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说,如果大家只是想解决我文章中提到的辅导作业修改作文(中英文都行),做出行规划,平时帮忙写一些单位的文档等等这些,那是真的好用,谁用谁知道。但DeepSeek给到我的冲击远远不止这些,我实在不想承认最近两周的文章标题,有很多都是它给到我的灵感,比如昨天的文章《离婚500天后,章子怡开始“变脸”了》,这当中的500天就是我输入文章大致主题,它自动跳出来的“关键词”!虽然我常看娱乐八卦,要我一下子想到她离婚多久也实在有点难。而且AI工具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它永远不知疲倦,输入一个问题,它就一直一直在认真的思考,认真地揣摩你的需求。让我想到了一句很经典的话,“甲方虐我千百遍,我待甲方如初恋”,只要给运行设备通着电,AI工具永远不会疲倦……
当然,这只是针对我的工作而言,冲击力确实是巨大的!去年我也写过几篇关于AI改变时代的文章,但其实那会儿我还是觉得AI要取代我的工作还不行。但直到今时今日,我是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我的脑子真没它转得快。
连政府都忍不住大赞AI的工作效率,要早早接入政务系统端口👇未来很多岗位和专业被AI直接取代,那已经是必然的了。但有一点反常的是,除了大家先前想到的,新闻、广告、市场营销、翻译等偏文科的专业,相当一部分理科类专业也会被AI取代。麦肯锡最新工作报告就预测:
“在2030年至2060年间将会有50%的现有职业被AI取代。“
“65%的小学生未来将从事目前尚未存在的职业。”
我们的教育方式显然已经不能沿用过去的“既定模式”了。所以今天我就拿事实和大数据说话,跟大家聊聊,AI时代,作为家长的我们可以为孩子未来10年做哪些规划。假如未来孩子想报“新闻学”,别说是张雪峰了,我也一定要打晕他。
清华大学取消了新闻学本科专业的录取,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逐步将招生范围限定在推免生和全日制学硕范围内。
四川大学、湘潭大学等多所高校也以各种形式撤销了广电专业的本科招生。再加上AI写作工具和自动化新闻生成技术的兴起,新闻学未来的就业空间越来越小。
曾经风光无限,被视为创意孵化地的广告业日子也不好过。
当年几句 “充电5分钟,通话2小时”、“怕上火,喝王老吉”等等耳熟能详的广告养活了多少广告人,无数成功的案例让这一专业受到年轻学生和家长青睐。可现在,如果你擅用AI工具,只需要1分钟,它就能乖乖帮你“吐出”100条slogan,还附赠10套视觉方案。老牌4A开始裁人,高校也陆续紧跟市场行情,迎来广告学专业的大撤销,就算是中山大学、山东大学 985名校的毕业生也越来越没事市场。还有更多文科专业在全球范围内以想象不到的速度迎来“倒闭寒潮”。韩国知名私立高校德成女子大学因为AI时代下教育环境的变化,今年开始不再招收法语、德语语言文学系学生。波士顿大学也将不再招收哲学、英语和历史等十几个人文和社会科学专业的博士生。这些消息真是让人心塞,曾经让人神往的专业已经开始要逐步退出舞台中央了。既然AI对文科冲击巨大,那是不是将来给孩子报志愿的时候无脑选计算机就可以心安了?
现在的AI工具,高效生成标准化代码已经很成熟。在代码审查、自动化测试、漏洞修复等方面也很有优势,初级程序员和靠大量手动测试的工程师和运维人员的需求都将变少。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AI写代码比人类快,修BUG比人类稳,加班还不用给加班费,自然成为公司“降本增效”的救命稻草。当然目前AI主要影响的还是初级工程师的饭碗,不过千万不要忽视AI的学习能力和进化速度,可媲美中级工程师的AI编程工具也将出现,它能独立编写复杂代码,还能实现AI自身的迭代开发,强到可怕。还有很多看似有一定“技术屏障”的专业和职业也在逐步被AI“侵入”,如金融分析师、医生……
金融业一直都是高大上的存在,但现在大量初级金融类工作用“AI+1、2名熟练工”的工作模式就能够完美解决。高级金融分析师的工作也更深度地依赖AI工具,比如美国最新的GoldGPT能实时分析全球经济数据,预测金价,给出更优质的分析交易投资策略。现在连AI医生都上岗了。今年2月13日,北京儿童医院13位儿科专家和AI医生为一名8岁男孩合作完成了一场疑难病例多学科会诊。这位AI医生可拥有“300多位知名儿科专家的临床经验和专家们数十年的高质量病历数据”。未来,还会有家庭型和社区型AI儿科医生陆续“上岗”,之后给孩子看病,咱们家长有可能面对的是AI医生,虽然会有一点不适应,但不可否认的是,AI看病的效率可是更高更快。AI替代那些简单重复、高度结构化、数据化、程序化的工作已经势不可挡。答案可能会超乎大家的预期,AI最先挑战的是白领,蓝领反而相对安全,这道理似乎跟裁员最先裁的是高管,留下的都是实实在在“干活”的一样的道理。卡耐基梅隆大学移动机器人实验室主任汉斯·莫拉维克提出过一个结论:计算机在智力测试或下跳棋中发挥出成人水平的表现是相对容易的,但很难让它们在感知和移动方面具备1岁儿童的技能。比如,蛇年春晚机器人表演二人转引来全网大笑,他们虽然不乏呆萌的反差感,但终归是动作僵硬,面无表情,走路像80岁的老大爷踉踉跄跄,退场时像被人逮捕了一样“押”下场。第一次看看还捧腹大笑,第二次看就缺乏新鲜感了,如果让我选择,还是更喜欢看那些动作丝滑、表情丰富幽默、互动活泼真实的真人表演。但这些机器人的表演已经是硬件、算法、协同控制等诸多尖端科技加持后的最佳效果了。
这恰恰说明那些人类与生俱来的肢体协同能力,是AI发展至今仍然难以攻克的高山。而人类引以为傲的思维认知和逻辑能力,AI却能轻易模仿。Open AI曾对1016种职业做影响性测试并提出了职业“暴露率”的概念,它可以衡量访问AI是否会能将完成任务所需的平均时间减少至少50%。最终的技术报告给出了34种没有“暴露”的职业,除了运动员和体育竞赛者之外,基本上都是一些强烈依赖动手实操、复杂环境适应、综合感知反应的蓝领工作,它们对灵活性要求很高,也很难被 “标准化”。没想到吧,AI时代最稳定的除了编制,还有水电工、tony老师、捏脚师傅和颠勺大厨。AI的冲击,恰恰让教育回归本质,不是灌输知识获得标准答案,而是唤醒孩子的内在潜能。与其焦虑未来“什么专业不会被淘汰”、“什么工作吃香”,不如教会他们在变化中抓住机遇,在挑战中保持好奇。1、更注重培养孩子的底层可迁移能力。如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快速学习迁移能力、跨学科综合分析思考能力,拥有动态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潜能。2、工具不会替代人,只会替代工具人。鼓励并陪伴孩子主动拥抱新技术、新工具,培养“与AI合作”的人际协作能力,比如鼓励他们从小学会用工具(如编程助手、AI绘图)完成特定任务。后面我也会和大家分享让孩子了解和运用AI的课。3.别忽视“非学科教育”。鼓励孩子尝试木工、烹饪、园艺,甚至修理家电,培养实践中的问题解决能力,多带孩子参与社会实践,比如采访、公益项目,锻炼真实场景下的沟通能力,若孩子喜欢舞蹈、体育或手工等需要身体协调的特长,也要大力支持,这些或许能成为他们的最后的退路。大家也可以一起来评论区聊一聊,最近AI工具带给自己的冲击和思维、工作以及给娃未来规划道路上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