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世界哲学源流史》中国明代哲学之二:王阳明2

中国明代哲学之二:王阳明2

王阳明哲学的另一重要范畴,即它的" 格物致知" 说。致知格物,古已有之。《大学》自宋以降,地位显赫,其开宗明义,便发此言。其文曰:"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段话名气之大,足称儒学名言之最;其地位之重,经宋儒一注,更是鲜有其伦。简而言之,便是修、齐、治、平四个大字。四者之中,自然修身才是根本。孔孟讲修身,王阳明讲格物。然而,他原本认为心外无物,无物你还格什么呢?

但在他看来,格的意思就是" " " " 的意思就是" " ,格物即正意。怎么知道" " 就是" " 呢?因为他说:" 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称之物。" 如此推衍,格物就是正意,而正意的目的在于致良知。那么,良知又是什么呢?这在王阳明也是一个复杂的概念。看他的文章,似乎良知既是本体,又是天理,还是道德情规。所谓本体,即心的本体,良知即心。因为他说:" 良知者心之本体。" 所谓天理,也是本体,因为他又说:" 夫心之本体即天理也,天理之昭昭灵觉,所谓良知也。" 所谓道德情规,还是本体,因为他还说过:"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 而良知即本体,可见忠、孝、信、悌,也就是本体了。

将良知、天理、道德情规混为一谈,是王学的特点,也是他的弱点。良知即天理,天理先人而存,格物致良知,即以人心归于天理,这本来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题目,王阳明虽然对此亦全神贯注,无比重视,称" 致知格物" " 学问大头脑"?但他在特别紧要的地方,却没有将这大头脑梳理清楚,就如同西方哲学史上笛卡尔、莱布尼茨所走的道路那样。这大约主要与王氏所处的历史环境有关,毕竟彼时的中国既没有哥白尼,也没有伽里略,更没有牛顿了。笛卡尔、莱布尼茨可以走出一条旧哲学不曾走过的新路来,王阳明的致知格物,却走来走去,又回到了仁、义、礼、智、信的老路上来。

可见王学虽然突破旧说,但毕竟未能与旧说彻底划清界线。他的学说,号称一生之变,但礼教如天网,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真的脱胎换骨,亦非其时也。王阳明好像天上的纸鸢,飞得固高,形色固美,毕竟一绳相系,未得自由。王学至此,终于与程朱理学殊途同归,后人将他们统称为宋明理学,信有由矣。

王阳明的致良知,说来说去,终于向封建伦常归依膜拜,只是他顺世应时,要找一个新的逻辑出来,用这逻辑证明,唯有封建伦常,才合天理,才是良知。

但他十分重视知行关系,他不但是一位道德实践家,还是一位心学一元论者,所以他的" 知行合一" 观点,就有了如下三个特点。

其一,他反对程朱理学的先知后行说。程朱理学主张:" 不致知,怎生行得?勉强行者,安能持久?" 又说," 论先后,知为先。" 王阳明则认为知行一体,不分先后。他说:" 今人却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亦非一矣。" 在考察知行关系上,王阳明高于程、朱。知、行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或说是两件不能完全割裂的事。赵括多知,不过纸上谈兵,结果害了士卒,害了赵国也害了自己。

其二,他强调行——实践的地位和作用,也重视知、行的辩证关系。他说:"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是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换句话说,同为圣学一功,知了便行,行者为知。知是行的开始,不知则难行;行是知的实成,只知不行实不为知。比如孝敬父母,知道孝教,便是格物;能行孝敬,便是致良知。天下哪有不知孝敬而能行孝敬的人,自然也没有不行孝敬却有" 良知" 的人了。

其三,他认为知行同一是一种境界。他说:" 大人者,以天下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两分尔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岂惟大人,虽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固自十之百。是故见孺子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孺子犹同类也,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鸟兽犹有知觉者也。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是其仁之与草木而为一体也。草木犹有生意者也。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焉,是其仁之与瓦石而为一体也。是其一体之仁也,虽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于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也,是故谓之明德。"

一方面是知行合一,一方面是万物一体。万物既为一体,知行合一的目的便在于去恶从善,去人欲存天理,知行共在以达万物之心。万物一体,以仁为性,则是知行修养的最高境界。

纵观王阳明,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儒学大师。他的学说虽上承陆九渊心学传统,其实有他自己的独特建树,他以心为本,致知格物,在旧儒学的基础上辟开一条新路,或说一条歧路——世上唯有歧路在,才能越出旧界,走向光明。在这个意义上说,王阳明是一个没有传统的人。后代儒者对他批评甚多,原因在此。

王阳明又是一个务实的学者,他与中国历代儒者相比,最能接触社会,不尚空谈。而且在兵言兵,在教言教,坐于阳明洞中,便是天下硕儒;统兵啸傲山林,又是千军一帅;然而言教不忘其行,统兵不忘其学,正是王阳明特有的人格魅力。这一点,唯有后来的曾国藩与他有些相象。

王说别开生面,顺时应世,自然多有后人。又因为他的学说中包含着自我难解的矛盾,所以在他的后学中,也着实出了几位令世人目瞪口呆的异端人物。王学可以导向异端,但程朱理学不行,——王阳明心学不如程朱理学之纯,但这并非他的耻辱而是他的光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阳明“致良知”道德哲学及其精神维度
如何区分“理学”和“心学”?
王阳明心学集大成者 - 守仁开视野 - 心学联合论坛 – 携手心学复兴,共创天下同福!
王守仁—一个"三不朽"的历史人物
阳明学
心学大师:王守仁_8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