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陈文骥的节制、精致与极限


CHEN WENJI

对于陈文骥来说,艺术的风格与别人的认可已不属于他所考虑的范围,他更多的是提出了一个问题,然后尽自己所能的不断将之深挖、提纯。作为一个内省式的艺术家,陈文骥对自身状态与作品之间联系的兴趣远远大于别人对他作品的评价。也正因为这种专注与敏感的天分,他的艺术创作进入了一种相对纯粹的研究状态。

陈文骥

近现代画家

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教授

陈文骥是中国当代知名的极简主义艺术家,1954年生于上海, 197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八十年代初期,他有过一段不长的版画创作经历,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转而以油画作为个人的创作方式,经历了从写实到抽象视觉形态的表达方式,近十年来始终通过这种绘画思考途径来完成个人的艺术创作。他与Donald Judd、Ellsworth Kelly, 以及Richard Tuttle等国际上伟大的极简主义艺术家一样,具有一脉相承的艺术理念及传统 长期以来,陈文骥以画家身份独立于中国主流艺术界之外。



陈文骥曾经说过:“我喜欢关注被人遗忘的物品和角落。这一切与我的性格缺陷有关,同我不健壮的身体体质有关”。可能是基于性格的原因,或是与童年寂寞的记忆有关,他总是有意无意的与人保持距离,哪怕是老朋友,他也不会特别熟腻。“人”在他的画面中很少出现,与之相反的是,他选择了长时间的与物交流,与景交流,景中空无一人,寂寞而又安全。

陈文骥的工作室设在燕郊主街旁的一座幽静小院中,街道上车水马龙、熙熙攘攘。进入小院,关上大门的一刻,所有的喧闹都被隔在了门外。工作室在院子尽头,红墙白门,这里也是陈文骥的居所。






边缘是一种远离的思考态度,它没有绝对的对手和标准约束。在边缘领域中,天地可谓之大如宇宙、小如蚁巢。陈文骥曾说:“艺术在社会的范畴内始终是边缘的,甚至是灰色的。我堕落在灰色族群中,我应该是一位灰色艺术家”。
陈文骥早期的作品中,他的眼光总是在一些“不入画”的静物、风景、角落上停留,茶杯、灯管、报纸等等,他在努力的观察他们,靠近他们,将一种很明显的个人的忧郁、自闭的情绪带入画中。在当时,他的名字还总是与写实联系到一起,很少有人意识到他在画面中透漏出的提问,不是对写实的提问,而是对能否抓住稍纵即逝的真实的提问,这可能也是为什么他的作品总让人感觉带有一点神秘色彩的原因,这一点从他对西班牙画家洛佩兹的喜爱上也可以得到印证。正因为如此,他终将超越表面上的写实,进入对存在的追求。

陈文骥早年学习版画出身,1986年完成了他自己的第一幅油画创作《蓝色的天空,灰色的环境》到今年也刚好三十六年,在这三十多年创作历程中,每隔若干年陈文骥就会有一次创作上的转变。



蓝色的天空,灰色的环境/100×140cm/1986

粉红色的纸/136×100cm/1986

一根红色的绳子/55×75cm/布面油画/1987

日光灯/80×100cm/1993年作

折叠床/布面油画/140×160cm/1993


1995年后,陈文骥将画室搬入燕郊。在这之后,郊区的烟囱、街道、屋顶、天空都成为了他的模特,这一时期的作品更趋向超现实主义,专注于描绘荒诞化的场景或静物,折射出同一时期现实生活的荒诞和茫然。
90年代末,陈文骥创作的视角,从房间静物扩大到窗外的风景,代表工业生产的烟囱、楼房等建筑成为了他主要的描绘对象,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也成为了这段时间创作的一个主题。陈文骥的绘画由静物转入风景,他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他而言这间处所正好与城市保持了恰当的疏离,既可与都市往来,也可以保证不受其束缚。既可与社会接触持续互动,“使艺术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发生一些新的变化”,也可以独守书斋,在安静的氛围中专注于创作。

随着对艺术与自身了解的不断深入,他愈发想要寻找一种更加纯粹、直接的视觉表达,这不是来自于某种策略或是潮流,而是来自于内心的需要。正因为这样,被描摹对象的身份在陈文骥的绘画中的意义逐渐模糊了,他的视线在形体上不断聚焦,抚摸,将精力投入到了形体本身,从中提炼出一种“微观的具体”。这标志着陈文骥告别“叙事”,走入了一个更加纯粹的领域。


一块半红砖/1995


光之说/布面油画/170×140cm/1998

寂寞高手/布面油画/1999


留住光/布面油画/140×140cm/1999
静态守望/布面油画/140×170cm/2000

陈文骥曾自谦对色彩不甚敏感,与色彩相比,形体更具永恒感。完美的形体是对瞬间的有效对抗。光产生了明暗,产生了光影,光创造了形体,而这一创造正是通过“边缘”来体现的。陈文骥的画面中的形体渐趋简练,最终只剩下一些规则或是不规则的几何形体,颜色也变得鲜艳起来,他以极大耐心与高超的技术一遍遍的描画着边缘与边缘之间的细腻过渡;光线再固定,而是开始在画面之上流动 。

陈文骥不断尝试在二维空间中创作出三维的真实感,并在这种抽象中延续他对具象性创作的执着。在他的笔下,绘画已超越了具象与抽象之间的讨论,在抽象与具象的融合中,他不断为艺术寻找一种新的精神性上可能,在闭合的画面内,传达出无尽的意味。陈文骥已经从“画什么”的问题中超越,开始讨论“什么是画”的本质问题。

界定时间/布上油画/2002

大家/布面油画/2006

2006年,陈文骥与AYE画廊首次合作,并且从此时开始,具象的风景、静物画逐渐从陈文骥的作品中淡出,取而代之的是不可辨识的物体,处理方式也变得更加节制,甚至连作品题目也充满了不确定的指向。陈文骥完全是在用写实的手法,严谨而详尽地描绘立体形态里的每一个细节。这些立体简约的形我们可以理解为来自于烟囱和水塔,而这也是画家发现的另一个自由广阔的天地。它介于抽象和写实之间,也介于平面和立体之间。

《一切》/布面油画/直径180cm/2006

角(双联作)/布面油画/径100cm×2/2006

虚心/布面油画/直径180cm/2006

又一切/布面油画/150×150cm×2/2006

将远/布上油画/60×300cm/2007
中/布面油画/134×100cm×3/2009
O-O-/布面油画/37×37cm×3/2009

陈文骥由具象绘画转向抽象风格,创作的媒介材料也选择了铝塑板,这种冰冷、尖锐的工业时代产物更能表达出艺术家对于工业与物质的思考。而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将这段时期的创作,看作是由早先的向外观看身边事物到向内体察回归本心的一场冒险。

2010年底,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了名为《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年度提名——2010陈文骥》的展览,一方面是陈文骥先生最大规模的一次绘画回顾展,其参展的五十多张作品,几乎涵盖他三十年创作历程中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品,另一方面也是中央美术学院鼓励优秀教师的创作并展现优秀教师风采的互动舞台

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年度提名—2010陈文骥现场

三元/布面油画/114.5×200cm×3/2010

或许/布面油画/145×89cm/2010

2011年,陈文骥在AYE画廊举办了第二次个展《什么》,这次的作品依然保持了他那几年的绘画风格,以不同的形态来造成视觉感官上的异态反应。这些形态(或作品)依旧不具备任何意义,即不代表什么,也非指向什么,或许什么都不是,但又或许什么都是… …


AYE画廊陈文骥个展《什么》现场

和气(二联画)/布面油画/355×115cm×2/2011

假如(二联画)/布面油画/直径50cm×2/2011

轻如淡如/布面油画/20×148cm/2011


OX3/铝塑板上油画/80×58cm/2011

表示 绛红色/布面油画/100×100cm/2011


陈文骥说,很多人在我的作品中看到了禅意的元素,但这都不是我故意去设定的,观者因为自身有了禅的意念,所以在我的作品中自然感受到禅意的存在。我希望我的作品有这样一种方向性,在这种方向性中,观者可以看见不同的深度,更可以超越艺术家本人的思考。陈文骥持续的在艺术中追求精神的外向延伸,沉溺于工作对于他而言是享受,是向外界投射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

2012年4月,陈文骥个展《以来》在深圳何香凝美术馆举行,在这次展览的20幅作品中,陈文骥的作品造型奇特,菱形、椭圆形、圆锥形等大量的不规则形制获得了有意味的呈现。这是陈文骥创造的模式,一种观念意味的写实形式,打破了抽象与具象的形而上界限。他以一种特殊的绘画过程,揭示了非常规的造型、结构等物质形态的属性。并通过冷静内省的独特视角赋予了绘画一种形式构成与色彩渐变的相互触碰,一种相对应的吸附。 

同时,他的作品兼具有一种静默的气氛。当观者的目光被这些图像所捕获时,将感受到绘画空间的引力和它不可回避的内在张力。在画面所营造的极端静默的场中,观者得以聆听这些细微的冲突,以及一种超越功利的纯粹视觉美感。他绘画样式上的特质是艺术家所能达到的偏执、彻底和极限,已然成为他近年绘画创作的标识。可以说,陈文骥是一位不见容于当下任何流行绘画样式的、特立独行的艺术家。

其中/150×300cm×2/2010

其实/150×300cm×4/2010

点点(二联画)/木板、布上油画/40×40×2cm/2009

涵/木板、布上油画/114.5×200cm/2009

以为-黑色/铝塑板上油画/120×120cm/2010

旦夕示/布面油画/100cm×400cm/2010

完全/木板、布上油画/350×148.5cm/2009

什么红色/布面油画/100×345cm/2011

只因/铝塑板上油画/80×33.5cm/2011

深圳何香凝美术馆—陈文骥《以来》现场→ 

对角/铝塑板上油画/80x80cm/2014

中间‧右边/铝塑板上油画/80x80cm/2014

左‧右上/铝塑板上油画/80x80cm/2014

那-包括绿/布面油画/93.5x164.5cm/2014
温度/铝塑板上油画/141×66cm/2014
再%/铝塑板上油画/112x210.5cm/2014
对-2016(七联画)/100×42cm×7/2011-2015

大于三分之一/布上油画/101×140cm/2015
3横1竖/铝塑板上油画/149.5×300cm/2015

2016年5月,陈文骥首次在台湾关渡美术馆举办个展,这次展览可以说是呈现了陈文骥在这一阶段,对非具象形态、绘画语言的不断深入、抽离、纯化的过程,显示了他偏执予物像的不确定性所能达到的视觉穿透力,以及借助这样的艺术形式来探寻、实验着自身表达能量的极限。


2016年台湾关渡美术馆展览现场



2016年12月18日,《因/维》在AYE画廊开展,理性、安静的情绪延续了陈文骥以往作品中的主线,似乎又有一些偏执的表达态度,迫使自己限制在狭小的空间里挤压出新的能量。显然陈文骥是希望用这种偏执方法来唤醒自己潜在的能量。


展览《因/维——2016陈文骥新作展》现场

[ I ]/110×120cm/铝塑板上油画/2016

4边·1横 4/铝塑板上油画/110×120cm/2016

四方中/铝塑板上油画/110×120cm/2016

错对/铝塑板上油画/110×120cm/2016

再四方/铝塑板上油画/110×120cm/2016

圆角的∠/铝塑板上油画/80×80cm/2016


紧紧/100×180cm/2016/布面油画

两个yougou/布面油画/2016

剩/98.5×18cm/2017

上中下/136.5×80cm/2017

错叠的(二联画)/149×149cm×2/2017

半月(红色)/37×46cm/2017

半/58×43.8cm/2017

二联画/29.3×24.1cm×2/2018

时光有序/100×60cm/2018


大红·色度/40.5×50cm/2018
全——缺/151×60cm/2018

左|右 (粉紅) /铝塑板上油画/109.5×72cm/2018
黑‧色度/布面油画/40.5×50cm/2018
蓝‧对页/铝塑板上油画/100×227cm/2020
布面油画/100×135cm/2020

广东顺德和美术馆展览现场/2020

九层塔:视觉与空间的魔术之五—相似的结果,不同的路径
深圳·坪山美术馆/展览现场2021

叠X柠檬黄+灰+白/布上油/206×161 cm/2021

/对系列(紫色)/铝塑板上油画/140×140cm/2020

冰2020/布上油画/200×200cm/2020

联合塔(三联)/布上油画/200×162.5cm/2018-2021

陈文骥 '21台北展展览现场
那么/布面油画/98×160cm/2021
时间说 (三联画)/布面油画/84×480cm/2021

以为居中/布面油画/200×200cm/2021


文骥在画室中日复一日的尽着自己的本分,时间在这里仿佛凝固,外界的纷扰与他丝毫无涉,这种长期坚持的回报,是他正一步步的向自己的目标挺进。喧嚣过后,当大多数人发现自己并没有如想象中那样勇猛精进,只不过是迟钝、麻木而已时,可能只有像陈文骥这样自甘“边缘”的艺术家,才真正的实现了自我的完成。




M : 还是从您艺术上的这次转向说起吧,是从什么时间开始由具象语言转向现在这种偏抽象的表述的?

陈文骥= C:这次转向其实是在经历了一个过程后逐渐完成的。从 2001 年开始,到 2005 年基本确定。但是这期间对外的展览还是保持两条线,一条线还是之前一直在完成的风景系列,另一条线就是开始摸索新的偏抽象的视觉表达。一直到 2009 年在东站画廊的个展,才算是比较彻底地转向到现在的这种表现语言。

M: 这次转向背后的契机是什么呢?

C:1999 年我在四合苑画廊做了第一次个人展览,在这之后我就开始了一些思考,我忽然觉得应该淡化风景系列中抒情性的部分,应该尽量去掉视觉表达之外的东西,让自己的艺术更单纯,更理性一些,所以我就试着逐渐简化语言,简化所表现的物像,淡化个人感情因素,然后就慢慢地走向了一种偏抽象的表述。

M: 早期的静物、风景和您现在的这种偏抽象的视觉语言,它们之间是否有一种内在的联系?

C: 肯定是有,我自己其实后来也去回顾了一下,总结出来一条脉络。我一直对工业时代的产物有一种迷恋,可能跟我自己的成长空间有关系。我在上海长大,出生在工人家庭,很小的时候就接触到很多和工业时代有关的视觉形态的东西。我回顾了一下自己的艺术线索,基本上都是在这个经验范围里寻找一些自我表述,不管是早期的古典写实,还是后来抒情化的风景系列,都带有一些对工业时代的一种迷恋。而现在这种抽象化的语言其实是更集中地对物质进行极致化的处理,让视觉表达变得更加纯粹,形式上更加简洁,更加单纯。

M: 您的绘画打破了写实和抽象之间的界限,或者说走在了常规标准的写实绘画和抽象绘画之外,建立了一种纯个人的视觉逻辑。您考虑过您个人的艺术脉络和美术史的上下文关系吗?

C: 不考虑。首先,我觉得我不一定能进入美术史,我甚至也可以不以一个画家的身份来完成自己。这个可以吗?这个完全可以。如果是这样的话就完全没必要再去考虑那些所谓的抽象还是具象的概念。所以我感觉我只是借助了某些材料某些工具在完成我自己的一种视觉经验,只是说我对这种视觉经验有一种不断地去改变进取的愿望,我感觉这就是对一个画家来说存在的最大意义。

M: 这样的话可能就会面临着某种意义上的边缘化,这种边缘化可能是源自一种自我保护心理?

C: 对,这可能是我的一种生存习惯。我从小就会习惯性地回避一些东西,然后让自己处于一种边缘的状态,慢慢就习惯了边缘或者习惯了承受边缘,然后在边缘里边找到一种自我的满足,这种满足可能是一种反抗心理下的收获。


陈文骥出版物
               

鲍勃﹒博尼斯+陈文骥→

               

陈文骥

               

陈文骥作品2006-2016→

               

陈文骥

               

陈文骥油画廿四年1986-2010

               

陈文骥《以来》



文字节选丨中央美术学院、HI艺术
图片来源丨中央美术学院、诚品画廊、AYE画廊、深圳何香凝美术馆、雅昌艺术等及网络
内容策划丨Dinz、Chenhui
排版编辑丨Chenhui、Cici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陈文骥:抽象与具象的现实观看 | 国家美术·封面
蒙德里安 非具象绘画的创始者
北京匡时秋拍 | 如何理解抽象艺术?
绘画:哼!
具象的诗——王月油画艺术展
重识“色彩” | 陈文骥:在一种纯粹意义下去发现和认知事物的影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