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江亿关于储热观点【瓦得能~储能技术资料库】

2021年中关村论坛上 , 碳达峰、碳中和成为热点话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江亿在中国北欧可持续发展与创新论坛上表示,建筑碳排放有四个部分,在居民做饭、用电、取暖之外,还有空调制冷排放。 未来热能的珍贵性会进一步提升,大规模跨季节储热对于实现建筑零碳运行具有重要作用 。

在热能存储方面,江亿指出: 随着低碳社会的发展,热量会越来越珍贵 。“以前是燃料烧火提供热量,再把热量变成电,热在前面,电在末端。推行零碳后,电在前面,风电、光电、核电、水电都是电,热在末端,于是热的珍贵性就凸显出来了。”

因此,在热能愈发珍贵的趋势下, 大规模跨季节储热在经济上、低碳发展上等各方面具有了可行性 。跨季节储热可以把全年的余热收集起来,变废为宝,实现零碳。此外, 在长时间储能方面,储热会比储电更便宜,经济性优势也将推动跨季节储热发展 。

江亿表示,通过技术革命,在2050年前后将实现建筑零碳运行。而很重要一点是, 推广零碳并不是给自己增加障碍和成本,反而会促进跨季节储热等大量相关技术的发展进步,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



现在中国有150亿平米的房子合作,未来的大概是200亿城镇建筑,那么剩下的40亿就可以采用多种热源方式,比如说电驱动的空气源热泵、水源热泵、地源热泵,还有好些工业低品位余热,包括垃圾焚烧,包括数据中心的热量等等,都可以拿来作为我们供热,就会形成一个新的格局,160亿平米,靠热电联产和末端燃气调峰。剩下的40亿平米,大概靠多种热源驱动的热泵、工业余热等等解决,形成一个新的供热格局,同时把现有的地下国有资产盘活,持续用好。

这里我要讲一下核电的事。现在连核电带一些大火电这一圈是有5000多万千瓦的电力电厂,预计将来会到1亿千瓦,包括唐山有火电,还有钢厂曹妃甸,搁在海边很重要的一个目的都是为了海水冷却,大量的余热就都排到海里去了。要是拿这些余热做海水淡化,因为都是严重缺水地区。中国除了西北不缺水,实际海边更缺水,要是海水淡化,让它产生95度左右的热淡水,又有热又有水了。相当于是我做集中供热,从电厂把余热取出来,相当于是零能耗海水淡化了。

再经过末端的水热分离,就能一边产生出10~15度的淡水,用于自来水公司的高质量淡水,同时产生了用来给城市供热的热量,就都解决了,这个叫做水热联产,水热同送和末端的水热分离。这样做会有多大的量?分析计算一下,一冬天能产生35亿吨淡水,其热量能够满足40亿平米的建筑冬天供热。这一片建筑采暖的热源也都解决了,这是激动人心的一个大事,能够解决人口密集区淡水供应问题和热源问题。

这件事儿提了有六七年了,去年年底在一些企业的支持下,已经在这儿海阳核电站,搭出来一个示范系统,利用海阳核电站的余热,加海水淡化,送到10公里以外生活区。所以这事就能实现成功输送,经济性还挺好。

现在说如果能建设大型的跨季节储热装置,那么这一系统就全年运行,全年提供淡水了,还是做海水淡化。做出了90度的淡水,用一根管输送到城市附近,上面进热水,底下取凉水。夏天春天秋天的时候就可以不断的把灌凉水完成。

到了秋天冬天,这里面都成热水了,凉水是持续不断的往城里头供,然后等到开始供热的时候就该改成什么了呢?还是继续这么多热淡水过来,但是这儿就有两倍或者三倍的热淡水出来,经过水热分离变成凉的淡水,一部分返回到水库,一部分接着向城里供水。同时另一侧换热。

这样在冬天的时候可以出三倍的热量,然后全年持续的供淡水。这样一来就把这个核电站全年排的余热都有效用上,但是得有一个大的跨季节的蓄热装置。

这个算一下还是刚才的一亿千瓦的核电站,这样一年就能产生100亿吨淡水,同时为100亿平米的建筑供热。当然这个事儿成本挺高的,尤其是大型跨级蓄热,要是能做好了,整个工程成本投资大概是为南水北调,加全面的热电联产解决这么多问题,就是50%,当然总投资也得过万亿,还不包括核电的投资,可是我一年我能出100亿吨淡水,这100亿平米的热,一平米才摊50块钱的投资。所以看着这1万亿不得了,但是他管的量大,算下来各种单耗的投资就低得多了,这样一来就有可能解决我们国家北方沿海地区水资源问题和零碳供热问题。

大型跨季节蓄热又该是什么样装置?各国各地都是想办法创新,这可能是未来低碳的一个很重要的技术措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水热联供:“零能耗”海水淡化新方向|海水淡化
【主题报告】2022中国供热学术年会——江亿:双碳战略下的供热热源
江亿院士:发展热泵技术是实现零碳能源的关键途径
未来中国如何清洁供热—2025模式
供热领域“高能低用”现象大面积出现 能源浪费严重
【专家课件】​中国工程院院士江亿:零碳热源的关键——大规模跨季节储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