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品德高洁的完人王安石

品德高洁的完人王安石

文/王天成
 
关于王安石的品德,在宋神宗时代,虽然整个朝廷官员,反对变法的人不少,但,除了把王安石叫做“拗宰相”以外,始终没有一人诋毁王安石的人格、人品,没有一个人对王安石的形象进行诬蔑、诽谤,说明尽管政见不同,但都公认王安石个人品行高洁,做事光明磊落,为人正派。


对王安石人身的攻击和污蔑,始于后来的儒家学者邵伯温。他写了本《邵氏闻见录》,其中有许多诽谤诬蔑王安石的话,还煞有介事地写了伪作署名苏洵的《辨奸论》。苏洵于公元1066年5月就去世了,那时候王安石还在家守母丧,三年以后才出任参知政事开始变法,死人怎么能知道王安石变法的事写《辨奸论》呢?梁启超等国学大师严格考证,证明《辨奸论》是伪作,他高度评价王安石,说王安石是夏商周三代以来唯一的完人。这个评价是古往今来无人所有的荣耀,也是无人所及的高度。说王安石是完人,除了他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改革积弊的作为和卓越的文学成就外,更重要的是他的个人修养和品德达到的高度,无人敢于之比肩。在这方面的主要表现,可以归纳以下几点:

1.胸怀极其宽广豁达。王安石变法,受到众多儒家学者和士大夫的强烈反对,除了像司马光这样顽固反对的大儒,一而再地给他写信反对,必须回答以外,一般,任你吵吵嚷嚷,王安石均以宽大的胸怀不予理会。

《宋史》是元人撰写的,多采用儒家学者程颢程颐、三苏门人故吏,诬蔑编造王安石的事迹,对王安石的记载评价极不可信。史载说王安石人比较倔,比较拗,不听人劝。这要看对待什么事情,关乎到改革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王安石坚持己见是对的,说明他能坚持原则,意志坚定。没有这样坚定的意志怎么能把改革推行下去?实际上,他们说的倔,说的拗,都是关乎改革的问题,说王安石不听他们的劝,这正说明王安石有坚如磐石一样的美德。至于对王安石个人的说长道短,王安石从来不计较,也不去辩驳,你爱怎么说就怎么说,正像毛主席诗说的“任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体现了一个伟人的宽大胸怀。他曾写诗《众人》表达自己的豁达胸怀和态度,诗曰:
众人纷纷何足竞,
是非吾喜非吾病;
颂声交作岂莽贤,
四国留言旦尤圣。
唯圣人能轻重人,
不能珠两为千钧;
    乃知轻重不在彼,
要之美恶由吾身。

这首诗,头一句是说,你们这些反对派闹闹嚷嚷,我不屑一顾,没有必要和你们争吵,说我好我不高兴,说我不好,我也不因此怨恨而生病。第二句说:西汉末年颂扬王莽之声贯耳满堂,能说明王莽是个大贤臣吗?周公旦辅佐周成王,流言纷纷四野,诽谤之声不绝于耳,并不能否定周公旦不是圣人。第三句是说:只有圣贤的人能看出谁个品行轻谁个品行重,不会把品行一珠一两轻的人说成有千钧重;第四句是说:自己几斤几两,是好是坏不在别人怎么说,重要的是美与恶,是由自己认识和决定的。从这首诗里,可以充分看出王安石的自信、孤芳自赏、信念的坚定,对流言蜚语的不屑和宽广豁达的胸怀。

2.生活极其俭朴。王安石早年丧父,较早承受家庭经济的重负,自幼养成了生活俭朴的习惯。他虽经术、文学冠绝一时,是当时的大名士,深受皇帝和士大夫的推崇,然而其生活方式与他的公卿乃至宰相身份很不相称,与当时士大夫们的追求奢华、铺张的生活方式,也格格不入。《宋史》王安石传,对王安石的为人与生活面貌有几句话描述,“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前两句说王安石不追求华美,生化简朴,是真实的写照。后两句说的王安石衣服脏了不洗,脸脏了不洗,则是污蔑之词。有的人还说他常年不洗澡,在朝堂上捉虱等等,极尽污蔑之能事。直至今天,还有人屡屡写文章说王安石是多么的脏臭。他们依据宋史和所谓苏洵的《辨奸论》,津津乐道。其实,王安石绝非这样。

有故事说,王安石赴京赶考,走在半路上,遇见一个大户人家在用对诗的方法选女婿。许多人围在那里,有看热闹的,有真想给人家当女婿的,但就是没有一个人能对上诗。王安石凑上去细一打听,原来这诗的上联是小姐自己出的,求对下联。上联写道:“天连碧树春滋雨,雨滋春树碧连天。”王安石心想,这位小姐还真有些文采,有了好感,转念一想,何不试一试。他略一思索,便吟出:“地满红香花连风,风连花香红满地。”众人齐声称好。小姐闻之也十分满意,就许以终身。还有故事说,王安石正月十五赏灯对对子定了亲的。故事归故事,其实王安石的夫人叫吴琼。吴琼的祖父、父亲、叔父都是进士。吴琼是王安石的堂表妹,大家闺秀,自幼聪明,也很有才学。王安石13岁时,随父亲在家为祖父守丧,同诸表兄妹在一起读书,就有吴琼。他们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婚后生活很和谐完美,吴琼被封荆国夫人。吴琼有洁癖,十分干净,一天,她同女儿为外孙裁剪缝衣服,一个猫跑来卧在了裁剪的衣布上,她马上将衣布扔在浴盆不用了。王安石的夫人这么爱干净,和王安石生活了一辈子,管他的日常生活,为他生下二男二女,岂能是王安石的衣服脏了不给洗,容他脸不洗,蓬头垢面,身上长满虱子,还能同床共枕?这不是天方夜谭吗?再蠢的人也不会相信。宋朝洗澡已经是很普遍的事情。王安石祖籍江西,是南方人,从小和水接触,怎么能不会游泳不爱水?可能吗?叶梦得,是北宋末年人,官曾作到户部尚书等。他写的宋代史学笔记《石林燕语》中记载,吴冲卿、韩持国两个人曾经和王安石约定,为了防止疫病,三个人,一、两个月一起去洗一次澡,洗完还要换穿上新衣服。说王安石不讲卫生,完全是恶意诬蔑的诋毁之词。

说到王安石的生活,他对生活的要求极其简单,十分俭朴。宋朝以儒学治国,官员们贪图安逸,不思进取,士大夫很是奢靡,官员生活大都比较腐化。但是,公认“王安石性简率,不事修饰奉养,衣服饮食,一无所择”,是一个很随和,简捷直率,穿衣吃饭不讲究的人。反对派人物魏泰是个痞子学者,依仗姐夫曾布是宰相,仗势欺人,好借他人之名著书。他在《东轩笔录》中谈及王安石,虽然大都不是好话,也不得不承认王安石不奢侈,生活十分简朴。南宋官员、文学家、朱熹叔祖朱弁,是个有气节的人。他出使金国被拘留十六年不屈服,曾劝宋高祖恢复中原,得罪秦桧,在所著《曲洧旧闻》中记载:王安石当宰相时,有人传言他喜欢吃獐子肉。他的夫人听说,有些奇怪,他平时从不挑食,怎么喜欢吃獐子肉呢?她就问王安石手下的人:“你们怎么知道他爱吃獐子肉呢?”手下人回答:“我们看到吃饭的时候他光吃獐子肉。”夫人又问:“那獐子肉摆在哪里?”手下人说:“在匕筯(匕筯,古代类似勺、匙之类的取食用具)旁边。”夫人明白了,就对手下说:“明天换盘菜放在匕筯边试试。”果然,第二天,那盘菜吃完了,獐子肉还在。这下大家知道了,王安石吃饭只是图方便,并非挑食。

南宋学者曾敏行著作《独醒杂志》卷二记载:王荆公在相位时,儿子媳妇的一个亲戚来了,这个亲戚是个年轻人,以为到了宰相家里,一定有好吃好喝,准备放开肚皮海吃一顿。谁知饭菜上桌,令他大失所望,别说大鱼大肉,连水果都没有。酒过三巡,才先端上来两个胡饼,再端上来几片猪肉,加几个小菜。年轻人心中埋怨,就简单吃了点就不吃了,将胡饼胡乱咬了两口就扔了。王安石什么也不说,捡起来就吃了,年轻人惭愧而退。

王安石退休后,隐居金陵,朝廷先加他为特进(官名,仅次于司空、司徒、太尉的官衔),后又加司徒之衔,身份十分高贵,待遇很高。他建的房子离城七里,离蒋山也七里,四外没有人家,住的房子仅能避风雨,又没有围墙,看上去就和旅途中见的老百姓的房舍一模一样。有人劝他修个围墙,他也没修。平日只乘一驴,随从只带数个僮子游历诸山寺,入城时乘小船泛潮而行,从未乘马和坐轿。一次,他自己一个人牵着个毛驴到半山的一个寺庙,见几个穿着华丽的秀才在一个凉亭谈论秦朝的兴亡,他就坐在一旁听,一会点头一会摇头。几个秀才见穿着很平常的这个老头在旁听,轻蔑地问:“你也懂点历史?”他很谦虚地说:“略知一点点。”秀才问:“你叫什么名字?”王安石拱手说道:“在下王安石。”秀才们大吃一惊,大名鼎鼎的王安石穿着这样的朴素平常呀?

有个退休宰相陈升之,出门派头十足,前面鸣锣开道,后面仪仗紧跟,地方官还要迎送。一次,他去探望王安石,从扬州出发,沿长江西行,坐着豪华客船,旌旗招展,前呼后拥,吹吹打打。王安石只是骑着小毛驴,只给陈升之雇了个两人抬的小轿。陈升之见了很是羞愧,忙让停止一切仪仗和锣鼓吹打,坐着他从来不坐的小轿,跟着王安石去了王安石简陋的住处。

元丰末年(公元1085年)王安石得了病,上奏将自己的房子捐给了寺院,赐名“报宁”。病好后也没有再建房舍,只在金陵城内租住了一处院子。看看古今中外,这么大的官,那一个没有几套豪华别墅?相形之下,王安石不仅是无限的清廉,而且是无尚的高大。

3.平易近人,没有官架子,为官廉洁,不贪财,常对穷人接济帮助。南宋学人张邦基在《墨庄漫录.卷一》记载,一次王安石路见一位农家子吴某可怜,就将随身带的一块旧乌巾送给了他。吴某嫌旧,卖与别人。王安石得知后派人重新购回,取小刀自己在巾脚刮磨,光灿灿地露出黄金。这个乌巾是皇上赐给王安石的宫中之物,很是珍贵,他仍然派人送给了吴某。

王安石严格律己,不拿公家一草一木。据记载,王安石辞相搬出相府时,所有的官府之物一律奉还。夫人非常喜欢那里的一张床,想留下来,王安石不同意。他知道夫人有洁癖,特别爱干净,就故意不洗脚,在上面躺了一会,果然,夫人嫌脏,赶紧叫人搬走了。曾经是他推行新法的得力干将,但后来和他作对的吕惠卿对他的为人十分叹服,由衷地赞美王安石:“在朝不蓄势,在野不蓄财,公真圣人也!”说他当官不拿腔作势,不摆官架子,不积累财富,是个真圣人。连反对派的领袖司马光也不得不说:“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连宋神宗也把王安石看成圣人。这是多么高的评价,足以说明他人格、品行的完美,无可挑剔。
4.不近声色,不饮酒。宋朝的士大夫在上恬不知耻,在下荒嬉无度,纳妾嫖娼成为风尚,有小老婆、丫环是极其正常的事情。就说大文豪苏轼吧,有资料说先后有7个小妾。有文章说,他把小妾就不当人看待,曾用一个小妾换马,小妾不从,碰死了。他还和丫环使女同居,北宋末年的大奸臣梁师成承认自己是“苏轼出子”。据说苏轼被谪贬外地,将一个侍婢送给一个姓梁的友人,几个月就生下一男孩,就是后来的梁师成。宋徽宗时,苏轼的文章被禁止,梁师成曾问宋徽宗:“我的先人何罪,文章被禁止。”此后,苏轼的文章就被放禁了。苏家也不否认梁师成的说法。南宗大儒、理学大师朱熹极力标榜道德行为规范,可他还纳了两个尼姑为小妾;儿子死后一年多,儿媳妇还生了娃,都说就是他的种。

而王安石却是别类,在这种社会氛围之下独身自好,不好美色。北宋学者邵伯温著《邵氏闻见录》卷十一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说王安石任承命草拟诏令的制诰期间,夫人吴氏见别的官人都有小妾,自己的老公没有,觉得面子上不好看,就主动为他买了一个小妾。王安石开始不知道,见一女子给他端茶倒水,就问:“你是何人?”那女子说:“夫人让我侍奉您左右。”王安石便询问她从哪里来?女子如实回答说,自己的丈夫是军中大将,运米时船沉,家中资产都赔上还不够,便把她卖了偿还。王安石问:“夫人花了多少钱买你?”女子说:“九十万钱。”王安石便派人叫来她丈夫,让他把女子领回去,花了的钱分文不要,倒贴了九十万钱给他们。王安石出任知制诰时,正当壮年,而且已经是五品官,早已有了纳妾的资格,可他坚决不要。王安石不爱女色,与夫人吴氏厮守一生,绝无绯闻,这在士大夫三妻四妾、狎妓冶游成风的唐宋时代,实在堪称男人的典范。梁启超认为王安石是夏商周三代以来惟一的完人绝对没有说错。他感慨地说:“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假若在三代以下寻找完人,只有王安石完全够资格呀!

王安石除了喝茶以外,别无其他嗜好,滴酒不沾。李白醉酒诗千篇,王安石作为一个大文豪,却不饮酒,不管在什么场面他都滴酒不沾,在常人看来都有些奇怪。有这么一个故事,还是宋代儒家学者邵伯温《邵氏闻见录》记载,和王安石同时代的司马光说,当年和王安石同在黑脸包公包拯手下干事,有一次,包拯邀请大家一起赏花喝酒。大家都敬畏包公的为人,平时不喝酒的人都硬着头皮喝了酒,连平时不大喜欢酒的司马光都喝了几杯,唯独王安石滴酒不沾,包拯举酒相劝,不管怎么劝,王安石就是不买账。他坚守自己为人的道德、品行的底线是任何人都望尘莫及的。

5.不恋官,不钻营。还在少年时,王安石就写诗说:“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霖雨便归山”,既表现了他有远大的抱负,又表现了他性情的恬淡,就有了实现自己成才的抱负后归隐山林的想法。王安石发迹较早,二十一岁中进士步入官场,仕途也还算顺利,但他一直对当官没什么特别的兴趣,想仕就仕,想退就退,进也坦然,退也坦然。宋朝置史馆、昭文馆、集贤馆和秘阁,总称崇文院,在这里面的官职都称馆职,而且在京城,离皇帝也近,很容易显示出自己的才华,受到重用,士人们求之不得。王安石中进士后做淮南判官期满,本可以献文求试馆职,可他却没有这样做。在其他人都挤破脑袋想谋求一个馆阁之职或留在京城汴梁时,他却主动请求到偏远的浙江鄞县(今宁波)出任知县。期满后,做舒州通判,中书省来函召他应试馆职,他却给朝廷上书说“祖母年老,先父还没有安葬,弟妹已经到了嫁娶的年龄,家里贫穷人口又多,难以往京师去。”朝廷多次催他,他一再地给朝廷说:“实在是家事无所脱身,希望皇上恩赐,体察我的本意,只是因私事,请不要召我去应试。” 三十四岁时,被授予集贤校理,还是不去上任。后来,朝廷派人多次催,实在推辞不掉了,才出任知制诰。后世的程、苏门人诬蔑王安石说,你不是不去当官吗?给你个翰林学士你马上就高兴地去了,是跟朝廷讨价还加,待价而沽。这完全是胡说八道。王安石是被朝廷一再催促才去的,他后来连宰相都辞过多次,怎么能稀罕一个翰林学士呢?再后来,朝廷任命王安石为财政部度支判官,他屡屡上书要求改革,不被采用,不高兴,干脆辞职,于宋仁宗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八月,以母病为由辞官回江宁守丧,不做官了。宋英宗即位后(公元1063-1066年),屡屡召王安石赴京,他均以正在服母丧和有病为由,恳辞入朝,直至宋神宗即位才重新做官。

北宋官员、学者谢良佐,创立上蔡学派,是湖南学派的鼻祖。他在《上蔡语录》卷一中载记,说王安石做了宰相以后,上书皇帝让解除掉一个人的职务,神宗不允许,再上书让解除另一个人,神宗还是不允许,下殿就要求辞官,留都留不住。王安石熙宁二年做参知政事,就写下诗句:“霜筠雪竹钟山寺,投老归屿寄此生”,就有了将来到钟山养老隐居的想法。熙宁四年王安石做宰相,熙宁七年改革已经全面实施,取得了不小的成绩,王安石积劳成疾,于是,给皇上连着上了六道《乞解机务札子》。王安石屡屡以多病为由提出辞职,宋神宗不准,亲写诏书,一再挽留,王安石却不停地上折子,要求辞职。皇上看他上的折子,言辞悲伤怜悯,最后才妥协,但是还是要他留在京城当朝廷的顾问,王安石还是不同意,一定要远离朝廷,做个闲官。最后,他和神宗达成协议,只要朝廷叫他回朝他必须无条件服从,神宗才同意了。神宗没办法,留不住王安石,放他走,但体贴有加,知道王安石写诗说要在钟山隐居,喜好江宁这个地方,就让他以观文殿学士的身份做江宁知府。

熙宁七年六月王安石罢相,只过了八个月,神宗皇帝又把他召回做了宰相。通常的文章说,这时,改革受阻,加上儿子去世,王安石心灰意冷,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去意更决,坚决辞了相位,十月罢相。全面地读宋朝的历史,我们知道宋神宗是个坚定的改革派,王安石罢相,他依然坚持改革,并不懈怠。所以,所谓的改革受阻不是重要原因。王安石再次任相一年左右,要求辞去相位,主要原因是心爱的很有才华的儿子死了,打击比较大,心理承受不了,所以才一再要求辞相。其中,正式要求辞职四、五次,神宗皇上不准,让他不要再提辞职的事了。他没办法,乞求另一个德高望重的宰相王珪(王珪和王安石同榜进士,王珪是榜眼),给神宗做工作才辞去了相位。读王安石给王珪的两封信,信中乞求说情的话历历在目,可怜兮兮,让人流泪:“……看在老朋友的关系上,请为我委婉说一说,能使我遂了心愿……”“尊敬的明公,……我既然没有获准上奏表章,只靠明公您的一句话了……”《宋史。王安石传》记载说:“安石之再相也,屡谢病求去,及子雱死,尤悲伤不堪,力请解机务。”王安石不留恋官位是从小修养的一种本性和品德,在官本位严重的时代,他有这样的品质,足见他境界是何等的高尚。

6.不喜奉承吹捧。王安石权倾一时,因而不乏对他阿谀奉承、大拍马屁之人。但王安石非常清醒,从不为所动。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沈括所著 《梦溪笔谈》卷九记载: 王安石得了哮喘病,要用紫团山人参入药,到处找不到这个东西。一个叫薛师政的从河东回来,恰好有这种参,便赠送给王安石几两用,王安石却不接受。有人劝他说:“您的病不用这味药没法治,没必要退回这些赠药啊。”王安石说:“我一辈子没用紫团参,也活到今天了。”最后也没接受。他的面色发黑,他的手下因此而担心,便向医生询问。医生说:“这是出汗后的淤垢,不是病。”于是手下向他进献澡豆让他洗脸。他硬是不要,说:“我天生一副黑面孔,澡豆又怎么能洗得白呢?”宋吴炯《五总志》记载:当年,王安石在鄞县任职时,有位下属送一方上好砚台给他,王安石就问这位下属:“好于何处?”那人答道:“呵之能得水。”王安石听后更加不高兴对那人说道:“一块砚石,能呵出几多水?纵得一担水,能值几何?”说着就把砚台扔给那人,让他赶快拿回去。宋魏泰《东轩笔录》记载:李师中曾经和王安石水火不容,可是等到王安石当了宰相,李师中就想讨好他,令人在舒州建了一座豪华的亭子,取名为“傅宕亭”。因为王安石曾在舒州做过官,后来又被封为舒国公。李师中这样做,是把王安石比作商朝国王武丁时期治国有方的良相傅说。还有一个叫吴孝宗的家伙,曾经极力诋毁新法,可是过了不久,他一反常态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写了《巷议》十篇,呈送给王安石,编造了一些街巷之间的百姓都在议论新法好处的内容,但王安石对他们理都不理。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登门拜贺的人接连不断,他谁也不见,只坐在家中小阁喝茶。一个人做官,不收任何馈赠,连拜贺都不接受,几千年来,屈指数数,能有几人?尤其是在现代,看看各位做官的嘴脸,比比王安石,岂不脸红哉!

7.孝悌模范。王安石是个大孝子,也是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的模范。王安石十七岁父亲就去世了,上有祖母、母亲,下有兄弟姐妹。在七个兄弟中他排行老三,还有三个姐妹,他中进士做官最早。他将所有的俸禄能给的都给了这个大家庭。他供养祖母、母亲,养老送终,毫不懈怠。长兄王安仁和他不是一母所生,死的早,他义无所顾地供养寡嫂和侄子。为了供养祖母、母亲、寡嫂,及处理好弟妹的嫁娶,朝廷几次召他进京做官他都不去。良好的家教、家风和他的表率作用,使这个大家庭兄弟姐妹之间相处十分融洽友爱,是和谐家庭的模范。

8.不拘泥于封建礼教,同情妇女。有这么一个案子,登州一个叫阿云的小姑娘,在父亲丧葬期间,被强行和长得很丑年龄三十多岁的韦阿宝订婚。阿云很不愿意,趁韦阿宝在瓜棚睡觉之机,想用刀砍死他,结果没有砍死,只伤了一个指头。司马光等朝臣坚持要判阿云死刑,理由是妻子用刀砍丈夫,按律就该杀头。王安石不同意,说这是强制订婚,违背个人意愿,还没有结婚,不是正式夫妻,不能套用妻子杀丈夫的刑律,且年龄很小,韦阿宝伤势又不重,不能判死刑。宋史王安石传说:满朝大臣“独有王安石引用法律辩驳证明,适合从谋杀伤律条,减死刑二等论处。神宗同意王安石的意见,并且把它定为法律。”从这件事可以看出,王安石对束缚妇女的封建礼教是反对的,处理问题实事求是,辩证思维,不像司马光那样死守封建律条,无人性地维护封建教条。

还有一个故事,说的是王安石嫁儿媳。王安石有两个儿子,长子王雱,次子王旁。长子王雱非常聪明,未成年就著书数万字,是个才子,22岁就中了进士。春暖花开,他在踏春时遇见才女庞荻,才子对才女,两人一见钟情,但庞荻父亲是翰林学士,反对变法,和王安石政见不同。王安石很豁达,同意了这门亲事,结了婚。王雱积极支持王安石变法,参与编写《三经新义》,体弱多病。就在他病重、生命垂危的时候,王安石不忍心让庞荻守寡,也不愿意采用当时休婚的办法让庞荻落个不好的名声另嫁,于是,在王雱还活着的时候,将庞荻嫁给了神宗的弟弟赵颢。非常之人做非常之事。王安石的这个行动,在当时大力宣扬程朱理学的封建时代,无疑是冲破了封建礼教的牢锁、惊涛骇浪的革命行动,在破除压迫妇女的礼教上,体现了他“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

9.不杀生。王安石崇尚佛教,尤其是晚年倾心于佛,好读佛书。因此,他主张不杀生,并放生。宋朝的学者、官员彭乘撰写的《续墨客挥犀卷七。介甫性不杀》载云:“公性不杀物,至金陵每得生鱼多放池中。有门生做诗曰:“直须自到池边看,今日谁非郑校人?”诗中说的郑校人,是春秋时期人。春秋时期子产为郑国的相国,有人送鱼给郑子产,子产让郑校人放在池中养着,郑校人把鱼杀的吃了。王安石的门生,在诗中用这个典故说只要亲自到池旁看,谁不相当郑校人杀鱼吃啊?王安石听了还高兴地笑了。王安石死后曾追封为舒王,有文载云:“舒王居前有横塘,尝放鱼其间。”说王安石居住的房前有池塘,他常常放鱼到池塘。

邵伯温是司马光的弟子、反对变法的元佑党人,诬蔑诽谤王安石,在《闻见录》中诽谤王安石,编造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一次,仁宗在宫中举行御宴,邀请诸大臣参加,王安石也在被邀之列。此次御宴与众不同的是,赴宴者须在池塘中自己钓鱼烹食,因此用膳前,桌上的金盘子里先摆放了一些小球状的鱼饵。期间,王安石没有钓鱼,却误将盘子里的鱼饵吃了个精光,宋仁宗第二天对宰相说王安石是伪君子。后来,王安石在所写《日录》中,特别厌恶鄙视宋仁宗。清朝著名学者、史学家、官员蔡上翔说这完全是胡说八道,不过是个鱼饵,怎么能用金盘呈上来呢?大家都知道是鱼饵,怎么王安石就会误吃?还偏偏被皇上看见了,当时不说,要等到第二天才说?皇上会怕王安石不敢说吗?这个故事不可信,在众目睽睽之下,大家都拿盘中的食做鱼饵钓鱼,王安石看不见,怎么会去吃,还能不停地吃完?这是污蔑王安石编造的故事。本质的问题是,王安石不杀生,从不伤害鱼,不愿意钓鱼。

王安石的高洁品德还可以举出一些,以上是主要的几个方面。王安石在世以及他刚死后不久,是没有人诋毁他的品德、人格的。王安石死后,连反对他变法的代表人物司马光、苏轼,都追颂他的品德,赞不绝口。当时与苏轼齐名的黄庭坚题王安石画像说:“我曾仔细看他的风度,真是视富贵如浮云,不沉溺在财利酒色之中,是一世伟人。”南宋哲学家陆象山评价更高,说:“王安石以盖世的英才,绝世的节操,使山川焕发灵气,大概世上不会再有。”他还说,王安石是古往今来难以寻觅到的完人,给予极高的评价。以王安石一生的所作所为,这些评价都当之无愧。


(作者简介:王天成,陕西临潼人,出版著作:《职称的由来及沿革》《依法治国的八大名相》及长篇小说《转折》《路》《股惑》《西京轶事》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皇帝亲口道歉,才华不输苏轼,这位“不洗澡”的宰相到底强在哪儿?
靖康之耻与北宋之亡:都是王安石惹的祸?
和而不同两宰相
完人王安石的“七不
宋神宗时期的王安石变法(二)
王安石变法为何失败?众叛亲离,失势下台却与政敌成为好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