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远去的银川“文化大院”......
“口述宁夏”


当年“”文化大院“”门前人们欢送下乡演出的人群

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后,“文化大院”就一直是银川市著名之地。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支宁的文艺精英聚集于此,创作并演出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受到宁夏各族群众的热烈欢迎。

到农村为广大祝贺社员演出

在1963年第6期的《民族画报》上,曾发表介绍宁夏文艺团体情况的文章——“文化大院”,该文由马乃辉撰写并配相关图片7张。

文章说:“宁夏回族自治区京剧一团、二团,越剧团和文工团的歌舞、歌剧、话剧队以及京剧团的学员班同住在一个大院里,他们的职业和生活,给这个大院增添了不同一般的特色。从清晨到深夜,大院里充满了歌声、鼓声、琴声,如果在大院里浏览,要比欣赏一个晚会还丰富。”

当时驻扎在文化大院的各个文艺团体,为了更好的把反映现代生活的剧目送往农村,全都紧张的工作着。文工团话剧队根据宁夏农村新人新事创作了独幕话剧《退亲》,还在台词中尝试地加入了本地方言,以便让农民兄弟觉得更为亲切。

歌舞队根据本地民间歌曲基调移植了反映现代农村题材的歌剧《夺印》。京剧团和越剧团排练了《林海雪原》和《李双双》等剧目。为做好下乡演出,各剧团相互协助。京剧团导演殷元和被请到《夺印》剧组协助导演;文工团作曲程光华也被邀请对京剧《焦大骂府》的音乐,提出修改意见。

越剧团为探索让宁夏各族群众所接受,分成两队到社队作了演出尝试。

剧务人员把电幻灯机改为电灯、气灯两用,以适应农村情况,保证剧情字幕的放映;演出时,在开演前和分场休息时,让会说当地口音的同志详细介绍剧情,演员则在唱、念、白的台词中,尽可能说北方音,结果是群众反映良好。


京剧团学员班的小学员在老教员的指导下勤学苦练

《杜鹃山》演出轰动全国

1958年10月,原中国京剧院四团调至宁夏,成立了宁夏京剧院。

1958年底,宁夏京剧院参加了在西安举行的西北五省会演,在大会上演出了《红色卫星闹天宫》《林海雪原》《雁荡山》等剧,轰动了西北剧坛。

1963年,宁夏京剧团改编移植并排演了京剧《杜鹃山》,编剧为萧维章、导演殷元和,京剧名角李鸣盛饰演乌豆,李丽芳饰演贺湘演A角,李蓉芳饰贺湘B角。

1963年京剧《杜鹃山》在银川首演,先后演出百余场,获得了观众好评,但因我区京剧观众有限,影响并不太大。

而这个戏真正打响,是1964年6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上。原定演出的《西吉滩》因未能通过所谓审查而被“枪毙”了,于是临时换演《杜鹃山》。

经过几天时间就把戏赶排出来。演员也作了调整:贺湘由李丽芳扮演,原来扮演贺湘的田文玉改演杜妈妈。《杜鹃山》就是在这种紧张的情况下被推上了会演大会。有趣的是此次会演,北京京剧团演出的也是《杜鹃山》,而且演员阵容大强,如裘盛戎扮演乌豆,马连良扮演郑老万,赵燕侠扮演贺湘。

看过两个剧团演出后,各代表团普遍评价宁夏版人物气质好,乌豆、贺湘、杜妈妈等角色刻画得都较成功,在如何使京剧演好现代戏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认为宁夏京剧团的《杜鹃山》超过了北京京剧团的《杜鹃山》。

1964年宁夏京剧团首创京剧《杜鹃山》演出剧照

1964年第7期的《戏剧报》上,发表了专题评论文章,认为:“宁夏京剧《杜鹃山》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根据京剧的艺术规律,对原作情节作了适当调整,创造出不同于话剧的京剧艺术形象。”

对于李鸣盛的表演,文章给予了热情的鼓励,称“饰演乌豆的李鸣盛同志,向以婉约、优美的唱工见长。他在刻画这一革命农民首领的性格时,从人物出发,大胆突破行当的局限,运用了花脸、武生、红净的表演,以期创造出革命的英雄形象。”

由于演出的成功,宁夏的京剧《杜鹃山》受到广泛关注,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观看了演出,也给予了充分肯定。周恩来总理、彭真副委员长及沈雁冰、周扬等领导在演出后,专门接见了宁夏京剧团《杜鹃山》剧组全体演职人员,并与大家合影留念。

《杜鹃山》一剧载誉归来后,经过进一步修改,于1965年又参加了在兰州举行的西北五省会演,演出再次获得巨大成功。西北会演结束,宁夏京剧团按照文化部的指示,与长春电影制片厂积极合作,为将《杜鹃山》搬上银幕而积极准备。此事因为“文艺旗手”江青的插手,宁夏京剧团演出的《杜鹃山》最终未能搬上银幕,十分遗憾。

1974年革命现代京剧《杜鹃山》红遍全国,成为并列于“八个样板戏”的名剧,但已和原宁夏京剧团首演的《杜鹃山》无关了。

原剧中的主角“乌豆”变成了“雷刚”,“贺湘”更名为“柯湘”;而扮演贺湘的演员李丽芳,在京转赴长春时,被一纸公函借调上海京剧院《海港的早晨》剧组,其后她因在样板戏《海港》中成功地塑造了方海珍的艺术形象扮演方海珍一角而闻名全国。


1964年7月全国京剧现代戏调演期间,周恩来总理与宁夏京剧团《杜鹃山》剧组全体演职人员合影

一段宁夏京剧团的影片

笔者还曾看到过一段反映宁夏京剧团学员队的影片。1958年7月,宁夏电影制片厂成立后,先后拍摄了多本《宁夏新闻简报》,其中一集介绍的是当时宁夏京剧团学员练功、演出的情形。

影片中小学员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刻苦学习专业技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此话一点不假,在操场上、练功房里,小学员们下腰、劈叉、翻转,认真的练声,苦练基本功。

汇报演出时,小学员们轮番登场表演,唱、念、做、打,有模有样,把他们几年学艺的成果向大家进行展示。

这段宁夏京剧团早期活动的影片,是研究宁夏戏剧历史的珍贵影像资料。

几张老照片,一段电影,只是宁夏 “文化大院”50多年光荣岁月中的点滴纪录。


宁夏京剧团殷元和正在协助文工团歌剧队导演《夺印》情形(前左3)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往事】宁夏京剧团《杜鹃山》排演始末
她险些成为《杜鹃山》的贺湘,《海港》让她成为家喻户晓的偶像!
李丽芳:样板戏界无人超越的存在
京剧《杜鹃山》主演刘桂欣和王忠信
现代京剧《杜鹃山》曾有过三个版本
革命现代京剧《杜鹃山》诞生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