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疲劳的规律
 1.疲劳的一般规律
  

  ①疲劳可以通过休息恢复。青年人比老年人休息恢复得快,因为青年人机体供血、供氧机能强,在作业过程中较老年人产生的疲劳要轻。体力疲劳比精神疲劳恢复得快。心理上造成的疲劳常与心理状态同步存在和消失。
  
  ②疲劳有累积效应。未消除的疲劳能延续到次日。当重度疲劳后,次日仍有疲劳症状。这是疲劳积累效应的表现。
  
  ③疲劳程度与生理周期有关。在生理周期中机能下降时发生疲劳较重,而在机能上升时发生疲劳较轻。
  
  ④人对疲劳有一定的适应能力。机体疲劳后,仍能保持原有的工作能力,连续进行作业,这是体力上和精神上对疲劳的适应性。工作中有意识地留有余地,可以减轻作业疲劳。
  
  2.疲劳与休息恢复的关系
  
  ①疲劳的产生与消除是人体正常生理过程。作业产生疲劳和休息恢复体力,这两者多次交替重复,使人体的机能和适应能力日趋完善,作业能力及水平不断提高。
  
  ②人在作业过程中体力消耗也在进行着恢复。人在作业时消耗的体力,不仅在休息时能得到恢复,在作业的同时也能逐步恢复。但这种恢复不彻底,补偿不了体力的整个消耗,对精神上的消耗同步恢复很困难。因此,在脑体劳动后,必须保证适当的、合理的休息。
  
  ③疲劳与恢复相互作用是适应生理、心理过程的动力平衡。作业消耗体力越多,疲劳越快,刺激恢复的作用就越强。实质上疲劳是人体中枢神经产生的保护性抑制,这种抑制作用刺激着机体恢复过程。
  
  3.疲劳的积累
  
  人体疲劳是随工作过程的推进逐渐产生和发展的。按照疲劳的积累状况;工作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1)工作开始阶段。人体的工作能力没有完全被激发出来,处于克服人体惰性的状态。这时不会产生疲劳。
  
  (2)工作高效阶段。经过短暂的第一阶段后,人体逐渐适应工作条件,人体活动效率达到最佳状态并能持续较长时间。只要工作强度不太高,这一阶段不会产生明显疲劳。
  
  (3)疲劳产生阶段。持续较长时间工作,伴随疲劳感增强,导致个体工作效率下降,出现了工作兴奋性降低等特征。进入这一阶段的时间依据劳动强度和环境条件而有很大差别。劳动强度大、环境差时,人体保持最佳工作时间就短。反之,维持在上一阶段的时间就会延长。
  
  (4)疲劳积累阶段。疲劳产生后,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减轻疲劳。否则由于疲劳的过度积累,会导致人体暂时丧失工作能力,工作被迫停止,严重时容易引起作业者的身心损伤。
  
  疲劳的积累过程可用“容器”模型来说明,在作业过程中,作业者的疲劳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工作强度、环境条件、工作节奏、身体素质及营养、睡眠等。“容器”模型把作业者的疲劳看成是容器内的液体,液面越高,表示疲劳越大。疲劳源不断地加大疲劳程度,犹如向容器内不断地倾倒液体一样。液面升高到一定程度,必须打开排放开关,降低液面。容器排放开关的功能如同人体在疲劳后的休息。容器大小类似于人体的活动极限,溢出液体意味着疲劳程度超出人体极限。只有不断地适时休息,即“排出液体”,人体疲劳的积累才不致于对身体构成危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工作疲劳会引起早射吗
这样睡觉好比吃人参
喊累会变胖?不运动小心第n次减脂失败!
睡眠是男人最基本的养生
人体使用手册
健康从睡眠开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