花园里鸟声婉转,满桠红果,鸟儿欢快的在品尝,人儿也来欢快的品尝,酸酸甜甜,别有滋味,色香味在这首诗里尽情展现,由不得“爱这金风,爱这百花妍。爱这羽声流啭”流连忘返,不日再次会来这里的。整首诗写得气韵连贯,文辞优美,格调清新,引人入胜。


相约秋季

作者:甘重新(甘草)  四川

登高感岁华,胜境赏黄花。

得趣从心读,忘情任性赊。

柿红尘不染,菊蕊洁无瑕。

莫笑归来晚,秋光夕照斜。

点评:叶芹芹
      秋,是成熟的季节。那红的枫叶黄的菊、金的桂花青的桔、橙的柿子白的芦,无不令人目悦神怡。作者走入大自然,与秋来了个亲密约会。五光十色的美景令其沉醉,待到夕阳斜落,方才带笑而归。通篇虽无华丽的词藻,却洋溢着愉悦的气息,从侧面反映出祥和的社会背景。作品脉络清晰,语言流畅。娴熟的写作水平由此可见一斑。稍嫌不足之处,前两句韵脚“华、花”连用,换个字,则更能彰显韵律之美。


壬寅重阳罗汉山巅远眺

作者:韩白圭(韩夫子) 湖南湘潭

金风荡漾白云闲,曲径危岩尚可攀。

万壑秋光凝画卷,一怀思念在乡关。

登高只赏峰头景,回首休惊镜里颜。

扑面茅花疑带雪,携壶微醉古桥湾。

点评:叶芹芹
       起句“金风荡漾”和“白云闲”,奠定了整首作品清新自然的意境。风荡,云散,长空辽阔,野陌流光。片片寻根的落叶、行行南去的飞鸿,尽管不可遏制地勾起了怀乡之情,但作者没有颓废沉沦,而是“休惊”镜子里又老一岁的容颜,潇洒地“携壶微醉”。喜欢欣赏,直面沧桑。感悟境遇,懂得释怀。这是颗热爱生活的心,及时地、将喜乐伤感都化解在一壶浊酒中,令人回味……心情、诗境,推优,必然!

约  秋

作者:张伦(子虚) 河南

金秋如好女,绰约望中来。

露佩风环响,枫林菊圃裁。

携游剡溪水,吟咏凤凰台。

长啸豋高去,振衣何快哉。

赏析:刘玉玲(雨霖铃)河南
       一.  把大自然时序流转带来四季变化的神奇力量,这种不可触摸的事物,具象为“好女”,为主题“约秋”之“约”奠定了情理基础和描写对象。可谓别出心裁。
       二.  对秋姑娘的描绘精彩纷呈
      1. 亦人亦神,青春典雅:诸如绰约柔美与仙姿飘飘;佩露响环与染枫裁菊;携游吟咏与长啸振衣;登山临水与天地倏行等等。
      2. 通过对秋姑娘多层面多角度的精彩描绘,可以大大激发读者对秋天众多美好事物的赞美和想象,使读者得到美的熏陶。
       三. 作者古典文学修养深厚,创作中相关的知识典故信手拈来,并与诗中的意象相辅相成,共同完美表现了诗的主题。
      如诗中的“剡溪”,就曾在唐诗中频繁出现。剡溪位于浙东,唐时经济与文化十分繁荣,旅游资源异常丰富。浙东籍的诗人有贺知章、秦系、罗虬、严维、灵澈等,加之李白等诗坛杰出人物,亦不远万里慕名来浙东游览,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就出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千古名篇。
      再如“凤凰台”,亦典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可见1000多年前,凤凰台是饱览“大江前绕,鹭洲中分”的绝佳胜境。李白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成为图画金陵山川和秦淮美景的千秋绝唱。
      显而易见作者让秋姑娘携游剡溪水,吟咏凤凰台不仅仅是相得益彰的,而且增加了作品的历史厚重感。
      四. 作者充满对大自然的美好情愫,故在该作品中因情设境,因情采撷意象,可以说达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艺术境界,并能给读者带来真善美的艺术享受和情感共鸣。
      五. 营造有我之景,全面表达主题
该诗题目是《约秋》,如果只描绘表达秋,就偏题了,而这是许多人在创作中容易忽略的。该诗作者从头至尾紧扣主题,用“望”、“响”、“携游”、“吟咏”等视觉、听觉和行为暗示作者与秋姑娘的同在,在这种有我之景中,情感的抒发往往是共情的。也就是说,诗中“携游”、“吟咏”、“快哉”等呈现,表面看是写秋姑娘的,实则是诗人自己浪漫情怀的另一种表达。这种有相对难度的创作技巧,非炉火纯青者难以驾驭。
      六. 作者诗心不老,作品气韵生动,处处洋溢着蓬勃向上的青春气息,着实令人感动和敬佩!

秋之约

作者:于兆福(于文)河南

纤枝如笔向云笺,邀我重阳汴水边。

菊酒菊茶人满座,一帘宋月挂西园。

注:西园,宋代苏轼等雅士雅集之所。


诗评:王旭红(红袖添香)河南
      本诗画面清新,韵味别具。诗句行笔流畅自然,思维灵动,给人以遐想。全诗一气呵成,将读者一步步带入秋境。首句:菊俏重阳,心比天高。塑身如笔,书云笺之柬,紧扣主题。二句:承上句重阳之约,相聚汴水之滨。三句:又接前句,境入骚朋笔会,高朋满座,品菊酒菊茶,游目骋怀。四句:既转又结,思接千载,化典巧妙。由明月东升,流光泻银,触景生情,用"一帘宋月"把读者带到千年之前的北宋画家李公麟创作的水墨画——《西园雅集图》中。顿觉宋韵缭绕,意境升华。妙极!很喜欢这首诗,赏学,点赞。

秋之约

作者:于兆福(于文)  河南

纤枝如笔向云笺,邀我重阳汴水边。

菊酒菊茶人满座,一帘宋月挂西园。

注:西园,宋代苏轼等雅士雅集之所。


赏析:刘玉玲(雨霖铃)河南
      一. 奇思妙想,先声夺人
      绝句创作大抵遵循“起承转合”之法,起承多为铺叙,转要伏笔到位,合要一语中的,令人拍案叫绝者为佳。该诗反其道而行之,首句即先声夺人,以奇妙的想象,把“秋天对我”的邀请,赋予自然界的“纤枝”和“白云”,一个可写,一个能送,不仅形象贴切生动,而且“云笺作请”出人意料,给人以大开大阖的自然美的艺术享受。
       二. 极具特色,余味无穷
      该诗内容极具地方特色,“汴水边”、“菊酒菊茶”、“宋月西园”等,无不呈现出作者耳熟能详的社会生活和当地的历史文化,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由衷热爱和深情。尤其该诗收束句“一帘宋月挂西园”,不仅把历史和现实无缝衔接起来,而且营造了“此夕何夕,今园古园,不辨骚客与先贤”之深邃朦胧的意境,读来余味无穷。
      三. 语言流畅,节奏多变
      该诗用语朴实无华,自然流畅,雅而不俗,读来朗朗上口。其中注意诗的节奏变化是其明显特点。以该诗各句末三字为例:
      1.“向云笺”节奏是一二,
      2.“汴水边”节奏是二一,
      3.“人满座”节奏是一二,
      4.“挂西园”节奏是一二。
      节奏问题在律诗中是必须注意的,否则犯忌。虽然绝句没硬性规定,但不注意就会流俗,或给人“口水诗”的印象。
      四. 匠心独运,不着痕迹
      该诗虽是绝句,但作者在谋篇布局方面颇用心思。从诗的内容看,三四句写的是秋天雅集的盛况和诗人的感受,应该是“秋之约”的当时景,而前两句则是追叙美好的秋天之约是怎样启动的,秋之约的时间地点是什么。如此创作方法也被称为倒叙,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方法,但在诗词创作尤其在绝句这么短小的篇幅中运用,是有赖作者成竹在胸的艺术修养和创作技巧把控功力的。该诗由于倒序方法的运用,使得整诗虽短小却波澜起伏,妙趣横生,且毫无斧凿痕迹,当是大家手笔了。

  颁花卷  

约  秋

作者:张伦(子虚) 河南

金秋如好女,绰约望中来。

露佩风环响,枫林菊圃裁。

携游剡溪水,吟咏凤凰台。

长啸豋高去,振衣何快哉。

赏评:陈玲静
       题目“约秋”,起笔第一句“金秋如好女”就点题了,告诉大家为什么要约秋。第二句“绰约望中来”紧跟着就如约相会,怎么相会?大家来看第二联“露佩风环响,枫林菊圃裁。”作者笔锋一转,让我们跟随他一起欣赏风情万种的“枫林菊圃”。聆听优美动人的秋得音乐旋律“露佩风环”,让我们既用眼睛对妩媚动人的秋一饱眼福,也让我们耳朵真切享受到了动人心魄秋的旋律。动静对比,虚实结合,意境营造优美且销魂。接着我们一起欣赏第三联“携游剡溪水,吟咏凤凰台。”“剡溪水”、“凤凰台”不但是我国两个著名的风景区,更是家户喻晓的两个名人典故。生动而形象的把个秋的“美”,活活生生的托现在我们的面前,也让我们随着作者精湛的文笔,身临其境的享受到了秋天的“妩媚”。在这首律诗里起到了点睛作用。最后大家来欣赏尾联“长啸豋高去,振衣何快哉。”作者仅仅用了上下联各一词组“长啸”、“振衣”就把相约后愉快的心情抒发的淋漓尽致。同样也感染了读者。
        整首五律,不但读来朗朗爽口,更让读者读后身心愉悦。秋的魅力和约秋后的快乐,让读者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把刘禹锡“我言秋日胜春朝”发挥得淋漓尽致。描写手法高超老道,技巧运用拿捏的恰到好处,文笔酣畅流利,意境营造、情感抒发不但优美酣畅,更能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无愧是一首绝妙的佳律,值得推荐,让大家好好学习。

约在秋季

作者:曾海雁  湖北

柿果如灯悬处寒,枫丛摇曳叶流丹。

荻花像极双亲发,惟恐心伤不忍看。

简评:党秀梅 咸阳
      诗人曾海雁的这首同题作《约在秋季》,遣词用语、意象选择、画面布设尤显别致,真的令人叹服。
      起句“柿果如灯悬处寒”,一个“寒”字,就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现实生活中,彤彤“如灯”的柿子高悬之处,总是给人带来暖融融的欣喜。而这种场景在诗人眼里,却是与“寒”连在一起。承句“枫丛摇曳叶流丹”,反而加深了诗人心头“寒”的况味和浓度。
      接下来的“荻花像极双亲发”,可谓突兀中见奇巧、含蓄中显淋漓。凡是生活的过来人,读到这里,一定会被形神具现的诗语打湿双眼。
      “如灯”的“柿子”,“流丹”的“枫丛”,“像极双亲发”的“荻花”,情和景相衬相映,浑然一体。既让“惟恐伤心不忍看”落到了实处,又升华了主题,强化了情感基调。
      同是在写“秋”、在怀“人”,能把悲“秋”和怀“人”如此无缝衔接,足见诗人驾驭文字能力的技高一筹。


  抱玉卷  

约在秋季

作者:周明舫  四川

江泥桥畔艳阳天,闺蜜同窗正少年。

九载相依浑似梦,一朝分别杳如烟。

常嗟兰芷芳情绝,未料音容短信传。

半世牵肠思念苦,金秋有约釜溪边。

赏析:杨淑琴 陕西
      首联以赋开头,铺陈追叙,”江泥桥畔艳阳天”交代地点、时间,并巧设悬念,引人入胜。春天此处发生了什么故事?出句“闺蜜同窗正少年”作答,原来此处是多么令人难忘,因为是少女时代同窗共读的母校。颔联“九载”、“一朝"情真意切,"浑似梦"、“杳如烟”比喻贴切。"相依"、"分别"反义对仗尤佳,使诗意互相补充和映衬,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常嗟"紧扣颔联“杳如烟”,十分紧凑,发出感叹。“兰芷”意象的设置成了诗眼,把少年的清纯和志行高洁跃然纸上。正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和赵晋臣敷文赋秋水瀑泉》中所写的:纫兰结佩有同心,唤取诗翁来饮。周老师作品中秋天意象看似无却真实在其中,那就是秋兰。此处"兰芷"与尾联“金秋”呼应,手法确实老道。尾联看似清淡,却味之弥甘,耐人品味。特别是"溪边"相约,不仅是同学之间的情意绵长,更是她们依旧如清流一样,具有积极向上、秀润万物的抱负和志向,升华了境界。
      此诗最大的优点,构章巧妙,不落俗套。未花大量笔墨营造秋景,而是追叙同学的相识和分别,流露出闺蜜之间的深情厚谊。与毛公《七律.和柳亚子先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结识正值风华正茂,高谈阔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而秋兰的意象植入,大有兰芷风暄我结佩,芙蓉水冷自扬舲的共同抱负和高洁志向,这么纯真的友谊怎能不令人思念?
      其次,用词典雅,多有出处。如"芳情"一词就出自明代黄姫水的“不能将断梦,番为搅芳情”。是的,兰气绵绵至今,幽香没减,虽半世已过,我们梦想未断,火热的情怀依旧,重逢的喜悦,使此情更浓。与此同时,这首律诗将“闺蜜”、“短信"网络流行语引入诗中,在继承中创新,很有时代气息,值得借鉴。

相约秋季

作者:甘重新(甘草) 四川

登高感岁华,胜景赏黄花。

得趣从心读,忘情任性赊。

柿红尘不染,菊蕊洁无瑕。

莫笑归来晚,秋光夕照斜。

赏析:周明舫 
      这首五律,首联借用南宋诗人戴复古的“观物惊心感岁华”,化用为“登高感岁华”。岁华,此处指草木,联系下联“胜景赏黄花”,胜景,指风景优美,全联的意思是:秋高气爽,我登临高处感受到草木葱茏,风景优美,秋天让我欣赏这遍野的山花。颔联“得趣从心读,忘情任性赊”,其意为:得趣之处,自然是心领神会;忘情之时,也让自己的个性任其放纵赊侈一回。于是诗人尽情地欣赏大自然秋景之美。请看颈联:“柿红尘不染,菊蕊洁无瑕”,柿子红得象火,晶莹剔透一尘不染,菊花清新的花瓣纯洁如玉没有一点瑕疵。因而面对如此美景让诗人留连忘返兴尽晚归。所以尾联写“莫笑归来晚,秋光夕照斜”。就是对这次相约秋季的圆满总结。
      这首诗标题《相约秋季》,采用拟人手法,与秋季约会。实际是诗人秋游赏景,观花得趣,忘情晚归。因此给人一种别出心裁,耐人寻味的感觉。这正是体现诗歌的婉约美蒙胧美。


约  秋

作者:张伦(子虚) 河南

金秋如好女,绰约望中来。

露佩风环响,枫林菊圃裁。

携游剡溪水,吟咏凤凰台。

长啸登高去,振衣何快哉。

赏析:周明舫 四川
      这是一首写景咏物抒情诗。诗的大意是:金色的秋天,婉如一位美丽的姑娘,她风姿绰约,浓妆艳抹,在我的相约中如期而至。她的玉佩带着晶莹的露珠,在金风中叮咚作响。她的盛装是在火红的枫林,在飘香的菊圃里剪裁制成,因而显得艳丽多彩,香气袭人。我和她携手游览过浙江的剡溪,又去京市凤凰山的凤凰台高歌吟咏。我们游遍了名山大川,我们一起又登高远眺,大声呼啸。此时抖掉衣服上的灰尘,我们进入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感到无比轻松惬意!    这首五律,题目新颖。将秋比作人和己相约。这种以拟人的修辞手法写秋,是一种大胆的构思,赋予了秋的生命,秋的情感,因而与人有相邀相约。描写秋之美,用露佩、风环、枫林、菊圃等意象描绘出秋之色彩。用剡溪水、凤凰台等意象表现出秋之壮丽。用动词携游、吟咏,用动宾词组长啸振衣等表现与秋在一起的活动。特别是结尾让意境升华,读来生动有趣,耐人寻味!

约在秋季

作者:曾海雁 湖北

柿果如灯悬处寒,枫丛摇曳叶流丹。

荻花像极双亲发,惟恐心伤不忍看。

赏析:张丽敏 河北
      这期稿件佳作频频,阅览下来想对这首小诗谈谈我的读后感。不当之处,敬请谅解。       
      题目《约在秋季》内容侧重在秋,从柿果、枫丛、荻花,如灯悬处寒、叶流丹、这些物像一看遍知。他的特点是一句,一物一景象。四句表达貌似关联不大,却又环环相扣气脉顺畅。只是通篇读下来缺少题目中”约“的成分,与谁约,约什么没有交代,由此可见在题目中这个“约”存在的意义不大。不如换作秋望、秋思等(个见,仅供参考)。
      第一句描写高处。其中“悬““寒”都是说柿子像灯笼一般挂在不胜寒的高处,第二句描写远处,远到只能看到一团一团的像流霞一样霜染红的枫林,这两句除了从感觉上、视觉上、方位上描写秋天的景象以外,看不出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像极”了散落的珠子。第三句”荻花“的出现还是如此,与一二句并列的存在!直到“像极”的出现才发生转机,“双亲发”用荻花的白引出第四句“惟恐心伤不忍看”,这时如一根似有似无的线把各句串连,由景入情,触景伤情,才使前面所述的各自为营的画面出现的合情又合理。
      章法技巧是作品的衣裳,要表达的思想才是作品的灵魂,作者将这决定这个作品成败的关键运用的恰到好处,使人由衷生赞。“荻花像极双亲发,惟恐心伤不忍看”其实这诗抢入眼帘的是这句。就是这句使平平的、写秋的诗作脱颖而出。由荻花的白联想到双亲白发,联想到又一岁即将过去,而不敢想、不忍看,和秋自然而然扯上关系。然而句尾不敢想、不忍看的是白色的狄花,还是父母双亲的花发呢?不得而知,却给人留下共鸣和无尽的想象。秋,在诗人笔下多是伤感的、离别的、思念的,作者这首依是伤感的。然此伤感非彼伤感,他伤感的是父母一岁一秋的流逝,容颜的老去,这个立意就别出心裁。对秋即有与众不同的表述,又给读者深刻的思考空间,甚至对作者增加几分敬意。孝敬父母关爱老人是中华美德。作者发自内心的流露,从所观、所感到的秋,不自觉把笔触拉到这上面来,使得整首诗厚重而有分量,不单单是写秋这么简单了。
      末了附小诗一首表示敬意:
墨海诗书缘伴来,天南地北共吟怀。
今题一首呈君阅,拙笔实难描絮才。

约在秋季

作者:程源红 安徽

万物萧疏霜意浓,删繁就简对寒风。

莫言秋老无花发,且看一弯山里红。

赏析:刘月秋 辽宁
      秋天的色彩,从让人陶醉的五彩斑斓,到令人感觉悲凉伤感的万物萧索,给我们太多的视觉冲击和由此引起的心理变化。无边的落叶,远去的大雁,初起的北风…晚秋时节的凄清让人难免产生悲秋情感。但是,纵然再无花开也不要悲观失落,看山弯里那丛艳丽的山里红,在秋风中招摇着生命独有的风采,已点亮我们的眼睛和心中的希望。 
      这首诗的亮点恰在结句,以动态的鲜艳的色彩来给我们的视觉感知快乐,甚至可以条件反射到味蕾和嗅觉,火红的果实在一派萧索的晚秋景观中是令人瞩目精神振奋的,仿佛一幅主基调为灰色的画,被几点朱红提升到美的空间,既苍凉又倔强并且充满希望。感谢作者以这种形式给我们以生活的启迪。    作者诗笔起落处皆有诗心诗情,脉络通畅,语言朴实。唯首句的“萧疏”一词和承句的“删繁就简”感觉意重复,是否改后面一词为直观些的词更好些?

秋日随笔

作者:刘月秋 辽宁

最难舍处是清秋,因胜春光更一筹。

霜气偏涂枫叶暖,长天却看碧云悠。

谁说情脉割能断,雁有归期停亦留。

待寄相思朝与暮,关山遥望几回头。 

 赏析:张丽敏
      这首七律首句“最难舍处是清秋",特别是“清秋”前面配上“最“煽情的“难舍”开门见山,一句切中要害,一提笔就抓住读者的眼球。不错,我也喜欢秋天,不光是“因胜春光更一筹”而是这一句也确实触动了我心底那根思乡的弦。这也是经典之笔。同时用倒装的手法,为下一句”因胜春光更一筹“出场铺设道路。

      承句“霜气偏涂枫叶暖,长天却看碧云悠”是对“秋光更胜春光”的分别阐述,但他的阐述并不单是从秋天常见的“霜、枫叶、天、 云”这些物象开始的,而用“偏涂”这种拟人的手法展现,用“暖”这让人一读起来就能感觉温度的字眼,来搅扰人心。“悠”也是如此,它不单是一个动词、形容词,而是它在这首诗中放射给人一种闲的状态,一种慢的心境。真如题目“秋日随笔”所道的感觉,秋日的午后。一个人, 一杯茶,沉思着与“胜似春光的秋光隔窗而坐,遥遥相望。这是快捷凑,高强度下生活的人梦想的生活,这又是植入人心引起共鸣的一笔。 当然以上都是在感觉上,视觉上对秋的描写,转句“谁说情脉割能断,雁有归期停亦留”,用自问自答的手法,由景入情,从闲入境。从这里开始转入,谁说情脉割能断呀,连雁子飞离时也会时不时地回头。更何况我呢?结句继续在“雁”字上作文章,连大雁都是如此,可是我呢!多想请它稍微停一停,待我将对家乡朝与暮的相思一并递上,以解乡思。这一串情感谋划只用“待”“遥望”“几回头”几个字来完成,且收放自由!

      回过头来再看刘月秋老师最难舍处的“清秋”,是不是比更胜春光的秋光更胜一筹的,应是因这胜似春景的秋景所触及的,回也回不去,忘也忘不掉的对旧情、旧景的感念之情跃然纸上,耐人寻味。更别说运用了倒装,拟人,反问、自问自答等手法,含蓄委婉地刻画出秋这一思乡主题。刘老师笔法娴熟,构思巧妙。同是秋思,却表现的清丽落俗。堪称个中高手,令我学习的榜样!

  古韵  

甘山赏秋

作者:李永清

一年秋色好,携友向山行。

霜叶漫天灿,丹霞遍野明。

独吟思妙句,相语寄高情。

未到云深处,已闻鸿雁声。

赏析:袁海英
      三门峡甘山红叶,早闻盛名。诗人携友登山,行吟其间,实乃快意之事。首联真接点题,起兴自然,一如口占。颔联承兴而发,视野闳阔,意像斑斓。颈联由视觉转为听觉:境入深处,情不自禁,浅吟低唱,相互交流。尾联诗人发出了由衷的感叹:还未到最佳观景之处,却已听见南归之雁的鸣叫声,对秋天的向往与对美好时光勿勿流逝的惋惜之情纠结在一起,很容易与读者产生共鸣。诗到此戛然而止,仿佛意犹未尽,其实这正是诗人的高明之处,弦外之音更能激发读者的遐想,正所谓此地无声胜有声。
      纵观全诗,诗人并没有在结构布局上下功夫,而是依照时间顺序,采用白描手法直抒胸臆,起承转合自然流畅,情节意像环环相扣。语言风格上更是朴实无华,用近乎口语化的词语创作出意境优雅、音韵和谐的律诗,更能反映出诗人高超娴熟的艺术手法。我认为情真自然,格律严谨,两者完美结合,是此诗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可贵之处。


暮秋感怀

作者:袁海英 洛阳

连日西风柳叶黄,丹栌点亮一园霜。

红衣不为争秋色,融化心头些许凉。

赏析:王飞鸿
      秋天色彩斑斓,为人称道,然感时令苍凉,叹怀常有,吟诗赋词者,自古至今比比皆是,无非悲喜。本诗格调偏向积极,让人在失意中顿生些许慰藉。作者首句铺垫季节氛围,西风萧瑟,柳叶泛黄,已是暮秋。次句借着进行对比,园中的栌叶披红著彩,那鲜艳的神韵照亮了清冽的霜华,傲然临风,独树一帜。三四句运用拟人化手法,把丹栌比喻成红装女子,明眸皓齿,翩翩而立,但是她不是为了与秋争色,而是带给人一丝温暖,心头的凉意随之融化。全诗景为铺陈,重在抒情,在绝句有限的篇幅内,呈现给人们不一样的感受,读来眼前一亮。


甘山赏秋

作者:李永清

一年秋色好,携友向山行。

霜叶漫天灿,丹霞遍野明。

独吟思妙句,相语寄高情。

未到云深处,已闻鸿雁声。

赏析:王飞鸿
      甘山乃是三门峡一张靓丽的风景名片,登高揽秋为许多人所向往,一山红叶,满怀逸情,此可谓诗人的一篇踏秋赏秋游记。

      通过作者的白描,我们恍如看见一行兴趣盎然的游客,徜徉于红黄叠彩的海洋,艳羡之情溢于脸上。颔联为我们描述了红叶的壮观,灿若云霞,堪称视觉之盛宴,流连于此,不由人不动情。颈联继而转向人的内心感怀,不但惹起了作者的诗兴,而且同行之间相互交流,已然陶醉,虽是抒情,画面感也很强,兴致勃勃,跃然纸上。结句陡然一提,诗情为之升华,虽未到山顶,却听见了雁鸣悠悠传来。这也是作者的内心独白,云深意喻人生至境,尚未到达,却不得不面对时光的催征,无限感慨都付一声雁,令人浮想联翩。全诗朴实自然,节律流畅,不事雕琢,水到渠成。


暮秋感怀

作者:袁海英 洛阳

连日西风柳叶黄,丹栌点亮一园霜。

红衣不为争秋色,融化心头些许凉。

赏析 文丽君  洛阳     

      常言道七绝难为,写好了诗味最足。我欣赏袁海英老师的这首七绝《暮秋感怀》,托物言情,诗味之足,诗味之厚,全在情与景的交感上。

      起句:连日西风柳叶黄,开篇用赋的手法交待季节是肃杀之气浓烈的暮秋,衰败之色加之寒气袭人,心理难勉凉意满满。承句:丹栌点亮一园霜,选丹栌这一物象,运用兴的手法,点亮二字拟人,生动形象地寄托着诗人的情感。点量的不是可燃物,点亮的是霜,红与白的对比强烈不?这才是情感与物象的激烈碰撞,将会产生不凡。承句也是该首七绝的传神之笔。转句:红装不为争秋色,承上启下,转的好,为结句作好了充分的铺垫。结句:融化心头些许凉。些许的凉意被丹栌融化了,这是精神的暖,这是意境的暖,这是升华了灵魂中的暖。积极向上。

      诗有言中之物,物外之言。这首七绝作到了。


水调歌头.望终南

作者:董建成

南山拢翠绿,长望竟悠然。纵情轻拂金风,乔木已斑斓。清影辉斜摇曳,林静幽深无语,唯听涧溪潺。欲吟清词调,心上恐惊弦。
如梦令,清平乐,意犹闲。金樽莫负醇酒,畅享美时鲜。切切曲中惆怅,念念曾经过往,人世问艰难,秋去冬来复,匆促莫偷闲。


赏析:王绵民
      终南山,又名太乙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简称南山,位于陕西省境内秦岭山脉中段,古城长安(西安)之南,“寿比南山”、“终南捷径”等典故的诞生地,是中国重要的地理标志。
作者用一种悠闲之情,遥望终南山,其欣喜之态尽显。上阕首句以“拢翠绿”领起,把对终南山的总体印象展示给读者。接着用“悠然”二字,表达了此刻的心情。“纵情”二字,是作者心情旷达的最好描述,“轻拂金风”,可见作者此刻是多么的惬意。斑斓的乔木,在作者眼里,是那样的秀美,那样的富有魅力。“清影辉斜摇曳,林静幽深无语,唯听涧溪潺。”采用铺陈的手法,描述了终南山之美,美在清影斜晖、美在林静幽深、美在溪水潺潺。此刻,作者陶醉于终南山之美、之静、之幽、之灵,不由自主地想到了道家之青词调,想吟咏以此抒发情怀,又唯恐心受震撼而有弦惊之感,通过这两句,自然引起下阕里,对现实、对人生的思考。
      下阕一连串列举了两个词牌,其实,是借此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如梦令、清平乐,皆为小令词牌,作者想要表达的其实是一种悠闲之情,紧接着“意犹闲”三个字就给予了解释。“金樽莫负醇酒,畅享美时鲜。”作者以此发出了莫要辜负眼下的美好时光,尽情享受人生的感慨。同时“切切曲中惆怅,念念曾经过往”又发出了对人生过往的思考,不禁又有些怅然若失的感觉,以此感觉到,作者悟透了人生。唯有善于思考的人,才能有此才情,才能触景抒情,从生活中提炼出人生的妙言金句。“人世问艰难”,世道多沧桑;“秋去冬复来”,任岁月匆匆,秋去冬来,逝者如斯,人生是这样的短暂,所以,作者要规劝大家“匆促莫偷闲。”同时,也是作者的人生态度。
      总体分析,该词上阕写实,下阕抒怀,一实一虚相得益彰,是一首借景抒情,以情抒怀,思考人生的精品佳作。该词起承转合不留痕迹,自然流畅,层次分明,结构严谨,语言优美,作者的文字驾驭能力特别强,词风婉转清丽。从中我们学到了:情以真为美,情以纯为要,情以自然为上,这也是诗词创作的要诀,很值得我们学习。

  长江卷  

清平乐 · 约在秋季

作者:赵阿丽(禅心)吉林

风吹云散,告别南飞雁。霜染层林红烂漫,景色这般好看。
谁举火把欢迎,高粱灿灿情浓。再拾香词雅句,与秋相约同行。


赏评:刘占才
      赵阿丽老师这首词,简洁明快,语言流畅。表达了热爱秋天,相约秋天,与秋同行的主题。
      词的上阕,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描写了天高云淡,北雁南飞,层林尽染,漫山红遍的秋天美景。这几句与其他写秋的作品相比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但却为下阕的抒情做了铺垫。
      词的精彩在下阕。下阕前两句,以拟人的手法,把高粱写的火红灿烂,情意毕现。最后两句直接抒情,诗人要以“香词雅句”记录秋天,描写秋天,并且与秋同行,深深的表达了对秋的热爱,有力的突出了主题。
      词作开始平铺秋景,渲染气氛,最后高潮突起,直奔主题。干净利落,戛然而止。


约在秋季

作者.刘国英(四季)  吉林

心系飞鸿在远天,登高把酒两相牵。

若非枫叶层林染,忘却香江会客船。


赏评:刘占才
      刘国英老师这首诗,以满含深情的笔触,写出了秋之约,秋之思,秋之恋。
      诗的前两句情景交融。首句“心系飞鸿在远天”,一语双关,“飞鸿”既指眼前的飞鸿,又暗指远方的离人。“心系”二字,则表达了深深的思念之情。第二句“登高把酒两相牵”,以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直接表达了双双的思念之情。
      第三四句,写“枫叶层林染”的秋景,进一步提醒了自己, 勿忘“湘江会客船”。这秋景进一步触发了秋之思,秋之恋。情由景生,  景染情浓。至此,相约在秋季,思念在秋季的主题已表达的淋漓尽致。

约在秋季

作者:李洪信(诗墨长河) 吉林

走进萧疏北欲寒,秋声万籁过楼栏。

一帘幽梦风揉碎,半亩芳情雨打残。

室外青黄伤感易,杯中冷暖释怀难。

寻常草木通天意,悟道深层自达观。

赏评:秦淮
      整首诗,寓情于景,寓理于情,自然流畅。
      首联交代自然规律,万籁秋声无法阻挡。颔联顺势梦因为秋风而凋零,情因为秋雨而忧伤,如此自然萧瑟之景跃然纸上。
      情自景发,颈联之情水到渠成。“室外青黄”容易感伤,而“杯中冷暖”却难以释怀,也就是内在的心路历程何以平复。
      人生亦如草木一秋,在生命的沉淀中淡定从容,朴素简静。尾句是全诗主旨的升华,诠释了生命的真正意义,豁达亦是一种美丽。

  东方卷  

秋  怀

作者:刘建朝  陕西

一杯浊酒为谁斟,两眼潸然泪难禁。

眺望中秋天上月,可怜游子乱离心。

赏  析:王春香  河北  
      这是一首触动心弦的思亲诗篇。中秋月之夜,离愁万绪,思潮翻滚,短短二十八个字,淋漓尽致的展示了诗人的情怀。
      起句以设问方式开篇,“一杯浊酒为谁斟”?引发读者思考,掀起感情的波澜,设下悬念,引起下文。承句并没有直接回答思念的对象和原因,而是紧抱首句直抒难耐的情怀,“两眼潸然泪难禁”。心潮波澜起伏,情不自禁的潸然泪下,难以抑制,情感进一步深入。没有轰轰烈烈的词语,朴实的叙述引起读者的共鸣。转句巧妙自然,点名写作背景,这是一个特定的日子,“眺望中秋天上月”,中秋月圆,合家团聚,共享人间美好,但是诗人却不能如愿,触景生情,情由景生。结句月圆人不圆,可怜远在他乡的游子,只能遥望家乡祈盼团圆。点明了主题,巧妙回应了开头提出的问题。不禁让人想到“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的情怀,真是余音袅袅。
      总揽全诗,结构严谨,一气呵成,语言平实,近乎白描手法,宣泄思念之情。从表面上看是写个人情感,往深远考虑,也是在写国家,今年的中秋,正是大陆台湾关系紧张的时候,两岸亲情相依,祖国统一是亿万人的期盼,宝岛台湾就像游荡在祖国怀抱之外的游子,那份迷乱的心不知何时才能安谧。


鹧鸪天·秋约

作者:宋厚仁(海天一色)江苏
露约深秋雁约寒,黄花正瘦引香先。夜来水冷江流月,客去身孤背影山。
随云去,伴风还,霜华尽染发丝间。沧桑换得诗情句,句里冰心一片天。

赏  析 :杨彩芹  河北
      这是一首寓景于情,于诗言志的鹧鸪天佳词。上阙:起句:诗人充分描写客观事物,点明时间“露约深秋雁约寒,黄花正瘦引香先”,一个“瘦”字加深了景色描写,让读者体会了丝丝凉意。承句:“夜来水冷江流月,客去身孤背影山”写作者所见,有淡淡的失落吗?下阕:转句“随云去,伴风还,霜华尽染发丝间”,着墨情感,也是对自己一个最好的回答。不仅让人联想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上云卷云舒。”诗人的情怀窥见一斑。主题继续深化,合句:“沧桑换得诗情句,句里冰心一片天”这里有“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异曲同工之妙。整首作品的意境陡然拔高,艺术感染力极具增强,迸发出的情感闪闪发光。一个洒脱、豁达、品性高洁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全词飘逸脱俗,音律和谐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余韵绵长。令人回味、品味无穷。

千秋岁·约赏粉黛乱子草

作者:赵梅红 山东
虹桥长越,隐隐岑山列。临绣陌,寒香澈,天孙飞紫锦,裁就罗裳叠。风扶起,婆娑一地胭脂雪。
极目云天阔,粉黛丝丝缬。惊艳了,清秋节。盈怀多况味,著意题诗叶。斜阳外,忘机人别东山月。

赏析:石秀霞
      这首词为我们描绘了秋景秋情。词人触景生情,把眼中所见,心中所想,以至于忘我的情怀悄悄地贯穿了进去。
      起首二句,写远见之景,并暗自点名时节。“虹桥长越,隐隐岑山列”,“虹桥,岑山”为我们铺排了约赏的焦点。桥美,一起长列行远的还有山,“隐隐”二字,把远见及对美的渴望表达了出来。入眼的绣陌何等华丽?扑鼻的清香,在清秋时节,更加吸引游客的迫切之心,为下文做了情境的铺设。“寒”暗暗点明时节,用得恰切!
      接下来两句,词人紧紧抓住粉黛乱子草的形状和颜色,发挥惊人的想象力,织女织就紫锦,裁制层层叠叠的罗裳,谁不爱这么美的华裳和景象呢?词人的眷爱之心溢于言表,迎风扑面而来,妖妖娆娆的粉黛乱子草,如同纷纷扬扬的胭脂雪,此情此景,浪漫如斯,梦幻如斯,怎不摄人魂魄呢?悄悄地把人带入进去,这正是词作的微妙之处。
      下片开始转入抒情。放眼望去,天高云阔,粉黛花细细密密,如此的精美,情之所至,又怎不让词人思绪万千呢?人们往往悲秋,多见黄叶落而生悲,蒹葭白而青春不再的忧虑。而恰恰此时,粉黛如花,如此炽烈,把往日的忧愁悲绪一燃而光。反生出“惊艳了,清秋节”的赞叹,随之自然而然的把满怀的情趣情味,随心所欲地表达出来,题诗吟句,都是陶醉陶然。
      词到结尾,一行人已经浑忘了夕阳已去,东山升起明月一轮。此时的词人,已自有了陶渊明的意境,一切都在悠然当中,忘却了世俗的名利纠缠,醉入这一川的粉黛花间。至此,相信读者已忘机。
      总之,词人想象丰富,极善词工,移情即景,最终一份真情流淌期间,读来颇感真性情也!

秋日寄情

作者:杨巧玲  江苏

云淡高天碧,红枫又染霜。

闲情生百感,旧梦拾残香。

四季幽歌渺,一行清韵长。

秋风来入墨,过往咏成章。

赏析:李宽  辽宁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轻寒可人的秋日,恰是人们易于生情、抒情、寄情的时节,本诗的主人公何尝不是如此!她的细袅秋情由何而生,又欲寄往何方?让我们沿着她的诗路,一一解读。首先,诗人着笔于秋天景物的描述:天高云淡,碧空如洗,苍穹高远而空阔;经霜的枫叶,红于二月鲜花,丹枫凝重而泼辣。正是天地的景物,敞开了诗人的情怀,激发出诗人的情愫,成为引发诗人秋情的客观条件。其次,诗人从景物移向现实,“逍遥自旦暮,于以畅闲情。”闲情逸致,令人易思考,易感慨,可阅古今,可怀家国,可考天物,可发情怀。而诗人就是在闲暇时,忆想起往事,百感交加,余香缭绕,诗人的秋情便由旧梦和百感而发端。再次,诗人在现实中又转入思忆,一年四季“空居寂以欷,左右自幽歌”,然而幽婉歌声随着时间流逝越发不清晰了,可是,“家藏何所宝,清韵满琅函”,只有那些曼妙诗文愈显珍贵久长,于是乎诗人便把秋情寄托于诗章。最后,诗人或感慨“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文思陡变,要拈一缕秋风入墨,把过去的故事写成诗章,让秋韵和诗韵交融,或引向碧霄,或点染枫叶,或寄情百感,或抒发旧梦,或谱入幽歌,或归于清韵,这含蓄、新奇和深远的意境,必是诗人秋日寄情之所向吧!纵观该诗,其主题鲜明,勾画了诗的形体;结构严谨,搭建了诗的骨架;立意新奇,赋予了诗的灵魂;语言质朴,构成了诗的肌肤。由此,一个有血有肉,朴实无华,活灵活现的诗的活体展现在了读者眼前。

秋   怀

作者:刘建朝  陕西

一杯浊酒为谁斟,两眼潸然泪难禁。

眺望中秋天上月,可怜游子乱离心。

点评:宋厚仁   
      情感起伏完整,一人、一月、一杯酒、两行泪、情景交融。开篇情绪直下并置悬念,第二句更至情结愈重使悬念入深,承转句以景记实,结尾呼应解疑,上下一气呵成情思分明。转结两句感觉稍有拼凑。


中国红馆

《华东卷》编委会

主编:林建华

执行主编:封学美 潘承勇 李传芬 谢洪英

副主编:王来宾 王勤 虞通达 叶芹芹 吉洪花 徐泮珍 和志红 梁周泉

终审:潘承勇

《红沙果诗韵》编委会

主编:张相奎

副主编:浦生红

制作: 胡云绮
收稿: 刘春一

《长江诗词》编委会

主编:陈琳

副主编:卓荣谦

审核:周祥凤 于若兰  邹德安

终审:韩晓光  刘占才

推广:陈世军

《东方诗词》编委会

主编:高存广

执行主编:刘忠芳  赵梅红

副主编:杨彩芹  王广义  陈宗照  王春香

监理:卢忠霞  葛庆军


研学中心轮值主编
田成明  张晓飞  王伟  郭军民 
张学祥  董本鹏  胡宁

外宣部长
陈业秀  虞通达  王勤 
李洪伟  张相奎  陈琳  高存广

总编

胡   宁

执行总编

彭凤霞  陈小青  吴艳芳 

余新  任云霞  林建华  田成明

副总编

姚成华 朱宪华 冯锦娜 严行慈 吴国荣 

林巧儿 封学美 潘承勇 吴戌 卓荣谦 王荣炳 

总编室主任

庞艳荣  马艳红  李草儿 

李传芬  谢洪英  王媛  吉洪花

副主任

高淑珍  赵学艺  张小红  张军霞 袁海英  

高存广  杨玉巧  庄兰香  吕靖  蔡萍

张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考诗词鉴赏题库
渲染手法 及阅读训练
名校诗词鉴赏
诗歌鉴赏过关演练专题
初中语文诗歌分类复习
2014年高考诗歌阅读与鉴赏复习:思乡诗专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