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卫东 | 漫话“清代宫廷昆曲”(四)

宫廷剧团:裁撤艺人改设昇平署

在道光初年,道光帝做了一件事,这件事影响到了昆曲在北京的寿命。道光七年(1827年),道光帝把南府和景山等处的戏曲管理机构改设“昇平署”,为了节省开支把民间籍的艺人,也就是外学的教习和学生全部裁撤,一水儿的由太监来演唱。原来内廷里连民籍带太监的伶人,能上台的演员就有一千多人,而裁撤以后竟剩下一百来人,也就是相当于目前一个剧团的编制。

苏州籍的昆腔艺人滞留在北京当差都好几辈儿了,有些是自打康熙年间就到北京,父传子、子传孙这样几代传下来当差唱戏。因祖辈在内廷当差,等到一回到南方原籍的时候,原来是全家十几口人,可是走的时候除了这些大活人还得带四十几口棺材。旧时是孝字当先,得把先辈的尸骨运回原籍。裁撤民籍艺人所花费的开销也是可观的,这都是由内务府代办支销,搭着江南织造的船回苏州也不是件省钱的事儿。

可是为什么要裁撤民籍艺人呢?因为南府、景山等处作为内廷戏曲机构管理了上百年,由总管太监负责一切演出事务,这是一个皇帝直接领导的戏班,而所谓班主也就是皇帝本人。内务府是一个什么地方呢?看过《红楼梦》的,研究《红楼梦》的人都知道,要在内务府挂一个差事,那一准儿是肥缺,所以就有很多人都在内务府发财。道光帝见到这样浪费的钱粮太多,而且这些艺人们久在京城根深蒂固,亦常在钱粮开销方面多有蒙骗舞弊。

还有一个不愿对外的原因就是皇宫的安全问题,这是因在嘉庆的末年出现的秘密宗教,白莲教、天理教等民间组织造反,有只身对皇帝行刺的事件,甚至还攻入过紫禁城的隆宗门。如果民籍的学生或教习常常出入宫廷演唱,直接见到皇帝的机会很多,这无疑是对他的安全有很大的威胁。

自打道光帝把南府、景山这些演戏的机构改成了“昇平署”以后,这个名称一直延续到宣统朝的小朝廷时期,最终时应是1924年伴随着溥仪出宫。由此可见,从南府、景山到昇平署,这个宫廷剧团在清廷里生命力是相当强的,清朝历代的帝后,对听戏也是作为正事儿来看待,不是如我们今人想象的那样奢靡无度的找乐子。

这时裁撤的还有一个小机构,就是“弦索学”。它是弹拨乐的一个组织,弦索是明代以来的一些小曲类的演唱,多用弹拨来伴奏清唱,后来逐渐发展以弹拨来主奏的器乐曲,它的主要乐器是琵琶、筝、三弦等弹拨类乐器。弦索学的乐工因时代不同故有不同来源,清初的时候继承明代,多是女乐工,康熙年以来逐渐向太监和男乐工过渡,到了乾隆以后就主要是太监和一些男乐工了。弦索学的演奏者和外一学、外二学,包括内学戏曲机构的场面先生相互之间都是有往来的,有的人还可以为昆曲清唱伴奏。

到了嘉庆中末叶时,弦索学就并到了“十番学”中。所谓“十番学”就是专门吹奏的器乐组织,可以说“十番学”是属于以笛、箫、唢呐、觱栗等管乐团,而“弦索学”则是以琵琶、三弦、筝等弹奏见长的弦乐团。十番演奏多把昆曲里最好听的曲牌、好听的唱段作为一个组合来演奏,然后加上一些打击锣鼓,分为细十番和粗十番。

十番相当于交响乐,弦索就相当于轻音乐。十番乐原是站着以吹奏夹杂些打击乐为主,站着吹笛子、吹笙、吹箫,甚至于拉着胡弦也能走。弦索调则是坐着弹奏,坐着才能弹奏琵琶、三弦、筝等,此类乐器是不能站立行走弹奏。这与唐朝宫廷传下的“立部伎”和“坐部伎”有关,其实他们原是与演唱戏曲无关。可是在这一时期演戏时,台上人不够还要用十番学和弦索学的人去帮忙。

到了道光朝,十番学也给裁撤了。民籍艺人被裁撤,也就没有外学了,只保留了内学。“中和乐”就是专门演奏中正平和之乐,是标准的礼仪音乐范畴,皇帝在登基、元旦(旧时指农历正月初一)以及重要典礼时都要演奏这种音乐。如果要再裁撤中和乐,国家政治就没有礼仪音乐了,那外邦朝拜的时候就没有奏“国歌儿”的人了。

嘉庆七年(1802年)的二月十八日,《恩赏日记档》有这么几句:“融德传旨,以后采桑之差用官戏,学歌之人八名,学唱的人用八名,弦索学直其人十名,永为常列,不必用内头学、十番学之人。若再不够用,内二学三四名。” 这里说的“官戏”,指的就是昆曲戏。由此可见弦索学的演奏者不但弹拨演奏,还得要兼职上台表演,最后还留下四个字:“永为常列!”这就是指弦索学的乐工们要永远陪着唱昆腔的人上台表演。这个时候就看出来,实际上宫中唱戏的演员比起乾隆朝差远了。

在嘉庆末年的时候,内廷演出人员虽然不及前朝,但演唱昆曲的水平和排场并不逊色。嘉庆帝的才情远不及乃父乾隆帝,但在看昆曲演唱方面兴趣却有增无减。他竟然把康熙朝、乾隆朝留下的这几百部戏都从头儿到尾地看了,特别是他晚年的那些时期。他到避暑山庄的时候也效法乾隆帝的习惯,把唱戏的教习、学生们都带着,围着他天天唱戏。演那些历史本戏时每个台口儿上的人特别多,跑龙套、打旗的人不够就用弦索学的人去干,这种事情也是常有,但这并未说明昆腔此时就已经在内廷衰落了。

内廷演戏管理机构实际上就是一个学部,因排演剧目丰富,参加演出人员众多,所以而显得十分庞大。其它如十番学就是学习十番的学生,弦索学都是学习弦索的学生。中和乐原本不是南府和昇平署所管辖,原来是归隶属礼部的钟鼓司管辖。这种音乐不是简单的欣赏型,是礼仪型的,祭祀型的。为了精简管理机构钟鼓司早就脱离礼部,也被合并到早期管理戏曲的机构南府里了。

到了昇平署时代,因演戏人员减少到一百来人,但各种的庆典、仪式都不可缺少,而且完全按照原来的典章礼仪而演。只是把应该上二百多个演员的就变成上四十多个,原来应该上六十个演员也就上三、四个,就是规模小了。虽然是规模缩小了,可看戏的品味反而更高了。

道光帝也是一位最喜欢听昆腔的皇帝,而且会唱曲子懂得舞台表演。对此,正史记载不多,多是一些传说。道光帝应该是一位昇平署的总导演,排什么戏,耗什么角,都得经过他的指导,谁唱得好,谁唱得不好,也得都由他评论一下。传到他儿子咸丰帝的时代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年轻的咸丰帝还会打鼓,也亲自编排一些剧目。咸丰帝还曾驾幸昇平署视察,曾经亲自为昇平署题匾,这是历史上很少的事。

道光帝曾经讲他自己为什么要把南府给精简了,他有一些旨意是这样讲的:“外边人别项事故,朕已难传究竟,往后无益事出难办,莫若全数退出。并不是为省这点钱粮,况学生等又不是白吃钱粮,当差又好。总言往后无益”。言外之意就是民间的伶人,我也是无奈地把他们裁撤了。“在城内你等仍住南池子,仍开通西苑墙门,出入西苑门所谓严谨,总管严加约束,其中和乐礼节亦少不得,酌加恩再添三两缺一份”,就是说为了出入西苑门的问题,最主要的还是为了“严谨”,这里就是对安全防范的问题比较敏感。

他还说,中和乐还得必须保留,如果缺人的话,三两个缺还可以,裁下几个人补上几个人。下边又说:“今改名昇平署者,如同膳房之类,不过是个小衙署就是了,原先总名南府,唱戏之处不必称府”,从以上记载中,可以看出来道光裁撤外学有难言之隐,演戏人员不够的时候还要从弦索学或者十番学里面找人来充当。实际上这一时期的太监,也就是百余人,这百余人还一专多能,什么都能干,总管都要上台,还得教戏。

这种局面使得昆腔逐渐萎缩,主要在太监艺人内部传承,又不把南边的艺人请进宫来教,使得这些昆腔艺术在内廷基本上达到一个饱和点,依旧唱乾隆、嘉庆的那几出老戏,没有新戏。道光帝也没有再像嘉庆、乾隆编排一些更好的大戏。他和咸丰帝都往改雅为俗的方向努力,那些原有的大本戏也就选几出最经典的看一看。

(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昆曲何时来北京
岳微:晚清民间京剧伶人入宫演戏始末
道光皇帝如此简朴,可慈禧太后却极度奢华,鲜明对比啊
《弦索十三套》的弹奏传承始末
南府、升平署、内廷供奉和宫廷大戏
“说说梨园行与祖师爷”--张卫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