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世界哲学源流史》分析哲学之六:卡尔纳普

分析哲学之六:卡尔纳普

鲁道夫.卡尔纳普(1891-1970)是逻辑实证主义的集大成者,也是战后分析哲学的主要代表之一。他原籍德国,早年在大学专攻数学、物理和哲学,是分析哲学创始人弗雷格的学生。192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26-1931 年,他应邀担任维也纳大学哲学讲师,并成为逻辑实证主义维也纳学派的重要成员。1931-1935 年又应邀担任布拉格大学自然哲学教授。由于捷克斯洛伐克被纳粹势力占领,他被迫于1935年迁往美国,1941年入美国籍。在美国,他历任芝加哥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哲学教授,1961年退休。

卡尔纳普的主要著作有:《世界的逻辑结构》、《语言的逻辑句法》、《语义学导论》、《逻辑的形式化》、《意义和必然》、《符号逻辑导论》、《物理学的哲学基础》等。
  卡尔纳普的哲学有两个前提:对传统哲学的否定和批判,对逻辑和科学的肯定、崇拜。在这个基础上,他的基本观点是:哲学是科学的逻辑。也就是说,传统哲学关于世界本质、世界是否可知等" 形而上学" 问题的争论并不错误,但毫无意义,应当取消;哲学在放弃了形而上学和经验科学的内容之后,剩下的唯一作用就是逻辑分析,哲学就是关于科学的逻辑学。

卡尔纳普从下述几个方面展开自己的观点。

1.科学命题的意义标准是可证实性

卡尔纳普的著名口号是" 拒斥形而上学".为此,他依据维特根斯坦"意义的可证实性标准" 的思想,提出了划分科学与形而上学的证实原则:一个命题的意义,就是进行证实的方法。这里包含了两个意思,一是说,一个命题是否有意义取决于可证实的条件,即一个命题所陈述的内容应当是能被直接观察到、并可被重复观察到,才有意义;二是说,一个命题当且仅当可以在原则上被证实时才有意义,即一个命题所陈述的内容不可能被直接观察,但可以通过一系列推演方式观察到,它也是有意义的,也就是运用逻辑设计出可观察到的实验方法。后一类命题叫假说,因为它们永远不能完全地被证实。物理学定律的陈述,尤其如相对论那样的抽象的预见,便是后一类命题。从证实原则出发看各种命题,按休谟所划分的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数学和逻辑命题属于分析命题,因为它们不是关于世界的陈述,不能被经验所验证;科学命题则是综合命题,因为它们对世界有所陈述,能被经验所验证。在传统哲学当中,心理学属于可验证的科学命题,逻辑学属于非世界陈述的分析命题。还有一类形而上学命题,如关于世界本原和本质的问题,关于事物有一个本原还是两个本原的问题,关于存在的本质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问题,它们都是关于世界的陈述却又无法被经验验证的命题。用证实原则来衡量,形而上学命题超乎科学之上又不能被经验所验证,它们就仅仅是无意义的伪命题。它们在人类生活中也许有情绪意义或激发意义的心理效应,但绝没有认识意义或理论意义的科学价值。哲学要摆脱混乱和争论而对人类进步有贡献,就必须把形而上学剔除出去,重新规定自己的任务。这个唯一正当的任务就是逻辑分析。

2.语言的逻辑句法和语义系统

卡尔纳普的逻辑分析也就是对语言的分析,他试图使科学语言的规则更加严密和系统化。他对语言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语言形式规则,即逻辑句法;语义系统规则,即语言成真条件。

关于语言形式规则,卡尔纳普区分了"对象语言" " 元语言"。对象语言指作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即通常人们使用的语言;元语言指表述对象语言的理论,即关于语言本身的讨论,也就是元逻辑。他认为,研究逻辑句法就是要使元语言精确起来,为元逻辑构造一个精确的概念系统,从而使哲学表述更加清楚。

卡尔纳普提出两种逻辑句法规则;形成规则和变形规则。形成规则规定什么样的语句是适当的语句;变形规则是逻辑推理规则。按照这两个规则所构造出的语言,可以精确地完成知识的逻辑建构。在使用这两个规则时,人们可以自由选择,即在规则范围内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以多样的逻辑和语言表达出相同的意思。他称此为语言选择的宽容原则。

关于逻辑句法,卡尔纳普还作了语言表达的内包方式和形式方式的区分,语言句式的有效语句和无效语句的区分,语言类型的语言Ⅰ主语言Ⅱ的区分,等等。他所作的这些区分和界定,都是为了建立一种适用于任何形式的语言的逻辑形式系统,为哲学建立起逻辑分析框架。
  关于语义系统,卡尔纳普认为有两种语义研究:描述语义学和纯粹语义学。前者是对一切历史地形成的语言进行语义的描述和分析,是对语义事实的描述,因而是特殊的描述,属于经验科学;后者则是撇开事实内容对语义系统本身的构造和分析,是对语义的普遍性的研究。这两种语义学的规则组成了语义系统。语义系统决定着我们使用的语言(即对象语言)的语句是否成真,决定着语句的意义。在真的问题上,卡尔纳普又作了逻辑真理和事实真理的区分,经验基础上的知识是事实真理,逻辑和数学中的知识则是逻辑真理。尽管逻辑和数学没有陈述事实世界中的任何事物,但它们对任何可能的事实组合都有效,仍然成真。
  物理语言是科学的普遍语言。卡尔纳普认为,哲学必须放弃本体论问题转向语言形式研究,这是为了把一切知识归结到可靠的基础上。最可靠的知识是直接给予的知识,那么,关于直接知识的语言,即那些用于描述可观察事物的语言,就是哲学所应研究的语言;这种语言是物理主义语言,简称物理语言。哲学应当以这种语言为基础去构造可以包罗全部知识的语言,即统一科学的语言。" 物理主义" 的意思是说,科学语言中的每个状物词都应当与事物的可观察性相联系。因而,物理语言就是一种能被所有的人都理解的普遍语言,以此构造起来的包罗一切知识的语言,可以实现科学各领域的统一。在各科学领域之间也存在着逻辑的相通性,即各学科的命题无非都是声音或符号构成的语句,这些语句中的词汇都可以还原为事物语言的词汇,也就是还原为可观察的词汇,这与物理语言是一致的,因而,科学知识的统一可以在科学语言统一的基础上得以实现。
  可以看出,卡尔纳普把哲学的对象归结为语言,又把科学的问题归结为语言的问题,从而得出哲学的唯一任务是为科学完成语言分析,推动科学通过语言的统一达到各学科的统一——人类知识的统一。卡尔纳普对语言及其逻辑问题的研究,对语言哲学的发展有很大贡献。他的思想成为逻辑实证主义维也纳学派的中心思想,他的严肃、认真、勤奋的治学风格及其学术成果,得到哲学界的公认。当然,他在理论观点上的个人局限性,也在同行中、不同学派之间引起过争论,受到许多批评甚至反对,如他在证实原则上的绝对化,在物理语言问题上的个人偏爱,以及完全撇开语言、逻辑的客观基础和内容单纯强调形式意义,都曾被人们非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分析哲学的分析——关于分析哲学的对话
张留华|推理主义:逻辑与意义理论
语形学、语用学、语义学
哲学与知识|维也纳学派
海德格尔与卡尔纳普的爱恨情仇
如何理解分析哲学的 '分析' ?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