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类经济万年史—253】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摩擦和冲突

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摩擦和冲突

战后40多年里,发达国家经济虽有起伏,但仍然呈现出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局面,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总量不断提高,产业结构高级化和经济结构现代化的趋势日趋加强。不过,明显的事实是,伴随这种发展的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经济依赖的加深和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彼此间的摩擦和冲突已成为西方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经常性现象。

1.经常性摩擦冲突的原因

发达国家间的摩擦和冲突,来源于各国经济实力对比的变化所产生的矛盾。而这种实力对比的变化最突出地反映在美国、日本和西欧经济实力的彼此消长上。战后经济恢复时期,由于战争等因素的影响,包括日本和西欧在内的其他发达国家的经济状况与美国相差悬殊。因此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美国的经济发展一直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并且它还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建立起以美国霸权为中心的国际经济秩序。进入高速增长时期之后,在美国继续发展的同时,完成了经济复兴和获得了再生性增长的日本、西欧等国家,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尤其是日本和联邦德国实现了经济的跃进性增长。由于这些国家的发展速度不同,在发展过程中经济实力的对比逐步发生了变化。到70年代初,在经济格局方面,原先为美国一方独霸的局面,开始为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所取代。经过70年代滞胀和80年代的结构性困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这种经济实力对比的变化更加明显。作为经济力量中心之一的美国,虽然仍具有各种经济优势,但其经济实力进一步削弱,随之而来的是以美国霸权为基础的国际经济秩序遭受到强烈冲击;后起的日本经济实力仍在继续增长,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份额不断上升;西欧各国在新一轮竞争中虽然相对落后,但它们加快经济一体化建设,以联合的力量与美、日两个中心抗衡,谋求生存和发展。在当今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实力的大小即代表着经济利益的多寡,而经济实力对比的变化则意味着原有的利益平衡关系被打破,从而不能不引起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尖锐矛盾,而且随着实力对比的变化矛盾也进一步加深。

同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摩擦和冲突,还来源于各国经济对外依赖的加深。在生产国际化趋势推动下的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的加深,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对于实现了经济国际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一点更为突出。这一时期各个国家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政策的制定,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国际环境和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与制约。例如美国为缓解其巨大的债务经济的压力,解决长期以来的双赤字问题,不得不依赖于对外资的大量输入。而对于日本和德国等国家来说,国际市场对它们的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经济增长是直接同企业在国际市场所占的份额,即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相联系的。在这种情况下,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自身经济得以顺利发展,必然加强对国际经济关系的注视,加紧对国际市场的争夺,而在争夺中加深原有矛盾和引起新的矛盾。从而形成经常性的摩擦和冲突。

2.发达国家间摩擦和冲突不断加深的表现

由发展不平衡导致的摩擦和冲突,最初发生在国际贸易领域,美、日、西欧间的贸易战接连不断。随着彼此间矛盾的加深,这种摩擦和冲突逐步扩展到金融领域、生产领域,乃至科学技术领域,表现为复杂的多重性的竞争关系。同时,冲突内容也不断升级。

六七十年代,伴随西方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不平衡发展趋势在对外经济关系上的表现,集中在各国在国际贸易领域中的地位和状况的变化上。例如,1948-1970年,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出口贸易中的比重从23.3%下降到15.3%,相反日本从0.5 %上升到6.9 %,联邦德国更是从1.4 %上升到12.3%。随之而来的是美国外贸收支状况的恶化,在1971年首次出现逆差,日本和联邦德国的贸易收支状况则有所改善。而且,这一期间美国对日、德两国的贸易先后转入逆差。这种情况不能不引起在外贸扩张方面的相互争夺。加上70年代以后,在西方经济陷入滞胀时期,日本加紧推行外需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政策,对外出口迅速扩大,因此导致贸易摩擦的加剧。从而引发了日美、日本与西欧之间连绵不断的贸易战。美国强烈要求日本缩减出口、缩减对美贸易顺差和开放农产品市场。而严重依赖外部市场发展的日本不肯轻易放弃它的即得利益。因此遭致美国对其实行多次的报复和制裁。

西欧是除美国和东南亚以外的日本最大商品出口市场。60年代初开始日本在这一市场长期保持着贸易盈余。但由于当时西欧经济的高速增长,矛盾并不尖锐。但70年代中期和80年代以来,日本对西欧的贸易收支顺差先后达到两位数和突破100 亿美元大关,日本的汽车、机床和彩电等耐用消费品大量涌入欧洲市场,给长期处于萧条状态的西欧经济带来强烈的冲击。欧共体国家对日本的商品进口开始采取严格的限制和保护措施,并对日本提出了开放商品和金融市场,扩大内需、减少出口的强硬要求。

对外贸易作为国际经济关系的一个重要领域,各发达国家在这一领域的扩张和争夺从未停止,并且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变化,争夺更为激烈。而且随着摩擦的加深,冲突的内容也不断升级。例如,60年代到80年代初,日美之间经过了三个回合的贸易战。第一回合发生在60年代,是以纤维贸易冲突为主要内容的轻工业战。当时纤维作为日本的主要出口产品,其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18.7%。第二回合的交锋出现在70年代,是围绕彩电、汽车、钢铁等产品出口展开的重工业战。第三回合则是80年代以后,以电子产品等的出口摩擦为中心的高技术产业战。1975-1983 年,日本此项产品出口的年均增长率高达27.4%。其出口额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由7.1 %升至18.7%。给美国产品今后的发展和竞争造成直接的威胁。从而使美日之间的贸易摩擦达到白热化程度。此后,随着美日贸易矛盾的积累,90年代初,以美要求日本缩减贸易盈余、开放国内市场为内容,日美贸易再度爆发新的冲突。

随着经济生活国际化、货币关系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货币金融领域日益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摩擦冲突的重要场所。各经济力量中心在国际货币金融领域里的摩擦冲突,也是以其经济实力对比的变化为背景的。二次大战结束前的1944年,美国在其实力基础上建立了以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西方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为主要内容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被置于中心货币的地位。但在经历了50年代美元地位的全盛时期之后,随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和美国经济实力的相对削弱,60年代美元危机频繁,导致美元地位的不稳。战后第一次美元危机发生在1960年,是由美国国际收支连年逆差,对外短期债务剧增,其债务总额超过国内黄金储备引起的。到1971年,美国对外短期债务的增长已使黄金储备不足以抵偿债务的1 4 ,美元汇价暴跌,西方世界掀起了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其他国货币的风潮。8 月,美国被迫宣布停止用美元兑换黄金,12月,在各国货币汇率调整中,美国被迫同意将美元正式贬值7.89%。1973年初美元再度贬值10%。在美元危机仍未停止的情况下,各国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美元完全丧失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中心地位,实行浮动汇率制后,许多国家的货币仍是与美元挂钩实行浮动的。80年代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仍表现出以美元汇率剧烈变化等为主要现象的动荡不定。各国围绕汇率变动所产生的矛盾和争斗,主要集中在美元、日元和德国马克几种最重要的货币上,也就是说集中在其他主要货币对美元的比价上。伴随美元地位的相对下降,是国际货币体系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美元危机爆发后,在欧共体成员国的努力下,19793 月正式建立了欧洲货币体系。内容包括设立" 欧洲货币单位" ;调整联合的浮动汇率制;建立" 欧洲货币基金".各国虽有矛盾,但由于根本利益的一致,从而在欧洲逐步建立起一个货币稳定区。并且在80年代后半期提出目标开始,向建立统一的欧洲货币和中央银行的方向迈进。

日本在国际货币金融领域中的作用,是随70年代日本垄断银行在国际领域里的广泛活动,以及80年代资本输出的迅速增长得到加强的。由于近年来的日元升值和日本经济实力的不断上涨,作为多样化的国际储备资产,日元的份量在逐步加重。因此成为国际货币体系多极化倾向加强的因素之一。

国际货币体系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经济关系方面矛盾、斗争和抗衡的必然结果。发达国家间在国际生产领域的摩擦和冲突,是通过资本的相互渗透,以及相互间的对外投资增长表现出来的,这主要是通过各国的跨国公司活动进行的。而生产领域的激烈争夺,实质是科学技术领域的竞争。

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生产的增长、经济实力的提高,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的发展水平。为在未来的竞争与较量中取胜,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投入大量资金,全力推进本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而围绕科技发展方面的竞争是沿着两个方向展开的。一个方向是,把已有的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开发新产品占领市场;另一个方向是,把握未来将有重大发展的高新技术领域,集中力量组织科研,以求尽早取得成果。

美国是西方国家中较早意识到科技竞争重要性的国家。战后政府始终重视教育和科技的发展,实施积极的扶植开发政策,加上大批外国科学家的流入,使美国在科技竞争中占有优势地位。在战后新的科技革命中,美国率先建成了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宇航、激光、高分子材料等新兴工业部门。其基础理论和尖端科研项目往往由政府出面进行组织和投资。战后,美国整个科研投资始终占资本主义世界第一位。1990年其投资额为联邦德国的5.5 倍,日本的2.5 倍。发展科技的努力,使美国在这一领域保持了总体领先的地位。

日本是西方国家中在科技竞争方面后来居上的国家。就工业技术而言,战后初期日本比欧美国家落后近20年,新兴产业几乎完全是空白。日本以技术引进入手,在引进的基础上进行开发,经过50年代引进,60年代消化吸收和70年代的自主性开发,大大缩短了与欧美国家的差距。80年代日本提出了" 科技立国" 的主张,并加强对科研的投资,其投资额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80年代中期开始超过了美国和联邦德国。目前在电子、工业机器人等技术方面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西欧国家为克服其在战后新技术革命中进步相对缓慢的不利因素,通过联合的手段进行科技竞争。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一些国家多次合作,联合开发太空、试制和发射大功率的" 阿丽亚娜" 火箭,法、德、英、意、比等国达成协议,共同制造和利用快中子增殖反应堆等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西欧国家提出的" 尤里卡计划" ,它包括欧洲的计算机计划、生物工程计划、新材料计划、自动装置计划和通讯联络计划及其计划实施的具体步骤。计划由法国总统密特朗倡导,得到17个西欧国家的响应,以此反映出西欧国家在科技竞争方面的基本态势。

随着两极格局的结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这种以经济、科技为中心的争夺和较量将长期继续,抢占科技制高点的斗争将更趋激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警惕金融风险“灰犀牛”背后的真问题
新兴经济体危机会重演吗
日本近代转型为什么不算成功?内生增长没有实现
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滞涨原因及分析
杜飞进:把握政府与市场的辩证法【3】
哪个国家护照含金量最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