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千古才情万古对》之蒲松龄奇联巧妙对

蒲松龄奇联巧妙对

在中国,只要一提起《聊斋志异》,几乎是家喻户晓。然而它的作者蒲松龄,虽学识渊博,著述颇丰,但却一生困顿,穷愁潦倒。卷帙浩繁的《清史稿》里,竟然没有蒲松龄的传。原因是由于他是个没有功名的小人物,可谓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人。然而他的作品却盛传不衰,深入人心。因为他是一位真正杰出的大文学家。
   
明末崇祯十三年(1640)农历四月十六日夜晚,蒲做了一个非常奇怪的梦。他梦见一个病病歪歪的和尚,斜穿着袈裟,袒露着右臂,踉踉跄跄突然闯进屋来。这病和尚胸膛上贴着一块圆圆的膏药。蒲一下子惊醒了。新生儿的啼哭声传入他的耳中。他给这刚出世的孩子取名松龄,字留仙。蒲松龄的前胸上恰巧有一块黑痣,因此,他后来常常怀疑那个病和尚就是自己的前身。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为自己的出生涂上了一层神秘的悲剧色彩,这究竟是一种确曾发生过的巧合,还是他有意自神其说,我们今天已不得而知。然而他的确是一生潦倒,他共在世75 年,从19 岁考中秀才直到63岁,几乎每3 年参加一次乡试。虽然他才华横溢,但却屡试不第。从康熙四年(1665)25岁时起,一直到70撤帐回家,为谋生计,蒲松龄几乎一直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蒲松龄( 1640—1715 ),字留仙,一字剑臣,自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他的家乡在山东淄川(今淄博市)蒲家庄。蒲松龄自幼苦读经史典籍,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机智过人,早岁即有文名,为乡人所称道。当地一个姓石的乡绅闻讯,心生嫉妒,想借出联索对以显示自己的才学,压一压蒲松龄的名气。
   
这天,他找到正和小伙伴一起玩耍的蒲松龄,指着不远处房檐上的一只猫,吟上联道:
    
猫踩猫头瓦。
   
蒲松龄一眼瞥见一只鸡正在啄食花草,产生了联想,脱口对道:
   
鸡啄鸡冠花。
   
石乡绅听后很不以为然。只见他摇头晃脑地品评道:瓦应与砖石相对,怎可与花草相对呢?不通!不通!”蒲松龄没有和他争辩。接着,石乡绅又指着不远处被倒塌的砖墙砸死的一只小鸡,吟上联再命蒲松龄对:
   
细羽家禽砖后死。
   
吟毕,他自感不错,颇有几分得意。
   
聪明的蒲松龄虽然年幼,但早知这个乡绅的为人,经过头一回合的较量,也明白了石乡绅命他对句的用意。他心生一计,佯装初学不才,说:我哪能对上先生的妙句? 既然先生非要我学着对不可,那我就一个字一个字地试着对一对看。石乡绅信以为真,更觉得意。蒲松龄又说:不过,得请先生帮我记忆。不然,我对完后面的,前面对过的就会忘记了。石乡绅更高兴了,他巴不得早点看到这个神童的笑话。便说:好,你对我记! ”蒲松龄扳着指头,一个字一个字地对开了:粗可对细,毛能对羽,有家必有野,有禽则有兽,石同砖成对,先与后可联,生与死相对自不必说。好了,总算凑出来了,请先生前后连起来看看怎么样?”石乡绅照着蒲松龄对过的字念了一遍,差点没气死。原来,这7 字下联连起来竟是:
   
粗毛野兽石先生。

  
 ①关于这一对联故事,民间还有一种传说称,一姓石的私塾先生与一学生所对。此外,民间传说也称,为清代神童才子纪晓岚幼对塾师出句。
   
这个捞了一顶粗毛野兽桂冠的石乡绅,自我炫耀未成,只好自认晦气。而蒲松龄和他的小伙伴们好不开心,齐声朗诵着对句,连蹦带跳地跑开了。
   
蒲松龄的家庭算得上是书香门第,但上溯几代,却都没有取得过什么显赫的功名。他父亲蒲,字敏吾,幼时即钻研经史,以求闻达,但直到20 岁,竟连个秀才也没有考取。由于家庭经济拮据,蒲便弃儒经商。经商之余,他仍不忘钻研,因而诗书经史无不精通。蒲共4个儿子,蒲松龄排行老三,因为没有力量请教书先生,所以每到儿子长到十来岁时,蒲便自己教儿子们读书。蒲松龄生性聪慧,经史子集一看就明白,深得父亲喜爱并寄以厚望。由于受家庭的影响,蒲松龄从小就把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出身贫寒的知识分子要想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惟一的出路就是参加科举考试。蒲松龄走的正是这条路。清顺治十五年(1658),刚刚19 岁的蒲松龄,第一次参加考试,便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考中秀才,真可谓少年得意。当时任山东学政的大文豪施闰章,是清初有名的文学家和诗人。由于他自己博览群书,又求才若渴,对科举考试中出现的有文才的书生,格外赏识和荐拔。蒲松龄参加道试时,施润章出的试题是蚤起“—勺之多,均带有文学性。
   
蒲松龄的考卷答得文笔生动,语含讥刺,与八股文所要求的机械死板的文风大异其趣。施润章以文学家的眼光,夸奖他的文章写得好,如空中闻香,百年如有神观书如月,运笔如风。施润章的称赞,使蒲松龄一时名声大震,文名籍籍诸生间。对这种知遇之恩,蒲松龄终生感念。后来他还写了一篇《胭脂》,表彰施润章平反冤狱的政绩,篇末赞扬说:愚山先生,吾师也。方见知时,余犹童子,窃见其奖进士子,拳拳如恐不尽,小有冤抑,必委曲呵护之……而爱才如命,尤非后世学使虚应故事者所及。初试得中,使蒲松龄踌躇满志,满以为青云有路,取青紫如拾草芥。第二年,他和好友李尧臣、张笃庆等共结郢中诗社,在研讨举业之余,寄兴唱和,希望由此学问相长,躁志潜消,文业得补。然而他却万万没有想到,摆在他面前的竟是一条布满荆棘的科举之路。继考中秀才初露锋芒之后,三年复三年的乡试,竟成了他终身难渡的险关。在顺治十七年(1660)和康熙二年(1663 )的乡试中,蒲松龄两次败北。
   
就在康熙二年,朝廷下令改革考试制度,废除八股文,改三场考试为两场,读书人马上随风转舵。康熙三年,蒲松龄应邀来到李尧臣家读书,他们日分明窗,夜分灯火,发奋苦读,相期与以相成。不料,康熙四年又恢复了原来的考试办法,朝廷下令复行八股文、经书、策论三场旧制。蒲松龄不得不和其他读书人一样,又重操旧业,勤奋习作八股文。然而,在康熙五年的乡试中,蒲松龄又一次名落孙山。
   
在康熙十一年的乡试中,江苏宝应县知县孙蕙为他写了一封有力的推荐信,希望山东的官员注意擢拔这位才华出众的蒲秀才。但这封推荐信和蒲松龄的才华都同样没起作用,他又一次品尝了失败的苦果。打击接踵而至。在康熙十七年的乡试中,蒲松龄的热望又一次成为泡影。
   
康熙二十六年(1687)48岁的蒲松龄再次走入考场。这一次,他感觉良好,文思泉涌。不料到收笔时才发现,试卷超过了规定的字数,因越幅而被黜。懊恼、羞愧之情,在他写的《大圣乐》一词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得意疾书,回头大错,此况何如!觉千瓢冷水沾衣,一缕魂飞出舍,痛痒全无……嗒然垂首归去,何以见江东父老?……”蒲松龄被乡试折磨得如痴如狂,然而他仍寤寐以求。康熙二十九年的乡试,他考得特别顺利,考官准备取他为解元。出乎意料的是,第二场考试时,他却因病未能考完,眼看到手的功名又一次离他而去。他伤心已极,呻吟直到天明。虽然他深谙道理,然而功名利禄的吸引,使他仍不肯罢手。虽屡屡败北,犹不忘进取。为了激励自己发愤学习,搏取功名,悲愤落魄之中不忘努力进取,他在镇纸用的铜条上镌刻了这样一副对联自励: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运用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大破秦兵,夺得秦地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雪耻这两个历史故事,来表达自己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决心。
   
康熙四十一年(1702)63岁的蒲松龄又进行了最后一次科举拼搏,但仍旧是榜上无名。他从19 岁开始走上科举之路,到63岁,其间共历44年之久!尽管他心血费尽,精力熬尽,但功名却一直与他无缘。
   
这并不是蒲松龄没有才华,也不是他没有尽心尽力。他的才华在考秀才时已初见端倪;后来在做幕宾与塾师期间,他的文才深为众多官绅、学士所称道。他的才华还表现在他众多的作品之中。之所以屡试不第,实在是科举制度埋没人才。八股文包括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束股8 部分,且有一定字数限制。呆板教条,使人不能淋漓尽致地表达思想。蒲松龄诗、词、文俱佳,但写这种受拘束的八股文却力不从心。再加上考官昏庸,贿赂公行,做弊屡见不鲜,金钱比才能更起作用。正如他康熙三十九年所写《与韩刺史樾依书》中直斥仕途之黑暗时所言:仕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输璧,不能自达于圣明,真令人愤气填胸,欲望望然哭向南山而去!”所以蒲松龄虽孜孜以求,但他的科举梦却始终难圆。直到他71岁时,才援例成为贡生。这对于年已71 岁的蒲松龄来说,虽带来一点小小的欣慰和实际的利益,但已不具备由此走入仕途的价值。他只能将自己未竞的夙愿寄托于儿孙身上。
   
蒲松龄的才华,除著述外,都献给了幕主和馆东们。有一天,侍郎毕士安宴请一个姓王的尚书,邀请蒲松龄作陪。席间,3 人饮酒属对,议定3字同头,3 字同旁,组串成联句。组串不出者,罚酒一杯。毕士安先吟:
   
三字同头左右友,三字同旁沽清酒,今日幸逢左右友,聊表寸心沽清酒。
   
王尚书略一思忖,接口对道:
   
三字同头官宦家,三字同旁绸缎纱,若非当朝官宦家,谁人配穿绸缎纱?
   
蒲松龄见这位王尚书如此傲慢,趾高气扬,禁不住怒气顿生,愤然吟对道:
   
三字同头哭骂咒,三字同旁狼狐狗,山野声声哭骂咒,只因道多狼狐狗!

  
 严格说来,这种对句上下联同位重复字不能算作对联。但因他们事先已有明定,用文字的形式不好表达,所以姑且称之。
    语含讥讽,入骨三分,直对得王尚书说不出话来。
   
蒲松龄为了收集民间传说故事,喜人谈鬼雅爱搜神,后来干脆把写鬼狐故事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随着科举考试的屡次失意和对生活艰辛体验的加深,蒲松龄搜集、撰写《聊斋志异》就不仅仅是出于爱好,而是有所寄托了。在南来北往的路上,他一边赶路,一边搜集素材;在当幕宾和馆师期间,他总是一边应酬公务,一边加紧写作。有时为了收集故事素材,他还专设一个茶摊,供过往路人饮用。通过与过往行人闲聊,得到了许多创作材料,并于当天及夜间埋头纸堆之中,一一记录下来,然后再锐意求新,著成妙文。如此长期积累,他终于创作出《聊斋志异》一书,为我国古典文学竖起了一块丰碑。
   
据说有一天早晨,蒲松龄正要挑担去摆茶摊,碰上了当时的大名士王渔洋。王渔洋久闻蒲松龄大名,但不知真假,便口占半联试其才。这半联是:
   
芙蓉花开,红粉佳人争望月。
   
才思敏捷的蒲松龄苦笑数声,拱手对道:
   
梧桐叶落,青皮光棍打秋风。
    王渔洋闻听,抚掌称妙,便延请蒲松龄到他家中设馆教书。
   
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这部揭露和批判封建社会黑暗的社会现实、内容丰富、几乎囊括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文学杰作中,有不少佳联巧对,构思奇特,耐人寻味。例如《狐联》一文,说狐仙化作二美女,嘲弄焦生假道学丑态。出句曰:
    
戊戌同体,腹中只欠一点。
   
焦生凝思良久,不能就。狐仙曰:名士固如此乎?我代对之可矣!”遂对道:
   
己巳连踪,足下何不双挑?
    在《细柳》这则故事中,他写这位细柳娘晨兴夜寐,经纪弥勤,甚是贤惠。其夫高生大喜,尝戏之曰:
   
细柳何细哉:眉细、腰细、凌波细,且喜心思更细。
    细柳娘聪颖敏慧,喜读诗书,颇有文才,听后她稍加思索,即笑对道:
   
高郎诚高矣!品高、志高、文字高,但愿寿数尤高!
    联中嵌入两个人名,与夫妻各自的品貌紧密相关,十分吻合,既通畅自然又妙趣横生。
   
《仙人岛》篇则说书生王黾斋坠水漂至仙人岛,被人救起,主人桓翁以长女芳云许之。席间王黾斋顾盼自雄,卖弄文墨,诵其得意之作中的一联:
   
一身只剩须眉在;小饮能令块磊消。
   
芳云对王生的目中无人极为反感和厌恶,幽默诙谐地指出他故弄玄虚,嘲笑他说:上句是:孙行者出火云洞;下句是:猪八戒过子母河。
    后来桓翁又出半联云:
   
王子身边,无有一点不似玉。
    王黾斋此时神情沮丧,苦思冥想,搜索枯肠也对不出下句。芳云之妹绿云对道:
    
黾翁头上,再着半夕即成龟。
   
此联用两对近形字构成巧联,讽刺、嘲弄王黾斋俗不可耐。众人听后,无不称妙。
   
《聊斋志异》卷九《陵县狐》载:某人独自住在陵署,一天晚上,突然有一美貌女子,从窗户入室,含笑而坐。某人知道她是狐狸精所变,恐其作祟,不为之动。后来,他闻到一股香味,不禁控制不住,于是欠身偷看女子,发现她确实生得美丽。这时,只听那女子说:我眉毛、眼睛的位置和别人并没有差异,你为什么要盯着我看?”并按住他的鼻梁说:你动心了,不怕我作祟吗?我有半联,你若是对得上,我就与你为伴。女子遂吟出上联:
    
破故纸窗棂有隙。
   
某人立即对出下联:
    
旋复花背面多情。
   
从字面来看,上联说的是某人所住的房子的窗子有缝隙。然而实际上是那女子借物而发,以此暗示某人意识上、心灵上的缝隙、空隙。联语以此暗彼,语带双关,十分巧妙。
   
某人应对的下联,则以花为题,由花而发,看似写花,实则写人,以花喻人,暗指女子对自己有情。联语谐音双关,虽然含而不露,却可让人意会,对得巧妙。上下联均智慧而巧妙地抓住对方特点,准确地选用了与对方相似的事物来喻示,从而很好地表现了对方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状况。联句虽然含蓄,却又不难理解,恰到好处地发挥了双关语的作用。由此可知,蒲松龄的对联功夫,实在是高人一筹的。在怀才不遇的逆境中,蒲松龄在世俗的非议与讥笑中坚持写完了《聊斋志异》。这位一生潦倒、郁郁不得志的穷秀才,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的作品会在这个世界上如此盛传不衰。《聊斋志异》不仅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而且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蒲松龄的名字和他的《聊斋志异》还走出中国,远播海外,赢得了世界读者。
   
康熙五十四年(1715 ),蒲松龄这位郁郁不得志的老秀才,依窗危坐而逝。他留给人们的,除《聊斋志异》外,还有杂著数种,戏3 出,通俗俚曲14 种,现存文400 余篇,诗1000 余首,词100余首。也许是由于蒲松龄与对联有不解之缘吧,死后,人们也喜欢运用对联的形式来纪念他。老舍先生所题一联云:
   
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郭沫若所题一联是: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画家吴作人题书的一联是:
    
岂有真鬼狐,前贤形此箴世;安得装妖冶,后代剥它画皮。
   
著名相声表演大师侯宝林所题一联道:
    
先辈著书谈口技;后人研究乃相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朝最悲催的秀才蒲松龄,留下一部举世惊艳的奇书
蒲松龄与高考满分作文
文明:别人家的孩子不好当
刀郎的《罗刹海市》,没人比他更懂
这次,淄博的结局,真令人没想到
蒲松龄的传奇人生:少年得志中年著书身后成名,一生著述颇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