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下辈子,别做我妈了”, 男孩跳黄河留遗言。有种爱叫窒息!

昨天朋友发我一条新闻,和我说:你看下。我觉得这个妈妈说的每句话都是错的

新闻标题一看就又是一起悲剧,但冲着朋友说的“每句都是错的”,点进去看了眼。首先看到自杀儿子和妈妈的微信聊天截屏,妈妈说的每句都是爱、鼓励、信任... 没有一句辱骂,为什么句句都是错的呢?

仔细把新闻看了遍,再看妈妈的话,突然觉得胸闷,每一句爱的表达和鼓励,都是满满的压迫感,让人窒息。

新闻描述的事情经过大致如下:

21岁的魏天桦是家中独子,就读于某补习学校的高三复读班。父母在他刚上高三的时候离婚了,之后魏天桦跟随母亲唐咏枝一起生活。

今年过年期间,魏天桦在唐咏枝的建议下去见了父亲魏刚,并且收了魏刚给他的1400元压岁钱。因为怕母亲多想,魏天桦就没有说压岁钱的事,结果母亲知道后就和他吵了起来。

后来两人在微信上就此事又有争吵,魏天桦表示:

“都是我的错,我不该活在这世上”;

“以后用不着你付出了”;

“你的钱一分不会用了”;

并且,这样的话不止一次出现。

之后,魏天桦给母亲发了几张自拍,也给母亲留了言:“虽然很自私,但是,我想你记住我的模样,真的很幸运遇到你这样的妈妈,您的恩情,我来世再还吧。”

魏天桦留给母亲最后的一句话是:

“我真的想好好学,考个好大学,希望这个愿望,下辈子可以实现吧,我爱你,下辈子,别做我妈了,太累了。

此时是上午9点44分,唐咏枝的回复充满了对儿子的“肯定”和“支持”:“你永远是我的好儿子,你是妈妈的支柱,我会尽最大努力支持你。

见儿子没有回复,10点08分唐咏枝再次表达了对儿子的“期望”和“鼓励”:“妈妈因你考到外高而荣幸,我希望你这次也争取轰动一哈周边的几个学生,老师说了,你学习如果用心了,没问题,你是聪明的娃娃。

这条短信发出一分钟后,唐咏枝就接到了魏天桦的手机号码打来的电话,打电话的是派出所的民警。此时儿子已经跳入黄河将近半小时。

“你是妈妈的支柱......”

“我希望你这次也争取轰动一哈周边的几个学生......”

“老师说了,你学习如果用心了,没问题,你是聪明的娃娃。”

这些话是不是特别熟悉?一样的配方,一样的压力。

突然想到前阵子轰动全国的北大学霸弑母案中的男生吴谢宇,完美的童年学霸履历,不同于一般孩子的强大自律性,但最终做了惊人的极端行为。虽然杀母动机没有最后确证,但网上从周边认识的人得来的信息大多倾向于和他母亲的教养方式有关,虽然谢妈妈不会对儿子采取高压的教育方式,但妈妈对儿子的期待很高。

两个悲剧,都是妈妈很爱孩子,但是一个选择了杀母,一个选择了自杀。

虽然两个都是极端的事件,背后的原因也很复杂,但是,天下没有一个孩子会因为妈妈无条件地爱他而选择放弃自己的未来。

孩子没有爱当然是可怜的,但比没有爱更可怕是“有条件的爱”。当妈妈把自己的理想和孩子的未来绑在一起,不容得孩子自己选择、不容得出错、不可以辜负母有时,指向一定是悲伤的未来,因为压抑会吃掉孩子。

然而,跳河男孩妈妈的错误句式,在生活中并不少见。

1

告诉孩子你是“支柱”

从之前魏天桦的以后用不着你付出了”“真的很幸运遇到你这样的妈妈,你的恩情…”这样的言语中也可以看出,这位妈妈是非常爱孩子的,寄予了孩子非常大的厚望,几乎将自己的全部期望和人生价值都押在了儿子身上,也为此付出了很多。

唐咏枝也说,儿子就是她的“支柱”,因为儿子考到外高而“荣幸”。我们没法揣测这是否与她和丈夫的离婚有关系,比如类似生出这样的想法:我就是要争口气,离了你,我一个 人也可以把儿子栽培成才。过得更好,是对前任最好的报复。在唐咏枝这里,过得更好的衡量标准很可能被全部定格在儿子够不够“争气”。

没有得到更多验证前这些也只是揣测,但从压岁钱的事情来看,这位妈妈在前夫面前的确是非常要强,也非常敏感。

一个人对一件事过于执着,好处是会不辞劳苦全力付出,但也很可能造成价值观和目标单一。唐咏枝眼里再也看不到其他可能性,而这种压力不但逼迫着自己,也同样会让儿子感到压迫感。

儿子轻生前那句:下辈子,别做我妈了,太累了。既是对妈妈的心疼,某种程度上也是内心渴望逃离妈妈的决绝。

当孩子身上被附加了太多母亲意志的爱之后,人格的成长就会严重受影响。无论妈妈把这种控制欲表现得如何充满爱意,但本质依然是把孩子作为自己的附属品和意志的延伸。当孩子意识到这一点,就会产生想要脱离母体(虽然作为成年人早已脱离母体,但母亲的控制欲和强烈的意志牵引都让孩子无法真正独立)的强烈欲望,而最极端的方式,一是杀死母亲(比如吴谢宇),一是杀死自己(比如魏天桦,以及诸多的类似事件)。

2

无视你“感受”的鼓励

从母子最后的沟通来看,母亲唐咏枝一直都坚持“鼓励”和“支持”。

但是她也许不知道,不恰当的鼓励,很可能是压倒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孩子有退缩的时候妈妈进行鼓励,这一点听上去好像没啥毛病。我们平常也有说要用鼓励代替表扬,要多鼓励孩子,但所有的前提都建立在你对孩子当下的情绪和状态是了解的,是给出回应的。

当孩子承受压力的时候,比如堆积木一直堆不好,一开始孩子其实不知道怎么处理,会发脾气,或者用拒绝继续尝试来抗议,如果这时爸爸妈妈第一时间是看到并读出孩子的情绪:

“因为一直堆不好,所以有点生气,有点难过对吗?”

之后再给到孩子一些应对方法,鼓励孩子尝试。

这样孩子会感受到被看见被理解,和父母之间建立起信任感,然后会渐渐习惯第一时间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焦虑和困境。但如果父母一上来就是“鼓励”:这很简单的啊,你很棒的,只要你努力,一定行的。

偶尔可能奏效,但当面对的挑战越来越多,孩子内心的力量感其实已经完全无法撑起,这个时候如果父母还是坚持鼓励,让孩子去“突破”,就有可能适得其反,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承受得住。

尤其是孩子的支持系统如果比较单一——比如新闻里的魏天桦,一直和妈妈生活一起,母亲对父亲给到的关心又特别敏感,加上高考前这样一个非常时期,就很可能导致魏天桦的能量来源仅仅限于来自母亲,而母亲常用的鼓励办法是把自己的“利益”绑在一起,“你是妈妈的支柱”,“妈妈为你而感到荣幸”所有的这些,都是站在母亲的角度,孩子的感受完全被忽视了。

不被“看见”的鼓励,只是一种压力。

特别说一句:像“你学习如果用心了,没问题,你是聪明的娃娃”这样的话在我看来也是不妥的,因为孩子会觉得既然这样,那我没做到肯定是我的问题。魏天桦生前曾反复说:“都是我的错,我不该活在这世上”,实际上正是用这份自我否定来缓解无法承受的压力。

如果有人告诉过他:不,考不好不是你的错,不是所有的事都是靠努力和用心就可以做到的,人生还有很多其他可能。

或许悲剧就不会发生。

3

屏蔽孩子的求助信号

之所以这个新闻看着那么让人糟心,正是妈妈在儿子在跳下黄河前两次提到“下辈子”时,她都没有感受到儿子的忧伤、不对劲,甚至还自信地继续给儿子打鼓。

魏天桦的话表面上是表达希望,甚至还表达了对妈妈的爱,但明显已经是很无力很崩溃的状态。

如果妈妈能懂得站在孩子的困境里去和孩子沟通,能读到孩子的无助和求救信号,立刻回复或者打电话问一句:儿子,你是不是觉得压力很大?是不是有很多话想和妈妈说说?

或许魏天桦在跳下前的那一刻就能感受到温暖的退路。

之所以有微信截图中那样的对话,很可能长期以来,母子两人已经形成了这样的沟通模式:一个拼命挺住不敢崩溃(因为是“妈妈的支柱”),一个拼命鼓励而看不到孩子的心中早已信念支离暗流涌动。

不少网友也对此表达了同感,让人叹息~

说实在,从看新闻的角度来看这个妈妈,真的有够愚钝了,但我相信,这个妈妈因为长期选择性地回避儿子的悲观情绪,过于自信于自己的鼓励方式,所以她只会用一种沟通方式是造成她无意识地屏蔽孩子的求助信号的主要原因。

知易行难,我们自己又有多少时候屏蔽了孩子的信号呢?

OK妈最后说:

每次谈及这样的新闻我其实都非常不忍心,无论如何,逝者已矣,生者则遭受着巨大的悲伤和痛苦。作为外人,实在不忍心再议论什么,更不想有所冒犯。只是里面提到的母子之间的对话我觉得有比较普遍的代表性,甚至我们平常也有可能犯过同样的毛病。虽然后果不一定这么严重,但对于当妈妈的来说,孩子的生命大于天,我们有必要为此警省。尤其是随着孩子长大,将来要面临的竞争和压力更是巨大,全民推娃的氛围里我们会不会也渐渐迷失……

所以我也希望通过和大家聊聊这件事,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观点,也是警醒自己:

真正的爱是不带附加条件,不需要分数和成绩,不需要“荣耀”和奖状。

我爱你,是爱你本来的模样,是支持你成为你自己,是在和你的陪伴里让自己变得更好。

就算你考不到100分,就算你考不上大学,就算你平凡如路人,你还是我的孩子,我还是一样爱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三男孩最后的遗言:“我爱你,下辈子别做我妈了,太累了”
“下辈子别做我妈了 ”2019年2月26日,站在大桥上的魏天桦用
21岁男生纵身跳下黄河,轻生前发自拍给妈妈:“下辈子别做我妈了”!
告诉孩子,你真棒!
“哎,我妈又给我投食了…”
下辈子别做我妈了吧,太累了 今读一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