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讲道清华 I《与道合真,通经致用身心安—<道德经>中的修持法》(连载二十三)
8、修德的层次(甲)

修德是道教、道家的基本原则,不修德,无以成道。重德为本,是修道的基本原则,也是一项高技术。

修德可以积功,可以修心,可以感天,可以通玄,可以采药,可以却魔。这“五可”是修德的基本内涵。

一个人修没修德,老天知道,圣真知道。《道德经》对德的论述非常丰富,层次很多。提到了重德、上德、常德、广德、建德、孔德、玄德等概念,每一个概念都代表着修道的层次。

《道德经》里也提到了德真、德厚、德余、德长、德丰、德普、德交、德善、德信等修德的状态。这些都代表着德的层次、内涵、广度与深度。简要论述之。

(1)重积德:

《道德经》第59章云:

“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

这里的“啬”,代表节俭。从古到今,“节俭是美德”,现在,国家全面提倡节俭,节约粮食,提倡“光盘行动”,都是“早服谓之重积德”之举。


国,在修道而言,是身心的象征;国之母是民,没有民,哪来国?在修道而言,象征身心的神气。在修道,生命的根蒂就是神气,“神是性兮气是命”,神的概念里包括了人的灵性。这段话用在修道上,就是“重积德可以长生久视”,简称“重德长生论”。

(2)上德:

《道德经》第41章云: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直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上德若谷。”一般的解释是,上德,上乘的德行,是虚怀若谷。可是,河南美术出版社2016年6月出版的《藏中国古代写经写本集萃》第六册里有唐人写经之敦煌本《道德经》里面是“上德若俗”,我认为,应该是“上德若俗”,因为,这和前后文的句式相同,都是相反相成的,如“明”与“昧”,“进”与“退”。

“上德若俗”,说的是上乘的德行看起来很俗气。这恰恰是老子讲的“和光同尘”的境界。

(3)广德:

《道德经》第41章云:

“广德若不足。”

德行广大,甚至广大到了无边无际,便是佛道所言的“功德无量”。若不足,广德之德,看起来像德行不足。依然是老子的和光同尘之道,德行要隐修而不显露出来。


(4)建德:

《道德经》第41章云:“建德若偷。”

建德,建立功德。若偷,是说,建德是偷偷的行为,不能让人知道。这就是积阴德。

小偷偷东西最怕人知道,要悄悄进行,甚至在黑夜里进行,在他人看不见的地方进行;即便在他人能看得见的地方,也要掩饰不让别人看见。

而道家讲究的阴德、玄德等,都是不让人知道的德,做好事不留名。用“偷”来比喻,非常恰当,也展现了老子的大智慧与阴德的真实义。

(5)常德:

《道德经》第28章云: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这里反复提到的“常德”,即是恒久的长久的德,在某个时空里长期被遵守的德。比如善,从古到今,都是人类生活里重要的德,以致未来,也会如此。

常德是不能远离的;常德是不能出差错;常德还要修足,不能有缺憾、缺欠。这样,才能进入“朴”的境界,朴即是道的基本特征,也可以代表道。“复归于朴”与“与道合真”是同等的意义。

当然,这里的朴也包含着修身境界的质朴、朴素,修德到一定境界,自然会非常质朴、朴素。只有朴素到了极点,才能和光同尘,才能修成玄德。



(6)玄德:

与道同化之德、展现道性之德,即是玄德。玄,本来是《道德经》里与“道”一样重要的概念。

《道德经》第51章云: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

长之育之;成之熟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玄德的境界,是完全展现了道对万物的生、畜、形、成的整个过程。道如何,玄德就如何。

《道德经》第51章云: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德经》第65章云:

“常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于大顺。”

玄德的境界,与平常的状态是相反的,所以,看起来就有“上德若俗,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的状态,这正是“与物反矣”的修德状态。
(7)孔德:

孔是大的意思。孔德即大德。《道德经》第21章云: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最大的德,就是一切服从于道。

道是什么样的,德就是什么样的。我一位修道界很有名的朋友,他已经辞世了。他生前用的道号叫“孔德”,取意于此。

一切德与道同化,这是很高的境界,必须是悟道之后、证道之后才会如此。一个没有悟道没有证道的人,如何知道道的面目是什么样的?道的要求和规范是什么样的?

不知道、不明道,就不可能做到“孔德”境界,对于玄德,也是这样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
《道德经》第41章:2.“不笑不足以为道”,详细描述世俗之人对“道”的误解。
新讲《道德经•德篇》三、读懂《道德经》,不再去算命
第五章 老子之德的来源及与道的关系
赵妙果老师讲解《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闻道勤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