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艺术·观点 | 艺术让城市建设“活”起来(四)

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信息时代,艺术家应该如何构建自己的艺术学术体系和市场交易体系?对此,广州艺博会艺术总监兼策展人彭文斌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鸥洋《秋天的故事》 (麻布.砂胶.油彩)

130x112cm 2001年

一、艺术家作品的定位

每个艺术家的包装都是有体系的,欧洲的画廊一旦要包装一个艺术家,不是简单的拿几张画去卖,可能会用五年、十年的时间系统地去做。

王阔海《反弹琵琶舞》139x69cm

为什么要有系列的创作?一个系列能够构成一个学术体系的部分,有系列的累积才能构建学术体系,有学术体系,机构才能更好的讲故事,否则经纪人也做得很辛苦。

张永海《丹青铸魂耀五洲》185x190cm 2016年

因此艺术家需要聚焦去做一些东西,包括创作也要聚焦,创作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艺术家创作的量不够,质变也不会达到。

翁志承《行走之间系列五》35x23cm

二、艺术家的理论体系的构建

1、运用身边的资源做课题、出书、做展览;

2、多讲自己的故事,让观众深入作品了解作品。观众会研究艺术家的状态,国外观众不一定都是看画的本身,他们或许更看重艺术家的生活状态、创作状态,这两个状态也决定了作品。做展览不单单是画作的展示,背后的所蕴藏的才是最有意思的。

许华新《相依》69x69cm 纸本水墨 2020年

画得好的艺术家有很多,但是有观念、有思想、有学术体系的艺术家太少。要有学术体系,艺术作品的价格才会提高。

张永敬《银塘香满》

三、与市场接轨

一个区域的发展,单靠一家画廊、一个机构、一个经纪人是推不动的,各自的资源整合在一起把本土推出去才是未来的路径。画家也一样,需要与市场接轨,需要画廊的挖掘和推广,并且用好作品说话,但好的作品又是由市场的认可和时间说了算。

马顺先《清韵》 173x230cm 

纸本水墨(国画) 2018年

四、艺术家如何找到学术与市场的平衡点?

艺术太学术走不动,太市场走不远,过于学术大家接受不了。走市场有两种,一种是专业藏家,一种是爱好者。构建学术体系不是短时间能建立起来的。

赵占东《雨林长春》360x145cm

把学术和商业进行结合,商业即画要让大家看得懂看得舒服,一般而言,学术是数十年后才认定,学术是由时间来认定,因为学术是一个理论体系,随便画一幅画就称之为学术是非常可笑的。

【彭文斌简介】

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艺术总监

北京大学访问学者(美术学)

知名艺术评论家、策展人

20年,走访了全球20多个国家的2000多位艺术家工作室,为全球5000多位艺术家提供了艺术学术创作和艺术市场的解决方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章/推送】宋振熙:自话录(下)
收藏 | 陈永锵10幅成交价最高的作品见证日趋成熟的艺术市场
艺术“抄”生游击队
书画作品是市场定心丸
时评|段运冬:美术评价体系的构建是新时代中国美术发展的助推剂
学术研究不能只朝后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