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性格决定命运,楚霸王的英雄悲歌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

这是李清照借冠绝一时的楚霸王项羽,对宋代赵构之流面对强敌毫无作为的嘲讽和抨击。

但这位号称力拔山气盖世的天之骄子,为何在坐拥庞大的势力,即将坐上皇位的时候,被一个“流氓”一脚踹了下来,最后上演了一出“乌江自刎”的悲剧?

其实面对着刘邦,项羽有着太多的机会能将刘邦置于死地,或明或暗,但都全部放过。其中最明显的,也是后世都津津乐道的鸿门宴。那我们可以从这经典的桥段和史实资料,尝试分析项羽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心态,让他放弃了这个谋算刘邦的绝佳机会。


  兵马未动,间谍先行

因为刘邦先进关中,范增建议项羽马上攻打刘邦,免除后患。于是双方集团内部的告密者率先登场。

项羽方的告密者是项羽叔父,项伯。他和张良是好友,在得知项羽要攻打刘邦时,项伯于是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将此重大军事机密告知好友张良,张良因不愿独自逃走,转而告诉了刘邦。这让刘邦有了心理准备,做好了准备功夫才去鸿门给项羽请罪。

刘邦对待项伯这个告密者,首先是“以兄长般对待”,接着“约定结儿女亲家”,极尽拉拢之能事。而对给自己出主意“关中称王”的人,就连最信任的张良他都只以“无知小人说的”回应。这样做可取得下属对他的信任,也可以让他在此后四年的楚汉之争中,得到下属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倾心辅佐。政治家特有的笼络手腕运用得炉火纯青。项伯回去后自然是不停的说刘邦的好话,这样一来,项羽的杀心立刻减轻了不少。

刘邦方的告密者曹无伤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在鸿门宴上,刘邦随意一句:“如今有小人谣言,想使将军和我发生误会。” 居然就很轻松地让项羽说出了“这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如果不是这样,我怎么会这么生气?” 这样的话语。

要知道无论在什么时代,特务、间谍都是很重要的资源,无不费尽心机才能打入对方内部或是策反敌方。一个对己方如此重要、而且能接触机密的暗子,就这样堂而皇之的暴露了出来,丝毫没有掩护暗子的意识,无论从军事上或者从政治外交上来说,实在是缺乏一些应有的心机。项羽如此轻率的表现,应该还在于对刘邦的轻视 ,范增有言“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而项羽却似乎从不理会。如此做法,试想以后谁还会为他尽心尽力的做事呢!

事后处理叛徒的方式

刘邦对待自己的背叛者是“立诛杀曹无伤”,丝毫不拖泥带水。

项羽对叛徒项伯,先是不怀疑他为何要替刘邦说话,然后是在项庄舞剑刺沛公,对项伯“用身体帮刘邦遮挡项庄的剑”时视而不见,竟还听信他对刘邦“要善待刘邦”的建议,最终纵虎归山。对于叛徒,无论哪个权力机构能有容忍之心的,将项羽对待己方叛徒与敌方告密者的做法与刘邦做法相比,这差距不是一般的小。

大难不死,终成祸患

宴会进行到中途,范增看出了项羽的犹豫,举起所佩玉佩,多次示意,无声地请求快下决心,但项羽视而不见。面对项羽的妇人之仁,范增毅然决定让项庄舞剑助兴,借机刺杀刘邦。不幸的是,项伯亦拔剑起舞,并经常以身体遮挡在刘邦身前,在项羽的默许下,范增计划再度落空,直至樊哙出现,局面彻底被扭转。说是项羽“保护”刘邦逃脱一点也不为过,范增愤怒的说:“唉!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 正如刘邦所言,项羽败在“有一范增而不能用”。不能识人用人的集团领袖,失败是必然的。

在任用人才来说。刘邦在设定好一个战略框架后,然后对张良言听计从,为张良提供了能尽情施展才华的舞台,展现了他作为领导者善于纳谏的优秀品质和很强的预见能力。项羽在对待善于谋略的范增,虽然尊称“亚父”,但实际上并没有多大的信任,最后还被刘邦用陈平的计谋轻易离间了他和范增之间的关系,将范增的权力逐渐剥夺。

纵观鸿门宴的事件,纵观鸿门宴的事件,可以看出,项羽早期的一帆风顺,自信得有点过了头,形成了自大狂妄又有点刚愎自用的性格,轻信人言,也听不进不同的建议,在处理君臣关系时也欠缺圆润。所以就算时光能倒流,让项羽重来一次,在鸿门宴上,依旧还是有其他的因素左右着项羽,让无法对弱小的刘邦下手。

关于项羽性格的缺陷

性格是人类个体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这种态度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在出生时便慢慢形成,至成年后形成比较稳定的状态,但也会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有所变化。

项羽的家族在楚国世代为将,受到楚国制度影响也是最大的。所以要了解项羽的性格是怎样被塑造出来的,便要先了解楚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楚国的政治制度有3个特点

1、带有浓厚的贵族气息,高官者十有八九均来自各个王族的族人,这导致人才难以被重用和引进,顺带还流失了大批的本土人才。例如李斯这种能人便是离楚去秦,最终成就秦国的大业。

2、楚国尚武并注重成效,依据个人在攻 城略地和平反息乱中的实际贡献给予官爵,想要只凭口舌描绘一番布局、愿景之类的蓝图,是没可能受到重用的。

3、进取精神的演变。周武王立国后,楚国的封地游离于中原之外,一直被称为荆蛮,受到中原各国歧视。楚国与秦国的情况类似,同时又都有着很强的开拓进取意识。不同 的是,秦国将进取精神法制化,一切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楚国则将进取精神礼制化,生搬硬套地吸收中原文化 与礼制思想,并将礼制思想作为贵族的象征之一,让统治阶层与民众的距离进一 步拉大,社会阶层逐渐固化。楚庄王之后的楚国上层,甚至于外交和战争,都完全遵守礼制思想,不知变通。

项氏家族自亡国后,以受害人自居,一直对秦国连带制度都相当仇视,以为秦国能一统六国只是武力更胜一筹,却没有认真审视秦国在变法下带来的其他优势。

优柔寡断、残暴、自大

项羽便是在如此扭曲的环境下长大,自然深受这套落后的法度的熏陶。《史记》中便有描述:叔父项梁教他读书认字,他觉得没用;教他学剑,他觉得只能小打小闹;教他阵法用以征战沙场,他也只是随意学了一下。打心底里,项羽也只是觉得用纯用武力征伐便可,其余的东西可有可无,巨鹿之战的胜利更是让这种想法升华到了极点。在这种潜意识之下,项羽一直无法清晰审视自己的短板:例如欠缺敏锐的政治眼光。

在鸿门宴的表现便是明证,该下狠手铲除劲敌的时候却优柔寡断讲求礼仪;当初灭秦时,秦朝兵将、子婴投降后,灭国之恨还是令他毫不手软的坑杀二十万士兵还有子婴,本来刘邦想做却没做的事情,他主动背起了这个残暴的黑锅。但在他看来,自己所做的决策即是符合道义与礼仪,也顺应了天下人的心愿,让残暴的秦朝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这种带有缺陷的性格,最后所带来的恶果,就是在用人制度上的实施,自他以下的整个权力机构,人才结构比例完全失衡:基本以武将为主,而且在任人唯亲的排外意识下,重要职位全由楚人出任,像陈平、韩信这些外域之人本来也是项羽旧部,不得志之下全都投向了刘邦的怀抱,成为刘邦屡次逆转乾坤的得力助手;而文官方面,谋士只有范增一人,游说之臣仅有一个武涉。当范增离去之后,连个及格的替补都没有。失去了优秀文官的帮衬,无法辨识人文,更不懂大势,强行走回到周朝封王的老路上,妄图以礼法加武力来控制诸王,换来的结果就是诸王并不会感恩戴德,反而都接二连三的造反。

乌江之行,最后的归属

“此天之亡我也,非战之罪”

这是项羽在人生最后的时刻对于命运的控诉,他想不明白,连强大的秦朝都被他灭了,却没有像秦嬴政一般,能成为真正的九五之尊。

项羽不知道的是,始皇帝能横扫六国,傲然登顶不是偶然;他不敌刘邦却是必然。这就是其中的差距。

性格决定命运,运气终究不会只是眷顾某一个人的。

或许有人会说,项羽当初要是肯渡江回返江东,再聚集江东子弟兵,以他的能力和声望,东山再起不是难事;只是他要面子,正如他本人说的“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而已”。

可这是一个难题,当初起兵反秦时,范增曾建议项梁立楚国后人为王,让楚国那帮遗老贵族重新迎来了权利的春天,算得上是他们的恩人;但后来项羽不但逼走范增,大业未成时更杀了楚义帝,从这时起,其实已经和那些楚国贵族(江东父老)走向了对立面。可以说,项羽的“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不仅仅是自尊的问题,同时也可以理解为:项羽的路,在逃至乌江时已经是尽头,他自己心里也是明白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鸿门宴中,为何范增不敢设死侍伏杀刘邦?苏轼,一语道出真相!
项羽一生最大的两个错误:放走一个该杀之人,赶走一个该重用之人
性格决定命运,西楚霸王项羽的性格弱点是什么
项伯为什么多次出卖自己的侄子项羽而帮助刘邦呢?
鸿门宴上,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反而将他放走?
刘邦、项羽性格与命运对比分析——以《鸿门宴》为中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