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法的技与道
书法艺术是技与道的完美结合,书者应悟其何为技何为道,如学技不入道则不可成大家。而学书有成者,必是有极高灵性者。所谓灵犀相通,艺精道深也。艺术源于社会、人文、自然。学书之快感并非在于超越古人,而在于品味人生,臻于天人合一之善境。
鲁迅先生说:“书法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不是舞蹈,却有舞蹈的节奏。”书法要达到如此纯美空灵之境,书者的心境、意境、心象,技法、节律、章法等六要素缺一不可。
心境:是指一个人由静而空,因空而生色的禅悟。要达到这样的境界,须有四个方面的修养历练:养精蓄锐,引而待发;敛气凝神,心无旁骛;空而不空,海纳百川;神游八极,天人合一。如果达到如此境界,也就达到了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乘物以游心”的理想境界。书者如果达到这样的境界,则能表达自如,行笔有度,心手双畅。如将军之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也可呼之则出、令行禁止。
意境:昔公孙大娘舞剑,“ 耀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恕,罢如江海凝清光”。吴人张旭善草书,见公孙大娘舞剑,颇得神妙,自此草书豪荡激扬,自成一家。所谓意境,指书者将某种行为汇入自己的意识,并使之具象化,然后流于笔端。则可见行为之神韵,节律,音响,甚至章法的流转启合。学书之人每观古今之精品,如能进入作品之意境,则可感受人之何为永生——人虽死千年,观其作品,犹如此家犹活至今。与之如活一世之感觉,古人之言行举止、人品性情皆历历在目!
心象:指书者对社会、人文、自然感悟之后在心里形成的一种既抽象,又灵动的感觉。这种感觉充满玄机,充满灵性。作为线条艺术的书法必须准确地表达出这种心象,才能让书法形神兼备,升华为艺术品, “形具而神生”。所以书法表达也必须先致力于线条(形)的流转有度,落笔惊风,然后才有神韵的绰约多姿,激荡人心。
技法:即指笔法和墨法。笔法指用笔之法。执笔有深浅之分,行笔有正欹、提按、使转之别,所以在运笔时必须根据字的结构、间架以及书者对整幅字的总体认识和把握,才能做到执笔和行笔的选择准确无误。墨法,即用墨之法。墨有浓、淡、厚、薄之分,水有深浅、滞畅之别。用墨之法和用水之法相濡相沐,互为表里。在具体的用墨过程中,又必须懂得纸和墨的属性,在行笔时才能准确掌握用墨的多、少、轻、重,或泼或洇,妙趣天成。书者应认真领悟:墨、水、纸、压笔的深浅以及行笔的速度之间的关系与度。书者对技法的选用越单一,形成的个性则愈鲜明。八大山人的机巧,张旭“古诗四贴”之奔腾激荡,毛泽东手笔之豪阔大气,皆技法单一之功。
节律:节则指书者在书写一幅作品时在心中自然形成的分段,停顿,滞留;律则指书者行笔的轻重缓急。二者合称节律。书者对节律的把握直接关系到一幅作品的神采。而神采又主要体现在用墨、节律和线质上。不论是古人还是今人的作品,节律都是艺术表达的重要要素!在这里强调一下书法作品的基准速度,因基准速度是节律的内核,这就如一支歌曲,“大江东去”豪放激昂,旋律则激越奔放;“杨柳岸晓风残月”清婉缠绵,旋律则舒缓如诉。所以学书临帖,必须把握作品的基准速度和在基准速度之上的行笔缓急变化,这样才能达到律而有度,节而有序的效果。
章法:章法分大章法和小章法。大章法则指作品通篇的布局与安排。大章法应以取势为主,同时注意通篇的布局与协调。给远观者以视觉冲击的效果即可!小章法指字的摆动、收放及呼应。在我看来,书法作品中字的摆动应如山涧中的泉水,动不逾矩,奔不离群,曲藏机运,直蕴磊落。呼应是指上下字与字之间的照应,以及左右行与行之间的顾盼,有了这样的照应、顾盼,作品就能浑然天成,交相辉映,鲜活灵动,神采飞扬。呼应,分强势呼应和弱势呼应。强势呼应书者可多观古人的大草作品,尤其是怀素的“自叙帖”。在这里我想重点谈一下弱势呼应。弱势呼应指笔虽未连,但意已相通。则犹如老朋友见面,虽未握手而灵犀已通。有些字虽相距甚远,书者如能“心心相系”,意则连。
书法六大要素之间的关系。心境应属艺术之首要,心境的淡定与浮躁直接关系到书者对意境的建构与领悟,关系到书者对心象的挹取和表达。心静方可采景,心空方可生象。意境、心象是人们对社会、人文、自然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后所形成的色彩斑澜的心灵图象,这种图象的形成,最重要的是要保持从容淡定的心态,心无旁鹜,思无杂念。只有这样才可能从社会、人文、自然中体悟出可用于艺术表达的真谛。
书法的艺术表达实则以静制动,心不静不空,表达时就会产生无所适从,黔驴技穷的窘迫,同时也不可能做到行笔有度,收放自如。说到心境与节律之间的关系,有的人认为心的静与空与节律的动没有多大关联,其实不然,只有笔者心如止水,才能在行笔时动之有感,缓急有度达到“无声胜有声”之绝妙佳境。至于章法与心境之间的关系可作如是解读——书者如军中之将帅,心之不静、不稳、不空,则不可能运筹有度,布阵有方,一仗下来必败于敌手。
书法的艺术表达则可视为心象表达。没有心象表达的书写就如散文之无神韵,诗词之无意蕴,味同嚼蜡,不能卒读。所以书者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对于技法、节律、章法的选用,均需围绕心象这个主题来表达。一旦脱离了这个主题,作品就会空洞而杂乱,节律、章法一旦离开了心象,作品变显得矫揉造作,人为痕迹毕露。再者,书者对技法的选用也必须环绕心象这个主题,否则就会出现“金沙玉米”加海椒、花椒一类的蹩脚厨师。有的厨师一生就炒回锅肉,不同地方就是大份与小份之分。书者表达的心象变了,技法选用也应随之而变化,不能无选择地将所掌握的技法加以滥用、炫耀,如果你要表达清隽秀美的九寨风情,则不可将祝允明所书之“箜篌引”里的线质用笔技法加进来。书法韵律的运用,也由所表达之心象决定。有人认为书写作品应有缓有急,其实不然。有些作品(古隶和篆书)应保持在一定的速度上;有些作品(怀素的草书) 如龙蛇飞舞,兔起鹊落,稍纵即逝,则须要一气呵成,无凝滞余地。对于章法的运用,不宜事先定下规矩,画好框框。怀素说得好“人人欲问此中妙,怀素自言初不知”,如果硬要画地为牢,书者就会身陷其中而不能自拔。
书者之灵性、性情与心象之间的关系。灵性多为天赋,但与后天的的生存环境和学养有极大关连。性情是一个人的先天灵性对社会、人文、自然的领悟、吸收之后形成的一种个性。一个人的性情一旦形成之后,他对社会、人文、自然会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取向角度。例如两个水平相当的书法家同到黄山去游玩采景,那么黄山给他们留下的心象肯定是不一样的。同一座莲花峰,性情恬淡静穆者见其秀出天半的绰约风姿;性情宏毅阔大者则见其挺拔突兀的奇雄。书家之性情最终会决定一个人书法风格的形成。书者若无灵性则不可成家。但有灵性也未必成家。灵性之人需辅之以勤奋,方可成大器。有书者虽天姿聪颖,但心存它骛,那么他在书法艺术上也不可能有多大建树。此乃术业有专攻。
书法之六大要素与书法作品鉴赏之间的关系。书法作品的鉴赏应该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神采、气韵、线质、章法、节律、协调性、技法运用、心象表达。一个人不是说他知道这几个方面他就能鉴别出一幅字的优劣与好坏。鉴赏还与一个人的学识、涵养以及自身的灵性和当时鉴赏者的心境紧密相连。观书法作品之神采,就如同观人之精神面貌,无神采之作,则此作不足观。书法作品之神采应该是一幅作品的综合艺术体现。王僧虔云:“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一幅作品的气韵畅与不畅,这与作者在创作作品时的心境有直接关系。书者心境的高低决定了一幅作品的气韵是否通畅。有些作品初看还有感觉,但是观者认真看时却不耐看。往往是作品的线质出了问题,线质的优劣与书者对技法的掌握和运用有极大的关连。书法作品之线质就犹如雕刻家所用作品之材质,如果一个雕刻家用青石和田黄石雕刻两幅同样的作品,我想大家都会选田黄石所雕之作品。而对青石所雕之作品不屑一顾。一幅作品如章法不好,他会给人杂乱而不协调之感。有些书者总喜欢用小章法来代替节律,即字的收放、摆动、呼应来代替书写过程中节律的把握。这样的作品外行也许会说好,但行家会一眼看出作品中的做作与人为的痕迹。书法作品中的技法运用,当然新奇为好。但书者也不要忘记了心象这个主题。否则就会让人觉得你有故意炫耀和技法堆砌之嫌。心象是一幅作品的主题,他是隐藏于作品中的神。无心象之作就犹如山中之无水,水中之无龙。
书法艺术的道则指心境、意境和心象,其技则指技法、节律及章法。书法学习实际上就是对技的挹取与运用和对道的体悟与表达。书者如能在悟其道的基础上学其技,则会广收其技而易烂熟于心。学书之人只有对道有深入的体悟,方可驾驭其技。技的撑握与运用是离不开道的引导,是对道的表达,技是道的表象。任何一幅经典作品都是技与道的完美结合。书法学习不论是读帖、临帖还是创作,首先须解决的问题是提升自己的心境。这是学书之前提。书者要提升自己的心境,应养成一个良好而又有规律的工作生活习惯。经过养精蓄锐,敛气凝神,然后进入空道。在这种境界下学习书法,如能进入神游境界,那你就会真正体悟到余开篇之所说“学书之快感并非在于超越古人,而在于品味人生。”这也是我想提及的书法艺术之最高境界——神游八极,天人合一。书者养精蓄锐之后,则头脑清晰。敛气凝神之后,则会归入书途。进入空道状态,则才思敏捷,信手拈来,放之而皆准,达到线与景的交融。学书者如能认真体悟和运用我所谈之心境理论,在空道状态下学习书法,定会进步神速。
学书之法应首推临摹,次之才为读帖,再次之为书法研讨会及书法沙龙聚会。我常爱提及一句话:学书之人不读帖不临帖就犹如研究文学的不看书一样。学书讲求一个系统性,这就要求书者对书法资料的收集要做到系统性。即如果你要研究草书,那么就把有关的草书名帖从古至今基本买齐,这样在你的脑海里对草书才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有些书者虽写了几十年字,但书法连门都没有进。究其原因无外乎有三种:1、资料不齐2、没有认真临摹研读3、虽是资料齐全又很刻苦,但是悟性较差。在这里我想重点谈论一下临摹之法。
临摹应分六大步骤:1、选帖。如果自己对书法已有一定的认识,能清晰的认识到帖与帖之间的关系,哪些帖可以放在一起来临,可自选。如果不懂可请当地资深的书法家给你指点一下。2、读帖。读帖不是简单的看,应深入感悟,同时读帖与临帖应相互交叉。3、初临。初临要求学书者熟练掌握单个字的用笔技法,忌看一笔临一笔。初临的同时要求书者熟悉帖的文字内容,能背得更好。4、精临。精临则要求书者掌握帖里的节律、章法,同时加深用笔技法的掌握与熟练,以及其运用。精临要求书者一定要感悟准贴里的基准速度。任何一帖都有一基准速度,临帖之人如不能悟其基准速度,无论你的技法多么准确,你也不可能临出原帖的味道来。就如同开车之人,开着“奔驰”在京广高速路上只跑五十码,无论你怎么进行快慢变化那都是没有感觉的。5、背临。背临则要求书者能记住帖里的东西,如果过长可分段背临。6、意临。意临指书者运用帖里的技法、节律,书写原作的文字内容,包括章法(含呼应)、节律,单个字的结体均应有一定的变化。书者如果已经进入精临、背临、意临阶段。在临帖之余可将所学之法运用于创作,这样便于书者出帖。书者学书应精一家,然后遍临百家。切不可家家都临却家家都不精。如果你是这样的学书态度,那么最终你的书法也不可能上升到一定层次。学书和企业管理也有相通之处。如果你精于对“沃尔玛”这样的大型集团公司的管理,那么你去管理“苏宁电器”我想你也会很快得心应手。学习书法之人,除了临帖读帖之外,还应认真分析总结,对古帖进行横向纵向比较,总结其规律,悟其差异。
对于历代名帖的鉴赏,可谓众说纷纭。在这里我想对部分名帖提出我个人的见解。通观历代草书之帖,其艺术价值最高者应首推怀素之“自叙帖”。据我观之,怀素之“自叙帖”的艺术价值也远远超越张芝及二王的草书。怀素的“自叙帖”应该是技与道的完美结合,达到了“神游八极,天人合一”之境界。王羲之之“兰亭序”,由于真迹失传,现在所见之临摹本的艺术价值来看,要我认可它为天下第一行书,本人实在不敢恭维。不过二零零七年七月三十日中贸圣佳拍卖公司所拍之赵孟睢袄纪ば稹绷俦荆蠹一箍梢还邸6杂谘照媲渌橹乐段母澹旧硭泶锏男南笫且桓霰闹魈猓绻松睦还唬啃辛僦蚧岣艘恢帧吧倌瓴皇冻钪叮承麓是克党睢敝小U判裰攀奶Р葜瞬豢苫ǚ压嗑θチ傩矗险嫜卸烈饬偌纯伞
人说精研古帖,方可超越古人。余思之则不然。今人对古帖的研习,对社会人文的学悟,只是增加了你对自然的诠释之术。只有重新回归自然,去领悟天地赐予人的精华,你方可找到超越古人之路,进入无人之境!
书者若学其技不悟其道,则不可成大家。道若为舟,则技即为水。学书之人切不可妄想无水行舟,否者你将学而无成。前面我也谈及学书之快感,并非在于超越古人,而在于品味人生。但是对古人的超越也可提高你对人生的领悟。进到无人处,美景自然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法修炼,心诚则灵
叩开书法那扇窗
书法用墨方法
行书的用笔和用墨
《致无咎通判学士札》赏析
书法的艺无止境之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