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世界军事战争史-231》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世界军事的迅速发展(下)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世界军事的迅速发展(下)

3.军事学术的发展

作为一次空前规模的战争实践,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军事及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战对战前的军事学术作了一次全面的检验,它证明战争爆发之前和初期各国的军事学术已经远远落后于军事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变化。形势迫使各国去探索新的战争指导原则、新的作战方法。

(1)战略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各国的战略思想都受到19世纪形成的概念和观点的影响。在一、二次会战中歼灭对方的重兵集团从而结束战争的总决战思想成为指导各国制定战略计划的思想基础。因此,各国的战略计划和战争准备都立足于打一场速决战,没有长期待久战的准备;都片面地强调运用单纯的军事手段,追求单纯的军事目标,即彻底打垮和消灭敌人的军事力量,忽略了政治、经济的综合手段和综合目标。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严酷现实迫使各国不得不放弃原有的战略观念。在战争的初期阶段,各交战国的战略计划全部破产,战争陷入了持久战、阵地战、消耗战的僵局中。面临着新的形势,各国被迫一步步采取与之相应的措施,从而逐渐形成了新的战略思想。战争初期,为了消除武器弹药供应的危机,各国先后开始进行了工业动员,将整个国民经济纳入战争轨道,组织军工生产。到1914年底,各交战国又开始成立对经济实行计划和调整的特别机构,如德国的战时工业委员会、法国、英国的军需部、俄国的国防、运输、燃料、粮食等特别会议等,表明各国开始注意到军事因素之外的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等。

1915年,英、法协约国又放弃了速决战、进攻战的企图,开始在西线实施战略防御,并将战略重点转移到增加军事经济潜力和组建战略预备队上。英法已经认识到,战争变成了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心理、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全面较量,而不单纯是统帅部和军队的事情。这对于英法的战略思想来说是一个大的转折。

德国则仍然不放弃总决战计划,1915年发动了对东线的进攻,1916年又发动了旨在消耗法国兵力的西线进攻,结果战略计划又一次破产,导致战略主动权的丧失。值得指出的是,尽管德国仍然坚持总决战计划,但1915—1916年德国战略计划战略指导思想已有不同。如果说战争初期德国过于迷信军事力量的决定性作用而谋求总决战,此时的德国则正因为意识到自己总体实力的薄弱,无力进行持久的消耗战而被迫谋求单纯军事上的总决战。显然,综合因素在这里也已经取代单纯军事因素,成为德国制订战略计划的出发点。同时也可以看出,德国的战略指导思想与实际的战略计划已经产生了根本的不可解决的矛盾,其战略计划的破产也就是必然的了。

(2)战役

阵地攻防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役行动的基本样式,长期的阵地对峙局面,给攻防作战带来了新的问题,对于进攻者来说,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何突破对方防御。战役突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进攻战役最重要和最困难的问题。大战期间,各种不同的突破方式都出现过。其中在阵地战的初期,进攻战役主要是在一个狭窄正面上实施孤立的突破;阵地战的中期,发展成为在几个孤立的狭窄正面实施相向突破;后期,出现了在宽大正面上的几个地段上同时突破,并形成一个主要方向。最后一点后来被普遍采用。从突破的方法来看,只有在主要突破地段密集使用兵力兵器,隐蔽战役企图以达成战役的突破性,组织各兵种的协同动作,以及从纵深不断增强突击力量,才能突破敌人的防御。但从整个战争过程来看,防御作战的手段和方法的变化超过了进攻手段和方法的发展,战役突破问题并没有从理论上得到解决,战争后期,坦克与飞机的战场运用,给战役突破带来了新的希望,但由于其规模和战斗性能所限,还无法将战术突破发展为战役突破。

阵地防御作战的理论在大战中得到了发展。大战初期的防御战役,主要是要塞防御。这是一种基点式防御,纵深浅,稳定性差。随着大战的进行,构筑有堑壕体系的野战阵地得到了发展。这种防御体系,用堑壕把众多支撑点连接起来,将步枪、机枪火力与炮兵火力和障碍物结合在一起,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能够进行连续的抗击和实施不间断的反冲击、反突击。在大战的中、后期,防御阵地大多发展为筑垒地带,每个地带通常由2—3道防御阵地组成,每道阵地又由若干道掩体构成。随着航空兵、坦克和化学毒剂的应用,防御兵力进一步向纵深作梯次配置。战争后期又出现了弹性防御。防御一方先避开进攻方面首次强大的火力,在防御前沿阵地部署少量兵力。当进攻一方在火力支援下占领几道阵地之后,防御一方利用对方的火力间隙,实施强有力的反突击,将对方击回原出发地区,使对方难以达成进攻目的。

(3)战术

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战术领域中有了较大发展,主要是产生了集群战斗的战术、纵深梯次防御战术和诸兵种合同战术。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各国军队采取的进攻战术队形由一列密集的散兵线以及紧随其后列成排纵队和连纵队的支援队和预备队组成。随着防御火力的大大加强,逐渐形成了以"火力集中、人员分散、小群协同"为原则的集群战斗的战术,即将步兵以人数不多的小组(班排)为单位,紧随坦克、随伴火炮或重机枪之后投入进攻。这样的小组便于实施机动,易于突破敌人配置纵深,也可大胆地机断行事。能更成功地遂行进攻任务,更密切地同随伴火炮和坦克保持协同动作。

防御战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战争初期各国军队普遍采用的是没有纵深、稳定性较差的基地式防御。阵地战开战后,各国都十分重视防御战术的研究与实践,逐渐产生了有一定纵深的线式阵地防御。随着进攻兵力火力的不断加强,进攻战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飞机、坦克、化学武器的广泛应用,线式防御的战术纵深进一步加大。到大战中后期,出现了梯次防御阵地。梯次防御阵地由数道堑壕线组成,并有交通线连接,野战工事与永备工事相结合,大大提高了防御的稳定性。

第一次大战期间,炮兵、通信兵、工程兵有了较大发展,坦克、化学武器、飞机也开始应用到战场上,诸兵种合同战术应运而生。在进攻战中,炮火支援已采用集中射击、一层徐进弹幕射击和两层徐进弹幕射击的方法。防御战,已开始运用拦阻射击和实施火力反准备。装甲坦克兵、航空兵的发展,又向军队提出了组织步兵、炮兵、坦克、航空兵的协同动作的课题。191711月英军在康布雷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步、坦、炮、飞机联合作战,炮兵以徐进弹幕射击支援坦克,步兵伴随坦克向德军阵地强击,并以航空兵压制德军的步兵,合同战术得到进一步发展。

(4)海军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海战证明,战前海军的战略、战术思想亟需认真检讨。在战略方面,传统的"大舰巨炮主义"和海上总决战的思想已经落后于时代;在战术方面,线式战术也已经不适于现代作战。旧式武器和兵器的发展,新式武器和兵器的问世,新的舰种和舰式及新的海军兵种的出现,引起海上斗争方式和方法的改变,战斗队形必须成为纵深的和分散在各个方向上的配置。从各种兵力解决具有统一企图的各项战斗任务的综合行动中,又对海军战役学理论发展产生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实践,为战后军事学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战后各国普遍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出现了众多理论著述,产生了诸如利德尔.哈特的"大战略"思想、鲁登道夫的"总体战"思想、富勒的"机械化战争论"、杜黑的"制空权"思想等,从战略目标、战略手段、战略行动样式等各个方面,对大战前以及大战过程中的军事学术进行了全面的讨论,从而极大地影响了此后的军事发展。

4.列宁的军事思想

20世纪初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列宁针对世界军事的发展变化,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思想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了一些资产阶级军事理论家的军事观点,全面地发展了无产阶级的军事学说。

(1)列宁论战争与军队的本质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对战争的起源和军队的社会本质做出了真正科学的解释。列宁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与军队的原理,他曾指出:"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运用在战争上就是:'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手段(即暴力)的继续'……这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坚持的观点,他们把每次战争都看做是当时各有关国家(及其内部各阶级)的政治的继续。""任何战争都是同产生它的政治制度分不开的。某个国家即该国家某个阶级在战时所推行的政治,必然是而且一定是它在战前长时期内所推行的政治的继续,只不过在行动方式上不同罢了。"因此只有在深刻分析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基础上,才能正确理解战争和军队的实质。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战争必然服从于社会的发展规律,它同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同进行战争的阶级的利益是分不开的。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也是取决于为了政治利益而进行某种战争的政治的性质,并随着政治目的和性质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在当时来说,革命阶级战争、民族解放战争、维护民族主权的战争是正义的战争,掠夺性的帝国主义战争则是非正义的战争。无产阶级对待战争的态度应当是:支持正义的战争,反对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并争取利用帝国主义战争所造成的危机,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完成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

(2)列宁论经济因素对战争的影响

关于经济因素对战争的重大影响,恩格斯曾经有过专门的论述。列宁在研究分析帝国主义时代的战争时进一步制定了关于战争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关于经济对武装斗争性质全新影响的原理。列宁指出,在帝国主义时代,战争与经济之间的联系成了更直接的、无所不包的联系,"在现代战争中,经济组织是有决定意义的""国家的军事组织和它的整个经济文化制度之间的联系,从来还没有现在这样密切。"因此,经济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战争的命运。从这一点出发,列宁在对大战进行分析时指出:"德国愈向欧洲的边缘推进,就可以愈清楚地看到:英美是德国当前的劲敌;它们的发展快得多,它们拥有巨大的生产力,并且在寻找时机把几万优秀的生力军调到欧洲去,以便把一切机器和工厂都变成破坏的工具。"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局起决定性作用的,只能是生产力和经济能力。

(3)列宁论政治因素对军队和战争命运的影响

列宁十分强调政治因素的巨大影响。他在分析法国大革命对军队和战争的巨大影响时指出:"革命的法国人民不但当时在国内第一次表现出了几百年来没有过的革命毅力,而且在十八世纪末叶的战争中也表现出了同样的巨大革命创造精神。他们改造了全部战略体系,废除了战争方面的一切陈规旧章,创立了新的作战方法,废除了旧军队,建立了新的、革命的、人民的军队。"相反,俄国在日俄战争中的失败,则正是由于政治上专制制度的腐败。

列宁指出,战争切开了专制制度的一切痈疽,"暴露了它的全部腐败,……战争成为一个森严的法庭。""我们面临的不仅是军事失败,而且是专制制度在军事上的彻底崩溃。"因此,政治因素在战争中起着主导作用。它不但决定战争的目的和性质,而且在整个战争期间,对武装斗争及其实施艺术产生直接的影响。

关于政治与战略的关系问题,列宁认为,武装斗争的激烈的紧张程度决定于战争的政治内容,决定于政治目的,因此,政治和战略应该充分协调一致。政治领导战略,其使命是为战略提出力所能及的任务,并且战争过程中注意影响政治战略——扩大或限制政治战略的潜力——的战略性后果。从这个思想出发,列宁预见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不可避免性,以及德国在战争中的失败。列宁指出,德国军事思想的根本弊病,就在于政治与战略的脱节。这种分析,无疑是一针见血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战术
普法战争时期的法国新战略思想【西方战略思想史第二十一课】
曾华锋、石海明‖​科技兴军的认识论
一个没有文凭的英国青年为什么能够成为近现代最伟大的军事理论家
诸葛亮北伐中暴露的赌徒思想
《总体战》简要介绍 - 360文档中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