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肠息肉不是坏事,甚至应该感到高兴,医生真没有说反话!
秦女士,42岁,最近几个月陆续出现大便不成形,经常腹泻,有时腹泻有时又便秘的情况。因为经常看科普的缘故,她意识到自己这种情况很大可能有问题,虽然很害怕做肠镜,但想了想还是鼓足勇气去医院预约了无痛肠镜。好在肠镜检查并没有发现什么大问题,但确实发现了肠息肉,加上肠息肉并不是很大,所以现场医生在征得秦女士家人同意后,便顺势将其切除了。“网上的科普都说息肉的下一步就是肠癌,我这息肉现在就算切除了后面是不是还会长出来?后面会不会就发展成癌了?我才42岁啊!”这种担忧其实可以理解,也算是在情理之中,因为人人都害怕癌,但偏偏癌症总是在不知不觉间找上门来。事实上,发现肠息肉真不一定是坏事,甚至应该为此感到高兴,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一、发现肠息肉,能更早治疗,避免其进一步恶化甚至癌变在肠镜检查时发现肠息肉,正常来说都会积极应对并治疗,虽然有部分息肉是良性的,但也有一部分息肉有很大问题,发现后及早治疗确实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其进一步恶化乃至癌变。大部分肠息肉可能不会产生明显不适症状,有一些较大的息肉或者位于结肠特定位置的息肉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便血、腹痛和腹部不适等症状,因此在临床上绝大多数肠息肉都是偶然发现的。胃肠道肿瘤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症状十分隐匿,很多肠癌没有明显症状,等到出现明显症状时往往已经是晚期了。有研究显示,95%的大肠癌是一步步由肠息肉演变而来的,当然我们也不用因此过于担心,因为从息肉进展到癌,时间跨度一般是5-10年,只要在这个时期发现息肉并治疗,问题一般不是很大,怕就怕一直没有发现息肉。那么,哪些息肉危险性比较高呢?《中国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内镜诊治共识(2023)》建议:≤5mm的非腺瘤性息肉,进展成结直肠癌的可能性极低,尤其是在乙状结肠和直肠的多发性息肉,如果活检证实是非腺瘤性息肉,那么就无须切除;如果是凹陷、扁平、锯齿状或者有绒毛成分的息肉,就算≤5mm,也建议切除。还有就是从形态来看,比如外观粗糙、有凹陷、扁平、溃疡、出血或者坏死、星芒状开口,这种恶变的可能性就很大,一定要切除。最后是从病理方面来看,虽说只有5%的腺瘤性息肉会恶变成癌,但由于85-90%的结直肠癌是由腺瘤性息肉演变而来,所以如果是腺瘤性息肉,不管大小如何,都建议切除。所以,查出肠息肉真不是什么坏事,毕竟从息肉到癌中间还有一段时间,我们早点发现息肉,就意味着能早点将癌扼杀在摇篮里,避免其进一步发展。如果始终没有发现息肉,一直就让息肉在那里放任不管,说不定哪天就癌变了,等到癌变了再去懊恼后悔,很明显已经迟了。作为我国五大癌症之一,结直肠癌一般发现就是中晚期,而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仅只有12%,如果能在早期发现并治疗的话,5年生存率可以高达90%。常见的肠癌筛查方法有肠镜、大便隐血、结肠CT成像、多靶点粪便DNA检测等。而在众多检查中,肠镜是公认的筛查肠癌的“金标准”。因为肠镜可以直接观察到结肠内部的情况,并及时发现和切除息肉。研究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被肠息肉盯上的风险也会跟着增加,50岁以上普通人群中,腺瘤的检出率高达25-30%。所以,40-74岁的人群,都是肠息肉和肠癌的重点筛查人群。到这里,我们不得不再次感叹查出肠息肉是好事,因为查出肠息肉会让我们更加重视肠道健康,做好定期检查工作,尤其是肠镜检查。现实中很多人抗拒肠镜检查,一方面是觉得麻烦,一方面又觉得羞耻以及喝泻药比较痛苦。而当查出肠息肉后,会使得我们不得不去重视,哪怕很不情愿,最后也只能说服自己定期去做肠镜,毕竟在这之前已经查出了息肉,再不去重视只能说明这个人太不把自己的身体当回事了。在没有查出肠息肉前,大部分人都是随心俗语,不仅不重视筛查,更是从来不注重预防。发现肠息肉后,不仅在告诫我们要重视筛查,更在提醒我们要重视预防。在预防方面,最重要的就是饮食,比如要少吃高脂肪食物,因为高脂饮食可产生大量胆酸,其在进入肠道后胆汁酸代谢产物是一个致息肉甚至致癌的因素,因此平时就要注意避免肉类、油炸食品和动物内脏等高脂食物。又比如要少吃加工肉类,因为这类食物往往含有大量亚硝酸盐和硝酸盐,这类物质会和细菌发生反应并生成强致癌物亚硝胺,在肠道内可转化成致癌物质,常见的加工肉类食物有香肠、热狗和培根等。另外,在没有查出肠息肉前,我们可能对于一些症状根本不在意,比如血便、大便性状改变、大便习惯改变等等,会以为是“吃坏了肚子”导致的,不放在心上,殊不知这些都是危险信号。而在发现肠息肉后,因为有了此前的经验教训,我们往往会更加重视这些反常症状,多重视自然是好事。关注Dr.X
每天多一点健康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
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