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后散谈|《江南印记》

上海博物馆孔品屏女士所著《江南印记》一书买来已有一段时间了,近期时有捧读阅赏,得空写点读后文字。

上海博物馆是一座大型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有中国文物界“半壁江山”的美誉。因喜欢研究印章之故,我除了平时常去上海博物馆三楼的印章馆留连观赏外,也喜欢阅读印章艺术相关的文化书籍,包括涉及上海博物馆馆藏印章的研究文章,比如上海博物馆孙慰祖先生所著《中国玺印篆刻通史》《孙慰祖玺印封泥和篆刻研究文选》等等。而孔品屏这本《江南印记》,在我看来亦可称是以上海博物馆藏印为主体的中国古代印章文化研究专著,读完以为是值得印章爱好者乃至研究者品读的一本书。

孔品屏工作于上海博物馆,且以中国古代印章文化为研究方向,而上海博物馆印章馆又是我国第一座玺印篆刻专题馆,印章藏品甚富,在国内首屈一指:据闻上博印章藏品多达1万5千余件(位于上海博物馆三楼的印章专题馆常年开放约500件印章展品)。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由此可知,孔品屏在研究我国古代印章既得先天便利,而其本人用心又深用功又勤,这或许是这本《江南印记》甫一出版就深受好评的原因之一。

我初览该书,以下几个方面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一、内容丰富翔实

在这本《江南印记》中,作者以上海博物馆馆藏为主的数十枚印章精品(时间跨度从战国、秦、汉直至明、清)以及两本上博馆藏印谱(有“篆刻丛谱之冠”之称的《丁丑劫余印存》,及汇集近代诸多篆刻名家刻作的《鲁迅笔名印谱》)汇集编辑成册(全书共23篇文章)。

本书的印章呈现虽然以上海博物馆藏印为主体,但从书名《江南印记》亦可看出,本书所述内容并非只限于上海博物馆馆藏之印,所收录的印章藏品还有来自浙江省博物馆、南京市博物馆、无锡博物院等长三角地区兄弟展馆的馆藏印章精品。

展卷观之,全书累积340余页,计约20万字,由于内容翔实,言而有据,又能旁征博引,信息量大,可称蔚然可观。

内容方面,本书的每一篇文章,作者力求考据严谨、论证周全。在行文格式上往往以某一方主题印切入——从标题格式“朝代-印人及其名印-一句话概述”亦可见其撰文思路和方式——进而在行文中将与此印相关的人、事、物等徐徐展开,为我们呈现一幅和江南印史、人文艺术、社会风情相关的宏大的知识画卷,以作者个性而又丰富的视角去努力呈现精彩纷呈的大印章艺术,可以明显感受到作者的用心所至。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言:“选择在印史发展中具有代表意义的作品,通过阐述作品背后的故事来触摸印人,剖析印人和印主之间的交往,找寻推动印史发展的关键时刻,了解当时的社会人文背景。希望由印及人、及事,以一种更有温度、更具重现感的视角切入印史,捕捉印章艺术发展的浩瀚银河中那些闪亮的星辰,更真切地触摸它们的光芒。”

以书中《明.文彭“画隐”——中国印章的华丽转身》一文为例,文中以文彭“画隐”白文印为切入作品,从文彭开创中国篆刻史的文人流派印的历史入手,向我们介绍了文人流派印的起源、文彭及其流派印风、文氏西虹桥畔购石还的典故等等,而且在文中引述了朱简《印经》、周亮工《印人传》、刘绩《霏雪录》、屠隆《考槃余事》、周应愿《印说》、董其昌《印章法序》、李流芳《宝印斋印式序》、沈野《印谈》、《承清馆印谱》上博藏本等对文彭的评价或相关描述,而文中所涉印人或社会名流,又有如陈继儒、梁千秋、汪道昆等,或评议,或典故,所涉内容多而精炼。

这种做法在本书中俯拾皆是,亦是作者高明之处,由此可见作者于研印方面用心之深和考据用功之勤。

在印章图文呈现方面,文中除了对“画隐”一印详加品赏描述外,还延展品析了上海博物馆馆藏的另一方文彭印作“七十二峰深处”,以及杭州西泠印社所藏文彭典作“琴罢倚松玩鹤”等,使读者通过这一篇文章就能比较全面和多角度地了解和此印相关的印人印事等背景知识及相关内容——这种以点带面,力求考据详尽叙述全面的撰文风格,是本书的一个重要特色和亮点。

二、图文并茂印刷精良

因为作者就职于上海博物馆之故,有机会接触并有条件呈现馆藏印章的第一手资料,加上现代拍摄技术的先进,所以我们看到在《江南印记》一书中,配有大量的翔实的印章图片资料——或白底,或黑底,以求呈现最理想的图片对比效果,而每一方印往往配有或正或侧的单面照片,或是展品的立体照片,又往往会配上该印的钤朱或墨拓效果。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这些印章的彩色图片往往呈现清晰,编印精良,每一方印章从全貌到细节都清晰可见,观之赏心悦目,大大提升了图片的观感体验——这点对于方寸之间的印章品赏尤为重要。

捧读该书,当我们翻看书中所呈印章图片,宛如置身博物馆现场近距离去观赏原印——甚至因作者用心所致而更甚于现场品赏原印之效——这对于读者得以精细感受和透彻了解书中这些印作及相关印章文化是多有裨益的。

三、阅读文字浅显易懂

和平时多见印章学术文章或者图书行文风格不同,《江南印记》书中文字简单易读,虽也有大量引用文言文的情况,但往往会适当延展,或者以作者自己的白话语言加以进一步叙述,而不故作高深或者勉为其难。

这样的好处就是既有引用,又能令读者读来浅显易懂。读者无论是印学入门者还是精研者,都能轻松阅读,无咬文嚼字之累。正如作者自己所言,《江南印记》是一本“普及型读物”。读完本书,我以为此言不虚。

四、学术评议兼顾相融

以学者身份写艺术评论,有时我们会觉得不易融合。因为作为学者,做学问多往高深处行,文字讲究严谨和考证周全,而评论则往往重在表明个人观感,意在发乎性情地率性自然。作者虽为青年学者,却能于两者之间游走自如:以浅显易懂的文字诠释和解读略显小众而可能难于规避高深晦涩的印章艺术。

印章的艺术特性使得印学领域的古今评议文字多以文言文体或半文半白式文体流行于世,这对于既要维持以古为师的学术水平又要兼顾让普通大众易读易懂是不易之事。

近年来,我国正步入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伟大进程之中,传承和发扬“古老”的印章艺术是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如何让印章更快速、更广泛地得以普及,这是当代印坛关心和重视的话题。显然,当下印坛会非常欢迎更多象《江南印记》这样的“普及性读物”的出现和流传。

我见网上有段评议:“孔品屏既是学者,也是一位活跃的篆刻家,她是上海市书法家协会金石碑帖专业委员会委员、浦东篆刻会副秘书长,其篆刻作品多见于大型展览,也常有获奖之作。无论学问还是创作,孔品屏都做得风生水起,正是这样的学术积累和艺术实践,为她写作《江南印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读完《江南印记》一书,我对此评心生同感。(文/石安)

附:《江南印记》目录(32篇文章):

战国—西汉 嘉定泥“郢爯”:见证上海历史厚度的陶土  
秦 “浙江都水”铜印:可补史阙的秦代官印
东晋 “颜綝”六面铜印:江南士族的用印风尚  
唐 “金山县印”铜印:文人与唐官印的制作
北宋 钱世瑞木质组印:极尽巧思,精工无双
明 张永馨道士度牒:“身份证”上的押印
明 朱氏父子组印:玉铜木石,各尽其妙
明 “停云”牙章:文人篆刻前夜的流光
明 文彭“画隐”:中国印章的华丽转身
明 何震“笑谈间气吐霓虹”:印林草根的逆袭
明 汪关“往事勿追思,追思多悲怆”:印痴人生
明 韩约素“口衔明月喷芙蓉”:最早见于印史的女性印人
清 水绘园的八面玲珑印:三枚印章背后的家族故事
清 圆明园铜关防:一段历史的见证
清 丁敬“两湖三竺万壑千岩”:释明中的寿礼
清 黄易“自度航”:印以舟传,舟以印传
清 邓石如“一日之迹”:刻刀下的刚健与婀娜
清 巴慰祖“吴竹屏套印”:内涵丰富的印章“套娃”
清 吴让之四面印:使刀如笔的极致
清 赵之谦二十四字印:胡沈魏赵的金石契
近代 吴昌硕“明道若昧”:开拓写意印风的巨匠
近代 《丁丑劫余印存》:浴火而生的印谱
当代 《鲁迅笔名印谱》:盛开在新时代的篆刻之花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做印谱,无疑用刮底钤印最为稳妥#篆刻 #印章定制 #钤印
上海博物馆馆藏国宝级古印章100件精选欣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玺印展
如何能将印章钤拓出印的神韵,篆刻小站钤印心得体会
齐白石的这300方印不一般!
集古印谱篆刻印章欣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