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世界哲学源流史》生命哲学之一:德国生命哲学

生命哲学之一:德国生命哲学

  

生命哲学是反对理性主义传统的产物。它流行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期,最早发源于德国,这与德国思想界在此前一个多世纪逐渐加强的一种文化氛围密不可分。早在18世纪70年代" 狂飙突进" 和新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中,就有人打出" 生命" 的旗帜,要求以区分活的东西与死的东西作为文化批评的标准。浪漫主义思想家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Fridrich Schlegel 1772-1828)更是明确提出建立以心灵为核心的生命哲学。歌德、赫尔德、费希特、谢林等人透过各自的著作也都表现出崇尚生命力、高扬精神能动性和直觉的思想。这种思想氛围经过叔本华、尼采的哲学活动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19世纪末,形而上学自然观逐步瓦解,而传统的理性主义面对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显得越来越无能为力。以人的生命、生活、价值和历史文化为主题的生命哲学遂应运而生,成了一股盛极一时的普遍思潮。  德国生命哲学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狄尔泰、齐美尔和奥伊肯。  


狄尔泰(1833-1911)出生于莱茵河畔的比布里希,父亲是一个开明的新教神学家,对历史和政治具有浓厚的兴趣,母亲是一位音乐指挥的女儿,很有音乐才能。狄尔泰继承了母亲的这种禀赋,终生酷爱音乐,并写过不少有关音乐评论的文章。在威斯巴登完成中学教育后,狄尔泰遵从父母希望他做一名牧师的意愿,于1852年进入海德堡大学学习神学,一年后转学到柏林大学继续学习神学,同时对历史、哲学的兴趣日增。最后,他意识到自己缺乏宗教信念,难以做牧师,而更渴望做学者,做一名大学教授。1864年,狄尔泰获哲学博士学位;旋即取得柏林大学教师资格。但不久后,他就应邀前往巴塞尔大学执教。1868年又被基尔大学聘为哲学教授。1870年,他的第一部著作《施莱尔马赫的一生》出版,奠定了他在学术界的地位。1871年底,狄尔泰应召前往布累斯劳大学担任哲学教授,从此开始了一个硕果累累的新时期。1882年,他重返柏林大学,取得了黑格尔曾经担任过的哲学教席,由此而使他的学术生涯获得了最高的荣誉。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的思想反而更加活跃,创作激情愈益强烈。19119 30日,因染上传染病而突然去世。  狄尔泰的学术兴趣和学术成果的范围异常广泛,作品数量多得惊人,但他生前却只出版过《施莱尔马赫的一生》(1870)、《人文科学入门》(1883)、《诗和体验》(1905)这三本著作以及一些论文;留下的堆积如山的文稿,后来由他的追随者整理,收入《狄尔泰全集》,陆续出版。  
狄尔泰称自己的哲学为" 生命哲学"。他所谓的生命是指人的生命——不是个人的生命和心理过程,而是人类的共同生命。生命的首要特征正是其时间结构。就个人而言,生命就在他的态度和活动,他对人和事的认识以及他同环境的关系中表现出其独具的特征。同时,每个个人又是无数交叉系统中的一个点,无数个人聚成生命之网络,汇成生命之巨流,而生命本身就在他们中间实现为社会的、历史的实在。狄尔泰既反对尼采等人过分强调个人和主观性而忽略历史的做法,强调人类生活事实上是历史的," 生命,作为相互影响的、时间上相续的事件,就是历史生活" ;也反对一些非理性主义者对立理智、文化与生命的倾向,强调理智和文化是生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生命是在理智和文化上被构成的。对生命的体验、理解、表达和解释,乃是与自然科学完全不同的精神科学或人文科学的使命。由此,他对人文科学的内涵、领域、各子学科的目的、方法、职能及其关系等等作了开拓性的探索,并提出了许多富有独创性和启迪性的思想。  
齐美尔(1853-1918)出生于柏林一个中产阶级家庭,自柏林大学毕业后,相继执教于柏林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他的生命哲学的核心思想是:生命不仅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创造更多的生命来时时更新自己的过程,不仅是一股不可逆转的流,而且具有超过生命自身的能力,从自身创造出非生命的对象,包括艺术、宗教、政治制度、经济结构、科学理论和哲学体系等等;这些创造物都有各自的规律和意义,它们既是生命的能动性的表现,也是生命的可理解性的条件。  
奥伊肯(1846-1926)出生于东弗里西亚省的奥利希城,5 岁丧父,母亲是位虔诚的教徒,她的教诲对儿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863年,奥伊肯进入哥廷根大学。毕业后,一度执教于巴塞尔大学。从1874年起到1920年退休,他一直任耶拿大学哲学教授。190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主要著作有《近代思想的主潮》(1878)、《精神生活的统一性》(1888)、《为精神生活的内容而战斗》(1896)、《宗教之真理》(1901)、《生活的意义与价值》(1908)、《当代伦理学与精神生活的关系》(1913)等。  
奥伊肯批评自然主义把人的生活物质化、生物化、分解为外在的关系,其结果是把人的生活降低为动物生活,使人类毫无崇高的理想和人类之爱可言,使人沦落到与毫无创造精神和自由思想的禽兽同列的可悲境地。理智主义在正确驳斥自然主义的同时,把人的生活抽象化,使人沦为抽象观念的奴隶,结果与自然主义殊途同归。

    奥伊肯强调,哲学不能以抽象观念为中心,而应该以真实的、活生生的生活或生命为中心,所以他称自己的生命哲学为精神生活哲学。精神生活是最真实的实在,它既是自我生活,又是宇宙生活,换言之,它就是主客观统一——不是静止的统一,而是活动中的统一。精神生活也是一切知识的起点,它通过人格的自我超越表现出来。精神生活的本质就在于追求超越,即从被动的、被束缚的生活迈向绝对自由自主的生活。这是同自然生活或非精神生活作不息斗争的过程,是冲决狭小的外物樊篱、丰富精神生活之内容的过程,也是求真的过程。历史的进化就是精神生活的具体化,是精神生活通过人格自我超越克服原来的分散孤立进到内在统一、由低级到高级从而达到绝对自由自主的境界的过程。  

在生命哲学思潮中,最有代表性、影响最大的是法国的柏格森。他的哲学不仅在英法德等国广为传播,而且跨越重洋,影响到美洲大陆的詹姆斯、怀特海等思想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狄尔泰
狄尔泰心灵的地平线
生命哲学
反思的人生才是值得过的人生
05生命哲学
狄尔泰与胡塞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