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114药方详解

伤寒论药方目录

1.桂枝汤类1.桂枝汤 2.桂枝加葛根汤 3.桂枝加附子汤 4.桂枝去芍药汤 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6.桂枝麻黄各半汤 7.桂枝二麻黄一汤 8.桂枝二越婢一汤9.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10.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11.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12.桂枝甘草汤 13.小建中汤 14.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15.桂枝加桂汤 16.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17.桂枝附子汤 18.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又名。白术附子汤) 19.桂枝加芍药汤20.桂枝加大黄汤 21.桂枝人参汤  

2.麻黄汤类 22.麻黄汤 23.大青龙汤 24.小青龙汤 25.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26.麻黄连翘赤小豆汤27.麻黄附子细辛汤 28.麻黄附子甘草汤29.麻黄升麻汤    

3.葛根汤类 30.葛根汤  31.葛根加半夏汤 32. 葛根黄芩黄连汤

4.抵当汤类 33.桃核承气汤(别名:桃仁承气汤) 34.抵当汤 35.抵当丸

5.栀子豉汤类36.栀子豉汤  37.栀子甘草豉汤 38.栀子干姜汤39.枳实栀子豉汤 40.栀子干姜汤 41栀子生姜豉汤  42.栀子厚朴汤   43.栀子柏皮汤

6.陷胸汤类44.大陷胸丸 45.大陷胸汤 46.十枣汤 47.小陷胸汤 48.三物小白散   49.瓜蒂散

7.泻心汤类50.半夏泻心汤 51.大黄黄连泻心汤 52.附子泻心汤 63.生姜泻心汤54.甘草泻心汤 55.旋覆代赭汤

8.甘草汤类 56.甘草汤 57.炙甘草汤 58.甘草干姜汤 59.甘草附子汤

9.苓桂术甘汤类60.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61.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62.猪苓汤63.茯苓甘草汤  64.五苓散 65.文蛤散

10黄芩黄连汤类 66.黄芩汤  67.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68.黄连阿胶汤 69.黄连汤

11.白虎汤类 70.白虎汤  71.白虎加人参汤  72.竹叶石膏汤

12.承气汤类73.调胃承气汤  74.小承气汤  75.大承气汤  76.麻子仁丸(别名:脾约丸、麻仁滋脾丸)  77.蜜煎导方  78.猪胆汁方

13.柴胡汤类79.小柴胡汤  80.大柴胡汤  81.柴胡加芒硝汤  82.柴胡桂枝汤  83.柴胡桂枝干姜汤  84.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85.四逆散

13.芍药当归汤类 86芍药甘草汤  87.芍药甘草附子汤  88.当归四逆汤 89.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14.干姜汤类 90.干姜附子汤 91.理中丸(汤)(别名:人参汤)92.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1/204

15.赤石脂汤类 93.赤石脂禹余粮汤   94.桃花汤

16.四逆汤类95.四逆汤  96.四逆加人参汤  97.茯苓四逆汤  98.通脉四逆汤  99.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100.真武汤 101.附子汤 102.白通加猪胆汁汤103.白通汤

17.杂方类104.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105. 茵陈蒿汤   106.猪肤汤   107桔梗汤  108.苦酒汤 109.半夏散及汤  110.乌梅丸   111白头翁汤   112吴茱萸汤  113烧裈散  114.牡蛎泽泻散

桂枝汤类

1.桂枝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桂枝9g 芍药9g 炙甘草6g 生 姜9g 大枣12枚 上5味,破碎,以水1400ml,微火煮取600ml,去滓,适 寒温,分3次服,每次服200ml。 1.煎法:“哎”,用牙咬碎;“咀”,口尝滋味。“哎咀”,将 药破碎,以便煎出有效成分。已沸后用微火。 2.服药后啜粥法:服已第一服200ml良久,啜热粥工碗, 大口喝之,以益中气而为发汗之资助。因为啜粥后,可助胃气益 津液,不但易为酿汗,更使已入之邪,不能少留,将来之邪,不 得多入,因此用之发汗不致亡阳,用之止汗,不致留邪。 3。服药后温覆微汗法:取遍身絷浆微似有汗者益佳。所谓 “微似有汗”,是周身潮润,并不是汗出很多,这样正气不伤而外 邪自解。不可令汗出太多,如汗多则病必不可除,汗出如水淋 漓,则真气疏泄太猛,邪反得以逗留。 如服第一服药(全量谓之一剂,1/3谓之一服)而汗出病 愈,就应当停药不服,这是中病即止,以免过剂伤正。如服第一 服药不汗,继进第二服药又不汗,后服可缩短给药时间,半日许 将3服药服完。若汗不出,可连服药2—3剂,至病愈为止。服 药期间必须忌口,凡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均禁入口。 现代用法:有的医家主张,一次服毕,嘱病者趁药热服,服 后盖被,待遍身津津汗出,或作小量运动,迭微汗为度,但不宜 过汗不止。一般药服2天,并嘱注意,如有副作用,当即停药。 4.用量:本方由上述5味药组成,桂枝与芍药应等量,若 桂枝量大于芍药,则名桂枝加桂汤;若芍药量大于桂枝量,则名 桂枝加芍药汤。三方主治各不相同,故用药剂量当审慎,不可违 其用药之宗旨。 (功效)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头项强痛,苔白薄,脉浮缓。

2/204

副证:鼻鸣干呕,口和不渴。 (临证加减] 1.邪客于太阳经之身痒:本方加防风、蝉蜕、地肤子,苦 参,以祛风止痒。 2.气血亏损,营卫失调之半身麻木:本方加黄芪、鸡血藤、 当归,以补气活血。 3.风寒湿邪侵袭经络,气血受阻之痹证:本方加羌活、秦 艽、姜黄、威灵仙、薏苡仁,以祛风利湿。 4.中阳虚寒,肝脾失调之胃痛:本方加黄芪、怀山药、炒 薏苡仁,炮姜易生姜,以补气温中。

5。外邪袭太阳经,经气不舒所致之项强、颈麻、头昏:本 方加葛根、当归,以疏经通络。 6.落枕:本方加葛根、麻黄、防风、荆芥,以疏经活络。 7.坐骨神经痛:本方加赤芍、牛膝、木瓜、防己、伸筋草; 威灵仙等;日久病已入经,可酌加地鳖虫、地龙、乌梢蛇等虫类 搜剔之药;若属营卫不调,气血不足,筋脉失养而见麻木不仁或 拘挛不舒,本方加鸡血藤、海枫藤、黄芪、当归、川芎等补气养 血之品。 8。过敏性皮炎:本方加苦参、荆芥、防风、蝉衣,以祛风 通经脱敏。 9。湿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症:如夹湿者,酌加苍术、羌 活、黄柏、独活、防风、赤小豆、茯苓皮、生薏苡仁、车前子 等,以祛风化湿;如营血不足,加当归、太子参、鸡血藤、赤 芍,以滋阴养血。 lO。神经性呕吐及妊娠呕吐:本方酌加姜半夏、紫石英、瓦 楞子、川连、吴茱萸等,以降逆镇静止呕。 11.营卫失调,气血周流不畅之关节痛:加鸡血藤、当归、 川断等,以祛风活血。 12.营卫不和之自汗:本方加黄芪、防风、白术或单加黄 芪,调和营卫而固表。 l3。膝部及膝以下多汗症:本方加当归、黄芪、牛膝,以敛 汗通经。 14。加减玉屏桂枝汤治疗慢性荨麻疹;基本方为黄芪15— 25g,白术lO~20g,防风、僵蚕、桂枝、大枣、生姜、甘草各5 -10g,紫浮萍20~25g,白芍、丹参各20~30g,赤芍9~18g。 随症加减,每日1剂,水煎服,;小儿剂量酌减。[实用中医药杂志, 1996,(5):13] 15。本方加减治疗慢性胃溃疡:寒湿夹瘀营卫不和,药用桂 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当归尾、苍术、川牛膝各lOg,大枣 20枚,细辛6g,土茯苓、生薏苡仁、鸡血藤各30g;痰凝夹瘀

3/204

营卫不和,上方去细辛、苍术,加橘叶、贝母各lOg;湿热并重 营卫不和,上方去细辛,加黄柏、木通、萆藓各lOg.均随症加 减。创面局部常规处理。 16.加味桂枝汤治疗阑尾炎:本方由川桂枝、广木香各 0.9g,生白芍1.8g,广陈皮、大枣肉各1.2g,生甘草、生姜各 0.6g组成。上药加水lOOml,煎沸5分钟后温服。每日1一2剂. ;小儿剂量同此。本方剂量及药味不得随意加减,否则效果不佳。 机制何在,有待探讨。本方对单纯急性阑尾炎收效快,多服未见 不良反应。 17。本方加味治老年性皮肤瘙痒症:基本方为桂枝、白芍、 当归、防风各10g,鸡血藤30g,炙甘草5g,大枣5枚,生姜

3g。水浸工日后,第一遍煎取250ml,早晚2次分服;第二遍煎 取250ml,于晚上服药后,趁热擦洗患处15—25分钟,每日l 剂。 18.本方治虚秘:古人曰“桂枝汤外证得之能解肌祛邪气, 内证得之能补虚调阴阳”。临证用桂枝汤加味治虚秘,只要具备 食少乏力,腹痛不严重,舌淡,苔薄白,脉缓或涩或沉细无力等 症,即可用之。老年气血虚弱津枯肠燥之便秘,本方加党参、火 麻仁、肉苁蓉、熟地黄;妇女产后血虚肠燥之便秘,本方加首 乌、熟地黄、当归、阿胶;肺气不肃降,津液不下达之便秘,本 方加桔梗、杏仁、瓜蒌仁、枳壳。 19.本方加减治疗空调综合征:主症见头痛,头晕,呼吸窘 迫,血压下降等。基本方药用香薷、厚朴、白芍、藿香各10g, 扁豆20g,苍术15g,桂枝9g,炙甘草6g。寒湿化热加川连;两 腿转筋加木瓜;咳喘加杏仁、葶苈子;中气虚弱加黄芪、党参。 每日l剂,水煎服。 20.桂枝汤加维生素E治疗多发性动脉炎:中医辨证属脉 络受阻,气血运行不畅。治疗用桂枝汤(桂枝12g,白芍10g, 甘草6g,大枣9g,生姜10g,随症加减),水煎服;并加用维生 素E每次20mg,每日3次口服,疗程为3个月。[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8,(4):248] 21.本方加味治疗冻疮:以桂枝汤原方加赤芍15g,黄酒 50ml(后人)。寒重而局部痒痛甚者,加麻黄、细辛;气虚神疲 乏力者,加黄芪。阳虚畏寒者,加附子、细辛,并重用桂枝;局 部紫黯者,加丹参、红花。每剂药煮3次,前2次的药液内服, 第3次药液洗患处。 22.本方加厚朴、杏仁,以增强定喘之力.治桂枝汤证兼喘 咳者,名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临证多用于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 气管炎。[伤寒论] 23。本方再加重桂枝用量,以增强助阳之力。治气从少腹上

4/204

冲心之奔豚证,名桂枝加桂汤。[伤寒论] 24。本方加芍药、生姜各3g,人参15g,以增强敛阳止汗, 解表,补气之力.治伤寒汗后,身体疼痛,脉沉迟,阴血不足 者,名挂技新加汤.[伤寒论] 25.本方加附子,以增强温阳散寒之力。治因发汗太过,四 肢挛急抽搐而紧,恶冷身寒,汗出,小便频数,脉软弱之阳虚 证,名桂枝加附子汤。[伤寒论] 26.本方再加芍药9g,以增强敛阴止汗柔肝止痛之力。治 太阳证,误用攻下而引起之腹满时痛者。临证用于急性胃肠炎、 消化不良之腹泻疼痛、妊妪呕吐者,名挂枝加芍药汤。[伤寒论] 27.本方加葛根,以增强生津濡润筋脉之力.治桂枝汤证兼 见项背强急,俯仰转动不利者。临证用于颈椎病引起之颈后疼 痛,运动不利等,名桂枝加葛根汤。L信寒论]

28.本方去芍药,以减轻助阴之弊。治太阳病误下后,表证 未解,而兼见脉促胸满者,名桂枝去芍药汤。[伤寒论] 29.本方倍用芍药加大黄,以增强敛阴通幽之力。治太阴脾 经,气血不和,而又外薄阳明,又有腹满实痛,大便秘结之里实 热者,名桂枝加大黄汤。[伤寒论] 30。本方去芍药,加重桂枝量,再加附子,以减芍药敛阴之 过,增强桂附温阳通络之力。治风湿相搏,身体疼痛,甚则不能 转侧,脉虚而涩者,名桂枝附子汤。险匮要略] 31.本方加瓜蒌根,以增强解热荣筋,和营卫之力。治太阳 证,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名瓜蒌桂枝汤。[金匮 要略] 32.本方合小柴胡汤,用桂枝汤解表和营卫;小柴胡汤解半 表半里之热,可谓双解之轻剂。治太阳经与少阳经合病,名柴胡 桂枝汤。[伤寒论] 33。本方去芍药,加厚朴、枳实、大黄,以增强攻下之力。 治恶寒发热,胸闷腹热,欲吐,大便闭结,表邪内热者,名厚朴 七物汤.[金匮要略]。 34.本方倍用芍药,加黄芪、饴糖,以增强补气和中之力。 治虚劳体弱,脾胃不和,腹中时痛者,名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 35.本方加当归、细辛、木通,以增强散寒、养血、通脉之力。 治血虚有寒,手足寒冷,拘挛疼痛者,名当归四逆汤。[伤寒论] 36。本方加乌头,以增强温经散寒止痛之力。治寒凝气滞, 肢体冰冷之痹证、寒疝等,名乌头桂枝汤。险匮要略] 37。本方桂枝改用桂心,加黄芩。治中风伤寒,脉浮,寒热 往来,汗出恶风,项强,鼻鸣干呕者,名阳旦汤。[类证活人书] 38.本方加桔梗。治桂枝汤证而有咽喉痛,或有黏痰,难以 咯出者,或有化脓症者,名桂枝加桔梗汤。[皇汉医学]

5/204

39.本方加朴楸皮。治一切疮肿,证属热证之气分者,名桂 枝加朴樕汤。[腹证奇览翼]

2.桂枝加葛根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葛根12g 桂枝6g 芍药6g 炙 甘草6g 生姜9g 大枣7枚 上6味,以水2000ml,先煮葛根,减400ml,纳诸药,煮 取600ml,去滓,分3次温服200ml。 注:本方原书中有麻黄,宋代林亿校正时认为,加麻黄为 误,当去之。其由谓张仲景论伤寒无汗用麻黄,今证云汗出恶 风,而方中有麻黄,恐非本意也。又据《玉函经》记载,本方无 麻黄。方后“不须啜粥”,亦以啜粥为佳。应从之。故本书之组 方及临证参考用量中,将麻黄删去。 (功效)解肌祛风,生津液,舒筋脉。 (主治) 主证:汗出恶风,项背拘急. 副证:发热,舌苔白薄,脉浮缓。 (临证加减} 1。里有热者,以防风、炒栀子易桂枝,以防温燥而助热。 2.口渴甚者,加石膏、石斛、知母,以清热泻火。 3.积热重者,加山栀、黄连、黄芩,清热解毒,以祛积热。 4。高血压病,重用芍药、葛根,加代赭石、龙骨、青葙子、 夏枯草、牡蛎,以柔肝解痉,平肝熄风。 5.半身不遂阳虚者,加附子、当归,以扶正祛邪。 6.口眼歪斜者,加白附子、蜈蚣、全蝎,以镇痉熄风。 7.本方加味治疗高血压病:以本方重用芍药、葛根,并酌 加代赭石、龙牡,治疗高血压伴头痛项强者疗效满意,认为与芍 药葛根之扩血管、解痉、镇静,降压等药理作用密切相关。[医方 新解.上海: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83:263 8.本方或葛根汤加味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根据多年临床经 验,将肩周炎初期分为风寒表实证和风寒表虚证,慢性期分为风 寒兼血虚证、风寒兼气虚证及风寒兼气血两虚证等5型分别治 疗,效如桴鼓。 (1)风寒表实证:症见肩臂疼痛、无汗恶寒、项背强几几, 脉浮紧。治宜发表散寒,活络止痛。方用葛根汤加川芎、白芷、 羌活、桃仁、红花、蔓荆子、香附。 (2)风寒表虚证:症见汗出恶风,项背强几几,肩臂疼痛, 脉浮缓。治宜祛风散寒,活血止痛。方用桂枝加葛根汤加川芎、 白芷、羌活、桃仁、红花、白术、防风。. (3)风寒兼血虚证:症见手臂发麻,肩臂疼痛,项强,心 悸,失眠,头晕眼花,舌质淡,脉细无力。治宜养血驱风,散寒

6/204

止痛。方用桂枝加葛根汤加当归、黄芪、桃仁、红花、川芎、 白芷。 (4)风寒兼气虚证:症见肩臂疼痛,头晕少气,懒言倦怠乏

力。治宜祛风散寒,益气活血。方用桂枝加葛根汤加黄芪、党 参、白术、防风、川芎、白芷、桃仁、红花。 (5)风寒兼气血两虚证:症见肩臂疼痛,项强,疼痛以夜间 尤甚,神疲乏力,头晕,手臂发麻,肌肉萎缩,舌质淡,脉细无 力。治宜补气养血,散寒活血止痛。方用桂枝加葛根汤加党参、 黄芪、当归、川芎、白芷、乳香、没药、白术、防风、乌梢蛇。 [四川中医,1996,(12):34] 9。本方加防风、杏仁、川芎、人参、黄芩、附子、防己。 治阳明中风,身热有汗,不恶风者,名葛根续命汤。

3.桂枝加附子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桂枝9g 芍药9g 炙甘草6g 生 姜9g 大枣7枚制附子9g 上6味,以水1400ml,煮取600ml,去滓温服200ml。 注:本方证仅是阳虚而未至亡阳,伤津而未亡血阶段,故方 申之附子宜炮用、轻用,不宜生用、重用。 (功效)扶阳固本,调和营卫。 (主治) 主证:恶风,汗出不止,四肢微急,屈伸不利,小溲难。 副证:发热,脉浮或浮大而虚。 (临证加减) 1。心腹疼痛:手足逆冷,身体拘急者,本方加当归、通草、 细辛效佳。 2.风寒痹痛:用方中桂枝汤温经散寒,调和营卫;附子祛 寒止痛.并可加麻黄以散寒通阳,黄精益气升阳,当归补血活 血,并防桂附之燥。若寒甚痛剧者,可加制川乌、草乌;下肢痛 者加鸡血藤、千年健、怀牛膝;腰背痛重者加川断、狗脊、桑 枝、桑寄生;夹湿者加苍术、薏苡仁. 3.妇人阳虚崩漏带下:本方加阿胶、车前子、怀山药、艾 叶,或合四物汤。 4。阳虚泄泻:本方加健脾之味,如白扁豆、党参、焦白术、 陈皮、怀山药等。 5.痈疽:痈疽虚冷,瘀逐难尽,新肉不长,酌加忍冬藤、 皂角刺、当归、川芎、桔梗、没药、乳香、黄芪等。 6.疮疡:寒化内陷,心痞便溏,呕呃昏愦者,酌加丁香、 川连、白术、枳壳、柿蒂等。 7.本方治疗鼻衄症:凡遇鼻衄服寒凉止血药不效者,多以 本方收效。其应用标准是:脉微细软芤迟,苔白,溲清为主,若

7/204

已投寒凉止血剂未效,或反而出血更多者,更为对证;若初起脉 数身热,口燥唇焦,并非所宜。 8.治疗表虚出汗症:其中阳虚者重用附子,津伤甚者重用 芍药,兼发热则减附子用量。 9。本方加白术。治发汗恶风,小便不利或尿意频,四肢关 节肿痛,运动不灵活者,名桂枝加术附汤。[经验方]

4.桂枝加芍药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桂枝9g 芍药18g 炙甘草6g 生姜9g 大枣7枚 : 上5味,以水1400ml,煮取600ral,去滓,,温服200ral,El 3次。 ' ; [功效]调和营卫,理脾和中,缓急止痛。 (主治) 主证:发热,恶寒,自汗,腹满时痛,喜按,下利。 副证:苔白薄,舌质淡红,脉弦细或弦而无力。   [临证]加减 1。本方加附子或白术、附子,治梅毒风湿病.(历节痛风)、 脚气等病。[麻疹一得] 2.本方合人参汤加罂粟壳治肠炎腹泻日久,致体虚贫血者。 3。本方加黄连、马齿苋、黄芩治热痢。 4.本方加人参、怀山药、白术治虚痢。 5。本方加肉苁蓉、当归、生首乌治疗病后阴亏便结。 6.本方加元胡、枳壳治胃脘痛。 7。本方加海浮石、硝石、大黄、赤石脂治疗发热出疹。 8。本方合大建中汤(去饴糖)加生首乌治疗脾胃虚寒之习 惯性便秘. 9.张仲景用芍药止痛的配伍规律探讨:温经止痛常配附子、 桂枝、吴茱萸、细辛等,用于各种寒性痛症。清热止痢、清热利 湿,常配黄芩、知母等,用于热痢腹痛、热性痹痛。温中补虚、 缓急止痛,常配饴糖、桂枝、甘草等,用于虚寒腹痛及胃脘痛等 症。调肝养血配当归、川芎、阿胶等,用于妇人下血、妊娠腹中 痛.行气通便、疏肝理气、缓急止痛常配大黄或柴胡、枳实等, 用于腹痛拒按、大便秘结等里实证或肝气郁滞之胁肋痛.芍药止 痛剂量均重用至六两,如小建中汤、桂枝加芍药汤等。[江西中医

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桂枝9g 炙甘草6g 生姜9g 大 枣l2g 制附子3g(先煎) 上5味,以水1400ml,煮取600ml,去滓,温服200ml。 (功效)温里复阳,辛散阴邪。 (主治)

8/204

主证;胸满,脉促或虚微,微恶寒,苔薄白。 副证。恶风寒,发热,汗出或无汗出。 (临证加减) 1.本方加全瓜蒌、薤白治胸阳不振之胸痹。 2.本方重用附子(15-30g),治胸阳不振而有寒者。 3.桂枝在《伤寒论》中的运用:综观《伤寒论》诸方,运 用桂枝的方剂甚多,占总方的40%左右,为了进一步掌握和理 解桂枝在方论中的实际意义,现将桂枝的配伍和作用整理归纳 如下。 (1)调和营卫:桂枝用于调和营卫,须与等量的芍药相配使 用,代表方是桂枝汤。方中以桂枝为君,性温而味甘辛,温能扶 阳欢寒,甘能补益营卫,辛能发散风邪.开发腠理而解肌表之 邪;芍药之微寒酸苦,益阴和营,除烦敛汗。二药配合,于和营 中有调卫之功,解表中寓敛汗之意,是治疗太阳中风证的主方。 (2)温中补虚:桂枝与大剂量芍药、饴糖相配,则具有温中 补虚之功,代表方为小建中汤。本方即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而 成,是以解表之方易为补虚建中之方。方中用饴糖为君,补虚养 血,缓急止痛,桂枝配饴糖,辛甘养阳,温中健脾,芍药配饴 糖,甘酸化阴,补虚养阳。诸药相配,有温中补虚之功。 (3)辛温发汗;桂枝与麻黄配伍,辛温发汗,代表方是麻黄 汤。方中以麻黄为君,辛温微苦,能发在表寒邪及卫中的风热; 臣桂枝之辛温,宜心阳,通营血,助麻黄使病邪从汗而解。二者 合用,方可奏解表发汗之功。 (4)缓急止痛;桂枝发挥缓急止痛的作用,代表方是桂枝加 芍药汤。方中倍用芍药为君,变桂枝之解表而为和里之剂;桂枝 配芍药,有通阳益阴,缓急止痛的作用。 (5)温经通络:桂枝与附子同用是《伤寒论》中治风湿、祛 寒镇痛的首选药,代表方是桂枝附子汤。方中用桂枝祛在表之风 邪,配附子温阳散寒、除湿止痛,为治疗风湿痹证的有效方剂。 其机制正如尤在泾所说;“伤寒至八九日之久,而身痛不除,至 不能转侧,知不独寒淫为患,乃风与湿相合而成疾也。不呕不 渴,里无热也,脉浮虚而搏,风湿外搏而卫阳不振也。故桂枝汤 去芍药之酸寒,加附子之辛温,以振阳气而散阴邪。” (6)温阳利水:桂枝与茯苓相配有温阳利水之效,代表方是

苓桂术甘汤。方中用茯苓为君,健脾渗湿,祛痰化饮,桂枝为 臣,化气利水。二药相配,一温一利,对停留于体内的寒饮,确 有温阳利水之效。 (7)补益心阳。代表方为桂枝甘草汤。方中桂枝之辛温,人 心补阳;甘草甘温,补中焦而健脾益气。二药配伍,辛甘合化, 扶阳补中,益气生血,温补心阳,阳气得复,则心悸可止。本方

9/204

之妙又能防其肾水之上逆,变为水气凌心之患,有防患于未然的 作用。 (8)活血化瘀。桂枝与桃仁配伍,代表方剂为桃核承气汤。 本方虽治热结下焦的蓄血证,主药是桃仁、大黄,但桂枝辛温, 辛能行气,气行则血行,仍不失活血祛瘀的功效。正如吴昆所 云;“血寒则止,血热则行,桂枝之辛热君以桃仁硝黄,则人血 而助下行之性矣。” (9)平冲降逆:代表方为桂枝加桂汤。方中重用桂枝,佐以 甘草、姜、枣,辛甘合化,温通心肾之阳,化气行水,降逆平冲 而散外寒,用芍药之酸甘化阴,共为调和阴阳,平冲降逆之方. 其作用机制正如徐大椿所说:“重用桂枝、不但御寒且利肾水, 又味重而能达下。凡奔豚之证,此方可增减用之.” (10)交通上下:桂枝与黄连、干姜相配有交通上下阴阳之 气的作用,代表方为黄连汤。方中用黄连之苦寒,清在上之热; 干姜之辛热,温在下之寒;桂枝之辛温,既可助干姜散寒,又能 交通上下阴阳之气,从而使分踞于上下的寒热之邪各得其所,则 病可愈。 (11)和解表里:桂枝与柴胡相配有和解表里之功,代表方 为柴胡桂枝汤。其机制如何韵伯所说:“柴桂二汤,皆调和表里 之征。桂枝汤重解表面微兼清里,柴胡汤重和里而微兼散表.. 故取桂枝之半,以解太阳未尽之邪,取柴胡之半,以解少阳之微 结..外证虽在,而病机见于里,方以柴胡冠桂枝之前,为双解 两阳之轻剂。”桂枝在此处除能解在表之邪,亦能与柴胡共以和 解半表半里之邪。

6.桂枝麻黄各半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桂枝6g 芍药3g 生姜3g 炙甘 草3g 麻黄3g 杏仁3g 大枣4g 上7味,以水1000ml,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再人其 他药味,煮取360ml,去滓,温服120ml。 (功效}疏达肌腠,轻解表邪,调和营卫。 (主治} 主证: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发,无汗,形如疟。 副证:或面赤,身痒,或烦躁,口渴,脉浮而不甚紧,苔 薄白。 (临证加减} l.本方加党参、生黄芪治风寒表证发热恶寒,一日二三度 如疟状,不能得小汗出,素体虚者。 2。本方加防风、地肤子、川芎、苍耳子治荨麻疹剧痒,遇 寒加重者。 3.本方加川乌、防风治面部瘙痒之风寒袭表,卫阳郁遏者。

10/204

4.桂麻各半汤加味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基本方为桂枝、 杏仁各5g,麻黄、炙甘草各3g,赤芍、大枣各lOg,生姜3片。 瘙痒剧烈,皮肤粗糙肥厚加威灵仙6g,苍耳子5g;气血亏加黄 芪、当归各lOg,鸡血藤15g;阴虚加热地、麦冬、制首乌各 lOg;夜卧不宁加合欢花lOg,夜交藤15g,灵磁石20g(先煎)。 5.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急性荨麻疹:基本方为桂枝、麻黄、 白芍、杏仁、生姜、太枣、甘草。风寒偏盛者,加防风、川芎、 苍耳;风热偏盛者,加银花、连翘、蝉蜕、石膏;挟湿热者,加 土茯苓、赤小豆、白藓皮。 桂枝二麻黄一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桂枝6g 芍药3g 麻黄2g 生姜 2g 杏仁3g 炙甘草3g 大枣5枚 上7味,以水1000ml,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再下诸 药,煮取400ml,去滓,温服200ml,日再服。 (功效)调和营卫,微发其汗。 (主治)服桂枝汤表不解,大汗出,寒热如疟,一日再发者。 (临证加减] 1.本方加芦根、石斛治外感已汗,口干舌无津者. 2.本方加常山治外感后如疟状者. 3。本方加防风、地肤子治顽固性荨麻疹有良效。 4.桂枝二麻黄一汤的异病通用:本方非独治太阳病,凡病 机属于寒凝气滞,血脉凝泣,发为痹厥;饮邪内聚,肺失宣肃, 发为肿喘,三气浸淫,筋骨不利,发为痹证者,与本方药理相

合,均可通用。 (1)痹厥:本方易白芍为赤芍,伍用活血和血,温经散寒, 补肾固本药而取效. (2)水肿:对于水肿因于外邪与内湿互结,三焦气化失常, 水邪泛溢于肌肤者,运用本方适当加入利水药,其效可相得 益彰。 (3)哮喘:因于寒证者,本方宣肺利气,化饮平喘。伍用暖 脾蠲饮之品,治疗小儿喘息型支气管炎尤效。 (4)风寒湿痹:本方具疏风散寒,宣痹通络作用。如适当伍 用活血、利湿之品,则疏风胜湿之效更宏,俾风寒湿三气尽泄无 遗,使气血流畅,筋骨舒利而痹证自解。

7.桂枝二麻黄一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桂枝6g 芍药3g 麻黄2g 生姜 2g 杏仁3g 炙甘草3g 大枣5枚 上7味,以水1000ml,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再下诸 药,煮取400ml,去滓,温服200ml,日再服。 (功效)调和营卫,微发其汗。

11/204

(主治)服桂枝汤表不解,大汗出,寒热如疟,一日再发者。 (临证加减] 1.本方加芦根、石斛治外感已汗,口干舌无津者. 2.本方加常山治外感后如疟状者. 3。本方加防风、地肤子治顽固性荨麻疹有良效。 4.桂枝二麻黄一汤的异病通用:本方非独治太阳病,凡病 机属于寒凝气滞,血脉凝泣,发为痹厥;饮邪内聚,肺失宣肃, 发为肿喘,三气浸淫,筋骨不利,发为痹证者,与本方药理相 合,均可通用。 (1)痹厥:本方易白芍为赤芍,伍用活血和血,温经散寒, 补肾固本药而取效. (2)水肿:对于水肿因于外邪与内湿互结,三焦气化失常, 水邪泛溢于肌肤者,运用本方适当加入利水药,其效可相得 益彰。 (3)哮喘:因于寒证者,本方宣肺利气,化饮平喘。伍用暖 脾蠲饮之品,治疗小儿喘息型支气管炎尤效。 (4)风寒湿痹:本方具疏风散寒,宣痹通络作用。如适当伍 用活血、利湿之品,则疏风胜湿之效更宏,俾风寒湿三气尽泄无 遗,使气血流畅,筋骨舒利而痹证自解。

8.桂枝二越婢一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桂枝3g 芍药3g 麻黄3g 炙甘 草3g 大枣4枚 生姜3g 石膏12g 上7味,以水1000ml,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再下诸药, 煮取400ml,去滓,温服200m1. (功效)微发其汗,兼清里热。 (主治)太阳病,寒热如疟,热多寒少,微烦渴者,脉由紧 变弱,寒郁化热。 (临证加减) 1.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酌加黄芩、双花、锦灯笼、 桔梗、杏仁之味,以清肺止咳化痰。 2。扁桃体炎、咽喉疼痛:酌加桔梗、牛蒡子、北豆根、射 干,以宣肺利咽。 3.本方治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治疗基本方力石膏工5— 45g,炙麻黄、桂枝、白芍各3-6g,生姜3片,大枣4枚,炙 甘草3g。咽喉肿痛加银花15g,连翘、射干各9g,元参12g;表 证较著加防风6g,紫苏、菊花各9g;手足掣动加僵蚕、蝉衣各 6g,钩藤12g;咳甚加前胡、杏仁、炙百部各6g。生石膏用中等 火力煎熬半小时后纳入诸药,浸透,武火急煎15分钟滤出,每 日1剂,分3次温服。 4.本方加味治疗荨麻疹:以桂枝二越婢一汤酌加生地、丹

12/204

皮、赤芍、白藓皮、徐长卿等,治疗2例腹型荨麻疹,均治愈。

9.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芍药9g 炙甘草6g 生姜9g 白 术9g 茯苓9g 大枣12枚 上6味,以水1600ml,煮取600ml,去滓,温服200ml,每 月3次。 (功效)调和营卫,健脾利湿。 (主治)发热,恶风寒,无汗,头项强痛,心下满微痛,小 便不利,苔白,脉浮缓。 + (临证加减} 1.本方加白薇、地骨皮、青蒿治低热,翕翕发热,小便不 利者。 . 2.本方加川朴花、法半夏、杏仁治流行性感冒,痰多伴有 胸闷,胃胀欲呕者。 3.本方加枳实、僵蚕、蜈蚣、地龙治心下有宿痰之饮. 4。本方去芍药、白术、茯苓。加苍术、防风治内伤冷饮, 外感寒邪而无汗者,名神术汤。 5.本方去芍药、茯苓。治内伤冷饮,外感寒邪有汗者,名 白术散。

10.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桂枝9g 炙甘草6g 生姜9g 芍 药9g 大枣工2枚厚朴6g 杏仁9g 上7味,以水1400ml,微火煮取600ml,去滓,温服200ml。 (功效]解肌祛风,降气平喘。 (主治)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气急喘息,胸满,苔白薄,脉 浮缓。 副证:咳嗽,咳吐白痰。 (临证加减] 1.劳倦阳虚感寒,表重于里:症见形寒身热,头痛脘闷, 身痛,本方去芍药、红枣、甘草,加茯苓、陈皮。 2.外寒引动宿饮,里重于表:症见咳嗽形寒,本方去芍药、 厚朴、红枣、生姜,加淡干姜、茯苓、薏苡仁。 3。本方加苏子、前胡治疗婴幼儿喘息有良效。 4.本方加减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基本方:桂枝、白芍、杏 仁、厚朴各12~15g,甘草、生姜各10~12g,大枣3枚。咳喘 痰多加苏子、白芥子、炒莱菔子;胸闷气促加前胡、桂枝、枳 壳;伴心悸加麻黄、附片、细辛;唇青舌暗红加丹参、桃仁;痰 稠加黄芩、瓜蒌皮。

11.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13/204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桂枝9g 芍药12g 炙甘草6g 生姜12g 大枣12枚 人参3g 上6味,以水1400ml,煮取600ml,去滓,温服200ml,每 日 3次。 (功效)益气养血,调和营卫。 (主治] 主证:身疼痛,脉沉迟。 副证:恶寒,发热,汗出。 (临证加减) 1。血虚加当归,头痛加川芎。 2.素体阳虚易汗:合玉屏风散(生黄芪、防风、白术)。 3。本方加茯苓、川芎、白术、甘草,去姜、枣、人参。治 风冷乘虚,人客肠胃,水谷不化,泄泻注下,腹胁虚满,肠鸣腹 痛;肠胃湿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日夜无度;妇人妊娠久 痢,胎漏黄汁,名易考胃风汤。 、 4.本方重用芍药(15~30g)、生姜(15g)治外感表证解 后面身痛不止者. 5.本方加川芎、当归、丹参、鸡血藤治不安腿综合征(双 小腿肌肉疼痛、麻、胀等,常伴有心神不宁、夜寐不安)以促进 活血化瘀之力。 . 6.本方加紫河车治疗阴阳易者。 7.本方合四物汤治疗经行身痛者。 8.本方加秦艽、鸡血藤、海风藤、杜仲、乌梢蛇治疗风寒 湿痹身痛者。

12.桂枝甘草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桂枝12g 炙甘草6g 上2味,以水600ml,煮取200ml,去滓,1次顿服。 (功效}温补心阳。 (主治] 主证:心下悸动,或空虚或空悬感,喜按,脉微缓或沉细或 结代,舌苔白。 副证:短气,或略有心痛,或憋闷感. (临证加减) 1.本方加肉桂治疗低血压(每日一剂,白开水冲泡代茶饮) 2.治口中臭方:桂心,甘草各等份为末,临卧以食指撮酒 服之。 3.本方加莲须、浮小麦、当归、党参、生姜、大枣治疗出 汗过多者。 4.本方加肉桂、生黄芪、五味子治疗直立性低血压。 5.本方加黄芪、党参、五味子、柏子仁、茯苓治疗心悸

14/204

不宁。 6.本方合保元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黄芪、党参、桂枝、 制附子、炙甘草、生麻黄、细辛)治疗病态窦房结合征。

13.小建中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桂枝9g 炙甘草6g 大枣工2枚 芍药18g 生姜9g 胶饴30~--50ml 上5味,以水1400ml,煮取600ml,去滓,温服200ml,每 日3服。胶饴冲服。 (功效]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主治] 主证:心悸而烦,腹中痛,虚怯少气,面色不华,神疲乏 力,苔白润,舌质淡,脉涩或弦或缓弱. 副证: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四肢酸痛,梦遗失精,鼻衄, 里急。 (临证加减] L自汗者,本方加黄芪、防风。 2.盗汗者,本方加浮小麦、桑白皮、青蒿、地骨皮。 3.胃纳不佳,食欲停滞者,加鸡内金、神曲、党参,或白 术、茯苓、莱菔子、炒谷麦芽等。 4.气血明显虚弱者,酌加肉苁蓉、黄精、枸杞子、当归、 炙黄芪、熟地黄等。 5。有瘀痛者,加田七;有痹痛者,加桑寄生、姜黄;有虚 秘者,酌加生地黄、生白术、火麻仁、生首乌、肉苁蓉等。 6。有咳嗽者,加川贝;心烦不宁者,加酸枣仁、炒栀子、 淡豆豉。 7.反酸及干呕口吐涎者,加川连、吴茱萸;少腹冷痛者, 加沉香、小茴香。 8.吐蚘,腹痛时时发作,腹痛喜温喜按者,加川椒、雷丸、 使君子等。 . 9。本方治疗胃病的体会:凡胃病,有下列四点中之一二项, 便可用本方:①胃痛时必兼肢冷且喜按;②中虚,内无热邪,便 结而小便不黄者;③El虽渴必喜热饮,舌苔多淡或色白者;④腹 中急痛,心悸,脉象弦缓或涩弱者。 [广东医学.祖国医学版,1965, (6): 17] 、 10.本方加味治疗消化性溃疡:药用小建中汤加黄芪治疗消 化性溃疡,25天为1个疗程.临证加减:反酸者,加乌贼骨、 川贝母l痛甚者,加延胡索、丹参、川楝子。 : 11。本方加味治疗寒性溃疡病:以小建中汤加味治疗溃疡病 属虚寒证者。处方组成及用法,黄芪12g,桂枝9g,白芍18g,生 姜3片,大枣7枚,炙甘车5g,饴糖50g(冲)。上方水煎去渣,

15/204

加入饴糖烊化,每日1剂,分2次服。连服7剂为1个疗程,于第 8天服粗鹿茸(价廉效佳)3g.鹿茸焙成焦黄色,研细末,用鸡汤 或瘦肉汤送服。服鹿茸后忌食豆类3天。 12.本方加减治疗胃炎与胃溃疡:以小建中汤加黄芪(即黄

芪建中汤)加减,药用黄芪、白芍、大枣、麦芽各30g,;桂枝 10g,甘草6g,玄胡15g。大便色黑者加乌及散(乌贼骨、白芨 各15g);病久者加丹参20g;胃脘冷痛甚者加良附丸(高良姜 12g,香附15g);便溏纳呆加白术、焦山楂各15g。 13.本方加减治疗胃倾倒综合征。胃倾倒综合征是胃切除 后,出现的一系列血容量不足的临床症状和合并症。以小建中汤 加黄芪(黄芪建中汤)加减,药用黄芪、党参各30g,芍药20g, 桂枝、炒白术各15g,甘草、玫瑰花各lOg,炮姜6g,大枣5 枚。贫血者加当归12g,枸杞子15g,阿胶、鹿角胶各6g;脘腹 胀满者加香橼、炒枳壳、煨木香。失眠者加肉桂、黄连各工0g; 吻合口溃疡者加浙贝母lOg,生三七粉6g;吻合口炎症、舌苔黄 厚者加蒲公英20g,黄芩lOg,减桂枝为6g,去炮姜;大便稀溏 加入炒扁豆lOg,山药、麦芽各15g,芡实20g 14.变通小建中汤治疗胃痛:将小建中汤原方中之桂枝改为 肉桂,生姜改为干姜,并加大白芍、肉桂、干姜、饴糖四味药的 剂量。药用肉桂20~30g,白芍24~36g,干姜15~30g,炙甘 草15g,大枣15g,饴糖90g(可用白砂糖代替)。胃痛剧烈腹微 闷胀者加延胡索15g,木香12g;上消化道溃疡加地榆24g。 15.本方治疗习惯性便秘:药用饴糖30g,白芍15g,桂枝 6g,炙甘草5g,生姜3片.,红枣3枚。后5味用清水600ml煎 取400ml,滤渣,人饴糖加温令化,空腹热服,每日2次,7日 为1个疗程。 16.本方加黄芪,治虚劳里急,诸不足,名黄芪建中汤。[金 匮要略] 17.本方加当归,治产后诸虚不足,腹中痛引腰背,少腹拘 急者,名当归建中汤。[千金翼方] 18.本方加前胡、细辛、黄芪、橘皮、人参、当归、茯苓、 麦门冬、半夏,去饴糖.治脏腑虚损,潮热自汗,将成劳瘵者, 名乐令建中汤。[和剂局方] 19.本方加当归、白术、人参、麦冬、川芎、附子、肉苁 蓉、半夏、黄芪、茯苓、熟地、去饴糖。治阴斑、劳损,名十四 味建中汤。[和剂局方]

14.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桂枝9g(去皮) 炙甘草6g 生 姜9g(切) 牡蛎15g 龙骨12g 大枣工2枚 蜀漆9g 上7味,以水2400ml,先煮蜀漆,煮至2000ml,纳诸药,

16/204

煮取600ml,去滓,温服200ml。 (功效]温通心阳,重镇开窍. (主治) 主证:心悸,惊狂,卧起不安。 副证:胸脘满闷,气冲,脐下悸,舌苔黏腻,脉浮滑。 (临证加减) 1.本方加常山、柏子仁去蜀漆治疗心动过速。 2。本方加远志、桂圆肉、石菖蒲、浮小麦治疗惊恐不寐。 3。本方加锁阳、益智仁治疗遗精。 4.本方合小柴胡汤治疗更年期气虚者。 5.本方合百合地黄汤治疗更年期阴虚者。 6.本方加浮小麦、稻根须治疗伤寒过汗伤津者。 7.桂枝救逆汤运用:常山、蜀漆..如用量稍多,常致恶 心,呕吐,出现此反应也常是产生效果的标准。临床上尝遇有些 卒发重症心悸不宁,气短,四肢不温,脉来疾数,往往用西药一 般治疗措施而未能控制。用桂枝救逆汤通阳镇惊安神。因无蜀 漆,遂用常山,急煎服之,药液人胃,移时恶心呕吐,.吐出痰涎 及部分药汁,心动过速即恢复正常,心悸顿失,诸症均减.继以 加减出入之方,巩固以防再发。体会到桂枝救逆汤能满意地控制 心动过速,确有救逆之功

15. 桂枝加桂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桂枝15g 芍药9g 炙甘草6g 生姜9g 大枣工2枚 . 上5味,以水1400ml,煮取600ml,去渣,温服200m1. (功效]温中散寒,降逆逐邪,驱寒外达。 (主治) 主证:奔豚气病,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发作欲死,四肢欠 温,每遇寒邪与动气而诱发者,或因发汗过多,或因误用温灸而 发者,舌质淡,苔白润,脉浮缓,病久则沉迟。 副证:往来寒热,或有腹痛,呕逆,或噫气。 (临证加减} 1.本方证寒邪较重者,可加高良姜,气逆较重者,可加沉 香、代赭石。 . 2.本方为桂枝汤之桂枝增量,治桂枝汤证上冲之重证者; 桂枝汤以桂枝量少,故治上冲之轻证。 3.本方合奔豚汤治疗陆阵发性脐动悸。 4.本方加苏梗、白檀香、白蔻仁、小茴香、大腹皮治疗小 腹如奔豚者。 5.本方加礞石、菖蒲、远志、当归治脑外伤综合征之肢体 痉挛重者。 ,

17/204

6。本方加法半夏、陈皮、刀豆子、川朴治疗膈肌痉挛者。 7。本方加肉桂、当归、川芎、红花、麻黄治疗冻疮。

16.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桂枝3g 炙甘草6g 牡蛎6g 龙 骨6g 上4味,以水1000ml,煮取500ml,去滓,温服160ral,每 日3次。 (功效}温复心阳,安神除烦。 (主治)心悸,烦躁不宁,苔白润,脉虚数。 (临证加减) L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味治疗心脏早搏:治疗方法:益 气温阳,安神定悸,活血通脉。药用桂枝lOg,龙骨15g,牡蛎 20g,炙甘草log,红参lOg,丹参15g,苦参lOg。气虚加黄芪 以助益气扶正;胸闷痛者加全瓜蒌、薤白等,以宽胸理气止痛; 兼痰湿者加炙远志,法半夏等化痰之药物。每日工剂,水煎,分 2次温服,服药期间停服西药及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禁食辛辣 刺激食物。 2。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味治疗室性早搏:药用桂枝、茯 苓,茯神各lOg,炙甘草、太子参各15g,大枣5枚,远志6g, 生龙骨、生牡蛎、珍珠母各30g(先煎)。阳虚加淡附子;心悸 甚,早搏频发用红参代太子参,炙甘草加倍;咽中不适,舌尖红 加黄芩或知母;胸闷喜太息加旋覆花、广郁金;失眠加丹参、炒 枣仁。每日1剂,水煎服,2个月为1个疗程。 3.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药用桂枝 lOg,炙甘草20g,生龙骨、生牡蛎各30g。阳虚气弱加炙黄芪、 太子参、檀香、丹参;阳虚水泛加生黄芪、泽泻、防己、益母 草;阳虚寒凝加全瓜蒌、薤白、细辛,阴阳两虚加天花粉、麦 冬、黑附子、山楂;气阴两虚或夹湿热桂枝减为6g,加太子参、 苦参、生地、丹参;心动悸甚,生龙骨、生牡蛎各用至45g;短 气、乏力甚,炙黄芪、太子参加至30g,胸闷甚,加桔梗、枳 实;胸痛甚加速效救心丸舌下含服。每日l剂,水煎服,60日 为l个疗程。 4.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治疗老年中风。辨证施治:急性期, 中经络,多见神志清醒,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四肢麻木,言语 不清,舌苔白腻,脉象弦滑,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钩藤、天 麻、地龙、半夏,若头目眩晕、四肢抽搐加石决明;中脏腑,闭 证,多为突然昏仆,两手握紧,肢体拘急,牙关紧闭,抽搐鼾 睡,溲黄便秘,舌苔黄腻,脉象弦数,方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加石菖蒲、郁金、钩藤、天麻、地龙、半夏;脱证,症见不省人 事,目合口开,手撒,二便失禁,脉象细数,用桂枝甘草龙骨牡

18/204

蛎汤加麦冬、红参、五味子。恢复期,症见肢体酸软,偏枯不 用,舌强语謇,方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当归、黄芪、地龙、 全蝎、牛膝、杜仲、枸杞子、狗脊。 5。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药用桂枝、 甘草各lOg,龙骨、牡蛎(均先煎)各20g。肝郁痰结加柴胡、 浙贝母;阴虚阳亢加麦冬、元参、珍珠母;气阴两虚加参须、黄 精;颈肿加夏枯草、山慈菇;眼突加菖蒲、白芥子;心悸加茯 神;多汗加浮小麦。每日工剂,水煎服,30日为1个疗程。 6.加味桂枝龙牡汤治疗功能性不射精:药用桂枝lOg,白芍 lOg,生姜lOg,大枣20g,生甘草5g,生龙牡各30g,炒蜂房15g, 急性子lOg,怀牛膝15g。每天工剂,水煎分2次空腹时服。偏阳 虚者加仙灵脾15g,肉苁蓉log;偏阴虚者加生地15g,玄参15g, 减少桂枝、生姜用量;气虚者加黄芪15g,党参工0g;血虚者加熟 地15g,当归工0g;血瘀者加地鳖虫lOg,莪术15g;肝郁者加柴胡 lOg,路路通15g;湿热者加车前子15g,川柏lOg。1个月为一疗 程,可连续治疗数个疗程。

17.桂枝附子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桂枝12g 生姜9g 制附子9g 炙甘草6g 大枣lOg 、 上5味,以水1200ml,煮取400ml,去滓,分3次温服。 (功效)温经散寒,祛风胜湿。 (主治]风湿痹证,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 浮虚而涩者。 (临证加减) 1.经方附子应用:从附子在经方中常用配伍、剂量、用法 等方面进行探讨。 (1)常用配伍:①与温中健脾利湿药干姜(或生姜)、白术、 茯苓等配伍:在用生附子的8个方剂中都与干姜配伍,如四逆 汤;炮附子配干姜,如理中汤加附子;附子与生姜同用如真武 汤。并加入白术、茯苓。②与补气药人参、黄芪等合用:如四逆 加人参汤、乌梅丸。临床上参附注射液(红参、黑附子、丹参)、 芪附注射液(黄芪、附子)是其例。③与解表药麻黄、桂枝等同 用;如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加附子汤等。④与清热药大黄等同 用;如附子泻心汤、大黄附子汤。⑤与甘草同用:《伤寒论》用 甘草69方,《金匮要略》用甘草85方,附子与甘草同用方20多 个,如四逆汤、芍药甘草附子汤等。 (2)附子的剂量:常用lO~15g,特殊用至30~60g。 (3)附子的用法:用附子37方,其中用生附子8方,用炮 附子29方。 2。附子在阴阳两虚证中的应用:分治疗遗精、消渴、痹证

19/204

方面进行介绍。 (1)遗精:治当滋肾助阳,佐以收涩固肾。处方:牡蛎、黄 芪、莲子肉、山萸肉、附片各15g,菟丝子、覆盆子、熟地各 18g,山药、首乌各24g,党参、芡实、莲须各31g,五味子6g。 (2)痹证(风心病):证属真阴欲竭,真阳外越,治以回阳 固脱,益气育阴。处方:党参、生地、黄芪各62g,桂枝6g,麦 冬、茯苓、白术、白药、五味子各15g,炙甘草、玉竹各9g,生 龙牡、附片、炙鳖甲各31g,生姜3片。 (3)消渴(糖尿病):治以益气温肾,和胃降逆,兼以养阴 除湿解毒。处方:红参、冬虫夏草各6g,茯苓、鱼腥草、附片 各24g,枸杞子、泽泻、牛膝各12g,韭菜子、补骨脂各15g, 女贞子、何首乌、蒲公英、山药各lOg,砂仁4。5g,代赭石、磁 石各18g,大小蓟炭各9g。 3.《伤寒论》运用附子规律探讨:运用附子方20首,用生 附子8方,炮附子工2方。凡属回阳救逆者用生附子5;属补阳、 散寒,心痛者则用炮附子。其处方用量偏重, “不先煎与久煎”

的方法值得重视。 4.肉桂治附子中毒;介绍民间经验用肉桂治愈急性附子中 毒,以肉桂5—10g泡水服,服后约5-15分钟即呕吐,使毒物 吐出,若仍不解,再取3-5g如法再服。本文所载均为里寒证, 而附子中毒若出现热证能否使用肉桂,有待探讨。 5。本方加白术、茯苓,治冒雨湿着于肌肤,与胃气相并, 或腠开汗出,因浴得之,名三因术附汤。 6.本方去附子、大枣,肉桂易桂枝,干姜易生姜,加熟地、 白术、人参、当归、麻黄。治阳虚伤寒及一切四时劳倦,瘟疫阴 暑之气,身虽炽热,时犹畏寒,即在夏月亦欲衣被覆盖或喜热汤 或兼呕恶泄泻,但六脉无力,兼有怯寒邪,气不能外达等,名大 温中饮。

18.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又名。白术附子汤)

19.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芍药汤(《伤寒论》) 桂枝去皮三两(9g) 芍药六两(18g) 甘草炙二两(6g) 大枣擘十二枚(3枚) 生姜切三两(9g)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功用:温脾和中,缓急止痛。主治:太阳病误下伤中,土虚木乘之腹满,时腹自痛。 本方系桂枝汤倍芍药而成。方中桂枝合生姜温脾通阳,生姜、大枣合甘草,补脾和中,倍芍药与甘草相伍,柔肝缓急止痛。

20.桂枝加大黄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桂枝9g 大黄6g 芍药18g 生 姜9g 炙甘草6g 大枣7枚 上6味,以水1400ml,煮取600ml,去滓,温服200ral,日

20/204

3次。 (功效)解肌祛邪,泻实通里,表里双解. (主治] 主证:发热,恶寒,自汗出,腹满实痛,拒按,大便秘结。 副证;舌苔白厚或黄厚,脉浮大而弦数或沉弦有力。 (临证加减] 1.本方加郁金、荔枝核、小茴香治疗感寒腹痛。 2.本方加焦薏苡仁、川连、炮姜炭治疗慢性肠炎。 3.本方加全瓜蒌、麻仁、苦参、地肤子治疗荨麻疹。 4.本方加白蒺藜、徐长卿、荆芥、鸡血藤治疗胃肠型荨 麻疹。 5.本方加附子治疝家发热恶寒,腹中拘挛,痛引腰腿,或 阴囊掀肿,二便不利者;又治干脚气,筋挛胃痛,或十指冷痹, 大便难者,名桂枝加芍药附子大黄汤。

21.桂枝人参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桂枝12g 炙甘草12g 白术9g 人参9g 干姜9g 先煎人参等4味,使其发挥温中散寒,补脾益气之效;后下 桂枝,使其先越出表邪,而不受人参、干姜之羁绊。否则5味同 煎,会使桂枝芳香走表之力变为温里之用,而达不到表里双解之 力。其具体煎法,即以水1800ml,先煮4味,取1000ml,再人 桂枝,更煮取600ml,去滓,每次温服200ml,每日3次。 (功效)温中解表。 (主治) 主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下利不止,心下痞硬,舌 质淡,苔白薄,脉沉微。 副证:心腹疼痛,心下悸,四肢倦怠,足冷。 (临证加减) 1。本方治疗小儿秋季肠炎:药用桂枝、红参、干姜各5g, 白术、车前子(另包)各6g,甘草3g.口渴甚伴烦躁不安重用 红参,加白芍、乌梅;呕吐甚重用干姜,加法半夏;腹泻甚而尿 少重用白术,加车前子;伤食拒乳者加建曲;体温超过38℃者 给予西药退热,加重桂枝量。以上为1岁小儿用量。每日工剂, 水煎3次,昼2夜1温服。同时熬米汤,小量频频喂服。 2.本方加石榴皮、川连、怀山药治疗麻疹后期腹泻。 3.本方焦白术易白术治疗慢性下利。 4.本方加法半夏、乌贼骨、陈皮、炒谷芽、饴糖治疗十二 指肠球部溃疡。 5.本方白术改用焦白术加炮姜、黄连治疗胁热下利。 6.本方加法半夏治疗习惯性头痛伴有呕吐者。

21/204

7.本方合二陈汤治疗腺病毒肺炎。 8.本方留白术加黄芪、防风,治表虚自汗,以及虚人易感 风邪者,名玉屏风散。[世医得效方]

麻黄汤类

22.麻黄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麻黄9g 桂枝6g 炙甘草6g 杏 仁9g 上4味,以水1800ml,先煮麻黄,减400ml,去上沫,再 下诸味,煮取500ml,去滓,温服160ml,服法如下: 1.麻黄去节。历代医家对麻黄去节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 。节”指麻黄根,其根茎部生长得像节一样(此说不准一一作者 注);一种认为“节”指茎间之节。麻黄根有止汗之功,而麻黄 茎间之“节”,古人认为与根同功,故宜去之。现代药理研究, 节中麻黄素含量只有茎的1/3,但假麻黄素在节中的含量却较 高。麻黄素有发汗作用,假麻黄素有显著利尿、扩张支气管平滑 肌作用。因此,去麻黄茎间之节,可以增强麻黄发汗之力,符合 麻黄汤为发汗重剂作用。然而,现在之制药厂家,麻黄大都不 去节。 2.杏仁去皮尖。,历代亦有不同意见,王昂认为皮能“涩”, 尖能“发”;左季云认为“连皮尖生用,取其发汗”。现在制药厂 亦有不去皮尖者。 3。先煎麻黄,去上沫。陶弘景说;“沫令人烦”;张锡纯说: “麻黄发汗,力甚猛烈,先煮之去其浮沫,因其沫中含有发表之 猛力,去之所缓麻黄发表之性也。”现在煎药多不去沫,未见 人烦。 : 4。用量.本方麻黄之剂量大于桂枝、甘草.否则,将不能 起到发汗解表作用。尤在泾:“桂枝,甘草,虽曰佐之,实以监 之”,说明桂枝、甘草有监制麻黄发汗作用。所以,若麻黄量小 而桂枝、甘草量大,就失去了它的发汗解表之意义。[医方发挥.辽 宁科技出版社,1984]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 主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痛,腰痛,骨节烦痛,无 汗而喘,不渴,苔薄白,脉浮紧。 副证:或喘而胸满,脉浮数,或失于发汗鼻衄。 (临证加减) 1.不喘者,去杏仁;若不喘因痰而呕者,加半夏;呕水者, 加生姜;呕宿食者,加神曲;胸闷者,加枳壳;腹胀者,加厚 朴、枳壳。 2.风寒袭肺所致之喘急胸闷,咳嗽,咳痰稀薄、色白,初

22/204

起兼恶寒,头痛,无汗,口不渴,舌苔白薄,脉浮紧者,酌加紫 苏子、白芥子、化橘红、桔梗,以增强止咳平喘之功效。 3.风寒袭肺,症见恶寒身痛,喘满心烦,口干,舌苔黄白 兼有,此为寒热夹杂之证,本方加石膏、黄芩、连翘、苏叶之 类,以外散风寒,内清里热.[医方发探辽宁科技出版社,1984]

4.麻黄汤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分两部分对麻黄汤的作 用进行了综述。 (1)实验研究:麻黄汤具有抗病毒、解热、促进汗腺分泌、 镇咳、祛痰、扩张支气管等作用,并能对抗抗癌药顺铂的毒性 作用。 (2)临床应用:麻黄汤可广泛用于内科、外科、妇产科、五 官科、皮肤科等疾病。[新疆中医药,1992,cz,:40-44] 5.麻黄汤治疗杂病的临证:麻黄汤是辛温峻剂的代表方,凡 属感受寒邪而致的病症,投用本方均能收到异病同治之效。如肩 凝:本方加薏苡仁、秦艽、半夏、川乌等,以通经活络,散寒利 湿,荨麻疹,本方加黄芪、荆芥、蝉衣等,以疏风散寒助以益气; 失音,本方加荆芥、前胡、桔梗、蝉衣等,以疏风散寒,宣肺利 窍;鼻渊,本方加黄芪、苍耳子、辛夷花、白芷等品,以宣肺散 寒通窍;冻疮,本方加附子、黄芪、红花、细辛、干姜等,以温 阳散寒活血;大便难,本方加黄芪、半夏、桔梗、五味子等,以 温寒肃降,佐以化痰;癃闭,本方加怀牛膝、葱白,以辛温宣肺, 开上窍以启下闭;痛经,本方加白芍、当归、黄芪、吴茱萸、干 姜等,以温经散寒,补气益血。 6.麻黄汤治疗小儿外感高热(上感或扁桃体炎):3岁以下 用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各6g,4—7岁各8g,8岁以上各 lOg。均每日一剂,水煎100~140ml,分3次服,药后加衣被发 汗。 7.麻黄加减治疗普通感冒(风寒表实证):仿麻黄汤之方 义,用麻黄素30~45ml,复方阿司匹林0.42g,复方甘草浸膏片 0.9g组成方药,治愈太阳伤寒证患者。患者服药后,全身常有 微汗,恶寒头痛等自觉症状改善最快,体温随之恢复正常;也有 全身不出汗而治愈的。一般服药1一2次即愈,未发现该药有明 显副作用。认为复方阿司匹林与麻黄素配合有协同作用,凡上 感、急性支气管炎初期等,具有麻黄汤适应证者,都可用本方治 疗。 8。麻黄汤在五官科疾病中的应用:在急性鼻炎,慢性鼻炎 急性发作时,以轻微的表寒证,有鼻塞,流清涕,脉浮,作为投 药指征。尤以小儿疗效为最佳,但对虚弱患儿,应注意药量或加 味用之。治疗外耳道疖肿时,主要用于早期具有恶风寒、发热、 头痛者。[经方的临床应用.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3

23/204

9.麻黄汤加减治疗小儿遗尿:小儿遗尿乃临床常见病,中 医多从肾治。该病患儿多伴有睡眠过熟,即使尿液积满膀胱后的 刺激亦不能促其从沉睡中醒来,遗尿亦由此所致。方药及加减: 麻黄5g,桂枝、桑螵蛸、金樱子各3g,甘草2g。麻黄同煎,夏 季减至4g;冬季增至6g;气虚者加党参6g;阳虚者加巴戟、益 智仁各3g。每日一剂,早晚分服。[四川中医,1996,《3,:38]

10.本方加知母。治间有汗出不解者,实因余热未清也,佐 以知母于发表剂中兼寓清热之意,名麻黄加知母汤。 11.本方合桂枝汤。用以和解太阳留连未尽之寒热,名桂枝 麻黄各半汤。[伤寒论] 12。本方去杏仁,加石膏合桂枝汤。用以解太阳热多寒少之 寒热,名桂枝二越婢一汤。 13.本方去桂枝。治邪在太阳,卒中暴厥,口噤气绝,下咽 奏效,而皆不温复取汗,名还魂汤。 14.本方加白术。治外感风寒湿邪,身体烦疼,寒热无汗 者,名麻黄加术汤。 15。本方去桂枝,加薏苡仁。治外感风湿,一身尽痛,发 热,午后较甚者,名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金匮要略] 16.本方去桂枝。治外感风寒,鼻塞咳嗽,气促痰多者,名 三拗汤。[和剂局方] 17。本方去桂枝,加苏子、桑白皮、陈皮、赤茯苓。治外感 风寒,肺气失宣,痰阻气滞,以致咳嗽上气,痰吐不利,呀呷有 声者,名华盖散。 18。本方去杏仁,加黄芪、人参、当归、白芍、麦冬、五味 子。治内虚外感吐血,名麻黄人参芍药汤。 19.本方去杏仁,加当归、陈皮、生姜。治伤寒瘟疫,阴暑 疟疾等,名麻黄饮。 20.本方去桂枝、杏仁,加旋覆花、前胡、荆芥穗、半夏、 赤芍。治感冒风寒,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痰多,舌苔白 腻,脉浮者,名金沸草散。 2L本方去麻黄、桂枝,加苏叶、制半夏、前胡、桔梗、枳 壳、橘皮、茯苓、生姜、大枣.治外感凉燥,症见头微痛,恶寒 无汗,咳嗽痰稀,鼻塞口干,苔白,脉弦,名杏苏散。 22。本方加桔梗,治同麻黄汤,名麻黄加桔梗汤。 23.同名药异之麻黄汤:除《伤寒论》外,尚有四方同名药 异,现摘录如下. (1)《备急千金要方》卷七方麻黄汤:麻黄一两,大枣十二 枚,茯苓三两,杏仁三枚,防风二两,白术二两,当归二两,升 麻二两,川芎二两,芍药二两,黄芩二两,桂心二两,麦冬二 两,.甘草二两。为粗末,加清酒,水煎,分四次(日三夜一)

24/204

服,夏令小汗,莫令见风。治恶风,毒气冲心,脚弱无力,顽 痹,四肢不仁,失音不语。 (2)《备急千金要方》卷五方麻黄汤:麻黄、升麻、葛根各 一两,射干、鸡舌香、甘草各半两、石膏半合。为粗末,水煎, 分三次服,治小儿恶毒丹及风疹。 (3)《证治准绳。幼科集》六方麻黄汤:麻黄、升麻、牛蒡 子、蝉蜕、甘草各一钱。加腊茶叶一钱,水煎服。治小儿发热六 七日后,麻疹伏而未出者。若烦渴,加石膏末四钱。

(4)《证治准绳。妇科》卷三引《古今录验》麻黄汤:麻黄、 黄连、蛇床子各二两,艾叶一两半,乌梅十个。为粗末,水煎外 洗,避风冷。治妇女阴肿,或疮烂者。

23.大青龙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麻黄18g 桂枝8g 炙甘草6g 杏仁9g 生姜9g 大枣lo枚 生石膏30g 上7味,以水1800ml,先煮麻黄,减400ml,去上沫,再 下余药,煮取600ml,温服200ml。 药物用量之比例:本方之用量比例严守仲师之意。重用麻黄 18g,为《金匮要略》、《伤寒论》中麻黄最重者,桂枝、甘草各 6g,三者之比为3:1:1。 (《金匮要略》中之越婢汤、大青龙 汤、越婢加半夏汤、越婢加术汤均为六两)。 . 考麻黄汤与本方虽同为发汗峻剂,但用量比例及作用不同。 前者主治伤寒表实,其发汗方法针对性强,独驱其实,故不用石 膏、生姜和大枣,且麻黄只用9g,桂枝6g,甘草3g。三者之比 为3 : 2;1.本方则主治表邪紧束力强,故用麻黄18g,然恐其 发汗之力不足,又用桂枝以助之,但桂枝对郁热不宣之烦躁有 碍,只用6g,并加甘寒之生石膏为伍以缓之。因此,临证应用 本方其方组用量比例,减少麻黄之量,桂枝量大于麻黄,则束表 之邪因麻黄之力不足而不能解,内郁之热因桂枝之辛甘温而加 重,后果不良。另本方证虽属表寒里热,但表寒偏重,故石膏之 量亦不宜过量,应慎之.因配伍严谨,临证宜密切观察,但求一 汗,中病即止。[金匮要略方义] (功效)发汗解表,清热除烦。 (主治) 主证:外感风寒,发热,身痛,不汗出而烦躁。舌红苔白或 兼黄,脉浮紧。 副证:或身不痛,但重,乍有轻时,喘咳而渴,喜热饮。 (临证加减) 1。大青龙汤在张仲景书中凡三见:《伤寒论》太阳病二见; 《金匮要略》“病溢饮”一见。前人多认为本方是由麻黄、桂枝二 汤组合而成,这是不符合事实的。如系麻桂二方组成,则其内容

25/204

当有芍药而不应有石膏,今本方有石膏而无芍药,可以证明无桂 枝汤存在;本方是麻黄汤和越婢汤组合而成,事实上本方既有麻 黄汤之作用,也具有越婢汤的作用,既可以发散表邪,也可以清 透里热,既能治风寒湿邪之初感,又治大热燥邪之初郁。 2。大青龙汤治疗外感高热病之要点:临床多具良效,应用 时应抓住以下几个方面。①发热恶寒,烦躁,无汗或微汗,口干 或渴,苔白或微黄,脉浮数等特征。②若恶寒重,无汗而口不甚 渴者,麻桂用量略大,而石膏用量宜小。③若恶寒轻,有微汗而 热甚,口渴者,则石膏用量宜大,麻桂用量宜小。 3。大青龙汤合升降散化裁治疗小儿高热:本方用麻黄3—

6g,桂枝1一3g,杏仁、僵蚕各6—9g,生石膏15—30g(先 煎),六一散、怀山药各9~15g,蝉衣4.5—6g,生大黄2—6g (后下),生姜1片.热甚欲动风者加羚羊角粉0.3—0.6g(冲)。 水煎服,每日1剂。[江苏中医,1989,c9,:16~17] 4.大青龙汤治疗暑热无汗:药用麻黄18g,杏仁15g,石膏 50g,桂枝、甘草各7g,生姜lOg,大枣6枚。暑热无汗症表现 为周身无汗,皮肤灼热枯槁,身重体倦,烦躁不安,口渴饮冷, 尿频,脉浮紧或浮缓,甚者心如火焚,欲卧湿地或投水中游浴。 [天津中医,1988,(6):45] 5。大青龙汤控制哮喘发作:本组均为表寒肺热的喘息型支 气管炎发作期患者。用大青龙汤:麻黄、杏仁、桂枝各10— 15g,生石膏20~30g,大枣3—5枚,生姜3—5片,炙甘草6— 12g。每日1剂,水煎服。[云南中医中药杂志,1995,《s,;29~30] 6。从麻黄汤及其类方看中医遣药组方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通过分析麻黄汤及其类方三拗汤、大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等五 方的病因、病机、病位及药物配伍关系、剂量,本文认为在遣药 组方方面得到以下启示:要辨证审因、依法立方,治病求本;要 明脏腑;要君臣佐使有序,药物配伍精当,务使祛邪而不伤正。 [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8,(5):44~45] 7.本方去桂枝、杏仁。治腰部以上肿,面目水肿为甚,伴 有汗出恶风,微热,口渴者,名越婢汤。险匮要略] 8.本方生姜易干姜,加人参。治中风,身体不能收持,口 不能言,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名续命汤。[古今录验] 9.本方去桂枝、杏仁、大枣,加防风、薄荷、荆芥、黄芩、 连翘、栀子、桔梗、大黄、芒硝、当归、川芎、芍药。治风热壅 盛,表里三焦皆实之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眩晕,口苦口干, 咽喉不利,大便秘结,小便黄短,舌苔黄腻,脉洪数或弦滑,名 防风通圣散。 10.本方去桂枝、杏仁、甘草,加淡豆豉、黄芩、黄柏、栀 子、细茶。治表实无汗,热盛三焦,表里大热之证。症见壮热无

26/204

汗,身体拘急,面红目赤,鼻干口渴,烦躁不安,神昏谵语,鼻 衄,或发斑,脉滑数,名三黄石膏汤。 11。用豆豉、薄荷、荆芥代麻黄。用大力子、桔梗代杏仁, 用苇茎、双花、连翘、竹叶代石膏,去桂枝、姜枣。治外感引动 伏气,外邪未解,伏热互动。症见发热无汗,或有汗不多,微恶 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名银翘散。[温病条辨] .

24. 小青龙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麻黄 芍药 干姜 五味子(炙) 甘草 桂枝半夏 细辛各9g 上8味,以水2000ml,先煮麻黄,减400ml,去上沫,再 下诸药,取600ml,去滓,温服200ml。 (功效)解表散寒,温肺化饮。止咳平喘。 (主治) 主证:恶寒,发热,无汗,身痛,干呕,咳嗽,喘息,痰多 稀白,苔薄白或水滑,脉浮或弦紧。 副证: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脉弦 细、细滑。 (临证加减) 1.重剂小青龙汤治疗支气管哮喘:药用蜜炙麻黄15g,桂 枝9g,干姜9g,制半夏30g,细辛6-9g,白芍30g,甘草9— 15g。寒痰黏稠者,加旋覆花(包煎)、苏子、白芥子各9g,莱 菔子30女;痰热壅肺者,加鱼腥草、开金锁、生石膏各30g,淡 鲜竹沥30ml,象贝9g。上方每日1剂,水煎2次,白天服2次, 临睡前服前1次,必要时两煎并工次顿服。服完2、3剂病情趋 向稳定,逐渐减本方剂量,加入益气固体,补肾纳气之品,以资 调理,巩固疗效。有关细辛用量,历代文献有“单味服用不过 钱,过量有气闭致死”之说。但余用到9g无此弊,认为这可能 与配适量甘草制之而缓毒。 2.小青龙汤加减治疗咳喘:药用麻黄、干姜各3—9g,桂枝 3~12g,细辛2—6g,五味子、半夏各4—9g,白芍、炙甘草各3 —6g。随症加减,每日工剂,水煎服。治疗期间禁酒;出现呕吐、 腹泻、眩晕者停药;孕妇及肝功能不良者禁服;高血压、心脏病、 过敏体质、年老体弱者慎用麻黄。 3。小青龙汤去麻黄加杏仁治喘:30例均属肺寒伏饮型。病 程最短6年,最长40余年。[四川中医,1996,《12,:3s] 4.肺寒饮重,背部冷甚如掌大者,加重干姜之用量;口渴 烦躁,咳剧面赤,舌苔黄,痰黏稠而色转黄者,邪从里化热,当 轻用姜、辛,加生石膏、黄芩、前胡等清热之品。 5。黄昏咳喘阵作,宜加盐水炒知母、黄柏;五更咳喘频作,

27/204

可加黛蛤散、桑叶、菊花,寒温并用,标本兼顾,使寒从外解, 火得内平;大便秘结者,酌加郁李仁,火麻仁、瓜蒌仁。 6.顽痰堕喘,历久不愈者,加白附子;久病痰饮慢性者, 加茯苓、白术以健脾利水,并研细末散服,取久病缓治之意。 7.新病咳不畅,痰稀薄咳出者,加重干姜、细辛而减轻五 味子、芍药之用量;旧病咳久肺虚者,轻用干姜、细辛而重用芍 药、五味子。 8.表实无汗,恶寒咳喘较重者,可重用麻黄,再加杏仁、

厚朴、苏子,以宣肺定喘;表虚有汗者,应以桂枝、芍药为主, 改用水炙或蜜炙麻黄,或者不用麻黄。 9。小青龙汤加味治疗变应性哮喘:给予小青龙汤加金银花、 杏仁煎剂治疗。处方:麻黄、五味子、白芍、半夏各6g,甘草、 细辛、干姜、桂枝各4g,金银花12g,杏仁8g。水煎服,1日2 剂,分3次于饭后1小时服用,观察不同治疗时间的治愈率。[国 外医学。中医药分册,1997,(2):32~33] lO。小青龙汤加味治疗小儿喘息型支气管炎:本方麻黄、桂 枝、僵蚕各3g,白芍、五味子、法半夏、苏子、黄芩各4g,石 膏8g,干姜、甘草各2g,细辛、全蝎各1g。以上为2岁用量, 按年龄增减。体温39℃以上重用石膏;痰多黄稠加全瓜蒌、胆 南星、竹茹。每日1剂.水煎,小量多次服,7日为1个疗程。 [国医论坛,1994,(4);12] 11.加减小青龙汤治疗老年慢性支管炎急性发作:药用麻 黄、细辛、五味子、杏仁、法半夏、黄芩各lOg,白芍、佛耳 草、黛蛤散各15g,干姜5g,紫石英20g。风寒表证去紫石英, 加川桂枝、桔梗;发热去干姜,加生石膏、银花、连翘;痰少, 咽痒咳甚,去紫石英,加旋覆花(包),前胡、大力子;气喘明 显去佛耳草,白芍加量,加射干、川厚朴;舌红,苔黄腻,痰黄 白而稠去干姜、白芍,加胆南星、鱼腥草。每日工剂,水煎服。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5,(3):27-2s3 12。小青龙汤加减治疗咳喘:药用桂枝、白芍、炙甘草、麻 黄、五味子、苏子、浙贝母、法半夏各lOg,干姜、细辛各4g。 兼外感去苏子,加苏叶、防风各log,薄荷(后下)6g;兼肾虚 加枸杞子、菟丝子各工5g;兼咽炎加射干lOg,麦冬12g,玄参 30g;兼气血两虚加党参、黄芪各30g,当归lOg。每日工剂,水 煎服,一般服药3一工2剂。[新中医,1992,cll,:41~42] 13.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老年人肺气肿等,属外寒 内饮者,如无发热恶寒等外感症状,或外寒已解,而咳喘未除 者,当改炙麻黄,减去桂枝;如发热恶寒,自汗者,当以桂芍、 芍药为主,去麻黄,加姜、枣;如寒热轻微,表实不甚者,亦当 减麻黄,或以豆豉代麻黄,苏叶代桂枝;如内饮较重,咳喘痰

28/204

稀,胸胁支满,喘息不得卧,苔滑不燥者,当需重用干姜、细 辛、五味子、半夏;如寒人肺底,邪从热化,烦躁口渴,舌苔黄 黏者,当减细辛、干姜,加生石膏,桑白皮。[经方临证集要] 14.加味小青龙汤治疗顿咳:患者年龄1.5—7岁,病程工 一60天,均呈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并带有吼声,阵咳后吐出大 量食物及清稀泡沫痰涎。均治以小青龙汤为基本方,久咳偏虚者 加兰花草、野棉花根。[江西中医药,1990,《l,:39-] 15.小青龙汤加味治疗百日咳:用小青龙汤加沙参、乌梅、天 花粉、茯苓。每日1剂,3剂为1个疗程.[山东医刊,1966,c9,:31-] 16.小青龙汤加味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药用桂枝、白 芍、麻黄、干姜、细辛、甘草、法半夏、五味子各lOg,葶苈子

20g。胸痛加栝楼仁、薤白、延胡索;胸闷气促加杏仁、桑白皮、 厚朴;持续低热加银柴胡、地骨皮;中等热或高热者干姜减至5g, 加桑白皮、生石膏、食欲减退加厚朴、莱菔子、麦芽。每日工剂, 水煎服。服药期间仍用西药抗痨治疗。旷西中医药,1992,c3,:13] 17.小青龙汤治疗过敏性鼻炎:药用炙麻黄6~lOg,白芍6 ~lOg,细辛L 5—3g,干姜3—6g,炙甘草6一lOg,桂枝6— 10g,五味子3—6g,半夏6~10g,每日工剂,水煎2次,早晚 分温服。每15天为工个疗程。伴有细菌感染、鼻涕黄稠者酌选 抗生素治之。[国医论坛,1996,cs,:17-] 18.小青龙汤治疗卡他性中耳炎:临床表现为耳内有堵塞或 发胀感,听力下降,传导性耳聋,低音调耳鸣,常于手擤鼻,改 变头位或牵拉耳廓时听力暂有改善。药用麻黄、白芍、细辛、干 姜、炙甘草、桂枝、五味子各7g,半夏10g。水煎服,每日l 剂。发热加石膏15g,赤芍易白芍;耳痛加延胡索lOg,川芎 7g;病程较长,酌加搜风及活血化瘀药,如地龙log,僵蚕lOg, 全蝎lOg,制乳没各7g,马鞭草10g;积液多加白芥子lOg。[国 医论坛,1988,(2):Z83 19.小青龙汤加味及脱敏汤治疗药物过敏:药用麻黄、干 姜、炙甘草各6g,白芍、桂枝、五味子、防风、当归各12g,细 辛3g。每日工剂,水煎服。服7日后,用脱敏汤:补骨脂、淫 羊藿、仙茅、/flmy各12g,肉桂、炙甘草各6g,黄芪15g。2日 1剂,用1个月后,3日1剂,3个月为工疗程。[光明中医,1996, (5):48~503 20。小青龙汤加味治疗病态窦房洁综合征:本组药用麻黄、 干姜各9g,桂枝15g,白芍20g,半夏、五味子各lOg,细辛 3g,人参6g,丹参30g。2日1剂,水煎2次,取液浓缩为 600ml,lOOml,每日3次;心率稳定后(>60次/分钟)每日2 次或改用附子理中丸每次1丸,每日3次,维持治疗半年以上。 [山东中医杂志,1995.(5)]

29/204

2 1.本方加石膏。治小青龙汤证兼有里热烦躁者,名小青龙 加石膏汤。[金匮要略] 22.本方去桂枝、白芍,干姜易生姜,加射干、紫菀、款冬花、 大枣。治痰饮咳喘,喉中有痰鸣者,名射干麻黄汤。 23。本方去芍药、甘草。治上气不得息,喉中如水鸡声,名 古今录验沃雪汤。 24。本方去麻黄,桂枝易肉桂,加陈皮、杏仁。治肺虚,久 客寒饮,发则喘咳,不能坐卧,呕吐涎沬,不思饮食,名温肺汤 。[和剂局方] 25.本方去麻黄,桂枝易肉桂,加人参、茯苓.治一切咳 嗽,不论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及虚劳咯血,痰饮停积,悉皆治 疗,名杏子汤。[和剂局方] 26。本方治肺气不利,咳嗽喘满,胸膈烦闷,痰涎多,喉中

有声,鼻塞清涕,头痛目眩,肢体倦怠,咽溢不利,呕逆恶心, 名细辛五味子汤。[御药院方]

25.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麻黄12g 杏仁9g 炙甘草6g 生石膏24g 上四味,以水1400ml,煮麻黄,减400ml,去上沫,再下 余药,煮取400ml,去滓,温服200ml。 (功效)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主治} 主证:汗出而喘,无大热,口渴,咳嗽,气喘,痰黏色黄, 舌尖红,苔薄白而干,或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副证:恶风,头痛,鼻塞,胸胁疼痛,烦躁,或无汗。 (临证加减) 1.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小儿肺炎。药用麻黄1.5-5g,杏 仁4—8g,石膏15~25g,甘草1-4g,桔梗4一lOg,黄芩、银 花各6-lOg,淡竹叶10-15g,陈皮5一10g,茯苓8-10g。痰 热闭肺去陈皮、茯苓;风热犯肺去石膏、黄芩、陈皮、茯苓;痰 湿阻肺去石膏、银花。若并发水气凌心者用真武汤加减;厥脱者 用独参汤或参附汤加减。[四川中医,1989,cu,:93 2。麻杏石甘汤治疗小儿外感发热:药用生石膏15—30g, 麻黄、生甘草各6g,杏仁log。热毒重加银花、连翘、黄芩;咳 嗽加桔梗;腹泻加黄连。服12小时热退者为有效。[湖北中医杂志, 1987,(1):153 3.麻杏石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治疗结核性胸膜炎。基本 方为麻杏石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瓜蒌皮。如胸痛者,加元 胡,枳壳;发热较重者,加重生石膏至20g,加柴胡;咳喘胸满 较甚者,加重炙麻黄用至12g,加桔梗、苏子;体质虚弱偏于气

30/204

虚者,加生黄芪、党参;偏重于阴虚者,酌加生地、太子参,丹 皮;痰涎壅盛者,加桔梗、半夏,贝母、胆南星.[陕西中医函授, 1997,(6):19~20] 4。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百日咳:本方用麻黄、杏仁、生石 膏、百部、葶苈子、大枣、甘草、饴糖。[江西中医,1960,clO,:2s] 5。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支气管炎:以麻杏石甘汤加地龙、 夜交藤、半夏、葶苈子、篇蓄。[天津医学,1975,c12,:626] 6.麻杏石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味治疗支气管哮喘:药 用麻黄9g,杏仁12g,生石膏20g,炙甘草6g,葶苈子、桑白皮 各lOg,大枣7枚,地龙5g。若头痛、发热、微恶风者加银花、 板蓝根;发热、痰黄稠、白细胞升高者,石膏加量,加瓜蒌、黄 芩,配合抗生素。[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7,4+,:193 7.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支气管哮喘:本方用麻黄、杏仁各 9g,苏子、款冬花、半夏、僵蚕、陈皮各lOg,党参、白术、茯 苓各15g,甘草6g。寒哮加干姜、细辛、皂角;热哮加生石膏、

黄芩、鱼腥草、地龙;血瘀加桃仁、红花、丹参.每日工剂,水 煎服。[陕西中医函授,1997,c6,,31] 8.麻杏石甘汤合平胃散加减治疗小儿痰多咳喘:风寒闭肺 型用炙麻黄、白芥子、甘草、石膏、陈皮各3g,杏仁、川朴各 4g;风热闭肺型用炙麻黄、生甘草各3g,杏仁泥、黄芩各9g, 生石膏15g,鱼腥草工2g;痰热闭肺型用葶苈子9"--,15g,炙麻黄 3"-'5g,杏仁泥、黄芩各9g,大贝母、陈皮、Jrl~b、苍术各6g, 生大黄5—9g,生石膏24~30g,生甘草、胆南星各3g;痰湿壅 肺型用清半夏、广陈皮、苍术各6g,云茯苓、炒杏仁各9g,生 甘草、麻黄各3g,厚朴8g。每El工剂,水煎服。用药时间≤15 日。[河北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2):z14,--,z15] 9。运用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小儿咳喘:以麻杏石甘汤为基 本方治疗。外寒内热加紫苏、款冬花、防风、桔梗、葶苈子、蝉 蜕;风热闭肺加鱼腥草、银花、大青叶、薄荷、葶苈子;痰热闭 肺加桑白皮、板蓝根、鱼腥草、蚤休、葶苈子、大黄、天竺黄、 羚羊角粉;邪热炽盛加银花、山栀、桑白皮、天竺黄、大黄、瓜 蒌、羚羊角粉、牛黄清心丸。[辽宁中医杂志,1987,《l,:z5] 10。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本方用炙麻 黄、杏仁、陈皮、清半夏、云苓、炒莱菔子、黄芩、漏芦各 lOg,生石膏45g,生甘草、苏子各6g,车前子15g。喘憋不能 平卧加桑白皮、葶苈子;痰黄稠、腥臭去陈皮、半夏,加芦根、 薏苡仁;痰白清稀量多去黄芩、漏芦,加细辛、生姜;咳痰不利 加冬瓜子、大贝母、全瓜蒌;心悸、气短加太子参、红参;干咳 少痰、口干咽燥去陈皮、半夏、车前子,加沙参、麦冬、女贞 子;肺性脑病加菖蒲、郁金。每日1剂,水煎服。[中医杂志,1997,

31/204

(2):87-88] 11.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喉痒咳嗽:基本方以麻杏石甘汤加 黄芩、苦参、僵蚕、牛蒡子、蝉蜕、薄荷、荆芥等。每日1剂, 水煎服。[中国医药学报,1989,c4,:33—343 12.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顽固性荨麻疹:本方用麻黄、甘草 各5g,杏仁lOg,石膏20g。恶风加防风、黄芪;肠胃积热加大 黄、黄柏;此起彼伏加刺蒺藜、金银花;湿盛加苦参、薏苡仁, 血虚加生地、首乌。每日工剂,水煎服。 13.麻杏石甘汤治疗皮肤病:麻黄杏仁合用开腠理驱风,与 生石膏配合有疏风清热止痒的功效,应用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风 热引起的皮肤病如急性荨麻疹、玫瑰糠疹、皮肤瘙痒症、风疹、 接触性皮炎,屡有效验。[天津中医,1989,c3,:39~40] 14.麻杏石甘汤治疗遗尿症:根据《内经》“肺为水之上源” 之理论,采用宣肺清热为主,佐以养阴祛痰。方以麻杏石甘汤为 主,若肺阴虚加沙参、麦冬;脾胃虚加山药、谷芽;夹痰加桔 梗;肺气上逆加苏子等。 15。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小儿尿频:本方用麻杏石甘汤加薏

苡仁、前胡、淮山药。若胸闷加桔梗;便秘加瓜蒌仁。3岁以下 患儿酌减药量。[云南中医杂志,1993,c1):53] 16.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痔疮: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痔疮效 果明显。本方用麻黄、杏仁、甘草各lOg,石膏25g。痔疮发炎 (含肛旁脓肿初期),加黄芩lOg,黄柏6g,鱼腥草20g,蒲公英 30g,野菊花lOg;伴疼痛者,加白芍15g;伴水肿者,加萆藓 lOg,薏苡仁15g;便血者,加地榆炭12g,槐花lOg,仙鹤草 15g;血栓及静脉曲张外痔,加丹参30g,桃仁12g,赤芍15g, 泽兰10g,鱼腥草30g,大黄10g;便结者,加大黄lOg,气滞便 秘者,加厚朴、苏子、莱菔子各1Og;兼血虚者,加当归、白芍 各15g,熟地12g;兼阴虚者,加玄参、生地、麦冬各12g,火 麻仁10g;兼阳虚者,加附片lOg,干姜3g;内痔脱出,原方加 黄芪、升麻、黄芩各12g,柴胡lOg。每El工剂,水煎内服.如 外痔发炎肿痛,内痔脱出嵌顿,或肛旁脓肿初期,取上方水煎 后,二分之一乘热熏洗坐浴15—20分钟。每日 3次,7天为1 个疗程。 17.麻杏石甘汤治疗眼科疾病;如天行赤眼,角膜溃疡,化 脓性角膜炎等,但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眼部症状剧烈,具有红、 肿、痛、羞明、流泪等刺激症状;病人身体一般健康;舌尖红; 苔微黄,脉浮数或浮紧;多伴有头痛,发热恶寒,或但热不寒, 口渴,小便短赤,烦躁等全身症状。对于某些眼病刺激症状减 退,而风热并未消除者亦宜;凡眼病如无表证,或无里证,皆非 本方所宜;心力衰竭、营养不良、体质衰弱病人尤为禁忌;青盲

32/204

内障绝不可用;绿风内障(急性青光眼)外症虽剧烈,如误用本 方,为害非浅。 18.本方去杏仁,加生姜、白术、大枣。治风水,眼睑水 肿,四肢及全身皆肿,肢体酸重,小便不利,兼有恶寒发热,脉 浮滑数或脉沉,名越婢加术汤。 19.本方去杏仁,加生姜、大枣、半夏。治风热外感,水饮 内停,内外合邪,肺气胀满之咳嗽喘息,脉浮大有力者,名越婢 加半夏汤。[金匮要略] 20.本方加细茶,治因寒邪客于肺俞,寒化为热,闭于肺经 而见胸高气促,肺胀喘满,两胁扇动,陷下作抗,鼻翼煽动,神 气闷乱之证,名五虚汤。[幼科发挥] 2L本方治伤寒汗出而无大热,治贼风所中,腹中挛急,本 方去杏仁加鬼箭羽,名四物甘草汤。[千金方] 22.本方去杏仁加茶、葱。治伤寒发热头痛,名惺惺散。[三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麻黄6g 连翘6g 杏仁9g 赤小 豆30g 大枣12枚 生梓白皮15g 生姜6g 炙甘草6g 上8味,以天然雨水(饮用水亦可)2000ml,先煮麻黄,

再沸,去上沫,再下诸药,煮取600ml,去滓,分温3服,半日 服完. 、 (功效)宣透表邪,清泄湿热。 (主治) ; 主证:发热,恶寒,无汗,头身疼痛,心烦,或疹作痒,或 身目俱黄,小便黄、短少不利,苔白或薄黄,脉浮。 副证:或汗出不彻,或肿. (临证加减] L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荨麻疹:药用麻黄、连翘、赤小 豆、桑白皮、杏仁、甘草、生姜、大枣。发疹时形寒汗出恶风者 加黄芪、白术、防风;伴头晕,奇痒者加荆芥、刺蒺藜;伴发热, 舌质红,苔黄,溲黄者加银花、蝉蜕、僵蚕、牛蒡子;便秘者加 生大黄;伴皮肤溃烂、黄水浸淫者加龙胆草、茯苓、薏苡仁、苍 术、茵陈、黄柏、生地;腹痛便溏者加白术、党参、厚朴;镜检 大便有蛔虫卵者加槟榔、使君子。[P9J.冲医,1988,《l,:4。] 2.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玫瑰糠疹;工6例中病程长短 不一,发病在10天以内者6人,20天以内者4人,30-60天者 5人,2个月以上者1人。 3。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治疗急性湿疹样皮炎:本方用麻 黄、杏仁、生姜各9g,连翘15g,桑白皮、大青叶、赤小豆、地 肤子各30g,生姜9g,大枣6g,甘草3g。皮损掀红灼热加生石 膏、生地;渗液明显加苦参、黄柏;瘙痒甚加徐长卿、白藓皮;

33/204

药疹加甘草30g,赤小豆6。g;发于上部加蝉悦6g,菊花20g; 发于下部加川牛膝9g,车前子15g。每日工剂,水煎服.第3煎 药液加热水洗浴或湿敷。 4.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水痘:药用麻黄、甘草各 1.5g,连翘、紫草、生桑白皮各4.5g,杏仁3g,银花藤lOg, 赤小豆9g.以上为3岁4,JL用量,剂量随年龄大小增减。每日工 剂,水煎服。[广西中医药,1992,cl,:9--103 5。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小儿急性肾炎:本方用麻黄 4—9g,连翘8~15g,赤小豆15~25g,桑白皮9~12g,苦杏仁 6—9g,生姜3—6g,大枣4—6g,益母草9-15g,土茯苓10- 15g。表邪重加防风、荆芥;水肿麻黄加量;烦热口渴加石膏; 湿热毒邪去生姜、大枣,加金银花、地丁;尿少且白细胞多加白 花蛇舌草,尿蛋白多加石韦、枇杷叶。用药工周后,偏阴虚加女 贞子、旱莲草;脾肾渐复,余邪未尽加茯苓皮、山药、芡实、薏 苡仁。每日1剂,水煎服,14日为1个疗程。[新中医,1997,c4,: 18~20] 6.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急性,肾炎:加减方由炙麻黄、连 翘、赤小豆、桑白皮、生姜皮、小青草、葎草、茜草根、蒲黄、白茅 根组成。功能疏风解表,宣肺利水。[浙江中医杂志,1987,《s,:196] 7。浮萍连翘赤小豆汤治疗急性肾炎:由浮萍、麻黄、连翘、

泽泻、滑石、冬瓜皮、赤小豆、茜草、大小蓟组成。功用清热解 毒,凉血止血,降压利尿。主治小儿急性肾炎。 [中国医药学报, 1986,(6):26] 8.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治疗急性肾炎水肿:基本方用麻 黄3-lOg,连翘、桑白皮、扁豆、薏苡仁、车前子、蚕砂各10 —30g,杏仁、姜皮各5~10g,赤小豆、白茅根、益母草、土茯 苓各30—60g。水肿重加地肤子、泽泻;血尿重去姜皮,加生 地、小蓟.每日1剂,15 日为1疗程。[江西中医药,1993,cz,:343 9.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阳水、根据朱丹溪对水肿分为 阳水,阴水的理论,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为基本方治疗阳水。咽 喉红肿疼痛者加白牛蒡子9g,板蓝根15-30g,或生石膏30g;恶 风寒,发热者加桑叶、苏叶各9g;身肿不消者加黄芪15-30g, 防己9g,大腹皮9g,车前子12g;遍身疮痍者与五味消毒饮合方; 小便短黄者加茅根15g,滑石18g。 10。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治疗蛋白尿:用麻黄连翘赤小豆 汤加苏叶、防风等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观察到随着水肿 消退,蛋白尿也随之好转。如水肿已退而蛋白尿尚未消失,仍可 继续使用本方治疗,蛋白尿常能消失。[新医药学杂志,1978,t2,:8] n.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急性肾炎并发展毒症:因麻 黄有升压作用,故以防风代之,并加入钩藤、夏枯草,治疗急性

34/204

肾炎并发尿毒症3例。治疗结果,患者血压下降迅速,尿液自动 排出,肾功能很快恢复,随着血压下降昏迷即迅速好转。[江苏中 医,1959,(8):193 12.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肝肾综合征:属寒邪外束,玄府 闭塞,瘀热郁阻脾胃,熏蒸肝胆,气化失司,水湿浸渍,服本方 加茵陈、茯苓皮工5剂而愈;兼喘息型肺炎并发心衰,证属肃降 失顺,水道不通,瘀热在里,水气凌心渍肾,本方合葶苈大枣泻 肺汤化裁,半月后诸症悉退。[中医杂志,1983,《9,:27] 13。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的临床应用:本方具有清解表里湿热 之功,临床用于治疗黄疸、风水、低热、隐疹、皲裂等多种疾 病,疗效显著。可根据病情适当加减,若无寒热纷争,一般去 姜、枣、草;若无梓白皮,黄疸患者可用茵陈代之,其他患者以 桑白皮代。此外,湿热欲从小便而出,可先煮麻黄以去麻黄之挥 发油,仅用麻黄碱的利尿作用;欲从汗解则无须先煮麻黄。[河南 中医学院学报,1979,(4);17] 14。加味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其临床 表现多为夜间突然起病,单个关节突然出现红肿灼痛,甚者如刀 割样痛,伴心烦,坐卧不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数。治疗 用加味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炙麻黄6g,连翘15g,赤小豆30g, 生地lOg,地龙lOg,牛膝15g,白茅根20g,甘草5g.每天1 剂,水煎月艮。[湖南中医杂志,1997,(6):15]

15.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血管神经性水肿:血管神经 性水肿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临床表现为急性局限性肿胀 皮损,边界不清,肤色正常或发红,瘙痒。多发于眼睑、口唇、 耳垂、外阴及四肢等部位,常与荨麻疹伴发,呈现大小不等的局 限性风疹块损害.重者可引起喉头水肿,甚者导致窒息而危及生 命。致敏因子是花粉、挥发性物质、鱼虾、药物、感染、昆虫叮 咬。临证运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之。治疗基本方含麻黄 6g,连翘、赤小豆、银花、地骨皮、紫草、朱茯苓、猪苓各 15g,荆芥、防风、甘草各lOg,桑白皮20g。3剂为1个疗程。 临证加减,兼有恶风寒、咽痒、咳嗽、哮喘者,酌加射干、牛蒡 子、炙紫菀、炙冬花,以利咽润肺;兼有腹痛腹泻者,酌加黄 连、黄柏、广木香、厚朴、白芍,以清热燥湿,和胃止痛;恶心 呕吐者,酌加法半夏、竹茹、枳壳、厚朴,以降逆止呃,健脾和 中;小便短少色黄者,酌加车前草、泽泻、蒲公英、忍冬藤、六 一散,以清利湿热;高热者,酌加石膏、水牛角、丹皮、赤芍, 以清热凉血。[湖北中医杂志,1997,(5):s6]

26.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麻黄6g 连翘6g 杏仁9g 赤小 豆30g 大枣12枚 生梓白皮15g 生姜6g 炙甘草6g

35/204

上8味,以天然雨水(饮用水亦可)2000ml,先煮麻黄, 再沸,去上沫,再下诸药,煮取600ml,去滓,分温3服,半日 服完. 、 (功效)宣透表邪,清泄湿热。 (主治) ; 主证:发热,恶寒,无汗,头身疼痛,心烦,或疹作痒,或 身目俱黄,小便黄、短少不利,苔白或薄黄,脉浮。 副证:或汗出不彻,或肿. (临证加减] L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荨麻疹:药用麻黄、连翘、赤小 豆、桑白皮、杏仁、甘草、生姜、大枣。发疹时形寒汗出恶风者 加黄芪、白术、防风;伴头晕,奇痒者加荆芥、刺蒺藜;伴发热, 舌质红,苔黄,溲黄者加银花、蝉蜕、僵蚕、牛蒡子;便秘者加 生大黄;伴皮肤溃烂、黄水浸淫者加龙胆草、茯苓、薏苡仁、苍 术、茵陈、黄柏、生地;腹痛便溏者加白术、党参、厚朴;镜检 大便有蛔虫卵者加槟榔、使君子。[P9J.冲医,1988,《l,:4。] 2.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玫瑰糠疹;工6例中病程长短 不一,发病在10天以内者6人,20天以内者4人,30-60天者 5人,2个月以上者1人。 3。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治疗急性湿疹样皮炎:本方用麻 黄、杏仁、生姜各9g,连翘15g,桑白皮、大青叶、赤小豆、地 肤子各30g,生姜9g,大枣6g,甘草3g。皮损掀红灼热加生石 膏、生地;渗液明显加苦参、黄柏;瘙痒甚加徐长卿、白藓皮; 药疹加甘草30g,赤小豆6。g;发于上部加蝉悦6g,菊花20g; 发于下部加川牛膝9g,车前子15g。每日工剂,水煎服.第3煎 药液加热水洗浴或湿敷。 4.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水痘:药用麻黄、甘草各 1.5g,连翘、紫草、生桑白皮各4.5g,杏仁3g,银花藤lOg, 赤小豆9g.以上为3岁4,JL用量,剂量随年龄大小增减。每日工 剂,水煎服。[广西中医药,1992,cl,:9--103 5。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小儿急性肾炎:本方用麻黄 4—9g,连翘8~15g,赤小豆15~25g,桑白皮9~12g,苦杏仁 6—9g,生姜3—6g,大枣4—6g,益母草9-15g,土茯苓10- 15g。表邪重加防风、荆芥;水肿麻黄加量;烦热口渴加石膏; 湿热毒邪去生姜、大枣,加金银花、地丁;尿少且白细胞多加白 花蛇舌草,尿蛋白多加石韦、枇杷叶。用药工周后,偏阴虚加女 贞子、旱莲草;脾肾渐复,余邪未尽加茯苓皮、山药、芡实、薏

苡仁。每日1剂,水煎服,14日为1个疗程。[新中医,1997,c4,: 18~20] 6.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急性,肾炎:加减方由炙麻黄、连

36/204

翘、赤小豆、桑白皮、生姜皮、小青草、葎草、茜草根、蒲黄、白茅 根组成。功能疏风解表,宣肺利水。[浙江中医杂志,1987,《s,:196] 7。浮萍连翘赤小豆汤治疗急性肾炎:由浮萍、麻黄、连翘、 泽泻、滑石、冬瓜皮、赤小豆、茜草、大小蓟组成。功用清热解 毒,凉血止血,降压利尿。主治小儿急性肾炎。 [中国医药学报, 1986,(6):26] 8.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治疗急性肾炎水肿:基本方用麻 黄3-lOg,连翘、桑白皮、扁豆、薏苡仁、车前子、蚕砂各10 —30g,杏仁、姜皮各5~10g,赤小豆、白茅根、益母草、土茯 苓各30—60g。水肿重加地肤子、泽泻;血尿重去姜皮,加生 地、小蓟.每日1剂,15 日为1疗程。[江西中医药,1993,cz,:343 9.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阳水、根据朱丹溪对水肿分为 阳水,阴水的理论,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为基本方治疗阳水。咽 喉红肿疼痛者加白牛蒡子9g,板蓝根15-30g,或生石膏30g;恶 风寒,发热者加桑叶、苏叶各9g;身肿不消者加黄芪15-30g, 防己9g,大腹皮9g,车前子12g;遍身疮痍者与五味消毒饮合方; 小便短黄者加茅根15g,滑石18g。 10。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治疗蛋白尿:用麻黄连翘赤小豆 汤加苏叶、防风等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观察到随着水肿 消退,蛋白尿也随之好转。如水肿已退而蛋白尿尚未消失,仍可 继续使用本方治疗,蛋白尿常能消失。[新医药学杂志,1978,t2,:8] 11.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急性肾炎并发展毒症:因麻 黄有升压作用,故以防风代之,并加入钩藤、夏枯草,治疗急性 肾炎并发尿毒症3例。治疗结果,患者血压下降迅速,尿液自动 排出,肾功能很快恢复,随着血压下降昏迷即迅速好转。[江苏中 医,1959,(8):193 12.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肝肾综合征:属寒邪外束,玄府 闭塞,瘀热郁阻脾胃,熏蒸肝胆,气化失司,水湿浸渍,服本方 加茵陈、茯苓皮工5剂而愈;兼喘息型肺炎并发心衰,证属肃降 失顺,水道不通,瘀热在里,水气凌心渍肾,本方合葶苈大枣泻 肺汤化裁,半月后诸症悉退。[中医杂志,1983,《9,:27] 13。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的临床应用:本方具有清解表里湿热 之功,临床用于治疗黄疸、风水、低热、隐疹、皲裂等多种疾 病,疗效显著。可根据病情适当加减,若无寒热纷争,一般去 姜、枣、草;若无梓白皮,黄疸患者可用茵陈代之,其他患者以 桑白皮代。此外,湿热欲从小便而出,可先煮麻黄以去麻黄之挥 发油,仅用麻黄碱的利尿作用;欲从汗解则无须先煮麻黄。[河南 中医学院学报,1979,(4);17] 14。加味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其临床

表现多为夜间突然起病,单个关节突然出现红肿灼痛,甚者如刀

37/204

割样痛,伴心烦,坐卧不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数。治疗 用加味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炙麻黄6g,连翘15g,赤小豆30g, 生地lOg,地龙lOg,牛膝15g,白茅根20g,甘草5g.每天1 剂,水煎月艮。[湖南中医杂志,1997,(6):15] 15.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血管神经性水肿:血管神经 性水肿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临床表现为急性局限性肿胀 皮损,边界不清,肤色正常或发红,瘙痒。多发于眼睑、口唇、 耳垂、外阴及四肢等部位,常与荨麻疹伴发,呈现大小不等的局 限性风疹块损害.重者可引起喉头水肿,甚者导致窒息而危及生 命。致敏因子是花粉、挥发性物质、鱼虾、药物、感染、昆虫叮 咬。临证运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之。治疗基本方含麻黄 6g,连翘、赤小豆、银花、地骨皮、紫草、朱茯苓、猪苓各 15g,荆芥、防风、甘草各lOg,桑白皮20g。3剂为1个疗程。 临证加减,兼有恶风寒、咽痒、咳嗽、哮喘者,酌加射干、牛蒡 子、炙紫菀、炙冬花,以利咽润肺;兼有腹痛腹泻者,酌加黄 连、黄柏、广木香、厚朴、白芍,以清热燥湿,和胃止痛;恶心 呕吐者,酌加法半夏、竹茹、枳壳、厚朴,以降逆止呃,健脾和 中;小便短少色黄者,酌加车前草、泽泻、蒲公英、忍冬藤、六 一散,以清利湿热;高热者,酌加石膏、水牛角、丹皮、赤芍, 以清热凉血。[湖北中医杂志,1997,(5):s6]

27.麻黄附子细辛汤

方剂来源 汉。《伤寒论》。 组成与用法 麻黄4.5克 细辛3克 附子(炮)9克 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温经散寒,助阳解表。主治素体阳虚,复感寒邪;症见发热恶寒,寒重热轻,头痛无汗,四肢不温,神疲欲卧,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寒性哮喘,风湿性脊柱炎,头痛,脊背冷痛,

腰腿痛,肾绞痛,面神经瘫痪,三叉神经痛,太阳穴痛;也可用于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房颤动,瘰疬,脱疽,咽痛,暴盲,瘾疹,克山病等病症。例如。 (1)寒性哮喘 本方加半夏、陈皮、五味子、百部、茯苓、枳壳、苏子治疗。患者喘急,咳痰如水,恶寒发热,体温39。C。结果:服3剂后,体温降至37.4。C,不恶寒,喘减痰少,头痛减轻;原方去五味子加白术,4剂后病大减;再进3剂则愈(《江西中医药》1986年第1期)。本方加沉香(后下)3克内服,并用五子定喘丸雾化吸入,治疗肺气肿合并感染,3剂而平(《新中医》1985年第10期)。 (2)风湿性脊柱炎 本方加苍术、薏米、威灵仙、秦艽、独活、五加皮、石楠藤治疗。结果:服药4剂后,微汗出热退,疼痛大减,可以步履;守前方,再进8剂而愈(《江西中医药》1986年第工期)。

38/204

(3)头痛 本方加秦艽、川芎、半夏、薄荷、神曲,吴萸、炙甘草治疗。结果:3剂后头痛明显减轻;再进3剂,头痛大减,吐止,食纳增;去吴萸、薄荷,加陈皮、白术,3剂而愈(《江西中医药》1986年第1期)。 (4)三叉神经痛 本方加川芎、吴萸治疗.结果。服药5剂而愈(《新中医》1985年第10期)。 (5)太阳穴痛 本方加薏仁、熟地、干姜、红枣,治疗两侧太阳穴阵发性痛半年者。结果;1剂痛止,3剂痛除(《浙江中医杂志》1986年第1期)。 (6)脊背冷痛 本方加鹿角胶、狗脊,治疗因骨刺增生而脊背冷痛者。结果:7剂痛减,再7剂痛止,骨刺仍在,无变化(《新中医》1985年第10期)。 (7)腰腿痛 本方加味,治疗103例。其中腰椎间盘突出41例,原发性坐骨神经痛9例,腰椎管狭窄15例,腰神经根炎5例,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33例.如肾虚受寒,加重附子量至20克,并加干姜、桑枝、杜仲,肾虚血瘀,加重附子量至20克,并加川芎、赤芍、玄胡、山甲。结果,治疗3----6周,症状消失,半年无复发者39例;3—6周基本缓解,伹半年内或有复发者46例;无效18例。一般用药2—3天后症状可改

善,坚持治疗10-14天左右,症状明显缓解或基本消失(《北京中医,1990年第3期)。 (8)肾绞痛 本方加重剂量各半倍,治疗工2例。用武火急煎本方药,去上沫,顿服。结果。服药后半小时均痛减,1小时后疼痛消失。痛势越急重者,效果越明显(《浙江中医杂志》1988年第6期)。 (9)面神经瘫痪 以本方加薏仁、白术、黄芪、当归、生赭石、甘草为基础方,治疗132例。其中发病在2周以内者116例,2周以上者16例。若风胜者,加防风、僵蚕;寒胜者,去当归、黄芪,加桂枝、羌活;湿胜者,加苍术,防己;病久者,加全蝎、牡蛎、乌梢蛇等。结果:治愈118例,好转11例,无效3例(《四川中医》1985年第11期)。 (10)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加重本方剂量治疗6例,卧位平均心率为47次/分,其中4例经常昏厥。若气阴两虚者,加党参、沙参、玉竹、五味子等;阳虚甚者,加仙灵脾。服药最少6剂,最多54剂。结果:卧位平均心率64次/分,平均增加17次/分;其中4例恢复正常心电图;晕厥未再发生(《新疆中医药》1988年第1期)。 (11)心房颤动 本方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桂枝、茯苓、白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引起心房颤动并发循环障碍者。结果:服药15剂,已能平卧,不喘;改拟麻黄附子甘草汤加益气养阴活血之品,连服21剂。病情转佳,能参加一般劳动(《中医杂志》1984年第工0期)。 (12)痛疬 本方加白芥子、甘草,治疗瘰疬久溃不愈者。结果:2剂后自觉瘰疬有痒感,背寒减轻,继进8剂,肿块渐消,脓液变稠,疮V-I渐趋愈合,疼痛已除;再服5剂,随访2年未发(《陕西中医>1986年第10期)。

39/204

(13)脱疽 本方加量,附子60克、细辛6克、麻黄10克,治疗21例。先将附子煮2小时,再纳入余药同煮30分钟。结果。症状消失,能参加劳动15例;症状减轻4例,无效2例(《浙江中医杂志》1988年第6期)。 (14)咽痛 本方加蝉蜕、前胡、杏仁、枳壳、桔梗等,治疗咽痛伴失音者。结果;1剂减,2剂愈(《四川I中医》1985年第1期)。本方加党

参、白术、茯苓、薏仁、木蝴蝶,治疗声带小结术后咽痛咽干者。结果:连服2剂,症状减轻,再服4剂,诸症悉平。随访至今未发(《四川中医}1984年第3期)。 、 (15)暴盲 本方加蝉蜕、熟地、枸杞、菟丝子,治疗受寒后致病者。结果。1剂好转,2剂痊愈,视力恢复正常(《四川中医}1985年第1期)。 (16)瘾疹 本方加苍耳、地肤子、白鲜皮、蝉蜕治疗。结果。3剂而愈(《四川中医》1985年第1期)。 (17)克山病 本方加干姜,治疗急性克山病属阳衰型者,取得较好疗效(《上海中医药杂志}1964年第6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阳虚而兼外寒,即<伤寒论》所说的少阴与太阳两感证。方用麻黄发表散寒,又用附子温经助阳,更以通彻表里之细辛,佐附子内散少阴之寒,助麻黄外解太阳之表;药虽三味,合之可使发汗而不损阳,扶阳而助解表,立法可谓缜密,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脉沉细、四肢不温、欲卧,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如见因恣食生冷而致腹痛者,加干姜、公丁香,以温胃肠、祛寒止痛;受寒遭冻而下肢疼痛者,加木瓜、牛膝、威灵仙、当归、五加皮,产后水肿,可与五苓散合用. 本方虽为阳虚外感而设,若阳气衰微,巳见下利清谷,脉微细欲绝,纵兼外感.当以救里为急,非此方所宜,应加注意。 麻黄附子甘草汤((伤寒论}),即本方去细辛,加甘草;功能助阳解表,主治恶寒发热,身痛无汗,四肢不温,脉沉细。麻黄附予汤({金匮要略》).与麻黄附子甘草汤组成相同,伹麻黄用量减少三分之一,主治肾阳不足.水气在表,身面浮肿。小便不利.脉沉小.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方剂来源 汉。《金匮要略》. 组成与用法 麻黄3克 甘草3克 杏仁9克 薏苡仁15克。 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解散风邪,除湿蠲痹。主治风湿在表,一身尽疼,午后发热加剧,脉浮带数,舌苔薄腻。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热;也有用于银屑病,皮痹,疣等病症。例如; (1)急性肾小球肾炎 本方加茯苓、益母草、陈皮治疗。结果:2剂后,遍身汗出,尿量大增,浮肿明显消退,仅两踝关节以下轻度浮肿,前方去麻黄、杏仁,加党参、防己,连服5剂,半月后复查,诸症悉愈,小

40/204

便化验正常({四川中医)1986年第10期)。 (2)风湿热 本方加秦艽、丝瓜络、忍冬藤、嫩桑枝,治疗2例。结果。均2剂而四肢大关节疼痛大减,恶寒去,热退,脉静神安,再以原方继进4~10剂,诸症皆愈(《四川中医》]987年第11期)。 (3)银屑病 以本方加荆芥、防风、当归、土茯苓为基础方,治疗28例。如见胃热者,加生石膏、知母,表寒甚,加葛根;病在上肢、胸腹、头面部者,加升麻、柴胡、白芷,鳞屑肥厚、瘙痒难忍者,加白鲜皮、白蒺藜,皮损基底部潮红者,加生地、槐花,有新疹再发者,加刘寄奴、苏木、红花;鳞屑白而燥、根底淡白者,加乌梢蛇.服药时间最短工个月.最长1O个月.结果,治愈(皮损全部消退,自觉症状消失,无复发)23例;有效(皮损消退70%以上,自觉症状减轻)3例,无效2例(<山西中医}1989年第3期)。 (4)皮痹 本方加制南星、蝉蜕,治疗感受风寒、皮中如有虫行感、双上肢散布瘾疹者.结果。服药1剂后,遍身微汗,瘾疹渐散,唯双上肢皮肤麻木,上方加红花、川芎、当归。连服3剂,诸症皆除({四川中医》1987年第2期). (6)疣 治疗多发性疣12例。服药最少6剂,最多12剂。结果。治愈11例,随访未复发,无效1例((新医药学杂志》1978年第工期)。治疗15例。其中扁平疣6例,寻常疣9例。结果。治愈12例,无效3例(《人民军医》1976年第6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风湿在表之证。方用麻黄解表宣肺,合以薏苡仁祛除湿邪。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一身尽疼、午后发热加

重、脉浮带数,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如见湿邪偏胜且从热化,加防己、桑枝、忍冬藤等,风邪偏胜,加僵蚕、蝉蜕等。 本方为麻黄汤以薏苡仁易桂枝而成,变辛温解表为辛平解表,且剂量上亦较麻黄汤原方为轻,故发汗之力较弱,以有微汗出为宜。 大青龙汤 方剂来源 汉.《伤寒论)。 组成与用法 麻黄9克 桂枝6克 甘草6克 杏仁9克 生姜6克 大枣4枚 石膏30克 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发散风寒,清热除烦。主治风寒外袭,内有郁热之证;症见恶寒发热,寒热俱重,头痛身疼,无汗而喘,烦躁口干,苔薄白或微黄,脉浮紧带数,并治风水四肢水肿,身重疼痛而兼里热者。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感冒,支气管肺炎,流脑,乙脑,也可用于治疗肠伤寒,皮肤瘙痒症等病症。例如. (1)感冒 本方加竹叶、芦根、竹茹治疗。患者感冒发热3天,体温达39.5。O。结果。1剂后寒热即退,但又增咳嗽之症,原方去麻黄加桔梗、桑叶。又服1剂,病即告愈(<中医杂志}1966年第3期)。治疗感

41/204

冒发热,全身疼痛,难以转侧。1剂分3次服。结果。2服后微汗出,诸症消除(<<广东中医》1963年第2期)。本方治疗。患者感冒发热,体温38。C,7天不退。结果:服药后第1天,体温降至正常,第3天痊愈(《汉方研究》1966年第1期)。 (2)支气管肺炎 本方治疗。患儿半岁,支气管肺炎合并心衰,体温40。0,经抗生素等治疗10日无效,又用定喘汤加减仍壮热不退。改用本方。结果;服药2剂,周身微汗出,热退喘减,喉间仍有痰鸣,口干引饮,再以定喘汤加味,4剂后喘咳皆平;后以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调治(《江西中医药》1987年第5期)。本方加鲜竹沥,治疗大叶性肺炎。患者

高热无汗、身疼痛、烦躁、脉弦紧。结果:服药当夜大汗淋漓,诸症悉退(《叶桔泉医师治疗经验》). (3)流脑 本方加附子治疗。每隔2小时服1次。结果;2服后呕吐止,体温降至39.4。a(原40.ra);又服3剂而愈((上海中医药杂志>1966年第3期)。 (4)乙脑 本方加附子,治疗30余例.结果:均药后汗出,热退神清,诸症自除(《江苏中医杂志》1981年第4期)。 (5)肠伤寒 本方治疗。患者持续高热,体温39~40。0已10天,骨节酸楚,乏力,大便秘结,3天未解,血清伤寒凝集试验确诊。结果.服药2剂后,遍体汗出,热退,体温降至36.80C,大便畅行,续以竹叶石膏汤2剂,药后体温保持37。C,血清伤寒凝集试验各项指标均降至正常范围,以后多次复查,未见复发(《上海中医药杂志)1990年第8期)。 (6)皮肤瘙痒症 本方治疗。患者先用大柴胡汤、加味逍遥散等治疗均无效,瘙痒加重,夜不能寐。结果;改用本方治疗5天,病见好转,再经2周,基本治愈;又治2周,告痊愈(<汉方临床}1972年第10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表寒外束,里有郁热之证。方用麻黄、桂枝发汗解表,配用石膏以除里热,可使在里之郁热向外透解,外解郁闭之风寒,内泄不宣之烦热,表里双解,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发热恶寒、寒热俱重、无汗、烦躁、口渴、苔白或微黄、脉浮紧带数,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如见热重而寒较轻者,石膏用量宜增加,麻黄、桂枝用量酌减,寒重而热轻者,麻黄、桂枝用量略重,而石膏用量略少。 服用本方,须注意不可过汗,恐伤阳气,须中病即止,脉微弱、汗出恶风之表里俱虚者,忌用. 桂枝汤 方剂来源 汉.《伤寒论》. 组成与用法 桂枝9克 芍药9克 甘草6克 生姜9克 大枣5枚

水煎服。服后饮用少量热粥或开水,盖被取微汗。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功效与主治 功能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症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流清涕、干呕、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缓。 现代临床 主要用于治疗各种感冒,发热,自汗;也有用于治疗虚

42/204

性便秘,腹痛,频发性室性早搏,面神经麻痹,过敏性紫癜,过敏性鼻炎,皮肤病,偏头痛,偏瘫,无脉症,妊娠恶阻,梦交,奔豚,冻疮等病症。例如; .(1)感冒 本方加黄芪,治疗流感95例。结果:服2剂症状消失者20例,8剂而愈者43例。4剂而愈者27例,5剂而愈者5例(《湖北中医杂志》1981年第5期)。 (2)发热 本方加味,治疗低热3月和大叶性肺炎病灶吸收后低热不退者各1例。结果皆获痊愈(《一冶医药卫生》1976年第2期)。本方加味,治疗刮宫手术后低热1月者。先以本方加生黄芪、当归、炒枣仁、五味子治疗,2剂后予人参养营汤调理。结果:服药旬日而愈(《上海中医药杂志}1965年第工。期)。治疗不明原因发热持续28天、体温持续在38.--~39。C患儿。结果,工剂后遍身汗出,热退汗止(<四川中医》1985.年第10期)。 (3)自汗 治疗2例。先服本方,达到调和营卫以止汗的目的;再用本方加黄芪,以益气固表,巩固疗效,防止复发。结果均愈(《福建中医药》1964年第5期)。 . (4)虚性便秘 本方加黄芪、枳壳治疗。患者2年来每5"-7天大便一次。结果:服药3剂后,大便已解2次,再以原方加党参,工剂后大便每日一行(《四川中医》1986年第4期)。本方倍用芍药,治疗习惯性便秘29例。其中9例有剖腹手术史,伴有恶风、腹痛等症。结果: 2—3天后大便爽快者6例; 5天左右大便畅通者13例,10天显效者10例(《日本东洋医学会志》1967年第4期)。 (5)腹痛 本方倍用芍药,加川椒、饴糖,治疗蛔虫性腹痛。结果:1剂告愈(《江西医药》1964年第4期)。本方加芍药、饴糖,治疗4例因脾曲综合征引起的腹痛腹满者。结果;1一3周即愈。又治疗反复性

28.麻黄附子甘草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麻黄6g 炙甘草6g 制附子6g 上3味,以水1400ml,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再下诸 味,煮取600ml,温服200ml,每日3次。 (功效]温经解表,表里兼顾。 (主治} 主证:恶寒微热,身痛无汗,四肢不温,舌淡苔白不厚,脉 沉细。 副证:或身面水肿,气短,小便不利,脉沉细。 (临证加减) 1.麻黄附子甘草汤证之辨证要点:恶寒发热,寒重热轻;精 神萎靡,见但欲寐,四肢不温;面色苍白,或暗淡憔悴无华,舌 质淡润;脉象沉细,或浮而不任重按,或两尺独弱。此外,精神 不适,累或寒而病者,亦可诊为本方证。[江西中医药,1980,f4,;z刀 2.麻黄附子甘草汤加味治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症见心悸, 胸闷,胸痛,头昏,头痛,昏厥,乏力,怕冷等症,舌质淡红或

43/204

淡胖,舌苔薄白或白腻,脉迟或沉迟而细.治以麻黄附子甘草汤 为基础,随证加减。[上海中医药杂志,1980,c5,:3z] 3。本方加黑豆、车前子,治阴水(水肿) 4。本方合五苓散治肾性水肿。 5.本方合真武汤治阳虚水肿。 6.本方加黄精治少阴阳虚多寐(假寐) 7.本方合苓桂术甘汤治急性病毒性心肌炎。 8.本方加金樱子、益智仁、台乌药治遗尿。 、 麻黄升麻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麻黄7.5g 升麻 当归各4g 知 母 黄芩 葳蕤(玉竹)各2g 芍药 天门冬 桂枝 茯苓 炙甘草 石膏 白术 干姜各lg 上l4味,以水2000ml,先煮麻黄去沫,再下诸药,煮取 600ml,去滓,分温3服。 (功效)解表散郁,清上温下,滋阴养血。 (主治)咽喉不利,吐脓血,泄利不止,无汗,手足厥逆, 寸脉沉迟,下部脉不至。 (临证加减] 1.本方加厚朴、浮小麦、附子、夜交藤、元参治自主神经 功能紊乱。 2。本方干姜易炮姜炭、天冬易麦冬治久泻。 3.本方与异功生脉散合服治咳吐脓血。 4.本方加金银花、板蓝根治猩红热。 5.张仲景用麻黄八法: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麻黄配伍 方法非常精妙,兹作归纳如下。 (])麻黄配桂枝,发汗解表:麻黄辛温气厚,开腠理发汗, 善解卫气之郁;桂枝辛温气薄,解肌和营,能透营分之邪;二者 合用,一发卫分之郁,一透营分之邪,可使汗从玄府出,邪随汗 外出。凡风寒外东,表实无汗者,用之最宜,方如麻黄汤。 (2)麻黄配杏仁,宣肺平喘:麻黄为肺经专药,能开宣肺 气,散风寒而平喘;杏仁归肺与大肠经,有苦泄降气,肃肺平喘 之功;二者相配,使宣降有度,治节有常,共奏宣肺平喘之功, 是临床治疗咳喘证的常用药物,方如麻杏石甘汤。 (3)麻黄配石膏,清肺泄邪:麻黄辛温,发汗解表,散风寒 表邪,人太阳经;石膏甘寒,清热泻火,人肺胃经。麻黄配石膏 一是增大麻黄用量,并配生姜,意在发泄肌表水邪,与石膏同 用,能清肺泄水,主治风水恶风,一身悉肿,方如越婢汤;二是 重用石膏,量数倍于麻黄,相制为用,能宣肺而泄邪热,取“火 郁发之”之意,使宣肺而不助热,清肺而不留邪,以清肺泄热, 主治风寒人里化热者,方如麻杏石甘汤。

44/204

(4)麻黄配附子,助阳解表;麻黄辛温,发汗解表,散风除 寒;附子辛热,温经散寒,温壮肾阳。麻黄配附子,温阳解表, 且不伤阳气;散中有补,助阳发汗,而无过汗亡阳之虑。实为治 疗阳虚感冒之大法,如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均以 麻黄、附子为主药。 (5)麻黄配升麻,发越郁阳:伤寒误下,正伤而邪隐,肺热 而脾寒,不但虚实混杂,而且寒热错杂,甚为难治。所以张仲景 制麻黄升麻汤,发越郁阳。取麻黄为君发汗,复用升麻,使错杂 之邪随汗而解。 (6)麻黄配白术,发汗除湿:张仲景制麻黄加术汤,治疗 “湿家身烦疼”,用麻黄发汗解表,散寒除湿,但除湿不宜过汗, 故配白术,既健脾除湿,又固表止汗,虽发汗而不致过汗,除湿 而不留余邪,使患者微微似汗而风湿之邪俱去。 (7)麻黄配连翘、赤小豆,发汗退黄:伤寒表未解,湿热无 去路,瘀热在里,身必发黄,此是阳黄兼表证,治以单纯清利或 解表,均非所宜。张仲景创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以麻黄辛温宣 发,解表散邪;连翘、赤小豆苦寒清热,除湿退黄。用麻黄宣 发,使黄从汗泄,湿热有去路。《金匮要略编注》谓:“用此(麻 黄)一味煮酒,使其彻上彻下,行阳开腠,而驱营分之邪,则黄 从表解矣”。 (8)麻黄配射干、半夏,除痰蠲饮:麻黄宣肺平喘,射干祛 痰降逆,二者相伍,既宣发肺气,又兼降浊气;麻黄能宣发阳气, 半夏能蠲饮化水,二者同用,既能温阳,又能化饮。故张仲景制 射干麻黄汤治痰饮伏肺,创半夏麻黄丸疗水气凌心;二者均用麻 黄,乃取其辛温,能宣能散之性,配射干、半夏,温散而不耗气, 祛邪而不伤正,共奏除痰蠲饮之功。山西中医,1997,c6,:《8]

6.本方去升麻、当归、知母、黄芩、芍药、天冬、桂枝、 茯苓、白术、干姜,加白薇、青木香、葛根、杏仁、川芎、独 活。治风温自汗重,冬温发热咳嗽,“为冬温咳嗽咽干痰结发热 自利之专药,”名千金葳蕤汤。[千金方] 7。本方去升麻、知母、葳蕤、天冬、桂枝、茯苓、白术、 干姜,加防风、荆芥、连翘、薄荷、川芎、黑山栀、大黄、石 膏、芒硝、桔梗、滑石治外感风邪,内有蕴热,表里皆实之证。 症见恶寒发热,头痛眩晕,口苦口干,咽喉不利,大便秘结,小 便黄短,舌苔黄腻,脉洪大或滑数,名防风通圣散。[宣明剧

29.麻黄升麻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麻黄7.5g 升麻 当归各4g 知 母 黄芩 葳蕤(玉竹)各2g 芍药 天门冬 桂枝 茯苓 炙甘草 石膏 白术 干姜各lg 上l4味,以水2000ml,先煮麻黄去沫,再下诸药,煮取

45/204

600ml,去滓,分温3服。 (功效)解表散郁,清上温下,滋阴养血。 (主治)咽喉不利,吐脓血,泄利不止,无汗,手足厥逆, 寸脉沉迟,下部脉不至。 (临证加减] 1.本方加厚朴、浮小麦、附子、夜交藤、元参治自主神经 功能紊乱。 2。本方干姜易炮姜炭、天冬易麦冬治久泻。 3.本方与异功生脉散合服治咳吐脓血。 4.本方加金银花、板蓝根治猩红热。 5.张仲景用麻黄八法: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麻黄配伍 方法非常精妙,兹作归纳如下。 (])麻黄配桂枝,发汗解表:麻黄辛温气厚,开腠理发汗, 善解卫气之郁;桂枝辛温气薄,解肌和营,能透营分之邪;二者 合用,一发卫分之郁,一透营分之邪,可使汗从玄府出,邪随汗 外出。凡风寒外东,表实无汗者,用之最宜,方如麻黄汤。 (2)麻黄配杏仁,宣肺平喘:麻黄为肺经专药,能开宣肺 气,散风寒而平喘;杏仁归肺与大肠经,有苦泄降气,肃肺平喘 之功;二者相配,使宣降有度,治节有常,共奏宣肺平喘之功, 是临床治疗咳喘证的常用药物,方如麻杏石甘汤。 (3)麻黄配石膏,清肺泄邪:麻黄辛温,发汗解表,散风寒 表邪,人太阳经;石膏甘寒,清热泻火,人肺胃经。麻黄配石膏 一是增大麻黄用量,并配生姜,意在发泄肌表水邪,与石膏同 用,能清肺泄水,主治风水恶风,一身悉肿,方如越婢汤;二是 重用石膏,量数倍于麻黄,相制为用,能宣肺而泄邪热,取“火 郁发之”之意,使宣肺而不助热,清肺而不留邪,以清肺泄热, 主治风寒人里化热者,方如麻杏石甘汤。 (4)麻黄配附子,助阳解表;麻黄辛温,发汗解表,散风除 寒;附子辛热,温经散寒,温壮肾阳。麻黄配附子,温阳解表, 且不伤阳气;散中有补,助阳发汗,而无过汗亡阳之虑。实为治 疗阳虚感冒之大法,如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均以 麻黄、附子为主药。 (5)麻黄配升麻,发越郁阳:伤寒误下,正伤而邪隐,肺热 而脾寒,不但虚实混杂,而且寒热错杂,甚为难治。所以张仲景 制麻黄升麻汤,发越郁阳。取麻黄为君发汗,复用升麻,使错杂 之邪随汗而解。

(6)麻黄配白术,发汗除湿:张仲景制麻黄加术汤,治疗 “湿家身烦疼”,用麻黄发汗解表,散寒除湿,但除湿不宜过汗, 故配白术,既健脾除湿,又固表止汗,虽发汗而不致过汗,除湿 而不留余邪,使患者微微似汗而风湿之邪俱去。

46/204

(7)麻黄配连翘、赤小豆,发汗退黄:伤寒表未解,湿热无 去路,瘀热在里,身必发黄,此是阳黄兼表证,治以单纯清利或 解表,均非所宜。张仲景创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以麻黄辛温宣 发,解表散邪;连翘、赤小豆苦寒清热,除湿退黄。用麻黄宣 发,使黄从汗泄,湿热有去路。《金匮要略编注》谓:“用此(麻 黄)一味煮酒,使其彻上彻下,行阳开腠,而驱营分之邪,则黄 从表解矣”。 (8)麻黄配射干、半夏,除痰蠲饮:麻黄宣肺平喘,射干祛 痰降逆,二者相伍,既宣发肺气,又兼降浊气;麻黄能宣发阳气, 半夏能蠲饮化水,二者同用,既能温阳,又能化饮。故张仲景制 射干麻黄汤治痰饮伏肺,创半夏麻黄丸疗水气凌心;二者均用麻 黄,乃取其辛温,能宣能散之性,配射干、半夏,温散而不耗气, 祛邪而不伤正,共奏除痰蠲饮之功。山西中医,1997,c6,:《8] 6.本方去升麻、当归、知母、黄芩、芍药、天冬、桂枝、 茯苓、白术、干姜,加白薇、青木香、葛根、杏仁、川芎、独 活。治风温自汗重,冬温发热咳嗽,“为冬温咳嗽咽干痰结发热 自利之专药,”名千金葳蕤汤。[千金方] 7。本方去升麻、知母、葳蕤、天冬、桂枝、茯苓、白术、 干姜,加防风、荆芥、连翘、薄荷、川芎、黑山栀、大黄、石 膏、芒硝、桔梗、滑石治外感风邪,内有蕴热,表里皆实之证。 症见恶寒发热,头痛眩晕,口苦口干,咽喉不利,大便秘结,小 便黄短,舌苔黄腻,脉洪大或滑数,名防风通圣散。[宣明剧

葛根汤类

30.葛根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葛根12g 麻黄9g 桂枝6g 生 姜9g 炙甘草6g 芍药6g 大枣工2枚 上7味,以水2000ml,先煮麻黄、葛根,减.400ml,去白 沫,再下诸药,煮取600ml,去滓,温服200ml,覆被似汗。 注:临证本方用量尊张仲景师之原意,即葛根之用量大于麻 黄,麻黄略大于桂枝。 (功效)解表发汗,升津舒筋。 (主治) 主证:发热,恶风,无汗,身痛,项背强几几,苔薄白,脉 浮紧。 副证:或喘,或下利,或呕吐。 (临证加减) 1.葛根汤临床应用综述:根据古医籍及近代的一些报道, 概述了本方治疗高血压病、脑动脉供血不足、脑血管病急症、冠 心病、内耳微血管痉挛性耳聋、糖尿病、上呼吸道感染、喘息性 支气管炎以及其他感染性疾病等的临床应用及其配伍。

47/204

2.葛根汤治杂病:用葛根汤加白藓皮、地肤子调和营卫, 清化风邪,治疗表卫不固,风邪客肌表之风疹块;加砂仁、公丁 香缓中和里,治疗肝胃失和,脾虚气逆之呃逆;加蝉蜕、胖大海 调和营卫,宣肺透邪,治疗风寒袭表,肺失宣畅之失音;加桔 梗、车前子调和营卫,开上导下,治疗风邪郁肺,水道不通之癃 闭;加贝母、炙黄芪、茯苓温阳利气,宣肺平喘,治疗心脾两 虚,肺气失宣喘证;加川牛膝、蜈蚣、薏苡仁调理肝肾,祛寒理 湿,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治疗肝肾不足,寒湿阻络之痹证;加 川牛膝、附片、僵蚕、丹参温经通络,祛寒理湿,治疗肾元不 固,寒湿阻络之痿证;加附片、丹参、川楝子、当归舒肝解郁, 濡养督任,温经通络,治疗肝郁气滞,督任失养,血脉阻塞之痛 经。[浙江中医杂志,1985,(9):418~419-] 3.葛根汤为主治缺血性脑梗死:基本方为葛根20一40g, 麻黄3~--6g,桂枝5~10g,白芍、当归各10-20g,甘草6g,生 姜3片,大枣5枚,丹参20—30g,红花6一lOg,川芎10— 15g。上肢活动不便为主者加川断、桑寄生、牛膝;口眼歪斜、 言语不利明显者加全蝎、白附子、僵蚕;痰浊较重者加陈皮、半 夏、天麻;血压较高者加磁石、夏枯草等。每日工剂,水煎服。 本方适用寒凝经络,气血瘀阻者。有风热表证,内蕴痰热及肝阳 上亢者,忌用本方。 4。葛根汤治疗小儿秋季腹泻:基本方为葛根、麻黄、桂皮、 白芍、大枣、生姜、甘草。呕吐加半夏;腹胀加厚朴;咳嗽加陈 皮;表热甚加薄荷;里热甚加黄连。每日工剂,重症2剂。 5.白芍葛根汤治疗痹证型颈椎病:基本方为白芍45g,葛

根20g,炙麻黄3g,桂枝9g,甘草6g.肢麻甚加全蝎、桑枝; 病久上肢活动受限加桃仁、红花;颈背疼痛较剧加羌活、制乳 香、制没药;头晕头痛、失眠多梦加天麻、川芎、干地龙。每日 l剂,水煎服。5剂为1个疗程,连服5—8个疗程. 6。葛根加味治跌打损伤:基本方为葛根30g,麻黄9g,桂 枝、连翘各lOg,生姜3片,炙甘草6g,白芍15g,大枣12枚。 伤在上肢者加姜黄、桑枝;伤在下肢或腰部者,加牛膝;肿胀疼 痛较甚者加香附、制乳香、制没药。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 另以单味葛根lOOg,以水浓煎,先热敷后浸泡损伤部位。如对 损伤局部进行按摩则效果更加显著。 7.葛根泻心汤治疗颈胃综合征:临证辨证以气虚、阳虚、 痰瘀等为主,阴虚明显者未在统计之列。治疗基本方为葛根工5 —30g,黄连、干姜各6g,半夏12g,党参9—30,苍术、厚朴 各12~15g,茯苓15~30g,陈皮、白芍、桂枝各12g,甘草6g。 水煎服,日l剂。根据临床兼证不同随证加减,半月为工个疗 程。

48/204

8.葛根汤治疗梨状肌综合征:基本方为葛根15~30g,白 芍30--60g,桂枝6—9g,麻黄3-6g,甘草9-15g,大枣lOg, 生姜2片。局部酸重者加薏苡仁30g,防风工og;刺痛者加乳没 各6g,元胡10g;臀部扪及条索状物者加鸡血藤15~30g,当归 lOg;腿软无力加鹿衔草20~30g,怀牛膝、杜仲各工Og;阳虚加 附子6—9g;气虚加黄芪18—30g;舌红苔黄脉数者去桂枝、生 姜,加黄柏lOg,忍冬藤15g。 9.加味葛根汤治疗急性多发性睑腺疾患:药用菊花、黄芩、 桂枝、红花、白芍各lOg,葛根、川芎各12g,麻黄5g,大黄 8g,甘草6g,生姜3g,大枣3枚。水煎服,每日工剂。眼睑脓 肿加银花15g,夏季去麻黄。 10.葛根汤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治疗方法,葛根汤中, 除葛根的用量按病情有加减外,其他药物用量基本固定不变,药 味亦无增损。煎药时先煎葛根、麻黄20分钟,然后纳入其他药 物,再煎30分钟,去渣取其药汁,最好将药液控制在600— 900ml,每次服用200~300ml,早、中、晚温服,取微似汗,每 日工剂.另将药渣再加水约1500ml左右,煎煮15分钟,乘热用 小毛巾浸药液热敷患侧面部,注意勿使流人眼内,每日早、中、 晚各1次,每次15分钟左右。连续用药20天为工个疗程,连用 2个疗程无效停止用药。 u.本方去生姜加黄芩.治“主天行二三日,头痛壮热”, 名解肌汤。[外台秘要] 12.本方去生姜、桂枝,加黄芩。治风邪闭于肌肉,名解肌 汤。[千金方] 13.本方去桂枝、生姜,加黄芩。治伤寒温病,名解肌汤。

[沈氏尊生] 14.本方去桂枝、白芍、红枣、生姜,加橘皮、杏仁、黄 芩。治冬温未发病,至夏热寒解始发,肌肉斑烂隐疹如锦纹,心 闷而咳,呕吐清汁,及麻痘等,名葛根橘皮汤。L证治准绳, 15.本方去桂枝、红枣、生姜,加黄芩、黄连、白芍、石 膏、五味子。治喘咳有汗发热,名葛根黄芩汤。L话治准绳, 葛根加半夏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葛根12g 麻黄9g 生姜6g 白 芍6g 桂枝6g 半夏9g 大枣12枚 炙甘草6g 上8味,以水2000ral,先煮麻黄、葛根,减400ml,去上 沫,再下诸药,煮取600ml,去滓,温服200ral。 (功效)解表和中,降逆止呕。 (主治}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身痛,项背强急,面赤,额 头作痛,不下利,呕吐苔白薄或根白厚,脉浮细或浮濡。 (临证加减}

49/204

1.本方合半夏汤治胃弱恶心、呕吐,或胃有停饮者。 2.本方加藿香、佩兰、厚朴、泽泻、茯苓治感寒外感。 3.本方加枳壳、厚朴、陈皮治感冒伴胃气上逆。 4.葛根加半夏汤的临床应用:葛根汤方证属阳,实证,表中 兼里,外寒里热,既有头痛,身酸楚,发热恶寒,无汗等太阳症 状,又有背项强几几或呕或利等里证,呕者加半夏,名葛根加半夏 汤;有汗者去麻黄,名桂枝加葛根汤。 5.葛根加半夏汤的作用:葛根汤虽能运输消化管中之水液, 然在胃而不下降者,因胃无吸收水分之能力,必加半夏以止呕降 逆,使水液下达于肠,然后葛根汤能成其运输之功也。本草经但 言半夏主心下坚,胸胀咳逆。别录以下,始言主呕逆。今西医用 为止呕剂,攻效大著.或云,有脑病证者不宜用。本草谓半夏有 毒,得姜则解,故今人皆用姜制半夏,盖半夏之黏液中,有一种 苦涩之味,刺激人之喉咽故也.古方既多与生姜同用,又有甘草 大枣等甘味,包摄其苦涩之味,即无刺激咽喉之弊,故不用姜 制,但洗去其黏液可矣。[伤寒论今释.北丸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1 6.葛根的临床应用:近年来,葛根已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系 统疾病。临床证明,葛根对高血压病人的“项背紧痛”症状疗效 很好。北京协作组治疗170例心绞痛患者,有效率达90.3%。 治疗内耳微血管痉挛性耳聋(突然性耳聋),有效率达73%.治 疗上呼吸道感染和哮喘等均有效。[广西中医药,1980,cu,:lOl 7.葛根的配伍运用:葛根轻扬升发,畅达气机,既能散表 邪以解肌,又能升胃津以滋肺;既能鼓舞胃气,又能濡润经脉; 既能升清降浊,又能升阳透疹,举麻疹、泄泻、脱肛、疰夏四病 案加以验证。[新中医,1987,t12):141 8。张仲景方中麻黄葛根先煎原理小议:先煮麻黄去上沫之 理,认为先煮麻黄去上沫不仅是因为“沫令人烦”,而是如张锡

纯所说。“盖以其所浮之沫发性过烈,去之所以使其性归和平 也”。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麻黄具有解表发汗作用的主要成分 是挥发油,先煮则挥发以减其悍烈之性,麻黄中的麻黄碱,也因 先煮而破坏少量,适当减低毒性。麻黄葛根先煮之理:认为如王 晋三指出的“其微妙在法..发营卫之汗为先,而固表收阴袭于 后,不使热邪传人阳明也,以断太阳入阳明之路”。有关药理研 究证实,葛根含大量淀粉,与麻黄同时先煎,能提高麻黄碱的溶 解度,淀粉有固定麻黄有效成分的作用。葛根黄酮尚具有拮抗麻 黄碱拟交感性收缩血管作用,从而降低麻黄碱的毒性.[浙江中医 杂志.1986.(]1),486] 葛根黄芩黄连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葛根24g 炙甘草6g 黄芩9g 黄连9g

50/204

上4味,以水1600ml,先煮葛根,减400ml,再下诸味, 煮取400ml,去滓,分温再服。 (功效)解表清热止利。 (主治) 主证:发热,项背强急,喘而汗出,口渴,下利多恶臭,肛 门灼热感,苔黄,脉促或滑数。 副证:小便短赤,或心下痞,或心下悸。 (临证加减) 1.葛根芩连汤加味治疗中毒性痢疾:用葛根芩连汤加藿香、 苏叶、钩藤、广犀角等,配合局方至宝丹为主,治中毒性痢疾全 部治愈。[中医研究院学术论文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 2.葛根芩连汤加味治疗婴幼儿腹泻:用葛根芩连汤加六一 散、车前草等。[福建中医药,1964,td,:18] 3。葛根芩连汤加味或黄连粉治疗痢疾:以葛根芩连汤加味, 或单用黄连粉治疗一般性痢疾,其治愈率几乎100%。[中华医学杂 志,1973,(5):295] 4.葛根芩连汤治疗急性菌痢:方用葛根9g,黄连、甘草、 黄芩各4.5g。每日工剂。[江苏中医,1960,t5,] . 5。加味葛根芩连汤配合腹部电热吹风治疗4,JL病毒性肠炎: 钵方为葛根、板蓝根、乌梅、茯苓各lOg,黄芩、白术、石榴皮 各6g,黄连、炙甘草、藿香(后下)、草豆蔻(后下)各3g。每 ,日l剂,水煎3次,分4—6次服。忌生冷、鱼腥、油腻等食物。 用电热吹风,男性顺时针,女性逆时针方向回旋吹熨,避免烫伤, 每次10"--,20分钟,每日2次。[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5,f2,:23] 6。《伤寒论》对泄泻下利的辨证施治: (1)表邪人里:太阳病初起发热、恶寒、无汗而见下利,用 葛根汤;表邪未尽,误用攻下,邪热人里成热利,用葛根黄芩黄 连汤;少阳火郁不伸,邪热内迫阳明,下趋大肠,为太少合病,

用黄芩汤;外证未除,屡用攻下,损伤脾阳而下利,用桂枝人 参汤。 (2)肠胃实热:燥实不去,旁流不止,用大承气汤;湿热郁 遏,热迫血分,灼伤阴络而致热利,用白头翁汤。 (3)少阳里实:少阳气火内迫阳明而致下利,用大柴胡汤。 (4)中阳不运:太阴病脾胃虚寒之下利,用理中汤。 (5)脾肾阳虚:阴寒内盛,真阳衰微之下利,轻者用四逆 汤,重者用通脉四逆汤、白通汤;阳虚水泛之下利,用真武汤; 脾肾阳虚,寒湿中阻,络脉不固,统摄无权,以致大肠滑脱下 利,用桃花汤。 (6)阴虚下利:少阴病阴虚化热,邪热下泄之下利,用猪肤 汤;少阴病阴虚水热互结,水湿渗于大肠之下利,用猪苓汤。

51/204

(7)寒热互结:寒热结于心下,脾胃之气升降失常而致痞证 下利,用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寒热错杂之下 利,用乌梅丸;寒热错杂格拒之下利,用麻黄升麻汤、干姜黄连 黄芩人参汤。[时珍国药研究,1996,《l,:8~9-1 7.本方去葛根、甘草,加郁金、香豆豉。治阳明温病,干 呕口苦而渴,尚未可下者,名黄连黄芩汤。[吴鞠通] 8.本方去葛根、甘草,加石膏、黄柏、淡豆豉、山栀子、 麻黄。主治外感表证未解,里热已炽,症见壮热无汗,身体拘 急,面赤目赤,鼻干口渴,烦躁不眠,神昏谵语,鼻衄,脉滑数 或发斑者,名三黄石膏汤。[伤寒六书,外台秘要名石膏汤]

31.葛根加半夏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葛根12g 麻黄9g 生姜6g 白 芍6g 桂枝6g 半夏9g 大枣12枚 炙甘草6g 上8味,以水2000ral,先煮麻黄、葛根,减400ml,去上 沫,再下诸药,煮取600ml,去滓,温服200ral。 (功效)解表和中,降逆止呕。 (主治}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身痛,项背强急,面赤,额 头作痛,不下利,呕吐苔白薄或根白厚,脉浮细或浮濡。 (临证加减} 1.本方合半夏汤治胃弱恶心、呕吐,或胃有停饮者。 2.本方加藿香、佩兰、厚朴、泽泻、茯苓治感寒外感。 3.本方加枳壳、厚朴、陈皮治感冒伴胃气上逆。 4.葛根加半夏汤的临床应用:葛根汤方证属阳,实证,表中 兼里,外寒里热,既有头痛,身酸楚,发热恶寒,无汗等太阳症 状,又有背项强几几或呕或利等里证,呕者加半夏,名葛根加半夏 汤;有汗者去麻黄,名桂枝加葛根汤。 5.葛根加半夏汤的作用:葛根汤虽能运输消化管中之水液, 然在胃而不下降者,因胃无吸收水分之能力,必加半夏以止呕降 逆,使水液下达于肠,然后葛根汤能成其运输之功也。本草经但 言半夏主心下坚,胸胀咳逆。别录以下,始言主呕逆。今西医用 为止呕剂,攻效大著.或云,有脑病证者不宜用。本草谓半夏有 毒,得姜则解,故今人皆用姜制半夏,盖半夏之黏液中,有一种 苦涩之味,刺激人之喉咽故也.古方既多与生姜同用,又有甘草 大枣等甘味,包摄其苦涩之味,即无刺激咽喉之弊,故不用姜 制,但洗去其黏液可矣。[伤寒论今释.北丸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1 6.葛根的临床应用:近年来,葛根已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系 统疾病。临床证明,葛根对高血压病人的“项背紧痛”症状疗效 很好。北京协作组治疗170例心绞痛患者,有效率达90.3%。 治疗内耳微血管痉挛性耳聋(突然性耳聋),有效率达73%.治 疗上呼吸道感染和哮喘等均有效。[广西中医药,1980,cu,:lOl

52/204

7.葛根的配伍运用:葛根轻扬升发,畅达气机,既能散表 邪以解肌,又能升胃津以滋肺;既能鼓舞胃气,又能濡润经脉; 既能升清降浊,又能升阳透疹,举麻疹、泄泻、脱肛、疰夏四病 案加以验证。[新中医,1987,t12):141 8。张仲景方中麻黄葛根先煎原理小议:先煮麻黄去上沫之 理,认为先煮麻黄去上沫不仅是因为“沫令人烦”,而是如张锡 纯所说。“盖以其所浮之沫发性过烈,去之所以使其性归和平 也”。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麻黄具有解表发汗作用的主要成分 是挥发油,先煮则挥发以减其悍烈之性,麻黄中的麻黄碱,也因 先煮而破坏少量,适当减低毒性。麻黄葛根先煮之理:认为如王 晋三指出的“其微妙在法..发营卫之汗为先,而固表收阴袭于

后,不使热邪传人阳明也,以断太阳入阳明之路”。有关药理研 究证实,葛根含大量淀粉,与麻黄同时先煎,能提高麻黄碱的溶 解度,淀粉有固定麻黄有效成分的作用。葛根黄酮尚具有拮抗麻 黄碱拟交感性收缩血管作用,从而降低麻黄碱的毒性.[浙江中医 杂志.1986.(]1),486]

32.葛根黄芩黄连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葛根24g 炙甘草6g 黄芩9g 黄连9g 上4味,以水1600ml,先煮葛根,减400ml,再下诸味, 煮取400ml,去滓,分温再服。 (功效)解表清热止利。 (主治) 主证:发热,项背强急,喘而汗出,口渴,下利多恶臭,肛 门灼热感,苔黄,脉促或滑数。 副证:小便短赤,或心下痞,或心下悸。 (临证加减) 1.葛根芩连汤加味治疗中毒性痢疾:用葛根芩连汤加藿香、 苏叶、钩藤、广犀角等,配合局方至宝丹为主,治中毒性痢疾全 部治愈。[中医研究院学术论文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 2.葛根芩连汤加味治疗婴幼儿腹泻:用葛根芩连汤加六一 散、车前草等。[福建中医药,1964,td,:18] 3。葛根芩连汤加味或黄连粉治疗痢疾:以葛根芩连汤加味, 或单用黄连粉治疗一般性痢疾,其治愈率几乎100%。[中华医学杂 志,1973,(5):295] 4.葛根芩连汤治疗急性菌痢:方用葛根9g,黄连、甘草、 黄芩各4.5g。每日工剂。[江苏中医,1960,t5,] . 5。加味葛根芩连汤配合腹部电热吹风治疗4,JL病毒性肠炎: 钵方为葛根、板蓝根、乌梅、茯苓各lOg,黄芩、白术、石榴皮 各6g,黄连、炙甘草、藿香(后下)、草豆蔻(后下)各3g。每

53/204

,日l剂,水煎3次,分4—6次服。忌生冷、鱼腥、油腻等食物。 用电热吹风,男性顺时针,女性逆时针方向回旋吹熨,避免烫伤, 每次10"--,20分钟,每日2次。[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5,f2,:23] 6。《伤寒论》对泄泻下利的辨证施治: (1)表邪人里:太阳病初起发热、恶寒、无汗而见下利,用 葛根汤;表邪未尽,误用攻下,邪热人里成热利,用葛根黄芩黄 连汤;少阳火郁不伸,邪热内迫阳明,下趋大肠,为太少合病, 用黄芩汤;外证未除,屡用攻下,损伤脾阳而下利,用桂枝人 参汤。 (2)肠胃实热:燥实不去,旁流不止,用大承气汤;湿热郁 遏,热迫血分,灼伤阴络而致热利,用白头翁汤。 (3)少阳里实:少阳气火内迫阳明而致下利,用大柴胡汤。

(4)中阳不运:太阴病脾胃虚寒之下利,用理中汤。 (5)脾肾阳虚:阴寒内盛,真阳衰微之下利,轻者用四逆 汤,重者用通脉四逆汤、白通汤;阳虚水泛之下利,用真武汤; 脾肾阳虚,寒湿中阻,络脉不固,统摄无权,以致大肠滑脱下 利,用桃花汤。 (6)阴虚下利:少阴病阴虚化热,邪热下泄之下利,用猪肤 汤;少阴病阴虚水热互结,水湿渗于大肠之下利,用猪苓汤。 (7)寒热互结:寒热结于心下,脾胃之气升降失常而致痞证 下利,用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寒热错杂之下 利,用乌梅丸;寒热错杂格拒之下利,用麻黄升麻汤、干姜黄连 黄芩人参汤。[时珍国药研究,1996,《l,:8~9-1 7.本方去葛根、甘草,加郁金、香豆豉。治阳明温病,干 呕口苦而渴,尚未可下者,名黄连黄芩汤。[吴鞠通] 8.本方去葛根、甘草,加石膏、黄柏、淡豆豉、山栀子、 麻黄。主治外感表证未解,里热已炽,症见壮热无汗,身体拘 急,面赤目赤,鼻干口渴,烦躁不眠,神昏谵语,鼻衄,脉滑数 或发斑者,名三黄石膏汤。[伤寒六书,外台秘要名石膏汤]

抵当汤类

33.桃核承气汤 (别名:桃仁承气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工桃仁9g 大黄12g 桂枝6g 炙 甘草6g 芒硝6g 上5味,以水1400ml,煮取500ml,去滓,下芒硝,再微 沸,先食温服100ml,日3服。 (功效)清热活血化瘀。 , (主治) 主证,少腹急结胀满,大便色黑,小便自利,谵语烦渴,夜 发热,或如狂,舌质紫,脉沉涩。

54/204

副证:或下瘀块。 (临证加减工 1.桃仁承气汤治疗盆壁愈J01痉:药用桃仁9g,大黄12g, 桂枝、甘草、芒硝各6g,加水1400ml,煮取450ml,去渣人芒 硝,再上文火微沸即成.饭后温服150m1,每日3次。 2.桃核承气汤合大黄牡丹皮汤治疗宫外孕:以桃核承气汤 合大黄牡丹皮汤联合或交替使用,疗效满意。 3.加味桃核承气汤治疗经理曳巵猿面塞乱:基本方为桂枝 6"-~12g,桃仁、红花各10~15g,大黄10~14g,芒硝10~16g, 甘草10---30g,木香6—10g,生山楂100g,益母草10g,丹参 30g.’经前可加细辛3g,每日递增lg,但最多不得超越18g,经 期只可将细辛用至3g;腹胀满者可加乌药10---30g;经后可将甘 草用至30-~100g,益母草用至30g。于经前6一工O天开始服本 方,直至经血来潮,如症状消失可改用四物汤合加味乌药汤,服 至经血回潮。[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8,f4,:ss] 4.桃核承气汤加味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用桃核承气汤加味 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药用桃核承气汤加白芍、银花、丹 皮、山栀子、泽泻、竹叶。取得较好疗效。 [新医药学杂志,1973, (10):20] 5.桃核承气汤治疗肝性血卟淋病:根据血卟啉病患者有皮 肤、腹部和神经三大症候群,中医辨证属于瘀热蓄血,腑气不通, 不通则痛,治宜清泄瘀热。采用桃核承气汤加减治疗。基本方为 桃仁lOg,桂枝7g,大黄9g,芒硝15g,白芍15g,甘草3g。腹痛 甚者加元胡、失笑散;瘀血重者加土鳖、丹参;呕吐者加半夏、 藿香;腹胀者加枳实、厚朴;黄疽者加茵陈、栀子;血压高者加 石决明、夏枯草;烦躁者加天麻、钩藤;谵妄者加珍珠母、琥珀; 肢麻者加牛膝、地龙;贫血者加当归、川芎。每日工剂,水煎,2 次分服。若便秘顽固者可加重大黄及芒硝用量,以达到通便泄热、 祛瘀止痛的作用;待大便通畅,腹痛缓解,然后酌情减量或除去 芒硝,此即“得快利,止后服”之意。[中医杂志,1987,f5,。36~37] 6。桃核承气加味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基本方为桃仁15g,

大黄lOg(后下),桂枝15g,黄芩log,柴胡15g,白芍15g, 紫草15g,芒硝5g(冲服)。每日工剂分3次口服。 [中医杂志, 1993,(8):499-] 7。桃核承气汤加味治疗泌尿系结石;药用桃仁(打碎)6— 12g,桂枝6一lOg,大黄6—30g,芒硝(冲服)6一log,,甘草 5g,金钱草15"--30g,威灵仙15~30g,皂刺lO"--15g,jI[牛膝 lO~30g。肾结石加三棱lO~15g,莪术lO,---15g;输尿管结石加 乌药lOg,枳实6~30g;膀胱及尿道结石加琥珀粉(装入胶囊吞 服)3g,桔梗6一lOg;气虚者加生黄芪15—60g,枳壳10一

55/204

30g;绞痛发作者加白芍15~--.30g,延胡索工0一15g;血尿明显者 加白茅根30g,仙鹤草30g;肾盂积水者加制附片6"---12g,茯苓 lO一30g;阴虚者加生白芍10~30g,乌梅15~30g。每日l剂, 加水煎取400~,800ml,分2次温服,15天为1个疗程,即行观 察评定疗效。[国医论坛,1996,cc,:13~14] 、 8.桃核承气汤治愈小儿胃石症:据病史和临床表现,辨证 为食积不化,蕴结于胃,气滞血瘀。治宜消滞散积,活血行气 润未用西药)。给予桃核承气汤加味。药用桃仁lOg,丹参12g, 大黄lOg,芒硝6g,木香6g,桂枝6g,白芍6g,鸡内金6g,莪 术6g,枳实6g,炙甘草6g,厚朴6g。每日一剂,水煎服。[中医 杂志,1992,(2):54] 9.桃核承气汤加黄芩、黄连、木香、马齿苋治疗暴发性痢 疾。[新中医,1973,c+,:44] 10。桃核承气汤治疗慢性肠炎:钱璜认为,蓄血并非只瘀膀 胱,实太阳表不解,热在下焦,血受煎迫,溢人回肠少腹而急 结。据此用桃核承气汤治疗慢性肠炎,体弱者加少量党参,先用 恢方6一10剂,攻其瘀滞,再用六君子汤和中理脾,后用黄芪建 中场调其营卫,建中固本,疗效显著,且能除根。该病正虚邪 存,不可早用补涩之法,病多由气及血,故以本方缓攻活血行 气,促其功能自复。[河南中医,1986,cl,,34~35] 11。桃核承气汤治疗手术后肠梗阻:用本方祛瘀通下,药用 桃仁、红花、大黄(后下)、枳实各15g,厚朴、当归、赤芍各 25g.水煎服。[内蒙古中医药,1986,c2,;17,30] 12.加味桃核承气汤(片)治疗糖尿病:药用大黄、桂枝各 6---12g,桃仁9~12g,玄明粉3—6g,甘草3g,玄参、生地各 12—15g,麦冬12g,黄芪30~45g。分煎剂及片剂二种。水煎剂 为每日l剂,煎两次混匀约400ml,分2—3次服,每次120一 150ml,餐后2小时服。片剂按上述比例制成每片含生药0。915g 的片剂,取名“三黄降糖片”,每日三次,每次8—10片,饭前 空腹服。一般空腹血糖~180mg%的患者用水煎剂,空腹血糖< 180mg%的患者用片剂。病重者也可煎剂,片剂合用.30天为] 个疗程,一般观察2—3个疗程。[新中医,1988,c4,:53~55,39]

13.桃核承气汤治疗慢性肾盂肾炎:便溏去芒硝,尿频尿急 加滑石,少腹拘急重用桂枝加台乌药。桔林中医药,1986,clo,:4) 14.桃核承气汤加味治疗外伤性头痛:其中包括脑震荡、脑 外伤性后遗症、脑挫伤、脑外伤性瘫痪、脑外伤性癫痫等。基本 方为桃仁10~--15g,大黄3-~6g,芒硝3~--5g,桂枝lOg,炙甘草 lOg。头痛剧烈者加麻黄、葛根、川芎、红花各工0一工5g;头重 不欲举,昏沉闷痛者加白芷lO~30g,藁本、蔓荆子各log;心 烦不眠者加栀子、淡豆豉各lOg信L河南中医,1983,《4,:11]

56/204

15.桃核承气汤加减治疗胸腰椎骨折并发肠麻痹:本方去桂 枝加川厚朴、番泻叶内服。同时用大黄30g,元明粉30g,水煎 600ml作低压灌肠,收到满意疗效。惭中医,1979,t”:37] 16.桃核承气汤治疗早期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本组病例除骨 折症状外均伴有腹满胀痛、大便秘结等阳明里实症状。本方用桃 仁、桂枝各lOg,大黄、芒硝各12g,甘草6g。骨折处肿痛甚者 加归尾、苏木、地龙;腹满胀痛明显者加厚朴、枳壳或广木香; 小便短赤者加生地、小蓟;口苦咽干、恶心欲吐者加黄芩、竹 茹.一般服3—4剂即奏效。嗍南中医杂志,1989,c5,:37] 17。本方加黄芩、黄连、木香、马齿苋,治疗暴发性痢疾, 名新订桃仁承气汤。跻中医,1973,《4,;44] 18。本方去芒硝、甘草,加当归、鬼箭羽、鳖甲、赤芍、元 胡、琥珀、川芎、桂心易桂枝。治产后瘀血不散,结成症块疼 痛,名桃仁散。[妇人大全良方] 19.本方去芒硝、甘草,加青皮、干牛膝、没药、槟榔、当 归、赤芍、丹皮、鳖甲、三棱、元胡,炼蜜为丸。治产后血气不 散,积聚成块,上攻心腹,或成寒热,四肢羸瘦,烦疼,不思饮 食,名桂心丸。r妇人大全良方,

34.抵当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工水蛭6g 虻虫6g桃仁9g 大黄9g 上4味,以水500ml,煮取200ml(每煎取lOOml),去滓, 温服lOOml。 (功效)荡内热,破瘀血。 (主治) 主证:少腹急满硬痛,小便自利,妇女闭经,舌质紫或绛, 脉沉结或沉涩。 副证:身黄,发狂,健忘,大便秘结或稀,色黑。 (临证加减) 1.抵当汤及丸治疗发狂:用抵当汤及丸,治疗血蓄下焦发 狂,祛其瘀血则发狂止;水蛭、虻虫皆为治疗陈久性瘀血之药, 如瘀血未久则非所宜;前人用水虻多炙用,而张锡纯皆生用,如 炙用则减低疗效。[哈尔滨中医,1965,f9,:171 2.抵当汤的临床应用;用抵当汤治疗如狂,发狂,喜忘, 少腹硬满,发黄等症,均收良效。水蛭用至30g(治疗深静脉血 栓形成),虻虫用至15g,均无不良反应。但孕妇及血虚者慎用。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1,(5):261 3。抵当汤加味治子宫内膜异位症:根据病灶之部位及情况, 再按中医辨证论治法则,视其寒热虚实,决定治则与处方。在必 须用抵当汤加味方时,其治疗方法如下: (1)抵当汤加味:生大黄(后下)4g,虻虫、水蛭、桃仁、

57/204

川楝子、延胡、五灵脂、瞿麦、篇蓄各log,没药、木通各6g, 车前子(布包)15g,水煎服。 (2)异位粉:水蛭、虻虫、地鳖虫、地龙、蜈蚣各等份,研 末。每次月经前7一10天服,每天吞服3—5g,经净停用,可服 3~6个月。 (3)肛门保留灌肠方:三棱、莪术各20g,生蒲黄12g,五 灵脂、桃仁各9g,七厘散工小瓶,冲人药汁。有盆腔炎者加乳 香、没药各9g,虎杖、红藤各30g;气滞者加香附9g;寒凝者 加桂枝、制附子各6g;热郁者加大黄、赤芍、丹皮各lOg,气虚 者加黄芪15~30g。经期不必中断,一般用3个月经周期后,痛 经消失.以上3方,在患者有怀孕征兆时,立即停药。 4.慢性前列腺炎,膀胱积热者(尿道灼热、尿黄,少腹硬 满急痛,口干欲饮,便秘,其人如狂,脉弦滑或沉实,舌质红苔 腻),本方加知母、黄柏、瞿麦、六一散。 5.本方如无水蛭以穿山甲代之。 6。若因实热滞涩而瘀之闭经,症见少腹疼痛,灼热,带下 色黄,脉数,苔黄,本方加黄柏、败酱草。 7.本方去水蛭,加川朴硝。治妇人血瘕血积,经行不通,

名桃仁煎。 8.本方去大黄,加乌贼骨、鲤鱼鳞、芫花、枳壳、当归、 牛膝、赤芍、硇砂、桂心。治妇人腹中瘀血者,名桃仁散。[妇人 大全良方] 9.本方加杏仁2两。治月经不调,或一月再来,或两月三 月一来,或月前,或月后闭塞不通,名杏仁烫。 10.本方去大黄,加生地黄。治抵当汤证体虚者,虽有瘀 血,也可峻攻,然不攻,病又不去,宜此丸,名调经丸。 . 抵当丸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水蛭6g 虻虫3g桃仁9g 大黄9g 上4味,捣分4丸。吞服1丸,或水煎1丸。若不下,再用。 (功效)荡内热,破瘀血。 (主治}病势较抵当汤证缓,发狂,少腹满,小便自利,脉 沉伏、弦涩或沉弦有力。 (临证加减) 1.详参抵当汤之“临证加减”项。 2.本方去水蛭,大黄120g,芒硝30g,炒桃仁60枚,加当 归尾,生地黄、山甲珠各30g,肉桂9—15g。为细末,炼蜜为 丸。蓄血在上焦,丸如芥大,睡前去枕仰卧,以唾液送下;蓄血 在中焦食远服,在下焦空腹服,丸如梧桐子大,以百涝水煎汤送 下。功能行瘀活血,治虚人瘀血,名代抵当丸。[证治准绳] 3。本方去大黄加熟地黄。治妇女月水不调,渐成块,脐下

58/204

如覆杯,久成肉症者,名地黄通经丸。吻人大全良方] 4。本方去水蛭,改虻虫为廑虫。治产妇干血着于脐之腹痛, 名下瘀血汤。[金匮要略]

35. 抵当丸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水蛭6g 虻虫3g桃仁9g 大黄9g 上4味,捣分4丸。吞服1丸,或水煎1丸。若不下,再用。 (功效)荡内热,破瘀血。 (主治}病势较抵当汤证缓,发狂,少腹满,小便自利,脉 沉伏、弦涩或沉弦有力。 (临证加减) 1.详参抵当汤之“临证加减”项。 2.本方去水蛭,大黄120g,芒硝30g,炒桃仁60枚,加当 归尾,生地黄、山甲珠各30g,肉桂9—15g。为细末,炼蜜为 丸。蓄血在上焦,丸如芥大,睡前去枕仰卧,以唾液送下;蓄血 在中焦食远服,在下焦空腹服,丸如梧桐子大,以百涝水煎汤送 下。功能行瘀活血,治虚人瘀血,名代抵当丸。[证治准绳] 3。本方去大黄加熟地黄。治妇女月水不调,渐成块,脐下 如覆杯,久成肉症者,名地黄通经丸。吻人大全良方] 4。本方去水蛭,改虻虫为廑虫。治产妇干血着于脐之腹痛, 名下瘀血汤。[金匮要略]

栀子豉汤类

36.栀子豉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栀子9g 香豉9g 上2味,以水800ml,先煮栀子,得500ml,再下香豉,煮 取300ml,去滓,分2次服。 栀子用法:原文只言“擘”,未言其他,故为生用。现代临 证分为炒栀子(外皮炒黑,故称黑栀子),焦栀子(炒焦)和生 栀子.生栀子清热泻火力较强。有人主张栀子必须生用,炒黑则 疗效不可靠。此者,重申张仲景之意,杜绝浪费之举,学者实堪 取法。[伤寒论汤证新编.上海科技出版社,1983] (功效)清热除烦。 (主治} 主证:虚烦不得眠,心中懊侬,舌苔黄腻。 副证:胸中空,心下濡,或心中结痛,饥不欲食,或身热, 手足温,但头汗出,或反复颠倒。 (临证加减] 1。栀子豉汤加减治疗神经衰弱:①肝阳上亢,灼伤心神,治 宜泻肝清热,养心安神,用栀子豉汤加龙胆草、生地黄;②心脾 两虚,气血不足,治宜健脾安神,补气养血,用栀子甘草豉汤加 人参、茯苓、白术;③心肾不交,虚火妄动,治宜育阴清热,补

59/204

肾安神,栀子豉汤加生地、何首乌、丹皮。 2.栀子豉汤加味治疗精神病:临证常以栀子豉汤为基础, 或合三承气汤,或合涤痰汤,或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随症加 味,灵活化裁,用于治疗多种精神病,每获良效。凡精神疾病, 诸如癫证、狂证、郁证等,虽致病之由不一,临床表现多端,但 究其病机,或肝郁化火,或痰火互结。终必扰及心神,致心窍被 蒙,神明逆乱。“心为君主之官”,“精神之所舍也”。所以治疗精 神疾病,必须抓住“心经郁热”“神明被蒙”这一病理关键,清 透心经郁热以治其本,方可获效。栀子豉汤中,栀子苦寒而色 赤,其形似心,色赤应心,寒能清热,苦可涌泄,素以清心除烦 见长,兼泻三焦之火;豆豉色黑人肾,其气香窜,其性升发,能 宣散心经郁热,使心火透达于外,与栀子相配,又可鼓动肾水上 达,以济心阴,使心阳不亢。如此则阴阳协调,水火相济,君主 自安,逆乱自平。[河南中医]   3。湿温初期:如邪在卫分,可酌加藿香、佩兰、杏仁、橘 皮、白蔻仁、薄荷、连翘、通草等.邪在气分,可酌加连翘、黄 芩、枳壳、竹茹、滑石、郁金、象贝、菖蒲、茵陈等。即邪在卫 分“宜透”为主,邪在气分则以“清利”为主。   4.外感初起:本方加薄荷、牛蒡子、银花、连翘等,以清 气热。 5.湿温溺赤,郁结发黄:本方加通草、赤小豆、连翘,以 通利解毒。

6.胃气欠和,不饥能食,不寐者,本方加枳实、半夏、广 敝,以通降胃气。 7.肺胃痰热,脘痞不饥,口干有痰,本方加杏仁、瓜蒌皮、 郁金、枇杷叶;热而生痰,气阻痰滞,本方加杏仁、瓜蒌皮、郁 金、桃仁、降香,煎送白金丸,以开气与涤痰同进。  8.吐伤胃津,噫气,下泄气,本方加橘红、半夏、竹茹、 石斛,并注意调护,少少进谷以养胃。   9.垫型由郁,胃空不和,本方加半夏、枳实、广陈皮,专 于和胃;或再加白蔻仁、杏仁、桔梗,上中二焦同治。  10.湿热散布三焦,喘肿便少,本方加杏仁、枇杷叶、滑 石、薏苡仁、通草、茯苓皮等气味俱薄之味,以清肃上焦。 11.积劳再感,湿热发黄,本方加连翘、赤小豆、通草、天 花粉,煎送保和丸,清热宣邪,消导和中。 12。咯血,本方加杏仁、桔梗、瓜蒌皮、郁金、苏子、降 香,以清肃上焦气分。 13.吐血,本方加杏仁、瓜蒌皮、郁金、橘红,以宣开气 痹。[以上引自温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3 14。暑湿内侵,脾胃不和:本方佐以杏仁、郁金,如证见痰

60/204

多咳呕,暑郁于上加杏仁、郁金、石膏、半夏以辛开涤暑;寸脉 大,头晕,脘中食少多下,加杏仁、郁金、竹叶、滑石兼以甘淡 渗湿;头胀、脘闷不肌,腹痛恶心,当三焦同治,故加杏仁、橘 红、半夏、厚朴、黄芩、滑石以宣中为主;不饥不食,机窍不为 灵动,加瓜蒌皮、郁金、枳壳、桔梗、降香,名三香汤,芳香逐 秽,开上为多。[温病条辨。卷二] 15。秋燥咳嗽,本方加桑叶、杏仁、沙参、贝母,以清上 燥;如脉见沉弦,则知内有宿饮,然秋燥为新病,故用栀子豉汤 加杏仁、蒌皮、郁金、沙参辛泄剂,暂解上燥,略佐橘红、薏苡 仁以治宿饮。 16.少阳、阳明痰火眩晕,本方佐羚羊角、连翘以清少阳, 佐广陈皮、半夏曲以和阳明。 17.木火犯胃,纳谷哽噎,本方加郁金,更用黄连之苦降, 生姜、半夏之辛开,丹皮佐栀子以泻木火,竹茹伍豆豉以和胃气。 18.肝郁胃痛,本方加杏仁、瓜蒌皮、郁金、枇杷叶,以苦 辛轻剂,先理上焦;因气火上郁,脘中窒痛,呕涎,除加杏仁、 瓜蒌仁、郁金以开上,更佐竹茹、半夏曲以和胃;肝阳直犯胃 络,心痛则用本方合金铃子散,清热宣郁,凉肝止痛. 19.本方加甘草,治本方证少气者,名栀子甘草豉汤。 20。本方加生姜,治本方证兼呕者,名扼子生姜豉汤。 21。本方去豆豉,加枳实、厚朴,治本方证兼胸痞腹胀者, 名扼壬厚扑汤。[伤寒论] 22.本方去豆豉,加黄柏、甘草,治身热发黄者,名栀子柏

皮汤。[伤寒论] 23.本方重用豆豉,加大黄,治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 者,名枳实栀子豉汤。 . 24。本方加大黄、枳实、治酒疸,心中懊侬或腹满热痛等阳 黄,名栀子大黄汤。 、 z5.本方加黄芩、甘草、柴胡、乌梅、生姜、竹叶,治伤寒 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侬,名栀子乌梅汤。

37.栀子甘草豉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栀子9g 香豉98 炙甘草6g   上3味,以水800ml,先煮栀子、甘草,至500ml,再下香 鼓,煮取300ral,去滓,分2次服,温服工次。 (功效)清热除烦,补益中气。 (主治)栀子豉汤证兼气短者。 (临证加减) 1.本方加丹参、玉竹、寸冬、生山药、茯苓治热扰胸膈。 2.本方加炒枣仁、合欢皮、郁金、桔梗、枳壳亦治热扰 胸膈。

61/204

3.本方加川芎、苦酒治产后血虚气陷。 4.本方加苦参、黄柏治肛门周围瘙痒. 5。本方加枳实,旋覆花治噎嗝食不下. 栀子生姜豉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栀子9g 香豉9g 生姜15g 上3味,以水800ml,先煮栀子、生姜,取500ml,再下香 豉,煮取300ml,去滓,分2次服,温服工次。 (功效)清热除烦,逐饮止呕。 (主治)栀子豉汤证兼见呕逆者。 (临证加减] 1.本方加法半夏治栀子豉汤证兼有呕吐者. 2.本方去香豉、甘草,栀子一味9g研碎,然后浸入少量的 70%酒精或白酒中,浸泡30--60分钟,取浸泡液与适量的面粉和 匀,做成4个如5分硬币大小的面饼,临睡前贴压于患儿的涌泉 穴(双)、内关穴(双),外包纱布,再用胶布固定,次晨取下, 以患儿皮肤呈青蓝色为佳。治小儿发热。[中医杂志,1991,c12,:s2] 3.栀子粉外敷治小儿高热:用栀子粉、鸡蛋清外敷涌泉穴, 治疗小儿因流感、腮腺炎、风疹病引起的高热及夏季热,疗效颇 佳。用法:生栀子粉(过60目筛)10g,鸡蛋1枚,取蛋清与栀 子粉调成稠糊状,做成药饼(厚如3个5分硬币)摊于布上,按 男左女右,敷于涌泉穴,包扎,约8小时/日,连用3日。发热 兼抽搐者,加敷内关穴。[四川中医,1990,c10,:29~30-] 4.治扭伤:山栀子lOg(视面积大小加减剂量),加鸡蛋1 个(只用鸡蛋清)。将山栀子捣碎用蛋清调和敷于患处.(外敷1

次,12小时内局部青肿、疼痛消失)。 5.本方加地榆炭治便血。 6.本方加桂枝、香附、砂仁、元胡治胃脘痛。 栀子厚朴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栀子9g 厚朴12g 枳实9g 上3味,以水700ml,煮取300ml,去滓,分2次服。 (功效)清热除烦,宽中消满。 (主治罩心中烦热,卧起不安,腹胀不痛,苔黄,脉数。 (临证加减} L本方加香附、大腹皮、莱菔子治心腹满。 2.本方加黄芩、法半夏治热邪壅遏胸腹。 3.本方加高良姜治肝脾不和。 4.本方合茵陈五苓散治黄疸。 5.本方加枳实、白术治心下痞实热者。

  38.栀子干姜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栀子9g 干姜6g

62/204

 上2味,以水700ral,煮取300ml,去滓,分2次服。   (功效)清上温下。 (主治)   主证:身热,微烦,舌红,苔黄,脉弦数。   刨证:腹满或腹痛,食少便溏. (临证加减卫 1.本方用干姜、炒黑山栀姜汁拌,以酒煎服,治心疝塞痛, 塞热气结者。 2.本方加薤白七茎,豆豉半合煎服治赤白痢疾,无论老少 皆宜。 3.炒栀子治痰饮痞结,咽膈噎塞,状若梅核,妨碍饮食, 久面不愈,即成反胃。 4.本方加川栋子治郁火胃痛、胆结石急性发作者。  5.取桃仁承气汤、栀子干姜汤,以互相进,治疫疠,胸满 烦躁,身热甚,头汗出者. 6.本方加枳壳、葛花治胃痛便溏。 7.栀子干姜汤加味治疗胃痛、胆石症急性发作:用栀子干 姜汤加川楝子,治疗郁火胃痛、胆结石急性发作屡效。虚寒胃痛 勿用。

39.枳实栀子豉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枳实6g 栀子9g 香豉12g 上3味,以清浆水1400ral,空煮取800ml,下枳实、栀子, 煮取400ml,再下香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夏令微 似汗。若有宿食,内大黄如博棋子五六枚,服之愈。

1.清浆水:在汉代可能是粟米加工发酸而成的白色浆液水, 后世多以淘米水代之。用“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实际就是 浓缩之意。徐灵胎曰。“浆中即淘米泔水,久贮味酸为佳。”吴仪 洛曰:“一名酸浆水,炊粟熟投冷水中浸五六日,味酢生白花, 色类浆,故名.若浸致败者害人,其性凉善走,能调中宣气,通 关开胃,解烦渴化滞物。” 2.博棋子大:《千金方》羊脂煎方后云:“棋子大小如寸匕” 而一方寸匕为10刀圭,合今5ml。因此,博棋子五六枚,相当 于25~30ml体积。 (功效)调中和胃,清热化气。 (主治]大病或久病初愈,因过劳而病复发(劳复)者。症 见发热,口干口渴,心烦懊侬,心下痞硬,或胸胁胀满,腹痛拒 按,苔黄,脉滑或数。 (临证加减法) 1.本方兼有宿食者,即不消化物停滞于胃肠内,症见膨满, 按之腹紧,且伴有便秘者,加大黄以扫荡积滞。[伤寒论]

63/204

2.枳实栀子大黄豉汤:与本方药味相同,只枳实量增二枚。 治黄疸病,症见身黄发热,心中懊侬或热痛,苔黄腻,脉滑数。 [金匮要略] 3.本方加大黄治食复。 4.本方加神曲、郁金、生山药、生姜治春温食复。 5.本方加大黄亦治酒黄疸。 6.本方加生首乌治便秘。 栀子柏皮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肥栀子lOg 炙甘草3g 黄柏6g 上3味,以水800ml,煮取300ml,去滓,分2次服。 [功效]清泄湿热。 (主治) 主证:身目俱黄,小便黄赤,发热,心中懊侬,苔黄,脉弦 数或弦大滑实。 副证:心烦,无汗或汗出不彻,小便不利。 .(临证加减]   1.栀子柏皮汤加味治疗传染性肝炎:用栀子柏皮汤加茵陈、 郁金,治疗传染性肝炎获得显著效果。且有很好的预防作用,当 肝炎流行地区的密切接触者,只要出现食欲不振,精神疲乏,胸 胁不畅,四肢无力或头晕等前驱症状时,即使未出现黄疸,预服 本方,确有显著的预防作用,但认为栀子必须生用。   2.栀子柏皮汤合茵陈蒿汤加味治疗重症肝炎:用本方合茵 陈蒿汤加黄连、黄芩,治疗重症肝炎,黄疸指数急剧上升者,发 现有明显的抑制黄疽上升的作用。该方制成静脉注射的“茵栀黄

注射液”,治疗胆红素15mg~~以上的病例,效佳。 3。中医对传染性肝炎治疗方法:西医治疗传染性肝炎,多 采用高糖疗法.但按中医辨证论治,不少病例,甚至同一病例的 不同阶段,须禁高糖治疗。如果某些肝炎患者,采用高糖治疗 后,其恶心厌食、呕吐等症状持久不除,甚至出现胃脘饱闷,黄 疸持久不退,有的黄疸指数出现增高现象,肝肿大消退迟缓,肝 功能恢复时间延长;采用中药,如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等治 疗,同时禁用甘腻食物,多数病人的症状、体征和肝功能大多得 到缓解。从而肯定了高糖保肝疗法不能成为治疗肝炎的基本疗 法。并认为凡属湿热阳黄实证,症见:恶心呕吐,脘闷不舒,厌 食等消化系统功能紊乱严重者;或身目鲜黄,便秘,舌苔黄燥、 厚腻或腐垢,口苦干,发热,神昏谵语,小便短赤,脉滑数、滑 实、沉迟有力者,均不宜糖类之温甘腻,因黏滞滋补,易化热化 燥,湿邪留滞,反增病变。而在肝炎某个阶段,按中医辨证适用 高糖治疗,如消化系统症状消失,知饥欲食,黄疽不深,无发 热、口苦、口干、小便清长或淡黄转白,肝肿大进行性减退,脉

64/204

转和缓,此为邪退正虚之际,用高糖治疗,有调中补土,益气生 津之作用。[福建中医药,1964,《6,;29] 4。栀子柏皮汤加味治疗钩端螺旋体病:用栀子柏皮汤加茵 陈、茜草、郁金等,效果很满意。认为钩端螺体病发黄,多属阳 黄,属于中医“黄疸”、“急黄”、“湿疸”一类÷表证不多,里证 为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等不宜妄用.旷东中医,1960,cll,:519] 5。栀子柏皮汤的临床应用:栀子柏皮汤是以栀子、黄柏为 主药,通过药物分析认为这两味药都是苦寒泄热药,对湿热发 黄、心烦、出血、热疮、小便不利、目赤痛都有疗效,再配以缓 急解毒的甘草,便适用于肝、胆、胃、肠、肾脏、膀胱等脏器蓄 热的证候。[伤寒论方解.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91] 6.栀子柏皮汤治疗小儿急惊风:症见小儿El噤骱齿,背反 张,脚挛急,卧不着席者,宜栀子柏皮汤。以为急惊风者,病之 热也,病之实也。宜用清法也,即泻也。[伤寒论类方汇参北丸人 民卫生出版社,1963:147] 7.栀子柏皮汤合茵陈蒿汤治疗新生儿溶血症;用栀子柏皮 汤合茵陈蒿汤加黄连、黄芩制成“茵栀黄注射液”用于新生儿溶 血症取得较好疗效。[伤寒论串解。北京:中医古籍出版址真1987:116] 8。湿热黄疸肝炎:本方加茵陈、大枣,煎汤冲服五味子粉 有显效。 9。急性菌痢:本方合白头翁汤或加马齿苋有良效。 l0.本方去甘草,加黄连、黄芩治三焦热盛,大热烦躁,口 燥咽干,错语不眠,或吐衄发斑,肿痛疔毒,舌红苔黄,脉数有 力者,名黄连解毒汤。

40.栀子干姜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栀子9g 干姜6g  上2味,以水700ral,煮取300ml,去滓,分2次服。   (功效)清上温下。 (主治)   主证:身热,微烦,舌红,苔黄,脉弦数。   刨证:腹满或腹痛,食少便溏. (临证加减卫 1.本方用干姜、炒黑山栀姜汁拌,以酒煎服,治心疝塞痛, 塞热气结者。 2.本方加薤白七茎,豆豉半合煎服治赤白痢疾,无论老少 皆宜。 3.炒栀子治痰饮痞结,咽膈噎塞,状若梅核,妨碍饮食, 久面不愈,即成反胃。 4.本方加川栋子治郁火胃痛、胆结石急性发作者。  5.取桃仁承气汤、栀子干姜汤,以互相进,治疫疠,胸满

65/204

烦躁,身热甚,头汗出者. 6.本方加枳壳、葛花治胃痛便溏。 7.栀子干姜汤加味治疗胃痛、胆石症急性发作:用栀子干 姜汤加川楝子,治疗郁火胃痛、胆结石急性发作屡效。虚寒胃痛 勿用。 枳实栀子豉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枳实6g 栀子9g 香豉12g 上3味,以清浆水1400ral,空煮取800ml,下枳实、栀子, 煮取400ml,再下香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夏令微 似汗。若有宿食,内大黄如博棋子五六枚,服之愈。 1.清浆水:在汉代可能是粟米加工发酸而成的白色浆液水, 后世多以淘米水代之。用“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实际就是 浓缩之意。徐灵胎曰。“浆中即淘米泔水,久贮味酸为佳。”吴仪 洛曰:“一名酸浆水,炊粟熟投冷水中浸五六日,味酢生白花, 色类浆,故名.若浸致败者害人,其性凉善走,能调中宣气,通 关开胃,解烦渴化滞物。”

2.博棋子大:《千金方》羊脂煎方后云:“棋子大小如寸匕” 而一方寸匕为10刀圭,合今5ml。因此,博棋子五六枚,相当 于25~30ml体积。 (功效)调中和胃,清热化气。 (主治]大病或久病初愈,因过劳而病复发(劳复)者。症 见发热,口干口渴,心烦懊侬,心下痞硬,或胸胁胀满,腹痛拒 按,苔黄,脉滑或数。 (临证加减法) 1.本方兼有宿食者,即不消化物停滞于胃肠内,症见膨满, 按之腹紧,且伴有便秘者,加大黄以扫荡积滞。[伤寒论] 2.枳实栀子大黄豉汤:与本方药味相同,只枳实量增二枚。 治黄疸病,症见身黄发热,心中懊侬或热痛,苔黄腻,脉滑数。 [金匮要略] 3.本方加大黄治食复。 4.本方加神曲、郁金、生山药、生姜治春温食复。 5.本方加大黄亦治酒黄疸。 6.本方加生首乌治便秘。 栀子柏皮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肥栀子lOg 炙甘草3g 黄柏6g 上3味,以水800ml,煮取300ml,去滓,分2次服。 [功效]清泄湿热。 (主治) 主证:身目俱黄,小便黄赤,发热,心中懊侬,苔黄,脉弦 数或弦大滑实。

66/204

副证:心烦,无汗或汗出不彻,小便不利。 .(临证加减]   1.栀子柏皮汤加味治疗传染性肝炎:用栀子柏皮汤加茵陈、 郁金,治疗传染性肝炎获得显著效果。且有很好的预防作用,当 肝炎流行地区的密切接触者,只要出现食欲不振,精神疲乏,胸 胁不畅,四肢无力或头晕等前驱症状时,即使未出现黄疸,预服 本方,确有显著的预防作用,但认为栀子必须生用。   2.栀子柏皮汤合茵陈蒿汤加味治疗重症肝炎:用本方合茵 陈蒿汤加黄连、黄芩,治疗重症肝炎,黄疸指数急剧上升者,发 现有明显的抑制黄疽上升的作用。该方制成静脉注射的“茵栀黄 注射液”,治疗胆红素15mg~~以上的病例,效佳。 3。中医对传染性肝炎治疗方法:西医治疗传染性肝炎,多 采用高糖疗法.但按中医辨证论治,不少病例,甚至同一病例的 不同阶段,须禁高糖治疗。如果某些肝炎患者,采用高糖治疗 后,其恶心厌食、呕吐等症状持久不除,甚至出现胃脘饱闷,黄 疸持久不退,有的黄疸指数出现增高现象,肝肿大消退迟缓,肝

功能恢复时间延长;采用中药,如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等治 疗,同时禁用甘腻食物,多数病人的症状、体征和肝功能大多得 到缓解。从而肯定了高糖保肝疗法不能成为治疗肝炎的基本疗 法。并认为凡属湿热阳黄实证,症见:恶心呕吐,脘闷不舒,厌 食等消化系统功能紊乱严重者;或身目鲜黄,便秘,舌苔黄燥、 厚腻或腐垢,口苦干,发热,神昏谵语,小便短赤,脉滑数、滑 实、沉迟有力者,均不宜糖类之温甘腻,因黏滞滋补,易化热化 燥,湿邪留滞,反增病变。而在肝炎某个阶段,按中医辨证适用 高糖治疗,如消化系统症状消失,知饥欲食,黄疽不深,无发 热、口苦、口干、小便清长或淡黄转白,肝肿大进行性减退,脉 转和缓,此为邪退正虚之际,用高糖治疗,有调中补土,益气生 津之作用。[福建中医药,1964,《6,;29] 4。栀子柏皮汤加味治疗钩端螺旋体病:用栀子柏皮汤加茵 陈、茜草、郁金等,效果很满意。认为钩端螺体病发黄,多属阳 黄,属于中医“黄疸”、“急黄”、“湿疸”一类÷表证不多,里证 为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等不宜妄用.旷东中医,1960,cll,:519] 5。栀子柏皮汤的临床应用:栀子柏皮汤是以栀子、黄柏为 主药,通过药物分析认为这两味药都是苦寒泄热药,对湿热发 黄、心烦、出血、热疮、小便不利、目赤痛都有疗效,再配以缓 急解毒的甘草,便适用于肝、胆、胃、肠、肾脏、膀胱等脏器蓄 热的证候。[伤寒论方解.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91] 6.栀子柏皮汤治疗小儿急惊风:症见小儿El噤骱齿,背反 张,脚挛急,卧不着席者,宜栀子柏皮汤。以为急惊风者,病之 热也,病之实也。宜用清法也,即泻也。[伤寒论类方汇参北丸人

67/204

民卫生出版社,1963:147] 7.栀子柏皮汤合茵陈蒿汤治疗新生儿溶血症;用栀子柏皮 汤合茵陈蒿汤加黄连、黄芩制成“茵栀黄注射液”用于新生儿溶 血症取得较好疗效。[伤寒论串解。北京:中医古籍出版址真1987:116] 8。湿热黄疸肝炎:本方加茵陈、大枣,煎汤冲服五味子粉 有显效。 9。急性菌痢:本方合白头翁汤或加马齿苋有良效。 l0.本方去甘草,加黄连、黄芩治三焦热盛,大热烦躁,口 燥咽干,错语不眠,或吐衄发斑,肿痛疔毒,舌红苔黄,脉数有 力者,名黄连解毒汤。

41.栀子生姜豉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栀子9g 香豉9g 生姜15g 上3味,以水800ml,先煮栀子、生姜,取500ml,再下香 豉,煮取300ml,去滓,分2次服,温服工次。 (功效)清热除烦,逐饮止呕。 (主治)栀子豉汤证兼见呕逆者。 (临证加减] 1.本方加法半夏治栀子豉汤证兼有呕吐者. 2.本方去香豉、甘草,栀子一味9g研碎,然后浸入少量的 70%酒精或白酒中,浸泡30--60分钟,取浸泡液与适量的面粉和 匀,做成4个如5分硬币大小的面饼,临睡前贴压于患儿的涌泉 穴(双)、内关穴(双),外包纱布,再用胶布固定,次晨取下, 以患儿皮肤呈青蓝色为佳。治小儿发热。[中医杂志,1991,c12,:s2] 3.栀子粉外敷治小儿高热:用栀子粉、鸡蛋清外敷涌泉穴, 治疗小儿因流感、腮腺炎、风疹病引起的高热及夏季热,疗效颇 佳。用法:生栀子粉(过60目筛)10g,鸡蛋1枚,取蛋清与栀 子粉调成稠糊状,做成药饼(厚如3个5分硬币)摊于布上,按 男左女右,敷于涌泉穴,包扎,约8小时/日,连用3日。发热 兼抽搐者,加敷内关穴。[四川中医,1990,c10,:29~30-] 4.治扭伤:山栀子lOg(视面积大小加减剂量),加鸡蛋1 个(只用鸡蛋清)。将山栀子捣碎用蛋清调和敷于患处.(外敷1 次,12小时内局部青肿、疼痛消失)。 5.本方加地榆炭治便血。 6.本方加桂枝、香附、砂仁、元胡治胃脘痛。 栀子厚朴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栀子9g 厚朴12g 枳实9g 上3味,以水700ml,煮取300ml,去滓,分2次服。 (功效)清热除烦,宽中消满。 (主治罩心中烦热,卧起不安,腹胀不痛,苔黄,脉数。 (临证加减}

68/204

L本方加香附、大腹皮、莱菔子治心腹满。 2.本方加黄芩、法半夏治热邪壅遏胸腹。 3.本方加高良姜治肝脾不和。 4.本方合茵陈五苓散治黄疸。 5.本方加枳实、白术治心下痞实热者。   栀子干姜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栀子9g 干姜6g  上2味,以水700ral,煮取300ml,去滓,分2次服。   (功效)清上温下。

(主治)   主证:身热,微烦,舌红,苔黄,脉弦数。   刨证:腹满或腹痛,食少便溏. (临证加减卫 1.本方用干姜、炒黑山栀姜汁拌,以酒煎服,治心疝塞痛, 塞热气结者。 2.本方加薤白七茎,豆豉半合煎服治赤白痢疾,无论老少 皆宜。 3.炒栀子治痰饮痞结,咽膈噎塞,状若梅核,妨碍饮食, 久面不愈,即成反胃。 4.本方加川栋子治郁火胃痛、胆结石急性发作者。  5.取桃仁承气汤、栀子干姜汤,以互相进,治疫疠,胸满 烦躁,身热甚,头汗出者. 6.本方加枳壳、葛花治胃痛便溏。 7.栀子干姜汤加味治疗胃痛、胆石症急性发作:用栀子干 姜汤加川楝子,治疗郁火胃痛、胆结石急性发作屡效。虚寒胃痛 勿用。

42.栀子厚朴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栀子9g 厚朴12g 枳实9g 上3味,以水700ml,煮取300ml,去滓,分2次服。 (功效)清热除烦,宽中消满。 (主治罩心中烦热,卧起不安,腹胀不痛,苔黄,脉数。 (临证加减} L本方加香附、大腹皮、莱菔子治心腹满。 2.本方加黄芩、法半夏治热邪壅遏胸腹。 3.本方加高良姜治肝脾不和。 4.本方合茵陈五苓散治黄疸。 5.本方加枳实、白术治心下痞实热者。

43.栀子柏皮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肥栀子lOg 炙甘草3g 黄柏6g 上3味,以水800ml,煮取300ml,去滓,分2次服。

69/204

[功效]清泄湿热。 (主治) 主证:身目俱黄,小便黄赤,发热,心中懊侬,苔黄,脉弦 数或弦大滑实。 副证:心烦,无汗或汗出不彻,小便不利。 .(临证加减]   1.栀子柏皮汤加味治疗传染性肝炎:用栀子柏皮汤加茵陈、 郁金,治疗传染性肝炎获得显著效果。且有很好的预防作用,当 肝炎流行地区的密切接触者,只要出现食欲不振,精神疲乏,胸 胁不畅,四肢无力或头晕等前驱症状时,即使未出现黄疸,预服 本方,确有显著的预防作用,但认为栀子必须生用。   2.栀子柏皮汤合茵陈蒿汤加味治疗重症肝炎:用本方合茵 陈蒿汤加黄连、黄芩,治疗重症肝炎,黄疸指数急剧上升者,发 现有明显的抑制黄疽上升的作用。该方制成静脉注射的“茵栀黄 注射液”,治疗胆红素15mg~~以上的病例,效佳。 3。中医对传染性肝炎治疗方法:西医治疗传染性肝炎,多 采用高糖疗法.但按中医辨证论治,不少病例,甚至同一病例的 不同阶段,须禁高糖治疗。如果某些肝炎患者,采用高糖治疗 后,其恶心厌食、呕吐等症状持久不除,甚至出现胃脘饱闷,黄 疸持久不退,有的黄疸指数出现增高现象,肝肿大消退迟缓,肝 功能恢复时间延长;采用中药,如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等治 疗,同时禁用甘腻食物,多数病人的症状、体征和肝功能大多得 到缓解。从而肯定了高糖保肝疗法不能成为治疗肝炎的基本疗 法。并认为凡属湿热阳黄实证,症见:恶心呕吐,脘闷不舒,厌 食等消化系统功能紊乱严重者;或身目鲜黄,便秘,舌苔黄燥、 厚腻或腐垢,口苦干,发热,神昏谵语,小便短赤,脉滑数、滑 实、沉迟有力者,均不宜糖类之温甘腻,因黏滞滋补,易化热化 燥,湿邪留滞,反增病变。而在肝炎某个阶段,按中医辨证适用 高糖治疗,如消化系统症状消失,知饥欲食,黄疽不深,无发 热、口苦、口干、小便清长或淡黄转白,肝肿大进行性减退,脉 转和缓,此为邪退正虚之际,用高糖治疗,有调中补土,益气生 津之作用。[福建中医药,1964,《6,;29] 4。栀子柏皮汤加味治疗钩端螺旋体病:用栀子柏皮汤加茵 陈、茜草、郁金等,效果很满意。认为钩端螺体病发黄,多属阳 黄,属于中医“黄疸”、“急黄”、“湿疸”一类÷表证不多,里证 为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等不宜妄用.旷东中医,1960,cll,:519]

5。栀子柏皮汤的临床应用:栀子柏皮汤是以栀子、黄柏为 主药,通过药物分析认为这两味药都是苦寒泄热药,对湿热发 黄、心烦、出血、热疮、小便不利、目赤痛都有疗效,再配以缓 急解毒的甘草,便适用于肝、胆、胃、肠、肾脏、膀胱等脏器蓄

70/204

热的证候。[伤寒论方解.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91] 6.栀子柏皮汤治疗小儿急惊风:症见小儿El噤骱齿,背反 张,脚挛急,卧不着席者,宜栀子柏皮汤。以为急惊风者,病之 热也,病之实也。宜用清法也,即泻也。[伤寒论类方汇参北丸人 民卫生出版社,1963:147] 7.栀子柏皮汤合茵陈蒿汤治疗新生儿溶血症;用栀子柏皮 汤合茵陈蒿汤加黄连、黄芩制成“茵栀黄注射液”用于新生儿溶 血症取得较好疗效。[伤寒论串解。北京:中医古籍出版址真1987:116] 8。湿热黄疸肝炎:本方加茵陈、大枣,煎汤冲服五味子粉 有显效。 9。急性菌痢:本方合白头翁汤或加马齿苋有良效。 l0.本方去甘草,加黄连、黄芩治三焦热盛,大热烦躁,口 燥咽干,错语不眠,或吐衄发斑,肿痛疔毒,舌红苔黄,脉数有 力者,名黄连解毒汤。

陷胸汤类

44.大陷胸丸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大黄15g 葶苈子15g 芒硝15g 杏仁15g 上4味,捣筛2味,人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 丸一枚;另捣甘遂1.5—3g为末,白蜜适量,水400ml,煮取 20ral,服法同上。. (功效)泻热破结,下气逐饮。 (主治]结胸证,胸部硬痛,汗出,项强拘急,如“柔痉” 状者. (临证加减) 1.本方加地龙、桑白皮,去芒硝治小儿喘息型支气管炎。 2.伏饮踞于胸膈者,方用大黄6g,芒硝6g,葶苈子9g, 水二碗,蜜半碗,煎成半碗,后下甘遂1g服一剂,大便泻下两 次,而胸中顿爽。 3.本方加生黄芪,车前子、白术、茯苓、甘遂末(冲服), 治胸水。 4.本方加厚朴,甘遂治绞窄性膈疝。 : 5.本方加瓜蒌、黄连、半夏、甘草治大结胸证误为脑膜炎.: 6.大陷胸丸加减治疗小儿喘息型支气管炎:基本方为葶苈 子(布包)、杏仁、桑白皮、大黄(后下)。半岁以下取上药各 3g煎服;半岁至l岁各4g,1-3岁各5g;4-5岁各6g;5岁 以上各9g。

45.大陷胸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大黄9g 芒硝6g 甘遂工一1.5g 上3味,以水1200ml,先煮大黄,取400ml,去滓,下芒

71/204

硝,煮一二沸,再下甘遂末,温服200ml。临证和实验证明,生 大黄泻下力最强,熟大黄作用缓和;生大黄久煎泻下力弱,稍煎 则泻下利强.因此,本方先煮大黄,后下芒硝、甘遂,并非欲攻 肠实,意在使水热互结之邪从大便而下. (功效)泻热,逐水,破结。 (主治) 主证:舌干燥而渴,心下硬痛,按之石硬,痛不可近,或牵 连胸胁,或从心下至少腹硬满拒按,苔黄厚,脉沉紧,或沉迟 有力。 副证:躁烦,心中懊侬,口渴,头汗出,气短,或大便秘 结,互结于心下;或因太阳内传阳明,津液重伤,形成大结胸 之证。 (临证加减) L加味陷胸承气汤治疗肠梗阻:按伤寒“脏结无阳证”,用 承气合陷胸汤,药用瓜蒌12g,半夏9g,黄连9g,黄芩9g,陈 皮9g,/al}b 9g,枳实9g,川军9g,芒硝6g。先后治疗轻重症 肠梗阻均获良效.[中医杂志,1959,fl,] 2.大陷胸汤加味治疗重症肠梗阻:用大陷胸汤加厚朴治疗 重症肠梗阻,肠腔积液较多,有腹膜刺激征者,有一定疗效。   3.复方大陷汤治疗急性肠梗阻:以本方加厚朴、枳实,组 成复方大陷胸汤,治疗急性肠梗阻。辨证为肠腑热结,正气未衰 型.症见腹痛拒按,腹胀痞满,尿黄赤,苔黄或燥,舌质红,脉 洪数等,治疗效果颇为满意。 1978:212J 4.甘遂硝黄散治疗肠梗阻:用生甘遂末3分、大黄末2分、 芒硝工分即甘遂硝黄散,治疗表现为痞满燥实坚证之急性、高位 机械性、完全性、单纯性肠梗阻,获得了较好的疗效.认为绞窄 性肠梗阻为本方之禁忌证. 5.治疗急性肠梗阻:采用甘遂通结汤(甘遂、桃仁、赤芍、 生牛膝、厚朴、木香、大黄)治疗腹腔积液较多的重症肠梗阻, 用复方大承气汤(厚朴、莱菔子、枳壳、桃仁、大黄、芒硝)治 疗一般性肠梗阻气胀重者;用减味大陷胸汤(甘遂末、芒硝)或 单味甘遂末,治疗各种类型肠梗阻及小儿蛔虫团阻塞性肠梗阻。 6.治疗急性腹膜炎:采用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急性阑尾 炎并发弥漫性腹膜炎,近期疗效满意。肠结期即阳明腑实证或结 胸证,系属炎症继续扩散阶段,临床主要表现为肠麻痹与麻痹性 肠梗阻,治用复方大承气汤、大陷胸汤和甘遂通结汤,可解除麻

痹和麻痹性肠梗阻,促进腹膜炎的消散。 7.大黄甘遂汤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腹膜炎:即用大陷胸汤去 芒硝,并报道服用本方后有的病人可出现腹痛吐泻反应,一般不

72/204

必做特殊处理. 8.清胰陷胸汤治疗急性胰腺炎:用大陷胸汤加柴胡、黄芩、 木香、元胡,名为清胰陷胸汤为主,配合针刺,治疗急性胰腺 炎。 9.大陷胸汤治疗急性胰腺炎: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病 变波及周围脏器,影响胃肠道功能,发病12-48小时出现麻痹 性肠梗阻,造成上腹部严重腹胀与肌紧张,且可发生频繁剧烈的 呕吐,进一步加重呼吸及循环障碍,使病情更趋严重。这些临床 表现符合水热互结的大结胸证,系危重证,必须用大陷胸汤峻 下,以散其结,是有效方法之一。 10。大柴胡汤与大陷胸汤合方治疗急性胰腺炎:药用柴胡、 黄芩、枳实、赤芍各15g,黄连、半夏、元胡、芒硝各lOg,天 花粉30g,大黄20~30g。有蛔虫加乌梅、槟榔;黄疸加金钱草、 虎杖。根据合并感染疼痛程度酌情配合补液、抗炎及解痉西药, 短期禁食。不用胃肠减压和抑制胰腺分泌药。 [上海中医药杂志, 1997,(3):203 11.大陷胸汤的临床应用:临证每遇大陷胸汤证,但老幼匡 赢,认为有此证而本方又难投,乃以大黄、黑丑、牙皂三药为末 (牙皂用量为其他二味之和的20%),开水吞服代替本方,每泻 出黄色黏液而愈。[浙江中医杂志,1958,tll,:38] 12.大陷胸汤在急重症的应用:大陷胸汤加鳖甲、马鞭草、 枳壳、水蛭、太子参、瓜蒌之类治疗肝硬化腹水;加皮尾参、茵 陈、焦栀子、川黄连、石斛、安宫牛黄丸治疗胆囊炎感染性败血 症等急重症。[浙江中医杂志,1988,cs,;230-] 13.结胸证兼见腹胀:本方加枳实或莱菔子、大腹皮,以助 行气之力。 14.痰热结胸之精神失常:本方加胆南星、天竺黄、法半 夏、陈皮、菖蒲、远志,以达化痰定志安神之效。 15。本方去芒硝,加黄连、瓜蒌、甘草。治胸中心下结坚, 饮食不消,名陷胸汤。[千金翼方] 16.本方改用散剂(甘遂0.9g,大黄0.6g,芒硝0.3g)。 治疗粘连性肠梗阻、蛔虫性肠梗阻、轻度肠扭转,名甘遂黄硝 散。 17.本方去芒硝,加木香、桃仁、牛膝、赤芍、厚朴,水煎 服.治重症肠梗阻,肠腔积液较多者,名甘遂通结汤。[中西医结 合治疗急腹症,天津南开医院] 18.本方去大黄、芒硝,加少许麝香(或冰片代)研细末, 加温开水调成糊状,外敷于中极穴,治小便不通,名甘遂散。

46.十枣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芫花(熬) 甘遂 大戟 各等份

73/204

上3味等份为末,或以胶囊贮之,以大枣10枚煎汤,调服 药末1.5-3g,每日一次,清晨空腹服。熬:即慢炒变色。《宣 明论》曰:“仲景乡语云炒作熬。” (功效]攻逐水饮。 . (主治] 主证:心下痞硬胀满,牵引胸胁作痛。 副证:咳嗽,呼吸气短,头痛,微汗出,发作有时,不恶寒 或干呕,下利,舌白滑,脉沉弦。 (临证加减] L十枣汤加味治疗胸膜炎:经治后胸水全部吸收,疗效满 意。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如下。 (1)渗出性胸膜炎初起,胸水尚未大量形成时:若见风寒表 证,用十枣汤(大戟、甘遂、醋炒芫花各3—9g,大枣10枚) 加辛温解表药如荆芥、防风各9g,炙麻黄6—9g,杏仁9-15g; 若见风热表证,用十枣汤加辛凉解表药如金银花、白菊花各15 —30g,连翘9—15g,桑叶15—18g,薄荷6—12gl若见少阳 证,用十枣汤加柴胡、黄芩各9-15g,姜半夏12~15g,姜竹茹 9~12g,桑白皮30g,广郁金15g,生姜3片。 (2)渗出性胸膜炎胸水增多:症见咳唾引痛,呼吸困难,不 能平卧时,偏于寒者,发热(一般不超过39℃)。咳痰呈白色, 口渴不欲饮,便溏尿清,苔白水滑,甚至灰黑,脉弦滑或沉迟, 用十枣汤加制附片、干姜各9~15g,炒苍白术、姜半夏、陈皮、 白茯苓、猪苓、泽泻各15-30g;偏于热者,发热(一般在39℃ 以上),咳痰呈黄色,口苦,便干或便秘,尿黄,苔黄腻,脉滑 数,用十枣汤加桑白皮15—30g,黄芩6~15g,黄连6—9g,葶 苈子6~12g;脾肾阳虚用十枣汤加桂枝6~12g,白芍12--30g, 制附片、干姜各9—15g,黄芪、党参、炒白术、茯苓、茯神各 15~30g;阴虚用十枣汤药量1/3,加元参、麦冬各12~18g,南 沙参:北沙参、夏枯草各15—30g,牡蛎、鳖甲各30g,青蒿9 -15g;血虚加当归、熟地黄、川芎、白芍、黄芪各工5—30gl 水饮甚者用十枣汤加桑白皮30g,葶苈子9~12g,椒目3~9g, 大黄6~12g,炒枳壳9g。2—3剂后胸水减少,可减量或停药, 改用健脾利水药巩固. (3)运用时必须注意:若体质偏寒,芫花剂量适当加大;体 质偏热,大戟、甘遂剂量加大。体弱者开始3g,并加补气血健 脾药,体强者6"'9g,有用12g未发生意外。服药时先少量进食 后再服药,并加代赭石防止呕吐。不论腹水、胸水,水消大半即 应减药或停药,以防损伤正气。严重心脏病、肾功能不全、并发

上消化道出血者忌用。 ,2.以十枣汤为主治疗重症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肾功能衰竭:

74/204

治疗组用大戟、芫花、甘遂各等份,共研细末,每次1一2.5g。 大枣10枚,水煎冲服细末,每日工次。便秘,热结阴亏加用增 液承气汤加味;玄参30g,生地、麦冬各25g,大黄9g,芒硝 5g,人参6g。随症加减,每日工剂,水煎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5,(6):373~374]    3.本方合甘草附子汤治支饮咳嗽,胸胁掣痛及肩背手脚 痛者。 4.本方加炒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怀山药治肝硬化 腹水。 5。本方加荆芥、防风、炙麻黄、杏仁治渗出性胸膜炎初起。 6.本方加制附子、干姜、苍术、白术、姜半夏、陈皮、白 茯苓、猪苓、泽泻治渗出性胸膜炎胸水增多者。 7.本方加大枣至l2枚.疗久病癖饮,停痰不消,在胸膈 上,头眩痛,痉挛,眼睛、身体、手足、十指甲尽黄,亦疗胁下 支饮,动引胁下痛,名朱雀汤。 8.本方去芫花、大枣,加白芥子各等份,为末,糊丸桐子 大,食后临卧,淡姜汤下五七丸至十丸。治痰涎伏在胸肺上下, 忽然胸背、颈项、腰胯隐痛不可忍,筋骨牵引疼痛,走移不安, 或手足冷痹,或令头痛不可忍,或神志昏倦多睡,或饮食无味, 痰唾稠黏,夜间喉中痰鸣,多流涎唾等症,名控涎丹(又名:妙 应丸、子龙丸)。巴因极一病证方论] 9。甘遂、大戟、芫花各等份,为细末,煮枣肉为丸,柄子 大,清晨热汤下30丸,以利为度,次早再服,虚人不可多服。 治水气四肢水肿,上气喘急,大小便不利,一名十枣丸.[丹溪心法] 10。本方去大枣,加大黄、炒黄柏为细末,煮糊为丸,麻子 大。治膈上热痰、风痰、湿痰、肩臂疼痛,名小胃丹。[丹溪心法] 11。本方去大枣,加黑丑、大黄、陈皮、木香、槟榔、轻粉, 为末,水糊丸。治水肿水胀,形气俱实,口渴,气粗,腹坚、大 小便难,脉沉数有力,名舟车丸。 12.甘遂(面裹不令透,水煮百余沸,取出用冷水浸过,去 面焙干)、大戟(醋浸煮干)、芫花(醋浸者)各半两,黑牵牛 子、大黄各一两。为细末,水泛为丸,小豆大,每服50~70丸, 临卧温水送下。治停饮肿满,湿痹,胃脘作痛等症,名神祐丸。 [儒门事亲] 13.本方去大枣,加木香、黑丑为末,水泛为丸。治壮实之 人,风痰郁热,肢体麻痹,走注疼痛,湿热肿痛,气血壅滞,不 得宣通及积痰反胃,名三花神祐丸。

47.小陷胸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黄连6g 半夏9g 瓜蒌实30g 上3味,以水1200ml,先煮瓜蒌,取600ml,去滓,再下

75/204

余药,煮取400m[,去滓,分3次温服。 (功效]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主治]   主证:心下痞硬,按之则痛,不按不痛,咳嗽,咳吐黄稠 痰,舌苔黄,脉浮滑。 副证:或呕恶。   (脑证加减) 1.胸脘胀满痛甚:本方加枳实、郁金,以行气解郁。 2.本方证伴有呕恶:加竹茹、生姜,以和胃止呕。  3.痰稠胶固:本方加陈胆星、贝母、枳实,以清热豁痰。 4.痛引胁痛:本方加柴胡、黄芩,以清热疏肝.   5.梅核气:肝气夹痰,犯胃而发为梅核气者,本方加旋覆 花、苏梗、郁金、茯苓、山栀子合左金丸,以降逆疏肝解郁。  6。肝风挟痰,上扰清窍之眩晕:本方加钩藤、菊花、代赭 石、郁金、茯苓、竹茹,以清脑止晕。   7.风邪犯肺,痰热壅塞之咳嗽;本方加桑叶、菊花、化橘 红、矮地茶、茯苓,以清肺热。 8.痰热内蕴,痹阻胸络之胸满:加枳实、郁金、桃仁、丹 参、桔梗、金银花,以清胸中之热。 .   9。肺热咳喘阴虚:本方与竹叶石膏汤合用。 10.本方证兼有悬饮:与十枣汤合用,或两方轮用。  11.胸痹: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兼本方证者,与瓜蒌薤 白半夏汤合用。 . .   12.麻杏石甘汤合小陷胸汤加减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基 拳方为麻黄工.5—3g,杏仁5g,生石膏12g,甘草3g,黄连 1.5g、半夏、瓜蒌仁各6g,鲜茅根12g,胆南星3g,玉蝴蝶6g。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6,(1):26~27]   13.小陷胸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煤矿工人尘肺合并肺部 癌染:用瓜蒌、生龙骨、生牡蛎各15g,半夏9g,黄连、桂枝各 6g、薤白、杏仁各lOg。每日1剂,水煎服。20日为1个疗程, 治疗2—3个疗程。 14.小陷胸汤合茯苓杏仁甘草汤治疗痰热型哮喘病:症见胸 闷,气喘,喉中哮鸣,咳吐黏痰或脓性痰,痰黏不易咳出,心 烦,身热,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浮滑或弦滑数。服药6—9剂 而诸症消失。 15.加味小陷胸汤对肝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均系乙型肝炎 日久成肝硬化患者。药用瓜蒌18g,半夏12g,黄连9g,枳实、

佛手各15g,白术20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30日为1 个疗程。伴黄疸、腹水患者待症状消退后再用小陷胸肠。 16.小陷胸汤治疗胆道蛔虫症:认为本方是治疗湿热型胆道

76/204

蛔虫症的方剂,其中半夏能麻醉胃的神经而止呕、麻醉虫体而制 止其活动。黄连能消除因虫体活动而引起的局部感染。瓜蒌润肠 通便,利于排虫。 17.小陷胸汤合四逆散加减治疗胸胁痛:对胸胁间阵发性胀 痛,或触痛,深呼吸及咳嗽时增剧,属胸膜粘连者,用小陷胸汤 合四逆散加减治疗,可收一定疗效。 18.小陷胸汤合加味承气汤治疗肠梗阻:基本方为全瓜蒌、 半夏、黄连、黄芩、陈皮、川朴、川军、芒硝。疗效较好。 19.小陷胸汤治疗痰热型胃脘痛;痰热型胃脘痛的临床表 现:①胃脘疼痛,拒按,有痞闷感;②脉滑或弦滑;③舌质偏 红,苔黄或白,不厚;④口苦或口微渴;⑤胃中有热感。上述5 项中,第①、②项是本证的辨证要点.治以小陷胸汤加味,药用 瓜蒌18~24g,黄连3g,半夏9g,枳实9g,赤芍9g。 20.小陷胸汤的临床应用:有人用小陷胸汤加味治疗痰热湿 浊、胸脘堵塞、痰湿中阻、肝气犯逆之胃脘痛、气结脘痛等均有 一定疗效。对以恶心呕吐,懊侬不安为主者,可用本方合栀子豉 汤等;对嘈杂泛酸,大便秘结为主者,则加枳壳、栀子、香附、 海浮石等。 2L柴胡陷胸汤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基本方为柴胡、 黄芩、半夏、枳壳各lOg,瓜蒌、太子参各15g,桔梗、黄连、 甘草各5g。胃脘胀满重加佛手、大腹皮;疼痛甚加元胡、川楝 子;吞酸加吴茱萸;便秘加大黄;胃黏膜糜烂加地榆;胃溃疡加 白芨;胆道结石加金钱草;胆道感染加茵陈、蒲公英。每日 1 剂,水煎服。 22。小陷胸汤加味治疗上消化道疾病:症状与体征,大部分 有胃痛胃胀,胸闷嗳气,恶心泛酸,纳差;食管炎者均有胸骨后 疼痛,咳吐黏痰,舌质大多偏红,少数舌上有瘀斑或紫暗,苔黄 腻或苔薄黄略腻,或苔少根腻。治疗基本方为:川连6g,全瓜 蒌15g,法半夏、枳壳、郁金各lOg,生甘草5g。胸骨后疼痛心 烦加山栀子、豆豉各lOg;寒热错杂加桂枝工0g;脾胃虚弱加山 药、茯苓各15g;阴虚加白芍、沙参各10g;挟瘀者加三棱lOg。   23.小陷胸汤加味治疗冠心病:以小陷胸汤加枳实再合四逆 散等,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效良。 24.柴陷汤治疗中毒:以小陷胸汤合小柴胡汤治疗吸人有毒 化学气体后,症见呕恶、发热、胸脘闷痛、咳嗽气短者有佳效。   25。本方加柴胡、黄芩、枳实、桔梗、生姜。治口苦,寒热 往来,胸胁满闷不舒,按之则痛,名柴陷汤。[通俗伤寒论]

 .26。本方加枳实、栀子,治火动其痰而嘈杂者,名面加味小陷 胸汤。    27。本方加芒硝、甘遂、葶苈子、山栀子、大黄,治惊风,

77/204

名中陷胸汤。[方函口诀,   28.本方加甘草、生姜,治一切痰火,及百般怪病,善调脾 胃,名小调中汤。[医学入门]

48.三物小白散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桔梗3g 巴豆1g 贝母3g 上3味为散。合于臼中杵之,以白开水和服。强人工g,羸 者减之。 巴豆为峻下药,慎用,必须如法炮制,炒黑去尽油,则性 缓,以白开水饮和用,取其留恋胃,不致速下过伤胃气。成人内 服,一般用0.1-0.3g,老幼酌减。 (功效)化寒水,破结实。 (主治) 主证:胸胁心下硬满而痛,拒按,呼吸不利,不大便,不发 热,不口渴,不烦躁,舌苔白滑,脉沉迟或沉紧。 副证:或咳嗽喘急,或咳吐脓黏臭痰。 (临证加减工 L利喉散治疗白喉:用三物小白散合《本事方》雄黄解毒 丸加黄连,命名“利喉散”,对喉部白喉呼吸梗阻有良效。同时 观察到如服“利喉散”后无咳嗽、呕吐及腹泻反应,一般无效。 江苏中医,1962,(8),5] 2.以巴豆为主治疗胆道蛔虫症:用巴豆去皮及白膜取仁生 用,切碎成细小颗粒,置胶囊吞服,每服lOOmg,小儿酌减, 至畅泻为度,每天量以不超过400mg为宜。一般工2小时内服药 工一3次,胆绞痛多能缓解,疼痛缓解后,给予口服驱虫净驱蛔 虫,按每千克体重3mg给药,少数病例于人院时同巴豆同时给 药。[新医药学杂志,1977,t2,:18] 3。复方巴豆散与西药合用治疗白喉:用复方巴豆散(即三 物小白散加雄黄、郁金),与西药合用,治疗白喉效佳。[新医学、, 1973,(1):103 4.三物小白散治疗肺脓肿:用三物小白散治疗肺脓肿,尤 适宜于溃脓期,其主要作用则是排脓、托毒外出,加速空洞的愈 合。三物小白散原是治疗寒实结胸之方剂,不具解毒作用,故服 此方后,仍需用解毒的方药。 5.三物小白散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大量积液:用本品 (巴豆霜、川贝末、桔梗末各等份,装胶囊,每粒0.3g),首次2 粒,最大量4粒,每日2次,温开水(或用葶苈子50g,大枣10 枚,煎液150m1)送服;泻下不止,加服冷米汤1杯。胸水消失 停用。并用抗结核西药口服,链霉素肌注,异烟肼和地塞米松静 滴。[上海中医药杂志,1997,c10):24~25]

49.瓜蒂散

78/204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瓜蒂(熬黄) 赤小豆各等份   上2味,研细末和匀,每服工一2g,用淡豆豉15g,煮作稀 粥,去滓,取法和散,乘温顿服之。若不吐者,少加剂量,得吐 停药。 (功效]涌吐实痰。 (主治) 主证:胸中梗塞胀满,烦懊不安,气上冲咽喉,欲吐复不 能吐。 副证:手足厥冷,饥不能食,呼吸气急,或发热恶风自汗 出,寸脉微浮,关尺脉见沉或乍紧。 (临证加减) 1.单用瓜蒂液治疗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单用瓜蒂一味, 5g加开水lOOml,浸lo分钟后,加热煮沸,瓶口微开放出气体 约3-4分钟,再将瓶塞关紧,浸泡10天后,再进行过滤3—4 次,高压灭菌3—4小时后供口服。用法是口服5%浸液,每日2 次,饭后服,6个月至3岁,每次lml;4—12岁,每次1.5— 2.Oml 成人每次3~5ml。[中医学术参考资料.第4辑,1960,1633 2。瓜蒂液与瓜蒂散加减治疗急性黄疽型传染性肝炎:治疗 方法分口服或鼻腔吸人。①口服者:单用瓜蒂一味,5g水煎液, 每日2—3次,食后口服,每次5ml,小儿酌减;或用生瓜蒂 50g,玄胡650g,公丁香350g,共研细末,加入白糖350g,淀 粉200g,葡萄糖500g,混合制成蜜丸。每日服2次,小儿酌减。 ②鼻腔吸人法:将在每年7—8月间剪下之瓜蒂把阴干,用文火 焙黄,研粉分包,每包0.1一0.15g。用时取工包分成4—6等 份,于晨起空腹时每隔20~30分钟,从两鼻孔各吸人工等份, 经40分钟至l小时许鼻腔便流出黄色分泌液。每隔5—7天用1 包,4包为l个疗程。除年老体弱及小儿单用瓜蒂液或丸口服 外,其余均用鼻腔吸人法。重症患者加用其他中药及静脉输液 等。部分患者在吸药后鼻黏膜干燥,甚至引起出血。[中药大辞典.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757] 3.服用瓜蒂中毒的临床报道:五位病人因服用瓜蒂治疗发 生中毒,三例因循环呼吸衰竭死亡.

泻心汤类

50.半夏泻心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半夏12g 黄芩9g 干姜3g 人 参9g 黄连3g 大枣6枚 炙甘草3g 上7味,以水2000ml,煮取1200ml,去滓,再煎取600ml, 温服200ml,每日 3次。   (功效)辛开苦降,和胃降逆,开结除痞。    {主治}

79/204

  主证:心下痞满,按之柔软而不痛。 . 副证:呕吐(干呕),肠鸣,下利,苔白或黄多滑腻,脉象 濡或弦。  {临证加减}  1..半夏泻心汤治胃脘痛:基本方为半夏、黄连、黄芩、干 姜.潞党参、炙甘草各15g,大枣6枚。寒邪犯胃加良姜、乌 药、吴茱萸、附片各15g;肝胃不和加柴胡、白芍、佛手、枳壳 各15g、香附、陈皮各20g;脾胃虚寒重用干姜至30g,加川椒、 木香、砂仁、焦白术、云苓各工5g;阴虚加石斛20g,天花粉、 玉竹、沙参各15g;瘀血伤络者加五灵脂、白芨、蒲黄各15g, 三七粉l0g(冲服);疼痛明显加木香、川朴、乳香、没药各 15g、玄胡30g;食欲不振加神曲、黑山楂各30g,鸡内金5g; 反酸咖牡蛎、海螵蛸各30g;呕血、便血合黄土汤加黑蒲黄15g, 三七粉(冲服)lOg,仙鹤草、茜草根各20g。每日 1剂,水煎 服:15曰为1个疗程。   2.半夏泻心汤治疗胃脘痛:基本方为法半夏12g,黄芩、 干姜、川楝子、元胡各9g,党参、丹参各15g,黄连3g,大枣4 枚。寒热夹杂型,用基本方;肝胃气滞型,用基本方加柴胡、香 附各9g,白芍12g;肝胃郁热型,用基本方干姜减至3g,黄连 量加至9g,加吴茱萸2g;脾胃虚寒型,用基本方去黄芩,干姜 量加至15g,加香附9g,高良姜6g。兼证,反酸加乌贼骨、瓦 楞子;嘈杂加南沙参、麦门冬;柏油样便加白芨、云南白药;呕 吐频作加生姜。 3.半夏泻心汤治疗老年胃痛。治疗基本方为半夏12g,黄 芩、党参、大枣各lOg,黄连、干姜、甘草各6g。胃痛甚加元 胡、五灵脂;胃脘痞塞加枳实、木香;气血虚弱加黄芪、当归; 腹中肠鸣加防风、白芍;便血加白芨、地榆;脾虚加山药;大便 清稀加葛根、车前子;食滞胃肠加山楂。每剂用水500ml浸泡 10分钟,以武火煎开后改用文火煎工5分钟,取药300ml,分次 服完,每日l剂。胃痛消失改用益气健脾理气法善后.工周为1 个疗程,一般服5个疗程可治愈。 4.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以半夏泻心汤为基本方加减。 痞满加枳实、厚朴;恶心呕吐加竹茹、橘皮;大便泄泻加白术、 云苓;便干加生地、麻子仁;胃脘疼痛加元胡;吞酸加乌贼骨、

煅瓦楞;口苦加龙胆草;食少加鸡内金、神曲;乏力加黄芪。每 日工剂,水煎服,8周为工个疗程。 5.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浅表性胃炎:以半夏泻心汤为基础 方,若呕酸者加海螵蛸20g,煅瓦楞20g,吴茱萸1.5g;嗳气者. 加旋覆花9g,代赭石24g;热偏盛者,重用芩、连,加地丁草5 寒偏盛者,重用姜、夏;合并十二指肠溃疡、中焦虚寒证候突出

80/204

者,加炙黄芪30g,桂枝3g,炒白芍15g。 6.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窦炎:本方含姜半夏12g,黄连 3g,干姜、炙甘草、黄芩、人参各lOg,大枣6g。热甚重用黄 连、黄芩;寒甚重用于姜;血瘀加延胡索、蒲黄;气滞痰凝加枳 实、白术;泛酸加乌贼骨、白芨。每日1剂,水煎,饭前30分 钟温服。[山东中医杂志,1994,t,,:296~297]   7.半夏泻心汤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药用:法半夏、 黄芩各15g,党参20g,干姜、黄连、甘草各5g,白花蛇舌草 30g。肝郁气滞加枳实、香附、白芍、郁金;脾虚肝郁加香附、 云茯苓、白术、砂仁;脾气亏虚加云茯苓、白术、大枣、五爪 龙;脾虚胃热加蒲公英、云茯苓、白术、山栀子。每日1剂,水 煎服。6周为1个疗程。    8.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消化性溃疡:基本方为党参、乌贼 骨、丹参各15g,清半夏12g,黄芩、白芨、延胡索各lOg,干 姜、枳实各9g,黄连、炙甘草6g,大枣5枚。内镜观察,溃疡 活动期,表面充血糜烂者去白芨、党参,加蒲公英、薏苡仁,以 增强利湿解毒之功;充血甚者加三棱,以破瘀消肿,加杏仁霜以 补脾胃通舟行水,排脓消肿,并对溃疡病灶的修复愈合有一定作 用;大便潜血阳性者加三七粉,若出血不止,可改用琥珀粉3g, 三七粉6g,用饴糖、白蜜各30g,冲汤吞粉送服,以扶元止血消 肿止痛;幽门管溃疡加苏木;球后溃疡加代赭石;溃疡面积大及 难治性溃疡重用黄芪;对于胃黏膜活检病理检查,见肠腺上皮化 生。加白花蛇舌草、土茯苓,以预防恶变;胃酸多者加煅瓦楞; 胃脘挛急而痛者加白芍;舌苔厚腻加炒神曲。每日工剂,水煎 服,连服15~30天为一疗程。   9。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胃黏膜脱垂症:基本方为姜半夏、 黄芩各12g,干姜、炙甘草各6g,党参8g,黄连9g,大枣6枚。 泛酸加吴茱萸、煅瓦楞子;痛甚加元胡、白芍;腹胀加佛手、木 酱`恶心呕吐加苏叶;吐血、黑便加花蕊石、桑白皮。每日l 剂,水煎服。2周为1个疗程,治疗2—3个疗程。 lO.半夏泻心汤治疗妊娠恶阻:妊娠恶阻因血虚火旺,肝脾 失调。痰饮气逆所致。故以半夏泻心汤泄热散寒,祛痰降逆,益 脾补正,其效颇佳。前贤对妊娠用药,姜、夏列为禁品,但临证 曾用至15g,未见任何副作用。以半夏12g,干姜lOg,黄连6g, 黄芩lOg,党参lOg,甘草6g、大枣4枚为基本方。火盛重用 芩、连;痰多重用姜、夏;脾不虚去党参,剧吐伤阴党参改为沙 参。服药3—6剂。 11.半夏泻心汤治疗妊娠恶阻:本方含半夏lOg,黄芩8g, 党参25g,甘草、黄连各5g,大枣4枚。呕吐黄水、头晕、心 烦、苔黄腻者加竹茹15g。水煎服,每日1剂。饮食清淡,少食

81/204

多餐,忌肥甘厚味之品。[黑龙江中医药,1988,tl,:34] 12。半夏泻心汤治疗胃神经紊乱综合征;治疗组基本方为姜 半夏6~12g,干姜6~10g,黄连3—6g,黄芩6~10g,党参10 -15g,厚朴lOg,枳实lOg,莪术10—15g,生姜30g,大枣5 枚。每日1剂,水煎服。嗳气、呃逆加降香lOg,代赭石15— 30g,泛酸加浙贝母(打碎)lOg,乌贼骨工5g;胃寒加吴茱萸6g —15g;胃热、便干、口臭,去干姜、党参、加大黄lO—15g, 生牡蛎(先下)30g.[国医论坛,1997,t4,:10] 13.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上消化道出血:证属肝郁胃热者加 丹皮、青皮、栀子炭;气血虚者加黄芪、白术、当归;胃阴亏者 加沙参、玉竹、生地。结果:止血时间为3—6天,平均4.3天。 [湖北中医杂志,1987,(3);22] 14.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贲门痉挛2:以半夏泻心汤加旋覆 花、代赭石为基本方治疗。胸痛加延胡索、桃仁;呕吐加竹茹、 茯苓;精神抑郁加柴胡、香附;阴亏去干姜、党参加南沙参、麦 冬;便秘加大黄。 15.本方去人参,再加甘草。治心下痞硬,肠鸣,下利频 作,完谷不化,干呕心烦者,名甘草泻心汤。 16。本方加生姜。治心不痞硬,按之不痛,干噫食臭,肠鸣 下利,名生姜泻心汤。[伤寒论] 17.本方去黄芩加桂枝。治上热中寒,症见伤寒,胸中有 热,胃中有寒。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与半夏泻心汤虽然相 差一味药,后者半夏辛开散痞为主药.因此,功用与主治也有很 大差异,名黄连汤.[伤寒论] 18.本方去黄芩、大枣,加枳实、厚朴、麦芽、白术、茯 苓,蒸饼糊丸。治脾胃虚弱,寒热互结所致之心下痞,不欲饮 童,体弱倦怠,或胸腹痞胀,食少不化,大便不畅者,名枳实消 痞丸。[兰室秘藏] 19。本方去大枣;治心经实热,心下痞满,身重发热,干 呕,腹中雷鸣等,名泻心汤。[三因方]   .20.本方去大枣,加桂心二两。治上焦虚寒,肠鸣下利,心 下痞坚,名删繁半夏泻心汤。

51.大黄黄连泻心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大黄6g 黄连3g    上2味,以滚开水400ml,浸渍30分钟,绞之去滓,分温 再服。   注:1。 《伤寒论》载本方只有大黄、黄连二味。据宋代林 亿:“看详大黄黄连泻心汤,诸本皆二味,又后附子泻心汤,用 大黄黄连黄芩附子,恐是前方中亦有黄芩,后但加附子也。故后 云附子泻心汤。本云加附子也.”又据《金匮要略。惊悸吐衄篇》

82/204

泻心汤亦黄芩并用。再者<<千金翼方》注云:“此方本有黄芩”。 故本方有黄芩,方为臻善。  2.麻沸汤即百沸汤,即沸水(开水)是也。汪芩友曰:“麻 沸者、熟汤也。汤将熟时,其面沸泡如麻,以故云麻。”大黄泄 胃热。黄连清心火,用滚汤浸渍一会儿,即温服,而不用煎者, 取其气薄之性味,以清之火,泄胃热,而消痞满,如久煎之,则 味厚走于肠间,起泻下作用,迭不到治疗目的。临证宜遵此法, 不应煎熬之.但《金匮要略》之泻心汤三味同煎,顿服之,取其 降火止血之功.因此,煎制法不同,作用各异,医者临证当于此 处留心焉. (功效]清热消痞,泻火解毒,苦寒燥湿。 (主治] 主证:心下痞满,按之柔软,但不痛。 副证:发热烦躁,甚则发狂,大便不爽,溲色深,舌红,苔 黄,脉浮数或滑数。 (临证加减) 1.加味泻心汤治疗溃疡病出血:用生大黄30g,黄芩9g, 生赭石18g,花蕊石工2g,黄连、乌贼骨(为末,分2次兑服) 各6g。每日1剂,水煎服。用药至大便潜血转阴为止。[湖北中医 杂志,1991,(5):13~14] 2.加味泻心汤治疗上消化道出血:以大黄、黄连、黄芩、 白芍、陈皮炭为基本方。若恶心呕吐者,加竹茹、旋覆花;若心 烦、急躁易怒者,加丹皮、栀子;若头晕、汗出、心悸者,加党 参、麦冬、五味子。[上海中医药杂志,1982,《9,:213 3。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吐血衄血:主治因心中阴气不足, 阳气独盛,迫血妄行而吐血、衄血者,疗效显著。但必须辨明病 机是“气盛火旺”,表现在起病急骤,突然发作,来势凶猛,血 出如喷射,量多色鲜红。反之,病来缓慢,血出缓而少,无喷射 状,色不鲜红而暗者,禁用本方。[伤寒论方运用法.杭州:浙江科学技 术出版社,1984:112] : 4.泻心汤配合西药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药用:大黄

黄连、仙鹤草各10g,黄芩12g,侧柏叶、丹皮、小蓟各15g。 每日1剂,水煎,口服或鼻饲。并输血,下胃管,先冰盐水洗 胃,再用大黄粉2g,白芨粉4g,调成糊状注入,每日3次,血 止后停用;肝硬化食道下端静脉曲张破裂用三腔二囊管压迫止 血;对症支持疗法。[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6,c4,:38] 少 5.泻心汤加味治疗便血:治疗组用大黄30g,川黄连9g: 黄芩、槐角、升麻各15g。每日1剂,水煎服。 1993,(5):201~202] 6.泻心汤治疗急性肺出血。本方治疗肺出血时应注意:①

83/204

肺为娇脏,不任猛烈,故药量宜小(大黄6g,黄芩3g,黄连 2g)。②武火急煎,则气味俱薄,使病邪去而正不伤,故体虚者 亦可酌用。 7.三黄泻心汤治疗支气管扩张咯血:用三黄泻心汤加白芨、 桔梗、苇茎、白茅根。每天l剂,水煎服,必要时加抗感染药 物。   8。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治疗咯血。用大黄黄连泻心汤加生 石膏、生地、栀子等,确收立即止血之效,但对癌症咯血效果不 好。[哈尔滨中医,1963,fl,:24]   9。泻心汤泡服治疗肺结核咯血:治疗组用生大黄、炒黄芩 各10g,黄连5g.每日1剂,沸水泡服。   l0.泻心汤加味治疗脑血管意外:用泻心汤加天麻、莪术、 全蝎等水煎取法,鼻饲或口服和保留灌肠给药治疗脑血管意外急 性期病人。[湖北中医杂志,1991,td,:8]   11.泻心汤的临床应用与药理研究;泻心汤即大黄黄连泻心 汤,由大黄、黄连、黄芩组成。三药合用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 血,化湿止痢,利胆退黄之功效.凡证属邪火内炽迫血妄行以致 吐血、衄血及湿热内蕴而为黄疸、痢疾、痞满、大便秘结、小便 短赤、苔黄腻等证,均可应用。现代药理研究,大黄、黄芩、黄 连有广谱抗菌、消炎、利胆、解毒等作用。大黄还有较好的止血 作用,其作用主要是缩短凝血时间,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还 可使骨髓制造血小板,并使毛细血管致密,因此有促进凝血作 用,故对外出血及内出血均有明显的止血作用。经验所及,泻心 汤非常服之方,审证而用药当,少则1~-.2剂,多则3,--~5剂,中 病即止。善后之法,当视病情寒、热、虚、实,而用其他药物调 理收功。[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9,c9,:208]   12。泻心汤加味治疗小儿急性菌痢:用基础方(生大黄、黄 连、黄芩,秦皮,白芍等)加减,每天1剂,水煎汁250ml,分 3次微温保留灌肠,3天为1个疗程。[浙江中医杂志,1991,cd,:161] l3.泻心汤加味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用单纯中药泻心汤加半 枝莲、泽泻、鱼腥草,每天工剂,水煎连服4周。[中医杂志,1993, (11):676] 14.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治疗血卟啉病:若湿重呕恶者,加

佩兰;腹痛甚者,加元胡、川栋子;腹胀者,加枳实;腑实者, 加玄明粉。[中医杂志,1984,t6,:471 15.四黄膏治疗生殖器疱疹:(泻心汤加黄柏、银花、大青 叶制成),均匀敷于皮损处,并加激光(氦氖激光器500mW)照 射5一工0分钟,每曰2—3次。惭中医,《2,:47] 16.泻心汤加味治疗烧伤:用泻心汤加黄柏、地榆、白芨, 水煎浓缩,混入煅石膏、冰片末、蜂蜜调匀,然后加防腐剂消毒

84/204

备用;用前清创后,将药液喷洒于创面,每工O分钟工次,连用 3次后,改用工一2小时喷药工次,20~24小时结痂,必要时酌 配抗感染对症处理,一般用药4—18天。[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 (7):414] 17。泻心汤加味治疗烧伤:用泻心汤加柴紫草、虎杖、地 榆、珍珠等研末过120目筛,消毒,凡士林调制成膏,清创后每 天用1—2次,3天后逐渐减少用药次数,必要时酌配抗感染对 症处理。[中草药,1994,(3):143] l8.泻心汤加味治疗戒断综合征:用泻心汤加柴胡、鱼腥 草、白芍、枳实等,每天1剂,水煎连服2工天为工个疗程,治 疗阿片成瘾戒断综合征;且治疗后血清可卡因、吗啡、烟碱明显 降低。[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c2,:92] 19。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治疗小儿急性口疮:全部治愈。本 方含大黄、黄连、竹叶各3g,黄芩、大青叶各6g,五倍子5g。热 甚者加生石膏;津伤者加玄参、寸冬;口腔溃疡巨大者,外用吴 茱萸研末醋调敷涌泉穴;体温40℃以上者,结合物理降温;同时 适当给予冰硼散吹人口腔黏膜表面。 20.加味五倍子泻心汤治复发性口腔溃疡:用加味五倍子泻 心汤(泻心汤加生地、薄荷、五倍子)加减,每天工剂,水煎连 用1--剂。   21.本方之大黄、黄连、黄芩三味齐等份,为细末炼蜜成丸 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热水吞下。治男女三焦积热。上焦有 热,攻冲眼目赤肿,头顶肿痛,口舌生疮;中焦有热,心膈烦 躁,不欲饮食;下焦有热,小便赤涩,大便秘结,五脏俱热,即 背疖疮痍及治痔疮,肛门肿痛或下鲜血,亦治小儿积热,名三黄 丸.  22。大黄、黄连、黄芩:治妇人伤寒六七日,胃中有燥痰, 大便难,烦躁谵语,目赤,毒气闭塞不得通。如目赤肿痛加白茯 苓、竹茹,泻肝之余气,名三黄汤泻心.    23.大黄、地榆炭、白芨各30g,黄连6g,黄芩lOg。治急 牲上消化道出血,名榆及泻心汤。[湖北中医杂志,1990,1,P13] 24.大黄一两,黄连、黄芩各半两,为细末。每服二钱,新 汲水调下,蜜水亦得。治衄血无时,名三黄散.[本事方]  25.本方加川芎各等份,每服二线,食后井水调服。治实热 衄血。名川芎三黄散。

26.本方加犀角、地黄。治热甚,血积胸中,名犀角地黄 汤。    27.黄连、大黄各一两,为末,以生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 服三十九丸,温水送下,以利为度,名治赤丁方。

52.附子泻心汤

85/204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大黄6g 黄连3g 黄芩3g 附子3g   上3味,制法同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单煎取汁,兑之温服。 (功效)清热泄痞,扶阳固表。 (主治] . 主证:心下痞满,按之柔软不痛,恶寒汗出。 副证:脉沉细,舌质淡,苔薄黄。 注:临证应用,本方证除心下痞满,恶寒汗出之外,尚有时 出现心烦不宁,四肢冷,便秘,溲赤,苔灰黄相杂等症。医者宜 多思之。 (临证加减)   1。本方证兼见痰热结于心下者,酌加黄连、陈胆星,全 瓜蒌。 , 2.慢性痢疾,寒热错杂者,本方合白头翁汤加赤石脂。 3.慢性结肠炎,寒热交结,兼见脾虚者,酌加党参、白术、 茯苓健脾之味或合黄土汤。 4.附子泻心汤加味治疗胃脘痛:若腹胀痛甚窜两胁者,加 醋柴胡,炒枳壳;呕恶不能食者,加佛手,白蔻仁;气短无力 者,加炒山药,炙黄芪;大便软者,易生大黄为熟大黄;若有表 证则先解表。 5。附子泻心汤治疗神经性头痛:用本方收到较好效果。认 为应用附子泻心汤必须掌握恶寒、自汗出,舌质淡胖、苔黄厚或 厚腻且润,色必晦暗无光,脉濡数或洪数,重按无力等临床措 征。 6。大黄附子泻心汤加减治疗神经性头痛:用生大黄、附子 (另包煎透)、黄芩、干姜各lOg,半夏、木通、白芷各12g,茵 陈、干姜各lOg,川芎各15g,滑石30g,黄连6g。随症加减' 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云南中医药杂志,1995,f3,:30-31] 7.附子泻心汤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氮质血症:病者表现为面 色咣白畏寒肢冷,溺清,大便秘结,腹胀满,恶心吐,舌苔厚腻, 口有氨味,血肌酐、尿素氮皆高于正常值1至数倍。用此方附子 温助肾阳,三黄清泄热毒,加一些活血祛瘀之品如桃仁、赤芍、 丹参等,不少病例取得良好疗效。[中国中医药学报,1994,c2,:3] . 8。五泻心汤治疗外感引起腹泻:本组病例分五型,分别用 大黄黄连泻心汤加防风、芥穗、苏叶、大枣;附子泻心汤加桂 枝、党参、生姜、生草;生姜泻心汤加川朴、白术、茯苓;半夏

泻心汤加藿香、草蔻、陈皮、麦芽;甘草泻心汤加党参、升麻、 柴胡、白术。患者泄泻止,痞满除,饮食增加,发热恶寒消失者 为痊愈。[国医论坛1987,c2,;24]   9.附子泻心汤的理论与临床:用附子泻心汤治疗证属胃热 炽盛,全身阳虚的十二指肠球部溃并发出血和慢性胃炎,及本虚

86/204

标实、寒热相兼的顽固性盗汗症,均取得疗效。熊氏认为胃热与 阳虚的证候可不尽相同,但均可以用附子泻心汤取得疗效,说明 20C方的运用是颇为广泛的,同时指出临床上有时不一定严格按原 方的煎服法,或取附子先煎,或取三黄煎煮时间短一些,也同样 可以取得疗效.[张仲景学说研究与临床,1985,c4,:27] 10。本方去附子,治疗邪热内陷因作痞者,名泻心汤。[金匮 姜略]   11.本方去大黄加厚朴、吴茱萸、白术、茵陈、干姜、砂 仁、人参、茯苓、泽泻、川椒、桂枝、巴豆霜,炼蜜丸。治脾积 在胃脘,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或发黄疽,饮食不为 饥服,名痞气丸。

53.生姜泻心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生姜12g 甘草9g 黄连3g 人 参9g 黄芩9g 干姜3g 半夏9g 大枣12枚    上8味,以水2000ml,煮取1200ml,去滓,再煎取600ml, 温服200ml,每日3次。   (功效)和胃降逆,行水消痞。   (主治)   主证:心下痞硬,按之不痛,胁下有水气,心烦,干噫食 臭,肠鸣下利。 副证:苔白或黄滑腻,脉濡或弦,与半夏泻心汤证相似。 (临证加减) 1.本方证如见小便不利,亦可酌加茯苓、猪苓、泽泻、车 前子之属,以淡渗利水。 2。本方加炒山楂、鸡内金、炒谷芽治慢性胃肠炎之脾胃虚 寒者,症见腹痞满,肠鸣亢进,完谷不化,嗳腐吞酸,或心烦不 安,胃气上逆者。 3。一老妇,素弱,停食,时发嗳气,慢慢欲呕,胃脘水响 而微利,以本方加木香、莱菔子、砂仁、姜汁一小杯,有良效。 4。生姜泻心汤治疗心下痞证:偏热者减姜、夏;偏寒者减 芩、连。认为本方证既有胃虚食滞之干噫食臭。又有水饮下趋之 腹中雷鸣下利。与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同中有异。[浙江中医 杂志,1988,(2):75] 5.生姜泻心汤加减治疗幽门不全性梗阻:本方用生姜、干 姜、黄芩、党参、厚朴各lOg。法半夏12g,黄连5g,炙甘草、 制大黄各6g.寒盛酌减黄芩、黄连,加吴茱萸、高良姜,热盛 酌减干姜,加蒲公英;气滞加枳壳、木香;呕吐酸臭加焦六曲、 炒谷芽、炒麦芽;吐痰涎加桂枝、茯苓;泛酸加海螵蛸、浙贝 母;便秘制大黄易生大黄。每日工剂水煎分3—4次服,5日为1 疗程。用l一2个疗程。[江苏中医,1997,c6,:16]

87/204

6。关于三泻心汤在六经辨证的归属:文中不同意将生姜、 半夏、甘草之泻心汤之方列在《伤寒论》太阳篇而为太阳病方, 和以生姜泻心汤为太阳病方,甘草泻心汤为阳明病方,半夏泻心 汤为少阳病方分类方法。认为三方都是少阳并太阳病方。半夏泻 心汤证以呕逆较著,生姜泻心汤证以干噫食臭较著,甘草泻心汤 证以完谷不化,下利较著。三方中黄连均宜轻用,干姜则宜重 用;三方均以黄芩、黄连、干姜、半夏为主药,不可变易。[浙江 中医杂志,1964,(3):8--9] 7。本方去黄芩、大枣,加枳实、厚朴、麦芽,白术、茯苓蒸饼 糊丸,治心下痞,恶食懒倦,右关脉弦者,枳实消痞丸。

54.甘草泻心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炙甘草12g 黄芩9g 干姜9g 半夏9g 黄连3g 人参9g 大枣12枚 上7味,以水2000m1,煮取1200ml,去滓,再煎取600ml, 温服200ml,每日3次。 注:赵开美本《伤寒论》中,本方无人参。林亿等认为: 。其方必有人参,今甘草泻心中无者,脱落之也”,又据《金匮要 略》、《千金方》、<<外台秘要》本方均有人参。再者,半夏泻心 汤、生姜泻心汤均有人参,故本方应有人参。   (功效)补中益气,消痞降逆。   (主治) . 主证:心下痞满而硬,按之濡软,腹中雷鸣,下利频作,完 谷不化,干呕心烦. 副证:苔白或黄滑腻,脉濡或弦,亦与半夏泻心汤相似。   (临证加减} 1。本方甘草之用量:一般多为15g以上,若用其治疗溃疡 病,或兼有便秘者,可用至30~45g。   2。甘草泻心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症见反复发作的腹痛, 尤以左下腹、脐周痛为多见,伴腹胀、肠鸣、泄泻,泄泻多在餐 后出现,部分患者泄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粪便检查无特殊发现, 均排除器质病变。药用炙甘草、法半夏各12g,干姜、大枣各 10g,黄连5g,党参、白芍各20g。水煎服,每日1剂,一般服 4~6周。[新中医,1994,t9,:25]    3。甘草泻心汤治疗口腔溃疡:药用炙甘草9—15g,半夏 12g,干姜、黄连各6g,黄芩、党参各9g,大枣5枚。每日l 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连服3—7剂。  4。甘草泻心汤合重剂板蓝根治疗狐惑病远期疗效:病情反 复发作7—20余次。①急性发作期:肌肉注射100%板蓝根注射 液4ml,或口服板蓝根冲剂lO--20g,均每日2次,5-10日为1 个疗程;甘草泻心汤(用生甘草)随证化裁。肌肤糜烂、溃疡

88/204

者,先用板蓝根30一lOOg煎水冲洗患处,再撒溃疡粉(黄芩、 黄柏各lOg,冰片、硼砂各3g,外阴糜烂加苦参)外敷。②缓解 期:每间隔10-20日或出现急性发作征兆时口服板蓝根冲剂10 —20g,每日2次,3—5日为1个疗程;或用板蓝根30~60g煎 水代茶饮。同时兼服补中益气丸或金匮肾气丸,每日2次,每次 2丸,3—5日为1个疗程。 5.狐惑病治疗经验:以甘草泻心汤为主方治疗狐惑病(即 白塞氏综合征)。取得肯定疗效。如病人食欲不佳加佩兰;咽喉 溃疡加升麻、犀角;口渴去半夏加天花粉;目赤加赤芍、夜明 砂;口鼻出气灼热加石膏、知母,胸胁满痛加柴胡;湿偏盛者加 赤茯苓、木通;热偏盛者以生姜易干姜;便秘加酒制大黄;五心 烦热加胡黄连。同时,用《金匮要略》苦参汤外洗,雄黄散烧熏 肛门。[中医杂志,1963,(u):93 6。加味狐惑汤治疗白塞氏综合征:本方用生甘草、生黄芪、 白僵蚕、生地黄、云苓皮各30g,黄连8g,炮姜、儿茶各6g, 元胡、柴胡、黄芩各15g,清半夏12g,红花lOg,生姜3片, 大枣5枚。外阴溃疡重加龙胆草;眼色素膜炎加菊花、青葙子; 结节性红斑减炮姜量,加丹皮、茜草、穿山甲、川牛膝;针刺皮 炎及痤疮样结节加金银花、蒲公英。每日工剂,水煎服。工一2 个月后改丸剂,再服4-5个月。治疗前用激素者可逐渐减量。 7.甘草泻心汤治疗白塞氏综合征:白塞氏综合征是一种以 复发性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及经常引起失明的眼色素膜炎为特 点的症候群。类似结节性红斑的皮肤血管炎、脑膜疾患都可成为 本病综合征一部分。基本方为黄芩15g,黄连lOg,干姜15g, 半夏20g,人参lOg,大枣15g,生甘草lOg.水煎服,每日2次 服用。偏湿热者,加佩兰15g,升麻6g,葛根15g,蝉蜕12g; 偏血瘀者,加生地20g,丹皮20g,当归25g;合并感染加连翘 15g,石膏20g,银花20g,青黛12g。功能为清热解毒,益气化 湿。本病为湿热内蕴,毒火熏蒸,津伤正虚所致。应用本方可解 毒为主,益气为辅,随证加减之.LR宁中医杂志,1992,clo,:ss] ’ 8。甘草泻心汤治疗药物过敏:药用生甘草40g,黄芩20g, 干姜6g,黄连6g,清半夏6g,泽泻lOg。每日1剂,水煎服。 治疗因服磺胺类、解热止痛类药物过敏所致咽喉、龟头糜烂者。 . 9.甘草泻心汤治疗药物过敏反应:甘草泻心汤为张仲景方, 由甘草、半夏、黄连、黄芩、干姜、党参、大枣七味药物组成。 近两年用该方内服、外洗。病例由磺胺过敏,四环素过敏反应引 起的皮肤黏膜皮疹,外阴龟头糜烂的病症,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55.旋覆代赭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旋覆花9g 代赭石3g 人参6g 生姜15g 炙甘草9g 半夏9g 大枣12枚

89/204

  上7味,以水2000ml,煮取1200ml,去滓,再煎取600ml, 温服200ml,每日3次服。   注;方中代赭石用量,有的临证家主张按原方组各味分量比 例用之方能应效,有的则主张用量宜人,要在30g方能有效。当 然,量之多寡,须视病情而定,详参本文之第5、8、9条。    (功效工降逆化痰,益气和胃,扶正祛邪,标本同治。    (主治)  主证:心下痞硬,按之不痛,噫气频作。 副证:呕吐痰涎,或泛清水,或呕逆,或反胃噎食,或头晕 目眩,或食欲不振、便秘、苔白、脉缓。 (临证加减) 1.旋覆代赭汤临床应用:文中就本方及其加减在呕吐、噎 嗝、呃逆、梅核气、咳喘、血证、心悸、不寐、眩晕、妊娠恶阻 以及胃火、风火、肾虚所致之牙痛等方面的情况作了概述. 2.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肿瘤化疗中的胃肠道反应:基础方 为旋覆花、代赭石、焦三仙各30g,西洋参、陈皮、竹茹、法半 夏各lOg,玉竹15g,木香6g。咽干口渴加石斛、沙参、麦冬、 生地、花粉、乌梅等;呃逆重者加柿蒂、丁香、刀豆子等;呕吐 重者加藿香、佩兰、白蔻仁、砂仁等;气虚乏力加黄芪、太子 参、白术、山药、炙甘草等;腹痛加元胡、白芍、川楝子、香橼 等;腹泻加山药、薏苡仁、扁豆、车前子等;便秘加当归、生首 乌、郁李仁、火麻仁,或酌加大黄等;口腔溃疡,舌质红绛、苔 黄腻者加川黄连、金银花、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蒲公英、地 丁、栀子、丹皮等。化疗中出现胃肠道反应时,以基础方药物结 合兼证加味,每日工剂,水煎服,至化疗周期结束。 3。加减旋覆代赭汤合丹参注射液治疗胃脘痛:患者胃脘痛 均因慢性胃炎或溃疡病所致。内服基本方:代赭石(先煎)15— 30g,旋覆花(包)、姜半夏、川楝子各l0g,延胡索10—15g, 党参10~20g,甘草4~lOg。每日l剂,水煎分2次于餐前服。 同时用丹参注射液(上海市新同制药厂生产,每2ml相当于生 药3g)10-16ml溶于5%葡萄糖溶液200ml中静滴,每日工次, 14次为1个疗程,间隔4-5日(在此期间继续服用汤药),再 静滴1个疗程。 4.旋覆代赭石汤合六君子汤加减治疗顽固性呕吐:病例中 慢性胃炎急性发作、慢性肾炎尿毒症、胃癌肝转移、肾肿瘤广泛

转移及脑脓肿者,神经性呕吐者。以旋覆代赭汤治疗,均收到较 好的疗效。文中指出,.代赭石的用量应在30g以上才有较好的效 果。[南通科技资料选编c内部资料),1973,973 5.苏子降气汤合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哮喘:寒哮用炒苏子、 前胡各6---15g,半夏6~12g,旋覆花lO-15g(包),川厚朴、当

90/204

归各1Og,肉桂3g,鱼腥草20g,地龙12g,白芥子6~10g,甘草 6g,热哮用炒苏子、旋覆花(包)、桑白皮、地龙各15g,半夏6 ~)蹈,前胡、川厚朴各lOg,黄芩12g,瓜蒌18g,当归、甘草各 6g,鱼腥草30g。寒热错杂用炒苏子、地龙、旋覆花(包)、丹参 各15g,白芥子6g,葶苈子lO~--30g,半夏、川厚朴、当归、泽泻 各lOg,瓜蒌24g,黄芩12g,肉桂3g,代赭石30g。热盛加金银 花、蚤休;发病有明显诱因(如季节、寒热、花粉)加路路通、 徐长卿、蝉蜕;胸胁胀痛加柴胡、白芍,面目、下肢水肿加车前 子。均每日1剂水煎服。[山东中医杂志,1994,t,,:2983 6.旋覆代赭汤用赭石浅议: 《伤寒论》该方轻用赭石一两 (约今量3g),是生姜的1/5,是旋覆花、炙甘草的1/3,是人参 的1/2,后世医家对此皆有异议。认为少量赭石在该方中除有镇 逆降气之外,尚有生血养血之功。[河南中医,1987,c1,:7] 7。从《伤寒论》旋覆代赭汤谈代赭石用法用量:本证病机 为胃虚痰阻气逆,代赭石重镇降逆,但苦寒质重,量大则伤胃 气。其二,病位在中焦胃家,代赭石人肝经,量大则直抵下焦、 药过病所。其三,张仲景取其小量,其意非在重以镇逆,而在与 旋覆花相配,一者质轻辛散,一者质重苦降,降中有宣,以复升 降之能则痞噫自除。由此,代赭石的用量,要依其病因、病机、 病位、病性、病势之不同而定,一般是虚者宜轻,实者宜重;逆 在肝者宜重,在胃者宜轻;逆而甚者宜轻,逆而不甚者宜重。[山 鳅,1988,(6);333 8.旋覆代赭汤中代赭石的功用:代赭石,今人谓能降逆气, 开胸膈,坠痰涎,止呕吐,通燥结,虽用百数十克而于气分血分 毫无损害,百不失一。知赭石乃苦寒之虚证,则不可孟浪行事。 张仲景于本汤中仅用微量3g,较其他各药量轻,不过取其和胃 降逆,无虑胃气之伤,正说明张仲景用药严谨,处处以固本为 本,非信手行事者可知。 9.旋覆花代赭汤代赭石剂量:代赭石是方中剂量较小的一 味,是旋覆花及甘草的.1/3,是人参的1/2,以往应用此方治疗 呕逆,疗效不显著,而今重用代赭石(轻24g,重30g或30g以 上),代赭石的剂量为旋覆花和人参的一倍或一倍以上,获得满 意疗效。 按:现代临证医家,有的运用本方并非用于《伤寒论》原意 之汗吐下后,胃气已虚之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凡是疾病已发 展到脾胃气虚,肝胃不和而致痞满、呕吐、呃逆等证均可用之, 且多用于肝胃不和之呕吐、呃逆。因此用量宜随证调之。笔者认

为代赭石用量宜重不宜轻。代赭石之量大于旋覆花之量,既可平 肝阳,又能降胃逆,并且有养肝血,凉肝气之功。 10。呕吐,属外邪犯胃,饮食积滞,痰湿中阻者,.本方加陈

91/204

皮、豆蔻;如夹有水饮,加茯苓、白术;夹有寒邪,加公丁香、 干姜;夹有食滞,加鸡内金、麦芽、山楂。 11. 胃痛,属饮食不节,寒温失调,脾胃失健,痰浊中阻, 气机不畅者,本方加木香、延胡索;如夹寒邪者,加高良姜√川 椒;肝气相乘者,加吴茱萸、青皮;邪从热化加黄连、穿心莲。 12.痞满,属饮食停滞,或痰湿中阻,或热邪犯胃,或脾胃 虚热者,本方加木香、陈皮;如兼夹热加黄连、黄芩;夹有食滞 加麦芽、神曲。 13。噎嗝,属忧愁思虑,或饮酒过度,酿湿生痰,伤血伤津 者,本方加佛手、紫降香、甘松;如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或郁 李仁。 14.呃逆,属胃阳不足,痰湿中阻,虚气上逆者,本方加柿 蒂、刀豆子;如兼脾气虚弱者,加白术、白扁豆;兼夹肾虚加韭 菜子、补骨脂。 15。梅核气,伴有胃脘痞闷,嗳气恶心者,本方加佛手、 香橼。 16.咳嗽,为痰湿聚于胃而涉及肺之候,本方加杏仁、紫 菀、白前、苏子。 17.眩晕,为痰湿阻胃,浊阴不降之候,本方加茯苓,白 术、泽泻;如夹肝阳上亢者,加生牡蛎、灵磁石。 18.不寐,属于痰湿内阻,胃中不和,气逆扰心,神失安宁 者,本方酌加菖蒲、远志;如夹热邪,加黄连或穿心莲;兼夹食 滞,加山楂、麦芽等。 19。本方去生姜、甘草、大枣,加知母、麦门冬、当归、苁 蓉、柿饼霜,治膈食,吞咽哽噎不顺,饮食不下者,名参赭培气 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20.本方去旋覆花、甘草、大枣、加青黛、白芍、龙胆草、 吴茱萸。治呕吐,因胃气上逆,胆火上冲者,名镇逆汤.[医学衷 中参西录] 21.本方去代赭石、人参、大枣、生姜、甘草、加茯苓、青 皮。治痰饮在胸膈呕不止,心下痞硬者,名旋覆半夏汤。[产科发蒙]

甘草汤类

56.甘草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生甘草6g 以水600ml,煮取300ml,去滓,温服140ml,每日服2次。 (功效}清热泻火,解毒缓痛。 (主治)少阴病,咽痛,脉细者。 (临证加减) 1.甘草人参煎治疗产后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药用生甘 草15---30g,人参6g。每日一剂,冷水文火煎3次服,疗程2—

92/204

6个月。畏寒严重者加附子10g(先煎);若出现血压偏高、水肿 等不良反应,甘草即减为半量,或再加茯苓、杜仲、五味子各 10g l并酌情给予少量输血等。[中华医学杂志,1975,flo,:718] 2。甘草流浸膏治疗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症:以口服 甘草流浸膏,每日3次,每次3—5ml,少数8—10ml,多数用 药25~40天。[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78,cd,:54] 3。甘草泽泻汤治疗室性早搏:以生甘草、炙甘草、泽泻各 30g,每日1剂,水煎,早晚2次分服,有不定时烦躁、自汗失 眠、自觉寒热无常兼症者,先服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再服本方。 4.甘草饮治疗慢性咽炎:取生甘草10g,开水泡后当茶饮、 甘味不明显时弃之。相继饮之,至症状全部解除为止。禁食鱼、 辣、糖等食物。[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83,fl,:20] 5。甘赤汤治疗急性乳腺炎:以生甘草、赤芍药各30g,每 日一剂水煎服,连服3剂,治急性乳腺炎。 [湖南医药杂志,1976, (2);58] 6。甘草汤治疗急性食物中毒:以生甘草9~15g水煎,2小 时内分3—4次服;极少数有发热症者,加黄连粉工g冲服;重症 者用生甘草30g,浓煎成300ml,每隔3—4小时由胃管注入 lOOml(含生药lOg);并酌情洗胃、补液等,治误,食山荔枝中 毒,吃不洁烧鸭中毒,均获满意疗效。[新中医,1985,t2,:342 7.浓甘草汤救治毒蕈中毒:每取甘草3两(约94g),加水 600ml,煎2次,使成药液200ml,待温,先服下lOOml,半小 时后再服余下lOOml。药渣再加水500ml,如上法浓煎成200ml, 留第3次服用。若首服后恶心呕吐,吐后再服余下的lOOml。一 小时后再服第二煎药液。[新中医,1978,cl,:36] 、 8。甘草粉治疗尿崩症:每次以甘草粉5g口服,每日4次。 [中华内科杂志,1959,(12):1169] 9.甘草汤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每日用甘草30g, 或每日用25g,水煎分3次服,多数用药2—3周,全部病例于 用药后3---4日出血症状停止,4一工0日皮肤原有瘀点吸收。[中华 内科杂志,1981,(n):704] 、 10.甘草芫花治疗冻伤:取甘草、芫花各3钱(约lOg),加

水2000ral,煎后洗浴患部,每日3次,每剂可洗3—5次,有溃破 及坏死之创面,洗后外敷黄连纱条。[eel#f,科杂志,1959,clO,:1029]   11.《伤寒论》对甘草的运用:甘草在《伤寒论》中运用甚 广,遍及三阴三阳六经。书中共u3方,而用甘草配伍者就有 69方(亦有70首之说)占52.2%(61。9%).113方共有92味 出甘草同方应用达5工种,为55.4%。对甘草的运用简要分述 如下。   (1)益气养心:《伤寒论》炙甘草汤(炙甘草、生姜、人参、

93/204

生地、桂枝、阿胶、麦冬、麻仁、大枣、清酒)通阳复脉,滋阴 养血,一主治气血不足,心失所养“脉结代,心动悸”,方中以炙甘 草名方,且以四两为君,益气养心以复脉之本,故又名复脉汤。 据药理研究,炙甘草通过促进肾上腺分泌,有皮质激素样作用, 产生强心效果,增强反应性。这一作用与张仲景用炙甘草为主药, 益气养心的理论基本吻合。有报道,运用炙草汤治疗心脏室性期 外收缩、心功能不全、房室传导阻滞、心脏神经官能症等,属于 心气、心血两虚者,效果较好。[中医函授通讯,1997,c4,:5] (2)补益心阳:《伤寒论》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主治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tt枝、甘草、龙骨、牡蛎)主治“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甘草、生姜、大枣、 牡蛎、龙骨、蜀漆)主治“必惊狂、卧起不安”。上述三方主治 心神不宁之证,均由误治损伤心阳所致,故皆用桂枝、甘草补益 心阳以治本。、《伤寒贯珠集》曰“桂枝、甘草以复心阳之气,龙 骨、牡蛎以安烦躁之神”。进一步解释炙甘草在三方中补益心阳 之功,而非调和药性。[中医函授通讯.1997,cd,:5] (3)健脾益气:《伤寒论》甘草泻心汤(炙甘草、黄芩、黄 连、半夏、干姜、大枣)和胃补中消痞止利,主治“其人下利日 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金匮要略》甘麦大枣汤(甘草、 小麦、大枣)补益心脾,安神宁心,主治“妇人脏躁,喜悲伤欲 哭,像如神灵所作,数欠伸”;《金匮要略》甘草麻黄汤(甘草、 麻黄)和中补脾,宣肺利水,主治“里水”。以方测知,甘草泻 心汤所治之证,乃由表证误下,损其脾胃,故用炙甘草四两健脾 益气而为君药;甘麦大枣汤主治情志不舒或思虑过度、心脾两虚 所致“脏躁”,方中甘草三两,健脾益气亦为主药;甘草麻黄汤 主治“里水”,用甘草健脾益气以运水湿。综上三方中之甘草; 均为主要药物以健脾益气。[中医函授通讯,1997,c+,:53 一,' (4)泻火润肺:甘草能泻火解毒,润肺化痰.《伤寒论》有 4方,如第357条麻黄升麻汤,甘草助诸药清解泻火利咽喉。第 311条“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瘥与桔梗汤尸 治疗邪热犯少阴咽痛。只取一味生甘草润肺利咽,泻火解毒.若 痰热互结咽喉,配桔梗辛开泄热邪,豁痰利咽,药仅二味,旨在

轻清宣解,疏通气机,宣畅肺气。此乃轻可去实之理,后世清解 利咽之剂,每以此方而加减。 (5)缓急定痛:张仲景根据“急者缓之”的原则,用甘草缓 急治里急、挛急、急痛、厥逆、烦躁、冲气上逆等约有工7方, 给后人留下十分宝贵经验.如第29条与第30条芍药甘草汤治 “烦躁”,“脚挛急”,芍药甘草酸甘合用,酸甘化阴以益阴血,缓 急定痛使下肢能伸展自如,烦躁自解。第112条桂枝去芍药加蜀

94/204

漆龙牡救逆汤与第118条桂枝甘草龙牡汤治医误用火法和烧针, 伤及心阳之“惊狂”、“烦躁”症,桂枝甘草振复心阳救逆,龙牡 安神治烦惊。第117条桂枝加桂汤治因烧针“气从少腹冲心者”, 方中甘草助重剂桂枝温阳平冲降逆。第100条小建中汤治“腹中 急痛”,甘草甘平,以缓里急。第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 用当归四逆汤之甘草缓其肝急。第333条“吐利汗出,发热恶 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等四逆汤证,取甘草温养益气,急缓 阳微欲脱之势,助姜附回阳救逆之力。    (6)缓和诸药:甘草味甘能缓, <<伤寒论》第12条桂枝汤 症,桂枝生姜辛温发表解肌,芍药大枣和营益阴,甘草调和诸 药.第302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 与麻黄细辛附子汤所不同就在于以甘缓甘草换辛散细辛,以微微 发汗治少阴兼太阳表证。第317条通脉四逆汤治“下利清谷,里 寒外热,手足厥逆”,用附子干姜温中回阳,甘草甘缓以防姜附 之过于猛烈。还有葛根、麻黄汤等2工方都以甘草缓和诸药,使 热药得之缓其热,寒药得之缓其寒,毒药得之缓其性。[陕西中医, ] 12。张仲景用甘草的特点:甘草一味药,在张仲景之师,使 用的攻守自如,淋漓尽致,极尽其能。现就其使用特点简述 如下.    (1).配辛味以补阳:此作用可以从补心阳的桂枝甘草汤、温 中阳的甘草干姜汤、回阳救逆的四逆汤体现出来。桂枝甘草汤方 中桂枝味辛,与甘草相合,辛甘合化而有温通心阳之功.心阳得 复则心悸自愈。药虽二味,实为补心阳之祖方,其他诸方,如桂 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等,都是在本方的基础 上发展而成。甘草干姜汤方中甘草干姜辛甘复阳,中阳得复,则 厥逆可愈,躁吐自平。至于大家所熟悉的四逆汤中的甘草,为调 和诸药的佐使,回阳救逆之效实有甘草1/3之功。 (2)伍酸味而化阴:芍药甘草汤治疗阴精不足的筋肉挛急, 最是名方。桂枝加桂汤、桂枝加附子汤中的芍、甘二味,亦是取 酸甘化阴之意,再配以补阳之药,而取阴阳双补之效。反之,在 不需要补阴时,则去其酸使甘无以相配而达目的.如桂枝去芍药 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等方, 就是为了单纯补阳而去其酸的。 (3)伍桂枝益气助阳,温通心脉:桂枝能温经通阳尽人皆

知,然桂枝通阳之功是在甘草的协助下共同完成的。综观张仲景 温通心阳诸方皆不离桂枝、甘草。二者相配,辛甘合化,阳气乃 生,心阳得复则心脉可通。陶弘景称甘草能“通经脉,利血气” 即是此意。 (4)伍芍药缓急止痛:甘草味甘,甘能缓急,张仲景用甘草

95/204

缓急止痛时常与芍药配伍,用于虚寒腹痛、血虚筋脉拘急等证。 (5)甘草清热解毒,利肺祛痰:张仲景用甘草皆炙,唯于清 热解毒,利肺祛痰时用生。张仲景取生甘草清热解毒之效用于治 疗咽痛、肺痈等症,如甘草汤、桔梗汤。

57.炙甘草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炙甘草15g 生姜9g人参6g 生 地黄30g 桂枝9g阿胶9g 麦冬9g 麻仁9g 大枣30枚 上9味,以清酒1400ml,水1600ml,先煮8味,取600ml, 去滓,再下烊化之阿胶。分三温服,每次200ml。亦可酒水各半 同煎(阿胶烊化)二次,分服。 注:大枣30枚,其意在于护养津液,滋血和脉。[详参当归四 逆汤条] (功效}滋阴养血,通阳复脉,宁心益神。 (主治} . 主证:脉结代,心动悸,舌光少苔。 副证:短气虚烦,失眠,或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脉 虚数。 (临证加减) 1.炙甘草汤治疗期前收缩:药用炙甘草21g,麦冬9g,生 地30g,阿胶9g(烊化),麻仁9女,生姜9g,桂枝6g,大枣6 枚,党参9g。药后绝大部分病例在1一2周即出现疗效 2.心律不齐,心烦不眠盗汗者,本方加炒枣仁、柏子仁、 夜交藤;心悸,加龙骨、牡蛎。 3。心房纤颤,脉不整齐者,本方加苦参、龙眼肉。但对心 力衰竭,水肿严重,脉细数者不宜用. 4.本方养阴增液,凡邪少虚多之证,投之有效,常于原方 减去生姜、桂枝之辛热,以防其燥血劫阴;加白芍以敛阴养肝, 或加当归、黄精以养心血,有加龙骨、牡蛎敛汗固脱,加乌梅、 五味子,酸甘化阴以生津。 5.甘温除热,叶天士用本方除热,以本方之人参、甘草之 甘温,生地、麦冬之甘寒,去辛温之生姜、桂枝,以治虚热。 6。身寒心动悸,偏于虚寒者,熟地易生地,加附子,以温 脏腑。 7.如有便溏者,去火麻仁,加入炒枣仁、柏子仁、怀山药, 以养心安神. 8.心悸甚者,加龙齿,以镇心安神。 9.胸痹而痛者,加丹参、失笑散,以活血化瘀. 10.阴虚重者,去姜桂,酌加生地、麦冬之剂量、加首乌、 五味子以生津滋阴。 11.附子合炙甘草汤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以炙甘草汤加

96/204

大剂量附子,其组方为制附子12-60g(先煎),桂枝12~18g, 炙甘草12~30g,麦冬30g,红枣15~30g,枸杞子工2—30g,太 子参15-30g,丹参30g,沉香5"~9g(后下)。每日工剂,水煎 2次,晚服第工煎,次晨服第2煎,15剂为1个疗程.[中医杂志,

1983,(10):754] 12.炙甘草汤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以炙甘草汤加丹参等治 疗,均获痊愈。[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6,c3,:44] 13.炙甘草汤治疗心绞痛:在辨证施治中,偏气虚型者,主 要用炙甘草汤加减;偏阴虚型者用加减三甲复脉汤。[天津医药杂 志,1966,(4):274] 14.炙甘草汤在眼科的应用:本方对青盲、内障、视惑、瞳 神干缺、翳陷、目妄见、云雾移睛、神气枯瘩瘁等均有效。其应 用标准如下。 (1)眼部症状,在外障方面红肿痛羞明流泪等刺激症状比较 轻,病变进行较缓但病程长,难愈;在内障及青盲方面,除视物 模糊外,并多伴有酸楚疼痛,不能久视等感觉,病变发展亦慢, 但后果严重; (2)健康状况,身体较消瘦、衰弱、苍老; (3)舌苔,主要表现淡白而润,淡红少苔,或淡红而中 光绛; (4)脉象:主要表现为沉细、沉迟、细弱或结代; (5)其他症状,多数有头晕目眩,体倦乏力,时时心跳,怕 冷,多梦少寐,甚至失眠.[广东中医,1963,c6,。Z8] 15.本方去桂枝、生姜、人参,加白芍。治温热病后期,邪 热久留,阴液亏虚。症见身热面红,手足心热,口干舌燥,或神 倦,舌质鲜红,脉象虚大者,名加减复脉汤。 、 16.本方去桂枝、生姜、人参、麻子仁、大枣,加白芍、牡 蛎。治下焦温病,热邪伤阴,但大便溏者,名一甲复脉汤。 17.本方去桂枝、生姜、人参、大枣,加生牡蛎、生鳖甲、 白芍。治温病热邪深入下焦,脉沉数,舌干齿黑,但觉手足徐 动,欲成痉厥者,名二甲复脉汤。 18.本方去桂枝、生姜、大枣、火麻仁、人参,加白芍、生 龟板、生牡蛎、生鳖甲、五味子、生鸡子黄。治热邪久羁,热灼 真阴,或因误汗,或因妄攻,神倦瘈疭,脉气虚弱,舌绛苔少, 时时欲脱者,名大定风珠。[温病条辨] 19.本方去人参、桂枝、大枣、生姜、火麻仁,加白芍、生 牡蛎、生龙骨。治温病误汗,津液被劫,心中震震,舌强神昏, 汗自出,心无所主者;若脉虚大欲散,加人参,名救逆汤。

58.甘草干姜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炙甘草12g 干姜6g

97/204

上2味,以水600mi,煮取300ral,去滓,分两次温服。 (功效)温中散寒,健脾化饮。 (主治)伤寒恶寒无热,手足厥冷,或四肢拘急,咽中干而 不渴,烦躁吐逆,小便频数,甚则遗尿;肺寒咳嗽,痰稀多白 沫,舌润苔淡白,脉浮数或沉微。 (临证加减] 1.肺中虚冷吐涎沫,眩晕,不咳不渴,小便频数或遗尿不 禁等,少加乌药,益智仁,或金樱子,其效尤著。 2.脾胃虚寒,脘腹疼痛,喜温欲按,肠鸣便溏,口不渴者, 可加高良姜、肉桂、怀山药;若脘腹胀痛,加厚朴、香附、莱菔 子、大腹皮等。 3.脾胃阳虚之吐血、便血,血色黯淡、四肢不温,口不渴, 苔白脉迟者,以伏龙肝煮水再煎本方。 4.胃脘冷痛,呕吐不食者,加大枣、法半夏、炒谷芽。 5.寒邪犯胃,气机郁滞,胃脘剧痛,呕吐频繁者,加陈皮、 生姜、高良姜、元胡索、旋覆花。 6.中焦虚寒,脾失健运,腹痛泄泻,纳差乏力者,加苍术、 煨木香、焦白术. 7.寒饮蕴肺,肺失宣降,久咳肺虚,络伤血溢者,加茯苓、 茜羊炭、花蕊石、淡竹叶、侧柏叶等。 . 8.本方加黄芪、莲须、陈皮治遗尿。 9.本方加黄芪、太子参、,麦冬、石斛、枸杞子、麦芽治唾 液减少症。 10.本方治吐逆、水谷不下者,名王姜甘草场。[外台秘要] 11.本方加人参、白术,治胸痹及脾阳虚而心中痞气者,名 人参汤。 12。本方加茯苓、白术,治寒湿肾着,名甘草干姜茯苓白术 逊。 13.本方中干姜换为生姜,加人参、大枣,治肺痿咳唾涎沫 不止,咽燥而渴者,名干金生姜甘草汤。 14。治赤白痢,名二宜丸(即本方)。[魏氏家藏方] 15。治吐血,名二神汤(即本方)。[朱氏集验方]

59.甘草附子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炙甘草6g 制附子6g 白术6g 桂枝12g 上4味,以水1200ml,煮取600ml,去渣,温服200ml,日 3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止复烦者,将服lOOml,恐 200ml多者,宜服120---140ml为始。 (功效工温经散寒,祛风除湿,通痹止痛。 (主治]

98/204

主证:骨节痛烦,掣痛屈伸不利,痛处拒按,汗出恶风短 气,小便不利,苔白,脉沉细或弦细无力。 ” 副证:身微肿。 (临证加减] 1.本方治活动性风湿病:急性期重用桂枝,慢性期重用附 子,伴肾炎者,甘草减为3g;有皮下结节者,去甘草加海藻。 [山东医刊,1965,(n):32] 1 2.本方加松节、五加皮、威灵仙、生薏苡仁治历节风肿痛。 3.本方加当归、白芍、姜黄、细辛、桑寄生、老鹳草、防 己、生姜治风湿性关节炎。 4。本方加穿山甲、威灵仙、秦艽白芍治类风湿性脊柱炎。 5。本方加白术、杜仲、当归、川牛膝、黄柏治慢性腰骶关 节炎继发坐骨神经痛。 6。本方加黄芪、茯苓、穿山龙、猪苓治慢性肾炎。 7.本方加苍耳子、僵蚕、北豆根、川芎治过敏性鼻炎。

苓桂术甘汤类

60.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茯苓12g 桂枝9g 白术6g 炙 甘草6g 、 上4味,以水1200ml,煮取600ml,去渣,分3次温服。 (功效]温中降逆,化饮利水.   (主治)    主证: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头目眩晕,身振振摇,苔白 滑,脉沉紧或沉滑。 副证:短气,心悸,咳喘,呕吐清水痰涎。 (临证加减) 1.呕吐痰涎者,加制半夏,以温化痰涎,降逆止呕;痰多, 加陈皮,以理气化痰;若脾气虚者,加党参、黄芪、怀山药以姜 气补脾。 2.痰饮眩晕:脾胃阳虚者,加台党参;脾虚相火上逆者, 加白芍;白带多腰重者,除重用茯苓、白术外,加山药、芡实, 恶心重者,加姜半夏、陈皮. 3.寒湿泄泻:泻水频频者,茯苓、白术各用至30g;兼寒 邪腹痛重者,加干姜;肝郁气滞者,加木香、白芍。 4.白带:腰痛重者,加杜仲、川断、狗脊;胸脘胀满者, 加木香、香附;大便溏泻者,茯苓、白术加至30g;下元虚寒作 痛者,加干姜、附子。 5.水饮:小便不利者,加猪苓、车前子、泽泻;兼痰者, 加陈皮、川贝母、半夏。   6。喘:兼表证者,酌加桑叶、芍花、白芷、防己、杏仁、

99/204

苏子;神昏慌张者,加百合。   7.心包积液:症见发热,咳嗽,胸闷且疼,气喘,水肿, 脉沉细无力,本方加黄芪、防已、猪苓、丹参或合小陷胸汤(黄 连、半夏、瓜蒌仁)。  8.脾虚湿盛之泄泻:本方合平胃散可获良效。 9.腰痛,大便下血,血色鲜明,动则晕眩者,本方合五灵 脂汤(五灵脂、当归尾、陈皮、白术、川芎、白芍、茯苓、人 参),可顿愈。[伤寒论集注] 1O。本方中之桂枝,有时可改为肉桂,以加强其温阳之力; 不仅胃脘寒或其他局部恶寒,或全身均感恶寒者,属“阳虚”, 可加制附子9~15g(先煎)。  11.老年气管炎缓解期:本方合六君子汤化裁,以扶脾固 本,巩固疗效。 12.妊娠水肿:本方加冬葵子;妊娠胃气不和,泛恶,腰酸 头痛者,本方加天冬、蔓荆子、川芎、桑寄生。    13,胃脘寒痛厌食引致失眠:本方与温胆汤合用,再加川 芎、神曲、高良姜。 ’   14。眼病,头晕,眼昏,羞明,泪多者,本方加车前子、细 辛、黄连。   15.奔豚气兼发癫狂:本方合甘麦大枣汤。    16。差尼尔氏综合征及低血压所致之眩晕,本方合真武汤, 或本方加法半夏、茶叶、生姜;心包积液,或渗出性心包炎,渗 出性胸膜炎,本方与葶苈大枣泻肺汤合用常获良效。    17.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心衰:用苓桂术甘汤加人参、附 子、五味子、丹参,治疗心衰迅速得以矫正。   18.《伤寒论》有关心衰的证治和立体动态强心假说:认为苓 桂术甘汤证中的头眩,身振振摇,心下有痰饮,心下逆满和心下 痞坚等证,与左心衰竭相似,其机制因心肌无力,搏血不足的继 续加重,已严重累及右心,心脏正向全心衰竭的方向发展。在此 情况下,水电解质的代谢已不是处于水气凌心的阶段,而是由于 水的排泄功能的进一步减退,出现了较严重的紊乱。祖国医学则 认为此是脾阳不足,通利水道,运化水湿的功能减低所致,故用 本方温中化水。由此说明苓桂术甘汤对心脏储备力轻、中度减低 的心衰病人,有较理想的治疗作用。 19.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百日咳重症痉咳:热甚去桂枝加生 石膏;久咳阴伤加五味子。每日1剂,水煎服。合并肺炎配合抗 生素。不愿服汤药者用上方3付量加冰糖300g收膏频服。[黑龙江 中医药,1992,(6):103 20.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儿童舌舐皮炎:药用茯苓lOg,桂 枝6g,白术lOg,炙甘草2g,生黄芪lOg,党参10g,苍术6g,

100/204

葛根3g,泽泻6g。此为6岁~bJI,用量,12岁加倍。头煎工5分 钟,二煎30分钟,两煎混合多次口服,每日l剂,忌生冷。 按:用此药测证和详审舌脉的方法,发现小儿口唇干燥是脾 气亏虚,不能运化水湿,致使饮停中焦,清阳不升,脾不散精, 津液不能上承,唇失濡润所致。根据《金匮要略》“腹满,口舌干 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之意,并考虑到小儿为稚 阴稚阳之体,选用药性温和的苓桂术甘汤加泽泻、生黄芪、党参、 苍术温化痰饮、健脾利湿,佐以少量葛根升发脾胃清阳之气,升. 清亦有利于降浊消饮.若服药3剂疗效不明显,口唇干燥未加重: 者,加菟丝子补肾阳以温脾土。服药后舌质稍有红赤可不作处理, 此为脾阳得温、水饮欲化之象。 21.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急性羊水过多症:药用桂枝、生姜3 皮、甘草各5g,茯苓、白术各12g,当归、白芍、大腹皮、桑朗 皮各lOg,鲤鱼1尾0。5kg(去内脏).腹胀甚加泽泻、车前刊 (包煎)各lOgl气虚加黄芪工5g;肾虚加菟丝子、桑寄生各 12g;血虚加阿胶(烊化)、首乌各lOgl气急喘促甚加杏仁lOg。 先煮鲤鱼至熟,澄清取汤,纳药煎煮至250ml,每日2次服。[上

海中医药杂志,1993,(n):22] 22.苓桂术甘汤的临床应用:苓桂术甘汤加减可治疗多种病 症:如用本方加法半夏可治眩晕;加法半夏、沉香、吴茱萸、橘 皮可治呕吐;加苏子、白芥子可治哮喘;加人参、附子、泽泻、 本香可治水肿等。[江苏中医,1985,cd,:373 23.苓桂术甘汤合五苓散治疗青光眼:用苓桂术甘汤合五苓 散治疗青光眼偏脾虚湿滞者,取得满意疗效。[中西医结合研究资料, 24.苓桂术甘汤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对洋地黄有不良反 应,或长期服用羊地黄无效,或全身衰竭者,用苓桂术甘汤、生 脉散或炙甘草汤均获效.[天津医药杂志,1967,t8,:503] 25。本方桂枝改用桂心,治心下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名 甘草汤。 26。本方去桂枝,加厚朴、木瓜、木香、草果仁、大腹皮、 制附子、干姜共为粗末,再加生姜、枣水煎,治脾肾阳虚水肿。 症见:全身水肿、腰以下尤甚,胸腹胀满,身重懒食,手足不 温.口不渴,小便清,大便溏,苔厚腻而滑,脉沉迟,名实脾

散。   27。本方去白术,加防己、黄芪。治水气在皮肤所致之“皮 水”病。症见:四肢水肿,按之没指,不恶风,腹肿胀如鼓,不 渴,小便不利。脉浮者,名防己茯苓汤。   28。本方去桂枝,加干姜。治寒湿伤脾。症见:身重,腰及 熏以下冷痛,但饮食如常,口不作渴,小便自利者,名肾着汤。 [金匮要略]

101/204

29。本方去桂枝、甘草,加枳实、干姜。治酒癖停饮,痰水 不消,满逆呕吐,目暗耳聋,胁下急痛,腹中水声,名消饮汤。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茯苓24g 桂枝9g 炙甘草6g 大枣12枚 . 上4味,以甘澜水2000ml,先煮茯苓,减400ml,再下余 药,煮取600m1,去滓,分三次温服。 甘澜水,《玉函经》作“甘烂水”,又名“劳水”。以“其速 诸药下行”,即“动则其性属阳,扬则其势下走”,且助草枣培 土。后世有人解释:“甘澜水是好米泔水”即淘米水,含有多种 水溶性维生素。 (功效)降逆下气,通阳制水。 (主治) 主证:脐下悸动,欲作奔豚,小便不利。 副证:心悸。 (临证加减)

l.略述奔豚气的证治:奔豚是由于肝虚营不足,累及冲脉 而见脐腹动悸者,脐下关元、气海部位呈阵发性抽动挛急,时有 嗳气或噫气,不因或偶因劳乏、情绪波动,可诱发冲逆。指出苓 桂甘枣汤证与现代医学所称的内脏神经官能症、癔症、更年期综 合征有关。治疗宜温固下元,养血柔肝,辅以平悸之品。[河南中 医,1980,(1):383 2.苓桂甘枣汤治则探讨:苓桂甘枣汤主治水在肾,脐下悸, 加大枣主要是大枣同炙甘草,甘温扶中,培土而制水,不用白术 者,据张仲景意“若脐下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之法也。。 所以本方重在降浊下气,通阳利水。[陕西中医函授,1989,cs,:2s] 3.金慎之老中医治疗痰饮眩晕用药经验的探讨:用苓桂甘 枣汤加夏枯草、钩藤治疗痰饮眩晕效果显著。认为苓桂甘枣汤配 伍夏枯草、钩藤,与半夏白术天麻汤方异义同,一为健脾利水 (桂枝、茯苓),一为平肝熄风(桂枝、夏枯草、钩藤),两者对 耳源性眩晕均有良效。然桂枝与夏枯草配伍利尿明显,其助茯苓 化湿利水,不亚于苓术同用,认为增加尿量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方 法,与“有微饮者,从小便去”之说甚为合拍。 [浙江中医杂志, 1981,(5):216] . 4。苓桂甘枣汤治疗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调配对象为1992年 2—4月以动悸为主诉的就诊患者。其中自主神经功能紊乱18例 (男3,女15),年龄18—8l岁,给予苓桂甘枣汤提取剂每日 6g,分3次服用。原服用的药物,继续服用。记录苓桂甘枣汤服 用前及服用后第l天至第6天的21项自觉症状,进行统计、研 讨。记录的症状,按其程度分为4级,使用Wincoxon进行统计

102/204

学检定。结果,以动悸为主的2l项症状,同服用苓桂甘枣汤前 比较,服药后均明显减轻。尤其是动悸、气从少腹上冲感、颈项 强、上腹部不适、肠鸣、腹胀、焦躁感、易惊、肌肉困动等9 项,服药翌日即明显减轻。但咽喉异物感、腹痛无明显减轻。主 诉动悸的18人中,12人有恐惧、惊吓感,其中8人与动悸发作 有关。故认为苓桂甘枣汤,除动悸外,对易惊、肌肉困动症状也 有效,提示“惊”、“惊恐”一一“欲作奔豚”一一苓桂甘枣汤证 相互关联。

61.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茯苓24g 桂枝9g 炙甘草6g 大枣12枚 . 上4味,以甘澜水2000ml,先煮茯苓,减400ml,再下余 药,煮取600m1,去滓,分三次温服。 甘澜水,《玉函经》作“甘烂水”,又名“劳水”。以“其速 诸药下行”,即“动则其性属阳,扬则其势下走”,且助草枣培 土。后世有人解释:“甘澜水是好米泔水”即淘米水,含有多种 水溶性维生素。 (功效)降逆下气,通阳制水。 (主治) 主证:脐下悸动,欲作奔豚,小便不利。 副证:心悸。 (临证加减) l.略述奔豚气的证治:奔豚是由于肝虚营不足,累及冲脉 而见脐腹动悸者,脐下关元、气海部位呈阵发性抽动挛急,时有 嗳气或噫气,不因或偶因劳乏、情绪波动,可诱发冲逆。指出苓 桂甘枣汤证与现代医学所称的内脏神经官能症、癔症、更年期综 合征有关。治疗宜温固下元,养血柔肝,辅以平悸之品。[河南中 医,1980,(1):383 2.苓桂甘枣汤治则探讨:苓桂甘枣汤主治水在肾,脐下悸, 加大枣主要是大枣同炙甘草,甘温扶中,培土而制水,不用白术 者,据张仲景意“若脐下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之法也。。 所以本方重在降浊下气,通阳利水。[陕西中医函授,1989,cs,:2s] 3.金慎之老中医治疗痰饮眩晕用药经验的探讨:用苓桂甘 枣汤加夏枯草、钩藤治疗痰饮眩晕效果显著。认为苓桂甘枣汤配 伍夏枯草、钩藤,与半夏白术天麻汤方异义同,一为健脾利水 (桂枝、茯苓),一为平肝熄风(桂枝、夏枯草、钩藤),两者对 耳源性眩晕均有良效。然桂枝与夏枯草配伍利尿明显,其助茯苓 化湿利水,不亚于苓术同用,认为增加尿量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方 法,与“有微饮者,从小便去”之说甚为合拍。 [浙江中医杂志, 1981,(5):216]

103/204

. 4。苓桂甘枣汤治疗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调配对象为1992年 2—4月以动悸为主诉的就诊患者。其中自主神经功能紊乱18例 (男3,女15),年龄18—8l岁,给予苓桂甘枣汤提取剂每日 6g,分3次服用。原服用的药物,继续服用。记录苓桂甘枣汤服 用前及服用后第l天至第6天的21项自觉症状,进行统计、研 讨。记录的症状,按其程度分为4级,使用Wincoxon进行统计 学检定。结果,以动悸为主的2l项症状,同服用苓桂甘枣汤前 比较,服药后均明显减轻。尤其是动悸、气从少腹上冲感、颈项

强、上腹部不适、肠鸣、腹胀、焦躁感、易惊、肌肉困动等9 项,服药翌日即明显减轻。但咽喉异物感、腹痛无明显减轻。主 诉动悸的18人中,12人有恐惧、惊吓感,其中8人与动悸发作 有关。故认为苓桂甘枣汤,除动悸外,对易惊、肌肉困动症状也 有效,提示“惊”、“惊恐”一一“欲作奔豚”一一苓桂甘枣汤证 相互关联。

62.猪苓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猪苓9g 茯苓9g 泽泻9g 阿胶 9g、滑石9g 上5味,以水800ral,先煮四味,取400ral,去滓,再下烊 化阿胶,温服,日 3次,每次140ml。   (功效)清热利水,育阴生津。   (主治}   主证:渴欲饮水,小便不利,发热,脉浮,舌质红,苔水滑。  副证:心烦不得眠,或咳,或呕,或下利,脉细数。

  (临证加减)   1.热淋:加篇蓄、通草、瞿麦,以清热通淋。 2.血淋、血尿:加白茅根、大小蓟、大黄炭、仙鹤草,以 凉血止血。 3.急性泌尿系感染,阴虚有热:尿色深,加连翘、蒲公英 败酱草、土茯苓,以清热利湿。 4.急性肾盂肾炎阴虚型:加旱莲草、女贞子、三七粉,以 滋阴凉血、止血。 5.肾结核阴虚:加生地、天冬、麦冬、元参、五味子、太 子参等滋阴凉血之味。 6.猪苓汤加减治疗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以猪苓汤加减, 治疗抗生素疗效不佳,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病人,方以旱莲草易 阿胶养阴止血,并加入蒲公英,半枝莲加强抗菌消炎。[江苏中医, 1994,(1):16] 7.猪苓汤化裁在肾系疾病的临床应用:以猪苓汤化裁,治 疗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及慢性肾功能衰竭等肾脏疾 病。对肾小球肾炎,配合五苓散、真武汤、六味地黄丸加减;肾

104/204

病综合征全身水肿者,合五皮饮驱逐水湿,效果显著。[古方新甩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91] 8.猪苓汤加味治疗乳糜尿;用猪苓汤加萆薢、黄柏、瞿麦、 生地、仙鹤草、白茅根,效果显著。[中国农村医学,1990,cs,:33] 9.猪苓汤加减治疗肝硬化腹水:药用生白术30~60g,猪苓、 茯苓各12~25g。气滞湿阻加柴胡疏肝散、平胃散;泛吐清水加半 夏、干姜;腹胀甚加木香、砂仁、地蛄蝼、大腹皮等;夹热加白 茅根、车前草;湿热蕴结加黄芩、黄连、知母、大黄、板蓝根、 山栀、虎杖、茵陈、枳实、厚朴、陈皮、砂仁;脾虚湿困加香砂 六君子汤、薏苡仁;肝肾阳虚加附子理中汤、济生肾气丸;便溏 加芡实、莲子、扁豆或四神汤;肝肾阴虚加一贯煎、白茅根、冬 瓜皮、葫芦瓢、车前草;鼻衄、齿衄加水牛角、茜草、生地;肝 脾大加土鳖虫、水蛭、三棱、莪术、桃仁或大黄廑虫丸;血白细 胞低重用黄芪、黄精、当归;红细胞、血小板低加鹿角胶、阿胶、 龟板、鳖甲等。顽固腹水用双氢克尿塞25-50mg,安体舒通20- 40mg,均每日3次口服,用3-5曰,间隔3-5日;并补充血浆、 白蛋白、鲜血。有感染用抗生素。腹水消失后用复肝汤(含党参、 黄芪、黄精、鳖甲、龟板、生地、丹参、桃仁、土鳖虫、制大黄、 虎杖、郁金、白术、云苓、板蓝根、茵陈。剂量酌情而定),稳定 后以蜜丸巩固。   10。猪苓汤加减治疗肝硬化腹水:药用猪苓,阿胶(烊兑) 各20g,茯苓25g,泽泻、车前子(包煎)各15g。气虚加白参、 黄芪、白术、大枣;血虚加白芍;阴虚加龟板、鳖甲、枸杞子; 阳虚加肉桂、干姜;血瘀加丹参、郁金。每日1剂水煎分4次

服。[湖南中医杂志,1996,ts,:16] 11.猪苓汤加味治疗干燥综合征:用猪苓汤加天花粉、天仙 藤治疗继发性口眼干燥综合征,8周为工个疗程。其依据是本综 合征属中医“燥证”范畴,病机以初伤胃津,继灼肾液,兼夹湿 热为特点,这种燥湿兼具的病机模式恰与猪苓汤相似。[中国医药 学报,1994,(6):30]  12。猪苓汤治疗流行性出血热休克期报道:猪苓汤组,口服 猪苓、泽泻、阿胶各30g,茯苓15g,适当补给不同浓度晶体液 和葡萄糖液.[中医杂志,1982,c6,;34]     13。猪苓汤治顽固性呕吐:阴伤而水热互结,气化不利则小 便不爽,津液不布则渴欲饮水。阴虚火旺,水火失济,心肾不 交,则见心烦不得眠。若水邪下渍肠道,则可见下利;上千胃 腑,则可见呕逆;上犯于肺,又可见咳。下利、呕、咳皆因水邪 流窜所致,而主证则不离小便不利,渴欲饮水与心烦不得眠。   14.本方去泽泻、阿胶、滑石,加白术,治“呕吐而病膈 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火者,”名猪苓散.[金匮要略]

105/204

  15.同名异方四首   (1)猪苓汤:猪苓、茯苓、滑石、泽泻、升麻,治白痢。[沈 氏耳生书] (2)猪苓汤:猪苓、茯苓、白术各等份,为末,饮调方寸 匕,日三。治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解,急与之,思水者,此 汤主之.[赤水玄珠] (3)猪苓汤:猪苓、滑石、泽泻、阿胶各等份,水煎.阿胶 烊化,食前温服。治淋沥。[济生拔粹] (4)猪苓汤:猪苓、黄芩、炒大黄、栀子、朴硝各一两,为 粗末,每服五钱匕,水煎,空腹服,治脾黄。  文蛤散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文蛤15g 研细末,服3~5g,以沸汤50ml冲化,每日 3次。 (功效)清表热,行皮水。 (主治)潠灌之后,弥更益,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 脉弦细。 注:潠灌者,潠为之外浇冷水,灌为内饮冷水。潠灌乃古代 之物理疗法。 (临证加减)   l.文蛤散治疗消渴:曾使用治疗消渴病的常规药方,如人 参白虎汤、金匮肾气丸等,效果不太理想。根据“吐后渴欲得水 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紧头痛”之记载,又查阅 《本草纲目》关于文蛤的记述:“文蛤其味酸咸,敛肺止血,化 痰,止渴,收汗,其气寒,能散热毒疮肿,其性收,能除泄痢湿 烂”。故大胆把文蛤汤试用于糖尿病患者,效果颇佳. 2。文蛤散的临床应用:本方药性咸寒,一一脾虚有寒,大便稀 溏者投之非宜。文蛤具有清热生津,软坚化结之功,咸能软坚散

结,故用于瘿瘤、瘰疬、痰核和其他无名肿毒等症;寒能清热利 湿止渴,故能疗肺热喘嗽,水肿胀满,消渴和小便不利等症。将 此方用于①消渴:渴饮水不止之消渴症,病属肺胃有热而渴者。 ②痰热咳喘:曾用贝母瓜蒌散加黛蛤散,治疗呛咳,干咳或咳痰 不爽,气逆喘促,咽喉不利之急、慢性气管炎,均能收到效果。 ③消痰核,治瘿瘤:用于结节性甲状腺肿等病,常配伍昆布、海 藻、海螵蛸、贝母等。 [张仲景药法研究.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84:460] 3.文蛤散加味的临床应用:本方药只一味,张仲景将其用 于消渴症,现临床常将其配瓜蒌、川贝母,以清化热痰,故用于 热咳、燥咳;伍昆布、海藻、海螵蛸、法半夏、浙贝母等,以消 痰核、瘰疬;配合猪苓、泽泻、木通、滑石、茯苓、通草等,以 清热利湿;加麦冬、花粉、石斛、芦根等,以清热生津止渴。[实

106/204

用经方集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 . 4.文蛤散加味治疗咳喘:杨百蔸教授常将此方用于痰热咳 喘,认为蛤粉具有软坚化痰清热之功,但很少单独使用,常与清 肺化痰的泻白散、清气化痰丸、麻杏石甘汤、贝母瓜蒌散等联合 使用,疗效甚佳。[实用经方集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439]

63.茯苓甘草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茯苓6g 桂枝6g 炙甘草3g 生 姜9g  上4味,以水800ral,煮取400ral,去滓,分3次温服。   (功效)温阳化饮,通阳利水。    {主治)    主证:心下悸,不渴,四肢冷,苔白滑,脉弦。 副证:或汗出,或见下利。 (临证加减) 1.本方合桂枝茯苓甘草大枣汤治心悸。 2.本方加白术、枳实治脾不健运,水湿停留,见症烦躁不 安、脘闷、冲逆者。 3.本方加龙齿治心下悸。 4.本方加焦三仙、萆薢,治慢性浅表性胃炎之胃虚水停, 食滞中阻者。 5.本方加生姜、大枣治痰饮。 6.茯苓甘草汤加味治疗心悸:以茯苓甘草汤合桂枝茯苓甘 草大枣汤,治疗心脏病心悸属虚寒证者获良效。[成都中医学院学报, 1960,(1):Ii] 五苓散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猪苓9g 泽泻12g 白术9g 茯 苓9g 桂枝6g 原书为散剂,现在采用汤剂,水煎二次,分服。 (功效)健脾渗湿,化气利水。 (主治) 主证:发热头痛,烦渴或渴欲饮水,水人则吐,小便不利, 脉浮或浮数。 副证:恶风,汗出,头目眩晕;少腹胀满;或水肿,身重, 或霍乱泄泻;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 (临证加减) 1.五苓散加味治疗泌尿系结石:以白术、茯苓、地龙各 15g,桂枝、泽泻、芒硝各15g,肉桂3g,猪苓6g,金钱草30g 为基本方。湿热加黄柏、虎杖;阳虚加人参、制附片;阴虚加生 地、山萸肉;气滞血瘀加川牛膝、川芎、莪术;尿血加地榆炭、

107/204

琥珀粉。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旧医论坛,1996,11《2,:18] 2.五苓散加味治疗小儿肾炎:五苓散加麻黄、黄芪、防己 制成片剂,治疗小儿肾炎,属风水型,服药后尿量即显著增多, 水肿明显消退,一般退肿日期最快3天,大都在10天以内。 、 3.五苓散加味(春泽汤)治疗尿潴留:五苓散加黄芪、党 参,名春泽汤。

4.加味五苓散治疗妊娠高血压:以茯苓、桑寄生、大腹皮 各15g,白术12g,猪苓、泽泻各9g,桂枝6—9g,木瓜30g, 砂仁6g为基本方。每日1剂,水煎服。血压高、头晕目眩加夏 枯草、钩藤、石决明各15g;头痛、视物不清、恶心欲呕加半夏 10g,珍珠母30g,羚羊角粉lg(冲服)。水肿消退,血压稳定后 改为2---3日1剂,10剂为1个疗程。[陕西中医,1993,c2,:534]     5.五苓散加味治疗小儿鞘膜积液:五苓散加羌活、防风内 服配合外治。   6.重剂五苓散治疗脑积水:用渐增剂量方法,以重剂五苓 散加味,药用茯苓、大腹皮各15g,猪苓、泽泻、牛膝、车前子 各lOg,白术5g,桂枝2g,水煎服。 7.五苓散加味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以猪 苓、地龙各10g,茯苓15g,桂枝3g,白术、葛根各12g,泽泻 30g为基本方。初期黄斑区水肿甚者加苍术、生薏苡仁、车前子; 水肿吸收而渗出多者加柴胡、枳壳、陈皮、昆布、海藻;黄斑区有 硬性渗出者加川芎、赤芍、茺蔚子。[上海中医药杂志,1992,c12,:zO] 8.五苓散加味治疗慢性单纯性青光眼:五苓散加石决明、 楮实子、陈皮、菊花、苍术。此为调整了眼内房水分泌和排出, 使眼内压趋于正常而取得效果。 . 9。五苓散加味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用葶苈生脉五苓 散为主。疗效满意。[中西医结合杂志,1983,《3,:158] 10。五苓散加味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用五苓散加商 陆、党参、赤芍与抗结核药同用,可使胸水迅速消失,病程平均 缩短7天。 11.五苓散加味治疗肝硬化腹水:以猪苓、茯苓、泽泻各 lO~15g。白术lO-20g,桂枝lO~12g为基本方.湿热蕴结型 去桂枝,加茵陈、黄芩、黄连、虎杖、香附、蒲公英等;肝郁气 滞型加柴胡、香附、枳壳、陈皮、木香等;血瘀水停型加桃仁、 红花、当归、穿山甲、牡蛎;脾虚湿滞型加干姜,党参、白术、 木香、薏苡仁;脾肾阳虚型加附子、淫羊藿、干姜、党参、白术 等;肝肾阴虚型去白术、桂枝,加山茱萸、山药、丹皮、泽泻、 青蒿、鳖甲等。每日l剂,水煎服,工个月为工千疗程。[甘肃中 医,1997,(5):9] 12。五苓散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用五苓散(泽泻、猪

108/204

苓、茯苓、白术及桂枝的比例为10:10:6:4;4,共为细面), 6—9个月L 5—3g,l岁6g,1.5岁9g,2岁12g,加水50ml煎 汤日分3—4次口服.[中国医药学报,1992,c4):2s] 13.本方加茵陈末10分.治湿热黄疸湿重于热者,名茵陈 五苓散。[金匮要略] 14.本方合平胃散。治夏秋之间,脾胃伤冷,水谷不分,泄 泻不止,名胃苓汤。[丹溪心法] 15.本方去桂枝。治内伤饮食,有湿,小便赤少,大便溏

泄,名四苓散。[明医指掌] 16.本方加辰砂。治伤暑表里不解,头痛发热,心胸郁闷, 唇舌干焦,神思恍惚,狂言谵语,及瘅疟烦闷,不省人事者,名 辰砂五苓散。[和济局方] 17.本方加人参、柴胡、麦门冬,名春泽汤。治伏暑发热, 烦渴引饮,小便不利,兼治伤寒阴阳不分,疑二之间,最宜服此 (《奇效良方》)。又本方加人参(或党参)亦名春泽汤;再加甘 草,亦名春泽汤,治无病而渴,或病瘥后渴者(《医方集解》); 亦治老人正气虚衰,少气懒言,心悸息短,晨起而面目水肿。 18.本方加苍术、附子。治阳虚而寒湿内盛之腰膝冷痛,腿 酸踝肿等证,名苍附五苓散。 19.本方去桂枝、茯苓、猪苓。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若冒眩 者,名泽泻汤。[金匮要略] 20.本方去桂枝、猪苓、泽泻,加生姜皮、大腹皮、陈皮。 治妊娠面目浮虚,四肢肿,如水气,名曰胎肿,名生白术散。[校 注妇人良方]    21.本方去桂枝、猪苓,加麦门冬、桑白皮、紫苏、槟榔、 术瓜、大腹皮、陈皮、砂仁、木香。治水肿,头面手足遍身肿, 如瓜之状,手按而凹陷,手起随之而高突,喘满倚息,不能转 侧...小便秘涩、溺出如割而绝少..名导水茯苓汤。   22.本方合益元散,再加琥珀。治小便数而短,名茯苓琥珀 汤。   23.本方合小柴胡汤。治发热泄泻口渴,疟疾热多寒少,口 操心烦,名柴苓汤。   24。本方加石膏、滑石、寒水石。清六腑之热,名桂苓甘露 饮。

64.五苓散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猪苓9g 泽泻12g 白术9g 茯 苓9g 桂枝6g 原书为散剂,现在采用汤剂,水煎二次,分服。 (功效)健脾渗湿,化气利水。 (主治)

109/204

主证:发热头痛,烦渴或渴欲饮水,水人则吐,小便不利, 脉浮或浮数。 副证:恶风,汗出,头目眩晕;少腹胀满;或水肿,身重, 或霍乱泄泻;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 (临证加减) 1.五苓散加味治疗泌尿系结石:以白术、茯苓、地龙各 15g,桂枝、泽泻、芒硝各15g,肉桂3g,猪苓6g,金钱草30g 为基本方。湿热加黄柏、虎杖;阳虚加人参、制附片;阴虚加生 地、山萸肉;气滞血瘀加川牛膝、川芎、莪术;尿血加地榆炭、 琥珀粉。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旧医论坛,1996,11《2,:18] 2.五苓散加味治疗小儿肾炎:五苓散加麻黄、黄芪、防己 制成片剂,治疗小儿肾炎,属风水型,服药后尿量即显著增多, 水肿明显消退,一般退肿日期最快3天,大都在10天以内。 、 3.五苓散加味(春泽汤)治疗尿潴留:五苓散加黄芪、党 参,名春泽汤。 4.加味五苓散治疗妊娠高血压:以茯苓、桑寄生、大腹皮 各15g,白术12g,猪苓、泽泻各9g,桂枝6—9g,木瓜30g, 砂仁6g为基本方。每日1剂,水煎服。血压高、头晕目眩加夏 枯草、钩藤、石决明各15g;头痛、视物不清、恶心欲呕加半夏 10g,珍珠母30g,羚羊角粉lg(冲服)。水肿消退,血压稳定后 改为2---3日1剂,10剂为1个疗程。[陕西中医,1993,c2,:534]     5.五苓散加味治疗小儿鞘膜积液:五苓散加羌活、防风内 服配合外治。   6.重剂五苓散治疗脑积水:用渐增剂量方法,以重剂五苓 散加味,药用茯苓、大腹皮各15g,猪苓、泽泻、牛膝、车前子 各lOg,白术5g,桂枝2g,水煎服。 7.五苓散加味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以猪 苓、地龙各10g,茯苓15g,桂枝3g,白术、葛根各12g,泽泻 30g为基本方。初期黄斑区水肿甚者加苍术、生薏苡仁、车前子; 水肿吸收而渗出多者加柴胡、枳壳、陈皮、昆布、海藻;黄斑区有 硬性渗出者加川芎、赤芍、茺蔚子。[上海中医药杂志,1992,c12,:zO] 8.五苓散加味治疗慢性单纯性青光眼:五苓散加石决明、 楮实子、陈皮、菊花、苍术。此为调整了眼内房水分泌和排出, 使眼内压趋于正常而取得效果。 . 9。五苓散加味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用葶苈生脉五苓

散为主。疗效满意。[中西医结合杂志,1983,《3,:158] 10。五苓散加味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用五苓散加商 陆、党参、赤芍与抗结核药同用,可使胸水迅速消失,病程平均 缩短7天。 11.五苓散加味治疗肝硬化腹水:以猪苓、茯苓、泽泻各

110/204

lO~15g。白术lO-20g,桂枝lO~12g为基本方.湿热蕴结型 去桂枝,加茵陈、黄芩、黄连、虎杖、香附、蒲公英等;肝郁气 滞型加柴胡、香附、枳壳、陈皮、木香等;血瘀水停型加桃仁、 红花、当归、穿山甲、牡蛎;脾虚湿滞型加干姜,党参、白术、 木香、薏苡仁;脾肾阳虚型加附子、淫羊藿、干姜、党参、白术 等;肝肾阴虚型去白术、桂枝,加山茱萸、山药、丹皮、泽泻、 青蒿、鳖甲等。每日l剂,水煎服,工个月为工千疗程。[甘肃中 医,1997,(5):9] 12。五苓散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用五苓散(泽泻、猪 苓、茯苓、白术及桂枝的比例为10:10:6:4;4,共为细面), 6—9个月L 5—3g,l岁6g,1.5岁9g,2岁12g,加水50ml煎 汤日分3—4次口服.[中国医药学报,1992,c4):2s] 13.本方加茵陈末10分.治湿热黄疸湿重于热者,名茵陈 五苓散。[金匮要略] 14.本方合平胃散。治夏秋之间,脾胃伤冷,水谷不分,泄 泻不止,名胃苓汤。[丹溪心法] 15.本方去桂枝。治内伤饮食,有湿,小便赤少,大便溏 泄,名四苓散。[明医指掌] 16.本方加辰砂。治伤暑表里不解,头痛发热,心胸郁闷, 唇舌干焦,神思恍惚,狂言谵语,及瘅疟烦闷,不省人事者,名 辰砂五苓散。[和济局方] 17.本方加人参、柴胡、麦门冬,名春泽汤。治伏暑发热, 烦渴引饮,小便不利,兼治伤寒阴阳不分,疑二之间,最宜服此 (《奇效良方》)。又本方加人参(或党参)亦名春泽汤;再加甘 草,亦名春泽汤,治无病而渴,或病瘥后渴者(《医方集解》); 亦治老人正气虚衰,少气懒言,心悸息短,晨起而面目水肿。 18.本方加苍术、附子。治阳虚而寒湿内盛之腰膝冷痛,腿 酸踝肿等证,名苍附五苓散。 19.本方去桂枝、茯苓、猪苓。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若冒眩 者,名泽泻汤。[金匮要略] 20.本方去桂枝、猪苓、泽泻,加生姜皮、大腹皮、陈皮。 治妊娠面目浮虚,四肢肿,如水气,名曰胎肿,名生白术散。[校 注妇人良方]    21.本方去桂枝、猪苓,加麦门冬、桑白皮、紫苏、槟榔、 术瓜、大腹皮、陈皮、砂仁、木香。治水肿,头面手足遍身肿, 如瓜之状,手按而凹陷,手起随之而高突,喘满倚息,不能转

侧...小便秘涩、溺出如割而绝少..名导水茯苓汤。   22.本方合益元散,再加琥珀。治小便数而短,名茯苓琥珀 汤。   23.本方合小柴胡汤。治发热泄泻口渴,疟疾热多寒少,口

111/204

操心烦,名柴苓汤。   24。本方加石膏、滑石、寒水石。清六腑之热,名桂苓甘露 饮。

65.文蛤散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文蛤15g 研细末,服3~5g,以沸汤50ml冲化,每日 3次。 (功效)清表热,行皮水。 (主治)潠灌之后,弥更益,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 脉弦细。 注:潠灌者,潠为之外浇冷水,灌为内饮冷水。潠灌乃古代 之物理疗法。 (临证加减)   l.文蛤散治疗消渴:曾使用治疗消渴病的常规药方,如人 参白虎汤、金匮肾气丸等,效果不太理想。根据“吐后渴欲得水 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紧头痛”之记载,又查阅 《本草纲目》关于文蛤的记述:“文蛤其味酸咸,敛肺止血,化 痰,止渴,收汗,其气寒,能散热毒疮肿,其性收,能除泄痢湿 烂”。故大胆把文蛤汤试用于糖尿病患者,效果颇佳. 2。文蛤散的临床应用:本方药性咸寒,一一脾虚有寒,大便稀 溏者投之非宜。文蛤具有清热生津,软坚化结之功,咸能软坚散 结,故用于瘿瘤、瘰疬、痰核和其他无名肿毒等症;寒能清热利 湿止渴,故能疗肺热喘嗽,水肿胀满,消渴和小便不利等症。将 此方用于①消渴:渴饮水不止之消渴症,病属肺胃有热而渴者。 ②痰热咳喘:曾用贝母瓜蒌散加黛蛤散,治疗呛咳,干咳或咳痰 不爽,气逆喘促,咽喉不利之急、慢性气管炎,均能收到效果。 ③消痰核,治瘿瘤:用于结节性甲状腺肿等病,常配伍昆布、海 藻、海螵蛸、贝母等。 [张仲景药法研究.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84:460] 3.文蛤散加味的临床应用:本方药只一味,张仲景将其用 于消渴症,现临床常将其配瓜蒌、川贝母,以清化热痰,故用于 热咳、燥咳;伍昆布、海藻、海螵蛸、法半夏、浙贝母等,以消 痰核、瘰疬;配合猪苓、泽泻、木通、滑石、茯苓、通草等,以 清热利湿;加麦冬、花粉、石斛、芦根等,以清热生津止渴。[实 用经方集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 . 4.文蛤散加味治疗咳喘:杨百蔸教授常将此方用于痰热咳 喘,认为蛤粉具有软坚化痰清热之功,但很少单独使用,常与清 肺化痰的泻白散、清气化痰丸、麻杏石甘汤、贝母瓜蒌散等联合 使用,疗效甚佳。[实用经方集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439]

黄芩黄连汤类

112/204

66.黄芩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黄芩9g 芍药6g 炙甘草6g 大 枣12枚 上4味,以水2000ml,煮取600ml,去滓,分3次温服。 (功效)清热止利,和中缓痛。 (主治) 主证:下利,腹痛,肛门灼热,身热口苦,舌红苔黄, 脉弦。 副证:或里急后重,或口渴。 (临证加减) 1.痢疾通治:本方加木香、枳实、槟榔、桔梗、黄连、白 头翁。 2.急性细菌性痢疾:本方加白头翁,若热毒盛者,酌加双 花、马齿苋、斑地锦、黄连等。 3.湿热痢疾:本方去大枣、甘草,倍用白芍,加枳实、木 香,或合香连丸。 4.本方用黄芩、川连、白芍为散,治小儿腹泻属湿热者。 5.本方合白头翁汤治痢疾。 6.本方合香连丸治阿米巴痢疾。 7.本方加半夏、生姜、黄连治腹泻。 8。本方加泽泻、滑石、枳壳治湿热下痢。 9。本方去白芍、甘草,加人参、干姜、桂心、半夏,治干 呕下痢,名外台黄芩汤。 lO.本方去大枣,加黄连、大黄、木香、槟榔、肉桂,治下 痢脓血或黏液,腹痛后重等,名芍药汤。 11.本方去大枣,治热痢或湿热痢,腹痛后重,身热,便脓 血黏稠,或火升鼻衄,名黄芩芍药汤。 12.本方去大枣,治泄痢腹痛后重,身热久不愈,脉洪疾 者,名芍药黄芩汤。 13.本方去大枣,加猪芩、茯苓、泽泻、白术、厚朴、陈 皮、木香,治湿食交阻之初痢(尿短)者,名四苓芩芍汤。

67.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黄芩9g 芍药6g 炙甘草6g 大 枣12枚半夏9g 生姜4.5g 上6味,以水2000ml,煮取600ml,去滓,分3次温服,每 次服200ml。 (功效]和解表里,降逆止呕。

(主治) 主证:下利腹痛,身热口苦,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脉 沉弦.

113/204

 副证:或里急后重,或口渴。 (临证加减] 1.本方加枳实、白术、桔梗、浙贝母,治伏气发温,内挟 痰饮,痞满咳嗽。 2.本方加黄连、龙胆草诃子肉治少阳胆热。 3。本方加藿香、佩兰、黄连、枳壳、厚朴、茯苓治急性胃 肠炎。 . 4。本方加白头翁马齿苋治急性肠炎。 黄连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黄连9g 炙甘草9g 干姜9g 桂 枝9g 人参6g 半夏9g 大枣12枚 上7味,以水2000ml,煮取1200ml,去滓,温服,白日服 3次,夜服2次。现代用法一般煮取600ml分3次温服。 (功效)清上温下,和胃降逆。 (主治工 . 主证:胸中烦热,时欲呕吐,腹痛,舌尖红,苔黄白,脉 弦数。 副证:或微发热,或下利。 (临证加减] 1.本方证若胸中热痛甚者,;加川楝子、炒栀子、元胡;呕 吐酸苦,仿左金丸法,加吴茱萸。 2.本方证水泻较剧者,加茯苓利湿,葛根升发清阳,怀山 药、焦白术健脾止泻;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以泄热通幽。 3.本方桂枝易肉桂加芡实、莲须治胃热肠寒。 4.本方加刀豆子、柿蒂治外感呕逆。 5.本方加枳实、瓜蒌皮治胃脘痛。. 6.本方加柴胡、赤芍、乌药、乌贼骨治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7。本方加陈皮、厚朴治胆囊炎急性发作。 8.本方去甘草,治关格,如小便不通减桂枝,黄连减半, 关而且格,则全方用之,名进退黄连汤。 黄连阿胶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黄连12g 黄芩6g 芍药6g 鸡 子黄2枚阿胶9g 上5味,以水1200ml,先煮3味,取400ml,去滓,下烊化 之阿胶稍冷后,再搅人鸡子黄,温服140ml,日3次。 (功效]育阴清热,滋水降火。 (主治]

  主证:心中烦,不得卧,舌红少苔,脉细数。   副证:口燥咽干,或手足心热,小便短黄,或舌绛少津。 (临证加减)

114/204

L兼见口渴咽干者,加麦冬、元参、石斛;咽痛加桔梗、 甘草.   2.若心中烦热较甚,小便黄赤者,酌加竹叶、灯心、通草、 甘草梢、淡豆豉、白茅根。 3。失眠严重,妇女精神抑郁者,合甘麦大枣汤、酸枣仁汤 或百合地黄汤。 4.若热灼真阴,血溢皮肤,牙龈或皮下紫斑者,酌加女贞 予、旱莲草、丹皮、元参、生地、炒地榆、侧柏叶等。 5.失眠属心肾不交者,本方去黄芩,加龙骨、牡蛎、炒枣 伫、夜交藤、琥珀粉。 6.本方加龙齿、牡蛎、杏仁治失眠。 .: 7。本方合百合地黄汤治肝硬化昏迷阴虚内热者。 8.本方加锁阳、淫羊藿、搜丝子、柏子仁治阳痿。如伴有 早泄者加龙骨、牡蛎、刺猬皮、芡实。 9.本方加地榆炭、槐花炭治便血。 .   10.本方加蒲公英、大黄炭、木蝴蝶治出血性胃炎。 11.本方加当归、旱莲草、女贞子、丹皮、知母、仙鹤草治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2。本方加白蒺藜、当归、酸枣仁、柏子仁治老年性皮肤瘙 痒症。   13.本方加干芦根、生地、知母、黄柏、炙黄芪、煅牡蛎治 多汗证。 14。本方合归脾汤治经后烦躁。 15。黄连阿胶汤加味治疗阳痿:用黄连5g,白芍、石莲子、 远志、茯苓各15g,黄柏、桑螵蛸、五味子、柏子仁、阿胶各 lOg,鸡子黄1枚。心火亢盛加栀子;相火旺盛加龙胆草;肾阳 不足加菟丝子、韭菜子;阳痿为主加锁阳、淫羊藿;早泄为主加 龙骨、牡蛎、芡实。水煎取液,阿胶烊化稍凉后加鸡子黄倒人药 液,搅匀温服.治疗期间忌食辛辣刺激食品及白萝卜、绿豆,忌 性生活。[浙江中医杂志,1994,t29,:305] 16.黄连阿胶汤加味治疗慢性咽炎:药用黄连5一lOg,黄 芩、白芍各10一15g,肉桂5g(后下),阿胶15g(烊化)。每日 1剂水煎,分2次用热药液冲生鸡子黄1枚,口服。[贵阳中医学院 学报,1997,(2):143 17.本方去黄芩、芍药、鸡子黄,加干姜、当归,治阴虚发 热,下利脓血,次数频繁,腹痛难忍者,名驻车丸。[千金方] 18.本方去鸡子黄、黄芩、芍药,加黄柏、山栀子,治伤寒 热毒人肠,下利脓血,名阿胶汤。[此事难知] 19。本方去黄芩、芍药、鸡子黄,加乌梅、麦冬、生地,治

暑温,暑伤心肾,心热烦躁,消渴不已,名连梅汤。

115/204

20.本方去黄芩、白芍、鸡子黄,加黄柏、栀子,治经病已 去,心中烦,不得卧,名黄连阿胶场。

68.黄连阿胶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黄连12g 黄芩6g 芍药6g 鸡 子黄2枚阿胶9g 上5味,以水1200ml,先煮3味,取400ml,去滓,下烊化 之阿胶稍冷后,再搅人鸡子黄,温服140ml,日3次。 (功效]育阴清热,滋水降火。 (主治]   主证:心中烦,不得卧,舌红少苔,脉细数。   副证:口燥咽干,或手足心热,小便短黄,或舌绛少津。 (临证加减) L兼见口渴咽干者,加麦冬、元参、石斛;咽痛加桔梗、 甘草.   2.若心中烦热较甚,小便黄赤者,酌加竹叶、灯心、通草、 甘草梢、淡豆豉、白茅根。 3。失眠严重,妇女精神抑郁者,合甘麦大枣汤、酸枣仁汤 或百合地黄汤。 4.若热灼真阴,血溢皮肤,牙龈或皮下紫斑者,酌加女贞 予、旱莲草、丹皮、元参、生地、炒地榆、侧柏叶等。 5.失眠属心肾不交者,本方去黄芩,加龙骨、牡蛎、炒枣 伫、夜交藤、琥珀粉。 6.本方加龙齿、牡蛎、杏仁治失眠。 .: 7。本方合百合地黄汤治肝硬化昏迷阴虚内热者。 8.本方加锁阳、淫羊藿、搜丝子、柏子仁治阳痿。如伴有 早泄者加龙骨、牡蛎、刺猬皮、芡实。 9.本方加地榆炭、槐花炭治便血。 .   10.本方加蒲公英、大黄炭、木蝴蝶治出血性胃炎。 11.本方加当归、旱莲草、女贞子、丹皮、知母、仙鹤草治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2。本方加白蒺藜、当归、酸枣仁、柏子仁治老年性皮肤瘙 痒症。   13.本方加干芦根、生地、知母、黄柏、炙黄芪、煅牡蛎治 多汗证。 14。本方合归脾汤治经后烦躁。 15。黄连阿胶汤加味治疗阳痿:用黄连5g,白芍、石莲子、 远志、茯苓各15g,黄柏、桑螵蛸、五味子、柏子仁、阿胶各 lOg,鸡子黄1枚。心火亢盛加栀子;相火旺盛加龙胆草;肾阳 不足加菟丝子、韭菜子;阳痿为主加锁阳、淫羊藿;早泄为主加 龙骨、牡蛎、芡实。水煎取液,阿胶烊化稍凉后加鸡子黄倒人药

116/204

液,搅匀温服.治疗期间忌食辛辣刺激食品及白萝卜、绿豆,忌 性生活。[浙江中医杂志,1994,t29,:305]

16.黄连阿胶汤加味治疗慢性咽炎:药用黄连5一lOg,黄 芩、白芍各10一15g,肉桂5g(后下),阿胶15g(烊化)。每日 1剂水煎,分2次用热药液冲生鸡子黄1枚,口服。[贵阳中医学院 学报,1997,(2):143 17.本方去黄芩、芍药、鸡子黄,加干姜、当归,治阴虚发 热,下利脓血,次数频繁,腹痛难忍者,名驻车丸。[千金方] 18.本方去鸡子黄、黄芩、芍药,加黄柏、山栀子,治伤寒 热毒人肠,下利脓血,名阿胶汤。[此事难知] 19。本方去黄芩、芍药、鸡子黄,加乌梅、麦冬、生地,治 暑温,暑伤心肾,心热烦躁,消渴不已,名连梅汤。 20.本方去黄芩、白芍、鸡子黄,加黄柏、栀子,治经病已 去,心中烦,不得卧,名黄连阿胶场。

69.黄连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黄连9g 炙甘草9g 干姜9g 桂 枝9g 人参6g 半夏9g 大枣12枚 上7味,以水2000ml,煮取1200ml,去滓,温服,白日服 3次,夜服2次。现代用法一般煮取600ml分3次温服。 (功效)清上温下,和胃降逆。 (主治工 . 主证:胸中烦热,时欲呕吐,腹痛,舌尖红,苔黄白,脉 弦数。 副证:或微发热,或下利。 (临证加减] 1.本方证若胸中热痛甚者,;加川楝子、炒栀子、元胡;呕 吐酸苦,仿左金丸法,加吴茱萸。 2.本方证水泻较剧者,加茯苓利湿,葛根升发清阳,怀山 药、焦白术健脾止泻;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以泄热通幽。 3.本方桂枝易肉桂加芡实、莲须治胃热肠寒。 4.本方加刀豆子、柿蒂治外感呕逆。 5.本方加枳实、瓜蒌皮治胃脘痛。. 6.本方加柴胡、赤芍、乌药、乌贼骨治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7。本方加陈皮、厚朴治胆囊炎急性发作。 8.本方去甘草,治关格,如小便不通减桂枝,黄连减半, 关而且格,则全方用之,名进退黄连汤。

白虎汤类

70.白虎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知母18g 生石膏30g 炙甘草6g 粳米一匙

117/204

  上4味,以水2000ml,先煎石膏,再下其他药同煎二次, 米熟汤成,去渣,分3次服。 (功效)清热除烦,生津止渴。   (主治}  主证:身大热,大汗出,大烦渴,口干舌燥,欲饮水,脉浮 滑或洪大,舌苔黄燥。    副证:谵语,或背微恶寒,腹满,或身重难以转侧,若为厥 热,兼手足厥逆。   {临证加减] .   1.白虎汤加味治疗感冒发热:本方用生石膏、知母、粳米、 银花、连翘、桑叶、菊花、薄荷、桔梗、杏仁、荆芥、葛根、黄 芩、枳实、甘草。胃脘痛而呕恶去桔梗,加厚朴、砂仁、陈皮、 炒莱菔子;气津不足去黄芩,加太子参。每日l剂,水煎分3次 饭后1小时温服。病重每日2剂,2小时服l次。4日为1个疗   2.及白虎汤加味治疗高热:以银花、连翘、知母、薄荷各 10g、石膏30~60g(先煎),甘草5g,粳米少许为基本方。上感 加荆芥、防风;扁桃体炎加元参、僵蚕、牛蒡子;支气管炎加鱼 腥草、桔梗、杏仁;咳嗽痰稠加桑白皮、黄芩、浙贝母;高热持 续不退或皮下出现斑疹加生地、丹皮、地龙;热盛神昏抽搐选加 钩藤、石决明或紫雪丹、安宫牛黄丸(工粒冲服)。每日2剂, 水煎顿服,小儿及年老体弱者酌减。[福建中医药,1995。cs,:lo] 3.柴葛白虎汤治疗外感高热:本方含柴胡、知母、甘草各 9g,葛根、石膏各30g,银花、黄芩各15g,秦艽、防风各12g。 每日2剂,分4次口服。口渴甚者加天花粉,咳嗽痰稠者加全瓜 蒌、川贝;大便干、舌苔黄厚干者加大黄;无汗恶寒甚者加麻 黄,去黄芩、知母。[江西中医药,1990,c3,:25] ] 4. 白虎汤加味治疗大叶性肺炎:以白虎汤为主,加黄芩、 黄连、金银花、连翘,以加强清热解毒作用。咳嗽胸痛加川贝 母、杏仁、郁金、橘络;咳血痰加白茅根、竹茹;心中烦热加山 栀子、白茅根;体实加大黄;伤津加玄参、麦冬、天花粉、鲜石 斛;夜寐不安加茯神、益元散。Cj:海中医药杂志,1957,c+,:2s, 5。加味白虎汤治疗脑出血合并肺炎:基本方为双花30g, 连翘20g,石膏30~50g,知母20g,甘草15g,鱼腥草20g,桑 白皮15g,贝母15g,蒲公英15g,黄芩15g,杏仁lOg,粳米 20g。每日工剂,水煎服(或鼻饲)。便秘痰黄者加用川军15g, 瓜蒌20g,芒硝lOg;昏迷加深者加用牛黄安宫丸,每日3丸

本方石膏大量含水硫酸钙能抑制产热、渴感等中枢;知母对多种 细菌有抑制作用,配以清热解毒的双花、连翘、蒲公英、黄芩、 鱼腥草;复配以桑白皮、贝母、瓜蒌清泄痰热以平喘,故对脑出 血合并肺炎有显著疗效。r中国医药学报,1997,t6,:8l

118/204

6. 白虎汤加减治疗乙型脑炎:用白虎汤去粳米,加山药、 银花、连翘等。[中医杂志,1958,c4,:2513 . 7.银翘白虎合剂配合西药治疗乙型脑炎:用白虎汤去粳米, 加银花、连翘、板蓝根、钩藤、僵蚕、地龙等清热解毒,镇惊熄 风药为主,配合西药治疗重症乙型脑炎获良效。 8。白虎汤加减治疗乙型脑炎的临床应用:用白虎汤为主 或配合西医抢救与一般支持疗法,治愈率在80%一lOO%之间 大大地降低了本病公认的死亡率,提高了疗效。并得出治疗乙脑 的几点经验。 . (1)中医治乙脑有五忌,忌发汗、忌泻下、忌利小便、忌辛 燥刺激、忌安眠镇静和冰袋冷敷。 (2)本病发病急骤,来势凶猛,传变迅速,发病季节也比较 集中,治疗上应具有“疫证”的概念,其临床表现很少单独卫分 证候,主症高热、昏迷、抽搐。而高热一症是造成后二者的主要 因素,故迅速退热是决定病情预后的关键,主张一经确诊,即投 大剂白虎汤加味治疗。    (3)用石膏要早期足量,才收效好,同时必佐粳米或生山 药.服药后薄被保温,令其微汗,以发散药力。 (4)乙脑病人出现昏迷不醒,四肢厥冷,脉搏不见或微弱的 时候,是“热深厥亦深”,切勿当作寒证治,而妄用附片、干姜 等。得出“热证变寒万人无一”的经验。 ’ (5)乙脑病人大多数具有白虎汤证,但少数病例不具白虎汤 证,如一见高热、昏迷、抽搐而不见白虎证,即投白虎汤,以致 表邪遏郁;高热持续不退,甚至迁延时日,产生不应有的后遗症, 有滥用白虎汤而导致失败的教训,故认为要严格遵守吴鞠通确定 的白虎汤禁忌。[伤寒论汤证新编.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6z]   9.白虎汤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证属中医温病 瘟疫的范畴,有“瘟疹”、 “疫斑”之称,脉多浮数洪大、舌红 绛,苔薄黄,黄腻等。以白虎汤加山栀子、元参、生地、丹皮、 连翘、双花、板蓝根、茯苓、钩藤为主,并酌配以西药支持疗 法。[黑龙江中医药,1976,cl,:313   10.白虎汤加味在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的运用:由于流行性 出血热在发热期常有气血两燔的表现,在发热后期又有低血压休 克,少尿期的病理过程,故以白虎汤中加人丹参、益母草、大黄 炭、白茅根、银花、连翘、板蓝根等,治疗发热期患者.提示本 方治疗流行性出血热,不仅疗效好,而且可以促进跳期,缩短病

程.[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86,(4):19] 11。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认识:以白虎汤加银 花、连翘、黄芩、丹皮、半夏、芦根、白茅根、滑石而组成抗出 血热工号,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多从发热期直接进入少尿期

119/204

或多尿期,或从低血压期直接进入恢复期的跳期现象,明显缩短 了病程。[赤脚医生杂志,1976,fl,.:29] 12.白虎汤加减治疗眼科病:主要用于外障,凡眼暴赤肿 痛,如火胀大头,天行赤眼、陷翳,银星玉粒,涌波翳等,均可 以白虎汤为主加减施治。在眼科应用本方时,多数病例不具白虎 汤“四大症”。很多病例仅单具眼部症状,用药则以舌象为主要 参考依据,其应用的原则,必须具备以下几个主要体征。①眼部 症状:外障为主,局部红肿淤滞较甚,刺激症状亦比较严重;② 舌象:舌赤少津,或舌赤苔黄而燥;③脉象:滑数,洪数或洪大 有力;④其他体征:身体壮实,面色红润,鼻干灼热,口唇干 燥,烦渴,喜冷饮。[上海中医药杂志,1964,c4,:28] 13.白虎汤加减配合验方治疗糖尿病:用白虎汤加减配合验 方用于治疗糖尿病,药用:生石膏30一120g,知母15g,玄参' 30g,生山药30g,石斛15g,麦冬15g,天花粉15g,苇根30g,? 甘草6g,体质差可加党参或太子参15g,煎成800~1000ml,徐 徐服之或分次服之。用本方治疗糖尿病对多饮、多食、多尿症较 显著者效果好,对无明显上述症状者,效果差。[河南中医学院学摄 1980,(4):7] , 14。本方加羚羊角、犀角,治温热病气血两燔,见高热熏 渴,神昏谵语,抽搐者,名羚犀自虎场。[温热经纬] 一 15.本方加桂枝、治温疟,但热无寒,骨节疼痛,时呕者, 名桂枝白虎汤。 . 16.本方加葱白、豆豉、细辛,治温病内发,风寒外束之j 证,名葱豉白虎汤.[重订通俗伤寒沦] 17.本方加大黄、芒硝,治温毒发斑,烦热错语不得眠者, 名白虎承气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18.本方加半夏、竹茹,去甘草、粳米,治白虎汤证兼见胃 气上逆,心下痞闷者,名镇逆白虎汤.[衷中参西录] 19.本方加苍术,治湿温病,症见多汗,身重,足冷者,名 白虎加苍术汤。[活人书] 20.本方加犀角、元参,治温热发斑,名化斑汤。[温病条辨] 21。本方加柴胡、黄芩、半夏,治暑嗽喘渴,名柴胡石膏 汤。[成方便读]   22.本方去甘草、粳米,加熟地、麦冬、牛膝,治阴虚胃火 齿痛,名玉女煎。

71. 白虎加人参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知母18g 生石膏30g 炙甘草6g 粳米一匙人参9g   上5味,以水2000ml,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200ml, 日3次。

120/204

(功效)清热生津,益气养阴。   (主治] 主证:白虎汤证而又烦渴,饮水不解,脉芤;中暑,身热, 汗出,恶寒,口渴恶心,尿赤。 副证:或时时恶风,或舌燥而背微恶寒。   (临证加减)   1.热病汗下热不退,其热羁留于阳明经,兼有湿者加苍术。   2。伏暑作寒热未解,本方与五苓散同煎服。   3.白虎加人参汤治疗夏月小儿高热多渴多尿综合征:以热、 渴、尿多为主要特征,多属于阳明经热。均获良效。[伤寒论汤证新 编。   4.以白虎加人参汤治疗妊娠尿崩症,取得满意疗效。[广东 5.白虎加人参汤加减治疗糖尿病:用生石膏、忍冬藤各30g, 北沙参、生地各20g,知母、玄参各15g,玉竹、苍术各lOg,黄 柏6g。共焙干研极细末,水泛为丸,山楂粉炭末包衣。每次6g, 每日3次口服,30日为工个疗程。[河南中医,1994,c5,,266] 6.白虎加人参汤合大承气汤加减治疗乙型脑炎:乙型脑炎 见高热日久不退,口渴极,舌燥便秘,胸烦郁闷。治用白虎人参 汤合大承气汤加减,常获满意疗效。[天津医药杂志,1963,tll,:718] 7.白虎加人参汤治疗老年口腔干燥症:根据舌质及舌苔辨 别虚实、表里、寒热等证,探讨与治疗效果的相关性。结果,服 用白虎加人参汤后第2周出现治疗效果(显效及有效例),并持 续于整个治疗过程中。获效病例达半数以上.表明白虎加人参汤 用老年口腔干燥症有效。症状改善者多为实证患者,认为白虎加 人参汤更适用于该证患者。[日本东洋医学杂志,1993,cs,:91] 8. 白虎加人参汤治疗精神病治疗药致口渴:治疗用白虎加 人参汤提取剂2.Og,工日3次饭前或餐间服用,共8周,原则上 治疗中仍使用精神病治疗药。疗效判定参考自觉症状及用药前, 用药后4周和8周情况进行评价。[新药籼临床,1990,《8,:124-] 9。本方去粳米,加羌活、升麻、葛根、白芍、黄芩、黄连、 生地、生姜,治时疫大热,名清热解毒汤。[张氏医通] 1o.本方去粳米、知母,加天花粉、葛根、防风,治风温大 热而渴者,名瓜蒌葛根汤。[张氏医通]

11.本方去粳米,加生甘草、兰香、防风、桔梗、连翘、半 夏、白豆蔻,治中消能食而瘦,大渴便秘者,名兰香饮子。[张氏 医通]

72.竹叶石膏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竹叶lOg 生石膏30g 法半夏9g 麦冬18g 人参6g 炙甘草6g 粳米15g 上7味,以水2000ml,煮取1200ml,去渣,再下粳米,煮

121/204

成汤去米,分3次温服,每次200ml。 (功效)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 (主治] 主证:体虚发热汗多,心烦,少气,口干喜饮,气逆欲吐, 舌干少津,脉虚数。 副证:或咽干咳嗽,苔黄少津。 (临证加减) 1.竹叶石膏汤治疗余热未尽:竹叶石膏汤可用于治疗热病 后期余热未了,炼津耗气者。如乙型脑炎等恢复期,小儿中毒性 消化不良脱水等症;脑震荡症见头痛欲裂,烦乱不堪,少眠或不 寐,或昏冒,溲赤便结等表现。[福建中医药,1966,f2,:29]    2.竹叶石膏汤治疗小儿消渴病:小儿消渴病多发生于夏秋 季节,以热盛、口渴、尿多为临床特征,大异于糖尿病、尿崩 症。由于原因不明,病名也极不统一,如夏月小儿高热、多渴、 多尿综合征、夏季热、阳明经热等,都属同一疾患。用白虎汤类 努皆能取得不同程度的效果。[中医杂志,1959,c6,:43] 3.竹叶石膏汤加味治疗红斑狼疮: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拳方加黄连、石斛等。皆仅服十余剂而诸症缓解,痊愈出院。 4.竹叶石膏汤治疗乙脑:用竹叶石膏汤治疗重型乙脑后期 症状,获得满意疗效。  5.竹叶石膏汤加减治疗麻疹合并肺炎:以竹叶石膏汤为基 本方.咳重者加黄芩、枇杷叶;午后发热重者加银柴胡、青蒿; 咽喉痛者加元参、赤芍;气虚自汗者加黄芪、牡蛎等。 6.竹叶石膏汤加减治疗牙痛:本方含生石膏40g,竹叶 15g,知母、山栀子、升麻各12g,玄参10g。上药浸泡30分钟, 加糯米20g,煎至米熟为度。每日1剂,煎2次,药液混合,饭 前温服。疗程3—6日。 7.竹叶石膏汤加减治疗癌性发热:药用竹叶12g,生石膏、 太子参(代人参)各30g,麦冬、淮山药(代粳米)各15g,甘 草6g。每日工剂,水煎服。 8.本方加黑玄参、连翘、光杏仁、金银花治登革热。 9。本方去粳米加白芨、青黛治顽固性口腔溃疡。 10。本方加减石膏、蒲公英、麦冬、白花蛇舌草、生晒参、 甘草、生地、双花、淡竹叶、桃仁治痤疮。 11.肺胃俱热,津液不足者,加桔梗、百合、杏仁、贝母。

干呕噫气者,加枳实、竹茹、厚朴、陈皮,并增加半夏用量。 12.虚弱消瘦,胃阴不足者,加沙参、玉竹、并增加人参、 麦冬用量。 13.低热留恋不已,午后加重,兼见面红目赤,头晕头痛, 心烦失眠,口干喜饮,得凉则舒,舌红苔薄黄,脉细数,竹茹用

122/204

量在12~30g,加贝母、桔梗。 14。夏月中暍症,舌燥苔生刺,烦渴,板齿燥,谵语,本方 加白术、陈皮、扁豆、茯苓、白芍、山栀子、香薷。为龚氏人参 白虎汤,如腹痛呕吐泻下,脾胃虚寒之人禁用石膏。 15.妊娠时疫五六日,不汗出,口渴,狂言,呕逆者,加秦 艽、柴胡、前胡、赤茯苓、黄芩,葛根;发斑伴有虚,酌加犀 角,升麻,山栀子。 16.本方治天行表里虚烦不可攻者,名竹叶汤。 17.本方加热附子三五分。治上热下寒,名既济汤。、 18,同名异方:竹叶,石膏,木通,薄荷,桔梗,甘草。治 胃实火盛作渴,名竹叶石膏汤。[医方集解]

承气汤类

73.调胃承气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大黄12g 炙甘草6g 芒硝15g 上3味,以水600ml,煮取200ml,去渣,再下芒硝,文火 微沸。 服法:按宋版原文,本方服法有二。 一为太阳篇第29条,“少少温服之”用于温药复阳后,致胃 热谵语之证; 二为阳明篇第207条“温顿服之”用于阳明实热之证(腹 胀,便秘,心烦,蒸蒸发热等),取其泻热和胃.   此者,说明因证立法辨证论治之妙。临证宜随机用之。 (功效)泻热和胃,润燥软坚。 . (主治) 主证:不恶寒但热,蒸蒸发热,汗出心烦,腹胀满,不大 便,苔黄。   副证:或谵语,或口渴,脉或滑或平。   (临证加减) 1.糖尿病:尿糖阳性,证属阳明里实者,本方加黄芩、知 母、天花粉、白僵蚕、天冬、生地、牛膝、石膏,有良效。    2.急性胰腺炎(急性发作期间):本方加龙胆草、黄连、藿 香、木香、败酱草、枳实、竹茹、陈皮、元胡,可缓解急性期 症状。   3.调胃承气汤加减治疗急性胰腺炎:本方加柴胡、龙胆草、 败酱草等,克服了西医单纯强调“静”字。用本方进行中西医结 合治疗,以“通”字着眼,疏通消化道,消除瘀积,恢复消化功 能,贯穿着一个“动”的过程。[贵阳医学院.科研资料汇编,1973] 4.调胃承气汤治疗急性胰腺炎:以调胃承气汤去甘草用粉 剂为主治疗。用药后症状平均缓解时间为2。36天;尿淀粉酶平 均恢复正常时间为3.25天;发热者平均退热时间为3.5天。[上

123/204

海中医药杂志,1980,(27):15] 5.调胃承气汤加减治疗胆结石下移性肠梗阻:因“总攻” 胆结石下移形成肠梗阻,用调胃承气汤加莱菔子、木香降气通 下,服药2次,得快利3次,排出大型结石(4cmX5cmX5cm) 2个。脐周阵痛,腹胀,便秘,呕吐等症状霍然消失。[湖南医药杂 志,1978,(3):34] 6.用调胃承气汤加玄参而成泻热汤为主治疗成人肺炎,一 般能于24—72小时内退热.[中医杂志,1980,c4,:274] 7.以调胃承气汤去甘草制成药袋外用治疗痈肿有良效。[辽 宁中医杂志,1991,(3):36] 8.调胃承气汤中大黄芒硝的临床应用:于流行性出血热重 症,均综合对症治疗。本组用大剂量速尿(每次 200mg)效不 佳后,改用大黄30g,水煎200ml左右,冲化芒硝15g。每日2

次,口服或灌肠,用3—4剂。对照组工4例,继用大剂量速尿。 结果:两组分别治愈30(85。7%)、8(57.1X)例,疗效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0.025<P<0.05。[中国乡村医生,1994,c9,:343 9.本方加石膏、知母、陈仓米,治阳明经腑同病,名白虎 承气汤。[通俗伤寒论] 10.本方去甘草,加生地、赤芍、黄连、黄柏,治阳明温 病,小便赤痛,大便秘结,时时烦渴,名导赤承气汤。 11.本方去甘草,加槟榔、桃仁、郁李仁、木香,治妇人热 实,大便不通,心腹胀痛,手不得近,心胸烦闷,六脉沉滑而实 者,名通神散。[妇人大全良方] 12.本方加栀子、黄芩、薄荷、连翘为粗末(亦可制汤剂), 治上、中二焦热邪炽盛,心胸肺胃受灼,出现烦躁口渴,面赤唇 焦,口舌生疮,胸脯烦热,或咽痛吐、衄血,便秘尿赤,舌红, 苔黄干,脉滑数等,名凉膈散。[和剂局方] 13.本方加四物汤,治血虚里热,大便秘结;或妇人经血不 通,腹胀作痛,名玉烛散。[医宗金鉴] 14.本方去甘草加玄参、麦门冬、生地,治阳明温病,热结 阴亏,燥屎不行,下之不通者,名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

74.小承气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大黄(酒洗)12g 炙厚朴6g 炙 枳实9g 上3味,以水800ml,煮取240ml,去渣,分二次温服。 此方煎服法,不同于大承气汤,乃三味同煎,不分次第,分 温二服,初服更衣后(大便已畅)勿服,即“若一服谵语止者, 更莫服”亦即中病即止之意,此求地道之通,故不用芒硝之峻, 且远于大黄之锐矣。故称为微和之剂。 (功效)宣气除滞,清热通便。

124/204

(主治) 主证:潮热,汗出,腹胀满,大便硬,舌红苔干黄,脉 滑疾。 副证:神昏谵语,或腹痛拒按,或热结旁流下利。 (临证加减) 1.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及厚朴大黄汤之比较:小承气汤 与《金匮要略》腹满篇厚朴三物汤;痰饮篇厚朴大黄汤药味相 同,剂量颇异,故治疗三种不同之病证,临证宜互当虑之。小承 气以大黄为君,荡涤胃肠而去燥屎;厚朴为臣,行气散满;枳实 为使,破气导滞,不令大泄,以微和胃气,更衣者,肠胃调和之 象,故得和即止。《金匮要略》腹满篇:“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 主之”。厚朴三物汤由厚朴24g,大黄12g,枳实15g组成,以厚 朴行气散满为君,大黄荡涤肠胃为臣,取其下行为峻,走而不 守;枳实破气为使,所以不减大黄之量(指与小承气量同)者,

以其行气必先通利肠胃,肠胃通则腑气亦通,通则不痛矣,利则 为通之象。《金匮要略》痰饮篇云:“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 之。”厚朴大黄汤由厚朴15g,大黄18g,枳实12g组成,以厚朴 行气散满为君,大黄荡涤肠胃以行水亦为君,枳实破气行使,功 在顺气行水,以衰其势。综合三方名义。小承气汤重在泄热通便 除燥屎;厚朴三物汤重在行气消胀除腹满;厚朴大黄汤重在顺气 开胸泄水饮。三者轻重不同,毫厘不爽。张仲景治病不必奇品异 方,而投之即效者,原因在此矣. 2。小承气汤加减治疗肠梗阻:以小承气汤加减治疗粘连性 肠梗阻,大多数患者在服药1-3剂后,大量排气便而愈。[上海中 医杂志,1980,(4),34] 3。小承气汤加味治疗慢性胃炎。列举选用大黄指征:①胃 中灼热、灼痛,或嘈杂;②口干咽燥喜饮;③大便干结或秘结不 畅;④伴有胃热上冲所致之牙痛,⑤胃脘胀满疼痛,经用和胃理 气药未效;⑥伴胁肋胀痛,经用和胃理气药未效。大黄用量6— 12g。[湖北中医杂志,1988,(6)。s) 4。小承气汤酌加甘草治疗病毒性肝炎。本方加甘草治疗。 [云南医药,1982,(2)。102] 5.小承气汤治疗坏死性肠炎致麻痹性肠梗阻阻:药用大黄 120g,厚朴、枳实各60g。水煎后用纱布包好,置腹部热敷,每 日十余次。按顺时针方向变换热敷位置,直至排气或排便.禁 食、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抗感染、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等综合治 疗。[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5,;304] 6.小承气汤加减降转氨酶(病毒性肝炎):基本方为枳实、 厚朴各12g,瓜蒌仁15g,大黄、五味子各lOg。热重于湿加茵 陈、山栀、虎杖、败酱草;湿重于热加郁金、苍术、滑石;肝郁

125/204

胁痛加柴胡、丹参、延胡索、白芍;阴虚加沙参、麦冬、生地. 每日l剂,水煎服,1个月为工个疗程,并用参麦饮善后.[中西 医结合肝病杂志,1995,(5);29] 7.小承气汤作肠道清洁剂之研究:以服用本方及常规清洁 灌肠,提示小承气汤作肠道清洁剂的效果良好。[中华放射学杂志, 1980,(3):194] 8.本方加知母、当归、芍药、生地。治温病数下亡阴,里 证仍在,并见热渴者,名承气养营汤。 9.本方加羌活.治中风外有六经之形证,先以加减续命汤随 证治之,内有便溺之阻隔?复以本方导之,名三土蛀乃。r活法机要l 10。本方加黄连、半夏、瓜蒌。治消渴病三焦俱急,大热大 渴,舌燥,脉不浮而躁甚,舌色金黄,痰涎壅盛,名承气合小陷 胸汤。[温病条辨] 11.本方改为丸剂,治腹中之宿食,阴茎之热,名三化丸。 [幼科发挥]

75.大承气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大黄(酒洗)12g 炙厚朴15g 枳实9g 芒硝9g 上4味,以水2000ml,先煮厚朴、枳实,取1000ml,去 滓;下大黄,以泻热结;最后人芒硝,以软坚化燥。从而达到荡 涤肠胃,推陈出新之目的。因大黄煎煮过久,会减少泻下之功。 “盖生者气锐而先行,熟者气钝而缓,张仲景欲使芒硝先化燥屎, 犬黄继通地道,而后枳、朴除其痞满。”[柯韵伯] 大黄酒洗者,味苦寒,性本泄降,善于下行,专泻肠胃之 热、积满、瘀血复阴邪。“若使病在上脘..误用人黄..反致 热结不消,危害不浅。”本方证为阳明腑实,以痞、满、燥、实 坚为主证,邪热上扰,气滞不畅,则致痞满;邪热在下,耗伤津 液,则致燥实。大黄浸,既走上也能行下,配伍枳实、厚朴,驱 上焦邪热于下,又宽中行气,消痞散满。 (功能)峻下热结。 (主治) 主证:潮热,汗出,不恶寒,大便硬而难,腹胀满硬,腹痛 或绕脐痛、拒按,舌苔干黄或焦燥起刺,脉沉迟或迟而滑或沉实 有力。 副证:常伴有精神症状,如烦躁,心中懊侬,谵语,独语如 见鬼状,重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或目中不了了,睛 不和;或伴汗出,如汗出不止,手足谶然汗出;或身微热或烦 热;或热结旁流,自利清水,色纯青;或腹满而喘、眩冒。 (临证加减) 1.大承气汤的临床应用:阳明热结的可下症状如下:①热

126/204

型:单恶热,不恶寒,日晡热盛,或大热,或潮热。②面目:面 赤目赤,齿垢,唇焦红。③口渴:口燥舌干,喜冷饮,大渴。④ 胸腹:胸痞,腹胀痛满坚,拒按,或腹部灼热。⑤神志:神昏, 或不清,烦躁。⑥语声:谵语,语声重浊,呼吸俱粗。⑦肢体: 汗出或肢厥。⑧小便:黄赤或涩少。⑨大便:大便不通,或纯利 清水,泻利不爽,大便热臭,肛门热痛。⑩脉象:滑数,沉数有 力,沉伏。⑩舌象:舌上白苔,干硬如砂皮;或焦黄色如沉香, 甚至起芒刺;或干燥如黄土之黄;或苔中有裂纹,舌质干涩苍 老;或老黄,或灰黄而干;或色黑焦裂。[江苏中医,1963,fl,:32] 2.大承气汤治疗急性肠梗阻:将张仲景大承气汤(原方) 改成“冲剂”(一般医院均可做到),用于治疗急腹症,特别是各 种急性肠梗阻,各种腹部手术后的通便调气,疗效显著,确有药 到病除之功。 ’ (1)配制方法:①药用生大黄1200g,芒硝750g,枳实、厚 朴各900g。②将大黄研粗粉,用60%乙醇按渗漉法,浸渍24小 时后,以每分钟1一3ml的速度缓缓渗漉,收集渗漉液3000ml, 继续加乙醇浸漉,使有效成分提完,即得60%乙醇的渗漉液, 备用。③将枳实、厚朴加水煎熬2次,第一次煮沸2小时,第二 次煮沸1.5小时,合并二次药液,过滤,滤液浓缩至稠膏状,加 3倍量95%乙醇,静置24小时,滤过,滤液合并大黄渗漉液, 减压回收乙醇,浓缩液再改用水浴浓缩至稠膏状。④将芒硝研 碎,过80目筛,备用。⑤将芒硝粉和适量的白糊精、白糖粉与 上述浓缩液搅拌混匀,过10目筛网制成湿颗粒,干燥,整粒, 分装100袋即得。 (2)功用主治:峻下热结。适用于急性肠梗阻,急性胆囊 炎,急性阑尾炎,急性胰腺炎等,症见便秘,苔黄,脉实及某些 热性病见阳明腑实之证,皆可酌用。用法:每次一袋,术后通便 用量减半,开水冲服。灌肠每次工一2袋。[中药通报,1984,f3,:Zf] 3.大承气汤治疗术后肠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人院后行胃肠 减压、补液、纠正酸碱失衡;豆油或大承气汤每次50一lOOml -服;阿托品0。5mg肌注:针刺足三里、三阴交、中脘、天枢 等穴;并用温水或1、2、3液灌肠;系统攻下3次无效行手术。 术后8小时开始从胃管注入加减复方大承气汤液。药用川厚朴、 枳实、桃仁、赤芍、白芍、炒莱菔子、大腹皮、生大黄、芒硝。 适用于肠腑热结证。因寒所致者加焦白术、木香;梗阻因结核加 全蝎、马鞭草;体弱轻者去芒硝,加番泻叶。每次60ml,6小 时1次,药液温度40---45。C,灌药后胃管钳闭1小时。每日排 便1—3次为宜,>4次/日可减少药量(P<0。01)。L新中医,1990, 傅),一26] 4。大承气汤治疗蛔虫性肠梗阻:用大承气汤加驱蛔灵(先

127/204

后服药),收到较好效果。[新医药学杂志,1978,cl,:28] 5.大承气汤加硫酸钡治疗肠梗阻及反射性肠胀气:用大承 气汤加入硫酸钡,配制成钡剂大承气汤,收到一定效果。并认为 棚疗的同时,能进一步明确诊断,有助于确定下一步治疗方 粟。[中华医学杂志,1978,(58):120] 6.大承气汤治疗肠梗阻的禁忌证:有下列情况即应考虑为 绞窄性肠梗阻暨本方治疗禁忌证:①腹痛发作急骤、剧烈,呈持 续性疼痛,阵发性绞痛;②呕吐出现早且频繁;③早期出现全身 性变化,如脉率增加,体温上升,白细胞计数增高,或早期即有 休克倾向;④腹膜炎刺激征或有固定局限的压痛和反跳痛;⑤腹 部有局限性隆起或可能触及孤立胀大的肠绊;⑥呕吐物为血陆或 肛门排出血性液体。[吉林中医药,1990:c3,;45] 7.大承气汤加减治疗胃石症:药用川军、芒硝、枳实、厚 朴。呕吐重加半夏,腹痛明显者加白芍、元胡。每日Jl~4,苏打3 次,每次0。5g。[河北新医药,1978,cs,] 8.大承气汤加减治疗乙脑:乙型脑炎神昏抽搐,乃热极生 风所致。临床观察用大承气汤等通腑泄热之后,体温常可随泻而 迅速下降,神清痉止,从而降低死亡率,减少后遗症。阎氏等报 道用本方加玄参、麦冬而制成乙脑合剂急下存阴等治疗乙型脑 炎,患儿一般服药7一工。小时可见大便,每日3—4次。[中医杂 志,1980,(10):772] 9.大承气汤合西药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药用厚朴、 枳实各20g,先煮沸15分钟;加大黄15g,煮5分钟;再加芒硝 9g,完全溶解后,取滤液150—200ml。每次50ml,口服或鼻 饲,2小时内服完,用7一15日。并抗休克、抗感染;不用抗凝 血剂、肾上腺皮质激素、利尿剂、洋地黄类及α一受体阻滞剂。 . 1O。大承气汤加味治疗溃疡病穿孔;先以胃肠减压。用复方 大承气汤,基本方为大黄、芒硝、枳实、厚朴、桃仁、赤芍、莱 菔子。腹腔感染严重加银花、连翘;瘀血重加红花、川芎;合并 溃疡出血加田三七、白芨;脾气虚加党参、黄芪。水煎,经胃管 注入。电针中脘及双足三里穴,留针,每次30分钟,2小时1 次。用双柏散(黄柏、侧柏叶等)水蜜调敷上腹部,每日2次 用大承气汤或通腑泻热合剂(大黄、龙胆草、栀子、芒硝、莱菔 子、忍冬藤、虎杖、地胆头)250ml,保留(10一15分钟)灌 肠,每日2次。配合对症支持疗法. 11.大承气汤加减治疗伤寒(湿温):用生大黄(后下)、黄 芩各5一lOg,厚朴、黄连各l0g,枳实10—15g,芒硝3—6g, 茯苓30g,金银花15-25g。斑疹、黑便加丹皮、生地、赤芍、 茜草根、紫草等;口渴加生石膏、知母、芦根、天花粉等;阴虚

128/204

津涸加玄参、麦冬、生地;脘闷嗳气加白蔻仁、木香;正虚加当 归、黄芪。每日1剂,水煎服,并配合西药补液支持治疗。[甘肃 中医,1997,(6):253 . 12.大承气汤治疗重症颅脑损伤:本方含酒大黄、厚朴各 lOg,枳实、木通、芒硝各6g,丹参20g,红花、丹皮、当归各 12g,菖蒲4g。顽固性头痛且痛有定处加水蛭、虻虫;失眠加黄 连、远志或柏子仁、何首乌;眩晕合苓桂术甘汤;肢体功能活动 障碍加穿山甲、土鳖虫、地龙、络石藤。每日工剂,水煎服或鼻 饲,10日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并行脑外科常规抢救。 [河南中医,1995,(5):309] 13。大承气汤加减治疗产后腹痛:用通里攻下治疗产后腹 痛.认为产后腹痛多为饮食不节,而导致肠道闭塞。用通里攻下 之承气汤类,药用大承气汤加槟榔、蒲公英,随证加减。[新中医, 1991,(2):34] 14.本方加甘草,治伤寒、杂病邪热内盛,积滞不去。症见 腹满实痛,烦渴,便秘者;或惊癫狂乱,或湿热下痢,以及目 疼、口疮、喉瘅、疮疡等证,名三二承气汤。 15.本方加桃仁、赤芍、莱菔子,枳实易枳壳,治一般性肠 梗阻,胀气较重者,名复方大承气汤。1 16.本方去大黄、枳实,加木香、乌药、莱菔子、桃仁、赤 芍、番泻叶,治轻型粘连性肠梗阻或部分肠梗阻,名肠粘连缓解

汤。[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 17.本方加甘草、当归、人参、桔梗、生姜、大枣,治里热 实证而见气血虚弱者。症见自利清水,色纯青,腹痛拒按,谵 语,口苦干燥,口渴,身热,体倦少气,或便秘,腹胀满硬痛, 甚则循衣撮空,神昏肢厥。舌苔焦黄或焦黑,脉虚,名黄龙汤。 [伤寒六书] 18.本方加柴胡、黄芩、甘草,再加铁锈水三匙,治潮热自 汗发渴,谵语,狂妄,斑黄,腹满便实之阳明腑实证,名六一顺 气汤。[医方集解] 19.本方减厚朴合小陷胸汤(黄连、半夏、瓜蒌实),用于 肺与大肠并治,名陷胸承气汤。[通俗伤寒址) 20。本方去枳实,加丹皮、栀子、赤芍、木香、元胡,治重 症胰腺炎(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名清胰二号.[中西医结合 治疗急腹症]

76.麻子仁丸

(别名:脾约丸、麻仁滋脾丸)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麻子仁60g 芍药15g 大黄30g 厚朴30g 杏仁30g 枳实15g 上6味,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工0丸5

129/204

或每重9g,每日1一2次,每次1丸。根据病情,酌减量,改用 汤剂。 (功效)滋液润燥,泄热通幽。 (主治) 主证:大便秘结,小便多,脉细涩。 副证:习惯性便秘,或腹微满不痛,或不更衣十日,无所苦。 (临证加减) 1.痔疮便秘,如痔疮便血,本方加荆芥炭、槐花炭、地榆 炭,以凉血止血;痔疮便秘,本方加当归、生地桃仁、赤芍等, 以养血和血。 2.燥热伤津甚者,本方加柏子仁、瓜蒌仁、生地、生首乌, 以滋阴通便。 3。热结甚,苔黄脉数者,重用大黄,加芒硝,以泄热通便。 4.体虚弱者,宜去大黄,或酌加郁李仁、生首乌、番泻叶 等,以增加润肠或润滑大肠而通幽。 5.加味麻子仁丸治疗蛔虫性肠梗阻:药用麻子仁丸加川楝 子、乌梅、陈皮、槟榔,枳壳易枳实,去芍药、厚朴。治疗蛔虫 性肠梗阻。最多住院4天,最短住院l2小时;最多服药3剂,最 少1剂;一般服第一次煎药液后工一3小时腹痛即可缓解,服药6 -12小时可通便排虫;多数病例排出虫成团,最少30多条,最多 200多条,多数病例连续排虫3—4天,有排虫总数达400多条。 排虫后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无副作用。[医药卫生,1974,cs,]

6.麻子仁丸异病同治的临床应用:麻子仁丸出自《伤寒 论》,方中厚朴、枳实、大黄泄痞除满,通便破结,芍药、蜂蜜 润燥止痛,养血柔肝,妙在麻仁、杏仁相伍,能润大肠之燥,可 降肺气之逆,共奏润燥通便、生津养血之功,实为泻而不峻,润 而不腻之剂。临床上除常用以治大便燥结外,并可用于咳喘、噎 嗝诸症,现简介于后。 (1)大便难:若大便难乃脾阴不足,大便干燥所致,则为麻 子仁丸证。临床常见面色晦黯,舌质红绛,舌苔黄燥,食纳减 少,胸胁痞闷,郁郁微烦,大便秘结,小便频数,脉沉涩等症。 用麻子仁丸治疗糖尿病、冠心病、不完全性肠梗阻引起的大便 难,多能取效。麻子仁用15~30g为宜,酌加麦冬、玄参以清热 养阴。 (2)噎嗝:若噎嗝乃浊阴不降,津液不能输布,大便艰涩所 致,则为麻子仁丸证。临床常见形体消瘦,面色晦黯,肌肤枯 燥。吞咽困难,胸膈痞闷,大便干,小便频数或黄赤,舌质红而 少津,脉细数等症。以麻子仁丸加减治疗贲门痉挛、慢性咽炎、 幽门梗阻等病,改厚朴为君,用量在15—30g之间,酌加旋覆 花、代赭石。非占位性病变所致的噎嗝服后多能收效,对于占位

130/204

性病变服后亦能缓解症状。 (3)咳喘:若咳喘乃津液耗伤,肺失宣降,大肠失其濡润, 虚热内停所致,则为麻子仁丸证。临床常见面色潮红,胸胁痞 闷,食欲不振,咽干口燥,咳嗽痰少,大便不通,舌质红、少 津,苔薄黄或腻,脉细数等症。以麻子仁丸加减治疗肺源性心脏 病,高血压心脏病之咳喘及老年支气管哮喘伴有大便不通之症 者,多能取效。杏仁用量为10~--15g,蜂蜜以30~60g为宜,酌 加麦冬、沙参、桔梗以养阴清热。 (4)阴虚郁热烦躁:若烦躁乃阴液耗伤,大便不通,邪郁化 热所致,则为麻子仁丸证。临床常见面色潮红,心烦口苦,甚则 烦躁不安,胸满厌食,大便不通,舌质红,苔黄少津,脉细数等 症。以麻子仁丸加减治疗老年更衣性精神病,宜重用火麻仁、蜂 蜜、白芍;治疗脑血栓形成后的大便不通,宜改大黄为君,用量 在9~15g。 据实践体会,运用本方的辨证要点为肠燥便秘。临床中改丸 为汤,其效更捷,大黄以后下为宜,蜂蜜煎好后兑于药内混匀频 服,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这一临床经验,实属宝贵。[浙江中医 杂志,1985,(4):174] 7.麻子仁丸治疗尿频伴大便硬:临床凡见尿频伴有大便硬, 经常规方法治疗不效者,试用麻子仁丸治疗,每每获效,尿频缓 解。[上海中医药杂志,1985,tz,:26] 8。本方去芍药,枳壳易枳实,加生熟地、黄芩、桃仁、甘 草.治体液枯燥,肠内燥热之习惯性便秘、高血压、动脉硬化 症、慢性肾炎等合并便秘者,名润肠汤。[万病回春]

9.本方去芍药、杏仁、厚朴,枳壳易枳实,加槟榔、菟丝 子、山药、防风、山茱萸、肉桂、车前子、木香、羌活、郁李仁。 治冷热壅结,津液耗损,大便秘结,名麻仁丸。 10.本方去芍药、厚朴、杏仁,枳壳易枳实,加人参为蜜 丸.治产后大便秘涩,名麻仁丸。,

 77. 蜜煎导方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食蜜140ml 将蜜煎成饴糖状,做成长2寸,大如指的条状栓剂,放人肛 闪内,并保留一时,直至欲解大便。 (功效]外润魄门,导大肠之气下行。   (主治)      主证:大便硬结难下,近于肛门,时有便意而坠胀,又难于 排解,小便自利。 副证;或有发热,谵语,烦躁,汗出,或腹微胀满。  (临证加减) 1.蜜煎导方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用新鲜蜂蜜,每日

131/204

100g,分三次服,10日后增至150~200g。取得较好疗效。   2.蜜煎导方加味治疗咳嗽:以生姜30~50g,捣烂取汁为1 份,再取4份蜂蜜,混匀,置锅内隔水蒸约10分钟,早、晚两 次分服,连用2天。凡风寒或虚寒咳嗽,咳稀白痰或少痰,咽喉 作痒,或咳嗽夜甚者,均可用之。  3.蜜煎导方加味治疗血拴性浅静脉炎:用蜂蜜、大黄、葱 白制成膏,外敷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 4.本方加生首乌治老年人津枯便秘。

  78.猪胆汁方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大猪胆1枚,取其汁,和少许醋。 作灌肠用。 (功效)清热润肠,导下通便. (主治) . 主证:热结于下,肠满胃虚证。症见大便秘结,近于肛门难 于排解,腹部胀满,小便自利,舌质微红,苔薄黄少津,脉 细弦。 副证:或腹部微痛,或有发热,烦躁,谵语。 (临证加减) 1。蜜兑法,蜜三合,人猪胆汁两枚内,煎如饴糖,以井水 出冷,候凝,捻如指大,长三寸许,纳下部,立通。[世医得效扪 2.凡多汗伤津,或屡汗不解,或尺中脉迟弱,元气素虚人, 便欲下而不能出者,并宜导法。但须分津液枯者,用蜜导;邪热 盛者,用胆导;湿热痰饮固结,姜汁麻油,浸瓜蒌根导。惟下旁

流水者,导之无益,非诸承气攻之不效,以实结在内,而不在下 也。至于结便闭者,宜于蜜煎中,加姜汁附子末,或削陈酱姜导 之。凡此皆善于推广张仲景之法者也。[伤寒准绳] 3.猪胆汁方灌肠治便秘:以高压灭菌胆汁加等量盐水或开 水,成人用50ml灌肠,效果非常满意,无一例发生任何痛苦或 过敏反应或中毒反应,甚至病人无任何不舒服感觉。[浙江中医杂 志,1975,(8):11] 4.猪胆汁灌肠法治疗便秘:用猪胆2枚,取汁盛碗中,隔 汤炖透消毒,用时再加开水,以50%胆汁40ral灌肠。投之30 分钟即解大便,无腹痛。胆汁灌肠法,不仅限于津亏肠燥之便 秘,而且作用直肠起利导之功,其清热润肠可能作用于整体,有 待进一步研究。[江苏中医,1965,《n,:34] 5。猪胆汁方防治乙脑及蛔虫上窜:应用猪胆汁防治乙脑由 于蛔虫上窜引起呼吸窒息和乙脑并发肺炎、腹胀、便秘等症,收 到满意效果。用猪胆汁灌肠53例中有33例灌肠2—3天排出蛔 虫。[新中医,1975,c2,:z5] . 6.猪胆汁方治疗肝炎:干燥猪胆汁粉加赋型剂。[福建中医药,

132/204

1964,(2):34J 7.猪胆汁方加味治疗部分性肠梗阻:在伤寒末期,大便燥 结,多臼不行,腹部胀满,食欲不思,脉象细弱,热邪潜伏未 清,胃气又复衰败,攻邪则中气不支,不攻则邪热不解,此时可 采用本法。以猪胆汁不但可以通便,而苦寒作用,更能清热解 毒。所以,温热病胃气颓败,肠中热结不解,用之每收良效。中 医杂志。1957,(8):431「

柴胡汤类

79.小柴胡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柴胡24g 半夏9g 生姜9g 黄 芩9g 大枣9g 人参9g 炙甘草6g 上7味,以水2400mi,煮取1200ml,去滓,再煎取600ml, 温服200ml,日3次。 1.原方后之加减法之详解,请参本方之“临证加减法”。 2.“去滓”再煎者,宜领会张仲景之深意。诚如徐灵胎曰, “去滓再煎者,此方乃和解之剂。再煎则药性和合,能使经气相 融,不复往来出入。古圣不但用药之妙,其煎法俱有精义。” 3.本方剂量:张仲景用柴胡迭半斤,今量为24g,故临证 宜根据病情斟酌之,大剂量16---24g和解少阳,退寒热;中剂量 lO--~15g疏肝解郁;小剂量5~-.8g升提中阳。用量之比例,柴胡 应大于党参、甘草之和,较能发挥作用。若误把人参、甘草之剂 量大于柴胡或者剂量等同,则不能达到治疗目的。 、 (功效)和解少阳。 (主治) , 主证: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 饮食,心烦喜呕,苔白薄,脉弦。 副证: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 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或经水时来时 断;寒热有时如疟状。   (临证加减) 1.小柴胡汤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但见一证慑: 是”的“一证”,是指小柴胡汤的主证之一,即口苦、咽干、目 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七证之中 只见其一者,而这一证又在疾病中起主导作用,就可以用小柴胡 汤治疗。我们认为,“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是一个问题的 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弄清哪些是柴胡证,另一方面是“但见一 证”的“一证”是指什么。柴胡证是指小柴胡汤的主治证,即往 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 眩。“但见一证便是”的“一证”是指上述小柴胡汤七个主证之 一者。但这里要强调一个问题,即但见的这一证,必须在疾病中

133/204

起主导作用,这样才能运用小柴胡汤,如果这一证是疾病中的次 要症状,不起主导作用,那就不一定用小柴胡汤了。“有柴胡证, 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体现了张仲景辨证的原则性和灵活 性。[伤寒论析要.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 ’ 2.加味小柴胡汤治疗外感高热:本方用柴胡25g,石膏 45g,蒲公英40g,连翘、金银花、黄芩各12g,葛根20g,薄荷 (后下)、党参、半夏各lOg,生姜3片,大枣5枚,生甘草5g。 随症加减,每El工剂水煎分3次服,小儿剂量酌减,4日为1个 疗程.[四川中医,1996,14]

3.小柴胡汤治疗小儿夏季感冒:用本方加羌活、板蓝根。 风热重用黄芩、板蓝根,症轻用生姜、羌活;风寒重用生姜、羌 活,症轻用黄芩、板蓝根;伴咽炎、咳嗽者,加桔梗或杏仁。每 月工剂水煎服。[江苏中医,1991,c5,,16] 4.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妊娠感冒:药用柴胡12g,炒黄芩10 -12g,法半夏、荆芥、防风、苏叶各lOg,太子参15g,生姜 6g,大枣6~10g。呕吐加藿香、竹茹、砂仁;恶寒发热去大枣, 加葛根、羌活;咽痒或呛咳去大枣,加桔梗、金银花、射干;便 秘去大枣,加元参、桑叶;咳嗽痰多加杏仁、陈皮、桑叶;腰腹 痛,或阴道少量出血苏梗易苏叶,加炒续断、白术、仙鹤草、苎 麻根。每日l剂水煎分3-4次服(忌空腹服)。呕吐甚服药前用 生姜片擦舌面。沄南中医学院学报,1997,fl,:39] 5.柴胡四物汤加减治疗产后发热:基本方用柴胡15~24g, 太子参7一12g,黄芩、白芍各9~15g,甘草3—6g,半夏、当 归、川芎各6—12g,生地15—30g,生姜2—4片,大枣3—5 枚。实热去当归、川芎、白芍,加银花、连翘、蒲公英、黄柏、 赤芍;湿热去当归、川芎、白芍,加龙胆草、白花蛇舌草、滑 石、薏苡仁、赤芍;瘀热去白芍,加赤芍、丹参、桃仁、红花、 牛膝;虚热加青蒿、鳖甲、秦艽、地骨皮;食滞加神曲、山楂、 莱菔子;高热烦渴加石膏、知母;乳汁不通,乳房肿胀掀红加银 花、蒲公英、牛蒡子、全瓜蒌、皂刺、王不留行、路路通、漏 芦。[江苏中医,1990,c6,:u] 6.小柴胡汤合百合知母汤加减治疗长期低热:用柴胡、百 合各30g,黄芩、知母各15g,半夏、人参各lOg,生姜3片, 大枣6枚。自汗乏力甚加黄芪;失眠多梦加炒枣仁、远志;头痛 加针灸并施。少阴病用扶阳、育阴法,寒化重灸,热化清补;选 关元、气海、神阙、.肾俞、命门、太溪、神门、三阴交等穴。厥 阴病治宜疏调气血、泻热降逆、柔肝和胃,选太冲、合谷、风 关、大陵、巨阙,足三里、中脘等穴。间南中医,1997,c6,:333] 7.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癌症发热:本方含黄芩、清半夏各 12g,人参lOg,柴胡、青蒿各15g,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莲

134/204

20g,薄荷(后下)、炙甘草各3g,生姜3片,大枣5枚。气阴 两虚加玉屏风散、鳖甲、丹皮、生地;湿热留恋加茵陈、连翘、 猪苓、生薏苡仁;热毒炽盛,高热不退加生石膏、知母.每日1 剂水煎服。[陕西中医,1995,《2,:57] 8。小柴胡汤治疗恶性肿瘤晚期非感染性发热:用柴胡15g, 黄芩、法半夏各lOg,生党参20g,甘草5g,大枣、生姜适量, 肺癌加地骨皮30g,肝癌加丹皮、焦栀子各lOg。每日1剂,水 煎200ml,2次分服,服4剂无效者加倍量,起效后,(指体温下 降≥1。C)维持原剂量。   9.小柴胡汤合一服散治疗小儿顽咳:药用柴胡、甘草、生

姜各3g,党参、黄芩、杏仁、乌梅各6g,半夏、苏叶各4g,粟 壳2g,红枣3枚。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混合后人阿胶 (烊化)6g,蜂蜜30g,浓缩至100-~300ml,分4—6次服完,7 日为1个疗程。[浙江中医杂志,1990,cl,:lO]   10.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疟疾:用本方去党参加防风、葛根治 疗疟疾一般症状为寒热往来、头痛、颈痛、腰痛、食欲不振、口 渴,服法:每日一剂,两次分服,第一次在发作前2小时服,4 小时后再服第二次,症状消除后,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善后.[中 医中药治疗经验汇编,第一辑。桂林: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  11.小柴胡汤合三仁汤治疗湿温伤寒: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地 寒热往来或身热不扬,头痛如裹,周身酸痛,纳呆脘闷,舌苔黄 腻,脉濡数或弦数;肥达氏反应均阳性。均予柴胡、黄芩、半 夏、党参、厚朴、杏仁、蔻仁、竹叶各lOg,连翘、滑石各12g, 麓苡仁、青蒿各15g,甘草6g,酌加姜、枣为引并随症加减。每 日1剂水煎服。 . 12.小柴胡汤治疗胃脘痛:柴胡15g,半夏、党参各9g,黄 苓12g,.甘草、生姜各6g,大枣4枚。隐痛,喜温喜按,神疲便 溏,加白术;隐痛,口燥咽干,便结尿黄,去生姜,加白芍、百 合、乌梅;痛甚拒按,舌边尖有瘀斑、瘀点,加丹参、五灵脂; 灼痛,烦躁易怒,口干苦,去党参、大枣,加丹皮;因情志因素 而痛作加白芍;得温痛减,脉紧,加桂枝;暴饮多食诱发者去党 参、大枣,加山楂、神曲。每日工剂水煎服。疗程20-30 日。 [河南中医,1995,(4):2123 13.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急性胃炎:基本方为柴胡8g,半夏、 黄芩、枳实、元胡、川楝子、生姜各lOg,藿香6g,生甘草3g。 积滞重加大黄;气虚加党参。[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4,《2,,24] 14。小柴胡汤加味治疗胃窦炎:用柴胡、半夏、旋覆花、桃 仁、白芨、郁金、佛手各lOg,黄芩、蒲公英各30g,栀子12g, 香附、党参各18g,桂枝、干姜各6g炒麦芽50g,炙甘草3g, 生姜3片,大枣5枚,鱼骨、瓦楞子各20g,大黄3g。每日l

135/204

剂,水煎服。l5剂为工个疗程。[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c5,:312] 15.小柴胡汤加黄连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本方用柴胡 12g,黄芩lOg,党参lOg,半夏lOg,黄连8g,甘草6g,生姜6g, 大枣6枚。煎取150ml,每服50m1,一日三次,饭后一小时或饭 前半小时热服,忌食生冷及刺激性食物。仲医杂志,1991,tl,:30] . 16。小柴胡汤加味治疗胃下垂:本方含柴胡、黄芩、半夏、 枳实、生麦芽各lOg,党参、鸡内金各12g,大枣工0枚,生姜少 许.痞满嗳气加旋覆花、代赭石;胃脘痛去党参,加失笑散、酒 大黄;精神抑郁加当归、白芍、炒香附;胃中冷喜温加吴茱萸、 良姜;脾湿困顿加苍术、苏梗、陈皮;食积加砂仁、建曲;阴虚 加石斛、沙参。每日1剂水煎服,工个月为工个疗程.[~Jil中医, 1995,(2):Zo-I

17。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细菌性肝脓肿:药用柴胡12g,黄 芩、法半夏、黄连、白芷各lOg,党参15g,蒲公英20g,黄芪 30g,甘草5g。目黄加茵陈、车前子;便秘加枳实、大黄。每日 1剂,水煎分3次服。10日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 18.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老年性便秘:本方用柴胡20g,半夏 15g,人参log(或党参15g),炙甘草6g,生姜lOg,炒莱菔子 30g,当归15g,白芍15g,桃仁lOg,木香lOg,大枣5枚。每 日工剂,水煎早晚分服。若热象明显者,加败酱草30g,黄芩 12g;腹胀痛较甚者加元胡lOg,白芍增至20g,)ll}b 15g,大腹 皮12g。治疗期间停用其他中西药。 . 19,小柴胡汤治疗亨特氏综合征:面神经麻痹,病变侵犯睫 状神经节时形成本综合征。本组患者病程2一14日。药用柴胡、 黄芩、川芎、制全虫、生甘草各lOg,蒲公英、生葛根、徐长卿 各15g,白芷5g。外耳道疱疹明显者加七叶一枝花;耳部疼痛剧 烈者加全蝎;大便干结加制大黄;苔黄腻加甘露消毒丹;恢复期 去黄芩、蒲公英;舌偏红加丹参、枸杞子、干地黄;舌偏淡加生 黄芪、当归。治疗30日后,痊愈。 20.小柴胡汤治疗抑郁症:药用柴胡15g,酒黄芩12g,党 参20g,姜半夏、甘草各10g,生姜6片,大枣6枚。阴虚内热 加生地、元参、麦冬;肝郁气滞加香附、郁金、枳壳;痰湿困脾 加厚朴、白术、茯苓。每日1剂,水煎服,10日为工个疗程。 2l。小柴胡汤加味治疗颈性眩晕:药用小柴胡汤。肾精不足 加菟丝子、枸杞子、杜仲各15g,山茱萸12g;气血不足加黄芪 30g,当归12g;脾虚不运加黄芪、薏苡仁各30g,白术12g,升 麻lOgl颈项不舒加葛根30g;湿郁化热加黄连6g,佩兰15g。 每日l剂,水煎服。进食不足及呕吐者适当补液。 22.加减柴胡汤治疗偏头痛:本方用柴胡、法半夏、菊花、 竹茹、蒺藜、黄芩各10g,钧藤、白芍各2g,乌梅30g,甘草

136/204

6g,前额头痛者加白芷、防风;痛及后项者加葛根、羌活;目 赤、目胀如脱者加夏枯草、石决明;视物昏花者加枸杞子、首 乌。每日工剂水煎服,20剂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停服一切治 疗头痛的西药。并注意调摄饮食起居。   23小柴胡汤为主治疗结节病:本组均经病理学确诊,其中 累及眼、胸、肝、皮肤不等4例。均用强的松30-40mg/d,口 取,剂量渐减。其中5例当强的松减量或停用时,用小柴胡汤加 减,疗程1个月至3.5年;辅以芋艿丸(芋艿、荸荠、海蜇) 9g,每日2次;消肿片(乳香、没药、草乌、地龙、马钱子、松 香子等)2—4粒,每日3次。无芋艿丸用内消瘰疬丸(大黄、 海藻、生地、浙贝、夏枯草、白芨、玄参)9g,每日2次。疗程 1"-4年。[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8,:4933    24.本方去黄芩、人参、红枣、半夏,加芍药、薄荷、白术、

茯苓、当归。用于肝睥血虚之柴胡证。症见劳倦发热,五心烦热, 或头目晕眩,头痛目涩,口干颊赤,或自汗盗汗,咳嗽咯血,或 怔仲不宁,或肿痛出脓,内热作渴等,名追逍遥散。 25.本方去黄芩、半夏、大枣,加升麻、白术、陈皮、黄 芪、当归.用于柴胡证兼饮食劳倦,内伤元气,中气不足之病 证。症见默默不欲饮食,或饮食不进,或饮食无味,或喜热饮, 或口生白沫。其人常困顿无力,肢体倦怠,言语低微无气,跟无 神,或脐部有动气等,名补中益气汤。 26。本方加白术、麦冬。主治痰热头痛,利膈除烦闷,手足 烦热,营卫不调,肢节拘挛,身体疼痛,嗜卧少力,饮食无味, 兼治五饮,消痰癖,名柴胡半夏汤。 27.本方加大黄、枳壳。主治夹岚瘴气溪源蒸毒之气,其犊 血乘上焦,病欲来时,令人迷困,甚则发躁狂妄,亦有哑不能育 者,皆由败血瘀于心,毒涎聚于脾经所致,名驱瘴汤。 28。本方加石膏、知母、黄芪。主治产后经水适断,感于异 证,手足牵搐,咬牙昏冒,名增损柴胡汤。 29.本方合四物汤。主治外感后血热未罢,亦可用于产褥 热、肾盂肾炎、疟疾等类似病证,名三元汤。 30.本方合四物汤,加白术、茯苓、黄芪。主治产后日久虚 劳发热,针灸不效者,名三合汤。 31。本方合平胃散。主治湿疟,一身痛重,寒多热少,脉濡 者,名柴平汤。 32.本方加生地。主治妇人产后往来寒热,少阳脉弦,名小 柴胡加地黄汤。 33.本方去人参,加枳实、桔梗。主治胸膈痞满不宽,或腾; 中痛,或胁下痞满,或胁下痛者,名柴胡枳壳汤。 34.本方去人参,加瓜蒌仁、枳实、黄连。主治胸中痞满

137/204

按之痛者,名柴陷汤。隍汉医学] 35.本方加四苓散,主治发热烦渴,脉浮数,小便不利,大 便泄利者,名柴苓汤。   36.本方加知母、.茯苓、地骨皮。主治虚热,名地骨皮散。   37.本方去大枣,加麦门冬、竹叶。主治阳毒伤寒,四肢壮 热,心膈烦躁,呕吐,名人参饮子。   38.本方加槲木皮(槲皮)。主治妇人一切乳肿,名小柴胡  加槲皮汤。

80.大柴胡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柴胡9g 黄芩6g 芍药6g 半夏 9g 生姜9g 枳实6g 大枣工2枚 大黄6g(后下)  上7味,以水2400ml,煮取1200ml,去滓,再煎,温服 200ml,日3服。 [功效]外解少阳,内泻热结。 [三治] 主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郁郁微烦,呕不止,心下急或 痞硬,或胸满胀痛拒按,大便干结或下利,小便色深,苔黄少 津,脉弦数。  副证:发热,头部汗多,或潮热,或口苦、咽干、目眩、或 发黄疸。   (临证加减)   l;连日不大便,热盛烦躁,舌焦口渴,渴欲饮水,面赤, 脉洪实,加芒硝,以泻热通便。    2.心下实痛,连于左胁,难于转侧,大便实者,加郁金、 瓜蒌、青皮,以清热行气。  3.发黄者,加茵陈蒿、山栀子、黄柏、以清热除湿退黄。  4.呕不止,加左金丸、姜竹茹,以清热止呕。  5.胸胁痛,加川栋子、旋覆花。 6.胆结石,加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等。   7.胃脘痛甚者,加木香、延胡索、川楝子,以舒肝止痛。  8.本方加铁粉,治狂证,胸胁苦满,心下硬塞、膻中动甚 者,奇效.[类聚方广义] 9.加减大柴胡汤治疗急性胆囊炎:认为大柴胡汤立方之意 在于双解少阳阳明两经之邪,其主治证候与胆囊炎急性发作的病 情甚为吻合。因此用本方加延胡索、川楝子等治之获效。 10.大柴胡汤为主治疗急性胆系感染;本方用柴胡、黄芩 半夏、延胡索、木香各15g,枳实20g,大黄l5—20g,白芍 金钱草各30~50g,甘草lOg.气滞加郁金;热重加银花、山栀  子;湿重加茵陈、白蔻仁;结石加海金沙、鸡内金,重用金钱 草;胆道蛔虫加川椒、乌梅、槟榔。每日1剂水煎服。

138/204

n.大柴胡汤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伴胆石症:本方用柴胡 黄芩、制半夏各10—15g,枳壳15—20g,大黄10—20g(后 下),白芍12g,茵陈20g,栀子工5g。气滞型加香附、郁金、川 楝子、芒硝(冲服);湿热型加金钱草(30~60g)、虎杖。每日 工剂水煎服,12日为1个疗程。 12.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胆石症:基本方为柴胡、黄芩、白 芍、海金沙(包)、郁金各15g,大黄20g(后下),枳实、芒硝 (冲服)各10g,金钱草30g,丹参25g。胁腹痛甚加川楝子、元

胡、五灵脂;恶心、呕吐加竹茹、旋覆花、半夏;肝胆湿热力斓 连、龙胆草、栀子、茵陈;大便燥结重用大黄、芒硝;热象重加 金银花、连翘。每日1剂水煎服。30日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 15日。 13.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急性胰腺炎:对急性胰腺炎,均 采用非手术疗法,即用清胰汤治疗,结果取得满意疗效。中医处 方名为清胰汤(柴胡、芍药、黄芩、胡黄连、元胡、大黄、芒 硝)即大柴胡汤加减所组成。其治则亦未离开少阳阳明二经。晰 医药杂志,1972,(2):403 14.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以大柴胡汤为基本方(柴 胡、赤芍、枳实、蒲公英各15g,黄芩12g,半夏、厚朴各15g, 生大黄、甘草各6g)部分病例曾输液、应用抗生素及阿托品等 西药。全部病例未禁食并未用胃肠减压。认为本方以通法为主, 较西医单纯强调胰腺休息积极主动。[北京医学院学报,1980,t3,:187] 、 15.大柴胡汤加减治疗急性胰腺炎:用柴胡、白芍各15g, 黄芩、大黄、木香各9g,延胡索、半夏、枳壳各lOg。舌红苔黄 加金银花、蒲公英、败酱草;食滞加焦三仙;呕吐加竹茹或生 姜、吴茱萸;合并胆道蛔虫症酌加乌梅、川椒、槟榔、细辛。每 日1—2剂,水煎分2—4次服。 16。大柴胡汤加减为主治疗急性水肿型胰腺炎:本方用柴 胡、黄芩、姜半夏、枳实、郁金、赤芍、威灵仙各lOg,生大黄 8-12g(后下),失笑散lO~20g(包),虎杖30g,热盛加生栀 子、蒲公英;胀痛甚加川楝子、元胡、木香;呕吐甚加生姜、竹 茹;有蛔虫加乌梅、槟榔;黄疸加茵陈。每日l一2剂,水煎分 2~4次服。并予短暂禁食、输液、支持疗法,酌情抗炎、解痉,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治疗。 17。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急性穿孔:提出凡具备以下条件 时,即可转入第二期治疗。①腹痛显著减轻;②腹壁肌肉紧张消 失或局限于右上腹;③压痛局限在上腹或右上腹;④肠鸣音恢复 或有排气排便。他们采取的治法是:①停用胃肠减压,开始进流 质食;②内服中药为本期主要疗法。以大柴胡汤为基本方,腹腔 感染重者加金银花、连翘;大便秘结不下者加芒硝;瘀血重者加

139/204

桃仁、红花、赤芍;气滞者加郁金、香附等。用法:第1剂从胃 管灌入,以后每日l剂口服。    18.大柴胡汤治疗高铅饮用水致麻痹性肠梗阻:药用柴胡、 生大黄(后下)、杭芍、枳实各15g,黄芩9g,半夏lOg,大枣6 枚,生姜3片,龙骨30g。年老体弱加黄芪;呕吐剧烈加左金. 丸;热盛加芒硝(冲);肝气郁滞加瓜蒌、青皮。每日1—2剂水 煎服,常规补生理量液体及维生素。 19.大柴胡汤加味灌肠治疗小儿中毒性肠麻痹:本方用生大

黄、柴胡、槟榔、青蒿各5一lOg,赤芍5g,枳实、半夏、厚朴: 各3-6g,生石膏lOg,黄芩lO~20g。肺炎重症加鱼腥草、川 贝母;中毒性菌痢加白头翁、秦皮;脓毒败血症加蚤休、红花 中毒性消化不良加观音草、广木香。每日1剂,水煎,取浓缩滤 液约lOOml。插入肛管排气10分钟后,用药液20--30ml,药温 35"-.45℃,缓慢注入,每13 2—3次。用2—3 日。 20。大柴胡汤加减治疗急性上腹痛:本组中急性胆囊炎20 例,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26例,胆道蛔虫疸15例,胆石症13 例,肝脓疡6例,急性胃炎10例,肠梗阻14例,急性胰腺炎 胃穿孔各3例。方用柴胡、白芍、郁金、延胡索、大黄(后下 各15g,黄芩、法半夏、枳实、川木香各lOg。腹痛胀甚加斓 子、隔山消、厚朴、川栋子;湿热盛有黄疽或胆石症加茵陈、金 钱草、龙胆草;有胆道蛔虫合乌梅丸或加使君子、苦楝根皮;大 便秘结加元明粉(冲服). 21.运用大柴胡汤治疗内科急症的体会:大柴胡汤集汗 下、和、清、消诸法于一方,方中含小柴胡汤、调胃承气汤、四 逆散诸方,兼有和解少阳、通下腑实、疏肝理脾诸功。临床可用 于外感或内伤发热、急腹症、急性肝胆疾患、消化系统疾患阅署 胸部神经、泌尿系统疾病。随症加减:上腹部痛加元胡、川楝 子、郁金、香附、木香等;呕恶加竹茹、黄连、旋覆花、代赭 石;头晕加菊花、钩藤、白蒺藜、珍珠母;头痛加川芎、白芷 葛根、全蝎;发热重加重柴胡量,或加生石膏;热毒重加银花、 连翘、蒲公英、山栀、龙胆草;黄疸加茵陈、滑石、金钱草;因 虫则加苦楝根皮、川椒、乌梅等。

  22.大柴胡汤加减治疗毛细胆管型肝炎:本病属中医“黄 疸”范畴.作者用本方加减对年老体弱,湿重脾虚者,应酌减苦 寒药;阴黄症状明显者,去黄芩加附片;瘀血症状明显,右胁刺 痛者,加吞水蛭粉。[浙江中医杂志,1981,t5,:207]  23.大柴胡汤加味治疗食管贲门术后返流性食道炎:本方含 党参、香各15g,黄芪、白芍各20g,柴胡、黄芩、姜半夏、 枳实各10g,蒲公英、赭石(先煎)、威灵仙各30g,生大黄8一 15g(后下)。呕吐苦水甚加姜竹茹、丁香、柿蒂;腹胀甚加砂

140/204

仁、乌药、香附;痛甚加元胡;郁热甚加山栀、丹参、夏枯草; 久病脾胃虚加炒白术、炒薏苡仁、淮山药。每日工剂,水煎服。 服后高枕(20cm)平卧至少30分钟。l个月为1个疗程。   24.大柴胡汤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药用柴胡15g,枳实、 白芍、黄芩、制半夏、制大黄各工0—15g,生姜、大枣各20g, 蒲公英、白芨各15~30g,炙甘草5g。反酸量多加浙贝(打碎)、 乌贼骨;呕甚加代赭石(先煎)、姜竹茹;心下痞满加厚朴、莪 术;喜暖畏寒加吴茱萸、干姜;厌食油腻加焦山栀、焦山楂、炙 鸡内金;胁痛或肋下按痛去大枣,加元胡、郁金;金钱草。每日 1剂,水煎服。

  258.大柴胡汤加味治疗慢性肺心病心衰:本方用柴胡、黄芩 各15g,生大黄(后下)、枳实、芒硝、、法半夏、白芍、生姜、 大枣、红参、葶苈子(包)各10g。每日l剂水煎服,1个月1 个疗程。   26.本方加苏木、木通,主治目生赤脉,目涩痛而羞明者, 名大柴胡加苏木木通汤。   27.本方加甘草,主治周身肿胀,行动不便者,名大柴胡加 甘草汤。   28.本方加生石膏,主治脱发、牙痛,名大柴胡加石膏汤。 29.本方去半夏、枳实、姜枣、加干地黄、黄连,主治妇人 伤寒,瘥后犹有余热不去,谓之遗热,名干地黄汤。[总病论] ’ 30.本方去半夏、枳实、大枣,加人参、当归、甘草、大 黄,主治一切骨蒸潮热,积热发作,或寒热往来,’高热寒战,及 伤寒发汗不解,或不经发汗,传受表里俱热,口干烦渴,或表热. 人里,下证未全,下后热未除及汗后余热劳复,或妇人经病不: 快,产后,但有如此证,并宜服之,名柴胡饮子. 31.柴胡15g,黄芩9g,胡黄连9g,白芍15g,木香9g 元胡9g,大黄15g(后下),芒硝9g(冲)。治重症偏于胃实之 胰腺炎,症见发热,腹满痛,拒按,口干口渴,便秘(多有不同 程度的肠麻痹),尿短赤,舌红,苔黄干,或黄厚腻,脉弦有力, 或实,名大清胰汤。[天津南开医院清胰1号] 32.柴胡15g,黄芩9g,胡黄连9g,木香9g,白芍15g 槟榔15g,使君子15~18g,苦楝子皮15~18g,芒硝9g。治斓 热气郁之胰腺合并胆道蛔虫,症见右上腹痛,拒按,出现黄 疸,口苦,咽干,目眩,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数,名小清胰 。

81.柴胡加芒硝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柴胡9g 黄芩3g 党参3g炙甘 草3g 生姜3g 半夏5g 红枣4枚 芒硝6g (分冲) 分2或3次服。

141/204

(功效)和解少阳,兼下里实。 (主治) 主证;胸胁苦满,呕逆,潮热,微利不已。 . 副证:或兼口苦、咽干、目眩,或不大便、苔黄厚,蠹 弦数。 (临证加减) 1.L少阳阳明合病,若阳明里实较重,正气未伤者,去人参、 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 2.若燥结甚而正气伤者,仍可用人参、甘草,但加芒硝, 不用大黄。 3。本方加火麻仁、生栀子治感冒便秘。  4。本方加知母、竹茹治潮热腑实证。

82. 柴胡桂枝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桂枝4.5g 芍药4.5g 黄芩4.5g 人参4. 5g 炙甘草3g 半夏4。5g 大枣6枚 生姜4。5g 柴 胡12g   上九味,以水1400ml,煮取600ml,去滓,温服200ml。  [功效)和解少阳,发散太阳。  [主治]   主证:发热,微恶风寒,肢节烦痛,微呕,胸胁心下微满, 苔薄白、微湿,脉浮弦。   副证:头痛,不欲饮食,心腹卒痛。  (临证加减)   1.慢性肝炎、肝脾肿大以及早期肝硬化等病症,本方去大 枣,芍药宜用赤芍,酌加鳖甲、牡蛎、红花、茜草等软坚化瘀之 味,长期服用有良效。   2.慢性气管炎哮喘反复发作,伴有心动悸,微热口干,胸 胁轻微苦满,脐动悸,少腹轻微压痛,舌苔白,脉浮弱者,本方 加五味于、葶苈子、白芥子、麦冬、杏仁等常获良效。   3.外感风寒伴有胃痛,其热甚尿赤者,则以石膏、滑石、 连翘,察其热之轻重,随证加减.   4.治太阳中风与少阳合病之外感者,表虚甚者,酌加黄芪、 防风、白术,以增强补气固表之力。 5.治寒疝腹痛,加荔枝核、小茴香、大腹皮等,以温经 散寒。 6.治疗结核性腹膜炎或肠系膜淋巴结核,酌加夏枯草、紫 花地丁、蒲公英、象贝母、三棱、莪术、海藻、白芨、乌贼 骨等。 7.柴胡桂枝汤治疗外感风寒和胃脘痛:本方治外感风寒和 胃脘痛疗效满意。认为方中以柴胡、桂枝为主药。柴胡能舒肝

142/204

气,散肝火,一切外感寒热,皆可转枢升出;又可疏达胃郁。桂  枝善升胸中宗气,宣通降逆,和营卫,活血脉;又能调和脾胃, 升脾气之陷,降胃气之逆。方佐药黄芩清热,合芍药调剂姜、桂 偏热而和血;半夏通阴阳、和表里,降逆、安神、止呕;参、 草、枣健脾和胃,振中焦以达表;生姜发散宣通。故于外感风寒 与胃脘痛都能收效. 8.加味柴胡桂枝汤治疗病毒感染发热:本组患者均予柴胡 24g,黄芩、党参、白芍、川芎、苍术、甘草各log,半夏、桂 枝各12g,生石膏30g,大枣4枚,生姜3片。每日工剂,水煎 300ml,13岁以上患者顿服,重症患者每日服2剂。 9.柴胡桂枝汤加味治疗重症过敏性鼻炎:均有鼻痒及大量

流涕、鼻塞。眼痒者流泪明显,自觉症状突出。鼻镜见鼻内发 红、肿胀,兼见胸胁苦满,腹直肌紧张的柴胡桂枝汤证。腹肌软 弱,胃下部有振水音者加白术。给予柴胡桂枝汤加黄连细辛车前 子内服。 按:过敏性鼻炎被称为水毒性疾患,以往多以小青龙汤、苓 甘姜味辛夏仁汤等为主.然而患者多为鼻黏膜发红、肿胀。去年 日本东洋医学会上中川氏提出了“热”、“燥”的病机.因黄连细 辛车前子与柴胡桂枝汤合方可去除热燥,从而取得了显著的效 10。柴胡桂枝汤对反复呼吸道感染儿童淋巴细胞转化率及T 细胞亚群的影响:药用柴胡5g,桂枝、白芍各3g,人参0.6g, 大枣2g,生姜、炙甘草各工g。制成口服液,每毫升含生药l克. 每次5~15ml,每日3次,工个月为工个疗程。用2—3个疗程。 [中国中医药科技,1997,(5):305] 11.柴胡桂枝汤加减治疗消化性溃疡:药用柴胡12g,桂 枝、白芍、黄芩、半夏各10g,党参15g,生姜9g,甘草6g,大 枣5枚.随症加减,每日1剂,水煎服。[-~jq中医,1996,c+,:317"] 12。柴胡桂枝汤治疗慢性胰腺炎:本方用柴胡12g,桂枝、 黄芩、芍药、党参、半夏各9g,甘草3g,大枣5枚,生姜3片。 发热,便秘去半夏、党参,加大黄、金钱草;腹痛较剧加木香; 、 呕吐去党参、加川连(吴茱萸拌炒);腹泻加云茯苓、莲子肉。 每日工剂水煎服。[浙江中医杂志,1991,c12,;5353 13.柴胡桂枝汤加味治疗脂膜炎:基本方用桂枝9g,柴胡 10---30g,黄芩工0—20g,党参、白芍各10g,半夏9—15g,生 姜、甘草各6g,大枣6枚。出现红肿斑块者加金银花、地丁、 公英,皮下结节形成、触痛并以湿热蕴结为著者加乳香、桃 仁、鸡血藤、薏苡仁、制南星,重用半夏;高热不退者重用柴 胡黄芩,加羚羊角粉(工.5g冲服)。每日l剂,水煎,分2次 温服,高热不退者每日2剂分4次温服。连服20~,30剂。为巩 固疗效,必要时用原方2剂炼制蜜丸,每丸重9g,每次1丸,

143/204

每日3次口服。[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c4,:214-]    14.柴胡桂枝汤加味治疗癫痫:基本方为柴胡、半夏各9g, 黄芩、党参、桂枝各6g,白芍12g,甘草3g,生姜2g,大枣4g。 小儿用量酌减。风痰加白附子、蜈蚣、全蝎、僵蚕;热痰加天竺 黄、胆南星、川贝;寒痰加南星:石菖蒲、皂角荚;惊痰加生龙 齿、朱砂、夜交藤、钩藤;心肝火旺加黄连、栀子、龙胆草、大 黄;舌边有瘀斑加丹参、赤芍、郁金。每日1剂,水煎服,10剂 为1个疗程间隔3日。治疗期忌食绿豆、茶叶和生冷、辛 辣之品以及肥甘厚味、煎炒炙婵之物.[陕西中医,1990,c,,:293] 15.本方去桂枝、生姜、红枣、半夏、人参,加生地、陈 皮。治感四时不正之气,或为发热,或为寒热,或因劳因怒,或 妇人热人血室,或产后经后因感冒风寒以致寒热如疟等证,名柴

胡饮.[景岳全书] 16.本方去桂枝、半夏、红枣、生姜,加大黄、当归。治一 切肌骨蒸热,寒热往来,或伤寒五六日,发热潮热,发汗不解, 或汗后余热劳复,脉洪实弦数,大便秘结,妇人产后经病不快 等, 名柴胡饮。 17.为本方用量加至四倍。治少阳病兼有太阳表证及三焦不 透,荣卫不和,心腹急痛者,可用于胆道蛔虫、阑尾炎、粘连性 肠梗阻、急性胰腺炎、急性化脓性腹膜炎、过敏性紫癜等,名大 柴桂汤。

83柴胡桂枝干姜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柴胡9g 桂枝6g 干姜4.5g 瓜 蒌根12g 黄芩9g 牡蛎30g 炙甘草6g 上7味,以水2000ml,煮取1000ml,去滓,再煎取500m1, 分3次温服。 (功效)和解散结,宣化停饮。 (主治) 主证。胸胁满微结,往来寒热,心烦,口渴,不呕,小便 不利. 副证。但头汗出,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无苔或薄苔而; 滑,脉弱,或浮弱,或沉弦。 : (临证加减) 1.疟疾初起,恶寒甚而兼有表邪者,加常山、乌梅、草果 15g,以截疟祛痰,其效更佳。 2.津亏而干咳者,加天冬、玉竹,以滋阴生津。 3。骨蒸盗汗者,加黄芪、鳖甲或合清骨散,以清虚热。 4.妇人经、带、胎、产之病,合四物汤以养血润荣。 5。因水饮而晕眩者,加泽泻、白术,或合五苓散,以化气 利水,消解晕眩。

144/204

6.虚烦失眠者,合酸枣仁汤,以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7.渴而水肿者,合五苓散,以化气利水,健脾利湿。 8.肋下痃癖者,加吴茱萸、茯苓,以消阴毒。 9.气郁血滞者,合桃仁承气汤,加红花、赤芍、川芎以活 血化瘀,荡涤瘀热。 。 10.胆道系统疾患,胸胁疼痛可酌加元胡、香附、川楝子, 也可合柴胡疏肝散同用,以疏肝理气加强止痛作用。 11.本方加茯苓、陈皮、泽泻治少阳不和,水饮内停。   12.本方加丝瓜络,治肝炎。    13.本方加水蛭、丹参、地龙治美尼氏综合症。   14.本方加石菖蒲,蜈蚣治阳痿.   15.本方加当归、白芍、蜈蚣治房事茎痛。   16。本方去黄芩。主治妇人伤寒,月经方来初断,寒热如 疟,狂言见鬼者,名干姜柴胡汤。   17.柴胡、大黄、枳壳、薄荷、焦栀子、桔梗、连翘、甘 草、淡竹叶。水煎服。治少阳表邪,内结膈中,膈上如焚,寒热 如疟.心烦懊依,大便不通,名柴芩清膈煎。

 84.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柴胡12g 龙骨4.5g 黄芩4.5g 生姜5g 铅丹4.5g 人参4.5g 桂枝4。5g 茯苓4.5g 半夏6g 大黄6g 牡蛎4。5g 大枣6枚   上12味,以水1600ml,煮取800ml,加大黄切如棋子大, 更煮一二沸,去滓,温服200ml。大黄应后下为合法。 (功效)和解少阳,化饮安神. (主治) 主证:发热。胸胁苦满,烦躁谵语,惊惕不安,不便不利, 苔黄津少舌质红,红弦数,或沉紧。 副证:一身尽重,转侧不利,或眩晕、耳鸣、失眠、易怒, 或狂躁、夜游,或心悸亢进,或便秘。 (临证加减) 1.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临床应用:本方适用于阳虚饮结及肝 胆失调,症状表现为悸、惊、癫、痫。方内使用柴胡部分的目的 有三:由少阳证加剧转化而来的烦惊、谵语或癫痫等症;病程中 出现柴胡证的某些症状;具有柴胡证的体质因素。方中柴胡分量 应为柴胡汤折半量。该方运用灵活掌握。 2.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临床研究:综述国内外近年来应用 本方的临床研究概况,对癫痫、高血压引起的耳鸣、甲亢、眩 晕、圆形脱发、不寐等病症均有疗效。认为凡届神经精神方面的 病态,属热证实证,或偏热偏实证,用他药无效,均可用本方观

145/204

察治疗。另外,对持续发热。夜尿症、神经性心悸、慢性肾炎、 子宫内膜炎、产后胸满动悸、心办膜病的心悸气短、遗精、阳痿 等,亦有一定疗效。[浙江中医杂志,1980,c2,,287] 3.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神经精神疾病;本组包括神经衰 弱,更年期综合征,心血管、胃肠神经官能症,神经精神紧张综 合征,单纯性精神病。药用柴胡、制半夏、杭白芍各工2—15g, 黄芩9~12g,党参15~--20g,炙甘草、川芎、五味子各9g,淡 干姜6~--9g,大枣、枣仁各12g,龙骨15~-30g,牡蛎、夜交藤 各30g。心烦失眠多梦加茯神、柏子仁;心悸加丹参、川连、代 赭石、灵磁石;汗出盗汗加浮小麦、麦冬;口臭便干加蒲公英、 瓜蒌仁、蚕砂、大黄、升麻;纳呆加山楂、炒谷麦芽;胁胀痛加 枳壳、香附;脏躁加浮小麦;遗精畏寒加桂枝;狂躁便秘加胆南 星、广郁金、竹茹、菖蒲,或用礞石滚痰丸、牛黄清心丸等。每 B 1剂,水煎,分3次服,疗程长可研粉冲服.7日为1个疗 程,疗程间隔2日。

4。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躁狂型精神病:基本方为磁石 lOOg(先煎),生龙骨、生牡蛎各30g(先煎),茯苓25g,柴胡 18g,黄芩、半夏、太子参、菖蒲、郁金各15g,桂枝12g,大 黄、生姜、大枣各lOg。每日工剂,水煎服。缓解期用上方去磁 石,加朱砂20g,共研末,和蜜为丸,每丸约lOg,每次1丸, 每日3次El服,连用1—3个月。   5.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精神分裂症:使用本方治疗本病以 口苦、心烦、胸胁苦满、脉弦为辨证要点。药用柴胡9~12g,黄 芩6—9g,桂枝5"--8g,云苓、党参、生姜各10g,龙骨、牡蛎、 半夏各12g,大黄、菖蒲、远志各6g,大枣6枚。视症加减,每日 1剂,水煎服;禁辛辣刺激食物。    6.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化裁治疗狂证:药用柴胡24g,茯苓、 生龙骨、生牡蛎各30g,桂枝6g,黄芩9g,半夏工2g,党参 15g、大枣6枚,大黄6--15g,铅丹4.5g,铁锈30~-60g。不寐 加朱砂、琥珀;烦闷加菖蒲、郁金;痰热加胆南星、天竺黄、礞 石;痰阻胸膈配用瓜蒂散或明矾。每日l剂,水煎服。肝肾功能 异常、年老体弱、中毒性精神病不用铅丹;一般用药中病即止。   7.新制柴胡汤治疗精神分裂症:新制柴胡汤,即柴胡加龙 骨牡蛎汤合癫狂梦醒汤。    注:癫狂梦醒汤:桃仁、柴胡、香附、木通、赤芍、半夏、 大腹皮、青皮、陈皮、桑白皮、苏子、甘草.   8.柴胡加龙骨牡蛎治疗夜游症:用本方治疗夜游症而取效, 并指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神经系统疾患中医病理属于阳虚饮 结和肝胆失调,在症状上以悸(心悸亢进和心下、脐下、胸腹的 悸动)、癫(狂躁、神志异常,、痫《抽搐失神,、惊(易惊、恐

146/204

惧、精神不安)为主要特征。CN江中医杂志,1964,t,,:19] 9.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中医治疗:采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或炙甘草汤配合西药他巴唑治疗甲亢,待甲状腺肿大和突眼症状 缓解后,只服中药至各种症状消除。m方0临床,1975,c2,:19] 10.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柴胡加龙骨牡 蛎汤对甲亢实证用本方缓解症状以治标,效果满意。在症状缓解 后,继之以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软坚以治本,据称疗效稳定。本 人体会到治疗甲亢必从治肝人手,确系经验之谈。[新医药学杂志, 1998,(1):29] 11.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遗精:遗精病人,初起多为阴虚 火旺,心肾不交;或湿热下注,扰动精室;或劳伤心脾,气不摄 精。遗精日久,则精亏液耗过多,阴损及阳、阴阳并虚。多证见 少寐多梦,头晕目眩,心烦,心悸怔忡,健忘,身倦乏力;或脘 腹痞满,食少便溏,小便赤涩或浑浊,腰膝酸软,久则形寒肢 冷,面色枯槁,精冷或见阳痿。治疗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潜阳人 阴,交通心肾,收敛浮越之阳,固涩遗泄之精。该方组合有度.

结构严谨,寒温并用,攻补兼施,用之则错杂之证可除。[中医杂 志,1993,(9):523] 12。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味治疗高脂蛋白质血症:用本方。痰 湿型加茯苓、白术、半夏、木香、泽泻、砂仁;肝郁气滞型加枳 壳、白芍、郁金、元胡、当归;肝郁脾虚型加枳壳、白芍、元胡、 佛手干、党参、茯苓.每日工剂水煎服。[福建中医药,1997,t4,,12]

85.四逆散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炙甘草6g 枳实12g 柴胡12g 芍药9g 此为汤剂之量,水煎服。如作散服,则各等份,研细末,日 服3次,每次2g,白开水送服。原方后之制法合算现代分量:   上四味各3g,捣筛,白开水送服, 日3次,每次2g。咳者,加 五味子、干姜各l.5g,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1.5g;小便不利 者,加茯苓1。5g,腹中痛者加附子9g;泄利下重者,先以水 1000mI,煮薤白600m|,煮取600ml,去滓,以散18g加入汤 中,煮取300ral,分温再服。   (功效}解郁泄热,调和肝脾. (主治]   主证:手足不温,胸胁满闷疼痛,或腹中痛,舌红苔黄,脉 弦或沉滑而数。   副证: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   (临证加减]  1.四逆散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基本方为柴胡、生白芍、炒 枳实各10g,炙甘草5g,胃热炽盛加川连、蒲公英、连翘,炙甘 草改碧玉散(包煎);积滞内停加神曲、炒山楂、炒谷芽、炒麦

147/204

芽、炒莱菔子;脾胃虚寒加黄芪、桂枝、红枣、生姜;夹有络瘀 者加丹参、丹皮、炙刺猬皮、制延胡;胃阴不足加石斛、麦冬、 天花粉;泛酸者加左金丸(包煎)、乌贝散(吞服),大便溏薄加 黄芩、炒白术。每日工剂,分2次服。[黑龙江中医药。1991,c5,,113 ,. 2.四逆散加左金丸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方取柴胡、 枳壳、赤白芍、生甘草、川栋子、佛手、谷芽、麦芽、吴茱萸、 瓦楞子。肝胃不和与嗳气频作加旋覆花、代赭石;胀痛明显加川 楝子、延胡;脾虚加四君子汤;肝胃郁热加丹皮、栀子;胃阴不 足加太子参、川石斛。仁上海中医药杂志,1993,c11,,,]    3.四逆散加味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药用柴胡、法半夏各 12g,白芍、枳实各10--12g。肝郁加郁金、佛手;郁热选加蒲 公英、黄芩、栀子、夏枯草;腹胀加砂仁或改枳实为枳壳;呕吐 苦水加竹茹、代赭石、柿蒂、丁香、苏梗;大便秘结或不畅加火 麻仁、郁李仁、肉苁蓉、大腹皮、大黄;脾胃虚弱加四君子汤。 治疗6-8周。[新中医,1993,c6,,19] 4.四逆散加味治疗胆总管结石:药用柴胡、元胡、王不留 行、枳实各12g,白芍、金钱草各30g,郁金、茵陈、川楝子各 15g,大黄、甘草各lOg。胆绞痛甚加白芍至60g,甘草至15g。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3,(4):21] 5.四逆散加味治疗胆道蛔虫症:方取柴胡、白芍、枳实、 茵陈、乌梅、川楝子、郁金、广木香、银花、连翘。便秘加大

黄。[新医药学杂志,1977,cl。,:37] 6.四逆散加味治疗胆道蛔虫症:用本方加乌梅、川栋子, 全部治愈出院。本方系用于木郁土壅之四肢厥逆而不温,咳、 悸、小便不利、腹中痛、泄利下重的少阴证,借用四逆散加乌 梅、川楝治疗胆道蛔虫病,是取柴胡升阳达表,疏肝利胆,冀其 奥狄氏括约肌松弛;.得芍药之酸甘能柔肝缓急而止痛;更配梅楝 之酸甘,使蛔虫退出胆道;又助以枳壳宽中下气,使蛔虫从大便 排出而愈。[福建中医药,1962,c2,:37] 7。四逆散加味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及淋巴结肿大:四逆散加 味,治疗肝脾不调,肝胃不和的胃脘痛、痢疾、肝炎、肝硬化等 效佳。四逆散加夏枯草、半夏、七叶一枝花,治疗颈淋巴结肿或 淋巴结核初期属痰凝气滞者疗效满意。[新医药学杂志,1975,《7,] 8.四逆散加味治疗急性阑尾炎:用四逆散加丹皮、黄柏, 认为本方不仅对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有良好的近期疗效,而且其远 期疗效也令人满意。 9.四逆散加味治疗急性上腹痛:包括慢性胃炎急性发作, 急性胃炎,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 虫症,急性肋软骨炎,急性胰腺炎等多种病症。方药取柴胡、枳 壳、竹茹、香附各9g,木香、元胡各12g,莱菔子、白芍各

148/204

15g,甘草6g,随症加减。[陕西中医,1988,《10,.443 10.四逆散加味治疗肠道疾病:四逆散加味治疗属肝郁气滞 的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及溃疡性结肠炎,疗效 满意。又以四逆散合白头翁汤治疗菌痢痊愈而获效。 . 11.加味四逆散治疗渗出性胸膜炎:本方用柴胡、枳实、炙 甘草、葶苈子、地龙各lOg。发热加黄芩、白蚤休、鱼腥草;阴 虚明显加地骨皮、白薇、胡黄连;气虚加党参、白术、山药;积 液量多,心悸,气促明显者加重葶苈子用量;积液量少或无,胸 胁痛甚者加白芥子、瓜蒌皮。每日工剂,水煎服。 12。四逆散加减治疗慢性迁延性肝炎:用四逆散加减治疗慢 性迁延性肝炎,获得满意的疗效。并认为要按辨证分型加减用 药,如肝热脾湿者,可加茵陈、小叶田基黄等。肝气郁滞者,加 郁金、川楝子等。脾虚湿困者,加苍术、白术等;气滞血瘀者, 加三棱、莪术等;肝肾阴虚者,加女贞子、枸杞子等。[广西赤脚 医生,1978,(u):is] 13.四逆散治疗萎缩性鼻炎:用本方加味治疗萎缩性鼻炎,取 得较好疗效。其中肝胆郁热,兼受风邪,留滞不解者,用本方加大 黄、芒硝、黄芩等;因肺气不宣,内有伏热,风寒外袭肺窍所致者, 用本方加辛荑、白芷等药。 14。四逆散加味治疗顽咳:基本方为柴胡6g,白芍15g,枳 壳12g,代赭石30g,露蜂房lOg,广地龙lOg,浙贝母15g,百 部20g,五味子9g,炙甘草5g。每日1剂,水煎服。纳差痰多

加半夏、陈皮;咳痰黄稠加黛蛤散、黄芩;咽痒不适加僵蚕、蝉 蜕。[山西中医,1997,c2,:13] 15。四逆三金汤治疗输尿管结石;本方用柴胡、赤芍、白 芍、海金沙(包)、川牛膝各15g,枳实12g,生甘草lOg,金钱 草30g,鸡内金14g。随症加减,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中国民间疗法,1998,(1):d3]    16。四逆散加味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药用柴胡、枳 实、赤芍、生甘草各lOg,丹参30g,穿山甲15g。肝郁枳实增 量,血瘀加水蛭;瘀湿互结加生黄芪、桂枝;附件增厚,压痛明 显加蒲公英、白花蛇舌草;附件炎性包块加莪术;输卵管积水加 大戟、泽兰;输卵管结核加夏枯草、蜈蚣;输卵管不通伴黄体功 能不全加鹿角霜;气血不足加党参、当归;肾虚加紫河车、鹿角 胶(烊化)。每日1剂,水煎服,经期停用,3个月为工个疗程. [中国中医药科技,1995,(6):423 . 17.四逆散加味治疗输卵管阻塞:治疗采取内服配合灌肠 法。内服以四逆散加味,方取柴胡lOg,枳实12g,赤芍12g, 丹参30g,生甘草3g,三七粉3g,穿山甲20g,麦冬lOg,皂刺

149/204

lOg,路路通lOg。随症加减,经期停服。1月为1个疗程,连服 4个疗程。 l8.四逆散加减治疗继发性不孕:药用柴胡6一lOg,枳实 或枳壳、路路通各10—15g,赤白芍、穿山甲各lOg,甘草6go 随症加减。口服煎剂10~--15剂,为1个疗程,用药2—3个疗 程。[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19.四逆散为主方治疗乳癖:基本方为柴胡、白芍、枳实各 9g,甘草3g。痰湿阻滞加法半夏、浙贝母、夏枯草;气虚加党 参、黄芪;血虚加当归、白芍、生黄芪;疼痛加秦艽;气滞加青 皮、陈皮;纳差加谷芽、麦芽;热郁肝经加丹皮、栀子;血瘀加 赤芍、皂角刺;失眠加酸枣仁、柏子仁、合欢皮;乳癌术后加白 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每日工剂,水煎服。6日为工个疗 程,治疗工一3个疗程。 20.四逆散治疗功能性低血压:本组患者血压在12.o/8.0kpa 以下,无心脑肾等器质性病变。药用柴胡、枳实、白芍、黄芪各 10g,炙甘草、川芎各6g。心气虚弱,失眠,多梦者,加炒枣仁 15g,五味子6g,菖蒲lOgl气滞明显,胁痛,善怒者,加香附、 郁金各工0g;头重如裹,肢体困重者,加苍术lOg,细辛6gl久 病,头痛血瘀者,加红花6g,桃仁、地龙各10g。每日工剂,水煎、 服,10日为工个疗程。[实用中西结合杂志,1992,c1,:35] 21.本方加桔梗:在很多情况下,常兼用桔梗。桔梗在本经 记载:“味辛微温,主胸胁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气惊恐悸。” 又张仲景治少阴病咽痛,用桔梗甘草汤;治肺痈,唾浊吐脓,咳 逆胸满。用桔梗白散;又排脓散用桔梗、枳实、芍药,由此可 知,桔梗者,中则能开胸膈滞气,除满痞,定悸;上则能利头

目、咽喉、口舌,止咳逆喘促,痰壅鼻塞;下则能理心腹胃肠, 洽腹满、腹痛、肠鸣下利,既能排脓补漏,苦温又兼散表。可见 桔梗对于四逆散证,显然是很相宜的。因此,四逆散加上桔梗一 药,是颇值得重视的。[小柴胡汤证的研究] 22。本方去枳实,加当归、茯苓、白术、姜枣。治血虚劳倦, 五心烦热,肢体疼痛,头目昏重、心忪颊赤,口燥咽干,发热盗 汗,减食嗜睡,骨蒸劳热..等,名逍遥散。 23.本方枳实改枳壳,加香附、川芎。治肝气郁结,胁肋疼 痛,往来寒热,以及痛经等,名柴胡疏肝散。Lz岳全书] 24.本方去枳实、白芍、甘草,加香附、川芎为末。以疏肝 理气,开郁通窍,治耳聋不闻雷声,名通气散。[医林改错] 25.本方加丹皮、黄柏。治疗急性阑尾炎,名丹柏四逆散。 [泸州医学院资料之二,1979]

芍药当归汤类

86.芍药甘草汤

150/204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芍药12g 炙甘草12g 上2味,以水600ml,煮取300ral,去滓,分2次温服。 (功效)益阴荣筋,缓急止痛。 。 (主治) 主证:脚挛急,筋脉挛缩,脉迟,舌淡。 副证:脘腹疼痛。 (临证加减) 1.营养不良者;本方加党参、怀山药、当归、黄精、黄芪 之类,以补养气血。 2.下肢受凉:本方加肉桂、附子、桑枝、巴戟天之类,以 温补肾阳。 3.食欲不振,胃脘痞满:本方加厚朴、枳实、谷麦芽、莱 菔子、鸡内金之类,以消食导滞。 4.少腹疼痛,拘急胀满:本方加香附、大腹皮、乌药,以 理气止痛。 5。下肢疼痛:本方加牛膝、独活、羌活,以引经下行,通 络止痛。 6。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药用白芍15g, 炙甘草、黄连各5g,姜半夏、陈皮各9g。脾胃虚寒加炮姜、吴 茱萸;湿热便秘加黄芩、大黄;脾胃气虚加党参、淮山药、茯 苓;腹痛甚加元胡;脘腹痞闷加厚朴、枳壳、大腹皮;湿重加苍 术、薏苡仁;嗳气、呕恶加旋覆花、代赭石;泛酸加瓦楞子、煅 海螵蛸。每日1剂,水煎服,21日为工疗程。忌烟酒及油腻辛 辣之品。[吉林中医药,1997,t6,。7] 7.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脘腹痛:药用白芍20g,甘草、茯苓、 党参各15g,良姜、佛手各10g,黄连、吴茱萸各5g,香附15g。 若脘腹胀痛甚者,加青皮、枳壳、川楝子以行气止痛;痛有定处 者,加丹参、郁金、失笑散以活血化瘀;胃脘阵发性剧痛伴呕吐 频繁者,加重芍、甘剂量,可用至50~75g,再加白术50g,煎汤 频服,症缓则减量;吐酸重者,加重甘草量,再加乌贝散,此时 气滞不显著者可去佛手;胃中有停饮,时有呕逆者,重用茯苓, 加姜夏、莱菔子以行气降逆止呕;胃脘部隐痛,四肢不温,吐清 水,遇寒加重,甘草改用炙甘草,加干姜lOg,制附片lOg,以温 胃祛寒止痛;大便黑者,加乌贼骨、白芨、阿胶,也可加三七粉; 若有实热,去高良姜、佛手、吴茱萸,加生军工O一工5g;萎缩性胃 炎,胃阴不足者,去热药加养胃阴之品。 8.大剂量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胆囊炎:本方用白芍60~90g, 甘草15~30g。畏冷发热加龙胆草、黄芩、柴胡;便秘加大黄、生 地、元参;痛剧加郁金、川栋子、元胡;口苦口干加天花粉、丹 皮;纳少加麦芽、山楂;恶心呕吐加藿香、竹茹、半夏;腹胀加

151/204

厚朴、枳壳;胆道蛔虫加乌梅丸;黄疸加茵陈、栀子。每日1剂, 水煎服,5剂为1个疗程。 9.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老年肠梗阻:本方用白芍40~60g, 甘草、厚朴各lOg,枳实、槟榔、莱菔子各8g。苔黄厚加黄连、薄 荷;舌红绛少苔加沙参、元参、麦冬。每日工一2剂,水煎服。并 用大黄甘草汤(生大黄、生甘草各Ig)水煎取液1汤匙口服。胃 肠减压,抗炎,补液,纠正酸碱平衡失调。 10。芍药甘草汤加减治疗气虚血弱型习惯性便秘:本组病例 中,男性工4例,女性46例,方用白芍、甘草二味主药,以工周 为一个疗程。第一个疗程为白芍60g,甘草30g,病情重者可适 当增加用量;第二个疗程改白芍为30g,甘草60g;第三个疗程 起白芍、甘草均为30g。每日工剂,分3次服。伴出血者,加白 茅根、仙鹤草;伴腹痛者,加元胡;伴心悸、失眠者,加柏子 仁、益智仁、茯神;伴眩晕者,加天麻、钩藤、菊花等。伴心烦 者,加阿胶、黄连等。同时嘱咐患者饮食宜清淡,多食水果及含 纤维丰富的蔬菜,养成定时排便习惯,调摄情志,劳逸结合。[四 川中医,1997,(6):30] 11。芍药甘草汤治疗乳腺炎:认为投药时期要早,即有寒 战、发热,乳腺块界限不明显,表面皮肤或正常或略带红色,有 疼痛及压痛者为适宜;如脓已成用本方则无效。治此症时,不用 白芍,用赤芍90g,生甘草60g,每日一剂而取效。 12.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腓肠肌痉挛:方用芍药30g,桂 枝、甘草各15g,木瓜lOg。85例患者经服3—5剂后,痉挛全 部缓解。[中医杂志,1985,c6,:50] 13.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三叉神经痛:药用白芍60g,炙甘 草30g,酸枣仁20g,木瓜lOg。治疗三叉神经痛42例,服药7 —25剂疼痛消失。 14.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颈椎综合征:用本方加威灵仙、鸡 血藤治疗,观察其镇痛作用是明显的。[连铁医刊,1977,537 15.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尿毒症末梢神经炎:用芍药30— 60g,炙甘草lOg,薏苡仁40~60g.水煎服,连服3—10剂。Cjc 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1):21] 16.芍药甘草汤为主治疗癌症晚期疼痛:本方含白芍60— 250g,炙甘草15—60g。刺痛加元胡;胀痛加木香;气虚加黄 芪,甚者再加人参;血虚加当归、阿胶;湿浊内阻加半夏、茯 苓:便干加大黄;便溏加罂粟壳。每日1剂,5剂为1个疗程。 [新中医,1997,(1):32] 17.芍药甘草汤加味治愈阴道痉挛:用白芍lOOg,生甘草 5g。肝气郁结加柴胡、制香附、僵蚕等;肾阴虚损加生地、女贞 子、枸杞子等;湿热下注加龙胆草、土茯苓、泽泻、黄柏等。疗

152/204

程最短10日,最长2个月.[国医论坛,1990,c2,;16]

18.芍药甘草汤加味治输卵管结扎腹痛:药用白芍30g,银 花30g,甘草15g,丹参20g,桂枝15g,乌药lOg,黄芪lOg。 腰酸痛者加狗脊lOg;肢冷者加附子4g;腹部压痛明显者加重银 花量,再加玄胡lOg。[河北中医,1987,《6,:48] 19。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泌尿系结石:本方用白芍20g,甘 草、木通各10g,枳壳、川牛膝、海金沙、石韦、瞿麦、冬葵 子、车前子各15g,金钱草30g,赤茯苓12g。血尿加小蓟、白 茅根;痛甚加元胡、川楝子;湿热甚加黄柏、泽泻;年老体虚加 黄芪、党参。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前20分钟饮水>250ml, 日饮水>500ml。服药后20分钟做跳跃运动20分钟,年老体虚 酌减.[上海中医药杂志,1996,c4,:22] 20.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小儿遗尿症:药用芍药15—60g, 炙甘草、覆盆子、益智仁、山药各9g,桂枝3-6g。气虚甚加当 归9g,五味子5g;睡眠深不易叫醒者加生麻黄9g,炙远志5g; 经久不愈或遗尿重者加芡实20g,罂粟壳20~30g。每日工剂, 水煎服。[浙江中医杂志,1992,c2,:58] . 21.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百日咳:以本方为基本方,咳嗽频 者加百部、百合;发热者加桑叶、黄芩;呕吐者加法半夏、橘 皮;气喘痰鸣者加地龙、葶苈子、蜈蚣;鼻衄者加白茅根、阿 胶.一般服2—5剂后临床症状缓解,连服10剂后,咳喘痰鸣停 止,精神好转,食欲佳,临床症状消失,血象化验检查均正常。 [湖北中医杂志,1988,(3):22] 22.本方治脚弱无力,行步艰难,名去杖汤。[朱氏集验方] 23。本方加无灰酒少许再煎。治湿热脚气,不能行走,名六 半汤。 24。本方加白术。治脾经受湿,湿热下注,暴泻无度,水谷 不化,腹中剧痛者,名白术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25.本方加黄芩。治热痢腹痛,后重身热者,名黄芩芍药 烫。 26.本方加当归、熟地黄、山药、枸杞子。治血少阴亏之 症,名小营煎。[景岳全书]

87.芍药甘草附子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芍药9g 炙甘草9g 制附子9g 上3味,以水1000ml,煮取300ml,去滓,分3次温服。 (功效)扶阳益阴,阴阳两调。 (主治)汗多,反恶寒,肢挛急,脉沉细或微细。 (临证加减) l.本方芍药、附子、甘草、再加桂枝、大枣治汗后亡阳。 2。本方加乳香、鸡血藤没药治风寒腰痛。

153/204

3.本方加元胡、干姜、荜茇、白芍各用30g治肠痉挛。 4。本方加太子参、桂枝治腓肠肌痉挛。 5.本方加鸡血藤、当归、透骨草、伸筋草,川断治风湿痛。 6.本方加大黄,治寒腹中拘急,恶寒甚,腰脚挛痛,睾 丸胀痛,二便不利者,名芍药甘草附子大黄汤。

88.当归四逆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当归9g 桂枝9g 芍药9g 细辛 9g 炙甘草6g 通草6g 大枣25枚 上7味,以水1600ml,煮取600ml,去滓,每日3次,每次 200ml温服。 . 注:张仲景方中用大枣者,一般为十二枚,而炙甘草汤用 30枚,为之最多者。本方及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各用25 枚。炙甘草汤主症为脉结代,心动悸;本方及当归四逆加吴茱萸 生姜汤主症为手足厥寒,脉细欲绝。此三方重用大枣,其意在于 养护津液,滋血和脉是也。     (功效)温经散寒,养血通络。    {主治)

   主证。手足厥寒,麻木,甚至青紫,恶寒,腹中冷痛,或腹 中拘痛,或肩、腰、腿、足及其他部位冷痛,口淡,舌质淡,苔 构滑,脉细欲绝。   副证:或头痛,痛经,寒疝,或呕吐,或冻伤。 (临证加减) 1.当归四逆汤加味治疗手术后肠粘连腹痛:用当归、白芍 各30g,细辛8g,桂枝lOg,通草5g,炙甘草15g,酒大黄10— 15g。每日1剂,加水800ml,煎至300ml,每次50ml,每日5 —6次口服。5日为1个疗程。腹痛控制后,可继用2—3个疗 程。[国医论坛] 2.当归四逆汤治疗慢性盆腔炎:本方用当归、木通各12g, 白芍18g,桂枝9g,细辛3g,甘草6g,萆藓15g,蒲公英30g, 金银花24g,大枣3枚。湿热重加大黄、黄柏、薏苡仁;虚寒重 加黄芪、吴茱萸、小茴香;腹痛加元胡、川栋子;血脓样带下加 地榆、贯仲;下腹痛坠胀加荔枝核、橘核、黄芪、升麻;包块加 炮山甲、水蛭粉(冲);腰膝酸软加杜仲、桑寄生。每日1剂, 水煎服,10日为1个疗程。 3.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系统性硬化症:本方含当归、桂枝、 芍药、通草、川芎各lOg,细辛3g,黄芪15g,全蝎2条,甘草 5g,大枣5枚。皮肤明显变薄或发硬加乌梢蛇、地鳖虫;肤色变 深或肌肤甲错选加桃仁、红花、穿山甲、地鳖虫、水蛭等;皮肤 顽厚如木板状加海藻、昆布、牡蛎、白芥子、象贝等;病邪客脾 加理中汤,病邪客肺加补肺汤;寒凝于肝加暖肝煎;腰酸怕冷、

154/204

生殖功能低下加巴戟天、菟丝子、鹿角胶等;阴虚内热去细辛, 桂枝减量,加生地、丹皮、知母等。每日1剂,水煎服。用强的 松30mg~内脏损害明显5例,用雷公藤片。 4.当归四逆汤配合清开灵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采用当归

四逆汤口服配合清开灵注射液静滴与低分子右旋糖酐加维脑路通 静滴治疗相对照的方法,对急性脑梗死进行了临床观察,共总结 病例78例。治疗组:采用当归四逆汤加水蛭、川芎、琥珀,煎汤 口服与清开灵注射液静滴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取当归、通草、白 芍各15g,琥珀(另冲)、细辛各5g,水蛭lOg,桂枝、川芎各 12g,大枣5枚,加水适量,浸泡30分钟,武火煎沸后,文火再 煎30分钟,两次取汁共计400ral,每次服200ml,每日2次,分早 晚温服.若有呃逆等不便服用者,可少量多次喂服。同时用10% 萄葡糖注射液500ml加入清开灵注射液60ml(北京中医学院实验 药厂生产)静脉滴注,每日1次。 5.当归四逆汤加味配合牵引及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药用当归、桂枝、芍药、细辛各9g,通草、炙甘草各6g,大枣 工2枚.寒湿加甘姜苓术汤;气血虚加党参、黄芪、鸡血藤;肾 阳虚加右归饮;肾阴虚加左归饮;血瘀加乳香、没药、丹参、桃 仁、红花;寒郁化热加黄柏、知母。水煎温服。并用骨盆牵引, 总重量根据患者耐受程度逐渐增至体重的1/3—1/2,每次l小 时,每日3次;手法推拿依次用按揉法、封腰法、斜扳法、牵抖 按压法及仰卧位牵引法,隔日1次;均20日为1个疗程。 6.当归四逆汤加牛膝治疗坐骨神经痛:本方用当归、桂枝、 芍药各15g,细辛5g,炙甘草、通草各lOg,大枣6枚,牛膝 20g。每日1剂,水煎3次,分2次服,6剂为工个疗程.[中医正 骨,1997,(3):38] 7.当归四逆汤加味治漏肩风:以当归四逆汤为基本方(当 归、白芍、桂枝、细辛、炙甘草、通草),若气虚较明显加黄芪、川 芎,疼痛较甚加姜黄、红花,以生姜3片、大枣5枚为引。每日内 服1剂,6日为工个疗服。服药3个疗程。 8。当归四逆汤为主治疗雷诺病:药用当归50g,桂枝20g, 白芍30g,细辛、木通各5g,大枣3枚,附子、炙甘草各lOg。 气虚加黄芪、党参、白术;气滞加柴胡、香附、木香,去大枣和 炙甘草;寒盛加肉桂,倍附子;血瘀加红花、丹参,去木通。另 取独活、川椒、艾叶、桂枝、桑枝、红花、透骨草各等量,煮沸 先熏后洗,每日2次。 9.辨证治疗多形性红斑: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以斑色紫 红而暗,伴指趾肿胀,自觉手足发凉,骨节酸楚,便溏溲清,舌 淡苔白,脉缓涩,辨证属风寒型.以当归四逆汤加川芎、降香、 鸡血藤、丹参、三七、熟附子、黄芪治疗,效果极著。[上海中医

155/204

药杂志,1983,(11):26] 10.当归四逆汤治疗冻疮:治疗基本方为当归12g,桂枝9g, 赤芍12g,细辛3g,炙甘草6g,通草4.5g,大枣7枚。水煎服, 每日1剂。另药渣煎水熏洗患处半小时,每Et 2次。继发感染者, 药渣内加银花30g,地丁30g。 ll。本方去通草、大枣,加独活、寄生、茯苓、杜仲、干地

黄、人参、秦艽、牛膝、川芎、防风,桂枝改用桂心.治肾气虚 弱,卧冷湿地或当风,致湿流人脚膝为偏枯冷痹疼痛,或腰痛脚 挛重痹者,名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 12.本方去芍药、大枣、通草,加茯苓、生姜、独活、桑寄 生、秦艽、防风、威灵仙、牛膝、金毛狗脊,桂枝改桂心。治肾 虚兼受风寒湿痹,名独活汤。[医学心悟] 13。本方去细辛、通草、大枣,加人参、麦门冬、麻黄、黄 芪、五味子。治病人久虚,表有大寒,壅遏里热,火邪不得舒 伸,而致吐血,名麻黄人参芍药汤。[脾胃论]

89.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当归9g 桂枝9g 芍药9g 细辛 9g 炙甘草6g 通草6g 大枣25枚 吴茱萸6g 生姜15g 上9味,以水1800ml(或水酒各800m1),煮取1000ml,去 滓,5次温服。 清酒,李时珍曰:“烧酒非古法也,自元始创其法。”又曰; “酒之清者曰酿......惟米酒入药用。”据此,本方用清酒应是较好 之澄清米酒。取其温散是也. 张仲景用水酒合煮有三方;其余二方为炙甘草汤及芎归胶艾 汤。本方用水酒合煮之义,除散伏寒之结滞外,亦加强温经通脉 之力,养阴剂得此不致凝滞,后世用当归,喜加酒,与张仲景此 法有关。 (功效)温中散寒,降逆和胃。 (主治)手足厥寒,胃痛呕吐,脉细欲绝。 (临证加减] 1.阳痿:阴寒外袭,肾阳受遏之阳痿者,本方加附子。[陕 西中医,1986,(3):21] 2.霍乱:霍乱之脱水,脉沉细,呕吐下利者,四逆加吴茱 萸生姜汤加乌梅、黄连。[陕西中医,1990,t12,:5583 3.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治疗缩阴证:缩阴证的病机为 肾虚肝寒,立温肾阳,暖肝脉为法。方用温阳解痉汤,即当归四 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加熟附子、小茴香、干姜。治疗方法:轻者每 日工剂,分2次服,晚上用第三煎汤药熏洗外阴。病重者每日 2 剂,熏洗两次,且配针灸。[黑龙江中医药:1987,c2,:15] 4.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在妇科的运用:用本方加减治

156/204

疗白带、月经后期、乳房胀痛等,均获效。[新中医,1984,《12,:413 5。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治疗冻疮:患者均有反复发作 病史多年,以耳垂为甚,或耳轮,足跟,手臂均罹患,局部红肿 痒痛或破溃,经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加减6—8剂而痊愈。 [吉林中医药,1986,(1):313 6.主霍乱多寒,手足厥冷,脉绝。本方名四逆汤。 7.本方加附子。治霍乱多寒,肢冷脉绝,名通脉四逆汤。

干姜汤类

90.干姜附子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干姜3g 生附子9g 上2味,以水600ml,煮取200ml,去滓,一次服。 (功效)救急回阳。 (主治) 主证: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身无大热,不呕不渴, 无表证,脉沉微。 副证:舌质淡苔薄白,或见面色赤。 (临证加减) 1。腹痛:若但腹中切痛者,本方生姜代干姜。 2.阴盛格阳:身冷,脉沉微,烦躁不饮水,本方加人参以 治之。 3.本方合生脉散加车前子、茯苓治心衰水肿。 4。本方加人参治无根之火。症见恶热目赤,烦渴引饮,脉 七八至,按之则散,此无根之火也。[李东垣] 5.干姜附子汤的临床应用:本方用于治疗心衰水肿、肝硬 化腹水、肾炎水肿、感染性休克、低血糖眩星、低血压眩垦、美  尼尔氏综合征偏于阳虚型者。治疗休克及低血压时,常与生脉饮 合用,其效更佳。[伤寒论临床研究.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1983:861 6。本方用生姜代干姜。治痰冷癖气,胸满短气,呕吐,头 痛,饮食不消化,一切虚寒证,并皆治疗,名姜附汤。 千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干姜9g黄芩9g 黄连9g人参9g 上4味,以水1200mi,煮取400ml,去滓,分2次温服。 (功效]清上温下,辛开苦降。 (主治) 主证:呕吐频作,或食入即吐,下利。 . 副证:或胸膈痞闷,舌质淡,苔薄黄,脉虚数。 . (临证加减) 1。本方之剂量:原方四味为各等份。但在临证应用时,按 病情之寒热虚实而异。如病急,不下利但呕,脉证热重寒轻,则 重用黄芩、黄连;如为慢性,又脾虚者,脉证热轻寒重,则重用

157/204

人参、干姜。方中黄连不应小于3g,急性胃肠炎者用10~15g. 2.患本方证,若汤水不得人口:去干姜,加生姜汁少许, 许许呷之,此少变古法,屡验。 3.干姜黄芩人参汤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观察:药用干姜、 黄连各9g,黄芩12g,党参30g,砂仁6g,广木香、炙甘草各 lOg。热重于寒干姜减量;寒重于热黄芩、黄连减量。每El工剂, 文火煎3次,取汁400ml,分3次服。[四川中医,1974,cls,:zs] 4.浅谈《伤寒杂病论》中关于呕吐的治疗:《伤寒杂病论》 中张仲景对呕吐的治疗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创造了一些现在仍

然行之有效的方剂。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其气主降,以下行为 顺,若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则发生呕吐,张仲景对呕吐辨证以寒 热为纲,其中关于胃寒呕吐的尤多。张仲景对呕吐的辨证论治可 归纳如下。 (1)胃寒饮停:呕吐多为清水痰涎,脘闷不食,头晕目眩, 心悸,苔白腻,脉滑。治宜温化寒饮,和胃降逆。方用小半夏汤 或五苓散。 (2)肝胃虚寒:食谷欲呕或干呕,吐涎沫,头痛,四肢厥 冷,烦躁,舌淡胖,苔白或白腻滑,脉沉迟而弱。治宜:温中散 寒,降逆止呕。方用吴茱萸汤。 (3)脾胃虚寒。朝食暮吐,暮食朝吐,食谷不下,甚者心下 痞硬,大便燥结,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脉浮涩。治宜:补虚 润燥,和胃降逆。方用大半夏汤。 (4)胃肠实热:食人于胃,旋即尽吐而出,胃脘胀痛,便 秘,舌红,苔薄黄少津,脉滑有力.治宜:通腑泄热,和胃止 呕。方用大黄甘草汤。 (5)寒热互结:呕吐,胃脘痞满,按之濡软不痛,肠鸣下 利,舌红,苔白,或舌淡,苔黄,脉濡数,或脉缓弱。治宜:开 结除痞,和胃降逆。方用半夏泻心汤。 (6)上热下寒:胸中烦热,欲呕吐,腹中痛,或痞满不适, 舌淡红,苔黄白相兼,脉弦数。治宜:清上温下,和胃调中。方 用黄连汤。 (7)寒热互格:呕吐频作,或食人即吐,下利,舌淡,苔薄 黄,脉缓弱或虚数。治宜:清上温下,辛开苦降。方用干姜黄芩 黄连人参汤。L箱中医,1997,c2,:56-57~ 5.本方加半夏、甘草、大枣。治湿热夹杂之痞证,名半夏 泻心汤。[伤寒论] 6.本方加半夏、甘草、生姜、大枣。治寒热夹杂之痞证兼 有和胃之功,名生姜泻心汤。[伤寒论] 7.本方去干姜、人参,加大黄。治热痞,名大黄黄连泻心 汤。[伤寒论]

158/204

91.理中丸(汤)

(别名:人参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人参 干姜 炙甘草 白术各9g 制丸剂:上4味工。倍量,共为细末,过筛,炼蜜为丸,每 重9g,每日2次,每次1丸。 汤法:上4味,以水1600ml煮取600ml,去滓,温取 200ml,每日3次口服。 (功效)温中祛寒,健脾益气。 (主治] 主证:腹胀满饮食不下,时腹自痛,喜温喜按,呕吐,下利

清稀,口中淡不渴,多涎唾,舌质淡苔白润,脉沉无力. 副证:或便溏,或舌质湿嫩光滑,舌苔灰黑而滑,脉缓弱。 (临证加减) 1.理中汤之君药辨略:本方之味何者为君?有以下三种不 同见解。一是成无己认为以人参为君, “人参味甘温,内经曰: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缓之益脾,必以甘为主,是以人参为 君。”二是李东垣认为当以干姜为君,“理中治腹痛者,以水来侮 土,取干姜为君,土中泻水也。”三是汪琥认为寒多者以干姜为 君,虚多者则以人参为君,当根据证情而定.以上三种说法,各 有一定之理。但从本方的立方宗旨来看,是“予中焦之阳也”, 干姜以温补脾阳之要药,故当为君药;又以本方之主治症来看, 理中汤用于中焦虚寒之腹痛,喜温喜按,泄泻呕吐等症。此证多 因脾阳素虚,过食生冷,寒湿困脾,中阳失运所致。故治疗上重 在温运中焦,君以干姜温中散寒,以恢复脾阳较为适当;再者, 本方为温中散寒之代表方剂,自当以温里药干姜为君。[中医方剂 题解.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2.附子理中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痛:痛甚加元胡、高良姜; 腹胀加莱菔子、枳实、槟榔、木香、厚朴、佛手;嗳气恶心呕吐 加竹茹、半夏、旋覆花、代赭石;寒甚加高良姜、肉桂;脾虚湿 重加茯苓、草蔻、大枣、佩兰;食欲不振加砂仁、木香、神曲、 谷麦芽、山楂.[新医药学杂志,1977,t7,:30] 3.理中汤(丸)的临床应用:总结本方临证应用的主要脉 证有六:①面色萎黄、苍白或虚浮。②口淡不渴,食欲不振或纳 谷痞满。③大便溏薄或先干后溏,或溏结不调.④四肢倦怠无 力,或四末欠温。⑤舌质淡,苔薄白或腻。⑥脉沉细或濡缓。其 中口淡,舌质淡,苔白为必备之证。[山东医药,1979,cll,:25] 4.理中没蛎汤治疗消化性溃疡:予附子lO--~20g,党参20g, 白术12g,干姜、没药各6g,煅牡蛎30g,茯苓、沙参各15g,白 芨15---20g,三棱10~12g,黄连6—8g,陈皮、甘草各lOg。视证 加减,每日1剂,15日为1个疗程。[陕西中医,1990,c2,:62)

159/204

5。附子理中汤加味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本方含乌附片(先 煎)、干姜、人参、炙甘草、焦白术各12g,柴胡8g,炙升麻 6g,诃子20g。发热,腹痛,苔黄腻,脉滑数去干姜、附片,加 白头翁、黄柏;纳差腹胀加焦三仙;五更泻合四神丸。每日1 剂,水煎服。 6。附子理中汤为主治疗自家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本方含熟 附子、当归各lOg,党参、炙北芪各30g,白术、紫河车各15g, 干姜6g。出血选加艾叶、侧柏叶、三七、丹参。,每日1剂,水 煎服,25 El为工个疗程,疗程间隔5 日.辅助饮食疗法:牛脊 椎骨500g,炙北芪60g,红枣20g。水煎服,2—3日工次。酎隋 输血。[江苏中医,1997,《12,:ls] 7.连理汤加味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症见腹痛或腹胀(排便

后减轻)、腹泻(每日大便4—6次),大便带黏液或稀水为主证, 大多伴有里急后重,口干不欲饮,恶寒及手足不温等兼证。均经 大便常规及培养、结肠镜检查排除了炎症性肠病和痢疾(阿米 巴)等引起的腹痛腹泻。诊断参照Manning提出的4大症状和 Fielding提出的4个体征。基本方为黄连6g,党参15g,白术 15g,干姜8g,甘草6g,茯苓15g。粪便中黏液多(便脓)兼里 急后重者加当归、赤芍和木香、槟榔各log;下痢日久加乌梅 lOgl口子不欲饮加煨葛根15g;恶寒手足不温加补骨脂、山莱 萸各lOg。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疗程最短8天,最长31 天,平均14天。[中医杂志,1991,c12,;20] ' 8。理中汤加减治疗复发性口疮:所有患者均经维生素B2、 冰硼散等药治疗,见效甚微或无效。治疗基本方为党参、白术、 抱姜、炙甘草.脾虚甚者,以红参易党参;有寒象者加肉桂;有 热象者,加黄连。 按:口疮一病,缘于脾胃呆滞,申阳不振,蒸腾运化无力, 口腔得不到充足营养.因而治疗该病选用理中汤,温申健脾。寒 甚者加肉桂,使申阳得振,脾气得运,则精微物质上荣,溃疡自 然愈合。若口腔与舌面俱见溃疡,溃疡面周围红肿痛甚,属脾虚 胃热,寒热错杂所致,当佐以清泻胃火之品,在理中汤中加入黄 连,取振奋脾阳并清泻胃中邪热之义,使邪热去中阳复,则口舌 溃疡俱愈。[浙江中医杂志,1992,(10,:474] 9.治霍乱吐下,胀满,食不消化,心腹痛,即本方名治史 汤。[千金方] lO。已产讫,可服本方,新生脏虚,此所以养脏气也,即本 方名四顺理中丸。[千金方] 11.治小儿躯啼,脾胃伤风冷,心下虚痞,腹中疼痛,胸胁 逆满;治风人腹,心腹疗痛,痰逆恶心,或时呕吐,隔寒不通, 本方名白术丸。

160/204

12。本方加桂枝。治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 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名桂枝人参汤。[伤寒论] 13。本方加附子。治阳虚较甚,下利不止,手足不温,脉微 等症,名附子理中丸。[和剂局方] 14.本方加黄连、茯苓。治内伤生冷,外感暑热,上热下 寒,上见呕吐酸苦,下有自利清稀者,名连理汤。[张氏医通] 15。本方加枳实、茯苓。治素体脾胃虚寒,痰饮并结于胸, 胸膈满痛者。又治小儿疳积,便溏纳减,腹胀,人虚,有蛔虫, 服驱虫药无效者,名枳实理中汤。[和剂局方] 16.本方合五苓散。治脾虚纳呆,便溏,小便不利,喘胀水

92.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干姜9g黄芩9g 黄连9g人参9g 上4味,以水1200mi,煮取400ml,去滓,分2次温服。 (功效]清上温下,辛开苦降。 (主治) 主证:呕吐频作,或食入即吐,下利。 . 副证:或胸膈痞闷,舌质淡,苔薄黄,脉虚数。 . (临证加减) 1。本方之剂量:原方四味为各等份。但在临证应用时,按 病情之寒热虚实而异。如病急,不下利但呕,脉证热重寒轻,则 重用黄芩、黄连;如为慢性,又脾虚者,脉证热轻寒重,则重用 人参、干姜。方中黄连不应小于3g,急性胃肠炎者用10~15g. 2.患本方证,若汤水不得人口:去干姜,加生姜汁少许, 许许呷之,此少变古法,屡验。 3.干姜黄芩人参汤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观察:药用干姜、 黄连各9g,黄芩12g,党参30g,砂仁6g,广木香、炙甘草各 lOg。热重于寒干姜减量;寒重于热黄芩、黄连减量。每El工剂, 文火煎3次,取汁400ml,分3次服。[四川中医,1974,cls,:zs] 4.浅谈《伤寒杂病论》中关于呕吐的治疗:《伤寒杂病论》 中张仲景对呕吐的治疗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创造了一些现在仍 然行之有效的方剂。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其气主降,以下行为 顺,若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则发生呕吐,张仲景对呕吐辨证以寒 热为纲,其中关于胃寒呕吐的尤多。张仲景对呕吐的辨证论治可 归纳如下。 (1)胃寒饮停:呕吐多为清水痰涎,脘闷不食,头晕目眩, 心悸,苔白腻,脉滑。治宜温化寒饮,和胃降逆。方用小半夏汤 或五苓散。 (2)肝胃虚寒:食谷欲呕或干呕,吐涎沫,头痛,四肢厥 冷,烦躁,舌淡胖,苔白或白腻滑,脉沉迟而弱。治宜:温中散 寒,降逆止呕。方用吴茱萸汤。

161/204

(3)脾胃虚寒。朝食暮吐,暮食朝吐,食谷不下,甚者心下 痞硬,大便燥结,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脉浮涩。治宜:补虚 润燥,和胃降逆。方用大半夏汤。 (4)胃肠实热:食人于胃,旋即尽吐而出,胃脘胀痛,便 秘,舌红,苔薄黄少津,脉滑有力.治宜:通腑泄热,和胃止 呕。方用大黄甘草汤。 (5)寒热互结:呕吐,胃脘痞满,按之濡软不痛,肠鸣下 利,舌红,苔白,或舌淡,苔黄,脉濡数,或脉缓弱。治宜:开 结除痞,和胃降逆。方用半夏泻心汤。 (6)上热下寒:胸中烦热,欲呕吐,腹中痛,或痞满不适,

舌淡红,苔黄白相兼,脉弦数。治宜:清上温下,和胃调中。方 用黄连汤。 (7)寒热互格:呕吐频作,或食人即吐,下利,舌淡,苔薄 黄,脉缓弱或虚数。治宜:清上温下,辛开苦降。方用干姜黄芩 黄连人参汤。L箱中医,1997,c2,:56-57~ 5.本方加半夏、甘草、大枣。治湿热夹杂之痞证,名半夏 泻心汤。[伤寒论] 6.本方加半夏、甘草、生姜、大枣。治寒热夹杂之痞证兼 有和胃之功,名生姜泻心汤。[伤寒论] 7.本方去干姜、人参,加大黄。治热痞,名大黄黄连泻心 汤。[伤寒论]

赤石脂汤类

93.赤石脂禹余粮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赤石脂30g 禹余粮30g 上2味,以水1200ml,煮取400ml,去滓,分3次温服。 (功效)收敛,涩肠,止泻。 (主治]下利不止,滑脱不禁,脉沉细无力。 (临证加减) ,1.慢性痢疾:偏寒者,加党参、焦白术、肉豆蔻、制附子 以补气温肠;寒热交错者,合理中汤或附子理中汤或连理汤。 2。久泻:已气虚者,合四君子汤或香砂六君子汤或补中益 气汤以补气止泻。 3.脱肛:中气下陷者,合补中益气汤(丸),以提升中气。 4.下焦下利:喻嘉言曾以本方为末,与饭拌和服用,治下 焦下利证,此法可以借鉴。 5.本方加升麻、焦白术、茯苓、生山药、黄芩炭、干姜, 治久痢。 6.本方加党参、生地炭、白术、附子、炮姜治虚劳发热 下利。 7.本方加怀山药、川连、诃子肉、砂仁,治下利脓血。

162/204

桃花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赤石脂30g(取15g研细末分两次 冲服) 干姜3g 粳米30g 上3味,以水1400ml,煮米令熟,去滓,日三次,每次 140ml。 (功效)温中固脱,涩肠止利. (主治} 主证:下利脓血,经久不愈,滑脱不禁,小便不利,腹痛绵 绵,喜温喜按,舌质淡,苔白滑,脉迟。 副证:神疲身倦,纳差懒言,或有轻度里急后重现象。 (临证加减) 1.脾肾俱虚,阴寒内盛:加附子、肉桂,以温脾暖肾。 2.腹痛甚:加白芍、刘寄奴、桂枝,以缓急止痛。 3.久泻滑脱:加党参、煨肉豆蔻或合补中益气汤,以益气 固脱。 4.吐血:为中阳虚衰,血失统摄之吐血症,症见精神萎靡, 呕恶,吐血色淡,胸腹冷得温则舒,大便溏薄,舌淡,脉沉无力 (以上诸症,多见于上消化道出血症),本方之干姜用量加重(10 一15g为宜),呕甚者加半夏,正气虚加人参、黄芪。 5.阴寒内盛腹痛(胃脘痛、慢性肠炎等病属阴寒者):属气 虚者酌加黄芪、人参、茯苓;阳虚者加附子。 6.中焦虚寒:痔疮下血,加地榆炭、槐角炭;五更泻,加 焦白术、茯苓;脱肛,加黄芪、升麻;吐血,重用干姜;下利不

止,重用赤石脂. 7.下利兼热象:可酌加黄芩、黄连、白头翁苦寒之味。 8.桃花汤证:加入乌梅一味,比单用桃花汤效果更显著。 [中医杂志,1965,(2);231 9.桃花汤证质疑:本方历代诸家见解不一,如吴谦、喻嘉 言、魏念庭等都认为少阴经传经热邪所致;钱天来、成无己、汪 苓友、方有执等都认为是下焦虚寒,不能固摄使然;舒驰远更疑 为非张仲景旧文。根据张仲景立方用药,以及与厥阴篇第371条 和第337条,属于热性下利的白头翁汤证相互辨证,则桃花汤证 应属于少阴虚寒滑脱为是(本文按此论方)。便脓血属于热的虽 属多数,然因下焦虚寒不固而便脓血的,亦颇不少见,如果真属 少阴随经热邪为患,则应当用阿胶、芩、连之属,岂有复用干 姜、石脂之理?现在用温涩固摄的桃花汤来治疗虚寒滑脱的下利 脓血,正是药证相符。热证便脓血,张仲景已很明显地指出有下 利重和渴欲饮水的里热见证,而桃花汤证既无下利重又无渴欲饮 水,可见彼属实热,此属虚寒,是不容置疑的。舒氏指出本证非 热邪,当然是对的,但又认为也非下焦虚寒,则嫌一间未达。因

163/204

为虚寒滑脱的下利脓血,并不是参、术、桂、附所能取效..总 之,下利脓血滑脱下禁,是桃花汤之主证,必用此方始能获效, 若单用温补之品,是无能为力的。[伤寒论译释.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 版社,1959] 10。桃花汤治疗慢性阿米巴痢疾:本病多由急性经久不愈而 转成,多属中医冷痢,一般表现为腹部隐隐作痛,排出脓血样黏 液便,兼有微胀和哕气等症。全部病例均服药3—5剂即见效。 继以健脾和胃之法调理一周余而愈。[广东中医,1959,c4,:163] u.桃花汤治疗痢疾的应用标准;①痢疾初起,里急后重者 不可用,所谓痢疾初起无止法;②肠黏膜溃烂,所下之血色鲜红 或便脓血,脓色晦暗,其人神惫身倦者可用;③虚寒下利可用, 热利下重不可用。[新中医,1966,fl,] 12.本方去粳米,干姜改用炮姜,加诃子、肉豆蔻、龙骨、 木香、炮附子各等份,为细末,米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40 丸,米汤送下。治脾胃不和,泄泻不止,名诃子丸。[普济方本事] 13。本方去粳米,赤石脂、干姜各十两,为细末,炼蜜为 丸,豌豆大,每服10至20丸。治冷利,脐下绞痛,名桃花丸。 『备急千金要方]

94.桃花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赤石脂30g(取15g研细末分两次 冲服) 干姜3g 粳米30g 上3味,以水1400ml,煮米令熟,去滓,日三次,每次 140ml。 (功效)温中固脱,涩肠止利. (主治} 主证:下利脓血,经久不愈,滑脱不禁,小便不利,腹痛绵 绵,喜温喜按,舌质淡,苔白滑,脉迟。 副证:神疲身倦,纳差懒言,或有轻度里急后重现象。 (临证加减) 1.脾肾俱虚,阴寒内盛:加附子、肉桂,以温脾暖肾。 2.腹痛甚:加白芍、刘寄奴、桂枝,以缓急止痛。 3.久泻滑脱:加党参、煨肉豆蔻或合补中益气汤,以益气 固脱。 4.吐血:为中阳虚衰,血失统摄之吐血症,症见精神萎靡, 呕恶,吐血色淡,胸腹冷得温则舒,大便溏薄,舌淡,脉沉无力 (以上诸症,多见于上消化道出血症),本方之干姜用量加重(10 一15g为宜),呕甚者加半夏,正气虚加人参、黄芪。 5.阴寒内盛腹痛(胃脘痛、慢性肠炎等病属阴寒者):属气 虚者酌加黄芪、人参、茯苓;阳虚者加附子。 6.中焦虚寒:痔疮下血,加地榆炭、槐角炭;五更泻,加

164/204

焦白术、茯苓;脱肛,加黄芪、升麻;吐血,重用干姜;下利不 止,重用赤石脂. 7.下利兼热象:可酌加黄芩、黄连、白头翁苦寒之味。 8.桃花汤证:加入乌梅一味,比单用桃花汤效果更显著。 [中医杂志,1965,(2);231 9.桃花汤证质疑:本方历代诸家见解不一,如吴谦、喻嘉 言、魏念庭等都认为少阴经传经热邪所致;钱天来、成无己、汪 苓友、方有执等都认为是下焦虚寒,不能固摄使然;舒驰远更疑 为非张仲景旧文。根据张仲景立方用药,以及与厥阴篇第371条 和第337条,属于热性下利的白头翁汤证相互辨证,则桃花汤证 应属于少阴虚寒滑脱为是(本文按此论方)。便脓血属于热的虽 属多数,然因下焦虚寒不固而便脓血的,亦颇不少见,如果真属 少阴随经热邪为患,则应当用阿胶、芩、连之属,岂有复用干 姜、石脂之理?现在用温涩固摄的桃花汤来治疗虚寒滑脱的下利 脓血,正是药证相符。热证便脓血,张仲景已很明显地指出有下 利重和渴欲饮水的里热见证,而桃花汤证既无下利重又无渴欲饮 水,可见彼属实热,此属虚寒,是不容置疑的。舒氏指出本证非 热邪,当然是对的,但又认为也非下焦虚寒,则嫌一间未达。因

为虚寒滑脱的下利脓血,并不是参、术、桂、附所能取效..总 之,下利脓血滑脱下禁,是桃花汤之主证,必用此方始能获效, 若单用温补之品,是无能为力的。[伤寒论译释.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 版社,1959] 10。桃花汤治疗慢性阿米巴痢疾:本病多由急性经久不愈而 转成,多属中医冷痢,一般表现为腹部隐隐作痛,排出脓血样黏 液便,兼有微胀和哕气等症。全部病例均服药3—5剂即见效。 继以健脾和胃之法调理一周余而愈。[广东中医,1959,c4,:163] u.桃花汤治疗痢疾的应用标准;①痢疾初起,里急后重者 不可用,所谓痢疾初起无止法;②肠黏膜溃烂,所下之血色鲜红 或便脓血,脓色晦暗,其人神惫身倦者可用;③虚寒下利可用, 热利下重不可用。[新中医,1966,fl,] 12.本方去粳米,干姜改用炮姜,加诃子、肉豆蔻、龙骨、 木香、炮附子各等份,为细末,米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40 丸,米汤送下。治脾胃不和,泄泻不止,名诃子丸。[普济方本事] 13。本方去粳米,赤石脂、干姜各十两,为细末,炼蜜为 丸,豌豆大,每服10至20丸。治冷利,脐下绞痛,名桃花丸。 『备急千金要方]

四逆汤类

95.四逆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炙甘草6—12g 制附子9—15g 干姜4.5—9g

165/204

上3味,以水600ml,煮取240ml,去滓,分温再服,体壮 者,制附子可用至15g,干姜用至9g。 (功效)回阳救逆。 (主治] 主证:脉微细(沉迟或沉弱),面色赤,但欲寐,神情萎靡9 四末厥冷,下利清谷,呕吐,无热恶寒,或大汗,或有微热,热 留恋不已,小便清白或清长,舌质淡,苔白滑。 副证:四肢挛急,身体疼痛,腹中拘急,或腹胀满,口不渴 或渴而喜热饮,脉浮迟. (临证加减) 1.胃阳不足,下焦虚寒:常见胃脘冷痛,喜温喜按,寒气 上逆,呃逆频作,寒甚则剧痛难忍,面色苍白,神倦乏力,四肢 不温,便溏,食欲不振,苔白润,舌质淡,脉细弱。本方加吴茱 萸、草豆蔻、怀山药、党参、高良姜、苏梗,以温中止呃. 2.滑精:梦遗滑精时发,面色萎黄不华,全身倦怠,头晕 耳鸣,四肢欠温,纳少,苔白舌质淡水滑,脉沉细或细弱.本方 加金樱子、益智仁、菟丝子、刺猬皮龙眼肉或合柴胡加龙骨牡蛎 汤治之。 3.肾阳虚衰,肾不纳气:下焦肾气不足,肺失肃降,摄纳 无权,咳喘不得卧,咳吐白痰清稀,面目微肿,舌质淡,苔白, 脉沉细。本方加五味子、补骨脂、细辛、或合金匮肾气丸治之。 4.脾肾阳虚:水肿腰腹以下为甚,反复不愈,两足内踝尤剧, 阴囊湿冷,怯寒肢重,小溲量少色清,苔白薄,质淡,脉沉细.本 方加车前子、肉桂、怀山药、白术、泽泻或合济肾气丸治之。 5.寒痹:肢体关节疼痛时作,遇寒尤甚,得温则缓,昼轻 夜重,关节伸屈不利,苔白舌质淡,脉沉弦。本方加桂枝、桑寄 生、秦艽、羌活、独活、防风、细辛、鸡血藤或合乌头汤治之。 6。风湿性关节炎:症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关节不能伸屈, 恶风寒,舌淡,苔白,脉沉弦。本方加老鹳草、鸡血藤、薏苡 仁、海风藤、白术,以健脾利湿,温经通脉. 7。脾虚胃寒久痛不愈者,加良姜、荜茇、台乌药、砂仁、 郁金、香附。 8。脾肾阳虚,膀胱气化不利者,与五苓散合方治之. 9.风寒湿痹,有肾阳不足者,合独活寄生汤治之。 lo.四逆汤加黄连治疗小儿泄泻:病例,经用四逆汤加黄连 煎剂治疗后,每日排便次数在三次以下,精神活泼,食欲正常者 即为痊愈.[浙江中医杂志,1964,c8,:14] 11.《伤寒论》中附子的应用:《伤寒论》用附子回阳救逆,

则必用生者与干姜配伍,不多杂以它药,如四逆汤、干姜附子 汤、通脉四逆汤、茯苓四逆汤、白通汤等,持纯阳之性,奋至大

166/204

之威,回阳于垂绝,起危于顷刻,非此等大剂难胜任。[中医杂志, 1992,(12):193 12.张仲景应用附子的探讨;通过对《伤寒论》、 《金匮要 略》二书应用附子之比较,得出结论,作急救虚脱用者,宜生附 子;作强心及局部衰弱症状用者,宜炮附子轻剂;作镇痛用者, 宜炮附子重剂.[上海中医药杂志,1957,c6,;321 ,13.四逆汤配伍的辨析:方中炙甘草、干姜同煎,能制附子 之毒,抑短扬长,其强心作用更为显著,而熟附子的强心作用, 不但不亚于生附子,而且经炮制后,其有效成分似乎更有加强。 现时诸家对生熟附子以及附子与甘草、干姜配互的作用关系,见 解不一.然而,附子与不同的药物配伍,产生不同效用,.则是肯 定的.[浙江中医杂志,1997,f5,:33] 14.四逆汤的临床应用;本方临床应用于休克、腹泻、阳虚 发热、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手足寒厥证、毒血证和食管痉挛性狭 窄等。[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9,c3,;51—53] 15.、伤寒发汗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本方去干姜加芍 药,名芍药甘草附子汤。 16。少阴厥阴腹痛,本方加吴茱萸,名茱萸四逆汤。 17.感寒手足厥冷,脉细欲绝,及寒疝,脐下冷,引腰腹 痛,本方加当归、木通,名当归四逆汤。 18.阴黄,本方加茵陈蒿,名茵陈四逆汤。 19.阴盛格阳,合生脉散加陈皮,名回阳返本汤。 20.虚寒水泻,冷汗脉微,甚者呕吐,此为急病,本方加官 桂、良姜、半夏,名浆水散(洁古方)。 2L风湿相搏,身体烦痛,及中寒发厥心痛,本方加白术、 大枣,名术附汤. 22.下后复汗,昼躁夜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无 大热者,本方去甘草,名干姜附子汤。又治中寒厥逆,眩仆无 汗,或自污淋漓,及外热烦躁,阴盛格阳。 23。治阳微阴脱,症见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手足 厥冷者。方中四逆汤为回阳固脱,加人参以生津益血,名四逆加 人参汤。 24.本方干姜量加大一倍,附子选其大者。治下利清谷,里 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而面赤,此乃阴盛于 里,格阳于外,名通脉四逆汤。[伤寒论] 25.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治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 急不解,脉微欲绝。此乃阴竭阳亡之重症,加猪胆汁名通脉四逆 加猪胆汁荡.[伤寒论] 26.本方去甘草加葱白。治恶寒,四肢厥冷,脉微,下利,

面赤者。

167/204

27.白通汤加猪胆汁、人尿,治下利,脉微,利不止,厥逆 无脉,干呕而烦者,名白通汤。[伤寒论] 28.本方加茯苓、人参。治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 者,手足厥逆,脉沉微,名茯苓四逆汤。 29.本方加人参、熟地、当归。治阴阳欲脱或命门火衰,阴 中无阳者,名六味回阳饮。[景岳全书]

96.四逆加人参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炙甘草6g 附子9g 干姜4。5g 人参3g 上4。味,以水600ml,煮取240ml,去滓,分温再服。 (功效)回阳救逆,益气生津。 (主治罩四肢厥逆,下利,利忽自止,仍恶寒,脉沉微,舌 质淡。 (临床加减) 1.温热病后期:出现面色苍白,汗出不止,溲清等阳虚证; 又有舌红少苔,口渴烦躁,脉细等阴虚证者,用本方加石斛、麦 门冬、沙参常获良效。 2.人参四逆针剂治疗休克及心衰的疗效;用人参四逆针剂, 每毫升含人参、熟附子、干姜各0.2g,麦冬0.312g,治疗各种 类型休克、低血压、心衰等取得满意效。实践证明此针剂对升高 血压,加强心肌收缩力,调整心率,改善末梢循环有肯定疗效, 其作用缓和,某些方面可代替升压药、扩血管药或辅助强心药。 用药中未发现副作用。埚建中医药,1980,《4,:ls] 3.四逆加人参汤回阳复阴:用四逆加人参汤治疗风湿性心 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冠心病的病例均获得良效。 4.四逆加人参汤抗自由基损伤治疗冠心病心胶痛临床治疗: 药用黑附子9g(先煎),干姜、甘草各6g,红参5g(另煎)。每 日工剂,水煎服. 5.四逆加人参汤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基本方为干姜3g, 附子3g;甘草3g,人参3g。加水约200-~300ml,两沸后去渣, 入红糖少许,5%小苏打水lOml。温作茶喂,每日l剂。小儿受 药呕吐者,亦可试作保留灌肠,每次lO~20ml,日3次。守方 应用两剂,不效续进两剂。均未嘱禁食乳食。辅助治疗,zbJL腹 胀哭闹者,在用汤剂治疗的同时,也可用大葱数根焙热,手绢包 置掌中,反复揉擦患儿腹部,每次10分钟许,若见小儿重度脱 水,仍应配合输液,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及酸中毒等治疗。分型 加减,伤阴偏重型,附子易乌梅6g,加强酸敛护阴之力;伤阳 偏重型,加牡蛎6—9g,潜阳固涩;阴阳两伤型,守方应用,益 气固脱,生津滋液。临床采用此方治疗年龄3个月至3岁半的婴 幼儿秋季腹泻,结果痊愈。

168/204

97.茯苓四逆汤

(方组、临床参考用量)茯苓12g 人参3g 附子9g 炙 甘草6g 干姜4.5g 上5味,以水1000m[,煮取600ml,去滓,温服140ml,日 服2次。 (功效)回阳益阴,兼顾利水. (主治) 主证: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烦躁,心悸,小便不利,舌质 淡,舌苔白滑。 副证:或见四逆汤证之“或然证”。 (临证加减} L茯苓四逆汤的临床应用:根据报道用本方治疗“阳亡正 虚烦躁案”、“发热不愈正虚亡阳案”、“三阴疟疾案”、“虚寒眼疾 案”、“癫狂案”等均获良效。本方具有温肾燥湿,补阴回阳之 功。凡上述各证,只要具有四肢厥逆、脉沉微欲绝或浮弦、面青 黑无华、舌白多津等肾寒、脾湿、正虚、阳弱证候者,均可用本 方治之。但病有轻重,证有缓急,在用药上必须灵活加减,方能 切中病机。.[中医杂志,1965,(1):28] 2。茯苓四逆汤加减治疗心衰等疾病:用本方加减治疗风心 病、肺心病引起之心力衰竭;冠心病心肌梗死完全性右束支传导 阻滞、急性胃炎、慢性胃肠炎;震颤性麻痹等有一定疗效。[浙江 中医杂志,1981,(10):422] 3.论茯苓四逆汤中茯苓之功效;尽管张仲景在《伤寒论》中 用茯苓绝大多数是用来淡渗利水的,但这并不能说明张仲景在茯苓 四逆汤中使用茯苓就是用来利水。这不仅是因为茯苓四逆证的病 机是阴阳两虚,并无水湿内阻,或者即使有也不严重,否则果真是 水湿并重的话,张仲景当用苓术附相配的真武汤一类,而且茯苓本 身确具有良好的宁心安神除烦躁之功效。如《名医别录》谓其 “开胸腹,调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安中”;《药性论》 谓其“开胃,止呃逆,善安心神”;《药证》谓其“主治悸及肉困筋 惕,旁治头眩烦躁”;《千金方》妇女产后淡竹茹方注云:“若有人 参用一两,若无加茯苓一两半亦佳.”《千金翼方》有“人参、茯苓 皆治心烦闷及心惊悸,安定精神”的记载,可见茯苓四逆汤以茯苓 为君,重在宁心安神。正如《方函口诀》所云:“此方君茯苓,以 烦躁为目的。本草云,茯苓主烦满。盖古义也。凡四逆汤证,而汗 出烦躁不止者,非此方不能救。”[河北中医,1996,《3,:Zol 4。重剂茯苓四逆汤加味治疗急性心功能不全:云苓60g, 制附片、红参、丹参各30g,干姜15g,炙甘草lOg,川芎24g, 泽泻40g,红花20g,制成口服液(河南省郑州市中医院研制), 50ml/d,数次口服或鼻饲;并用150ml/d,2次直肠滴人。酌用

169/204

高流量吸氧、镇静、利尿及输液等。旧医论坛,1996,c6,:153

98.通脉四逆汤

(方组、临床参考用量]炙甘草6g 附子12g 干姜9g 上味,以水600ml,煮取240ml,去滓,分温再服。 后世医家对本方药味组成持不同看法,如柯韵伯、钱潢、汪 琥等人认为本方条文中已明言有“脉微欲绝”、“百色赤”等症, 故人参、葱白两味药势在必用,不应附于方后待证而用。如方中 无人参、葱白,则不得名“通脉”,此说应从之。 (功效]温经通阳,回阳通脉。 (主治] 主证:汗出,四肢厥逆,下利清谷,烦躁,面色赤,身反不 恶寒,脉微欲绝,舌苔白滑或黑滑。 副证:或厥冷无脉,或干呕,腹痛,或咽痛,或呕利止而脉 不出,或四肢拘急不解,舌质淡. (临证加减) , 1.原方后载之加减法:面色赤者,加葱白九茎;腹中痛者, 去葱白,加芍药二两(6g);呕者,加生姜二两(6g);咽痛者, 去芍药,加桔梗一两(3g);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 两(6g)。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 按:后世医家对此“加减法”有异义,乃非张仲景原意.如 钱潢曰:“加减法,揣其词义浅陋,料非张仲景本意,原文中已 先具诸或有之证,然后出方立治,则一通脉四逆,其证皆可该 矣。岂庸续用加减耶,况其主意陋劣,要皆出于鄙俗之辈,未敢 竟削,姑存之。以备识者之鉴云。”此说应从之。 2.少阴咽痛:加桔梗。[江苏中医,1965,c8,:93 3.少阴格阳证:本方加芍药、麦冬、知母。[中医杂志,1962, (2);143 4.本方加生石脂、人参、茯苓,治阳气欲脱之下利。 5.本方加党参治寒湿霍乱。 6.本方加党参、茯苓、葱白治少阳寒化证。 7.本方加葱白治戴阳证。 8。本方加威灵仙,羌活治痛痹。

99.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方组、临床参考用量)附子12g 干姜9g 炙甘草6g 猪胆汁lOml 上3味,以水600ml,煮取240ml,去滓,加猪胆汁,分两 次温服. (功效)回阳救逆,益阴和阳。 (主治罩吐下之后,阳亡阴脱,吐无可吐,利无可利,更见 汗出而厥,四肢拘急,脉微欲绝.

170/204

(临证加减] 1.本方加吴茱萸、川厚朴、猪苓、川连、葱白治霍乱吐泻。 2。本方加人参、桂枝治吐泻后厥冷转筋。

100.真武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茯苓 芍药 生姜各9g 白术6g 制附子9g 。 上5味,以水1600ral,煮取600ml,去滓,温服140ml,日 3服. (功效]温阳利水。 (主治} . 主证;但欲寐,心下悸,头眩,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 浮水,下利,不渴,苔白滑,脉沉或微细。 副证:身困动,振振欲擗地,或微热,或咳,或呕,或喘, 苔灰黑而滑,脉浮大无根。 (临证加减) 1.真武汤的临床应用指征:心悸气短,腹满或痛,小便不 利,或清长自利,或呕逆巅眩,腰背恶寒,足膝恶寒,四肢或全 身水肿,脉沉微欲绝,或浮大无根或沉迟无力,苔白水滑.[-ee~ 杂志,1965,(7);39] 2。真武汤的临床研究进展:本方应用目前已突破了单独治 疗水病的范围。文中对本方治疗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 统、消化系统、外科、妇产科等科疾病,以及美尼尔氏综合征进 行了综述。[中成药,1989,cu,:39~40"] 3。赵锡武老中医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他认为,如病 人有肺部感染、肺郁气、瘀血性肝肿大、高度水肿者,提示有肺 气壅塞,不能宣降,宜以真武汤为主方,配合麻黄杏仁甘草石膏 汤、越婢汤,以及鱼腥草、黄芩、前胡、陈皮、半夏等药;有重 度水肿,甚则出现胸水或腹水者,选用五苓散、.车前子、防己 等;若病人出现发绀,舌质暗,或有瘀点、瘀斑者,宜伍用活血 化瘀药,如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等;出现心肺阴虚而见少 气,干咳,虚烦而悸,舌红少津者,在真武汤的基础上,配用养 阴药,如生脉散、一贯煎类方药。哳医药学杂志,1978,cu,:7] 4。真武汤加味治疗慢性心衰:加黄芪、细辛、五味子、五 加皮为基础方。下肢肿甚者加防己;喘促气逆者加杏仁、车前 子;呕吐腹胀者加广木香、砂仁。温阳益气是治疗此病的基本法 则。[辽宁中医杂志,1984,t2,:22] . 5.真武汤为主治疗肺心病伴右心衰竭:药用炮附子(先 煎)、茯苓各lOg,白术、白芍各15g,生姜6g~:i气阴两虚型用 附子6g,加麦冬15g,太子参30g,五味子lOg;咳喘甚加旋覆 花工0g,川贝6g;痰多加海浮石15g,陈皮6g;水肿明显加车前

171/204

子30g,泽泻15g,恶心呕吐加半夏lOg,代赭石30g。每日1 剂,冰煎至300ml,早晚分服。并用丹参注射液16ml加人工O,< 葡萄糖液250ml中,每日工次,静滴;适当给予持续低流量吸 氧;伴明显感染者加抗生素. 6。真武汤加减治疗美尼尔氏综合征:药用淡附片、炮姜各

3g,炒白术、钩藤、白茯苓、炒白芍、菊花各10g,炒党参工5— 30g,珍珠母、代赭石各30g,磁珠丸(分吞)、远志各6g。脉弦 滑、苔厚腻去党参,加姜半夏、陈皮;呕吐较剧加姜竹茹。服药 3—7剂,结果:全部症状消失。[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4,c4,:15] 7。真武汤加味治疗阳虚不寐:本方用炮附子、白芍各9g, 生姜15g,白术、茯苓各12g,生龙骨、生牡蛎各30g(均先 煎),枣仁20g。情志不畅,脉弦加柴胡、香附;便秘加肉苁蓉; 气虚加生黄芪、党参;阴虚加龟板、鳖甲。每日工剂,水煎服。 病甚用谷维素或安定3—5日,中药用8—24日。[陕西中医学院学 报,1998,(1)18--19] 8.真武汤治疗带下症:本方用附子15g(先煎40分钟), 白术30g,白芍、茯苓、生姜(切片)各50g。每日l剂,水煎 服。白带属脾虚、脾虚痰湿、脾虚及肾精关不固者,用本方皆有 效。[山东中医杂志,1994,c10,:448] 9.真武汤加味治疗羊水过多症:本方含黄芪、茯苓各工5— 20g,防己15g,制附片6—10g,炒白芍10g,生姜6g,冬瓜皮 30g,车前子20—30g。腹胀甚加天仙藤、大腹皮;下肢肿甚加 葫芦巴;腹大气急而喘加桑白皮;羊水多,腹部异常有支撑感加 玉米须、冬葵子、猪苓;苔少质红附片易川桂枝,加猪苓、泽 泻、麦冬;ABO血型不和加山栀、益母草、茵陈;血压高加钩 藤;小便不畅加重利尿药量,加五皮饮类。每日工剂,水煎服。 [中国医药学报,1995,(4);23~25] 10.本方加干姜、细辛、五味子。主治阳虚肺寒,咳嗽气促 等证;其功效为温阳消阴,温肺利水,名姜细味真武汤。 11.本方加木香、砂仁。主治阳虚脾寒气滞,脘胀纳呆等 证;其功效为温阳消阴,温脾理气,名香砂真武汤。 12.本方加桂枝、猪苓、泽泻。主治肾阳虚膀胱气化不利, 水泛癃闭等证;共功效为温阳消阴,化气行水,名五苓真武汤。 13.本方加桂枝。主治阳虚卫弱,汗出恶风等证;其功效为 温阳消阴,调和营卫,名桂枝真武汤。 14.本方加党参、炙甘草。主治阳虚脾寒,腹痛下利等证; 其功效为温阳消阴,温中散寒,名理中真武汤。 15。本方加炙甘草。主治阳虚寒凝,脉微肢厥等证;其功效 为温阳消阴,温中救逆,名四逆真武汤。 16。本方加肉桂。主治阳虚血寒,痹痛不仁等证;其功效为

172/204

温阳消阴,散寒止痛,名肉桂真武汤。 17.本方加黄芪。主治阳虚气衰,自汗短气等证;其功效为 温阳消阴,补气固卫,名黄芪真武汤。 18。本方加当归.主治阳虚血亏,腰酸月经不调等证;其功 效为温阳消阴,和血调经,名当归真武汤。 19.本方加杜仲。主治阳虚湿痹,腰膝酸痛等证;其功效为 温阳消阴,壮腰益肾,名杜仲真武汤. .

20。本方加山萸肉。主治阳虚不固,遗溺滑精等证;其功效 为温阳消阴,补肾固精,名山萸真武汤。 21.本方加核桃。主治阳虚肺气不足,久咳气喘等证;其功 效为温阳消阴,敛肺定喘,名核桃真武汤。 22.本方加远志。主治阳虚阴盛,心气不宁,惊悸健忘等 证;其功效为温阳消阴,安神益智,名远志真武场。 23.本方加吴茱萸。主治阴虚胃寒,头痛吐涎沫等证;其功 效为温阳消阴,暖肝温胃,名吴萸真武汤。 24.本方加小茴香。主治阳虚寒疝;其功效为壮阳消阴,暖 肝止痛,名茴香真武汤。 25。本方加淫羊藿.主治肾阳虚衰,其功效为壮阳消阴,补 胃助阳,名羊藿真武汤。 26.本方加羌活。主治阳虚感寒,项背疼痛;其功效为温阳 消阴,祛风胜湿,名羌活真武汤。 27.本方加桃仁红花。主治阳虚寒凝,血瘀,闭经等证;其 功效为温阳消阴,活血祛瘀,名桃红真武汤。 28.本方加木通。主治阳虚,湿浊化热,下迫溺涩等证;其 功效为温阳消阴,清热利湿,名木通真武汤。 29.本方加淡竹茹。主治阳虚感寒,化热烦躁;其功效为温 阳消阴,清热除躁,名淡竹真武汤。 30.本方加藿香.主治阳虚感寒夹湿,脘痞呕吐等证;主治 温阳消阴,芳香化湿,名藿香真武汤。 31.本方加桔梗、射干。主治阳虚感寒,化热咽痛等证;其 功效为温阳消阴,清热利咽,名桔干真武汤。 32.本方加防风。主治阳虚感寒,身疼头痛等证;其功效为 温阳消阴,祛风散寒,名防风真武汤。 33.本方加荆芥。主治阳虚感寒,皮肤瘾疹;其功效为温阳 消阴,疏风透疹,名荆芥真武汤。 34.本方加蔓荆子。主治阳虚感寒,头目眩晕;其功效为温 阳消阴,疏风散热,名蔓荆真武汤。

101.附子汤

(方组、临床参考用量)制附子18g 茯苓9g 人参6g 白术12g 芍药9g

173/204

上5味,以水1600ml,煮取600ml,去滓,温服200ml,日 三次。 (功效)温肾助阳,祛寒化湿。 [主治] 主证:背恶寒,四肢冷,身体骨节疼痛,口中和,舌质淡, 苔白滑,脉沉。 副证:或见灰黑滑薄苔,脉微。 (临证加减)

1.附子汤的临床运用:用本方分别治愈恶寒,身痛,腰脊 痛,风湿痹痛,腹痛下利,喘咳,心悸,瘘证,小便数,月经不 调等。临床表现各不相同,但病机一致,皆为少阴阳虚寒化证, 故均用附子汤取效。 2.附子汤探讨:附子汤首见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原 系治阳虚寒湿凝滞之身痛及妇女宫冷之腹痛、胎胀证.临床主要用 于脾肾阳虚,寒湿内阻之证。现代常用于慢性心功能不全、慢性肾 炎、肝炎、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肠炎、盆腔炎、内耳眩晕症、脏器脱 垂(如胃下垂,子宫脱垂)等。[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0,c5,:8] 3.附子汤加减治疗先兆流产和习惯性流产:药用制附子、 当归、炙甘草各lOg,台党参、黄芪、煅龙骨、煅牡蛎各30g, 菟丝子、白术各15g,川断12g。随症加减。水煎3次合并药液, 早晚分服。每3—5日工剂,自妊娠第1月开始服至流产月份度 过后停药。[四川中医 4.加减附子汤治验:以附子汤加减治疗眩晕、关格、呕吐, 均取得满意疗效。[湖北中医杂志, 5.附子用量的探讨:北京中医学院治疗风湿性和类风湿关 节炎,属寒盛阳虚恶冷,一般用附子为9~--12g,最多可至30~-- 60g。附子须先煎40分钟,以去其毒性。用量过大,可导致心脏 传导阻滞及呼吸麻痹,故用大剂量时,应严密观察。[中医研究通 讯,1962,(3):421 6.本方加麻黄、炙紫菀治咳喘。 7.本方加桂枝、川芎、当归治痹证。 8.本方加煅龙骨、椿根白皮、生苡仁治带下证。

102.白通加猪胆汁汤 (方组、临床参考用量)葱白4茎 生附子9g,干姜3g 人尿lOOml 猪胆汁20ml 上5味,以水600ml,煮取200ml,去滓,兑猪胆汁、人尿 合匀,分温再服。 (功效}温中升阳,育阴清热,止呕除烦。 (主治]少阴证下利,服白通汤不效,更见下利不止,厥逆 无脉,干呕,心烦。

174/204

(临证加减) 1.本方加细辛、牛膝,治阴盛格阳。 2.本方炮姜炭易干姜,治虚寒下利。 . 3.本方加焦白术,怀山药、陈皮,治泄泻。 4。本方合半夏汤治咽颊炎及皮肤结节性红斑。 5.本方之加味,即四逆汤合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 再加黄连、知母、生姜、大枣。治阴盛格阳之戴阳证,方中四逆 汤回阳;生脉散益气生脉;加黄连、知母反佐;葱白、童便以制 外越之虚阳;生姜、大枣和胃,名益元汤.[伤寒绪论] 附子汤 (方组、临床参考用量)制附子18g 茯苓9g 人参6g 白术12g 芍药9g 上5味,以水1600ml,煮取600ml,去滓,温服200ml,日 三次。 (功效)温肾助阳,祛寒化湿。 [主治] 主证:背恶寒,四肢冷,身体骨节疼痛,口中和,舌质淡, 苔白滑,脉沉。 副证:或见灰黑滑薄苔,脉微。 (临证加减) 1.附子汤的临床运用:用本方分别治愈恶寒,身痛,腰脊 痛,风湿痹痛,腹痛下利,喘咳,心悸,瘘证,小便数,月经不 调等。临床表现各不相同,但病机一致,皆为少阴阳虚寒化证, 故均用附子汤取效。 2.附子汤探讨:附子汤首见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原 系治阳虚寒湿凝滞之身痛及妇女宫冷之腹痛、胎胀证.临床主要用 于脾肾阳虚,寒湿内阻之证。现代常用于慢性心功能不全、慢性肾 炎、肝炎、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肠炎、盆腔炎、内耳眩晕症、脏器脱 垂(如胃下垂,子宫脱垂)等。[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0,c5,:8] 3.附子汤加减治疗先兆流产和习惯性流产:药用制附子、 当归、炙甘草各lOg,台党参、黄芪、煅龙骨、煅牡蛎各30g, 菟丝子、白术各15g,川断12g。随症加减。水煎3次合并药液, 早晚分服。每3—5日工剂,自妊娠第1月开始服至流产月份度

过后停药。[四川中医 4.加减附子汤治验:以附子汤加减治疗眩晕、关格、呕吐, 均取得满意疗效。[湖北中医杂志, 5.附子用量的探讨:北京中医学院治疗风湿性和类风湿关 节炎,属寒盛阳虚恶冷,一般用附子为9~--12g,最多可至30~-- 60g。附子须先煎40分钟,以去其毒性。用量过大,可导致心脏 传导阻滞及呼吸麻痹,故用大剂量时,应严密观察。[中医研究通

175/204

讯,1962,(3):421 6.本方加麻黄、炙紫菀治咳喘。 7.本方加桂枝、川芎、当归治痹证。 8.本方加煅龙骨、椿根白皮、生苡仁治带下证。

103.白通汤 (方组、临床参考用量}葱白4茎 干姜3g 生附子9g 上3味,以水600ml,煮取200ml,去滓,分温再服。 (功效]通阳复脉,温补心脾之阳。 (主治)下利清谷,或下利不止,四肢厥逆,脉微欲绝,或 厥逆无脉,恶寒,干呕,面赤心烦,舌质淡,苔白滑。 (临证加减) 1.本方加乌贼骨、车前子治眼前房积脓症。 2。本方加炙甘草、潞(潞党参)治阴盛阳越证。 3.本方加吴茱萸频频服之治亡阳胸满。 4.本方加人参治腹泻。 5.本方加入淡秋石、五味子、煅龙骨、煅牡蛎治戴阳证。 白通加猪胆汁汤 (方组、临床参考用量)葱白4茎 生附子9g,干姜3g 人尿lOOml 猪胆汁20ml 上5味,以水600ml,煮取200ml,去滓,兑猪胆汁、人尿 合匀,分温再服。 (功效}温中升阳,育阴清热,止呕除烦。 (主治]少阴证下利,服白通汤不效,更见下利不止,厥逆 无脉,干呕,心烦。 (临证加减) 1.本方加细辛、牛膝,治阴盛格阳。 2.本方炮姜炭易干姜,治虚寒下利。 . 3.本方加焦白术,怀山药、陈皮,治泄泻。 4。本方合半夏汤治咽颊炎及皮肤结节性红斑。 5.本方之加味,即四逆汤合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 再加黄连、知母、生姜、大枣。治阴盛格阳之戴阳证,方中四逆 汤回阳;生脉散益气生脉;加黄连、知母反佐;葱白、童便以制 外越之虚阳;生姜、大枣和胃,名益元汤.[伤寒绪论]

杂方类

104.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厚朴9~24g生姜9~24g 半夏9g 炙甘草6g人参3g 上5味,以水2000ml,煮取600ml,去滓,分3次服,每次 200ml。 (功效)温运健脾,宽中除满。

176/204

(主治] 主证:腹胀满。 副证:饮食不佳,精神疲惫,肢软乏力,苔薄白,脉缓。 (临证加减] 1.气虚甚:见症神疲,肢软乏力,人参加至9g,再加白 术、茯苓,以增加益气健脾之力。 2.矢气不畅:加大腹皮、香附、莱菔子以加强行气之力。 3.偏于湿:舌苔白厚者,加苍术、.陈皮、苏梗以增理气化 湿之力。 4.本方加佛手、枳壳、木香治胃腹满痛。 5。本方合四君子汤治肝炎后综合征。 6.本方加大腹皮、莱菔子治虚胀。 7。本方去厚朴、生姜、半夏,加白术、木香、黄连、茯苓、 陈皮、砂仁、麦芽、山楂、山药、肉豆蔻。治脾胃虚弱,食积内 停,名健脾丸。[证治准绳] 8.本方去厚朴、生姜、甘草、人参,加橘皮、枳实、白术。 治饮食伤脾,停积痰饮,心胸痞闷,名橘半枳术丸。 9.本方去生姜,加香附、白术、茯苓、陈皮、白豆蔻、砂 仁、木香、益智仁。治脾虚不思饮食,食后倒饱,名香砂六君子 汤。[增补万病回春] 10.本方加人参、甘草治喉肌麻痹,名半夏厚朴生姜汤。旷 东中医,1960,(4),193] ,

105.茵陈蒿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茵陈18g 栀子9g 大黄6g 上3味,以水2400mi,先煮茵陈,减1200mi,再下余2味, 煮取600ml,去滓,3次分服。 (功效)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 主证:身目尽黄,色如橘子而鲜明,小便不利,色黄而短 少,舌苔黄腻,脉滑数。 副证:发热,脘腹痞满,不欲饮食,恶心欲吐,大便秘结或 不爽,汗出不彻,无汗,或但头汗出,口渴,舌苔黄腻,或脉 滑数。 . (临证加减工 1.茵陈蒿汤及其加味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公认本病多属

中医阳黄,应从阳明论治,属阴黄者居极少数。大多单用茵陈蒿 汤,少数以茵陈蒿汤为基础,随证加减,选加龙胆草、木通、泽 泻、茯苓、板蓝根、猪苓、大青叶、赤芍、苦参;或合用五苓 散、栀子柏皮汤、小陷胸汤等。[伤寒论汤证新编.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 版社,1983:149]

177/204

2.茵陈蒿汤加味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药用茵陈、栀子、大 黄、白花蛇舌草、败酱草、鸡骨草、板蓝根、田基黄。肝细胞性 黄疸加蒲公英、银花、连翘、虎杖;阻塞性黄疸加大黄、郁金、 丹皮、莪术、鸡内金;肝区痛加柴胡、郁金;恶心加佩兰、白蔻 仁、竹茹;小便不利加半边莲、车前子。 3.小儿黄疸性肝炎的茵陈蒿汤加味治疗:以茵陈10--20g, 栀子、大黄各4~6g,柴胡、车前子、泽泻、当归、白芍各6— 9g,茯苓、五味子、厚朴各9--12g为基本方。有恶心呕吐加半 夏、竹茹;纳呆食少加焦三仙;两胁胀痛加元胡、青皮.每日工 剂,水煎服,10 日为1个疗程。 4.茵陈蒿汤加味治疗小儿急性肝炎:以茵陈、板蓝根各 30g,大黄、平地木、车前子、丹参各15g,山栀子、炒谷芽各 lOg为基本方,转氨酶200U以上加垂盆草、山豆根;黄疸重加 金钱草、赤芍;发热加连翘、.黄芩;呕吐重加苏梗、黄连。每日 1剂水煎服。[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 5.茵陈蒿汤加味治疗胆囊结石术后黄疸不退:药用茵陈 45g,生山栀15g,生大黄5一lOg(后下),黄芩、郁金各工0— 15g,金钱草30g,元胡、炙鸡内金各lOg。日1剂,水煎服,治 疗12~30日。[江苏中医,1996,c5,:17] 6.茵陈蒿汤加减治疗新生儿溶血症: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 妇幼保健院儿科将茵陈蒿汤去栀子加黄芩、甘草名为黄疸茵陈蒿 汤。同时指出对原因不明及感染引起的高胆红素血症也同样疗效 显著。[新医药学杂志,1973,t8,:z1] 7。茵陈蒿汤治疗崩漏:用本方治疗崩漏,凡证属实热、湿 热者,用之屡获效验;并指出若三焦火盛,热冲血海,迫血妄行 者,加重栀子、大黄用量;湿热内蕴,气滞血瘀,血不归经者, 加重茵陈的用量。[河南中医,1981,cl,:45] 8。茵陈蒿汤加味治疗母婴AB0血型不合性先兆流产:基 本方为茵陈、银花、蒲公英各30g,栀子、黄芩、白术各12g, 大黄6g。便秘加草决明;阴道出血加旱莲草、白芍炭;腰酸加 杜仲、寄生;少腹下坠加升麻、黄芪。每日1剂,水煎服,自妊 娠早期服至产前2周。CN南中医,1996,c3,:150] 9.茵陈蒿汤加味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药用茵陈9—12g, 栀子3--~5g,大黄2g,金钱草6~--8g,茯苓8"-10g,郁金、丹 参、平地木各9g.每El 1剂,水煎,取液60ml,分3次口服, 10~15日为1个疗程。

10.茵陈蒿汤加味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观察茵陈、栀 子、黄芩、制大黄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预防和治疗作用,结 果血清总胆红素峰值及高胆红素血症发病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实验期间,对服药的30例新生儿做了仔细的临床观察,未发现

178/204

有明显不良反应,仅个别新生儿出现反胃和呕吐现象,约半数 (14/30例)患儿有大便溏稀,次数增加。认为这对阻断胆红素 的肠肝循环,减少胆红素在肠道的停留时间,促进胆红素排泄起 着重要作用,正是中药退黄特点之所在,一般无须处理。少数呕 吐患儿多半是由于分娩时吞人羊水或胎便排出延迟所致,因此, 最好在排胎便以后抱起喂药,必要时可用碳酸氢钠溶液洗胃后再 喂药。本研究揭示,对初生婴儿,尤其是出生工2小时内的高危 婴儿,应做胆红素监测,如果出生后12小时内血清胆红素浓度 超过60~mol/L(此时肉眼观察并无黄疸)或每El上升超过 34~mol/L,揭示为病理性黄疸的可能,除应寻找原因外,应给 予中药口服,疗程随病情掌握。 关于中药退黄的机制:近年来已有报道,可归纳为两方面。 一是茵陈、栀子和大黄均具有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之功效,可促 进胆汁的排泄以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二是中药具有血型物质的 特点,大黄、黄芩和茵陈对血型抗A、抗B和抗0抗体均具有 明显的抑制作用,能特异性地同相应抗体结合,从而全部或部分 地抑制抗体的效价,阻断溶血的发生,使婴儿得到保护。[中医杂 志,1993,(2):101] 11。茵陈蒿汤加味治疗妊娠合并肝内胆汁淤积症;药用茵陈 30g,制大黄6g,甘草5g。痒甚加蝉蜕、丹参;或用丹参(先兆 早产忌用)、黄芩、蝉蜕各lOg,生甘草3g,黑山栀12g,蒲公 英30g,生地、茵陈、薏苡仁各15g,柴胡6g,僵蚕9g。每日1 剂,水煎服。并用维生素C 2g,维生素Bo 0.2g,三磷酸腺苷 0.04g,辅酶A 100U,加10%葡萄糖液500ml,静滴,每日1 次。苯巴比妥0.03/d,每日3次口服。10日为1个疗程,疗程 间隔7日。 12.茵陈蒿汤加味治疗原发性肝癌栓塞化疗后发热。本组均 为肝动脉栓塞化疗后2-5日,体温37.5--39.5℃,用抗生素工 周无效者。药用茵陈、鸡骨草各30g,栀子、大黄、党参、白 术、菖蒲各15g,法半夏12g。热甚加溪黄草、蒲公英、:黄芩; 湿重加车前子、滑石、白蔻仁;气虚甚加黄芪、淮山药;阴虚甚 加元参、生地、沙参;夹瘀血加乳香、没药、桃仁、红花。每曰 工剂,水煎服。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1周为1个疗程。 停用抗生素、镇痛退热药,用2个疗程. 13。本方去大黄、栀子,加猪苓、茯苓、白术、桂心。治湿 热黄疸,小便不利,偏湿重者,名茵陈五苓散。 14。本方去大黄,加玉竹、石斛、天花粉、茯苓、萆薢、葛 根、陈皮、半夏、薏苡仁。治平日嗜饮,湿火熏蒸而致酒疸,面

目发黄,黄甚则黑,心中嘈杂,小便赤涩,名茵陈玉露饮。 15.本方去大黄、栀子,加炙甘草、白术、附子、干姜、肉

179/204

桂。治寒湿阻滞之阴黄,名茵陈术附汤。[医学心悟] 16.本方去大黄、栀子,加炮姜、炮附子、炙甘草。治发 黄,肢体逆冷,腰以上自汗,脉沉细迟者,名茵陈四逆汤。[景岳 全书] 17.本方去大黄、栀子,加白藓皮。治痫黄,身色黄如金, 不多言语,四肢无力,好眠卧,口吐黏涎,名茵陈汤。 18.本方去大黄、栀子,加麻黄。治湿热黄疸,表实无汗 者,名茵陈麻黄汤。[医宗金鉴] 19。本方加升麻、枳壳、龙胆草、秦艽。治内黄,身面眼悉 黄,如黄金色,小便浓如柏汁,名茵陈散。[太平圣惠方]

106.猪肤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猪皮(去毛之猪皮)60g 上1味,煨汤三四小碗,取汤,吹去浮油,加入白蜜30g, 炒焦米粉15g,和匀,一日内分6次温服。 (功效)清热润燥,滋养肺肾。 (主治) 主证:咽痛,舌红少苔,脉细数。 副证;或声音嘶哑,胸满,心烦。 (临证加减) 1.猪肤汤治疗咽痛;猪肤汤组方严谨,药味简而不杂,为 甘平凉润,滋阴清热的平剂。具有复阴液,退虚热,疗咽痛的作 用。《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 之。”凡久病劳伤,肾精亏耗,虚火上炎,伤于咽喉则见咽痛、 音哑等证。应用猪肤汤应着重:咽痛而不红,音哑而无肿,并伴 有烦热咽干,体倦腰酸,寐少耳鸣,舌红脉细等阴虚火旺为特 征。方取猪肤甘寒人肾,以水济火,解少阴客热;白蜜甘平凉 润,清热润燥,以止咽痛;白粉(或粳米)甘缓和中,扶助胃 气,滋津液化生之源。此甘润平补之剂清热而不苦寒,润燥而不 呆滞,相济相须,使阴液得复,虚热则退,咽痛自消矣。总之, 先抓主证,再辨兼证,标本缓急,主次分明,随证加减,方可井 然不乱。是方药味平淡,主意很深,用之得当,确有出奇制胜之 妙。 2。猪皮膏在临床上运用:单用猪皮胶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 性紫癜、更生障碍性贫血、脾功能亢进症,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贫 血,均收到良好效果。本组病例经外周血象及骨髓象等检查明确诊 断后,停服其他中西药,单用猪皮胶30g烊化或胶冻,白开水送服, 每日2次,8天为1个疗程,连服3个疗程。

107.桔梗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桔梗3g 甘草6g 上2味,以水600ml,煮取200ml,去滓,分2次温服。

180/204

(功效)清热利咽,养阴解毒;或清热解毒,消肿排脓。 (主治]本方既治少阴咽痛,又治肺痈脓已成者。 主证:咽干肿痛,肺痛,咯吐脓血,腥臭胸痛,气喘身热, 烦渴喜饮,舌苔黄腻,质红,脉滑数。 副证:咽喉两侧肿痛,饮食不利,口噤难言,痰涎壅塞,小 便黄而量少;甚则喘不得卧,面赤身热。 (临证加减) 1.桔梗汤治疗肺痈疗效满意,并论述本方治疗肺痈的临床 作用:①本方桔梗苦辛能宣开肺气、化痰散结排脓。经药物的化 分析:含桔梗皂苷,为强力的祛痰药,大剂量应用能促使脓疡破 溃。加速排脓,生甘草清热解毒,二药合用共奏散结排脓解毒之 功。②中医对肺痈的认识,必具腥臭脓痰的临床特点,目前依靠 X线临床诊断,可以早期发现病变,故凡临床确诊为肺脓疡者, 不论有无腥臭脓痰见症,皆可早投此方。本方重点在于使已成之 脓肿早溃,加速排脓,故用量较大,经临床观察,服药后见咳嗽 增剧,偶有轻度恶心,未见其他不良反应。[江苏中医,1981,s] 2.桔梗汤加味治愈肺痈:用清热、排脓、消瘀,宣肺法, 以桔梗汤为主:桔梗、防己、川贝、甘草、杏仁、当归、百合各 6g,桑皮、瓜蒌、薏苡仁、黄芪各9g,大黄、栀子各3g.[哈尔滨 中医,1965,(5):27] 3.桔梗汤加味治疗慢性喉炎:基本方为桔梗、元参各20g, 生地15g,麦冬、半夏、厚朴、马勃、薄荷(后下)各lOg,胖 大海12g,甘草8g。情志受刺激,胸胁胀满,善叹息去生地、麦 冬,加陈皮、瓜蒌;病久气阴两虚,神疲乏力加党参、黄芪;伴 鼻炎、鼻窦炎加苍耳子、辛夷花;伴扁桃体炎加山豆根、射干、 银花、连翘;咽喉发痒,声嘶加木蝴蝶、蝉蜕、牛蒡子。每日1 剂,水煎服。12剂为1个疗程,治疗l个疗程。 [中国乡村医生, 1994,(12):253 4.桔梗汤加味治疗放射性食管炎;基本方为桔梗lOg,生甘 草20g。疼痛剧烈加元参、蚤休、山豆根、银花、射干;吞咽困难 重加瓜蒌皮、浙贝母、天门冬、竹茹、板蓝根。每日工剂,水煎 服。10日为1个疗程,用1一2个疗程。[天津中医,1996,c6,,181 5.鼻咽癌放疗咽喉红肿者本方加北豆根,锦灯笼、牛蒡子。 6.本方去桔梗,名甘草汤,治同. 7.本方加防风,名甘桔防风汤,治同。 8.上焦风热,本方加防风、荆芥、连翘,名如圣散。 9。失音不能语者,加诃子肉,名清音汤。 10.伤寒少阴证,咽痛、头眩,本方加花粉、连翘、山栀 子、黄芩、生地、鼠黏子,名甘桔汤。 11.慢性喉风证,本方加元参、川芎、柴胡、黄芩、桔梗、

181/204

升麻、广陈皮,名少阴甘桔汤。 12.胸中痞塞,噫气吐酸或咳者,本方去甘草,加枳壳,名

枳桔汤。 13.风热咽痛,伴有发热恶寒表证者,本方加薄荷、桑叶; 邪热内盛者,加银花、连翘、黄芩、赤芍、花粉;便秘者,加芒 硝、大黄;咽喉肿痛甚者,加元参、山豆根、射干。 14。同名桔梗汤 (1)肺痈,心胸气壅,咳嗽脓血,心神烦闷,咽于口渴,两 脚肿满,小便赤黄,大便多涩.本方加桑白皮、贝母、当归、瓜 蒌皮、生黄芪、枳壳、防已、百合、薏苡仁、五味子、地骨皮、 知母、杏仁、葶苈子,亦名桔梗汤或称济生桔梗汤。 (2)上焦气热上冲,食即暴吐,脉浮而洪者。本方去甘草加白 术、半夏曲、陈皮、茯苓、枳实、姜厚朴,亦名桔梗汤。[治法机要] (3)火郁于肺,咳嗽有声无痰者。本方去甘草,加香附、栀 子、黄芩、前胡、贝母、知母;亦名桔梗汤. (4)肺痈成脓后,经久不愈,气血衰弱者。本方加当归、白 术、败酱草、桑白皮、薏苡仁,亦名桔梗汤。 (5)咽肿微觉疼,声哑者,本方加麻黄、黄芩、白僵蚕、马 勃、当归、桂枝,亦名桔梗汤. (6)上焦壅热,喉痹热肿,本方加连翘、薄荷、竹叶、栀 子、黄芩亦名桔梗汤。 (7)咽喉不利,本方加防风、麦冬、荆芥、牛蒡子,亦名拮 梗汤。 . 15.甘桔汤:本方加山豆根、玄参、牛蒡子、荆芥、麦门 冬。治麻疹咽痛,口舌生疮。[张氏医通] 16.本方加防风。治痘疹后余毒未尽,咽喉疼痛,名甘桔防  风汤。[证治准绳] 17.本方加射干、牛蒡子、竹叶。治咽喉肿痛,名甘桔射干 汤。[杂病源流犀烛] 18.本方加陈皮、川芎、黄芩、柴胡、元参、羌活、升麻、 葱白。治少阴咽痛、头眩、脉沉细而身犹热者,名少阴桔梗汤。 [外科正宗] 19。桔梗、杏仁、阿胶、麦冬、百合、双花、夏枯草、连 翘、贝母、红藤、枳壳、甘草。治咳嗽吐脓,痰中带血,或膈隐 痛等,名桔梗杏仁煎。[成方切用]

108.苦酒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半夏lOg 鸡子1枚 苦酒60ral 以制半夏lOg,水一碗煎20分钟左右,去滓入米醋60ral, 待半冷时加入鸡子清二个,搅拌均匀,少少咽之,每日一剂.徐 徐含咽,是意在药汁浸渍患处,内服中寓外治之法.改为上述之

182/204

做法和服法,毫不影响疗效。陉方发挥,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3 《伤寒论》记载之本方制法,可能相传讹错,故上法可取。 (功效]清热解毒,敛疮通声。

(主治)咽喉伤,局部溃烂,声音嘶哑,不能言语,舌红, 脉细数。 按:苦酒汤源于《伤寒论》第312条,原文曰:“少阴病, 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本方半夏 涤痰散结,因其辛燥,佐以甘寒之蛋清以润燥敛疮止痛;更以苦 酒(即米醋)消肿敛疮。合用共具滋阴消肿、敛疮,散结祛痰之 功效。少少含咽可使药力持续作用于患部而提高疗效。[陕西中医 函授,1996,(6):23 (临证加减) 1.治舌卒肿满口,溢出如吹猪脬,气息不得通,须臾不治 杀人方:半夏十二枚,洗熟,以酢一升,煮取八合,稍稍含嗽 之,吐出。加生姜一两佳.[千金方] 2。半夏戟人咽,须熟洗,去滑尽,用之,勿咽汁也。[千金 翼方] 3。古今录验鸡子汤,疗喉痹方,半夏末方寸匕,右一味开 鸡子头,示中黄白,盛淳苦酒令小满,内半夏末着中,搅令和, 鸡子着刀子环令稳,炭上令沸,药成置杯中,及暖稍咽之,但肿 即减。[外台秘要] 4.治咽喉中如有物咽唾不得,宜服此方.半夏十七枚,破 如棋子大,汤洗七遍去滑。上以鸡子一枚,打破其头,出黄白, 内半夏,并人醋于壳中令满,微人煎,去半夏,候冷,饮之即 愈。[太平圣惠方] 5.治卒心痛方,苦酒一杯,鸡子一枚着中,合搅饮之,好 酒亦可用。[肘后方] 6.喉内戳伤,饮食不下,鸡蛋一个,钻一小孔,去黄留白, 人生半夏一个,微火煨熟,将蛋白服之,伤处随愈,亦可证咽中 伤为刀伤之误,生半夏蛋白之能补疮痛矣。[曹氏伤寒发微] 7.苦酒汤治疗痰热郁闭之咽痛用苦酒汤:半夏lOg,'鸡蛋 清2个,人米醋50ml中浸泡10分钟,用文火煎煮5分钟,去 渣,频频含咽之。[河南中医,1990,c6,:19]

109半夏散及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桂枝 炙甘草 法半夏 各等份 上3味,分别捣筛再和匀,白开水冲服,每次5g。每日3次。 汤剂:以水200ml,煎7沸,再下制好之散剂lOg,更3煮 沸,待小冷,少少咽之。 (功效)温散寒邪,利咽止痛。 (主治)

183/204

主证:咽痛,恶寒微热,苔薄白滑润,脉浮。 ' 副证:喉间有痰涎,声音嘶哑。 (临证加减} l.伏气之病,谓非时而有暴寒中人,伏毒气于少阴经,始 虽不病,旬有乃发,便脉微弱,法先咽痛似伤,次则下利咽痛,

半夏桂枝甘草汤主之;有下利诸症,用通脉四逆汤主之。此病二 三日便瘥,古方谓肾伤寒是也.即本方加生姜等份作汤。[总病论] 2.霍乱腹胀,半夏桂枝等份为末,水服方寸匕。[肘后方] 3.治喉痹卒不得语方:浓煮桂汁,服一升,亦可末桂着舌 下,渐咽之良;又方:末桂心如枣核大,绵裹着舌下,须臾破。 [千金方] 4.半夏桂枝甘草汤,治暴寒中人咽痛,即本方三味,各二 钱半,加生姜五片。 5.暴寒中人,伏于少阴经,旬日始发,为咽痛者,俗名肾 伤寒。用半夏、桂枝姜汁调涂颈上及脐内,再用附子片贴足心。

110.乌梅丸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乌梅480g 细辛180g 干姜300g 当归120g 附子(制)190g 川I椒120g 桂枝180g 黄柏 180g 黄连500g 人参180g 乌梅用50%醋浸一夜,去核打烂,和余药打匀,烘干或晒 干,研成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g,每日1一3次,每次1 丸,空腹温开水送服。 现代用法:常用汤剂:乌梅30g,细辛3g,干姜9g,黄连 6g,当归9g,制附子9g,川椒6g,桂枝9g,人参12g,黄柏 9g,水煎2次,分2次温服(空腹)。 (功效)滋阴泄热,温阳通降,安蛔止痛。 (主治) 主证:呕吐鱿蛔,心中疼痛,或痛引肩胛,饥而不欲食,食 得更甚,时痛时止,痛剧则四肢厥冷,脉微,心烦不安。痛止则 安静如常,或久利,舌苔黄或白滑。 副证:口渴,流涎,气撞冲心,或绕脐痛。 (临证加减) l,乌梅汤治疗胆道蛔虫症:偏寒型用乌梅15~30g,槟榔、 川楝子各15g,花椒、桂枝、熟附子各6g,细辛、干姜各3g (d~JL酌减);寒热错杂型,照上方加黄柏9g,桂枝9g,黄连 6g;偏热型,照寒热错杂方去桂枝、干姜、附子、细辛。结果均 获满意疗效。[湖南医药卫生科技成果资料选编,1971;儿] 2。加减乌梅汤治疗胆道蛔虫症:乌梅、川楝子、槟榔、川 椒4味药自始至终均用,偏寒伍姜、桂、辛、附以温脏散寒,偏 热伍连、柏、栀子以苦寒泄火,寒热错杂则温清并用,寒热平

184/204

调。[浙江中医杂志,1984,(1,:143 3.乌梅汤加减治疗胆道蛔虫症:原方去桂枝、当归,加木 香、元胡、淡竹茹、葱头。一般服1剂,4小时后症状减轻,2 剂疼痛消失,排出蛔虫;轻者服2剂,重者服4剂而病愈。[武汉 医学院学报,1976,(4):143 4。中西医结合治疗胆道蛔虫症:当时用乌梅丸治疗,因缺

乌梅而改用食醋60g,或阿司匹林6片,或用山楂15g代替,均 取得同样疗效。[陕西新医药,1972,tl,,313 5.中西医结合治愈蛔虫性肠梗阻:用乌梅丸加川楝子、使 君子及通下药,治疗蛔虫性肠梗阻,取得满意疗效。一般服药工 一2剂后即见效,包块在3天内消失,或排出大量蛔虫.[江苏中 医,1984,(7):64] 6。乌梅丸治蛔厥:认为治疗蛔厥,乌梅、白芍用量宜大, 各须用至30g,疗效方确切迅速。再者只要见四肢厥冷者,尽管 舌红苔黄,口渴等症具,仍可用桂附。呕吐者木瓜易干姜,但须 用至30g。伴有出血倾向者,以生大黄60g(研末),用药液分 奋。[中医杂志,1984,(7):19] 一户 , 7.乌梅丸的临床应用:该方系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之剂, 主治蛔厥,兼治久利,蛔厥者,临床可见阵发性心腹剧痛,烦闷 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即呕,常有吐蛔或涎沫,手足厥冷诸症。 此缘肠寒胃热,蛔上人胃使然。蛔本居肠中,喜温恶寒,若肠寒 不宜寄居,则上移于胃,胃热杂以蛔扰,则诸症蜂起。方中用细 辛伍附子,合姜、桂温脏祛寒治本;乌梅之酸,蜀椒之辛,连柏 之苦,使“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治标;“吐下之 余,定无完气”,是以加参、归补气养血,匡扶正气。此方寒热 并用,苦降辛开;邪正兼顾,标本同治。确不失为一首“蛔厥” 良剂,故至今仍为临床治疗胆道蛔虫症所首选。至于“又主久 利”者,无非借细辛辛温,祛脏中伏寒,合振奋阳气之品,再借 乌梅酸敛固涩而已。[天津中医,1977,t4,:184-] 8.乌梅丸加味治疗急性菌痢:恶寒重者加重桂枝、细辛用 量;发热重者加薄荷、黄芩;恶心呕吐者加半夏;腹痛甚者加重 赤芍、木香、细辛用量;里急后重甚者加大黄,或合枳实导滞 丸;腹胀加厚朴、枳壳;苔厚腻甚者加厚朴;食欲不振者加焦山 楂、谷芽;身倦痛者加薏苡仁或苍术;脱肛者加枳壳;病初起可 不用党参,久则酌情重用。[广西中医药,1981,c3,:211 9.乌梅丸汤剂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舌淡苔白 加吴茱萸。舌苔厚腻加川朴、山楂.舌质不红去连、柏。腹痛较 重加白芍。大便滑脱加赤石脂、禹余粮。胃脘不舒加陈皮、砂 仁、木香。认为慢性结肠炎与厥阴肝木有关,其临床表现为标热

185/204

(大肠、局部)本寒(脾胃、整体)之证。其病机先是肝气郁结, 继之邪热内蕴。[新中医,1981,t6,:26] 10.乌梅丸加味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基本方为乌梅15g,姜 黄连、盐黄柏各4g,花椒、干姜各3g,党参lOg,当归9g,制 附子、桂枝各6g,细辛1g,陈醋30ral,白蜜糖少量(兑服)。 腹痛甚加米壳、元胡;腹泻加炒薏苡仁、补骨脂;便秘加白芍、 火麻仁;饱胀、纳差加山楂、神曲;恶心加姜半夏、代赭石;心 悸失眠加炒枣仁、五味子;胸闷不舒加全瓜蒌、郁金;自汗、尿

频加黄芪、益智仁。每日1剂,水煎服。工周为1个疗程。适寒 温、调情志,慎用辛辣刺激及脂类食物.[甘肃中医,1995,c4,:2d] 11.加减乌梅汤治疗顽固性腹泻:口服基本方为乌梅18g, 桂枝、黄连各9g,红参(另煎)、黄柏、白茯苓、五味子各15g, 干姜、制附片各6g,焦白术12g,炙甘草工0g;若寒重于热者, 加重姜、附用量,减少连、柏用量,为附片lOg,干姜12g,黄 连3g,黄柏6g;若热重于寒者,加重连、柏用量,减少姜、附 用量,为黄连工g,黄柏15g,附片6g,干姜6g;若兼食滞,加 焦三仙各20g,鸡内金12g;若脾肾阳虚,黄连减至3g,减去黄 柏,加肉豆蔻12g,吴茱萸5g,肉桂12g,附片加重至工5g;若 呕吐,加生姜汁lOg,半夏9g;腹痛、里急后重,加白芍15g。 木香9g;肠鸣、大便水泻如注,加车前子(包煎)20g,泽泻 15g。具体用量根据年龄及病情酌情而定。每日1剂,水煎2次, 取汁500ml,分2次服。灌肠方为白头翁30g,黄芩、黄柏各 15g,黄连、桂枝各lOg,白矾3g。水煎2次,浓缩至200ml, 每日保留灌肠lOOml。[河南中医,1997,cl,;29] 12,加减乌梅丸治疗直肠息肉:用加减乌梅丸治疗多发性, 散在性的直肠息肉,均获得满意疗效。基本方:乌梅、黄连、僵 蚕,当归、党参、地榆、赤芍、牡蛎、薏苡仁。大便干燥者加火 麻仁:腹痛甚者改赤芍为白芍;腹胀痞满者加炒莱菔子;便血甚 者用地榆炭;湿热不甚者黄芩易黄连,并配以2%枯矾液作保留 灌肠.[四川中医,1985,《5,:48] 13.乌梅丸化裁治疗肺心病:本方化裁治疗肺心病,对改善 症状,多获近期效果。方药化裁法:①以椒目易川椒。②加茯 苓、半夏、麦冬、五味子、炙甘草.③胸闷喘逆无汗,或有恶寒 表证者加麻黄。④黄连、黄柏用量宜轻。[四川中医,1985,t+,:39] 14.乌梅丸加减治疗滴虫性肠炎:本组肠热偏重型用乌梅、 党参、黄连各lOg,干姜、附片、桂枝、蜀椒各3g,细辛2g,当 归6g,黄柏20g;中焦虚寒型用乌梅、干姜、当归、桂枝各lOg, 党参15g,细辛、蜀椒各6g,黄柏5g,黄连2g;寒热并重型用乌 梅、党参各15g,干姜5g,细辛3g,当归lOg,附片、桂枝各6g。 均每El l剂,水煎服。(P<0。01)信L中医杂志,1994,35 cl。,:615]

186/204

15.乌梅丸加减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基本方为乌梅、当归 各30g,黄柏、党参各15g,熟附子、干姜、桂枝各lOg,黄连、 蜀椒各6g,细辛3g。气虚党参加量;血瘀当归加量;寒湿熟附 子加量;湿热黄柏加量。每日工剂,水煎取液lOOml,放至36— 40℃,保留灌肠2小时,每日1次,工0次为工个疗程,经期停 用2—3日。[河南中医,1996,(1,:22] 16.乌梅丸加减治疗寒热夹杂型带下证:基本方为乌梅 20g,细辛6g,干姜、当归、蜀椒、党参各12g,黄连、黄柏各 18g,附子lOg,桂枝15g湿热重选加败酱草、椿根皮、苦参、 赤茯苓、蒲公英、龙胆草;少腹有包块伴腹痛甚合桂枝茯苓丸;

腹痛甚加香附、延胡索;胸闷纳差加厚朴、陈皮、神曲、山楂、 砂仁、鸡内金;肾虚腰酸痛加续断、桑寄生、狗脊、杜仲;寒湿 重加白芷、海螵蛸、巴戟天、赤石脂、白术、茯苓;带下量多, 质清稀,加芡实、莲须、金樱子、龙骨;赤多白少加小蓟。每日 工剂水煎服。[河北中医,1994+16 c3):45] l7.乌梅丸加减治疗男性不育:基本方为乌梅、党参各 12g,细辛3g,干姜、当归、附片、桂枝、黄柏各9g,黄连6g, 蜀椒2g。本方寒热并用,补泻兼施。精子数量少者减细辛、蜀 椒,加蛇床子、枸杞子、五味子、菟丝子、路路通增精通络;精 子活动率低、活动力弱者加黄芪、仙灵脾益气补肾;有畸形精子 者加蒲公英、红花、仙灵脾活血益肾;射精不能者加柴胡、蜈蚣 疏肝通络;阳痿不举者加仙灵脾、蛇床子、鹿角胶补肾壮阳。开 水煎服,每日工剂,早晚各服1次。[中医杂志,1990,f2,:44] 18.乌梅丸治疗痉病:用本方加减治疗破伤风、中毒性脑后 遗症、乙脑后遗症,随证加减,一般可去花椒,加全蝎、蜈蚣、 僵蚕、钩藤、天麻等;舌质不甚红,苔不黄,酌减黄连、黄柏; 盛夏之日,或舌不胖淡者,以黄芪易附片。上肢废用者加桂枝; 下肢废用者加牛膝。Lj:海中医药杂志,1982,《5,:28] 19.本方去细辛、干姜、当归、附子、桂枝、人参,加白雷 丸、尖槟榔。主治虫积腹痛,不欲饮食,食则吐蛔,甚则烦躁, 厥逆,并有面赤心烦,口渴舌赤,脉数身热等证者,名连梅安蛔 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20.本方去细辛、黄连、当归、附子、桂枝、人参、黄柏, 加党参、白术、茯苓。主治脾胃虚寒之吐蛔,便蛔,腹痛便溏, 四肢不温,舌淡白,脉迟等证名理中安蛔汤。 21.本方去细辛、黄连、黄柏、当归、附子、桂枝、人参, 加黄芩、木香、苦楝根皮、槟榔、甘草、大黄。主治胆道蛔虫 症,甚或合并感染,名安蛔汤。[常见急腹症] 22。本方去桂枝、细辛、附子、当归,以黄芩易黄柏,加枳 实、半夏。治暑邪深入厥阴,舌灰,消渴,心下板实,呕恶吐

187/204

蛔,寒热,下利血水,水下格拒者,名椒梅汤。

111.白头翁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白头翁6g 黄柏9g 黄连9g 秦 皮9g 上4味,以水1400ml,煮取400ml,去滓,温服200ml。不 效,再服余200ml。 (功效)清热燥湿,凉肝解毒。 (主治) 主证:下利,便脓血,里急后重,少腹急迫,肛门灼热,小 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副证:发热,口渴,或苔灰黄,脉沉弦数。

.(临证加减) 1.加减白头翁汤治疗菌痢:方用白头翁15g,苦参12g,黄 柏12g,马齿苋30g,地榆12g。其主证为发热,腹痛,里急后 重,大便次数增多等。文中指出苦参代替黄连,佐以马齿苋、地 榆等。[科技资料汇编,兰州:1973:1] 2.中药治疗阿米巴痢疾:用白头翁汤煎剂内服或灌肠,或 加苦参子(去壳包服),或单以白头翁汤口服并灌肠,疗效均较 满意。[浙江中医杂志,1960,(6):269] 3.白头翁汤加味治疗阿米巴痢疾:基本方为白头翁、银花、 紫花地丁各30g,秦皮、黄柏各12g,黄连lOg,大黄6g。便常 规以脓细胞为主重用三黄,加地锦草、丹皮;以红细胞为主生大 黄易熟大黄,加地榆炭。每日工剂,水煎200ml,保留灌肠。急 性期每日2次,3日后改每日工次,5日为1个疗程。[上海中医药 杂志,1995,(12):18] 4.白头翁汤合理中汤治疗慢性阿米巴痢疾:基本方为白头 翁60g,秦皮、黄柏各12g,黄连、潞党参、干姜、白术、炙甘 草各lOg。怕冷不明显,干姜减半;腹胀加木香;腹痛加白芍; 下坠加枳壳。每日工剂,水煎,取液lOOml,分3次温服。10日 为工个疗程,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治疗1---3个疗程。咽医论 坛,1994,(5):18] 5.中药治疗阿米巴痢疾:基本方为白头翁、黄芩、黄连、 鸦胆子、厚朴、藿香。恶寒高热者,加葛根、银花;下痢赤多 者,加生地榆;恶心呕吐者,加半夏;腹痛甚者,加白芍。认为 方中白头翁、鸦胆子为治疗本病的主药,配藿香能减轻鸦胆子的 副作用。[湖北中医杂志,1993,f2,;24] 6.张伯臾老中医治疗慢性肠炎的经验:慢性肠炎的主要表 现为腹泻,腹痛,腹胀,肠鸣,甚则粪便会有黏液、脓血及不消 化的食物等。他按中医辨证施治,其中湿热蕴结型,均以白头翁 汤为基本方治之。热重于湿,加金银花、赤芍、红藤、败酱草、

188/204

蚂蚁草等;湿重于热加苍术、厚朴、薏苡仁、车前子等;夹食滞 加槟榔、枳实、山楂、神曲等。[中医杂志,1980,c6,:11] 7.白头翁汤加味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药用白头翁、苦 参各30g,黄连、黄柏、秦皮、地肤子、当归各20g。血便或便 潜血阳性加地榆.每日1剂,水煎100"--,150ml,40℃左右,保 留灌肠12小时,每晚1次。7日为工个疗程,疗程间隔3日, 用l一2个疗程。[内蒙古中医药,1996,c15,,《l,:21] 8.白头翁汤加减治疗急性发作期慢性结肠炎;药用白头翁、 黄芪各30g,秦皮、炮姜炭、黄连、木香、黄柏各6g,丹皮、大 黄炭、当归、生薏苡仁各10g,虎杖、山楂炭、银花炭各15g, 每日工剂,水煎服。缓解期治疗组用芪参香延丸(黄芪、党参、 香附、延胡索、白术、木香、桃仁、当归、鸡内金、焦山楂等, 共为细末,水泛为丸)6g。[新中医,1996,fl,,20]

9.白头翁汤加味治疗慢性结肠炎:基本方为白头翁30g,黄 柏、黄连各15g,秦皮20g。出血者加云南白药1/2支;溃疡者加 锡类散1/2支。每日工剂,水煎取150ml,药温38~42~C,患者排 空大便,左侧卧位,臀部抬高,工4号导尿管涂石蜡油后插入肛门 15~-20cm,将药液缓缓注入或用吊瓶滴入.16日为工个疗程,疗 程间隔1周,治疗工一3个疗程。[河南中医,1995,c3,:147] 10.中医治疗急性坏死性肠炎:症见发热、腹痛、腹泻或里 急后重,大便夹血、黏液,苔黄腻,脉濡数。方用白头翁汤加车前 子、枳壳、木香,均取得较好疗效。[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7,tz,:31] 11.白头翁汤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基本方用白头翁30g,黄 连lOg,黄柏lgg,秦皮15g。产后恶露不净加贯众炭、益母草; 气虚多汗加炙黄芪、党参;体温在39℃以上加金银花、蒲公英; 少腹疼痛加香附、橘核;盆腔包块加穿山甲、赤芍;盆腔积液加 生薏苡仁、瞿麦;食欲不振加陈皮、茯苓、砂仁;大便干加大黄。 每日l剂,水煎服。治疗10~20日。IN南中医,1994,cs,;1563 12.白头翁汤加味治疗急性泌尿系感染:药用白头翁、车前 子、瞿麦各10g,黄柏、黄连、秦皮、木通、篇蓄各15g。水煎 服,每日1剂。发热甚加菊花、蒲公英;尿道热涩加竹叶、琥珀; 便秘加大黄;尿检红细胞较多加大蓟、小蓟、白茅根;尿检脓细 胞、白细胞较多加鱼腥草、败酱草。[黑龙江中医药,1986,《6,:10] 13.中西医两法治疗蚕豆病:用白头翁合剂(白头翁、车前 草、凤尾草)制成煎剂或注射剂,经内服或注射,部分患者配合 输血。治疗蚕豆病全部治愈出院。[新医学,1972,c”。33] 14.本方加甘草、阿胶。治产后血虚,患热痢下重,下痢脓 血,腹痛里急者,名白头翁甘草阿胶汤。[金匮要略] 15.本方加白芍、黄芩、鲜贯众、鲜茉莉花。治赤痢,名加 味白头翁汤。[通俗伤寒论]

189/204

16.本方去黄连、黄柏,加生山药、生地榆、杭芍、旱三 七、鸦胆子、甘草。治热痢下重腹痛,对脾虚不耐苦寒者尤为适 合,名变通白头翁汤。

112.吴茱萸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吴茱萸9g 人参9g 生姜18g 大枣工2枚 上4味,以水1400ml,煮取400ml,去滓,温服140ml,每 日3次。 (功效)暖肝温胃,降逆止呕。 (主治) 主证:干呕,吐涎沫,头痛,尤以巅顶冷痛多见,舌苔白 滑,脉沉弦。 副证:手足厥冷,烦躁,或下利。 (临证加减] 1.吴茱萸汤的临床应用:凡症见阳明食谷欲呕;少阴吐利, 厥逆,烦躁;厥阴干呕,吐涎,头痛;舌不红,无热象者,无论 何证均可用本方治疗。根据上述证治要点,对急性肠胃炎、慢性 胃溃疡、心脏病、高血压、肝炎、妊娠恶阻和胃癌等疾病过程 中,出现上述证候者,投以吴茱萸汤,往往呕吐即止,胃纳渐 增,脾土渐健,而使运化调和。据云,虽不能根除其病,但在缓 解症状上疗效颇为显著。[哈尔滨中医,1962,c1,:65,上海中医药杂志, 1964,(10):243 2.吴茱萸汤加减治疗目赤:症见目赤肿痛,泪多,不畏阳 光,脉弦细.基本方为吴茱萸18g,生姜30g,党参30g,大枣4 枚。恶寒者加炮附子;手足麻痹或四肢懈怠加桂枝;心悸不寐或 血虚加当归、茯苓;呕多加半夏;腹胀满加砂仁、厚朴;腹痛口 苦加白芍。[广东中医,1985,6] 3。吴茱萸汤治疗神经性呕吐:用吴茱萸汤治疗神经性呕吐 多例均获良效。并体会到加半夏助吴茱萸降逆,加茯苓健脾,往 往能提高本方疗效。同时指出本方治疗神经性呕吐具有以下特点 者效果较佳。检查无器质性病变,也非其他病引起呕吐,且无热 象,呕吐前无恶心,没有不适和痛苦,吐出一口一口少量胃内容 物,淡而无味,不酸不臭;患者喜温恶寒,舌淡苔白,脉沉迟。 [新中医,1978,(1):31] 4.吴茱萸白术散治疗婴儿腹泻:取吴茱萸、白术各等份, 研成粉末贮瓶备用。用时取1"---2g,以填平脐部为度,外加敷料 胶布固定,2日1换,一般治疗1—2次,菌痢禁用本法。[陕西中 医,1990,(8):364"] 5.加味吴茱萸汤治疗化疗之消化道毒性反应:均为肿瘤患 者。以自身对照方法观察,顺铂500mg/d静滴,第工周期,常。

190/204

规止吐药物用胃复安30mg,维生素B6 300mg静滴,氯丙嗪 12.5mg肌注,用3日。第2周期用药同上,并用吴茱萸、干姜 各6g,党参15g,茯苓、白术各12g,半夏10g,大枣5枚.每 日工剂水煎服。[山西中医,1994,c1,:20] 6.吴茱萸临床新用:从内用和外用两个方面介绍了吴茱萸 的临床应用。 (1)内用 ①神经性嗳气;吴茱萸可温中降逆,疗“干呕,吐涎沫”, 故治疗神经性嗳气。用吴茱萸和三七相伍焙干研末每次6g,每 日3次,用淡盐水煎汤,慢慢服之,5天一个疗程。以取吴茱萸 温中焦而散寒,达到降逆而止呕。 ②治疗头痛、胁痛、腹痛;吴茱萸可温肝胃而止痛,其头痛 的部位多在巅顶或痛连两胁,而没有表证者.用吴茱萸,主要利 用其温肝开郁,暖胃化滞,善解肝经之寒郁,故有行气止痛之 功。用于治疗胁痛、疝气痛而偏寒者,或以干呕、吐涎沫为主的 神经性头痛有效。

③治疗排尿性晕厥:排尿性晕厥系发作于排尿过程中或排尿 末时突然发生的短暂意识丧失为主的一种疾病,属于中医厥证。 “厥者,逆也.”《本草衍义》称吴茱萸下气最速。故用吴茱萸6g 单味煎服,调理气机,使阴阳顺接,厥证自愈。 ④治疗重症失眠症:吴茱萸用于以夜不能眠,伴有头痛、干 呕、头顶有凉风感,手足寒、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缓或细涩为 最佳。 ⑤治疗脑动脉硬化伴高血压病:现代研究,吴茱萸能扩张脑 血管,增加脑血流量,具有双相调节作用。故对于脑动脉硬化及 高血压病人以表现肝胃虚寒或肝脾阴寒者疗效最佳。 ⑥治疗泄泻:用吴茱萸20g单味煎剂治疗泄泻,效果俱佳。 因吴茱萸有温胃散寒,疏肝燥脾,暖肾止痛之功,“吴茱萸能暖 膀胱,水道既清,大肠自固,他药虽热不能分清浊。”故非虚寒 性泄泻不可用之。 ⑦治疗崩中、不孕;妇女因冲任虚寒,致崩漏而表现月经过 多,胞宫清冷,难以受孕。用吴茱萸为主的温经汤能温经摄血, 治疗虚寒性血崩,又有暖胞宫使之受孕,在每次经期初见时开始 服用,每日1剂,服至经期结束.每月的经期服药为一疗程,连 用3—4个疗程,易收效。 (2)外用 ①治疗癫痫:本品生用,研细加冰片少许,取生面粉适量, 用凡士林调成膏状,涂于穴位上覆盖纱布块,隔日工次,穴位选 用神阙穴、涌泉穴。 ②治疗高血压病:用吴茱萸60g研末,用米醋、鸡蛋调糊,

191/204

每晚睡前贴敷双侧涌泉穴,次晨取下,每晚复行.或用吴茱萸粉 贴敷神阙穴,均能达到降压作用。取其引气下行,盖气降火亦 降,火降气降,与肾相交,阴阳得以平和,血压自降。 ③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吴茱萸具有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 功,采用吴茱萸60g研末,用酒、醋各半调或糊状,外敷于中 极、会阴二穴,用胶布固定,每日工次,另配吴茱萸单味煎剂咽 服,效果满意。临床体会,吴茱萸具有改善循环、抗缺氧、解 聚、纤溶作用,是治疗前列腺炎的良药。 ④治疗阳痿、早泄:用吴茱萸研末外敷神阙穴,治疗阳痿、 早泄,取得疗效。治阳痿,用吴茱萸、白胡椒等份为末,取适 量,用唾液调成糊状每晚睡前敷于神阙穴,晨起取之。7—10天 为一疗程。治早泄,用吴茱萸、五倍子等份为末,取适量用醋调 成糊状,睡前敷于神阙穴,晨起去掉,每日1次,7一l。天为一 疗程。 ⑤治疗口疮、阴囊湿疹:治疗小儿口疮,用吴茱萸lOg配以 清半夏,研末用蛋清调成糊状外敷于足心,男左女右,用纱布包 好,睡前外敷,晨起取下。治疗阴囊湿疹,用吴茱萸30g,配以

乌贼骨20g,雄黄6g共为细末备用,渗出液多者撒干粉,无渗 出液者用蓖麻油调之每日3次,上药后用纱布包好。治疗期间禁 食鱼腥、辛辣食物。 ⑥治疗麻痹性肠梗阻:用吴茱萸lOg研末,淡盐水调成糊 状,敷于脐部,12小时更换工次,治疗麻痹性肠梗阻疗效显著。 ⑦治疗儿科各种疾病:用吴茱萸能上病下治引火下行,能使 邪热去,气血降。故用吴茱萸粉2g用醋调成糊状敷于双侧涌泉 穴,晚贴晨取。可治小儿咽炎、多发性麦粒肿;贴敷于脐部可治 疗小儿泄泻。[河北中医,1996,《2,:32] 7.本方去大枣,加前胡、枳实、鳖甲、桔梗、焦槟榔,治 寒饮咳,慢性支气管炎等;若将方中前胡换为柴胡,则又治“肝 寒犯胃”之胃脘痛,呕吐酸冷水,溃疡病及慢性胃炎等,名延年 半夏汤。[千金方] 8。本方加附子,治寒疝腰痛,牵引睾丸,尺脉沉迟,名吴 茱萸加附子汤。[医方集解] 9.治心痛。即本方,名人参汤。陆济总录]

113.烧裈散

(方组]妇人中裈近隐处,取烧作灰 上一味,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此为 愈矣。妇人病,取男子挥烧服。 (功效}导热下行,邪毒从阴而出。 (主治)阴阳易为病,其人身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 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

192/204

(临证加减) 1.独参汤调烧挥散治伤寒病未平静复犯房室,命在须臾。 2。阴阳易 例1:张路玉治冯茂之,夏月阴阳易,而腰痛少腹急,烦躁 谵妄,舌色青紫而中有黄苔肿裂,虽渴欲饮水,而舌却不甚干, 心下按之硬痛,暖而矢气,此挟宿食也。所以虑者,六脉虚大, 而两尺则弦,按之皆无根耳。遂以逍遥汤加大黄1剂,下黑秽甚 多。下后诸症悉除,但少腹微冷作痛,又于烧裈散工剂,煎五苓 散送下而安。[古今医案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 例2:己巳邻人王友生以贩京货为业,续一婢,患伤寒,热 八九日,予为治之,得汗而愈。未数日生自病,身热头重不欲 举,眼生花,召予视之。予曰是必伤寒初愈妇人交接得之,即令 阴头上必肿,少腹绞痛,然是阴阳易也。生曰,前患者婢子,竟 谓已安,遂与之交,翌日得此疾,良苦。予曰,失所治,必吐舌 数寸而死。予作豭鼠粪,烧挥散等,以利其毒气,旬日安。[伤寒 九十论.上海:大东书局,19s7~ 例3:侯国华病伤寒四五日,身微斑,渴欲饮,诊之,沉弦 欲绝,厥阴脉也,服温药数日不已,又以姜附等药,觉阴微回, 脉生。因渴私饮水一杯,脉复退,又见头不举,目不开,问之则

犯阳易,若只与烧挥散,则察而不济矣,遂更用烧挥散工大剂, 调烧裈散连进2剂,出大汗,两昼夜而愈。[续名医类氟北京:人民 卫生出版社,1957-] 3。阴阳易的临床表现及其治疗:阴阳易在临床上是否可以 见到,用烧挥散有无疗效,曾为此请教过一些名老中医。山西省 中医研究所已故李翰卿先生作了肯定的答复。他说,从后汉至 今,尽管历代医家对此证此方都有所争议,但均没有全盘否定, 而是一直在研究探讨。根据自己有限的临床所见,也确有其病, 用烧裈散也确有疗效。李老先生以六七个典型病例说明阴阳易为 病,临床表现有三个特点:一是头抬不起来,即“头重不欲举”, 这是很突出的一个表现;二是“少腹拘急”抽搐且牵引阴中拘 挛;三是全身乏力,倦怠少气。治用烧杆散而每每取效。李老的 经验之谈,很值得重视。后世有人把阴阳易分为寒热两类。有上 述证候者为热型,用竹茹、花粉、白薇送服烧挥散;有阳衰、肢 凉,精神不振者为寒型,用四逆送服烧挥散。这些具体用法,亦 资临床参:考。[伤寒论诠解。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4。烧裈散治疗新感劳复病人3例:本组病例,年龄在28----34 岁之间,2男1女。病起于新感初愈,强行房事后。其症见面色苍 白,汗出多,肢体酸楚,少腹拘急,头昏项软,眼内生花等。专 用烧裈散一方治疗,病情缓解。[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83,cl,:36]

114.牡蛎泽泻散

193/204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牡蛎 泽泻 蜀漆 葶苈子 商陆 根 海藻瓜蒌根各等份 共为细末,日1一3次,每次5~--10g,白开水冲服。 (功效)排水消肿,软坚散结。 (主治]大病瘥后,腰以下有水气,按之凹陷,二便不利, 脉沉有力。 (临证加减) 1.坠水少腹 某男,脉如涩,凡阳气动则遗,右胁汩汩有声,坠水少腹, 可知肿胀非阳道不利,是阴道实,水谷之湿热不化也。议用牡蛎 泽泻散:牡蛎、泽泻、花粉、川桂枝、茯苓、紫厚朴,午服而 愈。[临证指南医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 2。下肢水肿 朱某,女,53岁.患脾虚下泄缠绵月余,未经好转,后经 服用健脾利水固摄之剂,20余剂下利始愈。愈后不到两周,下 肢逐渐发生水肿,下肢两踝部按之有很深指凹痕,之后腹部亦 肿,脘满气短,小便不畅。脉象沉伏有力,舌苔滑腻,据脉按证 系脾不运化水邪停留.前医曾用健脾利水之剂无效,因而与牡蛎 泽泻散,用补气健脾消腹胀之剂送服。处方:生黄芪15g,炒白 术19g,厚朴6g,大腹皮lOg,茯苓15g,生山药15g,木香6g, 生薏苡仁15g,送服牡蛎泽泻散10g。连服3日小便逐渐增多, 下肢水肿似见松皱,腹满减轻,食欲好转。后黄芪加至30g,连 服20剂肿消病愈。[伤寒论临床实验录.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伤寒论药方目录;

桂枝汤类  桂枝汤 (功效)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头项强痛,苔白薄,脉浮 缓。 副证:鼻鸣干呕,口和不渴。  桂枝加葛根汤(功效)解肌祛风,生津液,舒筋脉。 (主治) 主证:汗出恶风,项背拘急. 副证: 发热,舌苔白薄,脉浮缓。  桂枝加附子汤(功效)扶阳固本,调和营卫。 (主治) 主证:恶风,汗出不止,四肢微急,屈伸 不利,小溲难。 副证:发热,脉浮或浮大而虚。  桂枝去芍药汤 [功效]调和营卫,理脾和中,缓急止痛。 (主治) 主证:发热,恶寒,自汗,腹满 时痛,喜按,下利。 副证:苔白薄,舌质淡红,脉弦细或弦而无力。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功效)温里复阳,辛散阴邪。 (主治) 主证;胸满,脉促或虚微,微恶寒, 苔薄白。 副证。恶风寒,发热,汗出或无汗出。  桂枝麻黄各半汤(功效}疏达肌腠,轻解表邪,调和营卫。 (主治} 主证:发热恶寒,热多寒少, 一日二三发,无汗,形如疟。 副证:或面赤,身痒,或烦躁,口渴,脉浮而不甚紧,苔 薄白。  桂枝二麻黄一汤(功效)调和营卫,微发其汗。 (主治)服桂枝汤表不解,大汗出,寒热如疟,一 日再发者。

194/204

 桂枝二越婢一汤(功效)微发其汗,兼清里热。 (主治)太阳病,寒热如疟,热多寒少,微烦渴 者,脉由紧 变弱,寒郁化热。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功效)调和营卫,健脾利湿。 (主治)发热,恶风寒,无汗,头项强痛, 心下满微痛,小 便不利,苔白,脉浮缓。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功效]解肌祛风,降气平喘。 (主治)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气急喘息, 胸满,苔白薄,脉 浮缓。 副证:咳嗽,咳吐白。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功效)益气养血,调和营卫。 (主治] 主证:身疼痛,脉 沉迟。 副证:恶寒,发热,汗出。  桂枝甘草汤(功效}温补心阳。 (主治] 主证:心下悸动,或空虚或空悬感,喜按,脉微缓或沉细 或 结代,舌苔白。  小建中汤(功效]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主治] 主证:心悸而烦,腹中痛,虚怯少气,面色不 华,神疲乏 力,苔白润,舌质淡,脉涩或弦或缓弱. 副证: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四肢酸痛, 梦遗失精,鼻衄, 里急。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功效]温通心阳,重镇开窍. (主治) 主证:心悸,惊狂,卧 起不安。 副证:胸脘满闷,气冲,脐下悸,舌苔黏腻,脉浮滑。  桂枝加桂汤(功效]温中散寒,降逆逐邪,驱寒外达。 (主治) 主证:奔豚气病,气从少腹上冲胸 咽,发作欲死,四肢欠 温,每遇寒邪与动气而诱发者,或因发汗过多,或因误用温灸而 发者, 舌质淡,苔白润,脉浮缓,病久则沉迟。 副证:往来寒热,或有腹痛,呕逆,或噫气。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功效}温复心阳,安神除烦。 (主治)心悸,烦躁不宁,苔白润,脉虚数。  桂枝附子汤(功效)温经散寒,祛风胜湿。 (主治]风湿痹证,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 渴,脉 浮虚而涩者。  桂枝附子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又名。白术附子汤) (功效)调和营卫,健脾利湿。 (主治)发热,恶 风寒,无汗,头项强痛,心下满微痛,小 便不利,苔白,脉浮缓。  桂枝加芍药汤[功效]调和营卫,理脾和中,缓急止痛。 (主治) 主证:发热,恶寒,自汗,腹满时痛,喜按,下利。 副证:苔白薄,舌质淡红,脉弦细或弦而无力。  桂枝加大黄汤(功效)解肌祛邪,泻实通里,表里双解. (主治] 主证:发热,恶寒,自汗出,腹满实痛,拒按,大便秘结。 副证;舌苔白厚或黄厚,脉浮大而弦数或沉弦有力。  桂枝人参汤功效)温中解表。 (主治) 主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下利不止,心下痞硬,舌 质淡,苔白薄,脉沉微。 副证:心腹疼痛,心下悸,四肢倦怠,足冷。

麻黄汤类  麻黄汤(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 主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痛,腰痛,骨节 烦痛,无 汗而喘,不渴,苔薄白,脉浮紧。 副证:或喘而胸满,脉浮数,或失于发汗鼻衄。  大青龙汤(功效)发汗解表,清热除烦。(主治)主证:外感风寒,发热,身痛,不汗出而烦 躁。舌红苔白或兼黄,脉浮紧。副证:或身不痛,但重,乍有轻时,喘咳而渴,喜热饮。  小青龙汤(功效)解表散寒,温肺化饮。止咳平喘。 (主治) 主证:恶寒,发热,无汗,

195/204

身痛, 干呕,咳嗽,喘息,痰多稀白,苔薄白或水滑,脉浮或弦紧。副证: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 不利,少腹满,或脉弦细、细滑。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功效)辛凉宣泄,清肺平喘。(主治}主证:汗出而喘,无大热,口渴,咳 嗽,气喘,痰黏色黄,舌尖红,苔薄白而干,或薄黄,脉浮数,或滑数。副证:恶风,头痛,鼻 塞,胸胁疼痛,烦躁,或无汗。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功效)宣透表邪,清泄湿热。(主治) 主证:发热,恶寒,无汗,头身疼痛, 心烦,或疹作痒,或身目俱黄,小便黄、短少不利,苔白或薄黄,脉浮。副证:或汗出不彻,或 肿.

 麻黄附子细辛汤(功效)扶正祛邪,温阳解表。(主治]主证:发热、恶寒,无汗,四肢不温,苔 白,脉沉弱。副证:头项强痛,神疲乏力,面色不华。  麻黄附子甘草汤(功效]温经解表,表里兼顾。(主治}主证:恶寒微热,身痛无汗,四肢不温, 舌淡苔白不厚,脉沉细。副证:或身面水肿,气短,小便不利,脉沉细。  麻黄升麻汤(功效)解 葛根汤类  葛根汤 (功效)解表发汗,升津舒筋。 (主治) 主证:发热,恶风,无汗,身痛,项背强几几,苔 薄白,脉 浮紧。 副证:或喘,或下利,或呕吐。  葛根加半夏汤 (功效)解表和中,降逆止呕。 (主治}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身痛,项背强急,面 赤,额 头作痛,不下利,呕吐苔白薄或根白厚,脉浮细或浮濡。  葛根黄芩黄连汤 抵当汤类  桃核承气汤(别名:桃仁承气汤) (功效)清热活血化瘀。 (主治) 主证,少腹急结胀满,大便色 黑,小便自利,谵语烦渴,夜 发热,或如狂,舌质紫,脉沉涩。 副证:或下瘀块。  抵当汤 (功效)荡内热,破瘀血。 (主治) 主证:少腹急满硬痛,小便自利,妇女闭经,舌质紫或 绛, 脉沉结或沉涩。 副证:身黄,发狂,健忘,大便秘结或稀,色黑。  抵当丸(功效)荡内热,破瘀血。 (主治}病势较抵当汤证缓,发狂,少腹满,小便自利,脉 沉 伏、弦涩或沉弦有力。 栀子豉汤类

196/204

 栀子豉汤 (功效)清热除烦。 (主治} 主证:虚烦不得眠,心中懊侬,舌苔黄腻。 副证:胸中 空,心下濡,或心中结痛,饥不欲食,或身热, 手足温,但头汗出,或反复颠倒。  栀子甘草豉汤 (功效)清热除烦,补益中气。 (主治)栀子豉汤证兼气短者。  栀子生姜豉汤 (功效)清热除烦,逐饮止呕。 (主治)栀子豉汤证兼见呕逆者。  栀子厚朴汤 (功效)清热除烦,宽中消满。 (主治罩心中烦热,卧起不安,腹胀不痛,苔黄,脉 数。  栀子干姜汤  (功效)清上温下。 (主治)   主证:身热,微烦,舌红,苔黄,脉弦数。   副

证:腹满或腹痛,食少便溏.  枳实栀子豉汤(功效)调中和胃,清热化气。 (主治]大病或久病初愈,因过劳而病复发(劳复) 者。症 见发热,口干口渴,心烦懊侬,心下痞硬,或胸胁胀满,腹痛拒 按,苔黄,脉滑或数。  栀子柏皮汤[功效]清泄湿热。 (主治) 主证:身目俱黄,小便黄赤,发热,心中懊侬,苔黄,脉 弦 数或弦大滑实。 副证:心烦,无汗或汗出不彻,小便不利。 陷胸汤类  大陷胸丸 (功效)泻热破结,下气逐饮。 (主治]结胸证,胸部硬痛,汗出,项强拘急,如“柔 痉” 状者.  大陷胸汤 (功效)泻热,逐水,破结。 (主治) 主证:舌干燥而渴,心下硬痛,按之石硬,痛不可 近,或牵 连胸胁,或从心下至少腹硬满拒按,苔黄厚,脉沉紧,或沉迟 有力。 副证:躁烦,心 中懊侬,口渴,头汗出,气短,或大便秘 结,互结于心下;或因太阳内传阳明,津液重伤,形成 大结胸 之证。  十枣汤 (功效]攻逐水饮。 . (主治] 主证:心下痞硬胀满,牵引胸胁作痛。 副证:咳嗽,呼吸 气短,头痛,微汗出,发作有时,不恶寒 或干呕,下利,舌白滑,脉沉弦。  小陷胸汤 (功效]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主治]   主证:心下痞硬,按之则痛,不按不 痛,咳嗽,咳吐黄稠 痰,舌苔黄,脉浮滑。 副证:或呕恶。   三物小白散 (功效)化寒水,破结实。 (主治) 主证:胸胁心下硬满而痛,拒按,呼吸不利,不 大便,不发 热,不口渴,不烦躁,舌苔白滑,脉沉迟或沉紧。 副证:或咳嗽喘急,或咳吐脓黏 臭痰。

197/204

  瓜蒂散 (功效]涌吐实痰。 (主治) 主证:胸中梗塞胀满,烦懊不安,气上冲咽喉,欲吐复不 能 吐。 副证:手足厥冷,饥不能食,呼吸气急,或发热恶风自汗 出,寸脉微浮,关尺脉见沉或乍 紧。 泻心汤类   半夏泻心汤   (功效)辛开苦降,和胃降逆,开结除痞。 {主治} 主证:心下痞满,按之柔软 而不痛。 副证:呕吐(干呕),肠鸣,下利,苔白或黄多滑腻,脉象 濡或弦。   大黄黄连泻心汤 (功效]清热消痞,泻火解毒,苦寒燥湿。 (主治] 主证:心下痞满,按之柔 软,但不痛。 副证:发热烦躁,甚则发狂,大便不爽,溲色深,舌红,苔 黄,脉浮数或滑数。   附子泻心汤 (功效)清热泄痞,扶阳固表。 (主治] . 主证:心下痞满,按之柔软不痛,恶寒汗 出。 副证:脉沉细,舌质淡,苔薄黄。

  生姜泻心汤 (功效)和胃降逆,行水消痞。   (主治)   主证:心下痞硬,按之不痛,胁下有 水气,心烦,干噫食 臭,肠鸣下利。 副证:苔白或黄滑腻,脉濡或弦,与半夏泻心汤证相似。   甘草泻心汤 (功效)补中益气,消痞降逆。   (主治) . 主证:心下痞满而硬,按之濡软,腹中 雷鸣,下利频作,完 谷不化,干呕心烦. 副证:苔白或黄滑腻,脉濡或弦,亦与半夏泻心汤相 似。   旋覆代赭汤 (功效)降逆化痰,益气和胃,扶正祛邪,标本同治。    (主治)  主证:心下 痞硬,按之不痛,噫气频作。 副证:呕吐痰涎,或泛清水,或呕逆,或反胃噎食,或头晕 目 眩,或食欲不振、便秘、苔白、脉缓。 甘草汤类  甘草汤 (功效}清热泻火,解毒缓痛。 (主治)少阴病,咽痛,脉细者。  炙甘草汤(功效}滋阴养血,通阳复脉,宁心益神。 (主治} . 主证:脉结代,心动悸,舌光少 苔。 副证:短气虚烦,失眠,或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脉 虚数。  甘草干姜汤(功效)温中散寒,健脾化饮。 (主治)伤寒恶寒无热,手足厥冷,或四肢拘急,咽中 干而 不渴,烦躁吐逆,小便频数,甚则遗尿;肺寒咳嗽,痰稀多白 沫,舌润苔淡白,脉浮数或 沉微。

198/204

 甘草附子汤(功效)温经散寒,祛风除湿,通痹止痛。 (主治) 主证:骨节痛烦,掣痛屈伸不利, 痛处拒按,汗出恶风短 气,小便不利,苔白,脉沉细或弦细无力。 ” 副证:身微肿。 苓桂术甘汤类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功效]温中降逆,化饮利水. (主治)主证: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头目眩 晕,身振振摇,苔白 滑,脉沉紧或沉滑。 副证:短气,心悸,咳喘,呕吐清水痰涎。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功效)降逆下气,通阳制水。 (主治)主证:脐下悸动,欲作奔豚,小便不 利。 副证:心悸。   茯苓甘草汤 (功效)温阳化饮,通阳利水。 {主治)主证:心下悸,不渴,四肢冷,苔白滑,脉 弦。 副证:或汗出,或见下利。   五苓散 (功效)健脾渗湿,化气利水。 (主治) 主证:发热头痛,烦渴或渴欲饮水,水人则吐, 小便不利, 脉浮或浮数。 副证:恶风,汗出,头目眩晕;少腹胀满;或水肿,身重, 或霍乱泄 泻;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   猪苓汤 (功效)清热利水,育阴生津。 (主治}主证:渴欲饮水,小便不利,发热,脉浮,舌质 红,苔水滑。 副证:心烦不得眠,或咳,或呕,或下利,脉细数。

  文蛤散 (功效)清表热,行皮水。 (主治)潠灌之后,弥更益,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 脉弦细。

黄芩黄连汤类  黄芩汤(功效)清热止利,和中缓痛。 (主治) 主证:下利,腹痛,肛门灼热,身热口苦,舌红 苔黄, 脉弦。 副证:或里急后重,或口渴。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功效]和解表里,降逆止呕。 (主治) 主证:下利腹痛,身热口苦,恶心,呕 吐,舌红苔黄,脉 沉弦.  副证:或里急后重,或口渴。  黄连汤(功效)清上温下,和胃降逆。 (主治) . 主证:胸中烦热,时欲呕吐,腹痛,舌尖红,苔 黄白,脉 弦数。 副证:或微发热,或下利。  黄连阿胶汤(功效]育阴清热,滋水降火。 (主治]   主证:心中烦,不得卧,舌红少苔,脉细 数。   副证:口燥咽干,或手足心热,小便短黄,或舌绛少津。 白虎汤类  白虎汤(功效)清热除烦,生津止渴。   (主治}  主证:身大热,大汗出,大烦渴,口干舌

199/204

燥,欲饮水,脉浮 滑或洪大,舌苔黄燥。    副证:谵语,或背微恶寒,腹满,或身重难以 转侧,若为厥 热,兼手足厥逆。  白虎加人参汤(功效)清热生津,益气养阴。   (主治] 主证:白虎汤证而又烦渴,饮水不解, 脉芤;中暑,身热, 汗出,恶寒,口渴恶心,尿赤。 副证:或时时恶风,或舌燥而背微恶寒。  竹叶石膏汤(功效)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 (主治] 主证:体虚发热汗多,心烦,少气,口干喜 饮,气逆欲吐, 舌干少津,脉虚数。 副证:或咽干咳嗽,苔黄少津。 承气汤类  调胃承气汤(功效)泻热和胃,润燥软坚。 . (主治) 主证:不恶寒但热,蒸蒸发热,汗出心 烦,腹胀满,不大 便,苔黄。   副证:或谵语,或口渴,脉或滑或平。  小承气汤(功效)宣气除滞,清热通便。 (主治) 主证:潮热,汗出,腹胀满,大便硬,舌红苔 干黄,脉 滑疾。 副证:神昏谵语,或腹痛拒按,或热结旁流下利。  大承气汤(功能)峻下热结。 (主治) 主证:潮热,汗出,不恶寒,大便硬而难,腹胀满硬,腹 痛 或绕脐痛、拒按,舌苔干黄或焦燥起刺,脉沉迟或迟而滑或沉实 有力。 副证:常伴有精神症 状,如烦躁,心中懊侬,谵语,独语如 见鬼状,重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或目中不了 了,睛 不和;或伴汗出,如汗出不止,手足谶然汗出;或身微热或烦 热;或热结旁流,自利清 水,色纯青;或腹满而喘、眩冒。

 麻子仁丸(别名:脾约丸、麻仁滋脾丸)(功效)滋液润燥,泄热通幽。 (主治) 主证:大便秘结, 小便多,脉细涩。 副证:习惯性便秘,或腹微满不痛,或不更衣十日,无所苦。  蜜煎导方(功效]外润魄门,导大肠之气下行。   (主治)      主证:大便硬结难下,近于肛 门,时有便意而坠胀,又难于 排解,小便自利。 副证;或有发热,谵语,烦躁,汗出,或腹微 胀满。  猪胆汁方(功效)清热润肠,导下通便. (主治) . 主证:热结于下,肠满胃虚证。症见大便 秘结,近于肛门难 于排解,腹部胀满,小便自利,舌质微红,苔薄黄少津,脉 细弦。 副证:或 腹部微痛,或有发热,烦躁,谵语。

柴胡汤类

200/204

 小柴胡汤(功效)和解少阳。 (主治) , 主证: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 不欲 饮食,心烦喜呕,苔白薄,脉弦。 副证: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 硬;或 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或经水时来时 断;寒热有时如疟状。  大柴胡汤[功效]外解少阳,内泻热结。 [主治] 主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郁郁微烦,呕不 止,心下急或 痞硬,或胸满胀痛拒按,大便干结或下利,小便色深,苔黄少 津,脉弦数。  副 证:发热,头部汗多,或潮热,或口苦、咽干、目眩、或 发黄疸。  柴胡加芒硝汤(功效)和解少阳,兼下里实。 (主治) 主证;胸胁苦满,呕逆,潮热,微利不 已。 . 副证:或兼口苦、咽干、目眩,或不大便、苔黄厚,蠹 弦数。  柴胡桂枝汤[功效)和解少阳,发散太阳。  [主治]   主证:发热,微恶风寒,肢节烦痛,微 呕,胸胁心下微满, 苔薄白、微湿,脉浮弦。   副证:头痛,不欲饮食,心腹卒痛。  柴胡桂枝干姜汤(功效)和解散结,宣化停饮。 (主治) 主证。胸胁满微结,往来寒热,心烦,口 渴,不呕,小便 不利. 副证。但头汗出,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无苔或薄苔而; 滑,脉弱, 或浮弱,或沉弦。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功效)和解少阳,化饮安神. (主治) 主证:发热。胸胁苦满,烦躁谵语,惊 惕不安,不便不利, 苔黄津少舌质红,红弦数,或沉紧。 副证:一身尽重,转侧不利,或眩 晕、耳鸣、失眠、易怒, 或狂躁、夜游,或心悸亢进,或便秘。  四逆散(功效}解郁泄热,调和肝脾. (主治]   主证:手足不温,胸胁满闷疼痛,或腹中痛,舌 红苔黄,脉 弦或沉滑而数。   副证: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 芍药当归汤类  芍药甘草汤(功效)益阴荣筋,缓急止痛。 (主治) 主证:脚挛急,筋脉挛缩,脉迟,舌淡。 副 证:脘腹疼痛。

 芍药甘草附子汤(功效)扶阳益阴,阴阳两调。 (主治)汗多,反恶寒,肢挛急,脉沉细或微细。  当归四逆汤(功效)温经散寒,养血通络。    {主治)      主证。手足厥寒,麻木,甚至 青紫,恶寒,腹中冷痛,或腹 中拘痛,或肩、腰、腿、足及其他部位冷痛,口淡,舌质淡,苔

201/204

构滑,脉细欲绝。   副证:或头痛,痛经,寒疝,或呕吐,或冻伤。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功效)温中散寒,降逆和胃。 (主治)手足厥寒,胃痛呕吐,脉细欲绝。

干姜汤类  干姜附子汤功效)救急回阳。 (主治) 主证: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身无大热,不呕不 渴, 无表证,脉沉微。 副证:舌质淡苔薄白,或见面色赤。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功效]清上温下,辛开苦降。 (主治) 主证:呕吐频作,或食入即吐,下 利。 . 副证:或胸膈痞闷,舌质淡,苔薄黄,脉虚数。  理中丸(汤)(别名:人参汤)(功效)温中祛寒,健脾益气。 (主治] 主证:腹胀满饮食不下,时腹 自痛,喜温喜按,呕吐,下利 清稀,口中淡不渴,多涎唾,舌质淡苔白润,脉沉无力. 副证: 或便溏,或舌质湿嫩光滑,舌苔灰黑而滑,脉缓弱。 赤石脂汤类   赤石脂禹余粮汤 (功效)收敛,涩肠,止泻。 (主治]下利不止,滑脱不禁,脉沉细无力。   桃花汤 (功效)温中固脱,涩肠止利. (主治} 主证:下利脓血,经久不愈,滑脱不禁,小便不 利,腹痛绵 绵,喜温喜按,舌质淡,苔白滑,脉迟。 副证:神疲身倦,纳差懒言,或有轻度里 急后重现象。

四逆汤类  四逆汤功效)回阳救逆。 (主治] 主证:脉微细(沉迟或沉弱),面色赤,但欲寐,神情萎靡9 四末 厥冷,下利清谷,呕吐,无热恶寒,或大汗,或有微热,热 留恋不已,小便清白或清长,舌质 淡,苔白滑。 副证:四肢挛急,身体疼痛,腹中拘急,或腹胀满,口不渴 或渴而喜热饮,脉浮 迟.  四逆加人参汤(功效)回阳救逆,益气生津。 (主治)四肢厥逆,下利,利忽自止,仍恶寒,脉 沉微,舌 质淡。  茯苓四逆汤(功效)回阳益阴,兼顾利水. (主治) 主证: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烦躁,心悸,小 便不利,舌质 淡,舌苔白滑。 副证:或见四逆汤证之“或然证”。

 通脉四逆汤(功效]温经通阳,回阳通脉。 (主治] 主证:汗出,四肢厥逆,下利清谷,烦躁,面 色赤,身反不 恶寒,脉微欲绝,舌苔白滑或黑滑。 副证:或厥冷无脉,或干呕,腹痛,或

202/204

咽 痛,或呕利止而脉 不出,或四肢拘急不解,舌质淡.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功效)回阳救逆,益阴和阳。 (主治罩吐下之后,阳亡阴脱,吐无可吐, 利无可利,更见 汗出而厥,四肢拘急,脉微欲绝.  真武汤(功效]温阳利水。 (主治} . 主证;但欲寐,心下悸,头眩,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 痛, 浮水,下利,不渴,苔白滑,脉沉或微细。 副证:身困动,振振欲擗地,或微热,或咳, 或呕,或喘, 苔灰黑而滑,脉浮大无根。  白通汤(功效]通阳复脉,温补心脾之阳。 (主治)下利清谷,或下利不止,四肢厥逆,脉微欲 绝,或 厥逆无脉,恶寒,干呕,面赤心烦,舌质淡,苔白滑。  白通加猪胆汁汤功效}温中升阳,育阴清热,止呕除烦。 (主治]少阴证下利,服白通汤不效, 更见下利不止,厥逆 无脉,干呕,心烦。  附子汤(功效)温肾助阳,祛寒化湿。 [主治] 主证:背恶寒,四肢冷,身体骨节疼痛,口中和, 舌质淡, 苔白滑,脉沉。 副证:或见灰黑滑薄苔,脉微。

杂方类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功效)温运健脾,宽中除满。 (主治] 主证:腹胀满。 副证:饮食不 佳,精神疲惫,肢软乏力,苔薄白,脉缓。   茵陈蒿汤 (功效)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 主证:身目尽黄,色如橘子而鲜明,小便不利,色黄 而短 少,舌苔黄腻,脉滑数。 副证:发热,脘腹痞满,不欲饮食,恶心欲吐,大便秘结或 不 爽,汗出不彻,无汗,或但头汗出,口渴,舌苔黄腻,或脉 滑数。 .   猪肤汤 (功效)清热润燥,滋养肺肾。 (主治) 主证:咽痛,舌红少苔,脉细数。 副证;或声音 嘶哑,胸满,心烦。   桔梗汤 (功效)清热利咽,养阴解毒;或清热解毒,消肿排脓。 (主治]本方既治少阴咽痛,又治 肺痈脓已成者。 主证:咽干肿痛,肺痛,咯吐脓血,腥臭胸痛,气喘身热, 烦渴喜饮,舌苔黄 腻,质红,脉滑数。 副证:咽喉两侧肿痛,饮食不利,口噤难言,痰涎壅塞,小 便黄而量少; 甚则喘不得卧,面赤身热。   苦酒汤 (功效]清热解毒,敛疮通声。 (主治)咽喉伤,局部溃烂,声音嘶哑,不能言语,舌

203/204

红, 脉细数。   半夏散及汤 (功效)温散寒邪,利咽止痛。 (主治) 主证:咽痛,恶寒微热,苔薄白滑润,脉 浮。 ' 副证:喉间有痰涎,声音嘶哑。

  乌梅丸 (功效)滋阴泄热,温阳通降,安蛔止痛。 (主治) 主证:呕吐鱿蛔,心中疼痛,或痛引肩胛,饥而不欲食,食 得更甚,时痛时止,痛剧则四肢厥冷,脉微,心烦不安。痛止则 安静如常,或久利,舌苔黄或白滑。 副证:口渴,流涎,气撞冲心,或绕脐痛。   白头翁汤 (功效)清热燥湿,凉肝解毒。 (主治) 主证:下利,便脓血,里急后重,少腹急迫,肛门灼热,小 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副证:发热,口渴,或苔灰黄,脉沉弦数。   吴茱萸汤 (功效)暖肝温胃,降逆止呕。 (主治) 主证:干呕,吐涎沫,头痛,尤以巅顶冷痛多见,舌苔白 滑,脉沉弦。 副证:手足厥冷,烦躁,或下利。   烧裈散 (功效}导热下行,邪毒从阴而出。 (主治)阴阳易为病,其人身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 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   牡蛎泽泻散 (功效)排水消肿,软坚散结。 (主治]大病瘥后,腰以下有水气,按之凹陷,二便不利, 脉沉有力。

204/204。。。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射干麻黄汤
【《长沙方歌括》 白话版】卷五 阳明方
中医临床经典概要
伤寒论方证
三部六病学说方剂的归类
《伤寒论》太阳病篇小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