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世界军事战争史-240》远东及太平洋的争夺与战争(下)

远东及太平洋的争夺与战争(下)

3.日苏间的对抗与妥协

日本在《帝国国防方针》的制定过程中,始终是以苏联为主要的敌人。苏联的国力和军力的强大使日本感到是其完成大陆政策的莫大威胁。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德国吞并奥地利,威胁捷克,慕尼黑阴谋正在酝酿,德国东进意图昭然,严重威胁苏联西部安全。日本以为时机已到,可以迫使苏联在远东让步。因而在19387月,制造"张鼓峰事件",日军发动进攻,但很快被苏军几乎全歼。日本因当时急于进攻中国武汉,所以又赶快签署了停战协定,承认苏方的边界要求。

但在1939年德国吞并捷克苏台德地区后,日本又卷土重来,企图占领外蒙古,迫使苏联势力退出远东。日本把赌注押在欧洲局势的变化及德日意同盟上。因此19395月,又发动诺门坎战役。但由于苏军在远东的力量自1934年以来已大大加强,在这一地区苏军有30万兵力,坦克650辆,飞机600架,日苏间军事力量对比已失衡。因此战斗爆发后,天平很快向苏方倾斜,在4个月的大规模战斗中,日军被俘及死伤5万人。在苏德已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欧战已经爆发的情况下,日本被迫再签停战协定。日本军方终于承认,在日本陆军主力深陷中国的情况下,北上进攻苏联是不可能的。因而延缓对苏战争,集中力量企图征服中国,而北进战略已被置于次要的位置。

4.日本的海上南进扩张

日本一直大力扩张在太平洋上的海军力量,并以大洋彼岸的美国为最主要的敌人。因此对英美对其海军发展的限制极为不满,极力主张在海军力量上要与英美对等。1935年,日本愤然退出第二次伦敦会议后,便放手发展海军,1936年以后,先后制定出"03计划""04计划",下决心追赶美国。

日本海军亦深受美国马汉的制海权理论影响。日本把两国主力舰队之间的决战看成是海上战争的基本形式,这也是中日甲午海战和日俄海战中的经验所得。因此,日海军把巨舰视为海战中制胜的武器,这种思想在日海军中根深蒂固。并因此建造了一批大型战列舰。日本海军的战略和战役战术都是围绕着巨舰制定,这种理论和思想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也未曾动摇。

在作战计划方面,准备在开战之初,歼灭美国驻西太平洋的舰队,攻占菲律宾、关岛、摧毁美海军的前进基地。第二阶段,当横渡太平洋的美舰队接近西太平洋诸岛时,联合舰队可以逸待劳,全力截击。第三阶段,加强防御,随时准备第二次来袭,再次予以截击,迫使其放弃进攻意图。随着中日战争爆发及英美对日政策逐渐强硬,日本的巡逻线,海军基地和予设战场不断地向东向南推进,日本将美国逐步看成是最主要的危胁,最终下定决心与美国在西太平洋上展开殊死之战。

5."中立"的美国

美国是列强中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最晚的国家。特定的地理环境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使绝大多数美国人和美国政府更希望采取"中立"的态度,置于战争之外,而后从中渔利。30年代,美国的和平主义思潮盛行,孤立主义的情绪蔓延,这是美国人当时对战争认识的主流。因而在军备问题及外交政策上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虽然美国晚参战数年并在战前几次修改战略和作战计划,大大加强了军备,但它仍是在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投入战争的,以致在战争初期,这个经济上的第一强国却在军事上陷于被动,遭到重大挫折。

1932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对海军的发展还是很重视的。当年即拨款2.38亿美元,下令在三年内建造32艘舰艇,这批新舰加上国会已同意建造的5艘,计13.7万吨,其费用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海军建设总费用的3倍。第二年,总统又促使国会通过文森法案的五年造舰计划,计划造舰102艘,耗资10亿美元。1935年,日本退出海军条约后,英美两国从竞争对手逐渐变成合作伙伴,美国海军的主要敌人就是日本。但这以后,由于日本的拚命追赶,美国海军对日本海军的优势在减退,日本正在抓紧制造一批世界上最大的军舰。

193711月,日本与德国缔结了反共国际条约,美国开始考虑两洋作战。19385月,罗斯福促使国会通过了第二次文森扩充海军法案,批准10年内再开支10亿美元,将海军扩大20%,其力量可以强大到对抗德日意联合舰队。9月,海军组建了大西洋舰队,朝着划分两洋舰队迈出了第一步。海军的注意力已不仅只放在日本。至11月,陆海军联合委员会起草紧急作战计划,正式将德日意定为假想敌。

美国在这一时期在海外还大力扩充军事基地。30年代初,美国在太平洋的战略防御圈为阿拉斯加——夏威夷——巴拿马。1934年,美国重审"黄色计划",规定假若美日之间爆发战争,美国海军首先要把日军从马绍尔群岛和加罗林群岛驱逐出去,建立通向西太平洋的前进基地。

1940年,美国拥有陆军23万多人,正规军共有5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7个野战炮旅和其它部队。另外还有国民警卫队17个步兵师、4个骑兵师和18个炮兵旅,但国民警卫队只保持最低名额,实际上除了步枪没有其它任何装备。后备役部队共有27个步兵师和6个骑兵师,均由予备役军官组成。1940年,美陆军拥有坦克约1500辆。

美国的航空兵分别编入陆军和海军。1939年,陆军约有2400架飞机,海军约有2500架。美国使用的飞机在质量上次于欧洲主要国家,但优于日本。

美国海军至19399月,共拥有战列舰15艘、航空母舰5艘、水上飞机母舰13艘、巡洋舰36艘、驱逐舰181艘、炮舰7艘、扫雷艇26艘、潜艇99艘。

虽然美国的国防和军事力量有很大发展,但其在战前的战略理论和军队建设方针上存有重大问题。首先是政治战略与军事战略的不协调,战争准备与政治外交政策不统一。美国在战前很长时间里就已判定德日意法西斯是美国的潜在危胁和危险的敌人,但在政治和外交上仍然实行绥靖政策,在经济上暗发横财,支援自己的敌手,特别是日本,结果纵虎贻患,自食恶果。其次,是在军事理论中强调海军制胜,海军第一,认为美国没有强国为邻,不需要庞大的陆军保卫本土,然而为了把自己的军队派往世界其它战区却需要远渡重洋。未来的战争是一场长期的、需要耗费大量物质资源的战争,是一场在美国国土以外陆海空广大空间进行的集团之间的战争。这就影响了三军协调发展,战争准备不充分,军队的兵力、兵器的数量和质量都劣于敌手。

美国虽然面临危胁,但国会中孤立主义分子却经常反对军事拨款,反对扩张军备,直到欧战爆发时,美国也没有提出一个军备计划。以致到19403月,美国的军事拨款才稍稍超过战前水平。结果在西太平洋上的日美海军力量对比中,日本处于优势。再次,美国在战前也没有建立一个统一的战略领导机构。美国对加入战争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都估计不足,认为即使被迫卷入,也将在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战争准备和改造军事机构。直至偷袭珍珠港之后,美国才成立参谋长联席会议。最后,是战略判断失误,虽然美国一直以日本为主要敌人,但盲目轻敌,以为日本不论在军事、经济还是人力都不足以同美国抗衡,因此并不敢真的发动进攻。在欧战爆发后,美国又认为它虽面临着德国和日本在两洋的危胁,但主要危胁是来自更强大的德国。因而"先欧后亚"的方针,也对美国的军事战略形成重要的影响,导致其对日本疏于防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珍珠港事件之后,日本为何在远东战场失败的那么快?
谋篇太平洋:宏观战略因素
虎虎虎:山本五十六之死
老师不会告诉你,二战日本偷袭珍珠港,并不是什么愚蠢的决定
《太平洋战争》第一部之日俄战争(五)
英国视角下的英日一战海军合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