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世界军事战争史-200》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兴起

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兴起

中国是世界上发明火药的国家,也是最早在战争中使用火器的国家。但是,自16世纪末叶以后,由于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和封建制度的束缚,由于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中国的火器制造业便开始走下坡路。到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当西欧陆军已全部使用火器时,中国仍是枪箭并重,冷热兵器并用,同当时英军的武器装备水平相比,差距竟达一二百年。清军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失败,使林则徐、魏源等一批志士仁人看到了中外火器的严重反差。

魏源在其所著的《海国图志》中,不仅介绍了当时世界各国的地理、社会政治制度、先进的科学技术,还特别讲述了军队建设和武器的生产情况,指出:"西洋之长技有三:一曰战舰,二曰火器,三曰养兵之法。"据此,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观点,竭力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和养兵、练兵之法。从闭关锁国到睁眼看世界,再到"师夷制夷",标志着先进的中国人思想的重大转变,随着西学东渐,在魏源等人的影响和推动下,中国的军事技术开始打开尘封的窗户,进行"师夷长技"的尝试,火器研制事业出现了回升的趋势。特别是19世纪60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把中国军事工业推进到了机械化阶段,使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进入了近代化的新时期。

1.洋务运动与军工厂局的创办

19世纪60年代,在西方列强入侵和农民起义的双重冲击下,清王朝中的一些具有改良思想的当权者不得不睁开眼睛看世界,对中国及世界的形势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他们从无情的现实中终于看到,清王朝面临着几千年未有的"大变局",列强所以敢于逞凶,清军所以遭致惨败,很重要的就是因为中国火器不及,武备不兴。为了寻求中国自强自立的道路,他们接受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理论,纷纷上奏朝廷,主张开办洋务,学习欧美造坚船、制利炮的长技,按照"洋法"操练一支用近代武器装备的陆、海军,增强国家的武备,以御外侮,以靖"内患"。尽管他们的建议遭到了以"天朝大国"自居、反对学习西方、拒绝任何变革的顽固派的政讦指责,但由于这些主张有利于维护清朝的统治,因此被朝廷所采纳,并作为一种国策开始推行。当时倡导和主持洋务活动的官僚被称作洋务派。其代表人物,在朝廷里是领班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奕䜣和军机大臣文祥等,在地方是握有实权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沈葆桢、张之洞等督抚官员。

在洋务派官员的主持下,从19世纪60年代初起,清政府即着手从外国购买洋枪洋炮,使用机器创办军用企业,开厂办矿创办民用企业,用新法编练陆、海军及兴办新式学堂,向国外派遣留学生。这一系列活动,史称"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自60年代开始到中日甲午战争止,共延续30年,而兴办军事工业,建立新式装备的陆、海军,则是其主要内容。"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这可以说代表了洋务派的共同主张。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中国近代军事工业开始艰难地起步了。

最早出现的制造现代武器的军事工厂,是曾国藩于186112月创建的"安庆内军械所",该所主要是以手工制造子弹、火药、炸炮等弹药。随后,李鸿章于1862年在上海、1863年在苏州建立了"洋炮局",开始用机器生产枪炮子弹。接着,各省督抚也陆续创办各种兵工厂。到1890年止,洋务派所办的近代军工厂局共有24个。其中,规模较大的有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制造局和湖北枪炮厂,它们构成了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主干。

1)江南制造总局

1865年,李鸿章购买了上海美商旗记铁工厂,并将上海的两所洋炮局并入,再加上从美国购来的机器,合并建成"江南机器制造总局"1867年该局由虹口迁至上海城南高昌庙,规模大加扩充,1891年又进行了扩建,是晚清洋务派兴办的最大的综合性军工厂局。由丁日昌、沈保靖先后任督办,以美国人科尔任总监工,并由两个英国人任顾问。有工人3500多人,设机器厂、铸铁厂、枪厂、炮厂、火药厂、炼钢厂、轮船厂等十几个分厂。曾先后制造过旧式前膛枪、快利新枪,改制过林明敦式后膛枪;生产过旧式劈山炮、新式大炮、快炮,以及地雷、水雷等。1885年该局制造了第一艘轮船"恬吉号"(后改名"惠吉"),至1885年先后制造大小轮船10余艘。此后就专门经营南北洋各省舰船修理业务。该局设有翻译馆和兵工学校,从而使其成为当时中国军工生产、培养军事技术人才、传播欧美军事科学技术的中心。

2)金陵制造局

1865年李鸿章署理两江总督,将苏州洋炮局迁至南京,并加以扩充,改名为"金陵制造局",是淮系军队军火供应的重要基地。由英国军医出身的马格里任主持制造的监督,生产弹药和大炮。由于所造的大炮质量低劣,经常发生火炮膛炸事故,马格里因此被撤职。以后该局不再雇佣外国人,完全由中国人自己主持生产。1894年后经两次扩建,生产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该局主要生产后装枪和各种炮弹、枪弹,其仿制的克虏伯炮及诺登飞、格林多管速射炮的性能在当时名列前茅。

3)福州船政局(亦称马尾船政局)

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了"福州船政局"。左宗棠出任陕甘总督后,由沈葆桢总理船政。聘用法国人日意格、德克碑为正副监督,从法国购入成套设备,并雇用几十名法国技师和工头,是洋务派兴办的最大的船舶修造厂。在创办船政局过程中,左宗棠注重发展中国自己的造船工业,与法、英技师签订合同,议定5年内"教习中国员匠能按图监造,并能自行驾驶"1874年日意格按合同撤退后,外国技工减少,由船政学堂培养出来的中国技术人员接管了技术工作,继续造船,而且新造的船都是由中国人驾驶。该局拥有工厂16座,船台3座,船槽1座。

1866年至1895年,先后建造大小船36艘,其中21艘为日意格撤走后自行制造。18696月,船政局建造的第一艘木质船体蒸汽螺轮舰船"万年青号"下水,当时只有150匹马力;到18872月下水的甲巡洋舰"开济号"已有2400匹马力,造船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该局还设有船政学堂,培养制造和驾驶轮船的人才。学生毕业后分配在福州船政局和福建海军中工作。在中法战争中,该船政局曾遭法军严重破坏,战后经修复有了一定发展。其所造"平远号"钢甲巡洋舰成为北舰队的八大战舰之一,在中日甲午战争的黄海海战中发挥了一定的战斗作用。

4)天津机器制造局

1866年,奏准在天津高局制造军火,由三口通商大臣崇厚负责筹划。1867年,崇厚在天津建立了"天津机器制造局",是洋务派在北方办的最大的军事工业。初聘英国商人密妥士主办,主要技师为英国人。雇佣工人最多时达2700人。该局又分东、西两局,东局专造火药、枪、炮、子弹和水雷;西局制造军需器具、军用物资和开花子弹。1870年由直隶总督李鸿章接办,将机器局加以整顿和扩充,随后将密妥士和技术不精的外国人辞退。到1876年,该局制造军工产品的能力已较初建时提高了三四倍,并能承修军舰和小型机器船。1893年,又建成了一个炼钢厂,供制造钢枪之用。于是,天津机器局便成为仅次于江南制造局的北洋大型综合性军工厂,其制品主要供应北洋水陆各军。

5)湖北枪炮厂(后称汉阳兵工厂)

1889年张之洞调补湖广总督,获准将原广州炮厂机器同筹建中的炼铁厂一起,于1890年移至湖北汉阳,创办了"湖北枪炮厂"。该厂机器是从德国购置,设备较新,规模较大,分炮厂、枪厂、炮架所、炮弹所、枪弹所等5个分所,雇佣工人约1200人。1898年以后,又添设了炼钢厂和无烟火药厂。该厂所造枪炮质量较好,是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所创办的规模最大的军事工业。

除上述几个大型军工厂局外,还有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时创办的"西安机器制造局""兰州机器制造局";丁宝祯任山东巡抚时在济南建立的"山东机器局",后调任四川总督时,在成都建立的,"四川机器局"。另外,云南、吉林、山西、湖南、广东、台湾等省也都建立了制造军火的机器局。

晚清政府兴办的军事工业,尽管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买办性,但它们毕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机器工业,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历史性进步。这些军工厂局分别设在全国各大城市,东西南北中处处皆有;其中既有制造枪炮弹药的专业厂局,也有建造舰船的专业厂局,还有两者兼备的大型综合性厂局;在对欧美各种火器进行全面仿制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能力,其产品有各种步枪、多管枪、机关枪、野战炮、攻城炮、守城炮、海岸炮、舰炮、舰船,以及弹药、地雷、水雷,乃至制造枪炮所用的优质钢材,基本上包括了当时清军所需要的各种武器装备,从而初步形成了我国近代军事工业比较完整的体系,为改善清军的武器装备和国家的防御设施提供了物质条件。同时,通过兴办军工厂局,不仅从国外引进了先进技术,培养了一批产业工人和科技人员,传播了科学知识,而且由于使用机器生产,雇佣了大量出卖劳动力的工人,基本上按照外国机器工厂的组织形式进行生产,因而对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2.近代主要军工产品

洋务派兴建的军工厂局的产品,大都参照从国外引进的武器装备和技术资料进行仿制,也有一些是根据清军的需要进行改进或重新设计制造的。主要的军工产品有:

1)军用钢材

在军工厂局建立后的较长时期内,军工生产所需的优质钢材都是从国外进口的。1890年至1893年,江南制造总局、天津机器制造局的炼钢厂、汉阳钢铁厂建成,即开始采用新工艺冶炼制造枪炮和舰船钢甲所用的钢材,质量与进口的同类钢材相差无几,使军用钢材达到一定程度的自给。

2)火药

1867年至1884年间,清廷先后采用欧洲火药厂的机器设备,建成了六七个专制火药的厂局,其中以天津机器制造局火药厂和金陵制造局火药厂的规模为最大。这些火药局在制造黑色火药的同时,还开始仿制主要用作线膛后装钢炮发射药的六棱药。1892年,天津机器局在德国人的传授下,进一步学会了栗色火药的制造方法,该局及江南制造总局先后开始生产这种火药。19世纪80年代无烟火药发明不久,中国军工厂局即开始研制。

1894年,江南制造总局的无烟火药厂建成,次年开始制药,产品有枪用无烟火药、炮用方片无烟火药和扁条无烟火药。

3)枪械和枪弹

晚清军工厂局对近代步枪的仿制,大体分前装枪、后装枪和连发枪三个阶段。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进口的步枪均为前装枪。1867年后,一些军工厂局开始对这种枪进行仿制和改装。改装后的前装滑膛枪称作"洋线枪""洋抬枪"。江南制造总局枪厂还仿制了前装线膛步枪和骑枪。19世纪70年代,击针后装线膛枪传入中国,江南制造总局枪厂先后仿制了美国的林明敦边针后装线膛枪和黎意击针后装线膛枪。连发枪问世后,一些军工厂局的造枪人员又紧跟枪械发展日新月异的形势,于1890年研制出五连发的快利枪;随后于1898年仿制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1888年式毛瑟枪,只比创造该枪的德国晚了10年。此外,金陵制造局还曾仿制过加特林和诺登飞多管枪,并在中法战争期间调拔给前线清军使用;个别军工厂局还曾仿制马克沁、马德森机枪。晚清军工厂局对枪弹的制造,是随着枪械的发展而变化的,制造的厂局和产量都比较多。从全国看,大致在1862年至1874年间以制造前装枪弹为主;1875年至1890年间以制造后装枪弹为主;1891年开始制造后装连发枪使用的无烟火药枪弹。

4)火炮与地雷、水雷

火炮是晚清军工厂局生产的主要兵器之一。对欧美近代火炮的仿制,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自1868年至1873年为第一个阶段,主要是在江南制造总局炮厂仿制前装滑膛枪,4年多时间造出各型钢铁炮110多门。自1874年至1900年为第二阶段,江南制造总局又仿制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阿姆斯特朗前装炮,到1888年共造出91门。这一时期虽然其他厂局也仿制过前装炮,但大都是轻型炮,且数量少、质量差。1884年以后,一些军工厂局开始仿制更先进的阿姆斯特朗式、克虏伯式、格鲁森式等后装线膛炮。其中江南制造局炮厂制造的几种克虏伯式后装炮,具有钢材质量好、制艺先进、便于机动、射速快、威力大等特点,装备部队后受到好评。

随着火炮的发展,炮弹的仿制也经过主要制造供前装滑膛炮发射用的实心弹和球形爆炸弹、同时制造前装炮弹和后装炮弹和专造供克虏伯式山炮发射用的榴弹三个阶段,产量也很可观。仅江南制造总局在1874年至1894年的20年中,便制造各种炮弹近41万枚。

当时许多军工厂局除重点制造枪炮外,还生产了相当数量的地雷和水雷。所制地雷通常由铁制外壳和壳内装药组成。江南制造总局于1874年最先造出水雷,并于1882年专门设置了水雷厂。此外,天津机器局和福建船政局也制造了不少水雷。这些地雷和水雷主要用于陆上要地和海口要塞的防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洋务派兴办的军事工业企业有哪些?它的特点与性质是什么?
一组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老照片
北洋机器局 DM
你所不知的长安机器厂老厂出产的招牌步枪
聊聊:江南制造局,中国近代影响最大的兵工厂
中国第一--工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