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性美学概述(续一)

 

  孟子强调培养审美能力的“知言养气”,“知言”就是能够正确地感知不同的语言形式所表达出来的不同的思想内容;“养气”,则是指将外在的思想道德原则经过持久不懈的修养功夫转化为内在的精神个性。“养气”未必能“知言”,然“知言”必须“养气”。孟子所说的“气”,即是“至刚至大”的“浩然之气”,指的是一种处于高尚道德境界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孟子的“知言养气”论,在一定意义上提示了审美能力与世界观的关系,对后世的文学批语和美学思想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他还提出了文学的批评原则:“知人论世”。他指出:“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知人”,就是要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并由此体察其为人;“论世”,就是要考察诗人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时代特点。知其人,论其世,两者相辅相成才能通过“颂”、“读”理解“诗”、“书”,也就是所谓“以意逆志”。而“以意逆志”则是孟子提出的分析理解文学作品的方法:“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这样“以意逆志”、“知言养气”及“知人论世”就构成了孟子文学批评和文学审美的体系。这种实事求是,并具将精神和物质统一的历史发展的批评观和审美观是很客观的。

  孟子关于男女、性和美的存在和认识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是旷世和无与伦比的。他指出“食色,性也。”这里的“食”是获取能量;这里的“色”就是生殖、享乐和健康;这里的“性”即是本性和本质之意,就是生命的核心内涵。人是性生活的实践产物,人类科学和健康的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主题。毋须多论,孟子关于生命和性本质的阐述是影响中国传统生命观、生殖观、性爱观和性美观的经典。基于此点,中国性美学的核心——“大圆之美”,将丰腴携韵万千。

  荀子为战国末年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个重要代表。他以批判的态度继承孔子的儒家学说,且又能吸收法家、道家和墨家的思想,是先秦哲学思想的综合者。荀子思想中最具特色者,一曰“明于天人之分”说,二曰“性恶”论。正是由此二者决定了荀子美学的基本特点。他认为人性本恶,欲望的满足是第一位的。所以他强调“性伪之分”,而“性”为先天的不关人为的自然的范畴;“伪”属于后天的需经人为社会的范畴。但“性”是恶的。所以他认为善不是人的本性,而是人为的东西;它不属于“性”,而属于“伪”。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因此人之性本恶,人性要成为美,就必须有“伪”,即通过后天的努力学习仁义道德,努力学习的结果可以使人性由恶变善。但他同时认为善并不是美,只有通过“礼”的学习,达到“化性起伪”的状态,才能做到“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和“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的美的境界。荀子认为对美的要求是人的本性,是人的一种自然欲望。只有合于“礼”的欲望才是合理有益的。所以他认为“礼者,养也。”(《乐论》)。可以通过“乐”(艺术)来把人的感情欲望引向礼义,使人“乐得其欲”,欢乐其中,变恶为善、为美。荀子的杰出贡献在于他批判地继承了孔孟的美学思想,坚持了儒家的根本纲领和宗旨——礼与乐的统一,同时形成了有很严定体系的美学,主张艺术是情感和理性的统一,并将此记录为永恒的载体——《乐论》美学著作。

  程朱理学亦称程朱道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理学各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其由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开始创立,其间经过弟子杨时,再传罗从彦,三传李侗的传承,到南宋朱熹完成。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开始为统治阶级所接受和推崇,经元到明清正式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他们把“理”或“天理”视作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理无所不在,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的本源,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在穷理方法上,程颢“主静”,强调“正心诚意”;程颐“主敬”,强调“格物致知”。在人性论上,二程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并深入阐释这一观点使之更加系统化。二程学说的出现,标志着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形成。 南宋时,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二程思想,建立了一个完整而精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朱熹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根本和本体,太极本身包含了理与气,理在先,气在后。太极之理是一切理的综合,它至善至美,超越时空,是“万善”的道德标准。在人性论上,朱熹认为人有“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前者源于太极之理,是绝对的善;后者则有清浊之分,善恶之别。人们应该通过“居敬”、“穷理”来变化气质。朱熹还把理推及人类社会历史,认为“三纲五常”都是理的“流行”,人们应当“去人欲,存天理”,自觉遵守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规范。朱熹学说的出现,标志着理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

  宋元明清时期,历代统治者多将二程和朱熹的理学思想扶为官方统治思想,程朱理学也因此成为人们日常言行的是非标准和识理践履的主要内容。在南宋以后6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程朱理学在促进人们的理论思维、教育人们知书识理、陶冶人们的情操、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历史进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成为当时及其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中国性与婚嫁、情与审美的主要因素。其中的贞节观、婚嫁观和习俗的丑恶性令人发指。缠足、从一而终、失节事大等更是直接伤害了广大妇女。当然同时期的有关性、婚嫁的文学及器具之美是达到了一个顶峰的。朱熹本人在许多观点上仍遵循了儒家一贯的人性理念。

  2.3 道家文化与中医性美学.

  中医与道有不解之源,在西汉之前,医道是不分的,谓之黄老学说,医道同源。性科学和性美学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与古代房室养生文化直接关联。这种文化启源发展于道家、道教;完善补充于中医、方药;提升阻遏于儒家、朱理,并且形成了道学流派、儒学流派、医学流派。老子、庄子及后世的道教不同流派都各有千秋。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比起儒家更为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儒”为表象,“道”为实质,以致世人忽视而已。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至于道家文化在中国性学、美学、中医整体观和辨证施治观、音乐、绘画、文学、雕刻等文化艺术各方面的影响,则是占据绝对性的优势主导地位,即使说中国艺术的表现即为道家艺术的表现亦不为过。

  道家养生术充实的哲理、医理、性爱、美感是中医性美学的具体体现和根基所在。道家养生古名摄生,道生,即以老庄道家思想为宗旨,太极八卦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以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为原则,运用调神、导引吐纳、四时调摄、风水环境、道乐书画,茶养、食养、药养、节欲、辟谷、食气等多种方法。使精气神后天转化先天,运用先天之气滋养后天。来调和阴阳、疏通气血、培补精气、锻炼筋骨,颐养脏腑,调理肌肤,达到性命双修身心和谐健康的目的。这种养生术充满了东方智慧的和谐大美。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道家思想与道教有本质的区别。道家思想是秦、汉以前形成的一种哲学流派;而道教则是汉、魏以后把“道”人格化为神,并将老子神化的一种宗教,且流派众多。

  老子是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尊为道教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含美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哲学的核心是“道”,此哲学之中的美学、性学的核心也在“道”,而“道”的本质在于“道法自然”。纵观老子的美学观,实际上就是以“自然”为美的审美理论。老子是自然人,有情、有欲、有美感,但象所有宗教偶像一样为神了,这符合常理。但老子从凡人的角度去审视美,并告知美和美感的普遍存在性和一般性。

  老子并没有直接解释“道”、“美”及相互关系。他开宗明义的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为了说明世界本来面目及其产生和形成的根本规律是什么,是宇宙的本来面目及其生成变化的根本规律。老子的“道”,作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是“有”与“无”的统一体,是天地万物、自然社会生存变化的本来面貌,不是有形有名的具体事物;是整体的、全方位的,而不是零碎的,不是一个方面;是从过去到未来的动态的发展,而不是静止的;是内部本质的,而不是外部现象的;是恒久作用的,而不是转瞬即逝的。在具体认识中则强调人的净化、升华和和自然纯粹,强调返朴归真,在这种状态中才能开启“众妙之门”的宇宙之象。这就是“常无欲以观其妙”的方法论和审美观。因此“道”就是宇宙的本来面目及其生成变化的根本规律,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

  老子未直接阐述美,但他将真、善、美的正向好的属性又都归到了自然最根本的属性“道”之中。他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这个“一”就是“道”。是说只要得到了“道”,实行了“道”,就会天清、地宁、神灵、谷盘,万物生气勃勃,世界和平安宁,一切无不美满幸福,真善美都在其中了。所以,“道”包美,万美皆由道生。老子的美还在于“无为”, “无为”是大智若愚。他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又说:“民之难治,以其上有为也,是以难治。”并叹到“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样就达到了为事和审事的最境界:“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无不为”是“道”的根本特性,也就包含了美的根本特性。他所蕴藏着一是美的目的与规律统一的认识;二是美的目的性和无目的性的统一的认识。无为就是一切顺应自然规律,不在自然规律之外另行追求自己的目的,但恰恰是这样就能达到一切目的。他包含有对人类审美和艺术创造活动的特征的深刻理解而具有美学的意义,达到超功利的审美境界。老子的哲学可称之为“无为”哲学,美学也可称之为“无为”美学。“为无为而无不为”的原则,具有深刻的美学意义,它是整个道家美学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

  老子的具体的美学思想在先哲之中是最为深刻和直接的。首先他在“有”与“ 无”的正与反中精僻的阐述了美与善的存在和永恒性。他指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种美善的相对性对美学、艺术、医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中国画的虚实意境,中医藏象的有诸内必形诸外。

  其次老子认为“大音希声”。他说:“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此大为道,希声为无声;此状为形,为“大象无形。”。由此纯真的婴孩之音、之美,传承的宇宙人性之天籁、之大音则是无中的至美至善,是可以永存永续的。

  再者老子认为“美言不信”。他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从美学的角度来说,是美与真、善相对立,正与孔子的美与真、善的统一论相反。但老子并未否定真善美的三位一体的一般性。他进一步指出:“道者,万物之奥,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第四老子认为“有无相资”。他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从这里可以看出老子在强调“无”的时候,并未忽略“有”。这里的“有”和“无”是指实物和空间。这种美学观点对后世中国建筑及园林的建设影响至深。

  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庄子的哲学主要接受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他认为“道”是超越时空的无限本体,它生于天地万物之间,而又无所不包,无所不在,表现在一切事物之中。然而它又是自然无为的,在本质上是虚无的。

  在庄子的哲学中,“天”是与“人”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天”代表着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为”的一切,与自然相背离的一切。“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 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顺从“天道”,从而与天地相通的,就是庄子所提倡的“德”。 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庄子及其学派有关美论、美感论、艺术创造论既有儒家和老子的印迹,更有其独特系统的建树。

  庄子的美论主要表现在“大美不言”、“法天归真”、“至乐无乐”。所谓“大美不言”语见《庄子·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这里的大美就是天地之美。大美是至美,是无以言表的。凡是顺乎自然的美都是大美的。在这里为人类的审美对象树立了一个恢宏的榜样,并且认为“大”高于“美”,“大”是美的境界。“大美”即是无限之美,最高之美,因此把握了天地之大美,也就可以推究出万物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天地之所以有“大美”,是因为天地体现了“道”的自然无为之特性,人类生活也只要像“天地”那样实行自然无为的原则,就可以“游夫遥荡恣睢转徙之涂”,无拘无束,逍遥自在,达到最大的自由,从而获得最高的美。

  所谓“法天归真”语见《庄子.秋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是说美离不开真,没有真就没有美。美是自然生命本身合规律的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由,在规律与自由中探讨美和真的关系,楷为至深的美学思想。

  所谓“至乐无乐”语见《庄子·至乐》:“今俗之所为,与其所乐,吾又未知乐之果乐邪,果不乐邪?吾观夫俗之所乐,举群趣者,徑徑然如将不得已,而皆日乐者,吾未之乐也,亦未之不乐也。果有乐无有哉?吾以无为诚乐矣,又俗之所大苦也。故曰:至乐无乐,至誉无誉。天下是非果未可定也。”是说美在于自然无为。另外此乐亦可为音乐,庄子学派将音乐分为人籁、地籁、天籁。而自然产生的内在之音就是天籁之声,就是“大音”。

  庄子的美感论主要表现在一是“与物为春”、“乘物以游心”;二是“心斋”、“坐忘”;三是“惧”、“怠”、“惑”。所谓“与物为春”、“乘物以游心”是说审美必须是超功利的;所谓“心斋”、“坐忘”是说审美必须进入到纯粹的忘我忘利境界;所谓“惧”、“怠”、“惑”是说审美的不同阶段。是说音乐的欣赏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美感的获得,必须先超越声色(实际声色已在其中了);美感的获得须进入人物两忘的境界才能真正体味。这一思想对后世中国美学的“意境”说的形成和发展意义深远。

  庄子的艺术创造论主要表现在“言”和“意”与“道”与“技”。所谓“言”和“意”是说美即为道,道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艺术的美是无形无境的。所谓“道”与“技”是说具体的技术包含了艺术的创造,同时创造了美,即道。这就为具体的术和艺术的同一性打下了基础,也为艺术美开拓了无限空间。

  《淮南鸿烈》中的美学思想。《淮南鸿烈》又称《淮南子》,是由西汉王室贵族淮南王刘安和他的一批门客集体编写的道家学派的哲学著作。主要表现在“美”和“道”、“有”与“无”、“神”与“形”、“文”与“质”、“中有本主”与“师旷之耳”等方面。其“美”和“道”在于超越老庄学说的纯“无”之道的美,在于“无”和“有”的统一,在于“无为”是顺应自然规律的积极行动。同时也认为产生万物的无形之“道”是一切美的根源,并由此将美的有无、神形、文质、本未等具体展开。可以说在中国传统的审美文化中,《淮南鸿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瓢饮
哲学名词解释大全(中哲篇)
中国历史上影响我国的十大圣人
【三径庐小札】谈谈中国古代十大思想家(下篇)
天下第一是老子,天下第一冤还是老子,道德经是玄学家的成果?
宋人视角下的杨朱思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