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带娃路上“熬过这个阶段就好了”?这是最大的谎言!

OK妈说:

然后下周我们会迎来“周年庆”,大家都记得来看看参与一下哦~爱你们

前几天和几个朋友聊起当爸妈真是不容易,从孩子出生到上学,好像一直“麻烦”不断,明明看着谁谁家的孩子样样都好特省心,聊起来才知道全天下的娃各有各要操心的点。太调皮的嫌他闹腾、难带,太安静的又担心他太内向容易受欺负

娃小时候,我们管他们吃喝拉撒,睡眠严重不足,想着熬过这个阶段后面就好了。哪晓得到了幼儿园才发现,教育才是难事,之前那都是小case

,后面要熬的时间一望没有尽头啊~

既然这样,那有没有一种办法可以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唠唠。



01


熬过这个阶段就好了?养娃的路上步步惊心!

如果你问当妈的,“哪个阶段的孩子最难带”,答案是:

现在!

一般来说,养娃的节奏是这样的。

怀孕的时候各种孕期反应、行动不便、忌口忌伤心,不能呼朋唤友推杯换盏,不能火锅烧烤麻辣烫……

你抚摸着日益隆起的肚子,安慰自己:生完就好了

这时旁边常常会有个过来人提醒你:呵呵,生完恨不得塞回去

你看着对方满脸不可捉摸的笑意,心生狐疑:还能比在肚子里更难受?

等孩子出生,还来不及体会“卸货”后的自由,你就已经和自由拜拜了,彻底!

刚出生的宝宝爱睡觉是真的,可是也爱哭啊,白天哭就算了,关键半夜也哭啊,每天夜里醒来几次喂奶,想一觉睡到自然醒那是不可能的,光是这点就够得上“酷刑”了。

至于行动自由,月子里差不多仅限楼下小区转转,即使出了月子,作为一只行走的奶瓶,也不能出门太久,否则胸前一热,涨奶、溢奶就那么猝不及防地发生了。

另外还有孩子吐奶、上火、湿疹、黄疸、红屁股、昼夜颠倒这些“小怪兽”,时不时也会冒出来作个妖。

你安慰自己:没事,以后就好了。

才不!

过了5个月,孩子该学本领了,你得关注孩子的大动作小动作了,并且,这个阶段因为孩子会爬会站了,你还得做好各种防摔防护工作。我一个朋友的女儿在5个多月的时候,朋友让她坐在沙发上,因为孩子那时候还属于头重脚轻,坐不稳,忽然一头栽倒磕到茶几的角上,虽然是圆角,但依然磕了个很深的印子。孩子现在5岁了,眉骨还是可以看出有一截凹陷的。朋友每次看到都会懊悔:当时要是注意点就好了。

孩子过了1周岁,妈妈就能放松了吗?之前遇到的问题倒是没有了,新的麻烦又找上来了。晚睡,夜醒,论精神头每个娃都是超能宝宝,当妈的熬夜技能必须也跟着UP UP。因为断奶,孩子的抵抗力重新在培育,往往还有感冒、拉肚子各种幺蛾子。

到了2周岁之后,传说中的T2来了!发脾气,哭闹,恨不得分分钟把他塞回肚子里。

过了T2,该入园了,分离焦虑怎么安抚,兴趣班怎么选,要不要报钢琴课,选贵的还是便宜的,为什么别的孩子这么活泼,我家孩子这么内向?我家孩子这么皮,会不会是多动症,孩子怎么这么瘦,怎么这么胖

……

上了小学就轻松了?陪娃做作业防心梗攻略了解一下

打怪升级,见招拆招,说的就是老母亲吧。

02


“别人家的孩子是天使?”带娃的烦恼一个都不少!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孩子,叫做“别人家的孩子”。他们乖巧又可爱,他们聪明又伶俐,他们文武双全十八般才艺样样精通……经常活跃在朋友圈。妈妈们对这些孩子,那叫一个羡慕、扎心呀!

闺蜜的女儿就是传说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平常看闺蜜晒朋友圈,女儿不是捧着书在看,就是在钢琴前勤学苦练,要么就是在某个画展上驻足在一幅名画前,总之各种“德智体美劳”。

有一次我忍不住给她留言:你们小孩真是天使宝宝。

她大笑:哈哈哈,你是没看到调皮捣蛋的一面。

然后给我发了一张“现场照”,原来小淑女也有秒变小魔女的时刻。

有时候我发朋友圈晒OK,也经常有人留言说:OK真是太暖了,OK好有礼貌啊,怎么教得这么好。

但其实我也有气得想吼他的时候,比如刚入园的时候教他拍球,他就是不会,不会就好好学呗,还要一副“我就那样”的随意样。

朋友的女儿上小学了,前段时间拼音摸底测验,女儿压力很大,每天晚上坚持读一叠拼音纸,很晚才睡,半夜紧张到哭。朋友分析原因觉得可能是之前没有上幼小衔接,一时有点跟不上。她就向其他家长了解情况,想知道上过幼小衔接的孩子是不是就省心了。结果有妈妈回复她:

我们这个拒绝做作业,说是暑假都做过了。

得,还真是家家有个难带的娃

前几天我发了一条朋友圈,问有没有妈妈觉得自己的宝宝是天使宝宝没有带娃烦恼的,结果只有一个来点赞,因为:

她还没孩子!!

有妈妈留言一语道破:都是默默飘过。

的确我们在朋友圈看到的“别人家的孩子”,可能都有“熊孩子”的一面,毕竟我们也常常是把孩子最好的一面展示在朋友圈。

朋友圈的娃

生活中的娃~

03


妈妈是孩子永远的“心灵导师”

被称为全美最知名的儿科医生西尔斯与人合著的《西尔斯亲密育儿练习手册》一书提到:

“你陪伴孩子越多,就越了解自己的孩子,孩子就越信任你,因此你对孩子行为的引导和纠正就更容易被孩子接受,这种默契将贯穿孩子的婴儿期直到整个青春期。

与父母亲近的孩子会非常容易理解父母的肢体语言,父母要纠正或引导他的行为就很容易。彼此信任能让孩子自愿听从,而不是被迫服从妈妈。

没有建立亲密关系的孩子,行为就很难改变,如果在早期父母和孩子疏离、缺乏沟通,对宝宝的哭泣和需求不予回应的话,宝宝要不就哭得更大声(这样的宝宝脾气一般比较倔),要不就放弃索求并退缩了。当这样的宝宝长到2岁后,很有可能变得难以管教,会变得易怒、攻击性强或者表现得很固执。

“我只要给他使个眼色,他就停止胡闹了。”这是很多妈妈希望达到的育儿境界,而这种情况只会发生在有亲密关系的父母与孩子之间。

亲密关系不仅决定孩子情感和智力发展,还可以转化为具体的成功技能:沟通力、同理心、自信心和安全感。通过亲密育儿,妈妈可以学会用第六感去看待孩子,这样,面对孩子出现的任何状况,妈妈都可以“自创”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当然,这种自创也是建立在一定育儿知识学习基础的。

前段时间有妈妈问我有没有适合爸爸看的书,因为感觉爸爸和女儿的联结断的严重,get不到女儿的点。

同样的话爸爸说出来和妈妈说出来效果就是不一样,这一点可能很多妈妈都有类似的体会。

朋友阿夕就有这样的经历。在家里其他人都觉得女儿经常动不动闹脾气很难“搞定,但在她眼里,女儿特别讲道理。同样是女儿说不想去上学,爸爸会说:

“不上学怎么行,不上学在家看电视啊,上学很好玩的,快去快去。”

女儿闹得更厉害了:上学一点都不好玩,就是不想去上学!

爸爸觉得头很大,孩子这样子完全搞不定嘛。

阿夕却很有把握,装作很生气的样子:“小臭屁,还想偷懒,赶紧给我上学去!”然后摸摸女儿的脑袋,换作温柔的语气:“去吧,加油哦。”

女儿果真乖乖去上学了,还很开心地挥手:妈妈再见,妈妈早点回来哟。

表面上两个人说的话差别不大,但效果却大不同。阿夕说主要是因为女儿小的时候,爸爸常年出差,和女儿没有建立亲密关系。而她因为一直陪在孩子身边,对孩子的需求也一直注意及时响应,两人建立了彼此信任的亲密关系,所以嬉笑怒骂都可以。

一方面妈妈在陪伴孩子的时候积累了与孩子相处的经验,也在不断调整到适合孩子的节奏,另一方面孩子其实也逐渐适应了妈妈的节奏,适应了妈妈的带娃风格。如果爸爸平常参与少,冷不丁地想用自己的方式处理孩子的问题,孩子很可能是不吃“这一套”的。即便是看似一样的话,因为有较强的情感联结和信任,孩子就会比较容易接受。

建立亲密的亲子情感联结,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懂得孩子,也懂得他的不完美,做孩子的心灵导师,这是处理一切育儿问题的基础。

具体的问题千差万别,但抓住这一点,问题的结就可以一个个被打开。

OK妈说:

昨天OK在幼儿园做了小礼物带回家给我,OK爸在旁边说,这次可以给爸爸吗?OK说不行,只有一份,所以只能给妈妈。OK爸说,现在还是你爸接送你上幼儿园多,怎么你还是对妈妈好。OK回他:因为妈妈“最懂我”!

在场的人听了很是感慨,“哟,那么会说话”。但只有我知道那不只是“会说话”,我很庆幸,我可以成为孩子眼中这样的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还以为智商靠基因?做好这5点,你的宝宝也可以聪明过人!
“妈妈,请等等我”——来自3岁宝宝的心声
入睡越来越磨蹭!讲道理、谈条件、冲着吼,如果这些方法用了都不奏效,你应该看看这个
妈妈的3次撑腰,会换来孩子“一生的抬头”,希望你都做到了
爸爸和女儿再亲密,以下“雷区”也别去碰,否则就是越界了
为什么大多数宝宝先学会叫爸爸?妈妈们会怎么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