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因为懂得,所以呵护

因为懂得,所以呵护 

1

R已是第三次问我:“如果被查出来,会很严重吗?”

我懂得他的心思。他担心,一旦被查出那一百元钱是他从H的柜子里拿的,会不会受到他想象不到的惩罚。

我知道这件事基本上真相大白了。但是,我必须让R在承认错误、受到教育的同时,心理感到安全,毕竟他还是一个孩子,且以前没有过这种行为,他这么做,一定是有某种原因的——即使这种原因不能成为他逃避责任的理由。

事情是这样的。

中午我吃完饭回教室,几个男孩围过来,叽叽喳喳说有事要我处理。我让当事人留下,其他人忙自己的事去。

平时表现有些木讷的H基本说清楚了是怎么回事。他从教室出去的时候,看见R正关书包柜的门,一只手里拿着一张一百元的钞票。他觉得那张钞票折叠的样子很像自己的,便打开自己的书包柜,发现书包外侧的小格被拉开了,放在饭卡一块儿的一百元钱不见了。他马上跟R说:“你手中的钱是我的。”

R说,那钱是自己的,他的饭卡丢了,带一百元钱来重新办饭卡。H知道R的饭卡丢了,但他坚持认为那一百元钱是自己的。我把刚才一块过来找我的两个男生从教室请出来。他们一致为H作证,这一百元钱的确是他的,理由是H早上来的时候给他们看过这张一百元的钞票,当时就是这样子折叠的。

现在,轮到我来破案了。

我先听R和H怎么说。H说不仅两位男生可以作证,他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知道他今天带了一百元钱,因为是奶奶当着家里人面给的。R说,他给饭卡充值,都用的是自己的零花钱,从来不跟家里人要,拿钱家里人也不知道,所以没有证人,但钱是自己带来的。

看来,仅仅靠他们所说的,无法判断这一百元到底是谁的。不过,我观察到H稍稍有些激动,说话语气笃定,R显得十分淡定,说话慢条斯理——其实他一贯这样,遇上需要思考的问题时,眼神萌萌的,说话一字一顿。

我有点怀疑R,但没有充分的证据,是不可以武断的。他们都是儿童,心灵纯净而脆弱,如果被冤枉,肯定会受到伤害。

好在,R和H一直是好朋友,甚至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他们没有因为这一百元钱发生激烈争执。我得冷静地处理这件事。首先,我让两个作证的男孩认识到,就算这一百元钱折叠的样子与H早上拿出的钱差不多,也不能肯定这钱就算H的,所以这件事他们不需要再参与了,也不需要跟其他人说起。我想到,参与的人越多,无论结果如何,对其中犯错误的人来说,都是不安全的。

孩子们都在教室里练字的时候,我和R留在走廊里。我望着他的眼睛,用比较随和的声音对他说:“谈谈你的想法吧。”

R挠挠头,望着我,眼神依然萌萌的:“谈想法?没有想法啊。”但明显地,说完,他的眼神有些飘忽,有些犹疑。

“那一百元钱,你怎么看?”我只好直接挑明。

他没有犹豫:“是我自己的啊。”

“怎么证明呢?”

“没办法证明。但就是我的。”语气很肯定,眼神却不笃定,目光碰到我的眼神的刹那,马上飘向屋顶。

我将H请出来——孩子们都在练字,没有人注意到我们。H还是刚才说过的原话,强调这一百元钱的折痕就是他折的。我问他,折痕几乎一样,能不能肯定自己的钱一定是这张。他想了想,摇摇头。

我让他俩一起再在书包里找找。没有找到另外的一百元钱。我现在能肯定,这一百元钱只属于他们中的一个人。考虑到他们是好朋友,我又知道他们无论遇上什么事都很少有自己坚定的主张,为了暂时让他们不再纠结这件事,我提议:“先将钱放我这儿,你们先去上课,如果两节课后还无法确定这钱是谁的,那就一人五十。你们同意吗?”

果然如我所料,两人都点头同意了。不同的是,R用右手托着下巴,抬头望着上方,想了几秒钟就同意了;H是晃着脑袋,有点无可奈何地答应的。

我也知道,这个提议对于R来说,看似吃了一颗定心丸,事实上他的内心一定会思虑很多——无论这一百元是不是他的。

2

等孩子们都去上选修课去了,我在QQ上问R的妈妈:“R每次饭卡没钱了,你们会及时给钱他充值吗?”得到的答案是肯定的。一会儿,R的妈妈问我:“发生什么事了吗?”我想,还没有需要家长参与进来的必要,就回复她:“没什么,了解一下。”

R的妈妈提供了新的线索。R的嫌疑更大了。

我得想办法既能从R的身上找出真相,又不至于让他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如果真是他偷拿了H的钱的话。我得掌握好尺度,既让他记住教训,又要保护他的心灵。这时候,系统思维的运用是必需的,解决眼前的问题的同时,还要考虑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对未来的影响,这一切都要具有科学的儿童立场。

下午两节选修课回来,孩子们各干各的事,我将R请到身边来,问他:“钱到底是谁的,有答案了吗?”

R用不变的眼神望着我,想了一会儿,说:“钱真是我的。”

“可是,你没有证据,H的证据也不充分,我觉得不好办啊!”我故意摆出为难的样子。

“那就一人一半呗。”R回答。

“不行!”我很干脆。

“为什么啊?”他可能没想到我自己提议的,此时却“反悔”了,一脸的惊讶。

“你想一想啊,如果这钱本来就是你的,给别人一半,合理吗?如果是H的,给你一半,他同意,他的爸爸妈妈不一定同意啊!”

“也是哦——”他又托着下巴,望向屋顶。他那一贯萌萌的眼神里又有了一些犹疑。

他在想什么呢?我需要更进一步了。

我盯着他的眼睛,一字一顿地说:“其实,有一个办法,很容易弄清楚真相,只是我暂时还不想用。”

“查监控。”R的反应很快,似乎他早就想到了。

我点点头。

“那么远,能拍得到吗?”他竟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说明他真的早就想到了,甚至可能这两节课他一直在想这件事,并且了解了摄像头的位置。同时,我也觉得,离真相越来越近了。

我仍然盯着他的眼睛:“你想想吧,安装监控的时候,是不是会想清楚这些问题呢?”

R又挠挠头:“也是啊。”

“那么,我是查还是不查呢?”我把决定权给了他,希望这时候他能说出真相来。

R又扭头望着天花板,说:“让我想想。”

一会儿,他也许仍然觉得监控拍不清楚,对我说:“那就看看试试吧。”

“你确定?”

“查出来了会很严重吗?”他问。

我想,看来他还没有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才会抱着侥幸心理吧。我说:“这要看情况了。如果是无心犯的错,或者事出有因,自己承认了,改正了,仍然是值得信任的好孩子;如果是通过监控查出的真相,那就严重了,就会被认定为小偷,要在全班同学面前承认错误,道歉,还要告诉家长加强教育。H是你的好朋友,你不希望好朋友可能会丢尽了脸吧?好朋友肯定也不希望丢脸的是你,对吧?”

R呆呆地望着我,什么也不说。

我看时机应该成熟了,又对他说:“这样吧,你去思考五分钟,五分钟后你再告诉我自己的决定。”

他回到了座位,呆呆地坐着,似乎在沉思。

这时候,我也再梳理了一下思路。我想,或许,他还有很多顾虑,尤其是如果他一个人向我承认了,好朋友H会怎么看这件事,以后自己还能不能在好朋友面前抬起头来,还有在全班同学面前呢?

再回来时,R还是摇摆不定。我决定将H叫过来,一起参与“决策”——毕竟,他是当事人之一。

我还是先让他们去商量商量。一会儿,他们回来了,提出的方案竟然还是一人一半。我否决了,理由除了前面的,还加了一条:“这样处理,传出去大家不都要说我们班的老师和学生都是糊涂虫吗?”最后,焦点还是落到了查不查监控上。

R不置可否,H说话的语气也犹犹豫豫:“查吧,那就查吧。”

我再次分析了自己说出真相与通过监控找出真相的区别。

R问:“我们再去商量商量,行吗?”

一会儿,他们又一起回来了。H第一句是询问我:“老师,如果查出来是有人说谎了,会有多严重呢?”

我没有马上回答H,而是望向R。

R盯着我,问:“会很严重吗?”他的眼神里,分明透着对自己行为的审视,想要确定他所做的,到底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我重复了前面说过的话。这次,不仅说给R听,也说给H听。

H说:“老师,我们再商量商量吧。”

“两分钟,只给两分钟,而且是最后一次。”我强调。

再次过来时,R第三次问了我同一个问题:“如果被查出来,会很严重吗?”

我不得不再次帮他分析一遍。R提出再与H商量商量,我虽然看出了R快要“缴械”了,但觉得需要施加最后一点压力:“刚才说了是最后一次,这样无休止地商量下去,不一定有用的,还不如我花时间去看监控呢。”

H望了望R,又望了望我,说:“老师,就一次,真的就一次,行吗?”

我做出有点不信任他们的样子,说:“好吧,就再相信你们一次!”

一会儿,他们回来了。H有点兴奋的样子说:“老师,真相大白了!是……”跟在后面的R低着头,明显有些不自然。

我马上做了一个“停”的手势,说:“什么也不说了,我早就知道了真相。现在,这事就算过去了,谁也不要再提。我相信,今后你们不会再发生这种事。”说话的同时,我将一百元钱塞到H手里,接着告诉他,不用跟别人说这事,记得明天及时去充值。

3

R站着没动,我知道他有话想跟我说。原来,他曾经丢过一百元钱,饭卡是第二次丢失,找不到了——他一直都丢三落四,书本常常不知所踪,虽然我常教他怎样收拾、管理自己的物品。我告诉他,丢失了东西,要及时寻找,及时告诉老师。自己丢了东西,决不能拿别人的东西来补偿,那是错误的做法;那个被拿了东西的人,也会像他丢了东西时一样着急难过的。他点点头,小声问:“那我这事还要惩罚吗?”

一个原本憨厚的男孩,因为自己的钱丢失过,心中不知经历了怎样的矛盾和斗争,最后战战兢兢地偷拿了好朋友的钱,不过是幼稚地想找回心理的平衡,还没有必要上升到品德好坏的层次来评判。如果因为一次头脑发热的过失,就把他的行为暴露在同学甚至更多人面前,有可能会给他带来灾难性的心理压力和伤害。作为教师,当然需要用同理心来理解孩子,在懂得他们心思和需求的基础上,给予引导和呵护,让他们即使是承认和改正错误的时候,也有心理安全感。

我同样小声告诉他:“我刚才已经说过了,这事从现在起,我们谁都不提,就像没有发生过一样。因为,我知道你一直是个诚实、正直的好孩子,以后仍然会做一个诚实、正直的好孩子。我说的对吗?”

R点点头,若有所思,鞠着躬说了声“谢谢老师”,挪着步子回座位去了。我从他的一声“谢谢”和步伐里,读出了他内心的感激和一丝沉重,这沉重里大概就是深刻的自我反思吧。我想,有了这次表面看似波澜不惊的经历,他以后再也不会轻易犯这样的错误了。

果然,班上没有人再谈论起这件事。幸好,H和R是好朋友;幸好,我的耐心和宽容换来的是这样一个不错的结局。身为教师,面对成长中的儿童,什么是真正的儿童立场呢?那就是要懂得他们此时此刻一言一行背后的秘密,选择与他们相处、引导他们健康发展的合适方式,陪着他们在各种各样的经历中“长大”。哪个儿童不是在一个又一个错误中慢慢成长的呢?他们犯错误的时候,正是需要我们帮助的时候。这种帮助不是简单的就事论事,解决眼前的问题,而是需要深入心灵的引领和启发,让他们学会自主判断,学会反思,从而实现自我成长。做到了这一点,其实也就是给予了儿童和儿童的成长最长情的呵护。

是的,因为懂得,所以呵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孩子被冤枉家长如何处理?
中国古代教育的真相—最高明的教育
孩子,你到底有没有作弊?
云 喜
大人就了不起?别以为你比孩子明白事儿!
怎样能简单地描写出一种暖暖不腻歪、像爱不是爱的感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