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被刷屏的“时空交集”,该如何理解?是被感染者“穿越”回去与感染者发生密接了?

编  辑:左  岸
近期,国内多本轮疫情通报中病例轨迹中,多起流调报告频频使用“时空交集”这个词语。例如陕西省通报:本土确诊病例尚某某及其丈夫李某某10月15日乘坐D2746次列车(与甘肃10月19日发布的确诊病例95有时空交集)到兰州游玩。10月19日,宁夏通报新增初步流调显示,患者曾于10月16日、10月17日在金凤区亲水宴会中心做服务小时工,与“10·17”疫情确诊病例艾某某存在空间交集。

提起时空交集相信大家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这个人穿越了,然后跟感染者发生接触后感染,当然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感染也正常。

所谓的时空(空间)交集该如何理解?疾控部门相关人士介绍说,这是公安及电信部门的专业术语,在疫情追踪中采用时空交集人群概念,可以最大可能的发现潜在风险人群,将更多的因为存在时空交集而可能产生感染机会的人群纳入到流调监测之中,对于及时发现阳性病例具有重要作用,当然也意味着流调工作量的成倍增长。

据了解,时空交集与另一种说法时空伴随是相同概念,指14天内,与确诊患者在同时间和空间网格内(通常以800米*800米为检测范围),共同停留过10分钟。通俗地说,比如,确诊患者14天内到过某地,而你这14天的轨迹与他有过交集,无论是身体上擦肩而过,还是通讯信号上的漂移,都可能被认定为时空伴随。
那么时空交集的风险是什么?是只要感染患者呆过的地方都是“疫源地”,都会造成后来者感染吗?
显然不是,我们知道,新冠病毒是非常微小的颗粒,如果在室外环境中即便感染者不戴口罩,释放出来的病毒也会立即“随风而去",不可能造成后来者感染;唯一可能的风险是在相对密闭的室内空间,因为通风不良或物表污染不能及时的清除,可能会造成后来者的感染,但这种可能性其实是微乎其微的。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的这项新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可以在塑料、钢铁等表面上存活三天。研究人员表示,人们接触这些材料感染病毒的风险仍然很低,不过他们对病毒在空气中存活的时间提出了额外的警告,表示这可能对医务工作者有重要影响。病毒在纸板上一天的时间内就会分解,因此在家办公时接收快递可能会传播病毒风险非常之低。

研究人员称,当病毒悬浮在小于5微米的飞沫中(即所谓的气溶胶)时,它可以悬浮大约半小时,然后落下来并停留在物体表面长达数小时,可能造成病毒经空气传播。新冠病毒在塑料和钢铁上存活时间最长,可达72小时。这段时间内存活病毒的数量会急剧减少。它在铜上仅可存活4个小时。在硬纸板上,病毒可以存活最多24小时,这意味着邮件包裹上的病毒含量应该很低,除非投递者咳嗽或打喷嚏,或者用携带病毒的手触摸货品。总的来说是通过这些材料感染的实际风险很低。

在空气中停留的病毒浓度不足以对大多数不近距离接触感染者的人构成危险。但在医护人员护理感染病人的过程中很可能会产生病毒气溶胶。

研究人员称,根据物理学原理,在大约6英尺(约1.8米)的高度释放的气溶胶在34分钟后会落到地面。然而,这一发现不应引起公众恐慌,因为病毒在空气中消散的速度很快。因此,人们接触病毒的量会非常低,除非和已知患者离得很近,才有感染风险。一般不会有任何危险。

综上,所谓的时空交集,不应该是风险因素,而真正的风险,可能是感染者在这个空间中感染了另外一个人,而这个人一直在这个空间中,然后感染后到这个空间的人。其他的解释没有科学证据,因此,作为医务工作者,应该了解这个道理。

在八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中,密接者的概念也相对更新:

判定原则 (一)密切接触者。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症状出现前 2 天开始,或无症状感染者标本采样前2天开始,与其有近距离接触但未采取有效防护的人员。流行病学调查专业人员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结合相关部门提供的大数据信息,依据以下原则判定密切接触者:

1.同一房间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 

2.直接照顾者或提供诊疗、护理服务者; 

3.在同一空间内实施可能会产生气溶胶诊疗活动的医护人员; 

4.在办公室、车间、班组、电梯、食堂、教室等同一场所有近距离接触的人员; 

5.密闭环境下共餐、共同娱乐以及提供餐饮和娱乐服务的人员; 

6.探视病例的医护人员、家属或其他有近距离接触的人员; 

7.乘坐同一交通工具并有近距离接触(1 米内)人员, 包括交通工具上照料护理人员、同行人员(家人、同事、朋 友等);

8.暴露于被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污染的环境和物品的人员; 

9.现场调查人员评估认为其他符合密切接触者判定标准的人员。

每一次本土疫情的发生,都会造成上千人被隔离14天以上,虽然疫情防控形势严峻需要对高风险的密接者进行隔离观察,但也不排除有很多谈不上密接者也被隔离,这显然会对被隔离者的生活、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总之,希望我们的防控越来越精准,影响越来越小,这才是科学防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外地来长会变黄码吗?家中有黄码该怎么办?湖南疾控解答来了
为何有些人尽管密切接触,而不会感染新冠病毒?一文读懂背后真相
居家隔离如何防止病毒“楼窜”?家里的下水道通风管道安全吗?
呼和浩特判定密切接触者的依据和标准有哪些调整?专家答复
搜狐医药 | NEJM:说话可以产生气溶胶,存在病毒传播风险
无症状感染者和确诊病例有何不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