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篇第二-

③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④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向政令齐:约束;刑:刑法、惩罚。意思是我们用政令去要求做事情,如果有人触犯,就用刑法和惩罚的方式约束但这时人们虽然知道了自己的错误不会生出羞耻之心,不会主动加以改正。 

比如在团队中,公司规定不许迟到早退如果有员工迟到早退,要接受批评罚款这时员工就不会生起羞耻之心可能会心想:我迟到不是已经交钱了吗?还有什么可说的吗?甚至有的人还会引以心想:难道只有我迟到吗?别人也迟到啊公司的其它规章制度也一样如果我们总是拿政令和惩罚的方式去管理团队,管理一个国家,就会让人没有羞耻之心,不会主动修正自身的问题。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且格改正修正自身的问题意思是我们以仁德的方式引导和教化,这时加上礼约束人们产生羞耻之心,就会朝着善的方向去改正

举例,我们从小为什么上学?为什么要接受教育就是因为要教给我们羞耻之心,告诉我们哪些事情不能做比如上学,老师会告诉我们不可以拿别人的橡皮,如果拿别人的橡皮就是偷。当老师不停用这样的道德修养来教化我们时,我们就会明白拿别人的橡皮是错误的行为,这时我们就会升起羞耻之心,自然就改正自己的错误

在团队中亦是如此,如果我们不懂得让每个人去修养自己内在的德行,大家又如何进步呢犯错误时就会没有任何羞耻之心,甚至认为理所当然。可如果我们用德行去教化人心,用礼数来约束人的行为,人人就会向善,人人就会积极努力地去改正自身的问题。

这就是企业为什么要讲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核心一个德,企业文化的导向是提升人内在的德行和修养人人才可向善这时再用礼,礼是让尊卑有序,让一切事情以和为贵。我们教化人以德,约束人以礼每个人才能变得积极向上,才能有羞耻之心,愿意去改正自身的问题。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句话孔夫子在讲述自己一生的经历,讲述自己一生修习的次第。

古人十五岁开始学习大学之道学习如何明德、如何亲民、如何止于至善这是大人该行的道这是大人的学问。

三十而立站住不倒现在通常是指成家立业但是古人的三十而立,不是到了三十岁要立什么样的事业,或者有没有成家,而是到了三十岁,没有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没有修养自己的内在品格,没有自己的人生方向和志向,如果没有就不能称为三十而立。

我们看孔夫子的一生从十五岁开始志于学,到了三十岁立道、立德、立仁、立学、立志、立礼,立自己的行事作风,行为准则思维方式思想高度,这个叫三十而立。 

这句话的灵魂在志于学我们从十五岁开始志于学到三十岁才能立得住如果我们现在已经三四十岁了先从志于学开始如果没有志于学,我们又如何立得住呢?

四十而不惑有两层意思,第一层:到四十岁时已经没有困惑。为什么遇事不再迷惘和困惑呢?因为心中有志向不会轻易改变;心中有道德,不会轻易妥协;心中有仁爱,不会轻易怨恨;心中有学识,自然不迷惘。可是如果我们立不住,没有自己的思维准则,没有自己内在的修养,遇变故就容易困惑抱怨,遇到困难和挫折就容易改变自己的志向开始退缩。

第二层:到四十岁时,懂得变通不再纠结执着在某件事情中无法自拔,都是懂得变通之道。通常二十几岁三十岁的人不懂得变通,做事情总是非黑即白,非对即错,认为善即是善,恶就是恶,不懂得变通和妥协。可是人一旦到了四十岁,很多事情懂得变通懂得圆融,故而没有那么多的困惑。

当我们人生中发生了很多事情,虽然当下还不知道什么原因, 不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可是到了不惑之年总会明白,万事万物发生必有其原因和规律只不过当下还没了解清楚,所以又有什么值得困惑的呢?

五十而知天命意思是到了五十岁的时候,知道了天命所归而我们通常对知天命存在误解,很多人说自己就是这样的说自己这一辈子也不会发达,说自己这一生没有学识,说自己碰上了不听话的子女说自己这一生没有贵人相助其实些都不是知天命,听天由命

而知天命了达了天地之道,了达了天地之德行,赞天地之化育而不计较个人得失,这才叫知天命。 所以孔夫子的一生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就是在赞天地之化育帮助天地化育万物。当我们懂得赞天地之化育时,就已经没有了个人的得失,个人之高低,不会与人争论长短,而一心去完成自己的天命,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所以到了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也是一样,我们纵观中国历史也是一样凡是领了天命之人,明达天命之人,都不再计较个人的得失,不再想着个人的享乐,而是想着如何帮助他人,想着如何帮天地去化育万物,这个时候叫知天命。

而我们通常对知天命存在误解,很多人讲听天由命,说自己就是这样的说自己这一辈子也不会发达,说自己这一生没有学识,说自己碰上了不听话的子女说自己这一生没有贵人相助其实些都不是知天命,是听天由命。而知天命了达了天地之道,了达了天地之德行,赞天地之化育而不计较个人得失,这才叫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不逆意思是到了六十岁时,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年纪,已经赞过了天地之化育这时没有什么事情是不顺的,已经没有了个人得失,没有了个人的顺或逆就好像天地日月在普照万物,怎么会和万物去计较呢?又何来不顺?何来逆?

没有什么看不惯的事情,没有不顺耳的事情,没有什么不能度化的人,没有值得执着的事情这时候就可以顺达天意,可以听到天地之道,可以听到天地之声音。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意思是到了七十岁的时候,做事情可以随心所欲,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因为心中早已无恶,心中早已光明,心中早已是圣人之标准,心中已经怀天地之大德,这时又怎么做出不好的事情呢?

重点是不逾矩,不会做任何超越规矩超越礼节的事情,不会出任何伤害他人有损道德修养的事情,这时就是随心所欲的状态《中庸》所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回归了自己本有的天性率天性而为是这里的从心所欲,就是道本身,这时自然不会有逾矩的行为。

孔夫子一生告诉我们十五岁志于学,如果没有志于学,这一生可能就是荒废的这一生可能就不知道到底该立什么,这一生不能了解天地之德行这一生就处于立不住的状态迷茫的状态,困惑的状态听天由命的状态。当我们志于学,我们才可以学习更多的文化,学习天地运转之道我们才可以站得住脚,立得住根我们才能够不惑,懂得变通我们才能领受天命,赞天地之化育;我们才能看天地万物都是顺遂的,才能率天性而为,让自己归于道,让自己归于德。 

我们最后再来看,为什么问如何从政,孔夫子要讲自己一生的经历?因为为政在人如果人志于学,志于道,志于德,那么从政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中庸》有一段话哀公问政,当时的鲁哀公问孔子如何为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文武之政,布在方策说周文王和周武王如何治理政事都在方策之中有所记载,那时候的竹简和书籍。

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是说如果有贤德人,为政之事自然可以做得好如果没有贤德政事自然就是息灭的,自然就做不好。接下来人道敏政,地道敏树意思是可以让政事做更快速更周密,做得更好如果地有营养,是肥沃可以滋润万物的,树木自然就会长得好这也是在告诉我们为政在人的道理。

所以在为政篇孔夫子用自己一生的经历告诉我们为政在人,人要志于学,学道、学德、学仁、学礼、学乐、学志、学信,如此为政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到了现在也是一样,为政在人做任何事情都以人为本以修身为本,让自己志于学,我们学了道、学了仁、学了德、学了爱、学了礼、学了信,自然而然就立得住,事情自然而然做得好这时外在的一切,自然会环绕着我们自行运转这就是为政在人,人要志于学的重要性是儒家的核心思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009年8月13日 - wangxiuhuan1945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是何意?“三十而立”指的是成家立业吗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心所欲,不逾...
古人对年龄的称谓祥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