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千古才情万古对》之张之洞巧对留青史

张之洞巧对留青史


   
清末洋务大臣张之洞(1837—1909),字香涛,又字孝达,号壶公,又号无竞居士,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清同治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内阁学士等,后任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等,是清代著名文人之一,初预朝政时为清流派人物,攻击洋务派,后又大办洋务,为后起的洋务派首领,曾捐款资助强学会,发表《劝学篇》,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口号,影响很大,后任军机大臣,掌管学部,有《张文襄公全集》传世。
    
张之洞少年时即非常聪明,才华出众,加上他能专心攻读,用功扎实,因而获得了广博的知识,有才童之称。幼年在学馆读书时,有一次塾师想测验一下他近来学业的进展情况,便出了一比颇有趣味的上联让他对。塾师所出的联句是:
   
驼背桃树倒开花,黄蜂仰采。
   
塾师的联句出得既古怪,又别致,把三个动作联成一体,真不好对。张之洞闻听,十分喜爱这比有趣的出句,小脑筋立即异常活跃地思索起来。他想呀,想呀,想了好一会,便想出一比十分俏皮、诙谐的对句来,当即念给老师听:
   
瘦脚莲蓬歪结子,白鹭斜观。

   
此联故事,民间另有传说称,为清代神童才子周渔璜所对。
   
这比对句按照出句的严格要求,非常巧妙地运用了”3 个字,加上以白鹭黄蜂,确实对得严丝合缝,特别难得。
   
由于塾师出句巧,张之洞答对妙,塾师出句诙谐风趣,张之洞对句俏皮幽默,因而受到塾师的一再称赞。
   
相传张之洞有一天偕同一位友人同游武昌黄鹤楼,友人眼观黄鹤楼美妙的景色,但见洛阳桥上生野荞,风吹野荞翻波浪,但洛阳桥却纹丝不动,遂有感而发,口占半联:
   
洛阳桥,桥上荞,风吹荞动桥不动。
   
可谓观察之细致入微,加上同音,又有两个字顶针,有动有静,巧妙传神。
   
张之洞放眼眺望江对岸之晴川阁、鹦鹉洲之妙境,看到有人在鹦鹉洲下泛扁舟,水使扁舟顺江而流,但鹦鹉洲却岿然不动,触景生情,脱口对道:
   
鹦鹉洲,洲下舟,水使舟流洲未流。

   
②与此联相近或相似的对联,民间传说中不少。如传某秀才过湖南大庸双溪桥,触景生情,吟出句道:双溪桥,桥下生荞,风吹荞动桥不动。后因无法自对,只好向别人及过路人索对,不就,苦思多日,亦无以为对,惭愧而去。后秀才至一名叫七甲坪的地方,方才足对为:七甲坪,坪中长萍,水漫萍流坪未流。又传旧时有两秀才进京赶考,一路急行,休息时斗对解困。联作:峰上栽枫,风吹枫动峰不动;路边宿鹭,露落鹭惊路难惊。再一说称清代神童才子李调元与人斗对,遇一高手,乃某知府家厨师。厨师出上联:桥上晒樵,风吹樵动桥不动。李调元一时语塞,未能足对。一传此联作:洛阳桥,桥下荞,风吹荞动桥不动;鹦鹉洲,洲上舟,水推舟流洲未流。一传作:猫伏墙角,风吹毛动猫未动;鹰立树梢,月照影斜鹰不斜。另亦传作:猫卧峁头,风吹毛动猫不动;狐饮湖水,水淹胡湿狐未湿。
    两个字一次顶针,同音,以巧对巧,堪称妙绝。
   
清道光年间,9岁的张之洞被地方官举荐为神童,进京应试。皇帝见他小,就说:回家过3 年再来吧!”张之洞知道圣旨不可违,可又不愿就此放弃这绝好的机会,便绕着柱子转了3个圈后站住不动了。皇帝不知道他是何用意,惊奇地问:为何还不走啊?”张之洞说:我已过了3年了!”皇帝这才看出他实在机敏过人,笑着说:那好,我出个对子你对——
   
南皮县文童九岁。
   
张之洞应声而答:
   
北京城天子万年。
   
皇帝见他对得十分工稳、恰切,特意赐给他一个顶子和一领蓝衫。
   
在形式多样、斑斓璀璨的各式对联中,有一种独具一格却又别有情趣的对联,名叫无情对,亦称无情搭羊角搭。即上下联仅字面相对,其内容则互不相关,但实际上是貌似无情,实则有缘。据说这种对联始创于明代李东阳(西涯),后承者中最有名的首推张之洞。
   
张之洞早岁登第,名满都门,诗酒宴会无虚日。一天,他与友人王壬秋在北京陶然亭会饮。王壬秋也是清代著名文学家之一,与张之洞是好朋友,正当他们放怀畅饮之际,张之洞忽然说:壬秋,我出半联你对:
   
陶然亭。
   
是姓氏,是虚字,是名词,3 个字合起来是一个地名,要找到合适的地名来对,着实不易。不料王壬秋笑道:这有何难——
   
张之洞。

  
 ③无情对是上下联仅对字面,其内容绝不相关联者。陶然亭为北京著名名胜,取意于白居易诗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逐字分析此联,为姓氏,是虚字,为名词。张之洞”3 字虽为人名,但为姓氏,是虚词,是名词。另,人名对地名,当然无情。关于此联来历,民间另有一说称,其时为张之洞出句:陶然亭,命作无情对。时李文甫说:若要无情,除非阁下姓名。
   
各字相对,名词相对,以人名对地名,真是恰到好处。张之洞远远看见陶然亭那边有人在开凿水沟,眉头一皱,又出半联向王壬秋索句:开臭沟。
   
王壬秋立即答对道:张香涛。
   
正好把张之洞的号作为对句,名词转品巧用。至此,二人相对哈哈大笑。
   
另一位客人以自己作的一句诗:
   
树已半寻休纵斧。

   
④此联的上联,民间又传作:树已半枯休纵斧。又传为当时张之洞在陶然亭饮酒,遇一无名老者要与他同饮。张之洞以此出句求对作难老者。老者以:果然一点不相干对之。张之洞闻句大悦,邀老者同饮。正品味间,老者又对以:萧何三策定安刘,使张之洞佩服不已。
   
作出句,求对对句。张之洞对以:
   
果然一点不相干。
   
李慈铭则对以:
   
萧何三策定安刘。

   
二字已变成虚字,字从名词转品为动词,又可解作名词指古代兵器,字别解作疑问词怎么讲。
   
两比对句虽然与出句对仗工整,且能各自通顺成章,但联中每一个词依其本意,并不能两两相对。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正是无情对的独特之处。在这一比出句、两比对句中,皆为草木类;皆转品为虚字;均为数字;本为量词,此处则可转义为动词;为虚字;亦作虚字解;而则全是古代兵器名。只有这样把上下联中相对应的每一个字作一番别解,才能看出其内在的貌似无情实则有缘的特殊关系。
   
张之洞还就出句:欲解牢愁须纵酒。
   
对以:兴观群怨不如诗。
则更是绝妙的无情对对例。
   
⑥此联尤工。皆《周易》之卦名;皆从心部;最妙者是下从旁从,更觉想入非非,充分体现了汉语的形式美与音乐美。
    张之洞与李鸿章、刘坤一意见参差,张之洞派人送书信诮让李鸿章。李鸿章看罢书信,告诉身边的人说:香涛做官数十年,犹是书生之见也!
    意思是说张之洞虽当了几十年的官,但仍不谙大局,书生气十足。
   
张之洞闻知此事后,勃然大怒道:少荃议和两三次,遂以前辈自居乎?
    此事传播开去后,时人视之为天然对句,久传不衰。
    19
世纪末,英、德、俄、美、意、奥、日等8个帝国主义国家,联合组成八国联军,对我国发动了疯狂的侵略战争,先后占领了天津和北京,火烧万国之园圆明园。
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毫无抵抗能力,急忙屈膝求和。一次,清政府的一个代表团与八国联军议和会议开始之前,有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的代表,自称中国通,想借机进一步辱我中华,炫耀自己的才能。他起身离席,阴阳怪气地对清政府的代表说:听说你们中国有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名叫对联,要求词语对称,音调协调,严密工整。现在我出半联,看你们能否对出!”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代表闻言,齐声叫好,极力为他捧场。他见有人助威,洋洋得意,故弄玄虚地环顾四周,然后说:我这出句是:琵琶琴瑟,王王在上,八大王单戈独战。你们对下联吧! ”八国联军的代表们明白了他的意思,禁不住发出一阵狂笑,交口称赞,并乜视着清政府的代表们。面对侵略者的挑衅,清政府的代表们有的在尴尬地苦笑,有的虽也愤愤不平,但却无言以对。
   
忽然,当时任清政府代表秘书之职的张之洞霍然站起,两眼圆睁,两道目光犹如闪电般扫过全场,八国代表吃了一惊,会场顿时鸦雀无声。顷刻,一个义正辞严的声音震撼全场:你们外国人能想出出句,我们中国人就能对出对句!”然后,张之洞一字一顿地对道:魑魅魍魉,鬼鬼犯边,四小鬼合手擒拿!

   
⑦此联又传作: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单戈独战;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合手即拿。另据《古今谭概》载,明代状元唐皋以翰林出使某国,其国君出句难皋云: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头面。唐皋对以:魑魅魍魉,四小鬼各自肚肠。使在场者骇服。张之洞与八国联军代表斗对扬国威的故事,民间又传为中国代表团一随员所为,惜未留下姓名。其所对之句与唐皋之对句、张之洞之对句均有异处。为: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想来是因为这种对联极少见而有力,又从字附会八国联军,各自据以再创造、再发挥,以致不曾在字上注意照应了。到了四人帮猖獗时,有人巧用此联之字,抨击讽刺四人帮。联为: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头面;魑魅魍魉,四小鬼各自心肠。另有民间传说将此联传作:骑奇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单戈独战;伪为人,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合手并拿。难度更大。关于此联本事,民间另有二说。一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那年,日本军队里有一个叫什么中国通,极为骄横地扬言说中国人武的不行,文的也不行。他在城门上挂出白布,上书出句摆出擂台,声称若3天之内对不出对句,全城人每过城门,都必须向它鞠躬,直到对上为止。面对这一挑战,京城上下气愤至极,但一连3 天居然无人对上。直到第四天早上,四面八方的人都朝城门跑去,原来夜间有人对出对句,足对了此联。京城百姓无不拍手称快。那个叫什么的日本人只好认输,夹上撤下来的联幅悄悄溜走了。联作:骑奇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单戈成战;倭委人,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居边,合手共拿。另一说则称,鸦片战争期间,英国侵略军包围了广州城,有一个自称中国通的英国军官,出了半联,声言中国无人能对。他将出句写在一匹黄绢上,绑在箭上射入广州城中,并恐吓说,24 小时之内无人对出,即下令血洗广州。此绢被一位名叫张威的聪明少年拾到,当即足对了对句,全城军民闻讯无不拍手叫好,便同样用黄绢写好,绑在箭上,射入英军军营。英军头目和那个中国通看罢对句,心惊胆寒,不敢打广州了。联为:琴瑟琵琶八大王,单戈督;魑魅魍魉四小鬼,合手围拿。
   
面对这文字严密、词锋犀利的对句,挑衅者及其同类相顾愕然,瞠目结舌。
   
一联智对,威慑群魔,使清政府代表扬眉吐气,也为我中华争光不少。挑衅者本来就没有多少墨水,只好惊愕自叹,再也不敢作声了。
   
清朝同治年间,张之洞任两江总督时,到松江府(今上海市松江县)微服私访,遇见他的一个老同学,这个老同学见他穿着普通老百姓的衣服,有些诧异,忙问他是不是遇到什么挫折了。张之洞没有正面回答老同学的提问,只说因事路过这里。
   
张之洞的这个老同学没有当官,只在一个缙绅家里当私塾先生,他挽留张之洞在他的塾馆里多住几日,叙叙旧情。张之洞见他感情真挚,便同意了。
   
过了一天,松江知府办寿,邀请地方官绅们去饮宴。缙绅接到请柬,约私塾先生同去。私塾先生把这事告诉给张之洞,张之洞说他也愿去看看。于是,张之洞就以松江知府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第三层朋友的身份,前往赴宴去了。
   
如果张之洞以两江总督的身份,去一个小小的松江知府家中做客,无疑要受到知府的特殊礼遇。可是,张之洞这次是秘密出行,知府既不认识他,更不知道他的到来。他去的目的是想一来考察考察这松江知府,二来给松江知府一个突然袭击,借机在这里一鸣惊人
   
前来为知府大人祝寿的宾客,既有官场上的同僚,也有地方上的帮闲文人,他们见面后互相寒暄,吹吹拍拍,拉拉扯扯,整个厅堂里哄闹声不断。只有张之洞和他的老同学被冷落在一旁。忽然,知府看见了张之洞和他的老同学,便问那位缙绅:跟你来的是什么人?”缙绅也不认识张之洞,便回答说:一个是我家的私塾先生,另一个是他的朋友。知府一听,很不高兴,本想对缙绅发作,但见客人众多,又想到今天是自己的寿辰,不便败兴,只向张之洞和私塾先生白了一眼,转身走了。
   
待到华灯初上,宴会开始,知府高拱双手,请诸位宾客入席。这时,张之洞毫不客气,拉着老同学,抢步入堂,在首席上坐了下来。张之洞此举,众目睽睽,赴宴的人们,个个暗自惊讶,有的人推测说此人来头可能不小,有的人估计他是知府的什么长辈,所以,大家都不好作声,更不便干涉,只是看着知府,等待着事态的发展。知府这时虽然十分恼火,但当着这么多的客人,他又不好发脾气,怕弄得不好,一来冲了自己的寿辰,二来也扫了众人的兴,闹得个不欢而散。因而,他只好压住心头的火气,走到张之洞面前,手指着桌上的一道松江名菜:鲈鱼,用说话的口气吟出半联:
   
鲈鱼四腮,独占松江一府。
   
张之洞知道,知府的这比出句是以鲈鱼自比,说明他是松江一带的土皇帝,你又有什么资格来抢占首席?一副凶残暴戾、弱肉强食的封建官僚自画像跃然纸上。他把张之洞比作可食的鱼虾,不无威胁地恫吓张之洞这个不速之客。只见张之洞不慌不忙地站起身来,抓起桌上的一支筷子,指了指桌上的另一道名菜——螃蟹,语带讥刺地对道:
   
螃蟹八足,横行天下九州。

   
⑧关于此联故事,民间另有一说,称明代嘉靖年间一御史微服私访松江府,妙对松江知府出句。
   
在场的各位宾客,听他两人言来语去,互不买账,既感到巧妙有趣,却又不大明白其中含义,便交头接耳一齐嘀咕起来。松江知府是个机灵人,一听对句味道不对,心想:此人有些来头。便向张之洞说了声领教了!”遂迅速走到私塾先生身边,向他打听来人的姓名。当他得知是两江总督到来时,不禁大惊失色,赶忙跪倒在张之洞脚边,连称卑职有眼无珠,该死,该死! ”
   
这副妙对,除了风趣、自然、巧妙、语意双关,还含有更深刻的自然科学特别是海洋生物学知识在其中。
   
松江鲈鱼,别名四腮鱼,是沿海浅水底层的肉食性鱼类。我国渤海近岸以至福建厦门均产此鱼。进入内陆水系者尤以上海松江县最为著名,故名松江鲈鱼。此鱼个体虽不大,但肉味鲜美,尤以肝脏和颊部的肉块最腴美。它与黄河鲤、松花江的鲑鱼以及兴凯湖的白鱼合称中国四大名鱼,向来受诗人雅士的颂扬,视为宴席珍品。此鱼腮膜上有两道橙红色的斜条,恰如四片鳃叶外露,故有四鳃鲈之称。鲈鱼以虾为主要食料,这就难怪松江知府要以鲈鱼自比了。螃蟹则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动物,其肉味鲜美异常,堪称水产之冠。尤其是雌蟹的卵黄,是一种味美、营养价值极高、古今中外食客都喜欢的肉食品。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有蟹螯即金渡,糟丘即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之句。而宋代诗人徐似道则将螃蟹、庐山、秋菊并称三绝,且留诗云不食螃蟹辜负腹。可见,自古以来,螃蟹就已成为风雅之士的席上佳肴。当然,作为横行天下九州的张之洞,决不会取意螃蟹席上佳肴、供人食用这一属性,他遣用横行二字,就足以说明他以螃蟹自比的全部含义。
   
一般动物行动起来,总是以头部为中心向前或向后,但螃蟹却与众不同,它在地上移动,主要是靠它的四对步足。这四对步足的关节不能任意活动,只能向下弯曲,当螃蟹爬行时,是先用几个步足抓住地面,再用另外几个步足抵在地上直伸起来,推送身体沿步足生长的方向前进。显然,这种运动方式只能向左或向右,而无法向前或向后。可是在实际生活中,光横行怎么行呢?在很多情况下还非得改变前进方向不可,否则一旦碰上障碍物或遭遇上敌害,就束手无策了。怎么办呢? 多亏螃蟹有适应环境的能力,它的步足生长得有长有短,只要用力不等,就可以改变方向。如果你在蟹池边注意观察,定能看到不少斜着爬行的螃蟹,它们正在试图转向呢!螃蟹横行天下九州是不是一种浪漫主义的夸张说法呢?其实并非夸张。螃蟹在江河、湖泊中生长两秋龄之后,性腺逐渐成熟。当秋末冬初之际,它们便成群结队地向通海的河川移动,顺流而下,到大海和淡水混合的河口中交配产卵,这样就形成了螃蟹的生殖洄游。海水是螃蟹交配产卵的必要条件,性成熟的螃蟹,一经接触海水环境,就会出现交配现象。这也是螃蟹不辞辛苦千里迢迢来河口浅海进行繁殖的一个主要原因。在淡水中,偶尔也出现交配现象,但交配之后不能产卵。螃蟹的受精卵逐渐发育成幼蟹,伴随着多次蜕皮变态而成为蟹苗。蟹苗移动的方向是从浅海向江河、湖泊上溯,去寻找适宜生长的自然环境。就长江流域的螃蟹而言,身强力壮的可以从淡海爬到三峡,涉越数省,大有横行万里之慨。至于张之洞所处的时代,人们是否了解螃蟹洄游这一生活习性,则无从考察了,但他的对句却揭示了这一科学内容。螃蟹为杂食性动物,但偏爱食鱼、虾、螺、蚌、蠕虫、昆虫及其幼虫,有时也攻击蛙和蝌蚪,并残害同类,对动物的尸体则特别感兴趣,往往吃得津津有味,尤其是对同伴的尸体馋食起来居然也毫无愧意。倘若看到同伴受伤,它不但不救,反而残忍地置之死地,美餐一顿。要是遇上刚刚蜕皮的软壳蟹,它更是趁机大吃一通。在食物匮乏时,饥饿至极的抱卵蟹竟然自取腹部的卵来充饥。由此可见,螃蟹的凶残较之松江鲈鱼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张之洞自比螃蟹,较之鲈鱼,可谓大矣!自然界中也有很大的蟹,一只体重可达7 公斤之多。这种蟹名叫贼蟹,是螃蟹中最大的一种,生长在印度洋的圣诞岛附近。它不但体重大,而且力气大,常常爬上椰子树偷取椰子,用它那锐利有力的大螯破而食之。因此,当地人称之为椰蟹。一副妙联,描绘出螃蟹和松江鲈鱼两种横行霸道的动物的生活习性及特征,也同时揭示了封建社会大鱼吃小鱼、人吃人和弱肉强食的社会本质。1867年,    张之洞任湖北学政时,二次游览中国四大名楼之一黄鹤楼,回想早岁放怀游览的往事,挥毫为黄鹤楼撰书一联云:
   
江汉美中兴,愿诸君努力匡时,莫但赏楼头风月;
   
轩访文献  ,记早岁放怀游览,曾饱看春暮烟花。
    1889 年,张之洞52 岁,任湖广总督,三登黄鹤楼,又题一联:
   
昔贤整顿乾坤,缔造皆由江汉起;今日交通文轨,登临不觉亚欧遥。
   
湖广总督是军政长官,比之学政身份,当然要显赫多了,因而此联口气较前一联也就大得多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873 年,张之洞游湖南屈原湘妃祠,写下了一副长达406字的长联,成为迄今所知张之洞所撰对联中最长的一副,也是古今长联中非常有名的一副。联曰:
   
九派汇君山,刚才向汉沔荡胸,沧浪濯足,直浪滚滚,奔腾到,星沉龛赭,潮射钱塘。乱入海口间,把眼界洗宽,无边空阔。只见那庙唤鹧鸪,落花满地;洲凌鹦鹉,芳草连天。只见那峰回鸿雁,智鸟惊寒;湖泛鸳鸯,文禽戢翼。恰点染得翠霭苍烟,绛霞绿树。敞开着万顷水光。有几多奇奇幻幻,淡淡浓浓,铺成画景。焉知他是雾锁吴樯,焉知他是雪消蜀舵,焉知他是益州雀舫,是彭蠡渔。一个个头顶竹蓑笠,浮巨艇南来。叹当日靳尚何奸,张仪何诈,怀王何,宋玉何悲,贾生何太息!至今破百里浊浪洪涛,同读招魂呼屈子;
   
三终聆帝乐,纵亲觅伶伦截管,茶援敲钟,音响,随引出,潭作龙吟,孔雀鼍吼。静坐波心里,将耳根灌澈,别样清虚。试听这仙源渔濯,歌散桃林;楚客洞箫,芦叶含悲;试听这岳阳铁笛,曲折柳枝,俞伯瑶琴,丝引桐柏。又增添些帆风橹雨,荻露葭霜。凑和了千秋韵事,偏如此淋淋漓漓,洋洋洒洒,惹动诗情。也任你说拳椎黄鹤,也任你说盘贮青螺,也任你说艳摘澧兰,说香分沅芷。几声声手拨铜琵琶,唱大江东去。忆此祠神尧阿父,傲朱阿兄,监明阿弟,宵烛阿女,颗首阿小姑。亘古望卅六湾白云日,还思鼓瑟吊湘灵。

   
张之洞题屈原湘妃祠联,许多本子上都缺16 字,有的缺14 字。因此联只是一篇手稿,从未刻写悬挂过,加之传抄人多,残佚16 字。中国楹联学会的专家们根据史树青先生的北岳山房主人《对联杂录》及彭作祯《荩箧集》藏本予以补足及校正。
   
作者在联中批奸指,呼屈子、吊湘灵。上联吊屈原,一路写景;下联吊湘妃,一路写古乐。洋洋洒洒400 余言,层次分明,描叙错落有致,用典而不穿凿,抒情、写景、叙事融为一体,自然浑成。全联以4 字句为主,多用排比,文气磅礴,又兼用3 字或4 字的领句,使全联文字活泼跳脱。尤其是上、下联末两句既归结到题旨,又突然以长句分别收尾,更显得意蕴浑厚,不同凡响。上联主要是通过看和问,下联主要是通过听和忆,构成全联的主要构思,又加以旁征博引的铺叙和烘托,使全联内容紧凑,词语隽永,自然贴切,耐人寻味。历代为屈原祠题联甚多,但均不如张之洞此联纵横捭阖,博大精深。
   
不仅张之洞幼时聪慧,长成后成为我国清代著名的神童才子,就连他的儿子张权也是个智力开发较早的孩子,亦有神童之称,故他父子二人被称为父子神童
    相传张权8岁时,有客人来其家,见张权聪颖、活泼、可爱,即以我国历代科举制度为题,出句命其对。出句为:鼎甲一二三。
   
旧时科举,殿试所取一甲之前三名,分别叫状元、榜眼、探花,亦称鼎甲。张权当时虽然只有8岁,听罢出句,猛然看见书案上放着古书《尚书》,便以此为题,脱口对以:盘庚上中下。

  
 此联丝丝入扣,浑然天成。假如其时张之洞之子正在读《尚书》,并已读过《盘庚》篇,而客人又有心以鼎甲出句讨个吉祥口彩,张之洞之子信手拈来用以为对,亦未可知。另据《对联话》载,朱保幼时遇客邹某出句:盘庚,并告以书名令属对,朱乃应声对以:管子。亦极工颖,与此联有异曲同工之妙。
    《盘庚》是收入《尚书》中的一篇文章,分上、中、下3 篇,是商代国君盘庚的一份告同胞书,内容是动员臣下渡河南迁,去殷这个地方建都。
   
年仅8 岁的张权,答对如此迅速,而且字字稳切,使得客人惊呼:“8岁小儿,文思泉涌,令人称奇!真是个了不得的孩子!”仔细品味,这副妙对除对仗非常严谨外,还另有一番趣味。上中下一二三是一种机敏的变化;以食具对重器,两者皆为器皿;都属十天干之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360doc个人图书馆
十副经典对联,说不尽的妙趣故事
【转载】【原创】古今名联赏析(谐趣)(20)(唐敷伟编撰)
对联例话(39):对联中的同旁与集句
趣味盎然的5副对联,利用汉字特点,真是妙极了
“日本鬼子”的称呼是怎么来的,看完就你明白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