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世界军事战争史-047》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军制与战术(下)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军制与战术(下)

3.兵役制、军赋制与军训制

整个先秦时代,奉行"寓兵于农"的政策,因而兵役、军赋、军训三者密切相关。

1)兵役制

西周时期,实行国人兵役制,国人"三时务农,而一时讲武"。春秋初期仍沿此制,如管仲在齐国"作内政而寄军令""五家一轨,故五人为伍,轨长帅之;十轨为里,故五十人为小戎,里有司帅之;四里为连,故二百人为卒,连长帅之;十连为乡,故二千人为旅,乡良人帅之;五乡一帅,故万人为一军,五乡之帅帅之……是故卒伍整于里,军旅整于郊"(《国语.齐语》),即是此制。居民军事化,出为伍,入为农,战时为兵,闲时军训。他国亦大同小异。与此同时,为保持一支常备军与提高战斗力,许多国家还实行世兵制,如齐划士农工商四民,分居而处,各司其职,职业世袭,规定"士之子恒为士",培养一个专务兵事的军士阶层。齐国常备军兵员,主要来源于此阶层。实行世兵制,不但可保证兵源固定,而且兵卒间、官兵间彼此熟识,"夜战其声相闻,足以无乱;昼战其目相见,足以相识"(《管子.小匡》),有利战事。可见,春秋时期,实行的是民兵制与世兵制相结合的兵役制。

不过,春秋中后期,稍有变化。随着战争频率升高,战争规模扩大,需要更多的兵源,于是各国纷纷取消"国人"当兵的特权,将兵役对象扩大到"野人"(农业居民)。晋于公元前645"作爰田""作州兵"(将田地分给人民,让其当兵纳赋),首先打破""""界限。其后,各国纷纷效法,如鲁"初税亩""作丘甲",楚"量入修赋",郑"作丘赋"等,均向"野人"征兵征赋。

战国时代,出于兼并战争的需要,各国竞相扩军,征兵范围进一步扩大。较之春秋,兵役制变化有四:

(一)春秋以甸或丘为单位征兵,战国则实行郡县征兵制。

(二)春秋征兵,户不过一人,且数户轮流出一人,或八户抽一,或十户抽一,服役年限为18—60岁;战国则是一切适龄适役者均需服役,"自六尺(15岁)以及六十有五,皆征之"(《周礼.地官.乡大夫》)。

(三)春秋征兵仅限于男性,战国时,适龄女性也应征入伍,用于运送辎重、防守城池。《商君书.兵守》载:"守城之道……三军:壮男为一军;壮女为一军;男女之老弱者为一军。"《墨子.备城门》也载:"守法,丈夫十人,丁女二十人,老少十人。"可见,妇女从军普遍。

(四)开始推行募兵制。为扩大兵源,提高士兵素质、战技,一些国家开始用考选、招募勇士的方法组建军队。如齐之"技击",魏之"武卒""奋击",秦之"锐士,"皆属此类。募兵要求甚严,如考选"武卒",需全副武装、带三天粮、半日内跑百里。此为军中精锐,如齐之"技击""进如锋矢,战若雷霆,解如风雨"(《战国策.齐策一》)。不过,募兵仅限于数国,并未全面推广。总之,自春秋到战国,兵役制经历了从民兵制、世兵制到征兵制、募兵制的发展过程。

2)军赋制

西周赋税不分,至春秋,赋税分离,用之于军为赋,用之于政称税。春秋前期,兵卒战时向国家领取兵器、马匹,军粮自备,国家可能向国人征收车、马,故尚无正规的军赋制。军赋成制,约在春秋中期以后,其标志是军赋摊入户及其土地收入。当时军赋数目,据《司马法》载:甸为征收单位,一甸576户,出车1乘、马4匹、牛12头、甲士3人、徒兵72人。即一乘之兵员、装备(《左传.成公元年》引)。

不过,各国为扩大军赋,都先后改革,大大突破了此数。如鲁"作丘田"(公元前590年),以丘为征收单位,一丘144户,交原一甸应出之赋,赋量增加近3倍。楚、郑等国也采取措施,把军赋摊入土地,增加赋量。

经半个世纪的改革,军赋制渐趋完善。春秋末期,军赋继续扩征,与土地税合流。当时军赋按土地收农产品,作为政府制造保管武备之用。另外,卿大夫也"有赋于军,"各诸侯国要向王室供赋,后期向侯伯(诸侯之长)交赋,如"鲁赋八百乘,邾(zhū)赋六百乘"。战国军赋有很大发展。兵役与军赋征收已经分开。兵役徭役合称"力役之征",军赋称"布缕之征",它们与按田亩征收粮食的"粟米之征",合为战国三大赋税。

较之春秋,战国军赋另一不同点在于,军赋不再交农产品,而是交钱,并按人口计征。当时各国的租赋、兵役、力役普遍较重,如秦经商鞅变法后,"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汉书.食货志》)。经此横征暴敛,各国军赋充实,齐秦"粟如丘山",赵、燕、楚皆"粟支数年。"

3)军训制

春秋战国时代,军训制有相当发展,由自发性转向正规化。

春秋时代,寓兵于农,故需"百姓通于军事",主要通过狩猎来进行。狩猎分四时进行,各称为春蒐(su,搜)、夏苗、秋狝(xi3n,秋天打猎)、冬狩,都是在农闲时进行。《春秋》载,鲁国有"大蒐"5次、""4次,足见其频繁。至春秋中后期,军训内容增加,打猎减少,名称也有改变,称为"春振旅、夏茇(bá,宿于草间)舍、秋治兵、冬大阅"。此时,各国注重兵教,军训开始专门化。一方面,学校里设有专门的军事课程射、御,据说80户设一学校,贵族及士人子弟8岁入学,15岁开始学射、御;军事学习也有时间限制,学校要"春合诸学,秋合诸射"。另一方面,军队中也有专门训练,各国对常备军皆实行分科训练,如晋国,其全军的御手、勇士、养马人员以及车、徒协同,均有专人负责训练。

战国时期,各国均认识到"士不先教不可用"的道理,故军训更趋精进与正规化。当时军训内容包括:"立卒伍、定行列、正纵横"的步伐、队列训练;闻鼓即进、鸣金则退的号令教育;了解诸阵之集散纵横的阵法训练;选士的单兵训练;车乘车卒训练;攻防战守等战术训练。

此外,舟师、骑兵也有一套训练规定,如要求骑兵精于骑射、灵活自如,能"越沟堑、登丘陵、冒险阻、绝大泽、驰强敌、乱大敌"(《吴子.治兵》)。军中设有专职教官,训练制度严格。士兵训练不佳须受惩,教官所教不良亦受罚。据《吴子.治兵》载,当时的训练方法是,"一人学成,教成十人。十人学成,教成百人。百人学成,教成千人。千人学成,教成万人。万人学成,教成三军。"

4.军事法规与军功爵制

春秋时代,士卒剧增,战争日频,为奖惩将士功过、赏罚军训优劣,必制订军法,依法治军。各国皆有一些军事法规和奖惩办法,诸如"从命为士上赏,犯命为士上戮""纵遁(后退)不过三舍(一舍30里)"(《司马法.天子之义二》);"克敌者,上大夫受县(赐以一县之地),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递减),人臣隶圉(yǔ,奴隶身份)免"。当时军事犯罪,名目较多,如:战败而将领未赴敌战死,"为罪已重;"将士未能尽力杀敌,为渎职罪;脱离战斗行列,为"失次犯令"罪;假道军情,为"伪言误众"罪;通敌罪等。这些皆为军之大罪,须受"军之大刑"。刑有死列、肉刑、赎刑、流放等。各国以司马掌军法。不过,春秋军法尚不完善、不系统,无专属军事的条例规章,而且枉法严重,往往同罪异罚。至晚期,始有专门的军法。

战国时期,军法独立,法规条文系统、详明、严密、广泛,执法趋于公正。从当时兵书看,其内容有什伍行列编制法;营区管制法;训练教习法;什伍连坐法;逃亡畏战惩治法;作战功过奖惩法;逃避兵役惩治法;军需保障法等。对军队的训练、编制、军纪、赏罚、行军、扎营、兵役、作战等都有明确规定,严格依法行事。实行"有功必赏,犯令必死"(《尉缭子.兵令》),"进有重赏,退有重刑"(《吴子.治兵》),"罚不避亲贵"(《管子.立政》),这样,士卒作战,行动统一,战则拼力,退则畏法,"金鼓所指,则百人尽斗,……覆军杀将,则万人齐刃。天下莫能当其战矣"(《尉缭子.制谈》),战斗力大为提高。

战国时期另一重要赏罚制度是军功爵制。它与军事法规相辅而行,各有侧重,前者重赏,后者重罚。当时各国普遍实行该制,魏"食有劳而禄有功",楚、齐、赵、韩也"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秦国最为彻底,商鞅变法,依军功大小赐给爵位,爵位分20等。规定,凡有军功者,不论其门第、出身,皆可得重赏,享受爵禄;若无军功,即使王室宗亲,也不得升为贵族,享受特权。爵位高低、俸禄多少,皆依军功大小而定。"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光采)"(《史记.商君列传》)。各国所定爵位,不尽相同,但一般都分为侯、卿、大夫、士四等。军功爵制在当时起了重大作用。

5.战术与诸阵法

1)春秋车战

春秋时代,战争的基本形态为车战。其主要特点是凭借战车冲击,掩护步兵前进。作战时,双方战车列成车阵,而后交锋,一方车阵乱,则很难重新排列,胜负即见分晓。因而春秋大战,诸如城濮之战、邲之战、鞌(1n)之战,一日即结束;鄢陵之战,不过两日。

车战战术如下:乘的战术。一乘甲士3人,步卒27(春秋后期增至72人),其基本战术单位为:"攻车一乘,前拒(置于前面的步卒)一队,左、右角二队。步卒战术。五人为伍,分别装备弓、殳、矛、戈、戟五种兵器,"长以卫短,短以救长""弓矢御、殳矛守、戈戟助"。五伍组成一小方阵。

车兵编队战术:一般为一列横队,如需布成两线,则后列战车对前列间隙处,以便行驶。车下徒兵排列,据地形而定:险地作战,则步卒在前,战车居;平地作战,则战车居前,步卒居后。所谓"鱼丽之阵",其创新在于改革车、卒排列之方式,战车前置,步卒则分散配置于车的左、右、后三面,车、卒互相掩护,车阵更显密集。春秋初,诸侯抗王命的第一战,郑周繻葛之战,即依此阵取胜。

整体而言,车阵部署一般为中左右三军成阵,左右两军列成两拒(两翼)。不过,其进攻队形有所变化,春秋初期是以车兵为主、步兵为辅的大方阵进攻;中期以车兵为主、步卒人数剧增的方阵进攻;末期则多以纵队进攻。

2)战国步战

车战要求发挥整体优势,"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孙子兵法.军争篇》),故机动性、灵活性较差。至战国时期,步、骑兴起,铁兵器使用,尤其是弩的发明,使密集整齐的车阵渐败下风,为步骑兵的野战所取代。步兵战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步兵方阵,是魏舒方阵。公元前541年,晋将魏舒与狄人作战,因地形不利车战,遂"毁车以为行",临时改车兵为步兵列阵迎敌。其方阵由五个互相掩护的大方阵组成:"五阵相离(相互独立),两(前军)于前,伍(后军)于后,专为右角,参为左角,偏为前拒以诱之。"

战国时,步兵战术可以孙武八阵为代表:

(一)方阵,此为步骑攻战的基本队形,布阵时要求"薄中厚方(四周),"中虚方实,虚以张势,实以击敌,指挥位置在后阵。

(二)圆阵,主要用于作环形防御。

(三)疏阵,即疏散的战斗队形。其他任何阵皆可疏散成此阵,其方法是加大行列间隔距离,多树旌旗与兵器并配以各种假动作,以示兵力强大。

(四)数阵,即密集的战斗队形。

(五)锥行阵,前锋如锥形的战斗队形,用于突破与割裂敌人。

(六)雁行之阵,一种横向展开、左右翼向前或向后呈梯状配备的战斗队形。

(七)钩行之阵,其正面为方阵,两翼适当向后弯曲成钩状,以卫侧翼。

(八)玄襄之阵,一种示形示声迷惑敌人的假阵。八阵各有特点,实战中运用何种阵法,需因敌因地而陈。孙子的布陈原则是"因地之利,用八阵之宜",设阵时要有前锋,有后援,以相互接应,同时,以13的兵力进攻,而以23的兵力扩大战果(《孙子兵法.八阵》)。

各种步兵阵均以""为基础构成。曲为200人,含两伯;伯纵深5列、每列20人,或纵深10列、每列10人,或纵深20列、每列5人。

因而,两伯构成的曲的方阵,根据两个伯的不同排列,也相应出现三种不同的形状。曲是步兵方阵的基本战术单位。

车兵战术:据《六韬.均兵》大致是:五车为一列,各列间隔40步,左右两车间隔10步,50车为一队,两队间隔60步。此为平地作战之法。陡地作战时则左右间隔6步,各列间隔20步,10车为一聚,聚与聚间隔36步,两聚为一屯。

骑兵战术:因地形不同而异:在平地,5骑一列,前后相距20步,左右两骑相隔4步,队间相距50步;在险地,前后相距10步,左右相距2步,队间相距25步,30骑一屯,60骑一辈。

战国时代,在一些重大战役中,并非使用某一兵阵,而是三兵种都列阵,协同作战。因而战争规模更大、更持久,战国七雄均能"具数十万之兵,旷日持久数岁"。齐以20万之众攻楚,达5年之久;赵以20万卒攻中山国,5年始归(《战国策.赵策三》)。大规模的步骑野战和包围战取代车阵战术,更为灵活、机动,战争胜负不再主要取决于兵卒多寡,而取决于战略战术的正面运用。步骑兵的战术是热兵器发明之前最为重要的战术,对后世影响甚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戚继光的荣耀第二篇《车营篇》
解读千年来——游牧骑兵的不败之谜
耳边历史(83)
秦始皇兵马俑二号坑
唐代骑兵与军制
中国的战争:春秋时代——春秋时代的兵制与战争形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