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正坐与站桩

正坐与站桩


众所周知,练武必先站桩。
 
但为什么必须站桩呢?不站不行吗?这个问题,古代无人提,并不是因为这个问题太业余或者太专业,而是站桩在古代的武术界,是一个最基本的基本功。
 
现代人,更少人提,因为华夏古武式微,基本沦为江湖秀,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即使提了,也无人答。即使有人回答,也是道裂为百,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让人无所适从。
 
前段时间,由于白天工作忙,晚上公众号更新忙,所以,搞得身体状态有点下降,遂晚上停止了更新公众号,制定了一个身心修复计划。
此计划为期三周,二十一天,今天,正式出关。
 
今天我就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修复机会的一点心得。
 
我的身心修复计划,内容比较简单,简而言之,正坐,站桩,兼顾子午流注,另外打一打乒乓球。
 
谈站桩之前,我先谈一下正坐。
正坐,又名华夏正坐。顾名思义,正坐是华夏文化的一部分。
正坐的姿势是什么的呢?
网上能够查到。
 
大致的姿势就是席地而坐,臀部放于脚踝,上身挺直,双手规矩的放于膝上。
 
臀部离开脚跟,叫长跪,也叫起。乐羊子妻劝丈夫拾金不昧时,就用这个姿势说话。 这个长跪,目的是为了表示郑重,与正坐类似。
 
西汉时士大夫宋忠、贾谊有一次听卜者讲解卜筮,由于这位学识渊博的卜者侃侃而谈,顺理成章,二人不由得肃然起敬,于是“猎缨正襟危坐”,即整理冠带,正一正衣襟,危坐,就是挺直腰板,端正的坐好。
个人理解,长跪与危坐,属于正坐的一种修正分类型。
正坐的具体姿势,个人觉得需要因人而宜,在基本姿势的基础上,以舒服放松为要。
 
很多人,对华夏正坐有所误解。大部分人都把正坐向华夏礼仪方面去理解。其实,这没有错。但是,正坐不仅仅只是一种礼仪,它蕴含着华夏文明“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是对这个世界“天人同构”嵌套文明的践行。
 
如果把正坐向最流俗的层面理解,即正坐有利于养生。
现在的养生这个概念,被某些资本势力搞得有点尴尬。
某些资本势力,为了赚钱,利益最大化,把华夏养生思想神秘化、极端化。结果呢,适得其反,把好端端的养生搞成了华夏文化中的抖音快手。
 
今天,我谈这些,在某些人眼里,或许有点故弄玄虚,但是在有些人眼里,同样有正本清源的意思。
见仁见智。
 
我们讲正坐有利于养生,基于一个最基本的立意,即《黄帝内经》所言:“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如果你不认可这个观点,正坐,包括站桩的所有理念,对你而言,都是虚妄的。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虽然认可“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但是对正坐与站桩依然理解不深刻,或者说有疑惑。
这其中最大的一个原因,是正坐不仅仅蕴含着“痛则不通”的问题,还暗含人体的阴阳理论。
 
很多人,对正坐以及站桩,最大的不理解就是,正坐与站桩都是一动不动的,如何就能让身体畅通呢?
这里面的运行机理是什么呢?
流俗地讲,逻辑性在哪里?
 
我结合自己的感受谈一下。
这里面分三个层次。
 
先讲最初级的。
我这次正坐,是对前段时间“伏天晒背”的一个衔接。
伏天晒背,(详细见我的拙文。),其实是一种补法,主要是针对背部的督脉,为了贯通督脉,借天阳以助之。
当时很多人,看了我的文章,在后台与我留言互动,提了一些很具体的问题。其中就有一类,就是伏天晒背的姿势。
我的回答很笼统,即法无定法,怎么舒服怎么来,主要强调了一下,不要过量,晒十五分钟最好休息一会。还有人问我具体原因,我笼统的回答:物无美恶,过则为灾。
 
其实,我自己当时晒背的姿势主要是正坐与站桩两种。
 
正午晒背,用正坐。未时过后,则用站桩。
我之所以如此选择,原因很简单。
上身为阳,下身为阴。
既然伏天晒背为补法,我就不怕纠枉过正。所以,在午时,我头戴草帽,下铺草席,裸背向南,面向北,以一刻钟为单位时间,每单位休息一分钟,喝水半杯,晒七个单位时间。
 
未时三刻开始,站桩面向东方青龙位,背向西方白虎位。除了贯通督脉,收敛天阳,还有一个原因是为了迎接那一点热煞之气。
关于热煞,今天就不发散了。
 
除了阴雨天气,我一共晒了六次。
计划是七次,因为某些原因仅晒了六次。
当然,七次,是有意为之。兼顾周易数术原理。
六次过后,这个正坐站桩兼晒背的计划,就结束了。
效果就是腰背有了一种舒张感,柔韧性有所增强。同时对炎热有了一定的适应感,即对炎热的耐受度增加了。
 
中级层次,就牵涉到心境。
 
关于心境,我曾谈到过一个词:用心若镜。这个词表面上的含义是:世间任何事,宛若随风略过心田的云影,转瞬即逝,不留一点痕迹。
有读惯《读者》与《青年文摘》的读者很容易从这个词读出:人生不容易,做人要豁达。
 
其实,用心若镜,并不是这个意思。
 
但是,如果正坐累积到一定时间,就会慢慢体会到用心若镜这个词的含义。
这种现象其实反映的是:人类的任何感觉与精神意识与身体的运行息息相关。
即人体的气血运行,与人类的精神类现象有因果关系。
 
正坐的高级层次,我其实也是懵懵懂懂,但感觉可以用一首诗来表达。
诗曰:
玄功第一绝纷忙,折股危坐貌端庄。
两手按膝目微张,均调呼吸无披猖。
皓华息息保安康,此谓先取西方庚。
丹成一转效渺茫,初阳未复暖微将。
 
三个层次谈完了。
 
下面讲一下为何正坐能通气血。
复杂的讲是十二个字:虚实相生,阴阳相合,动静相宜。
简单的讲是四个字:水火既济。
流俗的讲是:当人的外在肢体行为相对静下来的时候,人的气血会加速动起来。
换言之,当一个人正坐的时候,别看外表端坐在哪里一动不动,但是,其体内的气血则风起云涌,风云际会,龙虎交泰,水火既济。
一句话,华夏正坐自带止息功能,以一气而贯通之。
 
话到这里,顺便提一句,狒教的盘坐,目的是为了禁欲,无论双盘单盘,时间长了,容易丧失生育功能。
 
关于正坐,先谈这些,下面谈谈站桩。
 
有人讲,练武术必须练站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体会松、紧这两个字。
个人感觉很有道理。
 
人身体的状态无非放松、紧张两种状态,但是完全的放松和完全的紧张都不能技击!所有的拳术说的放松都是要在紧中求松!站桩就是紧中求松!紧中松是真松!求得真松之后,真紧自然就会了,松中紧才是真紧!练的是紧中松,用的是松中紧,用真紧打出刚猛爆列来!
不明白这些道理,一辈子都是武术门外汉!
 
明白了真松真紧之后,身体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就会感觉到身体的节节贯通,原来不通的地方都通了。
 
通什么?
最基础的就是通任督二脉。
 
可以讲,打通任督二脉是武术界门内与门外的分水岭。
对打通任督二脉,大家有普遍的误解。
 
第一种误解是:打通任督二脉太难了,一般人打不通;
第二种误解是:一旦打通任督,立马成武林高手。
 
先讲第一种误解。
打通任督二脉,其实一点也不难。
刚出生的婴儿,其实任督二脉就是通的。
只要仔细观察一下婴儿睡觉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发现,婴儿睡觉时舌抵上腭,且用逆式呼吸。
这说明,对于人类而言,任督二脉通畅其实是一种先天态。
 
第二种误解,是某些无知文人,对人体的理解非常浅薄,将贯通任督二脉进行了神化。
任督二脉贯通,个人感觉是人体层面上,达到先天与后天的相互沟通罢了。
 
俗语云,南拳北腿。
南方人练武术,以上肢运动为主,其特点是特别注重“马”。
这个“马”指的是马步,有人讲,注重马步,目的是为了下肢的稳定性,为上肢动作提高支撑。
这样讲,其实没错,就是浅了一些。
其实,南拳注重的是“裆劲”。
何谓裆劲呢?
在古时,这是不传之秘。
但是,大家都知道,打通任督二脉是找到裆劲的前提,这就是古代习武,一定要打通任督二脉的道理
众所周知,阳不离阴,阴不离阳;孤阴不生,孤阳不长;阴在阳中取,阳在阴中求。这是华夏阴阳学说的基本理论,同时也是太极拳的核心理论,也是中医的核心理论。
 
人体的阳气是在会阴穴产生的,阴气是在百会穴产生的。阳气要上升,行走的路线是脊柱,从尾骨一直到头,这就是督脉;阴气要下降,从头经前胸回到小腹,这就是任脉。有意识地运行这样的路线,就是运行小周天。熟练地掌握就叫做打通任督二脉。
 
任督二脉的分界点在人中,起点则在裆部。
 
所以在运行小周天的时候吸气的时候要提肛,把阳气提起来。阳气到了头顶以后舌尖就要顶一下龈齿之间,把阴气降下来。这就是武术动作发动的要领。
因为人中是任督二脉的中点,所以叫人中。(华夏文明中人体的每个穴位的名称都是有来历的。)
 
提任督二脉,必须要提到一个穴位,即丹田。
丹田这个穴位,顾名思义是道家术语,且我们每个人都有三个丹田。上丹田是印堂穴,中丹田是憻中穴,下丹田是气海穴。其中上丹田属于督脉,中下丹田属于任脉。
这是三个穴位都是人体的大穴,非常重要。
 
与这三个穴位对应的督脉上面的三个穴位,从上到下依次是玉枕、灵台和命门,是运行任督二脉的关键。
督难任易,运行任督二脉的难度主要是在督脉上,在这三个位置会有阻力,气不容易提起来,道家术语一般叫“过三关”。
 
站桩只是运行大小周天的一种方法,是在静功中练的。其实在武术套路中也可以练的,特别是陈式太极中的金刚捣碓,含义就是运行大小周天的。
什么叫做运行大周天呢?就是在小周天的基础上气再往下沉,一直到脚底的涌泉穴,然后再翻上来,这就是运行大周天。
 
练习小周天最好的方法其实是正坐,运行大周天最好的方法才是站桩。
 
在运行小周天时尾骨是朝前的,也叫做敛臀;有敛臀变为翻臀,就是运行大周天。
任督二脉的说法,大家应该比较熟悉,只是来源可能主要是武侠小说!其实任督二脉没有什么神秘的,它们真实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身上,而且它们在人体本来就是相通的!督脉属阳,行走的路线为脊柱骨,骨是硬的,练的是降龙。
现在人之所以容易得颈椎、腰椎病,就是因为督脉不通;任脉属阴,走行的路线是人的消化道,消化道是柔软的,练的是裆劲伏虎。
现代人之所以肠胃不好,就是任脉不通。
 
一个人刚生下来的时候,任督二脉本来就是相通的,可为什么长大后,绝大多数人都不通了呢?
原因很简单:人的身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体内气血的运行,越来越不敏感了。
正坐与站桩,其实练的就是人身体的敏感性。
正坐是在静中求动,在静中体会自己的身体,把本属于我们自己的敏感给练回来!
站桩则是动中求静,在运动中体会自己的身体的敏感性。所以,站桩不是一动不动,而是有点微微动。
有点风摆杨柳的意思。
 
如何站桩呢?即站桩的要领是什么呢?
 
对于初学者,两脚开立,微微下蹲,两手抬起,高于胸齐,手心向内如同环抱大树就行了。
这个姿势,俗称“老熊抱树”。
等到能够站到半个小时左右,就请大家注意一下下颌微收,两膝内合。下颌微收的目的是使脊柱能够贯通,站桩讲究虚领顶劲,下颌一收顶劲自然顶起;两膝内合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体会到裆劲!
两膝内合到什么程度合适呢?一定要确保鹤顶穴在地面的投影位于大脚趾与脚后跟连线的内侧,剩下的要领什么松肩沉肘啊,自己可以感悟一下。
 
至于气沉丹田,我的建议是:作为初学者,不要随便运气。
或者严格的讲,禁止运气。
因为普通人如果没有老师口传心授,手把手的教,乱运气,很容易把人体的气机搞紊乱,不但不能养生,反而会适得其反,影响身体的健康。
在没有老师亲授的情况下,不但不要运气,大小周天也不要去刻意打通。
 
那么,如何体会裆劲呢?
为了防止出偏,我选择的是打乒乓球。
 
中国是乒乓球大国,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日常打乒乓球的人,大致有七千万人左右。
七千万人是什么概念呢?
大致为每20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打乒乓球。
 
打过乒乓球的人,都明白,正手攻球,包括拉前冲弧圈球,最重要的动作是转腰。用腰力去撞击摩擦乒乓球,业内称“打摩”。
 
实际上,转腰仅仅是一个表面动作。
这个动作蕴含着腿蹬地,以及送胯部这两个,转腰的前置与后置动作。
而转腰的基本准备动作是:沉肩坠肘。
这与太极拳,形意拳的起手式动作要领是完全一样的。
沉肩坠肘的目的,就是为了裆劲。
 
太极拳一般称之为“整劲”;乒乓球则称之为“整体发力,集中发力”。
打过乒乓球的人都有一个共同体会,如果正手弧圈球拉的次数比较多,除了腰部酸痛,骶骨部也会有酸胀的感觉。
原因是:尾骨向前敛臀所致。
而尾骨向前敛臀,是豹子与老虎等大型猫科动物捕食的动作要领。
一句话,乒乓球正手弧圈拉得好的人,自觉不自觉得裆劲用得都不错。
 
另外,古时有些武功传男不传女,很大的原因就是裆劲。
女人中有据可查的武林高手最出名的应该就是严咏春,她的裆劲练得非常好!据说她两条腿夹在一起,她老公(也是武林高手)都分不开!所以只要女人掌握了裆劲的要领,一样可以成为武林高手!严咏春这个女人是很了不起的!因为她可能是最早提出裆劲的人!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因为在那个时代,她作为一个女人敢于提出这样的说法,并且讲出了裆劲的练法是很难得的!因为这件事情在古代,是很多男人都说不出口的!
众所周知,叶问师承严咏春,李小龙师承叶问
李小龙的腿功那么厉害,同样是裆劲练得好。
 
所以大家如果要练武,一定要重视站桩。
如果单纯为了养生,站桩也是一个重要的方法。
 
前面我提到一个注意事项,即练习正坐可以练,但是练习站桩最好有师父亲自指导。
那么,作为没有师傅手把手教的普通人,如何站桩呢?
 
个人感觉,简单地可以分三个要点,或者讲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求松;第二个阶段是求静;第三个阶段是求虚。
 
其中第一个阶段还可以继续细分。
第一步体会肩颈肌肉松、第二步体会腰背松、第三步体会丹田(腹部肌肉)松;第四步体会胯松。
 
其实,如果没有老师教,一个人摸索着站,能达到第一个阶段,能把身体松下来,就很了不起了。
如何放松呢?
 
谈谈个人的体会。
 
大家其实知道,要想放松比较难的,但是要想收紧相对容易一些。
原因是什么呢?
个人感觉,人容易紧,是后天竞争的结果。因为,人遇到危险的第一反应就是紧张。当人感觉到危险解除以后,会自然而然放松下来。
所以,为了松,先要会紧。
 
华夏文明非常高维,中国武术中阴阳、松紧、正奇之间相生相克。
松可以从紧中去求,紧中可以生出松。
 
没有练过武术的普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身上哪里松了,哪里紧了,属于阴阳未分的混沌之体,故刚站桩的时候,可以把站桩理解为通过保持自己身体的静态结构来慢慢体会自己身体里的松紧的过程。
 
如果感觉站桩体会松紧没有乐趣,可以选择打乒乓球。
打过乒乓球比赛的人,都明白,打乒乓球,既要放松,也不能太松。太松就提不起劲来了,动作容易垮;太紧,动作则容易变形,发力不够集中。
 
所以,大家看电视直播乒乓球比赛的时候,会发现一个现象,专业乒乓球运动员,在发球或者接发球之前,总要左右脚交替着跳一跳;有的运动员还大声喊一声,吐一口气;这都是为了保持这种紧中松,松中紧的状态。
 
喜欢打乒乓球的朋友,看了我的文章,可以在运动中体会一下。
欢迎给我留言,分享给更多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任督二脉可以打通吗?
如何快速练出两仪拳的点穴功夫?
说说“意守丹田”与“抱圆守一”
按穴位,消除身体水肿
一分钟学会站桩,重燃生命的火焰 |武术养生课堂
太极劲路走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