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欧洲现实主义文学之十八:罗曼.罗兰

欧洲现实主义文学之十八:罗曼.罗兰

  

罗曼.罗兰(1866-1944)是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又是反帝、反法西斯的文艺战士。他出生于法国尼埃夫尔省一个小城克拉姆西,在故乡度过了童年。15岁时随父迁入巴黎,20岁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学习。上大学期间与俄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有书信来往,得到托尔斯泰的教诲。在托尔斯泰的影响下,形成了曼罗.罗兰民主主义、对资本主义世界及其文化持批判态度的创作风格。大学毕业后,罗兰到意大利两年,研究造型艺术,同时探讨意大利几个杰出作曲家的生平和创作。回国后,他写的关于欧洲歌剧史的博士论文答辩成功(1895),获得音乐史教授职称,先后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巴黎大学讲授艺术史,同时进行文学创作。  
罗曼.罗兰的思想及其创作演变,大致可以20世纪30年代为界分作前后两期。30年代以前,主要有取材于法国大革命的《革命戏剧集》,包括《群狼》(1898)、《丹东》(1900)和《七月十四日》(1902);三部英雄传记:《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基罗传》(1906)和《托尔斯泰传》(1911);还有从酝酿到完成达20年之久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以及中篇小说《哥拉.布勒尼翁》(1913)。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罗兰站在坚持人道主义、反对一切战争的立场上,发表了一系列理论文章,收入其《超出混战》(1915)和《先驱者》两个论文集。其中著名的《精神独立宣言》,号召世界各国知识界联合起来,抵制帝国主义的战争阴谋。

30年代后期至罗曼.罗兰逝世,罗兰在二次世界大战前法西斯势力猖獗,大批知识分子倒向反动阵营的活生生的事实面前,认识到自己所谓的" 精神独立" 只不过是一种幻想,从而发表了《向过去告别》(1931)一文,对自己过去所走道路进行了反省和批判。从此他积极参加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和保卫和平活动。1935年他访苏,与高尔基相交,感触之下指出人类的希望在于十月革命后蓬勃发展的前苏联。这期间他创作有长篇小说《欣悦的灵魂》四部:《安乃德和西尔薇》(1922)、《夏天》(1924)、《母与子》(1927)、《女预言者》(1933)及论文集《十五年斗争》(1935)、历史剧《罗伯斯庇尔》(1939)等。二战爆发,法国沦陷,罗兰面对纳粹占领军的危胁与迫害,坚贞不屈,坚信法西斯必然灭亡。并写有回忆录《内心旅程》(1942)和友人传记《查理.贝玑》(1944)等。他自己也从一个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者,转变为无产阶级的忠诚朋友。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罗曼.罗兰的代表作。全书以四集十卷的长篇幅写了音乐家约翰.克利斯朵夫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其中第一集主要写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第二集写约翰.克利斯朵夫对黑暗社会和虚伪文明的不满与反抗;第三集写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友谊与爱情;第四集写约翰.克利斯朵夫经过矛盾,绝望最后得到精神" 解脱"。全书以克利斯朵夫一生的抗争为经,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二三十年的欧洲社会生活为纬,表现出作家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进步立场和坚持人类进步文化的艺术观点。  

小说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出生在德国莱茵河畔一个穷音乐教师家里,天赋音乐才能,但在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里,出身卑微的他受尽了歧视与凌辱。贵族资产阶级的专横、自私,人民群众的苦难,更激起了他巨大的愤懑。因而他从小就有反抗意识,长大后对豪门权贵更充满鄙视仇恨,这样就使他处处受到统治阶级的排挤与打击。后因打死欺侮农女的军士而逃到巴黎,而他发现法国也和德国一样腐败。巴黎文艺界到处充满淫乱与罪恶,金钱可以左右一切,使他原以为经历过大革命风暴的法国应该是个自由幸福乐园的幻想遭到了破灭。他单枪匹马进行反抗,抨击法国资产阶级腐朽的文化和艺术,因而受到法国上流社会的敌视。后来,他在打死一名杀害好友奥里维的警察后,又不得不再次逃亡到瑞士和意大利。晚年,他避居意大利,专门从事宗教音乐创作,以求内心的平静和精神上的自我完善。从而完成了他反抗- 失败- 妥协的人生三部曲。 

 

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性格是复杂而又矛盾的,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典型性。他的小资产阶级地位使他对社会现实不满,但又对统治阶级抱有一定的幻想;他日趋破产的社会经济地位使他接受和帮助人民,但个人主义思想又使他不相信人民群众的力量并远离人民;他进步的艺术观使他主张艺术应造福于人类,而对艺术的偏执信仰又使他认为艺术高于一切;他具有不畏强暴的反抗性格,而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局限又使他最终趋向妥协。作者塑造的克利斯朵夫这一人物形象,代表和反映了十月革命以前整整一代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的思想与精神面貌,具有很高的典型意义。  

克利斯朵夫形象中还包含了丰富的时代社会内容。小说通过克利斯朵夫的经历和遭遇,揭示了法德两国从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各种社会矛盾,揭露和批判了腐朽的资产阶级文化艺术和腐败的政治,控诉了资本主义社会对艺术的摧残,表现了作者进步的人生观、世界观和艺术观。 

 

《约翰.克利斯朵夫》在艺术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作者以大量的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矛盾,以自然景物来衬托人物性格,并与音乐的某些表现手法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颖别致的风格。在结构上也犹如交响乐的几个乐章,分成序曲、发展部分、高潮和结尾,气势浩荡,浑然一体。所以有论者称之为" 音乐小说"。不足处是有时结构显得松散,某些表现手法有强烈的宗教色彩。  

《约翰.克利斯朵夫》被高尔基称之为" 长篇叙事诗" ,是20世纪第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它曾获得1913年法兰西学士院文学奖金和19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金。它经傅雷汉译出版,在我国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罗曼罗兰
【罗曼·罗兰语录】【71+54】
罗曼·罗兰文学句子
读罗曼罗兰名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上)
外国名人名言分享
名言哲理:经典人生哲理名言名句大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