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乌镇“遇见”老狼:人生何处不相逢

与我一起做一个爱学习、愿成长的人


阅读全文约需7分钟

在乌镇“偶遇”老狼:

人生何处不相逢


文/晏凌羊

1

第一次从电视里看到乌镇的美景,是在黄磊、刘若英、李心洁主演的电视剧《似水年华》里。那还是2003年,我才上大二。

那个时代的网友不像今天一样追求“政治正确”,大家能接受剧中的“英”来乌镇一趟就爱上了长期在乌镇生活的“文”,最后又回到了既有生活轨迹中的“劈腿”故事。

《似水年华》的剧情,想必很多人都忘记了。如果让徐志摩来讲述这个故事的话,他或许会将故事里发生的一切,浓缩到这首叫做《偶然》的诗里: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汇时互放的光亮 

《似水年华》拍得非常文艺,台词也说得特别和缓。那时候的黄磊还不是爱说话的大叔,而是儒雅内敛、欲言又止的“文艺青年”模样。

据说,20万字的《似水年华》剧本,是黄磊一笔一划在稿纸上写出来的,写完后他整整减重20斤。

他跟刘若英说,成功的事,我可以找其他人一起做,你愿意跟我一起承受可能的失败吗?

刘若英二话不说,提着行李投奔了他。

  

▲回忆总是泛着光的

剧中的水乡小镇清净、古旧、雾气氤氲,非常适合发生些什么故事。

黄磊和刘若英在电视剧中演绎的,无非是一个关于“既然无法爱,那么唯有放”的故事。正因为“放下”比“攫取”更难,所以放下才显得更难得,更体面。只有这样,当我日后转身回望相遇的那座桥时,才能不觉悲凉。

因为《似水年华》这部剧,乌镇这座小镇的名字就印刻在了我心里。

我再次被乌镇惊艳,是因为奶茶刘若英的一则广告宣传片。

▲刘若英的气质,在娱乐圈是独一无二的

在宣传片里,刘若英依然是一头清汤挂面的黑发,依旧睁着一双透亮的黑曜石般的眼睛,却神奇般地保留了某种“少女感”。

宣传片里,乌镇的“静”和刘若英的“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来了乌镇,我才明白:也只有温暖、文艺、知性的“奶茶”刘若英才能诠释安静、文艺、雾气氤氲、带有点“乌托邦”味道的水乡乌镇。

刘若英与黄磊在乌镇合作完成了电视连续剧《似水年华》,后来又陆续在乌镇拍摄了《心中有鬼》《张爱玲—她从海上来》等剧作。她的气质是文艺的,干净的,安静的,伤感而温暖的。

这么多年来,她低调谦和,认真努力,非常爱惜自己的羽毛,从来没有曝出过任何丑闻。她的气质,与乌镇的气质完全吻合。乌镇选她做代言,再合适不过。

▲从2007年到2017年,她的笑容更幸福了

2

参加工作13年,我走南闯北,“路过”不少古镇。

历史悠久的贵州镇远、安静秀气的广西黄姚、名满天下的广西桂林、质朴厚重的山西平遥、具有浓郁岭南特色的广东赤坎、清新淡雅的江西婺源、精致温馨的苏州同里、民族风情浓厚的贵州千户苗寨、灵秀隽永的湘西凤凰以及人声喧嚣的重庆磁器口、贵阳青岩…….至于云南大理、丽江的古城古镇,因为地处老家,我更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

中国古镇旅游景点,大多呈现“千镇一面”的效果:地面都是青石板路、建筑都是木瓦房、到处是小桥流水和依依垂柳、夜晚挂着大红灯笼、街巷卖的都是雷同的工艺品,甚至连古镇里播放的音乐都是一致的。

▲我一直认为古镇配红灯笼很恶俗,总让我出戏地想起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里那句台词:“今晚四院点灯!”

还有一些古镇,因为过度开发,商铺林立,无特色旅游商品泛滥,当地的特色和风格荡然无存…….

早在几年前,在一场主题为“中国文化旅游品牌发展”的高峰论坛上,中国古城与文化研究院院长林鹏就曾表示,中国有2000多座已开发或正在开发的古镇,但让人记住的不超过八座。

好在,乌镇似乎是一个例外。

乌镇的例外,正在于它也商业化,但是“商业化”得小心翼翼。这里没有大红灯笼高高挂,没有从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批发来的所谓“特色旅游产品”,它绝不贩卖爱情和“艳遇”...... 

行走在水乡乌镇的街巷中,哪怕这里也是人山人海,但你依然能感受到的它的“静”和“净”。

街道、水道干干净净,厕所没有异味,这种洁净在古镇中非常难得。没有了街边叫卖声的嘈杂,你可以安安静静地感受这里的旧时光。

当别的古镇还在贩卖烂大街的工艺品、艳遇、古镇伪文化时,乌镇却难得地保留了“从前慢”的生活场景。

怨不得有人会在T桖上写“乌镇不值得,余生皆假期”,因为在乌镇短暂停留两日,也会让你产生一种“回到江南”的感觉。

不流俗,是乌镇给我的第一印象。

 

乌镇给我的第二个印象是,它文艺到了骨子里。

这就不得不提两个人、一件事。

这“两个人”,一个人是茅盾先生,一个便是木心。

茅盾先生是我喜欢的作家,他就是乌镇人。在乌镇,你可以看到茅盾(沈雁冰)出生与成长的故居、读书的私塾与书院、登高望远的文昌阁、安息的墓地,甚至还有他笔下的林家铺子、唐代银杏与昭明书院,可以参观茅盾纪念馆、茅盾文学奖展览馆……

▲单就《子夜》这部小说的文学成就来讲,茅盾先生就可以不朽。先生临终前将遗产捐出来25万,设立了茅盾文学奖,现已成为国内最高的文学奖项。大家想一下,是1981年的25万啊。2011年起,因为李嘉诚先生的捐助,此奖奖金由5万提高到50万(话说你羊的奋斗目标就是这个了,哈)。

▲位于乌镇的茅盾纪念馆,这次去我没找着,下次再来探寻。

另外一个文化名人,便是木心。

木心原名孙璞,生于 1927 年,祖上是乌镇大户人家。16 岁之后,他离开家乡,曾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油画,后又转到林风眠门下研究中西绘画。

▲木心的画作高度写意,像是水中沙画。高明的画师,追求的从来不是画得像。

文革时期,木心曾三度被囚,所有作品皆被毁,三根手指惨遭折断。

&革时期,他被囚禁在潮湿的防空洞中,但他竟以写检讨为名,讨来纸张,用一点点偷藏起来的稿纸密密麻麻写了60多万字的作品。

▲馆内不让拍书稿,我上网找了一张,实物字体真的就这么小。

在木心美术馆,当我看到他写的那些几乎要用放大镜才能看清的、密密麻麻的蝇头小字,内心感动不已。

▲木心真的是文艺到骨子里的一个人。作为一个积极的悲观主义者,我特别赞同木心说过的一句话:“现代中国人不懂得悲观。说到底,悲观是一种远见。鼠目寸光的人,不可能悲观。生命是什么呢?生命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

1982年木心去美国定居,他曾在报纸上说此生不再回乌镇。

1999年,乌镇人陈向宏回到故乡,开始筹备乌镇的旅游公司,他决心邀请木心回到故乡。经过好几年的劝说,木心于2006年回到国内。五年后,他逝世于故乡乌镇,享年84岁。

▲木心一开始笔名叫牧心,有“给心放牧”之意,后来嫌“牧”字笔画太多,索性改为木心。他说,名字不过一个符号而已,最好没啥意义。

木心与国内文艺界没啥联系,所以他成名比较晚,甚至是在乌镇声名鹊起之后,他的名字才为国人所熟知。

“你再不来,我就要下雪了”“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等金句,就是出自他的笔下。

如今,木心和木心美术馆已经成为了乌镇的一个文化符号。

▲木心临终卧床期间,看了美术馆设计方案后,喃喃地说:“风啊、水啊、一顶桥。”

很多人去到乌镇,就是为了去感受一下木心,去看看不完全因他而建的木心美术馆。

乌镇也因为出了茅盾先生和木心先生,而“文艺”到了骨子里。

3

乌镇的文艺,还体现在“一件事”上。

这件事,便是每年都有机会上头条新闻的乌镇戏剧节。

2013年,黄磊与赖声川、孟京辉以及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向宏共同发起乌镇戏剧节,试图为自己和这座小镇带来新的奇迹。

到我参加的这一年,乌镇戏剧节已经举办了六届,在国内声名远扬,甚至火到了一票难求的地步。

今年戏剧节刚一开票,媒体票就已经被全数“秒”光,我幸运地“捡”到一张卢璐姐转给我的戏剧票,坐第一排看完了话剧《樱桃园》。

 ▲话剧《樱桃园》里的两位青年演员,演得很卖力。观众能近距离感知到他们的气息、情绪,看到他们额头上渗出的汗水。

话剧原著是契诃夫,创作团队来自天津人艺。故事讲述的是一对兄妹被迫出卖祖传的樱桃园的故事。哥哥终日酗酒,好吃懒做,由于不会经营,欠下了大笔债务。妹妹被渣男骗光钱财回归故里后,依然贪慕虚荣。庄园仆人兼农奴的儿子“萝卜心”靠种罂粟发家,收购了庄园。看到最后一幕时,我还是有点眼眶湿润的。

看完话剧,我发了这样一条微博:

话剧舞台中间一个大床,是最重要的道具,也是一个巨大的隐喻。旧的生活结束了,新的生活远未开始。身处一个动荡的大时代,每个人都有无法安放的灵魂以及附着在灵魂上的焦虑、迷茫、缅怀、内疚和伤感。所有的逝去,都来不及告别。一切富贵,皆如云烟。一切遇见,皆是离散。活明白的人,一定会懂得“时时可死,处处求生”的道理。

“总需要一条街道,可以触摸你来时的路;也总需要一些舞台,暗示你如何撑离存在的彼岸。”陈向宏在微博中这样写道。

这也是我参加乌镇戏剧节的感受。

远离尘世的喧嚣,坐在这样一个江南水乡的剧院里,感受一场与自己灵魂的对话,对于现代人来说的确是很难得的一件事。

更难得的是,在乌镇的街头巷尾,你都可以感受到“戏剧无处不在”。有人在街巷间表演,有人在乌篷船上表演,有人在水上戏台表演……你是观众,同时也是这幕戏剧中的“演员”。

▲乌镇街头戏剧,人在戏中游。人生本就是一场大舞台,所有人都是戏子。你在街头看戏,别人看着正在看戏的你。你路过别人的人生,别人也路过你。

史航老师在跟我们座谈时,也说到了这一点:“一切都充满戏剧性,而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是戏剧中的一部分”。

你以为你只是在看戏?

不,你是在参与别人的人生,也让别人参与你的人生。

话剧和戏剧是高度写意化、自由化和富有想象力的艺术。在影视剧的冲击下,其受众狭窄。除了乌镇戏剧节,我们当真很难在其他地方看到小众艺术如此被关注。

乌镇每年花那么多的价钱办这样一场盛世,一方面是希望能挖掘到更多热心戏剧事业的年轻人,让中国戏剧得到传承,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形成一种带有引力的戏剧磁场,让人们了解戏剧、喜欢戏剧。

毕竟,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还应该有诗与远方不是?诗和远方,如果在苟且的现实中难以找寻到,那我们就去戏剧里找。至少,在看戏的那一刻,你是放松的,自由的,远离世俗烦恼,接近梦想乌托邦的。

每年到了戏剧节的时候,国内众多明星大咖就云集在这里,也许,你会不经意间在哪个街角的咖啡馆遇见自己爱慕已久的明星。

▲留了新发型的黄老师

▲史航、马伊琍和周黎明

这次参加戏剧节,我有幸与著名影评人史航老师和著名歌手老狼对话。

▲史航老师背着一个上面写了“我样样都懂的”的帆布袋,打扮得活像旧时一个教书先生。

我问了他俩同一个问题:“本次戏剧节的主题为‘容’,您对这个主题有什么看法?”

老狼回答(大意)容,有“海纳百川”之意。在乌镇,你可以看到传统的、现代的、民族的、世界的。它是包容的,也是融合的。

▲因为每次po照都有大量网友嘲笑我丑我胖,生怕我自己不知道似的(其实我一直很有自知之明的啊,反正又不是靠脸吃饭)。这回,我干脆很体贴地把自己脸遮住了,哈。我问了狼哥四个问题,还跟他说,上次见你是15年前,当时你来我大学签售,可我那会儿吃饭都得贷款,所以跑天桥买了一张五块钱的盗版碟找你签……15年了,感谢你的歌声陪我们走过飞花逐月的青春。

关于“容”这个主题,史航老师的答案另辟蹊径,(大意)是:除了戏剧节宣传的“有容乃大”“兼容并蓄”“虚心能容”等意思外,“容”还有“容颜”“容易”之意。在这里,你能看到乌镇的容颜、演员的容颜、自己的容颜。在这里,乌镇不是少数人的乌镇,戏剧也不是少数人的艺术,一切都变得“唾手可得”。

▲戏剧节随处可见的穿黄色衣服的“小天使”

或许,这两个答案也正是无数文艺青年、文艺中年和文艺老家伙愿意一次又一次再来乌镇、再来参加戏剧节的原因之一吧。

离开乌镇前夜,我独自走到一座桥头坐了良久。当时已是午夜十二点,大批游客已经撤离。街巷幽幽,桨声灯影,有人在风里唱刘若英的《后来》。站在桥上看着眼前的点点微光,我忽然有点伤感。

记得刚采访完老狼时,一个工作人员跑来跟我说:“你说你上次见老狼已是十五年前,不知道怎么的,我也觉得又是感动又是伤感……. 

年华似水,匆匆流过。多少回忆,只能轻描淡写。往日的金戈铁马、杀伐征战,我们很容易忘记,现今所能记住的,不过就是一点旧时光。你曾听过一首什么歌,曾和谁谁一起看过一部什么戏,又曾和谁谁谁在一起牵手走过哪一段水乡古桥……..

 

人活到最后,所惦念的东西,也不过就是那点爱,那点“诗与远方”。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却又是人生何处不相逢。我们跋山涉水所追寻的,也不过就是要与过去的自己重逢吧?

最后,很想把《似水年华》结尾的那一段台词分享给大家:

这里的美,是令人迷失又令人绝望的美,是年华逝去时留下的痕迹。其实,我们的名字早就刻在了这乌镇的碑墙上,仿佛这故事是注定要发生的,而且也注定,要这样结束。我们爱过,在青春过往的岁月中,我们珍惜那热爱,并且尝试着去证实爱是可以没有理由没有距离没有答案的一种东西,起码这一点我们做到了。而且不只是我们做到了,他们也一样。

愿你也一样。

全文完

欢迎分享或转发

这是最好的鼓励

一点碎碎念:

乌镇还是值得一去的。我喜欢乌镇,但骨子里还是更热爱丽江。乌镇这一趟,让我对丽江有点“恨铁不成钢”。如何把老祖宗给后人留的东西保护好、利用好,是一门大学问。建立起美誉,需要很多年;而毁掉一个城市的名声,几件事就够了。希望国内“千镇一面”的现象少一些吧。感谢阅读,我们相约明天见。ps:微信又改版了,若担心羊羊的公众号被淹没,请记得加星标哦。按照以下这个动图操作就可以啦。


关注「晏凌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乌镇文化兴旅“四部曲”
为什么我们选择乌镇
烏鎮,烏托邦。
还有一个月!这个离上海不到3小时的地方肯定火!
2018年,最好的生活状态
乌镇,有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