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欧洲现代派文学之十三:卡夫卡2

欧洲现代派文学之十三:卡夫卡2

《变形记》是卡夫卡的短篇代表作。叙述一个小职员格里高尔.萨姆沙做了一夜恶梦,早晨醒来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大甲虫,而且身上长满了鳞片。他因此而失去了工作。家里人把他关进一间屋子里,只有妹妹一个人照顾他。妹妹开始怜悯他,但后来也感到厌倦了。格里高尔最后终于在寂寞和孤独中死去,他的家人仿佛卸掉了一个沉重的负担,从此开始新的生活。小说深刻而生动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和人在重重迫害下而导致的" 异化" 的现象。除此之外,卡夫卡的《骑桶者》、《饥饿的艺术家》等也都是反映这一主题的杰作。
  《地洞》写一只不知名的动物,营造了一个地洞,用来保护自己和储存食物。这个地洞虽然严密而坚固,但它仍常常担心外界敌人的袭击," 即使从墙上掉下的一粒砂子,不弄清它的去向我也不能放心。" 而真正的险情始终没有出现。小说表现了小人物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不安全感和恐惧心理。这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人们的普遍心态。
  短篇小说《中国长城的建造》(1931)是一篇寓意深刻、哲理性很强的作品。写中国老百姓被驱使去建造并无实际防御作用的长城,表现了阶级社会里劳动人民奴隶般的命运,揭露了封建制度和统治阶级的累累罪行。


  卡夫卡的三部长篇小说,突出地贯穿着社会批判的主题,表现了人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孤独,被称为" 孤独三部曲"

小说《美国》原名《生死不明的人》,它的第一章曾作为短篇小说于1913年单独发表,题名为《司炉》。这部小说通过卡尔.罗斯曼在美国的种种遭遇,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悬殊、劳资对立、工人结社和资产阶级党派间的斗争。虽然卡夫卡从未到过美国,但是他采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反映了具有普遍性的资本主义世界。
  《审判》是卡夫卡独特的艺术方法形成的标志,被公认为是他最优秀的作品。小说叙述一个名叫约瑟夫.K 的银行高级职员,他从来不惹事生非,可是一天清晨,他突然在自己的寓所里被捕,而被捕也仅仅限于法院的两个听差的一声通知,也从来没有公布过他的罪行和罪名,K 照样上下班,过自己的生活。但是这件案子总是困扰着他,K 几乎到了病态的地步,他四处奔走,多方求助,也没有什么结果。在这期间,K 了解了法院的内幕和法律的真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找到法律是不可能的,人只能低头服从。于是,他放弃了为自己的无罪而辩护的努力。不久,K 的案件结束了,法院对他执行死刑。一天夜里,还是那两个听差,把K带到了一个荒废的采石场,用磨刀把他戳死。K 最后象狗一样死去了。从表面上看,《审判》仍然是一部荒诞的、非理性的小说,但卡夫卡运用了象征、夸张等艺术手法,揭露了奥匈帝国的庞大官僚机构的腐朽和反动,对资本主义司法制度的反人道的本质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城堡》是卡夫卡的三部长篇中最富有特色的作品。小说主人公K 是位土地测量员,深夜踏着积雪,从家乡赶到城堡属下的村子,准备第二天进城堡来履行自己的职责。虽然城堡就在K 的眼前,但却可望而不可及,永远进不去。城堡方面不承认K 的土地测量员的身份,但也不予以否认。K 只好在城堡属下的村子中住下,甚至断绝了与城堡内的一切联系。小说没有写完,据布罗德回忆,卡夫卡原定的结局是K " 奋斗至精疲力竭而死"。在K 临终之际,城堡才批准了他的要求。小说中的城堡作为一种权力的象征,是整个国家的统治机器的缩影。它封建专制、等级森严、机构庞杂而腐化荒淫,对黎民百姓构成极大的威胁。卡夫卡在这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隐喻和梦魔的表现手法,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有力地表现和烘托了主题。
  卡夫卡的小说,思想内容怪诞离奇,艺术形式新颖独创,其主要情节是反映社会现实的,其目的是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种种弊端并加以批判。他的作品不点明具体的时间、地点和社会背景,包容了相当宽广的历史范畴。这种创作手法在不同程度上为后来的现代派作家所效仿,甚至加以发展。所以,卡夫卡作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代表作家是当之无愧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现代派文学的鼻祖:卡夫卡
卡夫卡:异化的人群、绝望的生存,悖论的人生
现代派文学的先行人
卡夫卡《变形记》:看似荒诞的寓言,却是照看现实的一面镜子
《变形记》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语文新解:人人都是变形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