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脉象梳理——27脉象梳理

文档之家·豆丁网·道客巴巴

27脉象梳理

一.浮脉唯从肉上行,如寻榆荚似毛轻。三秋得之令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寸浮头疼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伤风感冒·发热头疼·头昏目眩·咳痰受风……风寒咳喘鼻塞流涕自汗体倦)

关浮脾虚肝气旺,(腹满腹胀·胁疼口苦·肝木克脾土……中满不食)

尺中溲便不流通。(癃闭·膀胱风热·小便涩赤·右尺便秘)

1.浮紧风寒。

2.浮虚中暑·伤暑·右尺浮虚元气不足。

3.浮缓风湿。风寒入肌肉。

4.浮滑宿食·宿痰·风痰·痰热·痰饮。

5.浮数热·风热入肝。

6.浮芤失血。左尺浮芤:男子尿血,女子崩漏,左尺浮迟:冷疝,脐下疼。

7.浮涩伤血。右关浮大涩宿食。

8.浮洪虚热。右寸浮洪:肺热喘咳。浮迟咳嗽

9.浮散劳极·心耗虚烦。

10.浮促怒气伤肝,心胸满逆。

11.浮短气病。肺伤·诸气少。

12.浮弦痰饮。

13.浮虚迟:心气不足,心神不安。

14.浮洪散:心热。

15.浮大中风头重·塞流涕。

16.浮洪大:伤寒。

17.浮细滑:伤饮。

18.浮洪大长:风眩癫。

19.浮洪疾紧:

20.浮迟:脾胃虚

浮脉是临床常见的脉象,一般是外感之象。

取浮脉之法:《难经》“三菽为浮,九菽为沉”。王叔和《脉经》:“浮有轻取微散”之意。《黄帝内经》仅诉诊脉位置深浅,《脉经》初形脉形边界。浮脉成了兼具脉位、脉形的复合脉。

崔嘉言《四言脉决》:“浮脉法天,轻手可得,泛泛在上,如水漂木”,当是以部位论浮脉。又:“浮紧风寒,浮散虚剧”,前一句以浮论位置,紧论脉的紧张度,当无问题。后一句中“散”脉本身就已经是浮了。

《蘋湖脉学》中“散脉,大而散,有表无里”。

《素问》云:“浮而散者为眴仆”,浮散同出,故知叔和为非,当尊《黄帝内经》为是。《景岳全书.杂证》:“脉诊浮而略有收束之意方是风,紧则有寒,大数为风”,则提示浮是脉的浅出部分。

可知浮脉有两个概念:一是浮取所得之脉,一是脉的浅出部分

浮脉辩证:浮紧风寒,以三部分之,寸主气为卫,关主血为荣。

浮紧脉在寸,病在气分,当用麻黄汤散之。

若浮紧在关,病在血分,当用桂枝汤宣通。

浮紧在尺,风寒束表入于足太阳膀胱经,当用败毒散通一身之表。

若脉浮紧,而尺脉略沉,则当用桂枝加附子汤。

浮洪为风热,寸脉浮洪当用银翘散表散,此证当有头痛。

左关脉浮洪,当用桑菊饮通透,以达少阳经气。

热性上浮,若兼尺浮大者必是有积滞,宜防风通圣散,表里双解,上下宣通。

单纯尺脉浮数必是膀胱有热,当用二草丹以主之。

肿疡浮脉恐多虚,或有风寒在表居,溃后脉浮气外泻,频加补剂始相宜。

《脉经》:“浮而大者,中风头重、鼻塞。浮而缓者,皮肤不仁,风寒入肌肉。浮而滑者,宿食。浮短者,其人肺伤,诸气微少,不过一年死,法当嗽也。浮洪大者,伤寒。浮滑而疾者,食不消,脾不磨。浮而细滑,伤饮。浮洪大长者,风眩癫疾。浮滑疾紧者,以舍百病久易愈。”

《千金方》:“寸口脉浮而滑,头中痛。寸口脉浮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徽而涩,故知有谷气缩食。关上脉散浮,积热在胸中,呕吐蛔虫,心健忘。尺散浮者,客阳在下焦。”《崔氏四言举要》:“浮鼓风热,浮迟风湿,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火,浮微劳极,浮濡阴虚,浮弦痰饮,浮滑痰热,浮散虚剧。”《三因方》:“浮大为鼻塞,浮缓为不仁,浮大长为风眩癃疾,浮滑疾为宿食,浮大而涩为宿食滞气,浮短为肺伤诸气,浮滑为饮、为走刺。浮细而滑为伤饮,浮滑疾紧为百合病,浮散为大便坚、小便暾,浮紧为淋、为癌闭。”

《参家枢要》:“浮大伤风鼻塞,浮滑疾为宿食,浮滑为饮。左寸浮而虚迟,心气不足,心神不安。浮散,心气耗、虚烦,浮而洪散,心经热。关浮而数,风热入肝经,浮而促,怒气伤肝,心胸逆满,浮大胸胁胀满。尺浮打而芤,男于小俱血,妇人崩带。浮而迟冷疝,脐下痛。右寸浮而洪,肺热而咳,浮而迟,肺寒喘嗽。关浮大而涩为宿食,浮而迟脾胃虚。尺浮而虚元气不足,浮而数,下焦风热,大便秘。”

《外科精义》:“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浮而数者热也,浮数之脉应发热其不发热而反恶寒者,疮痘之谓也。”

《濒湖脉学》:“浮迟表风,浮数表热,浮紧表寒。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诊家正眼》:“无力表虚。有力表实。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医学入门》:“浮而有力则为风,浮而无力斯为虚。浮数风热微欲解,浮迟身痒汗亦无,浮紧滑疾百合辜,浮大瘾疹久为癞,浮滑痰饮痛如锥。”


《医宗必读》:“有力为风,无力血虚,浮迟表冷,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署,浮芤失血,浮洪虚火,浮微劳极。浮濡阴虚,浮散虚剧,浮弦痰饮,浮滑痰热。”

《古今医统》:“浮实为邪,浮虚少气,浮盛按衰,里虚表实,浮有按无,无根之喻。左寸浮而无力,主表虚自汗,腠理不固,寒气不卫,恶寒寒战、恶风。浮而有力主表邪盛,头痛发热,目眦赤涩,身疼或口干。左关浮而无力,主表证,目视不明目生花。浮而有力表邪证,主胁痛腹胀,目痛目胀。左尺浮而无力主表虚,为盗汗、为耳聋,膀胱癃、小便短。浮而有力表邪实,为淋沥、小便难,便赤便浊。右寸浮而无力表虚证,自汗恶寒恶风,皮肤搔痒,背恶寒,喷嚏流清涕,浮而有力实,邪盛为发热头痛,头风眩运。右关浮而无力主表虚,四肢不举,倦息嗜卧,或而目浮肿。浮而有力主表实,主腹胀,胸膈痞满。右尺浮而无力与左同,浮而有力主肠风、风痹、耳鸣。”

《景岳全书》:“浮大为伤风,浮紧为伤寒,浮滑为宿食,浮缓为湿滞,浮芤为失血,浮数为风热,浮洪为狂躁。浮而有力、有神者,为阳有余,阳有余则火必随之,或痰见于中,或气壅于上,可类推也。若浮而无力空豁者,为阴不足,阴不足则水亏之候,或血不营心,或精不化气,中虚可知也{若以此等为表证,则害莫大矣!其有浮大弦硬之极,甚至四倍以上者,内经谓之关格。此非有神之谓,乃真阴虚极而阳无无根,大凶之兆也。”

《脉确》:“浮洪主风火,浮数主风火,浮弦主风痰,浮滑主风痰、风热,浮长主风热、风癞。”

《脉诀汇辨》:“无力表虚,有力表实,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数风热,浮迟风虚,浮虚暑备,浮芤失血,浮洪虚热,浮濡阴虚,浮涩血伤,浮短气病,浮弦痰饮,浮滑痰热,浮数不热,疮疽之兆。”

《脉诀启悟注释》:“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数风热,浮洪风火,浮涩伤营,浮芤失血,浮短气亏,浮濡气衰。”

《三指禅》:“浮紧伤寒,浮虚伤暑,浮数伤风,浮迟伤湿。”

《脉学阐微》:“浮迟表寒,浮洪表热,浮缓中风、风湿,浮濡伤暑,浮滑风痰,浮细气虚,浮涩血虚,浮散极虚。”

浮濡脉条下,有主阴虚者,有主气衰、气败者,有主伤暑者,究其脉理为何按浮、濡二脉均属浮脉类,轻手按之即得。但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如水上浮木。濡脉浮细极软,如水上浮帛。浮濡相兼,是脉位浅,轻取即得,脉势弱,按之无有。故《濒湖脉学》濡脉条下谓:“浮而柔细知为濡。濡为亡血阴虚病,髓海丹田暗已亏。”根据浮濡脉所见之分部不同,其主病不一。若见于寸脉,是阳气虚衰;若见于关脉,又常为湿邪所犯;若见于尺脉,是阴虚血伤。故李时珍说:“寸濡阳微自汗多……尺伤精血虚寒甚。”李中梓亦说:“右关逢之脾虚湿侵,左尺得濡血枯损,右尺得之,火败命乖。”《脉学阐微》谓:“浮而兼濡伤暑。”因暑湿外邪,机体为抗御暑湿气血奔集于表而脉浮。又濡为气阴不足之征,且暑易伤津耗气,所以浮濡为伤暑常见之脉象。


二.浮脉类别之洪脉(大脉。钩脉):洪大有力。

洪脉来盛去还衰,满指哄哄在夏天。若在春秋冬月里,升阳散火莫狐疑。

洪脉阳盛血应虚,火热炎炎心病剧。胀满胃反须早治,阴虚泻痢可踌躇。

寸洪在左主心火,(寸洪胸胁满,左寸心烦,右寸胸满。)

右寸洪时肺不堪。

肝火胃虚察关内,

肾虚阴火尺中多。

1.洪大热病

2.浮洪大伤寒

3.洪实癫

4.洪紧痈疽喘急胀甚

5.浮洪无力虚火,表热

6.沉洪有力实火。里热·胀满·烦渴·狂躁·斑疹·咽干咽疼·痈疽·口疮·癃闭·动血·甚

至关格。

7.洪长壮热

8.腹疼脉洪大,不沉弦,蛔厥。

《脉经》:“洪则为气(一作热)。关脉洪,胃中热,必烦满。”

《脉诀》:“洪主头痛,四肢浮热,大肠不通,燥粪结涩,口干,遍身疼痛。关前热在胸,到关反胃,尺中小便赤涩脚酸疼。”

《千金方》:同《脉经》,从略。

《活人书》:“寸口洪,主胸膈烦热,关洪主胃热口干,尺中洪主大小便血,三部俱洪,三焦俱热。”

《四言举要》:“洪脉为热,其阴则虚。”

《三因方》:“洪为胀为满,为痛为热为烦。”

《诊家枢要》:“洪为荣络大热、血气燔灼之候,为表里皆热,为烦为咽干,为大小便不通。左寸洪,心经积热,眼赤、口疮、头痛、内烦;关洪,肝热及身痛,四肢浮热;尺洪,膀胱热,小便赤涩。右寸洪,肺热毛焦,唾粘咽干;关洪,胃热、反胃、呕吐,口干;尺洪腹满大便难或下血。”

《外科精义》:“洪主血实积热,疮肿。”

《濒湖脉学》:“脉洪阳盛血应虚,相火炎炎热病居,胀满胃翻须早治,阴虚泄痢可愁知。寸洪心火上焦炎,肺脉洪时金不堪,肝火胃虚关内察,肾虚阴火尺中看。”

《诊家正眼》:“洪为盛满气察火亢。左关见洪肝脉太过,右关见洪脾土胀热,左尺洪兮水枯便难,右尺洪兮龙火燔灼。”

《医学人门》:“洪为胀痛,为热烦。”

《古今医统》:“洪为热候。”

《景岳全书》:“洪脉为阳,为血气燔灼大热之候。”

《脉确》:“洪主真阴不足,邪气相攻,寸洪身热兼肤痛,咳唾烦心亦可窍,呕与胀察关中,尺虚宜壮水,泄痢不宜逢。”

《医宗金鉴》:“洪是火伤。”

《脉诀汇辨》:“洪为盛满,气察火亢,左寸洪者,心烦舌破;洪在左关,肝脉太过;左尺得洪,水枯便难。右寸洪者,胸满气逆,洪在右关,脾土胀热;右尺得洪,龙火燔灼。”

《脉诀刊误集解》:“洪主头痛、四肢烘热,大肠不通,燥热粪结、口干遍身疼痛口洪脉关前热在胸,当关翻胃热失衡,更向尺中还若是,小便赤涩脚酸疼。”

《脉诀启悟注释》:“洪为盛满,气盛火亢。右寸脉洪,胸满气逆;左寸脉洪,心烦舌破;左关脉洪,肝木太过;右关脉洪,胃热胀闷;左尺脉洪,水枯溺涩;右尺脉洪,龙火燔灼。”

《三指禅》:“洪脉胀兼呕,阴虚火上浮,应时惟夏月,来盛去悠悠。”

《脉义简摩》;“主病为腹满烦渴、为狂躁、为斑疹、为头痛面热、为咽干喉痛、为口疮痈肿、为大小便不通、为动血。”

《脉学阐微》:“洪脉多为热邪炽盛、深人阳明之候,其脉多右大于左。热性病,洪脉多现于右关,……若病后久虚,或虚劳失血,而现此脉,为阳盛阴竭之凶象。左寸洪,口苦、心热、心烦、目眩、目赤、日糜、头痛。左关洪,肝热、腹胀、胁满痛,头眩晕、心烦、喜怒、关眠、目赤。左尺洪,淋浊、尿急、尿频、小便赤涩、屎血、腰痛、下肢肿痛,右寸洪,肺热胸胀痛、咳嗽、喘逆、气短、痰多、咽痛。右关洪,胃热、胱满胀疼、灼心、恶心呕吐、食少纳呆、嘈杂。右尺洪,少腹胀满,腰酸疼、便燥、尿血、淋浊。”

洪骑主热证,诸家公认。寸洪则心脉、胸膈之热,可见心烦、口疮,目赤、头疼,或胸满气逆,咳嗽喘急。关洪则脾胃、肝胆之热,可见胃热烦满、呕吐,脾土胀热,或肝木太过,头目眩晕,肝热胁痛。尺洪则膀胱热,小便赤涩淋痛,大便难或下血,或腰脚痛,下肢肿痛,少腹胀满。若三部俱洪,三焦俱热。

洪脉主实热证,为临诊所常见,但是,阳胜则阴虚,若病后久虚,或虚劳失血,而见此脉,为阳盛阴竭之象。张石顽也指出:“屡下而热势不减,洪脉如初谓之坏病,多不可救。洪为阳气满溢,阴气垂绝之象。”

脉象:洪脉之象,浮大有力,以大为主要特征。

洪脉古称曰钩,后世以洪脉相称,钩脉逐渐被洪脉所取代。为什么古代将洪脉称为钩关于钩的含义是什么遍查各书,均无满意的解释。余意度之,洪脉盛大,来时如洪波涌起。波涛奔涌之时,浪头前曲,其状如钩,故古人将洪脉以钩相喻,亦即以洪波喻洪脉。

医家多以来盛去衰描述洪脉。来盛,指血脉搏起之时,其势如洪波涌起,满指滔滔,浮大有力。去衰,却难体会。当脉回落之时,脉势皆衰,非独洪脉,所以,去衰并非洪脉独有之特征。

(二)相类脉

洪脉,以脉大为主要特征。实、芤、革、虚、散亦皆浮大,故须加以鉴别。

1.洪与实:实脉浮中沉皆大而有力,洪脉大而兼浮,但脉力逊于实脉,且按之力减。2.洪与虚:虚脉浮大无力,按之益甚,脉力远逊于洪。

3.洪与散:散脉其形更浮大,边际模糊,状若无涯,浮游飘忽,极为无力。

4.洪与芤:芤脉亦浮大,然按之陡然空豁。不似洪脉之有力,按之满指滔滔,无空豁之感。5.洪与革:革脉亦浮大,其浮大有如鼓皮之绷紧,缺乏弹性,且按之空豁,不似洪脉之浮大,搏幅亦大,按之有涌盛之感。

6.洪与大:多数医家将洪与大视为一脉,洪即大。笔者认为,大脉只强调其脉体阔大且有力,不强调脉位之浮沉。洪应兼浮,且脉之搏幅亦大,脉虽有力,尚较柔和,不似大脉之力强,洪大应分之为妥。

(三)脉理与主病

1.常脉

夏季与心之常脉应洪。夏季阳气旺盛,气血涌盛于外,鼓荡充盈于血脉,致脉洪。心主火,与夏相应,故心脉为洪。《素问·王机真脏论》曰:“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

2.病脉

(1)热盛:外邪入里化热,或五志化火,或痰、湿、食积、瘀血蕴而化热。热盛蒸迫气血,脉流迫疾,鼓击血脉而脉洪。症见壮热、烦渴、大汗,或出血、疮疡等。《难经》14难曰:“脉洪大者,苦烦满。”《伤寒论》26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温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金匮肠痈篇》:“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

(2)气虚:饮食劳倦伤脾,脾胃气弱,正气虚衰,阴火内炽,激荡气血而脉洪。《脾胃论》卷中:“脾证始得,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此洪,乃因虚所致,故当沉取无力,治以甘温除大热法。

(3)阴虚:阴虚不能内守,阳气浮于外而脉洪。或阴竭于下,阳越于上,阳脉洪大,阴脉沉细。阴虚阳浮者,舌当光绛无苔。

(4)阴寒内盛: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格阳于外而脉洪。此洪也,必沉取无力,舌质淡胖。

(5)虫扰:蛔虫扰动气血,气血逆乱,脉亦可洪。《金匮·趺蹶篇》曰:腹痛有虫,“其脉当沉若弦,反洪大,故有蛔虫。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大则病进。”丹溪曰:“大,洪之别名。”新病脉大有力为邪盛,久病脉大无力为真气外泄。皆为病势将进一步发展恶化,故曰病进。

《脉经》:“浮洪大长者,风眩癫疾,洪大者伤寒热病,浮洪大者伤寒,秋吉春成病。”

《千金方》:“寸口脉洪大,胸胁满。”

《四言举要》:“病热有火,洪数可医,……五疽实热,脉必洪数,未溃痈疽,不怕洪大,已溃痈疽,洪大可怕。”

《三因方》:“洪实为癫,洪紧为痈疽、为喘急、亦为胀,浮洪为阳邪。”

《诊家枢要》:“右寸洪而紧,喘急;右关洪而紧为胀”

《外科精义》:“脉洪大者,疮疸之病进也,……脓溃之后,脉见洪大则难治。”

《诊家正眼》:“左寸洪大心烦舌破,右寸洪大胸满气逆。”

《医学入门》:“洪实为癫,洪大祟,洪紧痈疽喘急粗,洪浮阳邪证来见。”

《古今医统》:“浮洪无力虚火,沉洪有力实火,洪紧痈疽,洪长壮热。”

《景岳全书》:“浮洪为表热,沉洪为里热、为胀满、为烦渴、为狂躁、为斑疹、为头疼而热、为咽干喉痛、为口疮痈肿、为大小便不通、为动血,此阳实阴虚、气实血虚之候,若洪大至极,甚至四倍以上者,即阴阻离绝,关格之脉也。”

《脉诀启悟注释》:“如见虚洪,火浮水涸。”

《脉义简摩》:“浮洪为表热,沉洪为里热,皆阳盛阴虚之病。……若泄痢、失血、久嗽及痞满反胃之增剧难痊。或沉兼弦涩,主痰红火炽之证。洪大按而无力,乃阴虚假热,阳虚暴证。”

《脉学阐微》:“洪而有力为实热,洪而无力为虚热,洪而兼浮为表热,洪而兼沉为里热,洪而虚软为热盛阴虚。洪大滑数,为热深陷气分。”

《脉经》言:“浮洪长大为风眩癫疾。”又占:“心脉洪大而长。”何以心脉见浮象即主风眩癞疾徐嗣伯说:“夫风眩之病,起于心气不定,胸上蓄实,故高风而热之所为也,痰热相感而动风,风心相乱则闷瞀,故谓之风眩,大人日癫,小儿则为疴。”《素问·宣明五气篇》:“邪搏阳则为癫疾。”《通评虚实论》则谓:“癫疾之脉搏大滑。”

综上所述,风痰上拢神明而为癞疾。心主神明,为风痰所扰,则心火怫郁,以致神志动乱,故脉见浮洪长(滑)大为风眩癫疾。景岳谓:“浮洪为表热,沉洪为里热,为胀满,为烦渴,为狂燥,为斑疹……”。郭元峰却谓浮洪、沉洪皆阳盛阴虚之病。徐春甫以浮洪无力为虚火,沉洪有力为实火。虚实之间如何定以浮沉主表里,当以景岳为是:以有力无力辨虚实,当以春甫为是:洪脉主热证,热盛必伤阴,则元峰亦是。然崔紫虚言:“五疽实热,脉必洪数。”洪致有力之脉主实火更为确切。徐春甫以虚洪为火浮水涸,是洪而三部无力为虚热,洪数无力为水涸火浮;若见于尺部,则为龙火燔灼之候。正如郭元峰说:“又有如洪之脉,乃阴虚假热,阳虚暴证,脉虽洪大按而无力。”

三.浮而无力芤。浮大而软,两边实,中间空,诊按举重之间。

浮大中空按慈葱,

火犯阳经上溢血,

热侵阴络下流红。

寸芤失血病怔忡zhengchong,(左寸心血妄行,吐血丑。)(右寸胸有积血或血丑或呕。)

关芤常见呕吐红。(左关芤胁肋血气动·腹中瘀血·目暗常昏。)(右关芤肠痈淤血,呕血不食)

尺部芤脉见下血:(左尺芤小便血,女子月事病。)(右尺大便血。)

赤淋红痢崩漏中。

四.浮而端直弦。弓弦。为血气收敛,为阳中伏阴,为经络被寒凝滞。

1.弦紧数:太过。

2.弦紧细:不及。

3.弦软:病轻。

4.弦硬:病重。

5.弦虚滑:平脉。

6.弦实滑:(如循竹竿)病脉。

7.弦小:寒冷癖。

8.弦紧:淤血、疝气癥瘕

9.弦滑:腰脚疼痛。

弦脉迢迢端直长,肝经亢盛脾胃伤。

怒气满胸常欲叫,翳蒙瞳子泪琳琅。

肝胆脉弦阴阳分,痰饮寒热疟缠身。

浮沉迟数须分别,大小单双辨认真。

(阳邪崇弦、大兼滑;阴邪崇弦、细兼紧。)

寸弦头疼膈多痰,(左寸:头疼、心惕、劳伤、盗汗、乏力。右寸:肺风寒、寒痰集聚胸膈。)寒热癥瘕察左关。(胸胁疼、肠辟,弦小:寒冷癖。弦紧淤血、疝气癥瘕。)

右关胃寒胸腹疼,(脾胃冷伤。宿食不化。心腹疼痛。饮证。)

尺中阴疝脚拘挛。(左尺:小腹疼,弦滑:腰脚疼痛。右尺弦:脐下悸疼不安,下焦停水。)

五.虚脉:浮迟大为虚脉。

伤暑·虚烦·自汗·小儿惊风

寸虚:血不荣心、惊悸、恍惚、怔忡(血不营心寸口虚,

关虚:腹胀、食不易化(关中腹胀食难舒

尺:骨蒸萎痹、精血亏损(骨蒸萎痹伤精血,却在神门两旁居)

举之尺大按之松,脉状无涯类谷空。

脉虚身热为伤暑,自汗怔忡惊悸多。

发热阴血须早治,养血益气莫蹉跎。

虚则迟大而无力,濡则细小而无力,虚则愈按愈软,芤则重按而仍见

六濡脉

七.长脉

八散脉

九沉脉

十短脉

十一细脉

十二实脉

十三伏脉

十四牢脉

十五革脉

十六代脉

十七迟脉

十八微脉

十九弱脉

二十缓脉

廿一结脉

廿二数脉

廿三紧脉

廿四促脉

廿五动脉

廿六滑脉

廿七涩脉

切脉入门,新手新理论:

1、大小:察气。大气旺,小气虚。

2、快慢:察精。快精虚,慢精足。

3、硬软:察火。硬火多,软火少。

4、浮沉:阴阳。浮表症,沉里症。

5、匀乱:安危。匀平安,乱危险。

①切脉指下六感——脉位

1.高位脉,病理的可见于外感,虚损,失血,实热等。

机理:一实证,邪正交争于肌表,导致肌表的卫气旺盛;邪在阳明,高热消耗旺盛,脉象宏大时,脉位也是轻触即得。二虚证阴,津不能够完全收敛阳气导致阳气的外浮。

生理的可见于夏季阳气旺盛时的洪脉,及秋季阳气没完全收敛时。

2.低位脉:实证见于阳气郁闭和剧烈刺激;虚证见于病人阳气虚弱而相对阴盛时。

②切脉指下六感——脉力

1.力过大,邪实而正不虚,正邪交争剧烈。

2.力过小,是正气虚,气虚无力鼓动脉道而显得无力。

③切脉指下六感——脉体大小

一般来说脉体大小对应津液的盛衰,血与津液旺盛则脉道充盈,反之则脉体瘦小。还要与脉力和软硬度相结合。

④切脉指下六感——速率

一是热,热又分虚实。实热脉搏快而有力,脉体大。虚热脉搏快而细,脉力相对较小。无论虚实都是机能亢进的状态。但是虚热亢进不是真正的亢进,只能通过滋阴平衡阴阳以祛热。二是急性失血造成的心脏代偿。

⑤切脉指下六感——韵律

一是绝对失常。象结代脉。

二是相对失常。相对失常时脉搏的搏动间隙稍微不一致,时快时慢或脉力时大时小。绝对与相对失常都是心气受伤的表现,只是轻重不同。

⑥切脉六感之硬度论

1、浮脉脉象特征:轻取即得,重按反减;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临床意义:主表证,亦主里虚(虚阳外越)。

2、沉脉脉象特征: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临床意义:里证,常见于下痢、浮肿、呕吐、郁结气滞等。

3、迟脉脉象特征:脉来迟缓,一息不足4至(一分钟不满60次) 。

临床意义:主寒证,亦主邪热结聚里实证。

4、数脉脉象特征:脉来急促,一息5-6至。

临床意义:主热证,亦主虚证。

5、洪脉脉象特征:脉形宽大,滔滔满指,来盛去衰。

临床意义:主热甚(气分热甚) 。

6、细脉脉象特征:脉细如线,应指明显,按之不绝。

临床意义:主气血两虚,诸虚劳损;主湿侵。

7、微脉脉象特征:极细极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

临床意义:主气血虚甚,阳气衰微。

8、散脉脉象特征:浮大无根,应指散漫,按之消失。

临床意义:为元气耗散,脏腑精气欲绝。

9、虚脉脉象特征:举之无力,按之空豁,应指松软,是一切无力脉的总称。临床意义:主虚证。

10、实脉脉象特征:应指幅幅,举按皆然,是一切有力脉的总称。

临床意义:主实证。

11、滑脉脉象特征:往来流利,如盘走珠,应指圆滑。

临床意义:主痰饮、食滞、实热诸证。

12、涩脉脉象特征:往来艰涩,如轻刀刮竹。

临床意义:主伤精、血少、痰食内停,气滞血瘀。

13、长脉脉象特征:脉体较长,超过寸关尺

临床意义:主阳证、实证、热证。

14、短脉脉象特征:只现于关部,它部不显。

临床意义:短主气病,有力为气郁,无力为气损。

15、弦脉脉象特征: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临床意义:主肝胆病、诸痛症、痰饮、疟疾等。

16、芤脉脉象特征: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临床意义:失血。

17、紧脉脉象特征:脉形紧急,如牵绳转索。

临床意义:主寒证、痛证、宿食。

18、缓脉脉象特征:一息四至,来去有怠。

临床意义:主脾虚或湿邪困阻。

19、革脉脉象特征:中空外坚,如按鼓皮。

临床意义:亡血、失精、半产、漏下等。

20、牢脉脉象特征:实大弦长,沉取始得,坚着不移。

临床意义:阴寒内盛,疝气症瘕。

21、弱脉

脉象特征:极软而沉细。

临床意义:主阳气虚衰或气血俱虚。

22、濡脉脉象特征:浮而细软,如絮浮水。临床意义:主诸虚,又主湿。

23、伏脉脉象特征:比沉脉更深,需重按着骨始可得,甚至伏而不现。临床意义:邪闭、厥病、痛极(伏而有力) 。

24、动脉脉象特征:脉动如豆,见于关部。

临床意义:多见于惊恐、疼痛之症。

25、促脉脉象特征:数而一止,止无定数。

临床意义:主阳盛热实。

26、结脉脉象特征:缓而一止,止无定数。

临床意义:主阴盛气结。

27、代脉脉象特征: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

临床意义:主脏气衰微。

28、疾脉脉象特征:一息七至以上。临床意义:多见于阳亢无制,真阴垂绝之候。


脉学金口诀/医中百误歌/青草药歌诀/中医歌诀节录

脉学金口诀,原箸是吉林省已故老中医李治民,(由李维贤,李维学整理)李老享年86岁,行医61载,此为其课徒之作,体例仿《捣练子》词牌格调,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

发明脉,是先贤,去芜存精几度研,纲举目张明如镜,此篇执简可御繁。

切脉法,有真传,二十八脉不一般,浮沉迟数四纲脉,各脉分属要精研。

有些脉,浮沉兼,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要明勘,沉含四脉(伏、细、牢、弱)重方得,浮中沉里四脉焉。(虚、实、芤、长)(郭按:焉字在这里是其中的意思)

浮脉: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沉脉: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迟脉:迟脉来,一息三,脉来极慢记心间,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数脉:数脉来,息六至,脉来快速用心记,浮沉虚实须分别,君相之火不同治。

虚脉:虚脉形,皆无力,浮大而软无根砥,脉虚身热为中署,气虚正亏身无力。

实脉:实脉形,大而长,三候充实力最强,新病见实邪气盛,久病见之病主殃。

滑脉:滑脉状,颇费猜,如盘走珠应指来,宿食痰热胸中满,女脉调时应有胎。

涩脉:涩脉状,刮竹形,细迟短滞似欲停,血少津枯气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洪脉:洪满指,似波澜,来时虽盛去悠然,洪主病进邪气盛,胀满胃反治颇难。

微脉:微如丝,按若无,欲绝非绝微脉呼,五劳六极诸虚病,猝病有生久难图。

紧脉:紧如索,是脉形,拘急弹指切如绳,寒伤内外病主痛,浮沉表里要分明。

缓脉:缓四至,是脉形,从容和缓号为平,或因脾虚风湿病,是病非病仔细评。濡脉:濡脉形,浮柔细,水面浮棉弱无力,产后病中见犹可,平人无根须忧虑。弱脉:弱脉形,沉柔细,如棉在水力不济,阳气衰微精血虚,老人犹可少壮伞长脉:长迢迢,过本位,指下按之柔为贵,长主心肾根本壮,长大急硬火之罪。短脉:短缩缩,喻如龟,藏头缩尾脉中推,短主诸病皆难治,盖因真元气多亏。芤脉:芤脉形,中间空,芤脉按之软如葱,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伤阴络下流红。弦脉:弦脉形,脉挺然,弦脉端直似琴弦,弦应肝胆痰饮痛,大小单双分轻重。散脉:散脉候,浮而乱,中候渐无按不见,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魂欲断。细脉:细脉候,细如线,沉取极细终不断,忧劳过度气血亏,湿邪郁结也常见。伏脉:伏脉状,仔细求,下指推筋着骨头,气郁寒凝食内结,欲吐不吐邪闭由。动脉:动脉跳,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园,动脉主病痛与惊,少阴动甚妊子焉。革脉:革浮取,脉绷急,革脉形如按鼓皮,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亏或梦遗。牢脉:牢沉取,脉坚强,牢形实大合弦长,积聚内结寒疝痛,奔豚痃癖气为殃。促脉:促脉数,时一止,如马急行偶失蹄,炎炎火盛亡津液,喘嗽狂斑毒最急。结脉:结脉缓,时一止,结脉形状记心里,疝瘕郁结寒气盛,情志不遂也致之。代脉:代脉止,不即还,良久方来是真传,久病见代病难治,孕者生兮痫者安。疾脉:疾脉来,躁而急,脉来一息七八至,亢阳无制真阴竭,喘促声嘶病危矣。


青草药歌诀

肉质性清凉,有毛便退黄.

乳汁多含毒,锯叶破血凉.

方骨主疏散,扁骨主胃肠.

空心驱风好,有刺排脓疮.

披针叶凉血,心形叶性刚.

竹形叶利水,黄花解毒强.

辛臭可杀虫,芳香能止痛.

此是一般法,临症要审量.


医中百误歌

清·彭钟龄

医中之误有百端,漫说肘后尽金丹,先将医误从头数,指点分明见一斑。

医家误,辨证难,三因分证似三山,三山别出千条脉,病有根源仔细看。

医家误,脉不真,浮沉迟数不分清,却到分清浑又变,胸中了了指难明。

医家误,失时宜,寒热温凉要相时,时中消息团团转,惟在沉潜观化机。

医家误,不明经,十二经中好问因,经中不辨循环理,管教阳证入三阴。

医家误,药不中,攻补寒温不对证,实实虚虚误非轻,举手须知严且慎。

医家误,伐无过,药有专司且莫错,引经报使本殊途,投剂差讹事辄复。

医家误,药不称,重病药轻轻反重,轻重不均皆误人,此道微乎危亦甚。

医家误,药过剂,疗寒未已热又至,疗热未已寒更生,劝君举笔须留意。

医家误,失标本,缓急得宜方是稳,先病为本后为标,纤悉几微要中肯。

医家误,舍正路,治病不识求其属,壮水益火究根源,太仆之言要诵读。

医家误,昧阴阳,阴阳极处没抓拿,亢则害兮承乃制,灵兰秘旨最神良。

医家误,昧寒热,显然寒热易分别,寒中有热热中寒,须得长沙真秘诀。

医家误,昧虚实,显然虚实何难治,虚中有实实中虚,用药东垣有次第。

医家误,药姑息,症属外邪须克治,痞满燥实病坚牢,茶果汤丸何所济。

医家误,药轻试,攻病不知顾元气,病若怯时元气伤,似此何劳君算计。

医家误,不知几,脉动症变只几希,病在未形先着力,明察秋毫乃得之。

医家误,鲜定见,见理真时莫改变,恍似乘舟破浪涛,把舵良工却不眩。

医家误,强识病,并不识时莫强认,谦躬退位让贤能,务俾他人全性命。

医家误,在刀针,针有时宜并浅深,百毒总应先艾灸,头面之上用神灯。

医家误,薄愚蒙,先王矜恤是孤穷,病笃必施真救济,好生之念合苍穹。

医家误,不克己,见人开口便不喜,岂知刍荛有一能,何况同人说道理。

医家误未已,病家误方兴,与君还细数,请君为我听。

病家误,早失计,初始抱恙不介意,人日虚兮病日增,总有良工也费气。

病家误,不直说,讳疾试医工与拙,所伤所作只君知,纵有名家猜不出。

病家误,性燥急,病有回机药须吃,药既相宜病自除,朝夕更医也不必。

病家误,不相势,病势沉沉急变计,若在蹉跎时日深,恐怕回春无妙剂。

病家误,在服药,服药之中有窍妙,或冷或热要分明,食后食前皆有道。

病家误,最善怒,气逆冲胸仍不悟,岂知肝木克脾元,愿君养性须回护。

病家误,苦忧思,忧思抑郁欲何之,常将不如己者比,知得雄来且守雌。

病家误,好多言,多言伤气最难痊,劝君默口存神坐,好将真气养真元。

病家误,染风寒,风寒散去又复还。譬如城郭未完固,那堪盗贼更摧残。

病家误,不戒口,口腹伤人处处有,食饮相宜中气和,鼓腹舍哺天地久。

病家误,不戒慎,闺房衽席不知命,命有颠危可若何,愿将好色人为镜。

病家误,救绝气,救气闭口莫闭鼻,若连鼻子一齐扪,譬如入井复下石。两者有误误未歇,有恐旁人误重迭,还须屈指与君陈,好把旁人观一切。

傍人误,代惊惶,不知理路乱忙忙,用药之时偏做主,平时可是学岐黄。

傍人误,引邪路,妄把师巫当仙佛,有病之家易着魔,到时昏迷永不误。

更有大误药中寻,与君细说好留神。

药中误,药补真,药材真致力方深,有名无实何能效,徒使医家枉用心。

药中误,失炮制,炮制不工非善剂,市中之药未蒸炒,劝君审度才堪试。

药中误,丑人参,或用粗枝或小参,蒸过取汤兼灌锡,方中用下却无功。

药中误,称不均,贱药多兮贵药轻,君臣佐使交相失,偾事由来最恼人。

仍有药中误,好向水中寻,劝君煎药务得人。

煎药误,水不洁,油汤入药必呕哕,呕哕之时病转增,任是名医审不决。

煎药误,水频添,药炉沸起又加些,气轻力减何能效,枉怪医家主见偏。

此系医中百种误,说与君家记得熟,记得熟时病易瘳,与君共享大春秋。


中医歌诀节录(1)总纲领

阴阳辨证要仔细,有神阳证无神阴,二便反应真消息。肾司二便之开合,少阴虚寒大便溏,小便也是清和长。小便灼热渴饮冷,此是阳证莫分说。

阴结便秘大便干,溲频淡黄口不干,或者口渴喜热饮。阳结便秘口干渴,渴喜冷饮溲黄赤。烦躁潮热或盗汗,口渴饮冷真阳证,五心烦热或盗汗,渴不思饮或喜热,溲频便溏虚阳越。

阴证

唇口青白目无神,声低息短但欲寐,身重懒言体畏寒,饮食无味吐清涎,舌质青滑或黑润,苔白浅黄舌滑润,津液满口不思饮,口渴思饮不欲咽,或者口渴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溏,口气腥臭寒热杂,寒多热少食不下,脉息无神是阴证。舌虽无苔但口润,二便自利口不渴,专注回阳无差错。

阳证

阴虚面目唇口红,精神不倦不知眠,口臭气粗声音亮,恶热身轻大便干,溲赤黄短烧灼热,口渴饮冷饮不休,六脉长大有力气,舌苔干黄或黑黄,全无津液满口刺,烦躁潮热或盗汗,干咳多痰或少痰,脉息有神是阳证。口渴饮冷身发热,二便不利烦谵语,身冷如冰形如死,此是热极内潜伏,阳不达外似纯阴,此时还需验口气,口气虽微热气蒸,舌根虽红但不青,急宜攻下存津液,莫认阴证误性命。


二、阴阳辨证真假杂病诀

阴寒阳热是阴阳,只在真假作文章。真热口渴小便黄,渴喜冷饮下肚肠,有神烦躁不安宁。真寒溲频面色苍,无神倦怠但欲寐。真热口渴喜冷饮,假热漱水不欲咽,真热便干面红赤。假热面赤溲清长,真热息热气粗长,真寒息冷气短微。真热舌焦苔干黄,真寒舌青苔水滑。阴极似阳属戴阳,阳极似阴肢冰霜。真假寒热来斟酌,阴证阳证断无错,真热阳证苦甘寒,真寒阴证温热汤。识得阴阳造化机,疑难杂病有处医。先天立极是水火,水火既济无沉疴。太阴虚寒大便溏,肝脏因此遭了殃,乙肝病毒逞威风,附子干姜作文章。少阴阳虚溲清频,精微下泻眸不润,头昏腰痛也是因,回阳救逆四逆汤。白血病是阴寒邪,寒彻骨髓白C增,西医只知杀白C,徒将阳气杀戮尽。此病中医少阴病,太少两感麻附辛,少阴虚寒四逆汤,简便廉验神功显。艾滋病是阴阳离,西医验血便可知,常人验血一条线,艾滋血液两分离。阴平阳秘精神治,阴阳离绝精神绝,和合阴阳中医药,简便廉验最神奇。


三、六经阴阳辨证用药金口诀

配伍原则

有是证用是药。


用药规则

临证先分阴和阳,再把六经仔细详。阴证必用阳性药,阳证阴性药物商。清升浊降分清楚,少阴少阳转枢忙。


五味归六经

酸苦厥阴少阳经,咸苦少阴太阳经,辛甘淡太阴阳明经。


辨证用药金口诀

太极中医辨阴阳,用药参合阴阳伤。大便稀溏太阴伤,干姜温中健脾阳。口渴引饮溲清长,此是坎中一阳伤,津不上承口和咽,回阳化气四逆汤。

四逆汤中用附姜,生炙甘草来帮忙。生姜多汁入脾脏,辛热醒脾祛湿忙。饥不欲食肝阴伤,一贯煎汤来煎尝。燥实痞满四证现,急下存阴莫迟缓。

舌体胖大有齿痕,此是湿伤脾太阴,少阳枢机被湿困。柴胡桂枝干姜汤。苍术薏苡和半夏,燥湿健脾功堪夸。食难求饱常常饥,湿邪困阻太阴脾,

芳香化湿开太阴,此后肚腹会舒适。肺为娇脏不耐寒,寒邪伤肺咳嗽连,宣肺散寒是关键,麻黄汤可急急煎。肺为娇脏不耐热,热邪伤肺痰黄粘,

宣泄肺热方法可,麻杏石膏汤煎喝。发热无寒病太阳,宣肺散寒麻黄汤;汗出恶风营卫虚,桂枝汤方煎来嘘。无热恶寒病少阴,附子姜草四逆汤,

若兼咳嗽麻附辛,麻辛生姜四逆汤。


六经阴阳辨证用药论

澄空药性论阴阳,辛甘发散热性阳,苦甘酸寒阴药商。阴证就用阳性药,阳证苦甘寒药商。太阴之病食不下,咳嗽腹满也是它,太阴湿土需燥化,苍术苡仁和半夏,少阳枢机要流转,

重用柴胡开太阴,配合四逆升清阳。湿重热轻用附姜,湿去热将无处藏;热重于湿四妙散,祛湿清热功来现。阳黄小便必定黄,阳黄就用茵陈汤,阴黄小便要清长,阴黄再加术附汤。

少阴之病但欲寐,畏寒蜷卧脉微细。少阴虚寒用附姜,生炙甘草来帮忙。太少两感麻附辛,少阴虚寒四逆汤。从阳化热渴燥烦,黄连阿胶汤来煎。厥阴寒热药错杂,姜附椒柏乌梅下。太阳寒水需温化,桂枝麻黄姜枣加。发热无汗太阳病,无热恶寒病少阴。恶风有汗桂枝汤,发热无汗麻黄汤。太阳蓄水五苓散,蓄血桃核承气汤。太阳寒水为何因,少阴虚寒气化亏。少阳寒热要往来,小柴胡汤用应该。或者当归四逆汤,鼓足阳气邪祛外。阳明之病胃家实,三承气汤因证施。阳明经证便未结,白虎汤方去实热。


用药法则

扶上之阳参桂芪,理中之阳砂蔻姜,乌附硫磺温下阳。理中甘草干姜汤,中阳不足是妙方。附子细辛真武汤,温肾助阳是好方。胸胁胀满舌苔滑,口苦咽干齿痕舌,少阳枢机不流转,柴胡桂枝干姜汤,引阳化阴功效全,食疗生姜白面煎。肩背冰冷不出汗,咳嗽腹满流清涎,麻黄附子细辛煎,可加四逆增效验。


六经见症辨证用药

大便稀溏太阴病,生姜干姜用之行;溲频清长少阴病,干姜附子要酌情;四肢青冷厥阴病,四逆柴胡引入经。


阴阳辨证用药总纲领

阴阳辨证要仔细,有神阳证无神阴,二便反应真消息。元阴元阳藏肾中,肾司二便之开合,太阴虚寒大便溏,生姜干姜开太阴;少阴虚寒溲清长,四川附子配草姜;舌边齿痕太阴湿,少阳枢机不流利,柴胡气香升清气,味苦还能降浊阴,柴胡桂枝干姜汤,半夏茯苓泽泻饮,清升浊降湿邪飞。阴结便秘大便干,溲频淡黄口不干,或者口渴喜热饮,麻黄附子细辛汤,甘草生姜干姜汤;阳结便秘口干渴,渴喜冷饮溲黄赤,增液承气用必效。烦躁潮热或盗汗,口渴喜冷真阳证,知柏地黄可以用。五心烦热或盗汗,渴不思饮或喜热,溲频便溏虚阳越,通脉四逆柴胡汤。


四、六经病痛歌

痛连项背及颈肩,病在太阳少阴寒;前额痛连眉棱骨,阳明病变无错误;痛在两颧及额角,口苦咽干目又眩,少阳病变仔细辨;头痛而重首如裹,太阴湿困莫啰嗦;头痛连齿少阴病,溲清便频寒入经;溲短口渴从热化,黄连阿胶煎可行;巅顶疼痛四肢青,厥阴阳虚吴(茱)萸汤。


五、气化论口诀

阴阳合一地天泰,水火既济气化成。中医原本调平衡,阳化阴精成气形,阴阳合一是为气,气化百病不能生。中医本质就是气,寒者热之气化成,热者寒之气化生,枯者温润气融融。寒热错杂饮邪留,少阴少阳枢机求,不必他山药石求,祖宗明训记心头。百病皆因气化停,气化之后去百病。

人身水火一团气,水多太阳是冰地,回阳化气冰解冻,春暖花开百病释。阴阳合一气化成,阴阳分离生命终。坎中一阳二阴抱,离中二阳抱一阴,坎离交媾既济成,八纯卦乾气融融,百病不生气化功。阴阳合一气化成,阴阳分离生命终。世人不知阴阳理,诊病辨证离其宗,不知元阳在阴中,附子干姜助其生。不知阴盛虚阳升,却以湿热苦寒泄,虚虚实实难愈病。口腥兼臭是阳虚,寒热驳杂中焦虚,真寒味腥真热臭。口渴溲短大便干,此是阴亏需滋阴。口气腥臭寒热杂,寒多热少理中下,重加姜附来理中,寒去腥臭自然无。妇人下焦味气腥,少腹喜暖腰酸痛,此是坎阳太虚弱,厥阳清气不上升,回阳化逆热气通,再加吴萸椒细辛,驱寒还能快几分。有气神采必内含,精神矍铄难成病,小便淡黄便成形,若病也是真阳证,溲短便结喜冷饮,苦甘寒药可痊病;无气倦怠面色苍,小便清长大便溏,口渴也是喜热饮,畏寒蜷卧又懒言,理中四逆方可行。阴盛便结要温润,麻黄附子细辛行。阳虚津亏大便结,溲短便干面色青,麦味理中麻附辛,温润之后大便通。阳气虚极是戴阳,上盛下虚溲清长,面赤足寒躁欲死。虚阳外越四肢烦,溲清而频可决断,通脉四逆可回阳。如要深知医中理,医易会通很容易。

1.浮脉:轻寻有、按无有,浮脉漂然肉上游,水帆木浮未定向,浮脉中间仔细究,有力恶风见表实,无神无力指虚浮,浮脉里有七瓣(浮紧、浮缓、浮滑、浮数、、浮迟、浮虚、浮洪),其中理性要经验。

2.洪脉:洪脉满指波涛似,来时力状去自然。脉洪阳盛虽夏旺,非是火盛治灾凡。

3.实脉:实毕毕更属长,举按充实力最强,新病逢时是火盛,久病逢时或气痛。

4.长脉:长脉直过本位前,迢迢自弱类长杆,心肾身强气本状,实脉相联似剑长。

5.短脉:短脉象形似龟,藏头露尾脉中筋,寸尺可凭关不诊,涩微动结似相随,主病逢之为难治,概似真元气多亏。

6.芤脉:两边实中间空,芤形脉似软如葱,寸阳见芤血上溢,芤现迟脉下流红,芤形浮细须轻诊,睡眠浮脉像得诊,气血伤耗精神损,自汗阳虚骨蒸深。

7.散脉:散脉形浮无沉候,如寻至数拘不定,满指散乱似扬先,按之分散难归整,产是生早胎为堕,久病脉散必丧命。

8.沉脉:沉脉壮重迎指,如石投水往下沉,按之无力真元弱,有力为痛滞气侵,中寒其脉均沉类,沉紧、沉滑、沉弦、沉细、沉数、沉迟、沉微,数头机关勿误人。

9.微脉:细微小至如弦,沉而极细最不断,春夏少年均不宜,春冬老弱确为善。

10.伏脉:沉之深,伏脉游,下指推筋靠骨求,真气不行症痞结,脉丧泻之不出头。

11.弱脉:沉细软绵似弱脉,轻寻无板重采知,元气耗损精血虚,少年可虑白头矣。

12.虚脉:虚脉举指迟大软,按之无力又空洞,精神气血都伤损,病因虚法,汗多中。

13.牢脉:沉而伏力很强,牢形实大和弦长,劳伤微疾真精损,气喘腹疝,七情伤。

14.革脉:革脉肢体自浮急,象诊真似按鼓皮,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血虚或“梦遗”。

15.迟脉:寻肉内至来三,来往极慢微迟脉,浮迟表寒是表证,沉迟里冷必定见。缓、结、代、涩居迟类,不究详细莫轻谈。

16.缓脉:缓四至通不偏,和风杨柳袅自然,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间,缓迟气血皆伤损,和缓从容为气安。

17.结脉:缓一指复又来,结脉肢体记在怀,悲虑积中成郁结,五芤交攻为痞灾。(五芤:气、血、痰、饮、食)

18.代脉:缓之不能随手知,良久方来是代脉,代是气衰凶且甚,妊娠奉同生机存。

19.涩脉:脉道涩难疏通,细迟短散何成形,来往湿滞似刮竹,病蚕食叶慢又难,思虚交愁里积久,不但损血又伤精。

20.数脉:来往速数脉形,一息六至仔细凭,数脉属阳热可知,只把虚实火来医,实要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急、紧、弦、滑、动、促都从数脉安排定。

21.疾脉:快过数者脉名疾,载阳又可阳凶升。

22.紧脉:数又弦疾和成紧,举如转索切绳形。浮紧表寒身体痛,沉紧逢见腹疼痛。

23.弦脉:举迎手按不转,弦长端直若丝弦,受病轻重如何认,指在弦上软硬看。

24.滑脉:滑脉如珠滚滚来,往来流利却还前,停食痰气胸中瘀,妇女滑缓定是胎。

25.动脉:动脉摇摇数在关,没头没尾豆形圈,动主惊悸心空虚,汗出发热阴阳参。

26.促脉:数又止促脉乎,进必无生退可生,促脉三焦火焱盛,原因有五细推求。血、气、痰、食、饮停留一种治病由。

27.濡脉:浮取极不力,按之随手又空空,主病血虚阳虚症,汗多夜间骨热蒸。

凭脉验证如明镜,学者用心都精通


切脉下指先看心,心脉浮大为正形。浮而有力心经热,热主舌破小便疼。感冒风寒弦又紧,头疼寒热数难平。惊悸怔忡沉细弱。上焦蓄热洪大应。 ( 心脉 )


次看肝脏弦又长,总然有病也无妨。忽然浮大风为患,紧带洪兮疟痢当。微涩原来阴血少。数为着怒缓为尫(wang1音汪。瘦弱的意思)。有余因实知肝火。沉细为虚亦是常。 (肝脉 )


若逢肾脉沉无病,洪大须知阴火生。男子下元微不足,女人滑利定为妊。弦紧极虚芤下血。痛连腰胁现微沉。五心烦热洪无力。犯着房劳数不宁。( 肾脉 )


右寸诊之浮短涩,肺家清净病无干。邪气上冲多发嗽,洪大分明仔细看。弦紧必然咽燥破。数时胸府热难安。浮而有力风外感。沉主生痈滑生痰。( 肺脉 )


脾家性燥宜迟缓,倘逢滑数知伤食。洪大原来胃火炽,弦紧定遭北□(疪的比下面加白)疟疾。虚汗泄泻腹膨膨。嗳气吞酸是数热。土不制水肢浮肿,沉细而微见肾脉。 ( 脾脉 )


命门相火只宜静,虽然沉细未为病。若逢盛旺反成殃,阴虚盗汗肌消甚。浮洪呕血梦遗精。滑数昏花耳聋症。迟缓多缘下部寒。女子旺时应有孕。( 命门脉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脉诊入门基础:中医二十八脉及全部脉象(动态图解)
脉诊续 脉象鉴别 真脏脉及妇儿脉
《脉学阐微》 邢锡波
中医脉诊脉法
舌脉
中医诊脉28脉象动态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