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01 Gregory Mankiw\_08.总需求曲线\+(长|、短期/)总供给曲线

 

01 Gregory Mankiw\_08. 总需求曲线\+(长|、短期/)总供给曲线

 

经济中的波动通常称为经济周期。经济波动根本没有规律,而且几乎不能较为准确的预测。

实际GDP是监视经济中短期变动的一个变量,实际上监视短期波动,用哪一种衡量指标来观察经济活动都无关紧要,大多数衡量某种收入、支出或生产波动的宏观经济变量几乎是同时变动的。当衰退中实际GDP减少时,个人收入、公司利润、消费者支出、投资支出、工业生产、零售额、住房销售额、汽车销售额等等也都减少。由于衰退是经济总体现象,所以反应在宏观经济数字的许多来源上。

 

虽然许多宏观经济变量同时变动,但它们波动的幅度并不相同。在经济周期中投资支出的变动最大。美国1965-2000的数据显示,尽管平均而言投资只占GDP的1/7,但衰退期间投资减少使GDP减少了2/3。也就是,大部分下降是由于新工厂、住房和存货支出的减少。

垃圾指数:当经济运行良好时,居民垃圾显著增加。

 

古典二分法(名义变量和实际变量)和货币中性,是描述长期世界的,而不是描述短期世界的。实际与名义变量在短期中是高度相关的,货币供给的变动可以暂时地使产量背离其长期趋势。因此为了了解短期中的经济,我们需要一个新的模型,放弃古典二分法和货币中性。

 

我们用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来分析整个经济的波动。纵轴是经济的物价总水平(用CPI和GDP平减指数来衡量),横轴是物品与劳务总产量(用实际GDP来衡量)。

总需求曲线表示在每一种物价水平时,家庭、企业和政府想购买的物品与劳务的数量。

总供给曲线表示在每一种物价水平时,企业生产并销售的物品与劳务的量。

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并不是市场需求与供给模型的放大版。这两个模型完全不同。当我们考虑某个市场——比如冰激凌市场的需求与供给时,买者与卖者的行为取决于把资源从一个市场转移到另一个市场的能力。当冰激凌价格上升时,需求量减少是因为买者将他们的收入转移到购买其他产品而不是冰激淋上。同样,较高的冰激凌价格增加了供给量,是因为企业通过雇佣从其他经济部门转过来的工人,可以增加冰激凌的生产。而当我们分析整个经济体时,这种从一个市场向另一个市场的微观经济替代是不可能的(整个经济体已经包括了其内部的所有分类市场)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这意味着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货币供给不变),经济的物价总水平下降,会增加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Y(GDP)=C+I+G+NX,这四个组成部分的每一个,都对物品与劳务的总需求做出了贡献。我们假设政府支出是由政策固定的(四个组成部分中的G固定),其他三个部分的支出取决于经济状况,特别是取决于物价水平。

物价水平下降,会使:

①人们会更多消费(四个组成部分中的C增加)

②家庭想要持有的购买物品与劳务的货币就越少,家庭就把富余的钱去存银行、购买有利息的债券,会使利率下降,有利于企业借款投资(四个组成部分中的I增加),增加了企业投资对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

③利率降低,美国的资本就会净流出到国外逐利,美元供给增加,汇率下降,美国货变便宜了,刺激了出口,减少进口,净出口增加(四个组成部分中的NX增加),增加了外国人对美国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

 

因此,三个不同但相关的原因说明了为什么物价水平下降,会增加了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①消费者相对有钱了,刺激了消费需求。②利率下降,刺激了投资品需求。③汇率贬值,刺激了净出口需求。因此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什么会引起总需求曲线的移动?C、I、G、NX这4个部分对自己支出需求的变化,会引起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在物价水平为既定时:

线

支出减少

支出增多

线

移动

← C美国人提高储蓄,现期消费就少

C股市不错,人们消费增加(C增加)→

←I如果企业对未来经济状况持悲观态度,就减少投资(I减少)

←税收政策很明显的影响企业投资需求。

←货币供给减少,提高利率,抑制企业投资

I

·朝阳产业,人们有很大的需求空间,于是许多企业进入投资(I增加)→

·短期中货币供给增加,减低了利率,刺激企业的投资支出→

←G政府支出减少

政府投资与购买增多→

←NX欧洲经历衰退时,它从美国买的物品少了,减少了美国的净出口

←美元升值

·NX欧洲经济复兴时,它又开始购买美国物品,美国净出口增加→

·美元贬值→

 

总供给曲线告诉我们在物价水平为既定时,企业生产并销售的物品与劳务总量。总供给曲线的走势在长期与短期中是不同的,在长期中,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线;而在短期中,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什么是长期中物品与劳务供给量的决定因素?资本+劳动+自然资源+生产技术。由于物价水平并不影响这些实际GDP的长期决定因素,所以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线(长期中,名义变量不影响实际变量)。在长期中,无论物价水平如何变动,供给量都是相同的。

 

垂直的长期总供给曲线,实际上只是古典二分法与货币中性的一种运用。产量(实际变量)的变动不取决于物价水平(名义变量)的变动。

长期总供给曲线的所在位置,表明了一个经济体的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产量(在自然失业率时),称为自然产量率。经济中任何改变自然产量率(或实际GDP)的变动,都会使长期总供给曲线移动。

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供给减少

供给增加

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劳动

←人才外流

←失业增加

劳动

·移民增加,导致工人数量增多,产量增加→

←资本存量减少

资本存量增加→

←自然资源,石油危机

新矿藏的发现、进口自然资源→

 

技术进步→

开放国际贸易→

 

 

上图(33-5)说明了美国经济中每十年间发生的变动。要注意的是,这两条曲线都在移动。引起移动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是:技术和货币政策。

技术进步使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同时,由于美联储一直在增加货币供给,所以总需求曲线也向右移动。这导致了产量增加和持续通货膨胀的趋势。

长期趋势提供了短期波动的背景,我们应把短期产量与物价水平波动,看成是与持续的长期趋势的背离。

 

短期与长期经济的关键差别,在于总供给的情况。总供给曲线在长期中是垂直线,而它在短期中是向右上方倾斜的。也就是说,在一两年的期间内,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增加了物品与劳务的供给量;而物价水平下降,倾向于减少物品与劳务供给量。

 

 

导致物价水平与产量之间的正相关关系的原因是:当物价水平高于人们的预期水平时,产量就高于其自然率。当物价水平低于预期水平时,产量就低于其自然率。

①粘性工资理论:名义工资的调整是缓慢的,慢于物价的调整。当物价水平P降到低于预期的水平,而名义工资仍然滞留在原先物价没降的W水平上时,那么实际工资w/p就会相对使企业成本增加。企业就会减产并解雇部分员工,供给曲线左移。

也就是,由于工资不能根据物价水平迅速调整,在较低的物价水平时,相对较高的工资增加了企业成本,使企业减少物品与劳务的供给量。

 

②粘性价格理论:一些物品与劳务的价格,相对经济状况变动的调整也是缓慢的。经济中的企业根据它所预期的经济状况,事先公布了它的价格后,如果经济经历了未预料到的货币供给紧缩,这会降低长期的物价总水平。虽然一些企业“见风使舵”迅速降低了自己的价格,但还有一些企业不想引起调整价格所带来的额外的菜单成本,因此暂时不调整价格。它们就会因为高价格而销售下降,并被迫减产。

 

③错觉理论:物价总水平的变动,会暂时误导企业(供给者)对市场变动的看法。供给者对这种物价水平变动的反应,就是增加供给,引起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假设物价总水平降到了预期水平之下,当供给者看到他们产品的价格下降时,他们可能会错误地认为,它们的相对价格下降了(其实是全经济中所有人的价格都下降了,而不是只有他们自己的价格下降了。他们的心理不平衡就会导致动力的下降)。

当种小麦的农民在注意到市场上许多其他消费品的价格下降之前,先注意到自己的小麦价格下降,他们可能会认为种小麦的报酬变低了,就会减少小麦的生产供给。

同样,工人们在注意到他们所购买的物品价格下降之前,先注意到自己名义工资的下降,就会觉得报酬低了,而降低工作的努力性,产量减少。

所以,物价水平降低一开始会引起相对的价格错觉,并使供给者激励下降而减少物品与劳务的供给量。

 

产量的供给量=自然产量率+a(实际物价水平-预期的物价水平)

A是决定产量对物价水平未预期到的变动,会作出多大反应的数字(权数)。

 

上述三种原因都只是暂时存在的现象,这些情况不会持久存在下去。最后,随着人们调整预期,名义工资得到调整,价格不再停滞,错觉得到纠正,心理得到平衡,总供给曲线就恢复到垂直中去了——长期趋势。

 

是什么引起了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带来长期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原因——①劳动、②资本、③自然资源、④技术知识的变动——也会使短期总供给曲线移动。

影响短期总供给曲线所在位置的重要变量是:⑤人们对物价水平的预期。在短期中,物品与劳务的供给量取决于粘性工资、粘性价格和错觉,但这三个现象都是根据对物价水平的预期而带来的。因此,当预期变动时(心理平衡时),短期总供给曲线也移动。

当人们预期物价水平增高时,他们就要求高工资,企业成本增加,减少了企业供给的产量。相反,当预期的物价水平下降时,工资下降,成本下降,企业在物价水平为既定时会增加产量。

预期物价水平上升时,会减少物品与劳务的供给量,并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当预期物价水平下降时,会增加物品与劳务的供给量,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在短期中,预期是有偏差的,在长期中,预期得到了调整,经济最终会处在总需求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的相交之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价值分析之宏观经济学(17)——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总需求与总供给
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管理科学与工程|《经济学》(15)总供给曲线AS
社会总供求及其影响因素
通货膨胀
读书笔记:通货膨胀的成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