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世界军事战争史-204》19世纪末的西方军事形势(下)

19世纪末的西方军事形势(下)

4.三国同盟与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出现

俄土战争之后,沙俄把它在《柏林条约》中的失败归咎于德国的背叛,这两个昔日的盟友开始相互攻讦,三皇同盟归于破裂。沙俄为报复起见,竭力扩张军备。在海军方面,由海军大臣拟定了一个20年海军发展计划,包括建造19艘一级战列舰、4艘二级战列舰、25艘巡洋舰和其他舰只。陆军则抓紧进行战后的整顿,并积极向西进军,进入波兰,迫近德国边境。俄陆军大臣米柳京声称:"俄国必须准备战争"。他的话得到了大斯拉夫主义者的支持。到了1879年夏天,甚至连沙皇亚力山大也沉不住气,写信给德皇威廉控诉俾斯麦的政策,警告他"将来会造成如何恶劣的后果"

作为对俄国这种态度的反应,德国政府通过俾斯麦的努力,于187910月与奥匈帝国签订了《德奥同盟条约》。条约第一条规定:在缔约国一方受到俄国进攻时,缔约国的另一方应"以本国的全部武装力量"给予援助,并不得单独媾和。显然,这是一个首先旨在反对俄国的秘密军事同盟。尽管它没有直接的扩张目的,是一个单纯的防御同盟,但它在导致以德国为首的国家联盟的成立和使欧洲分裂成两个敌对阵营方面影响深远,是后来一系列类似的军事同盟条约的起点。

德奥在签订秘密军事协定的同时,表面上两国对俄的关系还都未断绝,且在俄国的主动要求之下,三者的关系一度还有所缓解。1881年,三国签订中立协定,被称为第二次"三皇同盟"。但是,德国的国际战略的真正立足点仍在于扩大它与奥匈帝国的同盟体系。为此,它通过奥匈帝国拉拢一些巴尔干国家,18816月,奥匈帝国与塞尔维亚王国签订同盟条约。随后,便将地中海的意大利王国接纳进德奥同盟。1882520日,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正式签字。

三国同盟的出现首先是意大利主动追求的产物。意大利的军事实力和潜力都很虚弱,但是它争夺北非殖民地的野心却很大,特别是在突尼斯问题上与法国矛盾尖锐,此外它与罗马教皇之间的矛盾也很棘手。在这种情况下,它决计调整自己的国际战略,向德国和奥地利靠拢,以便获取强大的盟友,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德国认为意大利的这种追求符合自己的利益,给予了积极的鼓励,并说服与意大利曾经有过战争的奥地利也予以谅解。三国同盟终于得以成立。

三国同盟条约规定:缔约国不得参加旨在反对它们之中任何一国的同盟或协定;当法国进犯意大利时,其他两个缔约国应给予意大利以军事援助;当法国进犯德国时,意大利也负有同样的义务。从实际效果看,它给三个缔约国都带来了巨大的防务利益。意大利提高了自己的威信和力量,并可列为欧洲强国之一。奥地利则解除了自己的后顾之忧,可以集中全部军力对付东方的俄国。德国再一次孤立了法国,使它不得与意大利结盟,有利于它继续占领亚尔萨斯和洛林。

按照三国同盟条约导言的规定,三国缔约的主要目的是"为着扩大一般和平的保障""其唯一目的是保卫各该国的安全和欧洲的和平免受威胁的危险",因而是一项"保守性和自卫性"的条约。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缔约国开始利用这个同盟来达成其侵略性的目的,逐渐改变了条约的纯防御性。意大利利用这项同盟条约来谋求它对北非的侵略野心,并于1885年攫取了红海上的马苏河海峡。特别是后来由于领导三国同盟的德国的帝国主义侵略性的日益增长,以及三个缔约国向巴尔干和土耳其等近东、中东地区的积极渗透,同盟的攻击性和侵略性愈来愈强,其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此,三国同盟的形成标志着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出现,并成为日后爆发欧洲大战的基础。

5.俄法同盟与两大军事集团对立之雏形

19世纪80年代初期德意奥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形成,对法、俄两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它们是三国同盟的主要针对目标,而同盟三国在军备上的积极扩充政策又使它们在总体军事实力上远远超出法、俄两国中任何一国的军事力量。

同盟三国的陆军常备军总额达112.5万人,海军舰船达49.8万吨,无论是法国还是俄国都难以单独抗衡。而如果法俄两国实行结盟,则陆军常备军总额为114.9万人,海军舰船总吨位为49.9万吨,与同盟三国的陆海军实力基本相当。军力对比在客观上要求法、俄两国结成同盟,以维持欧洲大陆军事力量的均衡。

在主观上,法、俄两国政府也逐渐认识到了缔结同盟之必要。当然,由于各国因素的制约,两国军事同盟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1885年爆发了震惊欧洲的保加利亚危机,原来分裂的保加利亚要求实现统一,建立大保加利亚。俄与英、奥等国为争夺自己对巴尔干的控制权,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解决危机方案。危机愈演愈烈,到1886年时双方都以使用武力相威胁,保加利亚孕育着爆发欧洲性战争的危险。而且,它还引起了连锁反应。俾斯麦利用这场危机纵横捭阖,使局势更加混乱。他一方面鼓励英国在巴尔干与俄国对抗,另一方面又极力拉拢俄国,并怂恿它与英国争斗。而在列强把注意力纷纷投向巴尔干时,德国却在策划发动一场对法国的战争,以便实现其蓄谋已久的彻底打败法国的企图。在这关键时刻,俄国看清了俾斯麦的险恶用心,及时地避免了巴尔干危机的进一步恶化,并再一次向德国政府表示俄国将不能容忍德国发动对法国的战争。俄国坚持它的既定国际战略,使法国继续赢得了和平,从而也使法、俄两国的关系更加密切,为后来两国军事同盟的缔结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俄国的举动使德国政府非常气恼,但俾斯麦为了防止俄国完全倒向法国,还是做了最后的努力。俾斯麦亲自与俄国代表谈判,签订了所谓德俄"再保险条约",但在争取俄国当德法间爆发战争时保持中立这一关键问题上还是没有取得突破。1888年后,俄国从法国取得巨额贷款,法国还替俄国制造50万支来福枪,两国间的贸易也十分活跃。在此基础上,两国间的军事合作关系渐趋密切。而在德国,1888年德皇威廉一世去世,新继位的威廉二世与年迈的俾斯麦在国际战略上发生了严重的分歧,两年后俾斯麦被免职。这标志着俾斯麦所一贯推行的中立俄国、孤立法国,力争与法国进行局部战争,避免东西两线作战的战略的最终破产。

1891年,法国舰队应沙皇的邀请访问了俄国的喀琅施塔得,沙皇和皇后亲自来到法国海军的旗舰上,和水兵们谈话,并脱帽聆听了马赛曲,而在此之前沙皇是严格禁止演奏马赛曲的。此事曾经轰动一时。以此为契机,俄法两国政府于当年8月以交换信函的方式达成协定,规定在和平遭到危险时双方进行协商。次年8月,两国参谋部代表在法国起草的军事协定上签字。至1894年初,两国政府正式认可该军事协定。

俄法军事协定规定:如果德国或意大利在德国的支持下进攻法国,俄国应使用它的所有军队进攻德国;如果德国或在德国支持下的奥地利进攻俄国,法国应使用其全部军力对德国作战;如果德意奥三国同盟或其中的国家之一动员了它的军队,法国和俄国亦应立即动员自己的全部军队,并将这些军队调到尽可能靠近边界的地方。条约还规定,双方陆军参谋部应经常合作和互通情报,双方不得单独媾和。

俄法协约的形成,意味着一个与三国同盟军事集团相对抗的新的帝国主义军事集团在欧洲的出现。这说明,19世纪末的欧洲国际战略格局逐渐地由多极走向两极。当然,由于英国仍然坚持其"光荣孤立"政策,两极格局还未最终形成,因此还只能说出现了两大军事集团相对立的雏形。俄法协约与三国同盟一样,标榜其防御性和自卫性。但是,它的出现本身就是一个严重的信号,表明世界大战又向人们逼近了一步。

6.列强对殖民地的争夺与美西战争

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了一个夺取殖民地、分割世界的新的狂潮。

80年代起,英、法、德三国为争夺非洲大陆进行了激烈的斗争。英、法两国都派遣军队入侵尼罗河流域和西非,英国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占领了全部尼罗河流域。在争夺东非和南非的斗争中,英国联贯南北非洲的"开普敦——开罗计划"与德国横贯东西非洲的扩张计划发生冲突。德国竭力鼓动布尔人反抗英国,并为之提供了先进的枪炮。1895年,英国派兵进攻布尔人的德兰士瓦尔共和国,遭致惨败,德国皇帝却拍手称快。

在亚洲,列强对殖民地的争夺存在着四大焦点:首先是在近东为瓜分奥斯曼帝国而发生的激烈冲突,尤以英俄矛盾最为突出;其次是在中亚,争夺的目标是阿富汗、土库曼和波斯,争夺的主要对手仍是英、俄。187811月,英国和印度联军入侵阿富汗,爆发了英阿战争,此后英国在阿富汗的势力和影响明显地占据了上风。俄国则以武力兼并土库曼,并在波斯北部的阿塞拜疆、古兰和马赞德兰等地确立了自己的地位;第三个焦点在远东,主要目标是中国和朝鲜,参加角逐的列强除了英、俄、法三国外,还有美国和日本;第四个焦点在东南亚,包括印度支那、缅甸、印度尼西亚、马来亚半岛和菲律宾等,参加角逐的列强有英、法、美等。

19世纪末,整个世界已被英、法、俄、德、意、日、西、比等国瓜分完毕。其中,英国在18841900年间共夺得了370万平方英里的殖民地,人口达5700万;法国共夺得360万平方英里,人口达3650万;德国夺得100万平方英里,人口1470万;比利时夺得90万平方英里,人口3000万。

在参与瓜分殖民地角逐的列强中,美国是一个后来者,它在南北战争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奉"门罗主义"为国策,致力于巩固它在拉丁美洲的霸主地位。但随着其内部经济和军事实力的膨胀,到19世纪末后发出了重新瓜分世界的呼声,并发动了第一次重新瓜分世界的帝国主义战争。

1893年美国在控制太平洋夏威夷群岛后,就积极准备夺取西班牙的殖民地菲律宾和古巴。在美国人看来,古巴和菲律宾群岛既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又是美国分别向南美洲和亚洲进行扩张的极为重要的战略基地。而西班牙作为一个已经衰落的殖民帝国,在国际上陷于孤立,加上菲律宾和古巴人民的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更使西班牙穷于应付,这一切又为美国发动这场战争创造了良机。1898215日,美国派驻古巴哈瓦那港的"缅因"号军舰突然爆炸沉没,尽管爆炸原因下明,但美国还是以此为借口,于425日向西班牙宣战。

早在宣战前夕,美国亚洲分舰队司令G.杜威即奉命率舰队集结香港待命,并做了周密的作战准备。430日,杜威率部进入马尼拉湾,次日清晨发现了P.蒙托霍指挥的西班牙舰队。当时美海军舰队共619098吨,而西班牙舰队只有11689吨,且在舰船航速、舰体装甲和舰炮火力等几方面美舰队都占有明显的优势。海战开始后,美舰队在西舰队前面来回兜击五次,最后将西舰队全歼。美方仅7人受伤,而西班牙伤亡达381人。813日,新到的美陆军在舰队的支援下于马尼拉登陆,在菲律宾起义军的配合下,迫使西班牙驻军投降。

在加勒比海地区,西班牙原在古巴等地的驻军有20余万。"缅因"号事件后,西政府令海军上将谢尔维拉率领由6艘战舰组成的舰队前往波多黎各,519日进入圣地亚哥港。美海军少将桑普森率由7艘战舰组成的北大西洋分舰队随即前往实行封锁,并要求陆军配合歼灭港内西舰队。但美国陆军第51.7万人在圣地亚哥以东登陆后,坚持先攻击圣地亚哥城,死伤1700余人而不克。73日,西舰队在撤离圣地亚哥港时被美舰队歼灭,谢尔维拉司令亦被俘。16日,驻守圣地亚哥城的西班牙陆军2.3万人在美军和古巴人民的围困下粮绝,被迫投降。

1210日,美西于巴黎签订和约,西班牙承认古巴独立,将波多黎各、关岛和菲律宾转让给美国,美国则向西班牙支付2000万美元作为抵偿。1901年,美国迫使古巴接受丧失主权的《普拉特修正案》,古巴实际沦为美国的保护国。美西战争的结果加强了美国作为帝国主义霸权国家的地位。这场战争,也就成为世界开始进入帝国主义时代的主要标志之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此人是山本五十六的上司,日本与德国结盟时,他愤而辞职
英日同盟(二):英国腿粗,日本手长
从日俄战争开始,畅谈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全球局势演变!
共赴危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背景及英德海军竞赛
日俄战争:沙俄为何会败给日本?英日同盟远胜法俄同盟吗?
一战秘史:战争爆发的根源(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