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地球生物全系列——从单细胞到人类】多孔菌目—多孔菌科(上)

多孔菌目—多孔菌科(上)

真核生物域

真菌界

担子菌门

伞菌亚门

伞菌纲

多孔菌目(非褶菌目)

多孔菌科

多孔菌科(拉丁语学名:Polyporaceae)是担子菌门伞菌纲多孔菌目中的一个科。

多孔菌科菌类的菌髓柔软到坚韧。大多数多孔菌科菌类在菌伞的下方带孢子,但是也有些种有菌褶或者类似菌褶的结构。孢子粉为白色,没有囊状体。有些种有柄,也有些没有,或者菌伞是横出来的。许多种有阶状的结构。

大多数多孔菌科菌类是死木上的腐生生物,有些种也寄生在活着的树上。

大多数多孔菌科菌类不可食,少数可食的种包括硫磺孔菌(Laetiporus sulphureus)和宽鳞多孔菌(Polyporus squamosus),这两种菌在嫩的时候可食。中医中使用一些多孔菌科菌类作为中药,比如白腐担子菌(Trametes versicolor)、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和木蹄层孔菌(Fomes fomentarius)。

本科真菌子实体多种形状,平伏、带菌盖,有柄或无柄,一年生或多年生,肉质、革质、木栓质或木质。菌肉通常无色或褐色。菌丝体有一体型、二体型和三体型。子实层生于菌管内。菌管通常位于子实体下面,一般是管状、齿状或迷路状,它们紧密地连结在一起,有共同的管壁,有囊状体、刚毛、菌丝柱等不孕器官。担子棒状,有24个孢子。孢子有多种形状,无色到褐色,平滑。

依据子实体的外部特征(如子实体的形状、柄的有无、菌肉的颜色与质地、菌管与管口形状等)和内部结构,本科下分约105属。本科真菌如茯苓、猪苓、云芝等是常用的中草药;硫黄菌等可供食用。有些种类如松根病菌可引起松树立木的严重病害;也有些种类可引起木材的白色腐朽和褐色腐朽。

绝大多数种类木生,少数地生。世界分布。

1.革孔菌属

革孔菌属(学名:Coriolopsis),是多孔菌科下的一个属。

担子果一年生到多年生,无柄,稀平伏。菌盖半圆形或其他形状,表面有绒毛到硬毛。稀光滑,有或无环带,淡黄色到茶褐色、菌肉土黄色至浅茶褐色,菌管和孔面与菌肉颜色相似。管口略圆形,完整,小到适当大小。

菌丝系统三体型,稀二体型;生殖菌丝具锁状联合,透明;骨架和缠绕菌丝无色到带淡黄褐色,厚壁。

担孢子柱形或近圆柱形到长椭圆形,透明,平滑。

生于阔叶树上。木材白色腐朽。

2.拟迷孔菌属

拟迷孔菌属(学名:Daedaleopsis),是多孔菌科下的一个属。

担子果一年生,无柄到平展至反卷,韧纤维质。菌盖半圆形或其他形状,表面近白色,淡褐色到紫褐色,有环带,初期有绒毛,后变光滑,有同色环纹。菌肉近白色到淡褐色。菌管和孔面与菌肉同色或较暗。管口略圆形、迷宫状、齿状到近褶状。

菌丝系统三体型;生殖菌丝具锁状联合,透明;骨架菌丝和缠绕菌丝无色到带淡褐色。树枝状菌丝存在。

担孢子圆柱形,有时稍弯曲,透明、平滑。

生于死阔叶树上,稀生于针叶树上。木材白色腐朽。

3.棘刚毛菌属

棘刚毛菌属(学名:Echinochaete),是多孔菌科下的一个属。

担子果一年生,有柄,菌盖近圆形或近扇形,有绒毛,基部稠密,老后光滑,干后淡红褐色到褐色。菌肉薄。菌管几乎成褶状,深褐色。多角形,六角形到长形,辐射状排列。菌丝系统三体型,生殖菌丝有锁状联合。有棘刚毛状成分存在于菌盖上、子实层和管口边缘。

4.层孔菌属

层孔菌属(学名:Fomes),是多孔菌目多孔菌科的一属真菌。生于活的或死的阔叶树木材上,木材白色腐朽。

层孔菌属的主要特征是菌盖表面灰色到黑色,具清楚的皮壳和褐色菌肉。菌丝系统三体,生殖菌丝具锁状联合。多孔菌科中的一属大型担子菌。

担子果木质至木栓质,半圆形,无柄。菌盖有时呈壳状,马蹄形,常龟裂菌肉无色至暗褐色菌管;多层,子实层生于管壁上,孔口大小因种类而不同孢子光滑无色至暗褐色,形状从球形到圆柱形管状体有或无在一些褐色种类中有刚毛。多年生,每年新生的年轮极其清晰,孔管极细。

常见种有:木蹄层孔菌,其菌盖为马蹄形,灰色、浅褐色至黑色,有厚角质皮壳及环状棱纹大小为215(27)cm× 320(40)cm,厚0.304cm,菌肉软木质,锈褐色菌管多层,层次不明显,每层厚35mm,色较菌肉浅管口圆形,灰色至浅褐色担孢子长椭圆形,无色,17μm × 5μm

有较强的纤维素分解能力,危害桦、杨、柳等;暗黄层孔菌,危害杏、桃等果树;苦白蹄层孔菌,生于松树上,可作药用。

5.蜂窝菌属

蜂窝菌属(学名:Hexagonia),是多孔菌科下的一个属。

担子果一年生到多年生,无柄,近革质,木栓质到木质。菌盖半圆形或其他形状,表面污褐色到黑色,有绒毛或具长而黑的稠密分叉粗毛。菌肉通常薄,暗褐色。孔面灰白色,淡褐色到深褐色;管口六角形,蜂窝状,大多数较大。 
菌丝系统三体型;生殖菌丝具锁状联合,透明,薄壁;骨架菌丝和缠绕菌丝厚壁到几乎实心,无色到微带淡黄色。两种菌丝的末端常进入子实层,形成不整齐子实层。但真正囊状体缺乏。

担孢子圆柱形,透明、薄壁、平滑,一般较大。

生于阔叶树上。泛热带属。木材白色腐朽。

6.麻盖菌属

麻盖菌属是多孔菌科一个较小的属。由McAlpineTepper1895年建立。此属真菌多分布于澳大利亚。

一年生担子果,伞状,菌柄中央生或侧生。菌盖圆形或肾形,木质坚硬具麻点,色彩自白灰到深棕。菌柄较圆,生于菌核上。子实层体由菌管及萌发孔而非菌褶构成。菌管紧密,平行排列,开口椭圆形,无法与子实体分离。萌发孔形状各异,可为圆形或具棱角,色彩自白至赭。孢子大,圆且鲜艳。二菌丝型,生殖菌丝具钳,子实体中主要为联络菌丝。固态厚壁,迈泽尔(Melzer)试剂阴性。无囊状体,常缺小囊状体。担子有基钳及4个担子柄,担孢子薄壁透明,迈泽尔试剂阴性。此属真菌均为褐腐型。

麻盖菌属与多孔菌属(Polyporus)在形态学上极近似,但更硬且木质,为褐腐型菌,菌盖具麻点,孢子特性(直径44-50μm,橘黄色带刺)亦不同。其拉丁学名Laccocephalumλάκκος麻点+κεφαή头)即源于其带麻点的菌盖。

麻盖菌属现有5种真菌:

石基麻盖菌 Laccocephalumbasilapidoides McAlpine & Tepper, 1895

哈曼麻盖菌 Laccocephalumhartmannii (Cooke) Núñez & Ryvarden, 1995

雷丸 Laccocephalummylittae (Cooke & Massee) Núñez & Ryvarden, 1995

坚硬麻盖菌 Laccocephalumsclerotinum (Rodway) Núñez & Ryvarden, 1995

山丘麻盖菌 Laccocephalumtumulosum (Cooke & Massee) Núñez & Ryvarden, 1995

此属分类尚有争议,1912Lloyd试图将石基麻盖菌移至多孔菌属,而NúñezRyvarden则于1995年将其余4种真菌从多孔菌属移入麻盖菌属。

1)石基麻盖菌

石基麻盖菌,又被称为造石菌,仅分布于澳大利亚。

此种最先由McAlpineTepper1895年描述,并以此为模式种建立了麻盖菌属。但此分类系统尚存争议,美国菌学家Curtis Gates Lloyd认为此种应归入多孔菌属,于1912年将其更名为石基多孔菌。

石基麻盖菌为一年生真菌。菌盖木质带麻点,直径8.3-9.5厘米,中央凹陷,其余突出。菌盖黄褐色带咖啡色边,内部粗且白。中央麻点较小呈锥形,周围麻点稍大,椭圆形。子实层体灰褐色到红棕色,菌管联生,萌发孔卵圆形,大且密集。孢子球形,直径44-50微米,橘黄色带3微米长的刺。菌柄黄褐色,卵圆形(短径1.3厘米,长径1.9厘米),长约2.5厘米。菌核白色,高7.6厘米,直径8-10厘米。菌核将其生境内的沙土颗粒粘合,形成无论外观或密度都与含铁砂石类似的石质基部(图中真菌重达376克)。

石基麻盖菌得名于其类似石质的基部(basilapidoides=拉丁语basis “”+lapis “”+希腊语οειδής “)。McAlpineTepper首次描述时所用种名实为basilapiloidesLloyd将其移入多孔菌属时,basilapiloidesbasilapidoides两种形式都曾出现,但basilapidoides在语法上似乎更为准确。现在普遍采用的种名Laccocephalum basilapidoides既不与McAlpineTepper的描述相符,亦有别于Lloyd的系统。

2)雷丸

雷丸(Laccocephalum mylittae)是麻盖菌属的可食真菌,在中国作为内服驱虫药物使用,同时也是澳洲原住民的食物之一。

学名:Laccocephalummylittae (Cooke & Massee) Núñez & Ryvarden, 1995。根据其形态特征,NúñezRyvarden将其从多孔菌属(Polyporus)移至麻盖菌属(Laccocephalum,λάκκος麻点+κεφαή头,源于其带麻点的菌盖)。雷丸有地下菌核,为褐腐型木林腐朽菌,分布于新西兰,澳大利亚南部,及中国。在澳大利亚俗称为天然面包Native Bread)是原住民的食物之一。

同物异名:Omphalialapidescens (Horan) Cohn & Schroet., 1891Polyporusmylittae Cooke & Massee, 1892Polyporusmylittae Sacc., 1893

雷丸可用于驱杀多种寄生虫,如蛔虫、绦虫、钩虫等。其有效成分为一种中性蛋白酶,在肠道环境中能有效分解寄生虫的蛋白质(如绦虫头节)并致其死亡。《神农本草经》中记载:雷丸,味苦寒。主杀三虫,逐毒气、胃中热。利丈夫,不利女子。作摩膏,除小儿百病。生山谷。《本草纲目》:雷斧、雷楔,皆霹雳击物精气所化。此物生土中,无苗叶而杀虫逐邪,犹雷之丸也。均认为其有杀虫功效。

别名:雷实、雷矢(《名医别录》)、竹苓(《本草纲目》:竹之馀气所结,故曰竹苓。苓亦屎也,古者屎、苓字通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踏青?一起去寻那绚丽多彩的蘑菇(最全指南请收好)
桑黄 - 鲍姆木层孔菌
博闻广识丨华东野外观菇初阶指南(上)来啦
子实体
支架真菌Bracket fungi——美妙的天然扇形荷叶边
菌丝是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