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世界哲学源流史》印度古代哲学之五:顺世论派

印度古代哲学之五:顺世论派

顺世论,梵文Lokayata,音译" 路迦耶多" " 路迦耶陀" ,意为" 流行在人民中间的观点",中国史籍和汉译佛典译为" 顺世外道" " 世间行" 等。它是古代印度最主要的唯物主义哲学流派,代表下层人民的利益。

顺世论的思想渊源可追溯到吠陀时期,创始人据传为古代圣者毗诃跋提的弟子。此派在史诗时期已广为流行,当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 六师" 中的阿耆多.翅舍钦婆罗(其生平不详)。

顺世论派因反婆罗门教,其著述多被烧毁。印度其它哲学流派对它的转述和批评的资料典籍有:商羯罗的《各派学说概要》、摩陀婆的《哲学体系纲要》、克里希那.弥尸罗的《智月的兴起》、师子贤的《六派哲学集成》,等等。

顺世论继承和发展了奥义书中的物质本原理论,认为地、水、风、火4 种元素是世界万物的基础。不仅非生命的客体,而且生物、包括人在内都是由这" 四大" 构成的;他们的发生来自于这4 种元素的合成,而他们消亡之后又以这4 种元素为归宿。

顺世论不仅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所构成的,而且还进一步认为物质是不断运动的,并有其内在的性质与法则,自然产生,自然消亡,因此,根本不存在什么超自然的主宰者或创造者。他们说:" 谁铦诸刺。谁画禽兽。谁积山原。谁凿涧谷。谁复雕镂。草木花果,如是一切,皆无因生,自然而有"。顺世论认为,人的意识不能同人的身体分开而独立存在,两者是统一的;身体存在,意识才存在,身体毁灭了,意识也就消失了。人体是物质(" 四大")构成的,人的意识也是由物质元素(" 四大")构成的。尽管个别的元素本身并不具有意识,但当这些元素以某种特殊方式混合一起(即组成人的身体)时,意识就表现出来了,就象酿酒用的稻米和其他原料本身并不具有酒性,一旦按某种特殊方法混合在一起则产生酒性一样。顺世论认为,人死之后,元素则分解而各归其类,地还归地身,水还归水身,火还归火身,风还归风身,诸根归于虚空,肉体经过焚化只剩下白色骨灰;随着肉体的毁灭,意识也同时消失,永恒的、脱离身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是不存在的。顺世论的这种理论与古代印度一般流行的关于意识的产生及作用的学说是完全对立的,无疑是对唯心主义、宗教神秘主义关于" 神我" 即灵魂可以同身体分开而独立存在观点的批判。

在认识论方面,顺世论主张,知觉是人的正确认识的唯一源泉,除知觉外,其它任何认识方式都是靠不住的;甚至推理和吠陀或权威者的经典也是不可靠的。顺世论认为,人们不能完全感知推理所依据的事物间的普遍的必然关系,也就是说,这种普遍的必然关系无法被确定,因此,人们的逻辑推理就没有充分的根据,它象占卜一样有时是可信的,有时就不可信。不过,有一些材料记述说,顺世论并非不加区别地否定一切推理,他们所否定的是那些超越经验范围的,如灵魂、来世、前世等宗教信条方面的推理,而对那些人们实际生活中所经验的事物的推理并不反对。

顺世论从感觉经验出发,反对把吠陀经典及其他一切经典作为认识的来源之一。他们认为,经典是由言语组成的,如果这些言语是基于感性知觉,那是可靠的;但如果这些言语只是一种" 推测或指示" ,不能和人们的感觉相印证,那么就是不可靠的认识,是不能相信的。他们指出,吠陀的权威是被许多人抬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的,实际上,吠陀只不过是一群狡黠的、依靠哄骗无知轻信者为生的祭司们的作品;通过许以虚无缥缈的希望和诺言,吠陀劝诱人们遵奉吠陀的仪式,而这样做的唯一好处是婆罗门教的祭司们享受祭品,得以谋生。

在社会伦理思想方面,顺世论直接把矛头对准作为统治阶级精神支柱的婆罗门教、佛教以及其他宗教教条,如灵魂转世、天堂、业报、祭祀、解脱以及种姓等理论。他们否认有来世和天堂,认为" 天堂" " 地狱" 是那些以哄骗、威胁和强迫人们遵从吠陀祭仪为职业的祭司们臆造的,明达事理的人不应被这样的妄语所蒙蔽;他们宣称,不存在轮回和因果报应,也不需要各种祭祀和礼仪,解脱在完全摆脱痛苦的意义上只能意味着死亡,所谓火祭、三种吠陀、苦行者的三股锡仗和涂灰(祭司的标志),是那些无知识、无勇气之徒的谋生手段。他们嘲笑说:" 祭祀被杀的牺牲能够升天,为什么不把自己的父亲杀死去祭祀?行祭祀能够让死者吃饱,为什么旅行还要带粮食?

天堂中人由于他们在世间奉献的祭物而吃饱,为什么不在屋底下给站在屋顶上的人食物?" 顺世论反对压抑人的许多正当欲望的禁欲主义,肯定人在现实世界中追求幸福生活的正当要求,人赞成为来世幸福修行,提倡乐观主义的积极入世思想。他们说,聪明人不应该为了解脱而受苦,只有傻瓜才压抑自己的自然欲望;肉体的欢乐与痛苦是难以分割的,不能因害怕痛苦而把欢乐一起抛弃,聪明人" 不会因为谷子外面包着一层谷皮就把包着米粒的谷子扔掉" ,也不会" 因为有鱼刺而害怕吃鱼" ,也不会" 因为鸟兽来毁而放弃农耕" ,对待人生也应如此。顺世论主张,人们不应放弃享受此生欢愉的机会,而将它寄托在虚无缥缈的来世上," 宁可此生为鸽子,也不愿死后为孔雀" " 一个拿在手里的贝壳,比一个令人生疑的金币更可靠" ,因此,人们生活的目的就是在于享乐,最好的生活就是享受最多的生活。顺世论这种面向现实,反对苦行、禁欲和一切虚伪的道德,主张乐观主义的积极入世的思想,是对婆罗门教等所宣扬的因果报应、轮回解脱等学说的反叛。

顺世论还反对不平等的种姓制度,主张社会平等。他们说,婆罗门和旃荼罗(贱民)血管里的血液都是红色的,人是生而平等的并有着同样的享受机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婆罗门从胎而有,旃荼罗种亦复如是,而言殊胜,是事不可。婆罗门死人所畏恶,旃荼罗终亦无欲见。若言贵贱而有相异,何故生死而无差别。" 总的说来,顺世论作为古代印度唯物主义哲学的代表,反映了下层人民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与婆罗门教等一切宗教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相对立的,其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婆罗门教、印度教、佛教,傻傻分不清不?
极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四):原来你是这样的佛教
婆罗门教及其他
想了解印度文化,就要捋顺,婆罗门教、佛教、印度教的相生相克
11顺世论
古印度哲学——古印度文明系列介绍之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