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世界军事战争史-196》中日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中国在中法战争中"不败而败"的结局,使其更加成为资本主义列强侵吞的主要对象。1894年,在明治维新后迅速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带有浓厚军国主义色彩的日本,为从对外扩张中寻求摆脱国内危机的出路,对中国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因该年是中国农历甲午年,故通常把这次战争称作中日甲午战争。

1.丰岛海战与中日宣战

早在明治政权成立之初,日本政府就制定了一个用武力征服朝鲜和中国的所谓"大陆政策",其中特别是把进攻朝鲜作为实现这一政策的跳板。为此,日本在军事上进行了长期准备。1890年,日本发生经济危机,国内各种矛盾十分尖锐。为了摆脱困境,日本政府决计发动侵略战争,于是便进一步加速了战争准备的步伐。

1894年初,朝鲜爆发了东学党领导的大规模农民武装起义,由于朝鲜同中国存在一种特殊的历史关系,国王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日本政府认为这是实现其"征韩侵华"目标的大好时机,竭力鼓动清廷出兵朝鲜,以便为自己出兵侵朝提供借口。6月,清政府派出2500名淮军,进驻朝鲜汉城南面的牙山县。早在清廷出兵之前,日本内阁即以保护使馆和侨民为借口,作出了出兵朝鲜的决定,并成立了作战指挥的最高机关大本营。自65日至13日,日军8000余人陆续在仁川登陆,迅速占领了从仁川到汉城一带的战略要地。日军剑拔弩张,其矛头显然指向清军。但清廷经管军事、外交工作的李鸿章不准备战守事宜却乞求俄、英、美、法等国出面调停;在碰壁后,又在同日本公使的谈判中要求中日双方同时从朝鲜撤军,遭到日本拒绝。723 日,日军占领朝鲜王宫,成立了以大院君李罡应为首的傀儡政权,随即迫使其废除了同清政府缔结的一切条约,并"授权"日军驱逐在朝清军。

18947月,清政府决定增派1.4万清军由陆路开往平壤;另调天津练军2000多人,雇用英国商船运截,由清舰"广乙""济远"号护送,从海路增援牙山。日军探知这一情况,决定突袭中国舰船。725日,"济远""广乙"由牙山返舰回国,驶至牙山湾口附近的丰岛海域时,日军3艘快速巡洋舰突然向清舰开火,双方激战1个多小时。由于日舰在吨位、炮火、速度、兵员等方面占绝对优势,战至最后,"广乙"全船覆没,"济远"败逃。与此同时,日舰猛烈轰击挂有英国国旗的商用运兵船。清军英勇抵抗,900余人死难。同日,日军还从汉城南下,偷袭牙山清军。清军战败,退往平壤。

189481日,中日两国同时向对方宣战,甲午战争正式爆发。

2.五次主要战役

中日甲午战争从18947月开始,至次年4月结束,其间经历了5次主要战役:

1)平壤战役

平壤为朝鲜旧都。日本挑战战争后,决定立即以分进合击方针攻取平壤。当时,清军左宝贵、卫汝贵、马玉昆、丰升阿4部先后到达平壤,与自牙山败退的叶志超部会合,计有1.7万人,由叶志超统领。叶志超庸懦惧敌,不积极备战,各军将领均不服调度,因此在平壤保卫战中实际上没有形成统一的指挥。

9月初,日军1.5万人分4路向平壤前进,15日发起总攻。清军分路抗击,战斗十分激烈。东路马玉昆所部奋勇杀敌,给日军以重大杀伤。城南卫汝贵部阻止了日军数次进攻。北路左宝贵部拼力抗击,日军占领附近山头,居高临下进行炮击,旋即占领制高点牡丹台。左宝贵不顾伤痛,登城指挥,不幸中炮战死,玄武门失守。叶志超见北门失守,惧怕万分,举白旗乞降,下令撤军,弃平壤仓皇北逃。清军在溃退中被日军伏击而死者近2000人,被俘500余人。随后,又失安州、义州等要地,于9月底撤回中国境内。

平壤保卫战失败,使援朝清军人心沮丧,士气低落,而日军则乘胜北上,把战火烧至鸭绿江边。

2)黄海海战

为掌握黄海的制海权,掩护日后向中国的进攻,日军在攻占平壤后,便寻机在海上聚歼北洋舰队。917日上午,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率18艘舰只护送清军至鸭绿江大东沟后返航,忽然同日海军中将伊东佑亨所率的12艘军舰相遇,随即命令起锚迎敌。一场激烈的中日海军主力决战,便在大鹿岛西南的黄海上开始了。

日舰驶近后,依仗共船速快的优势,以"吉野号"为前锋,用环形阵势包围北洋军队,同时以炮火猛击北洋舰队右翼的弱舰,"超勇""扬威"两舰中弹起火,失去战斗力。随后,旗舰"定远号"桅楼被击毁,丁汝昌受伤。在舰队指挥失灵的情况下,清军各舰猛烈攻击日舰。"定远""镇远"等舰击中"松岛"旗舰炮塔,断其号旗之杆。"定远""靖远""广甲""来远"等舰密切协同,围攻日舰"比睿""赤城号",将其重创,并击毙"赤城号"舰长坂元八郎太,两舰逃离战列。接着,日军以第一游击队置于北洋舰队正面,而本队则绕至背后,北洋舰队陷于腹背受敌的境地。但各舰仍士气振奋,不停地向日舰开炮。在激烈的战斗中,"致远"舰中弹较多,舰身倾斜下沉。邓世昌毅然下令开足马力,准备冲击"吉野",与敌同归于尽。"吉野"慌忙逃避,并连连施放水雷。"致远"舰中雷沉没,邓世昌等人落水,随从带救生圈跳入海中救他,邓世昌因全船俱没,义不独生,仍自沉而亡。全舰250多人壮烈牺牲。"经远"舰在4艘日舰的围攻下,依然沉着应战,最后被鱼雷击沉,管带林永升等全舰官兵战死。"济远""广甲"两舰贪生怕死,退出战斗。"镇远""定远"舰相互依恃,与敌激战,击中敌旗舰"松岛"和主力舰"吉野"。黄海海战进行了5个多小时,最后日本舰队先行败退,北洋舰队驶回旅顺。

黄海海战,北洋舰队损失5艘军舰,官兵伤亡千余人;日海军5舰受重伤,官兵亡600多人。此战日本虽未能聚歼北洋舰队,但掌握了黄海制海权,从而为下一步在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登陆创造了条件。

3)辽东战役

日军攻占平壤、控制黄海制海权后,随即于189410月下旬分两路展开了向辽东半岛的进攻。其第一军采取"近而示之远"的战法,于24日以一部兵力在义州作渡江姿态,暗中则派精锐在九连城东北、位于朝鲜境内的水口镇徒涉渡江,绕攻虎山清军,从侧背攻击九连城。部署在鸭绿江一线的2.3万清军,除防守虎山的聂士成、马金叙部进行了顽强抵抗外,其余皆不战而逃。仅3日时间,日军即轻而易举地突破了鸭绿江防线。随后,连占安东(今丹东)、凤凰城、长甸、海城等辽东重镇,向中国东北境内发展进攻。其目的在于牵制清军,掩护日第2军进行登陆作战,同时也为以后进行直隶平原决战夺取前进基地。

在日第1军发起鸭绿江战斗的同时,1023日,陆军大将大山岩率第22.4万人,由14艘军舰护航,在辽东半岛东岸的花园口开始实施登陆作战。

清军在此地未曾设防,当后来得知日军登陆时,又没有采取任何应急措施,致使日军在未遇任何抵抗的情况下顺利登陆。116日,日军攻破金州,大连清军官兵闻讯溃散,次日日军即兵不血刃占领了大连。17日,日军向旅顺发起进攻。总兵徐邦道率残军主动迎战,重创日军,后因兵力薄弱,又无后援而战败。22日,各炮台相继失守,于是清政府经营10多年、耗费巨额资金修建的旅顺口,遂被日军占领。

4)威海战役

位于山东半岛北岸东部的威海卫,北与旅顺口隔海相对,西与烟台互为犄角,是控制渤海海峡、拱卫京畿门户的锁钥之一,也是北洋舰队的两大海军基地之一。黄海海战后,清军尚有15艘军舰、12艘鱼雷艇停泊在威海港。旅顺既克,攻下威海、消灭北洋海军即成为日军的目标。

1895120日,日军出动2万人,一路佯攻登州,一路在荣城县成山头登陆,直插威海卫背后;同时以军舰和鱼雷艇封锁威海卫港口。122日,清廷致电李鸿章:"闻敌人载兵,皆系商船,而以兵船护之,若将定远等舰齐出冲击,必可毁其多船,断其退路。此亦救急之策,着李鸿章速筹度为要。"在当时情况下,清廷的这一决策应当说仍不失为一种积极的举措,但李鸿章、丁汝昌没有积极出战,以致南帮和北帮炮台先后失陷,日本陆、海军遂将北洋海军包围。在陷入困境的情况下,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严词拒绝日军的劝降,但他仍株守港内,不突围转移。从25日开始,日军一边用鱼雷艇潜入港内偷袭,一边用炮火轰击,"定远""威远""靖远"等舰先后被击沉,其余舰只弹药也将用尽。211日,丁汝昌见陆援和突围皆完全无望,便服毒自尽,以身殉国。14日,威海卫水陆营务处候选道员牛昶丙代表清军在投降条约上签字,将港内北洋舰队所剩全部舰只、炮台和军械弹药交给日军。北洋舰队至此全军覆没。

5)山海关外战役

在日军攻取旅顺、威海卫时,其突破鸭绿江防线的第1军在占领九连城、安东、大东沟、凤凰城后,又连陷岫岩、海城。12月底,日第2军又陷盖平。清政府见淮军在前线作战连连失利,遂于18941228日任命湘军首脑两江总督刘坤一为钦差大臣,节制山海关内外各军。18951月,刘坤一率湘军出关。这时关外各路清军约有8万人,是中日开战以来出兵最多的一次,也是清政府主战派的最后一试。从117日至224日,清军数万人5次反攻海城,皆为日军所败。18952月底,日第1、第2军分别向鞍山、牛庄、营口进犯,32日攻下鞍山,4日进攻牛庄。清军士兵在将领弃军而逃、无人指挥的情况下,自动与日军展开巷战,伤亡近2000人,被俘600余人,日军伤亡近400人。7日,日军转取营口,随即攻陷田庄台。自此,辽东、辽南地区皆为日军所占。26日,日军又占澎湖列岛。

3.《马关条约》的签订

自日本不宣而战至18953月,战事仅进行了8个月,清军陆军主力和北洋海军即损失殆尽。面对军事上的一连串失利,并且行将危及京津的严重局面,清政府对战争前途完全失去信心,便转而求和。在美国的安排下,313日,李鸿章作为清廷的头等全权大臣,赴日本马关与日方全权大臣伊藤博文谈判。417日,与日本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条约规定:承认日本控制朝鲜;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赔偿军费银2亿两等。后因俄、德、法三国干预,日本政府被迫放弃了对辽东半岛的占领,由清政府用3000万两白银赎回。台湾被割让后,台湾人民在南澳镇总兵、黑旗军首领、台南守将刘永福领导下,组织义军,与日军进行了激烈战斗,使日军在进占台湾过程中付出了重大代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日甲午战争(二)
甲午海战清朝出动63万军队,牺牲3万人就投降了,日军阵亡多少?
颜面尽失的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本不该输的国运之战(上)
图集:清末老照片之四 ——军备.战争.革命篇5
坐视北洋水师覆没:清朝另外三支水师拍手叫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