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述而篇第七㉛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㉜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述而篇第七-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子曰:“文,莫吾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孔子与人唱歌如果他人唱得好一定要让他人再唱一遍然后自己跟着相和跟着学跟着再来一遍的意思。

我们从其中来延伸两个关键点,第一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这个在我们生活当中非常实用我们来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我们和他人一起唱歌的时候发现他人唱得很好

如果我们懂得发现,懂得赞美你唱得太棒了能不能再来一首能不能再唱一遍并且我跟着去学习这个时候,他人是不是会高兴呢是不是内心他是喜悦的

再举个例子说生活当中,说我们现在和别人在包水饺包着包着你会发现他包的好漂亮你说你包得真好能不能教教我怎么包我们这一刻来体会对方是不是喜悦的。

我们在工作当中,发现同事对于某一项工作做得特别好你说可不可以再做一下能不能教教我然后我跟着去学你去看看对方是否是喜悦的。我们和别人一起学习的时候发现别人学得很好我们说你讲的太好了你写的太棒了能不能再来一遍,教教我你看对方是不是喜悦的。

在生活当中,懂得发现他人的优点懂得发现他人的长处并且由衷的去赞美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优点会让我们的人际关系变好会让我们的情商变高会让他人变得喜悦并且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他人会愿意来教给我们的。

第二个关键点虚心学习提高自己的态度我们发现他人唱歌唱得好我们去虚心请教我们去诚心赞美这个时候他人愿意教给我们的你看提高自己的机会来了那么在工作当中也是一样的我们发现了他人的优点并且相应和,对方教给我们的时候我们提升自己的机会来了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我们在发现他人的善发现他人的美发现他人的优点别人喜悦的同时我们自己是虚心来学习的如此我们才能不断地去提高自己可以从每个人身上去发现优点去发现长处。

这里我们看到孔夫子的为人他内心是有仁的内心是有美的故而他才能发现别人的美发现别人的优点发现别人的长处他有仁,他可以由衷地去赞美他人我可以虚心地向每一个人去学习

那我们如何才能做到这样呢核心的关键在于我们内在是有仁心的里仁为美你内在是有仁心的你是住着美的你才能由衷地去赞赏他人如果相反我们内在是嫉妒之心会怎么想不就唱歌好吗有什么了不起的,怎么不当歌星呢

甚至发现别人唱的好装不知道没听到,我怎么能赞美他万一我赞美他了别人也觉得他唱得好怎么办有了嫉妒之心就发现不了他人的善发现不了他人的

我们正在工作发现同事明明做得很好,有什么了不起的,我别的地方比他强,看不到你也不会由衷地去赞美他人甚至我们还想偷偷地去掩盖他人的优点他这个事情做得好可别让别的领导和同事发现他

他唱歌唱得好可不要给他机会啊他想唱歌,我就说了,唱什么歌唱歌有什么意思我们这样的环境怎么适合唱歌呢当我们的嫉妒心一生起的时候不但不会发现别人的美和优点还想要去掩盖看看自己活得多累自己每天活得就很辛苦

所以内在有一颗仁心我们才能发现别人的优点发现他人的美由衷地去赞叹并且我们虚心向之学习我们自己才会不断地去提升。

    子曰:文,莫吾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文:指的文献经典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莫吾尤人也,”莫:差不多,大概,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我大概和别人差不多吧。

躬行君子:指的是我们身体力行地去做一个君子。行:在行上,“则吾未之有得”,我确实是没有做到并没有达到。讲了两件事情一件事情是文一件事情是行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大概都差不多但是力行去做一个君子我实在是达不到,并没有做到这是孔夫子的谦虚。

我们再看第二点这句话也在告诉我们,行比文要难的多所以孔夫子才说书本上学来的知识大概都差不多但是关于行,没达到那个境界想一想我们自己是不是也是如此

我们学过的所有的知识我们可能所有的都做到吗不能吧,只能说我们可能比别人行的多一些做的多一些修正的多一些仅此而已但是我们达不到我们所学过的知识所学过的文化我们都可以身体力行地去做到,做不到的。

由此也可以看出,也并不是孔夫子的谦虚他在讲一个实相他在告诉我们行要比文难得多习要比学难得多这里又告诉我们一个核心的方法,躬行君子我们只要努力地,不停地去行重在行就可以了

我们每天讲修行修行修的是这个行并没有说修文文它只是知识,是我们掌握了道理但是修的不是那个行吗自己身体力行地去做大家经常讲“知行合一”知道一个道理其实并不难难在那个行上,我们知道,我们就要去行去做这个时候才合的是一。

很多人道理都懂也学了很多的知识可是为什么依然很痛苦没有喜悦啊就是因为没有行如果没有行,也不会知道的更多,知和行它是反复作用的

我们举个例子当我们知一的时候我们去行一,是不是在行一的过程当中,才可能知道的更多呀这个时候可能会知二,知二我们就去行二行二的时候,可能我们就会知三然后我们再去行三不停地在合一的过程。

而很多人的知,只是停留在知识上只是停留在最粗浅的道理上为何呢因为没有去行他不会知道的更多。

我们举个例子说学到了《论语》的一句话德不孤,必有邻”知道了,我知道德不孤必有邻可是你没有去做,你就不会知道的更多比如说我们去做了我们不停用自己内心的德,去帮助他人去亲近他人这个时候别人自然愿意亲近我们我们这个时候在行中才可能知道和体悟的更多

原来是这样的,我现在试着去帮助了同事同事真的也回馈给我了我试着真心实意地为我的客户去着想最后我会发现客户真的给我反馈了。是不是知道的更多但是很多人只是我知道了这句话并没有去行所以你不可能知道更深入

你没有体悟的过程你自然也就没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乐。你没有去习你并没有去做所以当我们学了文当我们知道了一些道理重在去习重在去行我们要不停地身体力行地去做到这个时候内心才是喜悦的才能把知和行合到一处。

我们再往大了讲有的人说“知行合一”的知是致良知,是人本有的天性我们这么理解没有问题即使是致的那个良知天性知道了以后难道不要去行吗不去行又如何合一呢

比如说孔子告诉我们仁,就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一以贯之有了这个仁如果不去行就可以达到那个一,可以致那个良知吗?致不了吧?因为你没有那个行在你并没有把它践行出来你并没有怀着仁心去思维,去帮助他人又怎么合到那个一呢?

所以很多人的痛苦,是源于我知道了很多学到了很多但是未能有行,故而合不了一读过《论语》的人很多可是他自己不修身不可能达到孔夫子所讲的境界只有我们不停地去行才能回归自己的天性否则我们只是知道了很多道理最后大概都差不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真正含义
翟鸿燊语录3
张廴姳书法(360)孔夫子说(一) (君子憂道不憂贫)
秦统一凭什么?
学《论语》,也只为一件事,学做人而已
梁冬 | 富贵和不富贵的心智模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