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孤独之旅》教案 - 教学案例 - 明月独举-----李解泽语文工作室 - 江西教师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并积累'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等词语。
2、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能力目标:
1、  理清故事情节,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品味小说精美传神的语言。
情感与价值观:
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坚定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设想
1、抓住小康的心理活动组织教学,要学生从自己的视角理解小康的心理,这样更切合学生心理,更容易引起共鸣。例如'当时假如是你会怎样想?怎样做等。'
2、要注意环境描写的作用。鸭群的活动、芦荡的描写、风雨的描写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教学的一个重点。不仅要理解,最好安排一些片段训练,使学生也能有意识的运用这些写法。
3、课外引导学生阅读《孤独之旅》全文。
教材分析
《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恐惧和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涵深刻意味。文中杜小康的人物形象,是在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而小说中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又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学习这篇课文,既能扩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励学生对比自己的生活形态,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体验成长的感受。
2、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难点:
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小说的语言平白、朴实,没有过多修饰,符合主人公单纯、简单的生活。文中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入作品情境,理解课文内容。
2、点拨法:教学中通过设置疑点,引导学生质疑思索,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究,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对文题'孤独'含义的深层领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一、导语设计
  ( 听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
      同学们,歌词意蕴丰富。的确,人生旅途,并非时时一帆风顺,往往充满辛酸与泪水,其实生命也就是在这样的锻造中成熟丰满的。如果说这是成长需要付出的代价的话,那么“孤独”也应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人生题目。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所经历的一段孤独生活。(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速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疏解字词。
(1)注音
轩(xuān)    嬉闹(xī)     凹地(āo)       雍(yōng)       掺杂(chān)
胆怯(qiè)    撅(juē)      给予(jǐ yǔ)    觅食(mì)       撩逗(1iáo)
(2)释义
厚实:丰富、富裕。
    嬉闹:嬉笑打闹。
    撩逗:挑逗、招惹。
    茫然:①完全不知道的样子。②失意的样子。
    乖巧:①(言行等)合人心意,讨人喜欢。②机灵。
    驱除:赶走,除掉。
    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厉害。
    置之不理: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2、学生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学生交流,教师归纳:
家产中落,随父放鸭(开端)--撑船赶鸭,初到苇荡(发展)--苇荡遇雨,经受考验(高潮)--与鸭成长(结局)
三、跳读课文,理解'孤独'
1、教师:小说题目是'孤独之旅',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了'孤独'呢?请同学们用横线标记出体现'孤独'的句子,圈画出关键词语,并把文中所有的'杜小康'以及指代杜小康的'他'都读作'我',把'杜雍和'读作'爸爸'或是'父亲'。进入角色,充满感情地读你画出的语句,读了之后,要把你们真实的感受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语句并分析,教师总结:(学生可能找到的句子)
(1)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他盘腿坐在船头,望着一片茫茫的水。
点拨:这是杜小康对前景的茫然,但似乎也包含着对未来的向往。
(2)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苇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
点拨:面对眼前无边无际的芦苇地,杜小康产和害怕现实、害怕孤独的感觉。
(3)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
点拨:对陌生环境的不适,被沉重的孤独感所替代。他们生活贫乏、空虚,害怕孤独,可又无法逃避。
(4)后来,父子俩都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这样反而好了。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的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点拨:杜小康和他的父亲已经学会适应现实环境,面对孤独。
(5)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点拨:杜小康经过了风雨的考验,在困境中磨炼了自己,终于敢于面对现实,并勇敢地战胜了自然界和人生中的风雨,使自己的意志更加坚强了。
教师小结:杜小康由害怕孤独到面对孤独到战胜孤独,这些细节表现主人公成长的过程。
2、学生讨论交流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教师归纳点拨:
学生可能的回答:
(1)失去交流的环境。离开学校和同学,对于一个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帮助,没有同学间的交流,等于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2)失去了人文环境。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子,离开了村庄和人群,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就失去了感情、文化以及物质之间的交流,在精神上会感到痛苦,甚至是一种折磨。放鸭生活中,父子之间一种看似默契的'省略',其实是一种空虚、贫乏生活的表现。
(3)对自然环境的恐惧。大自然的空阔与未知,给他幼小的心灵造成强大的压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杜小康'迟迟不能入睡'。
(4)对前途的恐惧。在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生活的茫然,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
四、精读课文,感悟'孤独'
1、文章的成功之处是对人物的成长过程采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心理变化的轨迹,而文中环境描写也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起到了一定作用,找出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细节的有关语句并分析作用。 教师归纳点拨 。
(1)小木船赶着鸭子,不知行驶了多久,当杜小康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他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点拨:表现杜小康的幼稚软弱。恋家。
(2)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他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
点拨:说明杜小康已克服想家的念头,开始展望未来。他对未来是渺茫的,未知的,但又是向往的。
(3)杜小康到达芦苇荡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
点拨:杜小康害怕的原因是大自然的浩荡给人压迫感。使人感到自我的渺小和软弱。
(4)在芦苇荡中放鸭的孤独感强烈地压迫着他。'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直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我要回家......'
点拨:这是小说第二次写到他的想家。跟第一次相比,显然有更深刻的内涵。第一次是刚离开家,便产生的一种失去依托的感觉;而第二次则是在感受到芦苇荡放鸭生活的艰辛和孤独后在梦境中表现出来,这才是刻骨铭心地想家,虽也表现他的幼稚、软弱,但他毕竟经过一段艰苦生活的磨炼,已成熟多了。
(5)在芦苇荡遇到暴风雨时,他没有惊慌失措,而是跟父亲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鸭栏。当鸭子逃散时,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不顾脸和脚受伤,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到暴风雨将歇时,依然还有十几只鸭子没被找回来,他虽然'一脸的伤痕和乌得发紫的双唇',但坚持去找鸭子。
点拨:这些描写都表明杜小康虽然还是个孩子,但在关键时候能表现出镇定、勇敢、坚强和负责精神,他已经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6)当杜小康找到鸭子时,他又迷路了。他突然感觉到他已累极了,躺在芦苇上。'他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点拨:杜小康这里的哭,并不是悲哀,伤心或感到委屈,而是一种情绪的发泄,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绪,可能是非常复杂的情绪,因此,连他自己也讲不清。
(7)'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点拨:母亲就代表着家,任何游子都会想念家,因为家是自己的根,心灵的港湾。孩子的心里除了家便是好朋友,好伙伴,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他这次没有哭,他已经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有了更多的独立性,能够面对现实勇敢、坚强、负责地对待,这就是心灵的成熟。
总之。小说通过杜小康与父亲离家到芦苇荡放鸭的经历的叙述,描写了杜小康从幼稚、软弱、恋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心灵成熟的男子汉的过程。
2、找出小说环境描写的段落,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教师归纳环境描写的作用:
(1)写杜小康对远逝的家的眺望和鸭群扇形水流的描写,表现杜小康的幼稚、软弱和恋家。鸭群流水虽然美,但毕竟单调、永恒,并不好玩。这些更增添了对在家乡生活的留恋。
(2)写黄昏时炊烟和河面的热气,是那么的单调、虚无,更增添了杜小康孤寂的感受。
(3)写芦苇荡的宽阔无边,给人一种压迫感,反衬出杜小康的胆怯、害怕和恐慌。虽有清香的气味,萤火虫的亮光和水鸟,但一切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驱除杜小康的恐慌。但这种压迫感,孤独感也是对杜小康的一种磨炼。
(4)写芦苇荡的暴风雨的凶猛,把小说的情节推向高潮。更是对杜小康性格的考验和锻炼。在这场暴风雨中,杜小康从幼稚、软弱恋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勇敢、坚强、有责任心的男子汉。
3、学生细读全文,体会精美传神的语言。请找出并点评你认为文中形象生动、富含深意的语句。
学生可能会找到的句子:
(1)'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芦荡的广袤,'绿色的浪潮'不仅可见其色,更可见其动感与生机,将景物写活了。
    (2)'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芦荡愈幽深繁茂愈反衬出小船的孤小,使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才愈为真切。
    (3)写暴风雨一段'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写景如在眼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将暴风雨的狂暴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4)'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一段:写景状物准确、细致,描写周到入微。
(5)'鸭们也长大了'一段,描写生动、形象,映衬出主人公成长历程,具有超出语言层面的隐喻意义。
五、联系实际,畅谈'孤独'
成长,是一个美好的过程,每个人成长的经历不同,成长的故事也就丰富多彩,你在成长的道路上感受过孤独吗?要求学生把个人亲身经历过'孤独'的故事与同学交流。教师对学生的感受要充分肯定,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适当给予点拨与提示。
六、作业
1、请以'成长的脚印'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记叙文。
2、收集整理有关'磨难'的名人名言,并选择其中的一二则作简短的点评。
四、板书设计
10  孤独之旅
曹文轩
    人物(主人公):  杜小康
    情节:前景茫然 -- 害怕孤独 -- 面对孤独 -- 战胜孤独
    环境(自然环境):渲染孤独的气氛,造就坚强的性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九年级上册十六课《孤独之旅》教案
《孤独之旅》课例分析(2)
教案
统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6课《孤独之旅》知识点 图文解读
16.﹡孤独之旅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