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口袋中的Mishkin_59 货币供给的流动性效应降低利率;物价、收入、预期通胀效应抬升利率

口袋中的Mishkin_59 货币供给的流动性效应降低利率;物价、收入、预期通胀效应抬升利率

 

1. 导致债券供需曲线平移的因素

 

在经济扩张阶段,企业间生意扩大,投资机会也增多,它们对融资的需求也增加,债券供给量增加。需求方面,人们的财富增多后,对债券投资的需求也会上升。这样,供给曲线右移,需求曲线也右移,均衡时的债券数量就会增加。至于新均衡时的利率(价格)是上升还是下降,取决于供需双方哪一方的移动幅度更大。

 

上图中,供给曲线比需求曲线移动的幅度要大(供大于求),使得均衡债券价格下跌,利率上升。现实中,在经济扩张时期的确会导致利率上升。从1951-1999年美国3月期国债利率的变化数据可以看出,在经济萧条阶段,利率是下降的(放贷的多于想借入的)。在经济扩张时期,利率是上升的(想借入的多于放贷的)。

 

199811月,日本6月期国债利率降到了负值。90年代后期,日本经历了长期的经济衰退,并伴随通货紧缩。

→对债券需求方(投资者)的影响:通货紧缩使实物资产的预期收益率下降,并引起债券相对预期收益率上升,推动了债券需求曲线的右移。

→对债券供给方(企业)的影响:①通货紧缩导致了真实利率的提高,引起借款真实成本上升,推动了债券供给曲线左移。②日本处于经济收缩阶段,缺少投资机会,债券供给量也减少。

尽管在经济收缩阶段由于财富的减少会导致需求曲线左移,但需求曲线的左移幅度,要比供给曲线小,仍然是供不应求,于是价格上升,利率下跌。

 

数年前,由于美国政府财政预算盈余,财政部宣布将在年底前,从公众手中回购300亿美元国债(供给曲线左移后,价格上升,利率下降)。由于未来的回购比市场预期的要大,这将会使国债变得抢手(现在买进,未来能高价卖出,资本收益率g变多了,债券整体回报就更高了)。

5个月前,财政部第一次产生了用现金换回尚未到期的债券的想法,借此降低政府的债务成本,保持市场利率的低水平(少借钱,让放贷者无利可图)。财政部测算出利率每降低一个百分点,每年就能节省3亿美元的利息支出。(把握好借入钱的总额,来控制利率的高低水平。借入的越多,利率越高。借入的越少利率越低。)缩减政府借债规模将会降低企业和消费者的借债利率,尤其是政府的借债利率。

 

1980年以来,美国私人储蓄率大幅度下滑,这导致了高利率水平。储蓄率下降,表明美国家庭存储的财富不多,财富量的下降会引起债券需求量的下降,需求曲线左移(见下图)。导致债券均衡价格下降,利率上升。

低储蓄率导致了高利率,而高利率会导致经济产出减少。(美国人把钱都花光了,一点储蓄都没有,还怎么投资未来发展?美国人只得向中国、日本借钱(出售美国国债来融资)来发展。)

 

 

2. 债券市场的供需,货币市场的供需,都决定了利率的均衡点

 

可贷资金理论:描述了债券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力量对比,决定了均衡利率。

流动性偏好理论:描述了货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力量对比,决定了均衡利率。这是凯恩斯的理论。

 

人们通常以两种物品来储藏资产:货币和债券。所以经济中财富总量,就必然等于债券总量+货币总量,即债券供给量BS加上货币供给量。人们购买(投资)的资产总量,不可能超过这个财富总量,所以债券与货币的供给量=其需求量。

MS+BS=MD+BD

也就是BS- BD=MD- MS

这个公式表明,如果货币市场达到均衡(MS = MD),则债券市场也达到了均衡(BS= BD)。也就是说,分析债券市场的可贷资金理论,与分析货币市场的流动性偏好理论,是等效的。

不过,流动性偏好理论的前提假设是:假定经济中只有两种资产,忽略了实物资产(如房产和汽车)的预期收益率变动对利率的影响。因此这两种理论是有差别的。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两种理论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

在分析预期通货膨胀率变动对利率的影响时,我们使用可贷资金理论更为简便。而在分析收入、物价水平与货币供应量变动对利率的影响时,我们使用流动性偏好则更为简便。

 

凯恩斯所使用的货币概念包括通货(没有利息收入)和支票帐户存款(在他所处的年代没有或仅有较少的利息),假定持有货币的收益率为零。在凯恩斯的理论中,债券是除货币外的唯一资产,其预期收益率等于利率i。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债券利率上升,货币相对于债券的预期收益率下降,货币需求量也随之下降。

机会成本是指由于没有持有某种资产(比如债券)而造成的利息(预期收益)损失。当债券利率i上升时,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增加,货币的需求量必然下降。

上图,货币供给量由美联储决定,为3000亿美元固定不变。当利率为25%时(a点),货币的需求量是1000亿美元。当利率降为20%时(b点),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降低了,货币的需求量就上升到2000亿美元。随着利率不断下降,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不断减小,需求量就不断上升。因此货币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当货币的需求量与货币的供给量相等时,即MD=MS,市场达到了均衡,此时的均衡利率为15%

如果利率高于均衡利率时,比如a点,i=25%,货币需求量为1000亿美元,供给量为3000亿美元。货币的超额供给,使得人们实际持有的货币量超过了他们愿意持有的数量,于是他们通过购买债券,将超额的货币花出去。这抬高了债券的价格,使利率下跌。最终会回到均衡水平。

如果在e点,人们对货币的需求为5000亿美元,而市场中货币的供应量只有3000亿美元,人们持有的货币量少于他们希望持有的数量。为了获得更多的货币,人们就会抛出债券,这使债券的价格下跌,利率上升。最终也会回到均衡水平。

 

有两个因素会引起货币需求曲线的移动:

①收入的影响。在经济扩张阶段,产量上升,收入上升,社会对货币的需求量也越大,货币需求曲线右移。

②物价水平的影响。物价上升(通货膨胀),使得单位货币的购买力下降,人们需要更多的货币才能完成原先的交易。所以通胀会导致对货币的需求量上升,货币需求曲线右移。

 

货币供给曲线的移动:

①美联储增加货币的供给,会推动货币供给曲线右移。

在经济扩张阶段,收入上升和物价(通胀)上升,使货币需求曲线右移,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利率上升。

美联储的货币供给增加,利率就下降。不过,这一结论是建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基础上的。但是,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出,货币供给增加并不能保证“其他条件不变”,它会对经济产生其他影响,这些影响可能导致利率上升。因此,完全有可能出现利率随着货币供给的增加而上升的情形。

 

乍一看,物价水平上升,和预期通胀上升,对利率的影响是一回事,其实它们之间有微妙的差别。

今天

一年后

物价水平从零开始上升。→物价上升对利率的推高从零开始,之后逐渐上升。

物价水平上升到顶点,上升过程结束。→物价上升对利率的影响达到最大值。

假设人们预期一年后通胀上升100%→通胀对利率的影响,达到100%,之后逐渐减低。

人们预期通胀已经上升结束。预期通胀为0。→通胀对利率的影响已经释放完毕。

所以,当价格停止上涨时,物价水平对利率的影响仍将持续,而预期通胀的影响则已经消失。只有在物价上涨的过程中,预期通胀率的影响才会存在。在以后对货币理论的讨论中,我们会看到,货币供给一次性上升不会导致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只有货币供给的高增长率(也就是持续存在的预期通胀率)才会产生这样的影响。

 

 

3. 货币供给的流动性效应压低利率,物价、收入、预期通胀率效应抬高利率

 

在我们以上分析的所有效应中,只有流动性效应表明货币供给增长率越高,利率越低(人们不需要那么多货币,拿去买债券,导致债券价格上升,利率下降),而其他的收入、物价水平和预期通胀率效应,都表明利率会随着货币供给增长率的增加而升高。那么这些效应中,哪个影响最大?哪个发生影响的速度最快?这些答案对于货币供给增长率上升时,利率到底是上升还是下降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由货币供给上升而带来的流动性效应马上会发挥作用,因为货币供给增加马上会导致均衡利率的下降。而收入效应和物价效应要在一段时间之后才发挥作用,这中间有个滞后期。从印钞到通胀起来,需要一段时间,然后才会对影响到利率。

 

下面三张图描述了当货币供给量在t时刻开始上升时,离率的不同反应:

上图描绘的是流动性效应(使利率下跌)大于其他效应(使利率上升)时的情况。流动性效应开始时很快就发生了作用,导致利率下降。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效应开始发挥相反的作用。但由于流动性效应大于其他效应,利率不会回到原来的水平。利率从i1降到i2

第二张图,描绘的是流动性效应小于其他效应。一开始,流动性效应使得利率下跌。此后,收入、物价水平和预期通胀率效应开始拉升利率。由于这些效应占主导地位,最终使利率超过原来水平,上升到i2。从短期看,货币供给的增加使得利率下降,但最终利率会向上攀升并超过其最初水平。

第三张图,描绘的是预期通胀率效应占据了支配地位。由于人们在货币供给增加后,立刻就调高了对于通胀的预期,所以预期通胀率效应马上就超过流动性效应,利率从一开始就上升。一段时间后,收入效应和物价水平效应也加入阵营,开始发挥作用,进一步拉升了利率。最后的结果是利率比最初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这一结果表明,在预期通胀率效应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应该减少货币的供给而不是增加货币的供给来压低利率水平!

 

经济政策制定者的一个很重要任务,就是要辨明上面的三张图,三种情况哪一个更接近现实。想要降低利率的话,如果现实是图一的情况(流动性效应超过其他效应,利率整体趋势为下降),那么政府就增加货币供给,来使人们更多购买债券,压低利率。如果现实是图三的情况(人们立刻调整了自己的通胀预期,其他效应马上超过了流动性效应。利率整体趋势为上升),那政府就应该减少货币供给,来减少其他效应对利率的拉升作用。如果现实是图二的情况(利率整体趋势先降后升),那选择增加货币供给还是减少货币供给,就取决于政府更关注短期结果,还是长期结果了。

那么现实中,是支持哪一种利率变动的情况呢?下图列出了1950-1999年利率与货币供给增长率之间的关系:

60年代中期,当货币供给增长率提高时,利率随之上升。这表明收入、物价水平和预期通胀率效应大于流动性效应。到了70年代,与货币供给增长率一样,利率达到了二战后的最高水平。那么,我们不免怀疑三张图中的图一描述的情景,通过提高货币供给增长率来压低利率的办法,似乎不太可信。再看下图:

60年代到70年代的货币供给增长上升,引起了预期通胀的显著上升,据此我们可以判断预期通胀率效应是占据支配地位的。

然而,图5.14并没有告诉我们3张图中图二和第图三,哪一个描述的情景更为准确。这主要依赖于人们对通胀预期率的调整速度。然而,近来的一些研究确实表明货币供给增长率的上升,能在短期内降低利率水平。

 

很多企业聘请经济学家来预测利率,因为企业需要知道利率的走势,以安排未来的支出。银行和投资者需要根据利率预测来决定购买哪种资产。利率预测者们分析影响货币和债券的供求因素,如经济势头、投资机会的盈利能力、预期通胀率,以及政府预算赤字和借债的规模。根据这些供求分析来得到利率预测结果。不过,预测利率并不容易,即使是顶级的专家,预测结果也经常和实际情况出入较大。(未来是不可预知的)

 

 

4. 总结

资产需求理论表明:①人们手里的钱越多,②预期收益率越高,③风险越低,④流动性越好。对这种资产的需求量就越大。这四个因素决定了债券需求曲线的平移方向。

债券的供给,是随着企业投资盈利机会的大小、融资真实成本的大小(通胀使还款成本更低),政府供给量的变动而变动的。

债券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共同决定了债券的利率。这就是可贷资金利率。

另一个利率决定理论是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该理论分析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

货币供给增加会带来4种可能的影响:①流动性效应,②收入效应(上升),③物价水平效应(上升),④预期通货膨胀率效应(上升)。流动性效应表明货币供给的上升,会引起利率下降(人们把多余的货币购买债券,债券价格上升,利率下降)。其他三种效应则会产生相反的结果(使利率上升)。历史事实表明,收入、物价水平、预期通胀率效应要比流动性效应的作用要大,因此货币供给增长率的上升,会导致利率的上升而不是下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债期货市场“晚节不保” 且行且观察
美元兑日元小幅跳涨下市场机遇
物价!物价!
津巴布韦即将正式抛弃美元,或正在提速拥抱人民币,事情有新进展
滞胀离美国还有多远?影响有多大?
通货膨胀就是货币现象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