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宪问第十四 ⑩ 或问子产,子曰:“惠仁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这句话当中提到了三个人:子产、子西、管仲。我们先来看这三个人都是做什么的,我们就好理解问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子产,郑国的相;子西,楚国的令尹,相当于相;管仲,齐国的相,辅佐齐桓公称霸春秋。这三个人都是为相的人。问孔夫子对这三个人的评价如何去看待这三个人,那从什么角度去评价呢?从他们为相的角度也就是政绩的角度,这三个人都做了什么事情

或问子产子产这个人怎么样呢?都做了什么呢?这个时候孔子说:惠人也。惠:实惠恩惠、惠及他人产做的事情都是利益百姓的,恩泽他人的,实惠民众的短短的三个字,说起来很容易,但是我们看着背后的道理。产在论语当中,有三处提到过,之前孔夫子赞扬“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这个人是君子之风范,修己、修身,又懂得帮助他人利益百姓使民以时。

我们上一讲课同样产,有宽广的心胸,懂得识人、用人。我们再看,子产为相二十二年当中都做了哪些惠民的政策呢?子产为相执政的第年开始收税增加赋税增加赋税的第百姓是有怨言的,都是骂产的,因为本身人民的生活就不容易。那产为何要加税呢?他发现郑国的国库是空虚的,没有钱财。没有钱财,就会导致我想要实行改革,想要做事情拿不出钱,那怎么办呢?加税所以他承受了很大的压力,被百姓骂。

了钱,子产就开始修水利,办教育这个时候百姓开始反过来赞扬产,明白他为何要收税,原来收来的税还是惠及民众的所以第年开始,人们所有的舆论,所有的言语就开始发生变化。

接下来又开始田地改革又要承受巨大的压力了。因为田地改革是把贵人手里的田地分给贫穷的人,所以他一定会遭到贵族势力的打压,但是呢,依然承受着这些风险和压力,继续做着惠民的政策

产有一个核心的价值观就是惠民。子产曾说过一句话: “只要政策是惠民的,生死又何妨。”只要对老百姓有益就可以了,我个人的生死都无所谓所以他就无惧那些风险和压力。

我们学论语》,学过“仁者必有勇”,一个内心有仁德的人他是有勇气的,他是有担当的是不惧怕任何风险和压力的。他想的都是仁,想的都是德,想的都是惠。如何去惠及百姓

从《论语》的这三处提到了子产,我们就可以看到,孔夫子对子产是非常推崇的,并且孔夫子和产是相见过的。在孔子家语当中提到过孔夫子说: “我很赞同产,并且我以兄礼待之”。就是我对待胜过于自己的亲兄长

我们可以看到孔夫子对于产的这种推崇和赞同,我们不难发现产和孔夫子很多思维上是非常一致的,价值观是相同的所以这里提到产,孔夫子说“惠人也这个人没有自己没有自己的欲望,没有自己的想法,他唯一的想法就是惠民,如何更多地利益百姓。

子产离世之时,孔夫子讲了一句话,痛哭流涕:“古之遗爱”。说这个人,他身上有尧、舜、文王、武王的这种爱在他身上,说: 在这个乱世,是很难得碰到这样一个人的。不光孔夫子很伤心,郑国的民众也很伤心,青壮年嚎啕大哭,老年人像婴儿一样哭泣,人们都在哭喊着说:“产抛弃了我们”所以我们就可以看到民众对于产的拥护。并且“民众三月无歌舞”,禁止一切的娱乐活动

子西,曰:彼哉!彼哉!又有人问到了,西如何呢楚国的令尹,相当于相。孔夫子说:“彼哉!彼哉!”感叹:“他呀他呀什么都没讲

我们可以来思考,在生活当中,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这样感叹?别人向你问起来一个人,你觉得那个人怎么样。你实在没有什么可说的,没有推崇和赞扬的地方,但也没有什么批评的地方就会说他呀他呀实在没什么可说的。因为子西这个人政绩平平,没做过什么事情,所以呢也就不加评说

那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背后的道理说我们赞美一个人都会找到的长处。比如说,我们那个人怎么样,如果他长得很美我们就会说,挺漂亮的。”如果他很有才华,我们就说那个人很有才华,或者很有能力,或者口才比较好。

所以说,当别人没有什么可表达的,同时也说明这个人身上实在没有什么长处和做过的能拿出手的事迹来讲,我们去评说一个人都会直接看到他身上的那个优点那个闪光点

在生活当中我们要懂得反思自己啊,如果别人对我们实在没有什么可讲的,那同时也说明我们自己身上缺少一个长处,缺少一个别人可以言说的地方,那我们就要努力地发挥自己身上的某一优点,让变得更大化,让它变得更闪光。这个时候别人想要来用,人家才能知人善用。如果实在没有拿出来被应用的地方被使用的地方,说明我们自己有问题。

我们上一讲也提到: 裨谌善谋划;子羽擅长外交。因为他有一个长处是可以被拿来用的所以这个时候,他的能力这个人的才华才会发挥到最大化所以在一个企业当中,在一个团队当中,或者在这个社会当中,我们要懂得展现自己的优势,我们要懂得展现自己的长处,这个时候才能被更好地使用

问管仲,又问到了管仲:这个人是通德的仁。说这是一个人才,并且内在是有仁德的论语当中有四处提到过管仲,其中有三处都是赞扬管仲大大义;有一处说管仲“不知礼,不知俭。”

夺伯氏骈邑三百。说这个人是一个人才,并且更重要的是他内在有仁义,有仁德。伯氏:是齐国的大夫;骈邑,指的是封地。他夺取了伯氏的封地三百户,形容有三百户的封地被管仲所夺。

这里面有一个故事背景: 伯氏这个人是贤德的。他有这样一块封地,他自己并没有去管。他有一个家宰,也就是管家帮他管理这片封地,但是这个家宰表面和善,背地里无恶不作。这个家和他的妻子两个人经常打压百姓,打压民众,暴敛财物,有的百姓反映到伯氏这里,但伯氏并不相信,因为他相信自己所看到的,这个家宰是很和善的,很谦逊的,怎么可能做这样的事情呢?所以他认为是诬告。

那这个时候百姓告到伯氏这里不通的,所以就告到了国那里,也就是管仲,那么管仲知道了这件事情,开始暗里调查取证,最后发现百姓状告的是真实的,这个家宰确实无恶不作,所以管仲就把这个家宰处于极刑。并且处以极刑以后这些百姓不愿意在封地这里生活,说这个人管理不好这里,家宰做了这么多恶事,我们去状告他都不会去处理那这个时候,管仲就夺取了这块封地充公,给了国家。给了国家以后,我们看看伯氏是如何做的?

疏食,没齿无怨言。吃着粗茶淡饭,没齿:是指的至死。至死都没有怨言我们从这句话当中可以看到背后的道理首先我们说伯氏他自己没有怨言,说明这个人是有品行的,他觉得是自己的问题,因为自己管理不当识人不明所以才导致了今天这样的结果。我没有了封地,我吃着粗茶淡饭,我也没有什么怨言

那么第二我们要讲到管仲,管仲他夺了伯氏的封,而对方却没有怨言。所以我们就要来思考啊,当我们做了夺取别人利益的事情,对方还没有怨言,这说明了两个道理个道理,管仲处事是公平公正的,没有自己的私,他都是在为民请命所以你有怨言你也说不出;那么第点,他平时自己的行为是没有什么偏差的,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如果自己平时的行为有问题,就会被别人拿来诟病,必然会生怨。

我们来延伸到企业当中也是一样的。比如说一个做领导的人,员工犯了一个什么样的错误,你对他是有处罚的,处罚之后他无怨言,其一:我们是公平公正的,不是针对这个人,而是你做的事情就是不合适;其二我平时的行为不会遭人诟病,说明平时就是在修身的,平时就是中正的对方才不能有怨言。否则一定怨声载道不服气

我们在整个回顾这句话重点讲了产,讲了管仲,我们看孔夫子对这两个人的评说:“,惠人也”;说:“管仲,人也”。其实都是一个核心的价值观: 这两个人是有仁德的,他所做的事情都是惠及百姓的,他所做的事情都是为百姓请命的,故而才能流传千古

我们再来看但凡能流传千古的人物,他都是有仁的“仁者必有”。我们现在讲起来这个事情很简单。说夺取了他的封地,因为他是贵族,他是大,那夺取的封,你一定要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的

我们产的改革,他改革之时一定要承受来自于民间的百姓的来自于贵族的压力。所以一个有足够仁德的人他才有勇气,他才有担当去做这些事情,因此这个仁、这个德这个勇也让这个人流传千古。到了今天,我们依然在学习子产身上的精神,我们依然在学习管仲的治国之道,管仲的大仁大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素说《论语》:宪问篇(十)
《论语》第237讲 宪问第十四 第10节
宪问篇第十四 14 . 9
【第315期】音频学《论语·宪问篇第10章》孔子评价当政者的着眼点是什么?
论语启示录310:孔子评价三首相
【论语】宪问篇(9)如何做到罢别人的官还没怨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